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寫好計劃才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計劃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1
一、本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總目標是:
本學期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文書資源:圖書,教材,報紙,雜志,照片,地圖。
2、音像教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材軟件。
3、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視聽教室,對媒體設備,
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
4、人力資源:學生,求職人員,教師,鄰居等社會人士。
三、學生分析:
初一年級是學生生活的一個新的轉折點,學生從此跨入初中,跨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為了珍惜新的起點,為了更好地成長,要認識新環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適應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藥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新奇的特點,促使他對本學科產生興趣,進而珍惜這個學習機會;這一階段的學生有比較活潑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措施
1. 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熟透教材,通過聽課等方法吸取經驗。把握每一節學生互動的內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2. 課堂上,讓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發言,發表見解,教師從中點拔。
3. 指導學生做到課前的收集資源,資料和圖片的準備。養成積累知識,做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多讓學生發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劃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后有一課綜合探究活動,每一課為四課時,探究活動兩課時,具體安排見進度表。
本學期增補《地理讀本》為擴展學生的視野知識的積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共四個單元,總授課36課時。
1. 第五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2. 第六單元:講授十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3. 第七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4. 第八單元:講授六課時,活動課二課時。
《地理讀本》共四單元,總授課28課時。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2
一、本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總目標是:
本學期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文書資源:圖書,教材,報紙,雜志,照片,地圖。
2、音像教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材軟件。
3、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視聽教室,對媒體設備,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
4、人力資源:學生,求職人員,教師,鄰居等社會人士。
三、學生分析:
初一年級是學生生活的一個新的轉折點,學生從此跨入初中,跨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為了珍惜新的起點,為了更好地成長,要認識新環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適應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藥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新奇的特點,促使他對本學科產生興趣,進而珍惜這個學習機會;這一階段的學生有比較活潑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熟透教材,通過聽課等方法吸取經驗。把握每一節學生互動的內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2、課堂上,讓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發言,發表見解,教師從中點拔。
3、指導學生做到課前的收集資源,資料和圖片的準備。養成積累知識,做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課堂上多讓學生發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劃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后有一課綜合探究活動,每一課為四課時,探究活動兩課時,具體安排見進度表。
本學期增補《地理讀本》為擴展學生的視野知識的積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3
一、教育進度及內容
1、初一:《我國前史》第二冊。期中授完1—14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周,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全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編制。師生共同商定本期教育計劃。全期用2——3周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考試。
2、初二:《我國前史》第四冊。期中授完1——17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周,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全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編制。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師生共同商定新的教育計劃和戰略。全期用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溫習考試。
3、初三:《國際前史》第二冊。期中考試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冊內容。期中至中考前完結我國近現代史、國際近現代史的三輪溫習。即分冊系統溫習,重點、難點、熱門專題溫習,綜合模擬訓練。教師新授《國際前史》第二冊前,要引導學生全體感知教材,分析新舊教材的異同,調整好教育計劃和學習戰略。
二、教育要求及建議
1、基礎年級應嚴厲開設課程,開足課時。初三年級要根據新授和溫習要求恰當增加課時。
2、各年級均要配備專職前史教師。兼職前史教師要力求講堂教育規范化,前史學科常識專業化。
3、要建立前史教師的訓練機制,健全前史學科教研組活動規章,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和前史課題研討。
4、要深入學習前史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加深了解,查找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新教材,積極開展對新教材的學習與研討,為20__年秋季新教材試驗作好充分準備。
5、切實加強講堂教育變革,努力提高教育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推動師生互動,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氣。
6、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相互學習,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前史教師的教育比武和論文競賽要作為常規要求落到實處。
7、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重視前史活動課的教育研討,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觀和前史遺跡,積極開發當地校本前史課程。
8、積極推動教育方法和手法的現代化。積極運用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教育。各校在教材征訂時要嚴厲訂齊訂足掛圖、地圖冊等教育材料。
9、注重前史學科與政治、地輿等學科的相互浸透,培育學生綜合運用常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10、加強畢業年級的溫習備考作業,發揮團體力量,搞好重點研討。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前史教育大綱》(試用修訂版)的研討;市中考考試闡明和市編溫習材料的.研討;近年來中考考試形式與內容變革的研討。
三、學科活動的組織
1、組織教師參與省、市、縣三級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訓練。
2、恰當的時候,組織全縣畢業年級教師開展溫習備考研討活動。
3、以新課標的要求為標準開展講堂教育規劃或教案競賽。
4、在全縣重點開展前史活動課教育研討。
5、組織教師參與新教材試驗區的教育調查與學習。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材料。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七年級下冊,從隋唐時期到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三個單元,共x課。對初一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并可能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需要培養。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認真鉆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堅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索,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加強理論學習,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五、教學進度
期中前:完成x~x課教學;
期中后:完成x~x課教學,期末復習。期末考試范圍為七下全冊。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5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人本學期任初一(5)、(7)、(8)班歷史科教學,經過兩周的觀察,學生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5)(7)班學習興趣較濃,組織紀律性較強,(8)班同學反應相對比較慢,學習氛圍一般,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一點,在本學期要在課堂上課下多花時間鼓勵,做好培優扶困的工作,縮小后進面。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整體學習成績。
二、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正反映了課改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該書主要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線,該教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建立了新的評價機制。該書圖文并茂,生動規范,單元,課和子目的設計合理規范,更注意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對歷史的分期歷史發展的動力,民族關系等重大史學問題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把握和處理。
初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型設置上,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在欄目設置上,出現了許多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式學習欄目,而圖文資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說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通過商鞅變法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認識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了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等為例,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9、列舉漢武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以及祖沖之和《九章算術》。
