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花未眠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xiàn)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chuàng)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聯(lián)想開來,引發(fā)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為啟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fā)現(xiàn)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nèi)容都是由“花未眠”引發(fā)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鑒賞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yōu)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fā)現(xiàn)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fā)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著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tǒng)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郁,所以他認為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fā)現(xiàn)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他憑借《古都》、《雪國》、《千只鶴》在196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的聲譽。而川端文學的精髓正是表現(xiàn)在《雪國》等代表作中。從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樣,《雪國》是這樣一種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這個作家可以將自己優(yōu)秀的資質(zhì)作為不朽的作品留給后世的礦脈。
三、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討論明確:
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兩點學生不難從文中找出,第三點學生往往會在作者所列舉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們從作者列舉的例子中找共通點,作者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從而概括出答案。)
2、這三個觀點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聯(lián)系?
明確:不是。
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受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現(xiàn)的美。
這也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課文主旨以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幾個句子的含義。
A、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
a、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fā)現(xiàn)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
a、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C、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fā)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xiàn)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
所以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fā)現(xiàn)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這三個討論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應多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僅供參考)
4、文章第一句話大家留意了嗎?一起來讀一讀。
齊讀:“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文中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fā)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受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可以就校園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fā)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敏銳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努力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欣賞生活中的美、培養(yǎng)感悟生活美的意識。
2、引導學生用對美的親身體驗,來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雋永含蓄的語句,與文本深層對話,從而讀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閱讀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多角度品味“哀傷”,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2、培養(yǎng)審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長充滿了凄風苦雨,就像一首憂傷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風雕碧樹的季節(jié),飄悠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憂郁像一張藍色的網(wǎng)籠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滲透著傷感的氣息。然而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追逐美。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那么生活在陽光燦爛中的我們,又用明眸善睞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教學創(chuàng)意:準備一朵綻放的玫瑰,喚醒、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美的愛戀,也用于品讀文中的“哀傷”含義。)
引導:泰戈爾說:藝術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讓我們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這朵玫瑰把愛與美傳遞,讓我們看看花落誰家。
二、學生交流對自然美的欣賞與感悟。
教師小結:面對風情萬種的大自然,同學們都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尋找到一方獨好的風景。的確,美是無處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發(fā)現(xiàn)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為大自然之美欣賞陶醉之余,同學們應該也強烈感受到作者那兩句對美的感嘆與思考,哪兩句呢?(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問:能否結合你尋找自然美的親身體驗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明確:王菲有句歌詞“待到風景都看透”,剛才大家都找到了別致的風景,可是我們就算窮盡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風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風情萬種的,我們的發(fā)現(xiàn)再精彩,再豐富,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2、發(fā)現(xiàn)美需要機緣,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對自然美的“邂逅”“親近”,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心中有愛,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會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問: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親近海棠花的呢?后來他還邂逅、親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確:獨自在旅館,凌晨四時就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凝視海棠花,沒有別的事來紛擾,有一種獨特的審美的氛圍,再加上作者獨到的.審美能力,所以能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后來他還邂逅、親近了嵐山之美。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傾聽作者的心跳,感動著他的感動,憂傷著他的憂傷。
三、研讀課文1到5段
1、學生朗讀1到5段。(教師展示課件:未眠的海棠花)
2、剛才同學們交流了對美的發(fā)現(xiàn)與欣賞,同樣凝視著美好的事物,作者的心情感覺和我們是一樣的嗎?
明確:不一樣。“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問:花兒盛放嬌艷絕美,作者為何有哀傷之感?
引導:有的同學會說“剪不斷,理還亂,是哀傷,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只好用“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來自我解嘲。其實“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只是選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緒。大家想想,作者在為誰哀傷呢?(為人類,為自己,為海棠花)
明確:
(1)作者借哀傷著人類的哀傷,有限與無限的距離。
(2)海棠本與哀傷無關,作者說它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與他孤獨、憂郁、頹喪的心理不無關系。“以我觀物,則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傷移到花上,“淚眼問花花不語”,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導:這是從花里讀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傷著自己的哀傷)
啟發(fā):泰戈爾說:藝術家是自然的情人。自然在藝術家的眼里是有生命有靈性的。那么在川端康成的眼里,海棠花有著屬于自己的怎樣的哀傷呢?
