理解公共生活教學課件
公共生活,是人們在公共空間里發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共同生活。小編收集了理解公共生活教學課件,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應當承擔各自相應的責任。明確公共生活的要求。
能力目標:
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個人的社會角色相關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明確個人與社會及社會公共生活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體會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承擔責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課:以自制的視頻導入,教師設疑,視頻講述的是什么過程?
學生:成長過程。
教師: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回顧一下視頻中的這段成長經歷。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到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最后到走上工作崗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認識的人會越來越多,生活的范圍在擴大,同時社會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復雜,這說明我們公共生活的空間也在不斷擴展。我們該怎樣面對公共生活呢?首先應從理解公共生活開始。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七課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講授新課:
教師:剛才的視頻編劇是老師,今天老師想請同學們也來當一次小編劇,當一回小演員。
活動:情景劇
活動步驟:
1、根據三組圖片及對應的文字編排三個短劇,內容為同一個人在家里、在學校、在社會的表現。
2、三個短劇的主角為同一個人。
3、給3分鐘時間進行準備。
4、學生表演。
教師:同學們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現在請大家思考,三個短劇的主角在家里、在學校、在社會的表現相同嗎?
學生:不同。
教師: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1:在家愛撒嬌;在學校堅強。
學生2:在社會中奉獻愛心,有禮貌。
教師:根據同學們的答案,老師作如下總結:面對父母我們會產生一些依賴感;在學校面對老師同學,尤其參加比賽時會產生集體責任感;在社會中我們會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也就是說,面對不同的人,首先我們所扮演的什么發生變化了?
學生:角色。
教師:面對父母、老師、同學以及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什么角色?
學生1:面對父母我們是子女。
學生2:面對老師我們是學生。
學生3:面對同學我們是伙伴。
學生4:在社會中我們是普通公民。
教師:角色發生變化時,什么也隨之而變了?
學生:責任。
結論:(板書)一、公共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同時擁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個角色都有一份應盡的責任。
教師:這就是參與公共生活的第一個要求。
教師:那么,參與公共生活的第二個要求是什么呢?
PPT顯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學生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教師:從這句話中,你能不能看出參與公共生活還要求我們從哪做起?
學生:從小事做起。
結論:(板書)二、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視頻:《文明傳遞》公益廣告
教師:從公益廣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1:文明要相互傳遞。
學生2:助人為樂,助人能樂。
學生3:人人要獻出一點愛心。
……
教師:其實這些公益廣告的片段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體現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是參與公共生活的第二個要求。
教師小結:希望同學們真正做到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而為進入社會公共生活做好準備。
過渡:說到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難的是長期堅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PPT顯示小男孩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一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后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小男孩釘了37顆釘子。
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逐漸地控制了自己的憤怒,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容易多了。
最后,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可以在柵欄上拔掉一顆釘子。” 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于把所有的釘子都被拔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么多的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脾氣之后,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痕跡。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
教師:讀完這個故事你有哪些啟示呢?
學生1:他不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學生2:他傷害了很多人,不夠寬容。
學生3:知錯就改。
……
教師:小男孩有沒有值得我們肯定的地方?
學生:有。
教師:在哪呢?
學生:他堅持很長時間沒發脾氣。
教師:一個人只做到一天不發脾氣是一件容易的小事,但是他做到每天不發脾氣,并且堅持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地方。
那么小男孩錯在哪了?開始時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師:因此,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提高一種能力。
學生:自控能力。
結論:(板書)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師:這是參與公共生活的第三個要求。
教師: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缺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現象呢?
學生1:隨地吐痰。
學生2:翻越圍欄。
學生3:肇事逃逸。
……
教師:我們常見的缺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現象還有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破壞文物,乘公共汽車擁擠等。
教師:這種現象我們無法完全杜絕,但是為了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可以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動:設計標語
活動要求:
1、為圖書館、公共汽車站、公共廁所、歷史博物館設計標語。
2、有創意。
3、2分鐘討論。
同學們設計的標語都很有創意,標語略。
教師:我們課下可以把這些標語收集起來,給市長發一封郵件,也許下個月在這些公共場所就能看見你設計的標語了。
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理解了公共生活,明確了參與公共生活的三個要求,但是老師更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成為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
教學前分析: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對于角色與責任,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并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于這些認識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總之,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后反思:
一節公開課下來,我自己覺得比較滿意,基本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從整體上看,課堂氣氛是比較活躍的,達到了師生互動。尤其是在情景劇表演環節,學生覺得很新鮮,而且他們愿意參與進來。加上幾位同學的表演很到位有很幽默,臺下的同學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形成了課堂中的一個亮點。
在導課中,我運用了自制的視頻引入,視頻選用了《隱形的翅膀》做背景音樂,學生都會唱,很自然跟著音樂唱起來。所以一開始課堂氛圍就非常輕松,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很自然的導入到公共生活當中。
在講到第二個問題時,選用了《文明傳遞》公益廣告,由于廣告中頻頻出現央視的著名主持人,所以學生們的目光又一次被吸引了。于是又創造了一個高潮。
在結束課時,我讓學生為圖書館、公共汽車站、公共廁所、歷史博物館四個公共場所設計標語。學生們的創意層出不窮,真正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但是,對于這節課我也有自己不滿足的地方。就是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還有個別學生沒有參與其中。還有,針對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性語言太貧乏,只是對學生的回答加以重復。還有平時養成的一些口頭語,動作也頻頻出現。以后我會接受各方面批評建議,提高每節課的質量。
【理解公共生活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生活離不開電教學課件01-27
走向生活課件08-06
《我生活的社區》教案課件教學設計04-20
走向生活課件設計05-09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課件教學設計04-20
《乞巧》教學課件06-25
《絕招》課件教學02-20
教學設計課件02-17
《匆匆》教學課件04-08
音樂教學 課件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