11、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鑒》。
12、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人口南遷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著作,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學改革的設想(教學具體措施)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課堂紀律,充分利用“45分鐘”。
3、多講述名人歷史故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或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增長見識,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5、多組織一些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鞏固知識,大約80多次。
7、做好“培優扶困”工作,提高兩率臨界生的成績。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6
一、學科分析:
歷史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文科課程,其價值在于整合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目前上課反饋的情況看學生底子差,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跟不上教學進度的較多。同時由于教材呈現方式的更新和教材體系的重組,對于理解、分析能力遠遠不夠或欠佳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也許會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材分析:
《歷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有限。因此,與其他分科課程相比,這門課程面臨著學科建設和教材呈現方式改造的雙重壓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編寫的思路: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題(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時空是框架(時間、空間兩個維度)。
2、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問題的表述。
3、教材內容的特點:
(1)注重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念)。
。2)突出能力培養(課題活動、自我測評、綜合探究)。
五、實施教學總體思路: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真正“主宰”課堂。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結合教材進行有機教學,活學活用,以發揮課堂最大效益。
3、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尤其要強調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的教學,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學科規范,力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構建出有關知識的學科意義。
4、充分利用遠程資源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7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要考全冊書的內容,復習時間特別緊,從12月26號至期末考試二周復習共3課時。從期中考試17個班的總體成績來看,在復習中要重點抓好46,49,50班、56,57班的中游學生,51,45班、59班的下游學生,44、45、60班的優秀生。各個層次的學生都不能忽視。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從平時課堂對個別學生提問及檢測情況看,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二、復習重點及難點概述:
1、第一單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黃帝、禪讓制。
2、第二單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襲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第三單元: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變法、屈原、扁鵲、孔子。
4、第四單元:秦始皇統治措施、陳勝吳廣起義、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與絲綢之路、蔡倫發明造紙術。
5、第五單元:三國鼎立、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顧愷之的貢獻。
三、具體措施:
1、以單元為復習單位,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2、精心設計題目和練習,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復習中存在的不足。
3、組織小組在復習過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進。
4、及時檢驗當堂復習效果,以確;A知識掌握牢固。
5、加大對邊緣生及后進生的輔導和檢查,以確保他們能鞏固好基礎知識,對復習自覺性差,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嚴格要求,及時督促他們完成任務并隨時抽查、過關。
6、及時反饋檢測情況,查找復習漏洞,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7、加大個人輔導力度,針對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分層教學。讓各層次學生都各有所獲,各有提高。
四、期末復習課時與進度安排:
5個單元分3課時復習,第一課時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第二課時是做題提升。
第一課時:依據課本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包括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精心設計好復習學案。上課時,先由教師概述主要內容,使學生形成整體知識框架,然后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鞏固記憶。教師規定記憶時間和內容,接著檢查提問或默寫,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課時:達標檢測,及時反饋。做單元練習,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進行小檢測并及時反饋,使學生對自己的水平有正確認識,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做練習,從檢查基礎知識、培養能力、答題規范各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性的復習。通過復習,使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同時訓練學生的考試能力和應試素質。
第三課時:做檢測題,綜合訓練。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8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即通過學習能了解中國歷史的基本情況,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
對學生初步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和人類和平事業,進步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和歷史責任感。
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表達歷史的能力并能初步運用唯物主義來觀察問題的能力。
1、思想教育目標: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大團結的觀念;社會發展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的觀點;階級與階級斗爭的觀點;歷史辯證的觀點;理想情操、道德品質的修養。
2、基礎知識教育目標:掌握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了解從人類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概念等。
3、能力培養目標:能填寫歷史填充圖;提高對歷史史實物件的閱讀理解能力;能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能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談自己的看法。
二、教學改革的設想與措施
1、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進一步鉆研教材,深入理解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精心備好每節課,精選習題,精講練習。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確保課堂紀律的穩定,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啟發誘導他們積極開動腦筋,重點培養學生分析、綜合、運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小組活動,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4、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三、解決教材重點和難點的具體措施
1、重點:元謀人、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的情況;南北方農耕文化的基本情況;中華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啟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陳勝、吳廣起義;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漢朝的對外關系;三國鼎立的基本情況;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難點:歷史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猿為什么向人轉化;南北方農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與“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變法的原因;如何評價農民起義;漢朝的對外交往;三國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對漢武帝大一統的評價;諸子百家的思想本質。
四、組織開展學科活動的設想與措施
1、用精彩、引人入勝的導入把學生帶入每一節課中。
2、用嚴格的要求來規范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切實了解學生的需要。
4、平時的工作要做到勤奮。
5、抓好學生的課堂知識的過關工作。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9
轉眼之間,寒假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學期到來了,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初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本學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歷史成績,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初一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其中標有星號的內容,供各地的學校選用。前兩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里“民族關系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