(3)它的哀傷來自無人發(fā)現(xiàn),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被人冷落。很像中國古代詩人筆下幽怨的嬪妃宮女,她們深居皇宮,備受冷落,在美麗中寂寞。作者發(fā)現(xiàn)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正說明了下文對美的一種感嘆與思考,即“美是邂逅所得”。(引導:這是從花里讀花,作者哀傷著花的哀傷,讀出花“恨無知音賞”的落寞與悲情)
(4)法國有句名言:最美麗的玫瑰凋謝得最快。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著它已接近凋零衰敗,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它只能有這剎那間的芳華,這份驚艷的美永遠無法重來,就像生命里一個匆匆的過各,必得走,必得離開,無法完全屬于你。多情而傷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對作者、對我們說“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引導:這還是從花里讀花,作者哀傷著花的哀傷,讀出花對生命美的眷戀與不舍,對走向衰敗的無奈與哀傷。)這與下文兩個畫家所說的“只要有一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師小結:真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哀傷。接下來讓我們繼續(xù)感悟著作者的感悟。
3、學生交流含義深刻、意味雋永的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無法理解的語句,共同來探討。
(1)第1段“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明確:“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fā)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2)第3段“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
a、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從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強烈的珍愛生命的意識。
教師升華: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綻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著是美麗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機緣,作者很可能錯過這份美麗。人生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潤在孤獨、憂郁的氛圍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潛臺詞里隱藏著深深的死亡的陰影。盡管如此,他還是努力用花的美好來激勵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藝術的高峰,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3)3、5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明確: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熏陶,需要不斷陶冶。“美”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同樣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審美的能力。只有熱愛事物,親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心靈感應,是對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種頓悟。所以,只有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時代的前進,年齡的增長,不會自動增強人感受美的能力。
(4)第4段“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難點引導:(課件展示)托爾斯泰說:“藝術是永恒的,而生命卻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說:“生活就像一個山坡。眼望著坡頂往上爬,心里會覺得高興,但一旦登上峰頂,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來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卻很快。”追求藝術、追求美又可嘗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藝術的高峰,就面臨了下坡的無奈。
明確: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以這兩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fā)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因為,川端康成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這樣說是把美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5)第五段“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美,能夠發(fā)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關聯(lián)詞語,抓住“所以”,找原因)
四、作者窮盡憂郁孤僻的一生,對自然之美、文學之美進行了無悔而不倦的追求,可他卻選擇了含煤氣管自殺,你對其生其死有何感想慨嘆?
學生討論: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風港,有自己靈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羈絆的堡壘,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靈懇談。選擇自殺是因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樓閣無力自拔,無法入世地活著。
(2)作者面對的是凄涼的現(xiàn)實,心中卻充滿了詩情。
(3)他面對人生的苦難,含淚地微笑。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就像德國詩人海涅說的:太陽縱然還是無限美麗,最后它總是西沉。沒必要急于求死。要珍愛生命,好好活著。
(5)他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他選擇自殺,可以理解為殉職而死。
教師小結:為了美,為了心中的橄欖樹,他風雨無限,執(zhí)著不悔地奔波。雖然選擇了自殺的結局,但我們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遺忘了他白晝的光華。(展示課件)泰戈爾說:使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川端康成窮盡一生追尋美、播種美,他已無悔于生命。就像落葉經(jīng)歷過燦爛的春,火熱的夏,在秋日飄零枯萎之際,他已無怨無悔。法國作家蒙田說過: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也就是說只有樂于生的人才會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為他是自然與藝術的忠實情人,在活著的時候,他用一顆情人的心呵護著一切美麗的東西。所以他生得憂郁而偉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強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說,生命是一次華美的日落,盛大而憂傷,平凡而又震撼人心,這的確是一個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還會有日出,花謝了還會有花開,我們的生命無法重來。冰心也說: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是啊,我們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楓紅,只燦爛一季。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存在,但我們都有一個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灑生命全部的綠意,綻放并享受今生的美麗。
六、布置作業(yè)
對比閱讀朵拉的《花未眠》,思考與本文的不同之處。
七、結束語:
為了心中的橄欖樹,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讓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上縱情地放歌吧!(播放歌曲《橄欖樹》,學生齊唱,在歌聲中結束)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4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中寫到了一種花,是什么花?