勇斗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 、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 、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系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系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擬用的教學方法
1 、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學習小組為單位)
2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等
七、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據;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 、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10
一、教材分析:
本冊書主要繼續講述中國古代史自隋唐到清朝前期的知識,主要內容有: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第2課,“貞觀之治”;第3課,“開元盛世”,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第5課,“和同為一家”;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第9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第12課,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第13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一);第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第16課,明朝君權的加強;第17課,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第18課,君主集權的強化;第19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第20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第21課,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第22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3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歷史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認識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特征及其發展趨勢,使學生能夠掌握本冊書的基礎知識,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概念。
2、要求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等方法培養學生表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滲透思想教育,以達到本學科思想教育的.要求。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方法:
1、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注重啟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通過利用各種資源尋找歷史,培養學生觀察、考證能力。避免死記硬背,以減輕學生負擔。
2、讓學生掌握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過對有關歷史知識的收集、整理,重新組織這些信息,提高分析、比較、歸納和綜合能力。
3、注重多層次、多方位地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深入了解身邊的歷史,進一步拓寬課本知識。
4、進行豐富多采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通過了解祖國的古文化成就、歷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和事跡等,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5、教學手段多樣化,經常使用電教手段、掛圖等。
四、教學重點:
1、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貞觀之治與女皇武則天、盛世經濟的繁榮、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及作用、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
2、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壇、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3、契丹的興起及與北宋的關系、女真建立和岳飛抗金、南方商業的繁榮、宋朝社會生活的幾個重要方面。
4、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宋詞和元曲
5、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
6、君主集權的強化、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__、班禪和駐藏____定大小和卓的叛亂。
7、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8、北京紫禁城及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五、教學改進計劃、措施:
歷史課是一門滲透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要從以前一味地強調課本知識中解脫出來,在講解課本內容的同時,要適當地滲透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畫、地圖、表格、文獻資料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努力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8課時
總結復習檢測 2課時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6課時
小結復習檢測 2課時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8課時
小結復習檢測 2課時
剩下時間期末總復習,準備期終考試。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11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初一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耙詫W生發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欲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勺x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于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二、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后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占二十二個課時,單元復習占四個課時,期中復習占兩個課時,期末總復習占四個課時。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筑基本框架,然后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系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通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征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于“磨好課”,創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臺“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一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
4、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復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第一單元
5-8周第二單元
9,10單元復習
11-15周第三單元
16-20周第四單元
21,22周復習
[初一歷史課程教學計劃]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13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3、4、5、6、7班的教學工作,這5個班在分班時,整體成績上都差不多。各個班的學習氣氛都比較濃厚,4班的紀律性比較突出一點?傮w上講,5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明確,學風良好。不過也發現有極少數同學在小學時的成績極其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對這部分同學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多變,力求提高整體成績。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從上表可知:三個班的成績比較平均,4班的成績較為突出一點,7班的合格率得到較好的保證。究其原因是由于4班在平時的上課當中,整個班的學生思考積極,與教師密切配合,并且大部分學生的對歷史的興趣比較濃厚。7班學生在最后的復習階段,求合格的較為強烈些,主動到教師那里過關,所以成績較為理想。
三、教學目的和任務
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了解歷史發展的歷程。讓學生基本上掌握從隋到明的歷史演革。了解并掌握從隋到明的歷史發展線索。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種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等等知識。
培養學生基本的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能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史料,能夠從中挖掘有用的信息,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方法,能夠把各朝代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分類。
四、本學期的重難點
重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隋朝大運河;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唐朝與新羅、日本的關系;唐朝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北宋的統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宋與金的對峙;南方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況;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與民族融合;明清兩朝的專制統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清朝的疆域;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的政策;《資治通鑒》;佛教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發明;《本草綱目》;趙州橋;北京城;
難點: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代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北宋時期,政府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間復雜的關系;對統一中國應如何看待;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2、切實抓好課堂的小測過關工作。
3、將課堂<<同步訓練>>作為預習的資料,課堂上花多點的時間給學生進行鞏固知識的訓練。
4、切實抓好課前紀律,確保學生趁早進入上課角色。
5、加強對新課標的研究工作。
【初一歷史老師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
最新初一歷史老師的教學計劃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