(同學回答)
對,是海棠花。我們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這位作家是誰呢?
(同學回答)
對,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東方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國》《伊豆的舞娘》《孤獨》《千紙鶴》等。他的作品《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請大家先默讀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究竟表達了什么呢?
(板書課題)
二、結構分析
大家讀完了嗎?(同學回答)大家對這篇課文有什么評價嗎?
(同學回答)
1、難,難在哪里?(語句、思想內(nèi)涵)
2、美,美在哪里?(語句、描寫的事物)
問:那大家覺得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呢?
明確:作者偶然在夜間醒來,看到海棠花未眠,從而引發(fā)的一系列感悟。
問: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們一起到原文中尋找。
明確:
1、作者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大吃一驚,以前卻從未發(fā)現(xiàn)過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說“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個理論,第五自然段中寫到“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達的思想。
問:作者寫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確:偶然遇到
問:作者所說的“邂逅”是指我們坐在大樹下,等著邂逅一只撞上大樹的兔子嗎?
(同學回答)
明確:當然不是了。所以作者還說美“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就是說,我們需要主動地去親近美,反復的主動感受和感悟。
問:作者所說的需要“親近”和“反復陶冶”的,是什么樣的美呢?
(同學回答)
明確:作者在前面說了“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這說明,作者前調(diào)要邂逅、親近和反復陶冶的美是什么樣的美?(同學回答)對,是自然美。
問: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這一理論后,又寫了什么呢?
明確:作者列舉了許多的藝術家。
追問:都有哪些人呢?
明確:李迪、錢舜局、宗達、光琳、御舟、古徑、羅丹、瑪伊悅耳、長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問:這些人有什么共同點嗎?
明確:它們都是古典藝術家。大家注意了,他們是藝術家,而且都是古典藝術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觸文學歷史藝術等類的學科,會知道這些人作為古典藝術家,其共同的藝術特色就是具有寫實精神。這種寫實精神,就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們,都是在親近自然并反復陶冶后,才發(fā)現(xiàn)美、邂逅美的。
問:那么作者在列舉了諸多藝術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嵐山。作者為什么說自己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嵐山的美呢?
明確:因為作者第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冬天時候去嵐山,實際上,當他以前幾次來時,并沒能好好欣賞嵐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說了一句總結性的話:“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結構小結:
作者先是由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爾后又列舉了諸多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又談到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再次總結了“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三、難句分析
通過大致分析課文,我們對本文以及作者的觀點有了初步的認識。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具體分析課文中的.難點語句,進一步理解這篇課文。
句一:“發(fā)現(xiàn)花未眠,我大吃一驚。”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這一事實,但此時卻是在夜深人靜,周圍沒有其他干擾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的。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從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分析:
1、海棠花在深夜綻放,卻常常無人欣賞;
2、花盛放時,燦爛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讓人惋惜。其實豈止是海棠花,世間萬物皆是如此。都須遵守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規(guī)律,最輝煌燦爛的時刻,也就意味著衰逝的開始。
句三: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
1、美好的事物,作者當然會希望它長久一點。
2、人生其實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堅持活下去。
句四:雷諾阿的話。
分析:海棠花綻放過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嘗不是。當生命達到頂峰的時候,就開始緩慢的走向衰竭。這的確是讓人傷感的。但是難道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去進步,或是在生命達到最輝煌的頂峰后就隨意飄零嗎?不是的,我們努力進步,至少我們綻放過,而綻放過后繼續(xù)的努力,我們就可以帶著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見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許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義。你們每日可見的日出日落,從小陪伴在身邊的父母的笑顏,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們?nèi)ジ形颉R换ㄒ荒荆彩且粋世界。
句六:“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
分析:畫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藝術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這朵花的某個瞬間,某種姿態(tài),某種神韻,把它傳達給我們。所以我們往往欣賞畫中花,因為我們不曾注意過那個特定的時間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實的花,有著無數(shù)個角度和瞬間等待我們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還有嗅覺、觸覺上的美,它的美是立體的。所以我們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應,顯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鑒賞了藝術家的作品,又欣賞了激發(fā)藝術家靈感的自然事物。藝術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間,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間同時出現(xiàn)在作者心中,藝術美和自然美相互呼應,震撼了作者的心靈,所以作者說“顯得更美了”。
四、結課
作者在深夜由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引發(fā)了對美的思考,從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能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一顆善于感受美的心靈。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美好很多。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chuàng)作概況。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lián)類引申的寫法。
2.品味作品格調(diào)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鑒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其內(nèi)蘊。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含義蘊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無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對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宜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而嚴肅的學習和研究環(huán)境,盡可能地發(fā)揮同學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通過自讀質(zhì)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讀文章、理解文章、鑒賞文章。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zhì)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命是一條亙古長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輕的歌。古往今來,無數(shù)大師用智慧詮釋生命,解讀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著這位偉大的思想者的蹤跡,去追尋自然,叩問生命。
二、作者簡介
教師分發(fā)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資料內(nèi)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說家。生于大阪市一個醫(y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chuàng)傷。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yǎng)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zhuǎn)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fā)表了處女作《招魂節(jié)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賞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yè),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chuàng)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fā)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1926年發(fā)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chǎn)作家,一生共寫了500多部(篇)小說,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只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成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zhí)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zhì)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xiàn)實性。后期除了表現(xiàn)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chǎn)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diào)寫病態(tài)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并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chuàng)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tǒng)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tǒng)有機結合起來,發(fā)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tǒng)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jié),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并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fā)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xiàn)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請談一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針對這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你最想問的問題。
(3)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要選摘它。
學生自讀課文兩遍,思考這些問題。
3.學生初談印象。
教師提問:讀文章總會有心得體會,或深刻或膚淺,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瑣碎,即便沒有心得也是一種心得。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題目倒挺有詩意的。
生2:文章內(nèi)容較散,我理不出頭緒來。
生3:文章筆觸輕靈,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強。
生5:文章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但又說不出美在何處。
教師評價: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都屬于你們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學習中能深層激發(fā)大家的閱讀潛能,豐富你們的閱讀感受。
四、引讀提高
1.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
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寫自己在熱海的一家旅館里,有人送來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為累,他早早沉入夢中,沒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靜,醒來驚訝地發(fā)現(xiàn)花還沒有睡,正熱烈地怒放,由此引發(fā)一種思考。
生2:由靜夜里錯過的美生發(fā)對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綻放的海棠花而感悟?qū)徝赖膯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能伴隨年齡而增長。
生4:作者發(fā)現(xiàn)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對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
教師歸納整理:作者從凌晨發(fā)現(xiàn)花未眠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啟發(fā)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
(2)結合文章內(nèi)容,探討作者對美、審美的思考和認識。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第二段中,“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琪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為什么“嚇了一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lián)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是為了說明什么?
⑦嵐山作者去過多次,為什么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嵐山的美?
學生精讀課文,思考問題。同桌之間交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解決。要求人人發(fā)言,個個參與。如小組有難以解答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學生明確:
①因為發(fā)現(xiàn)花未眠,發(fā)現(xiàn)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從上下文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zhuǎn)換和表述)
②以這兩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發(fā)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fā)現(xiàn)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說的)
④文章引述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嚇了一跳”是因為發(fā)現(xiàn)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這樣寫是為了說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lián)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只有兩相邂逅,電光火石之間,才會產(chǎn)生動人的情懷。所以嵐山去過多次,卻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嵐山的美。
教師總結:未眠的海棠花引發(fā)了作者對美的思考和認識: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發(fā)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賞自然美,可以欣賞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美,好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發(fā)現(xiàn)美是需要機緣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寫法。
這篇文章寫法較特殊,你能稍作說明嗎?
學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談到審美的問題。
生2:以小見大。
生3:深入淺出。
生4:語言素雅恬靜。
生5:格調(diào)高雅,韻味深長。
教師總結評價:大家談得很好,概括得很精當。
五、質(zhì)疑、解疑
教師:愛因斯坦說過,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維品質(zhì)。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提問。
學生提問。
教師視問題的質(zhì)量、代表性、難易程度,決定由老師還是學生來解疑、釋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2.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3.文中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為“畫家雷諾阿害怕進步,因為進步就會讓他更接近死亡”?
4.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是因為畫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細品味,這樣理解對嗎?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嵐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們,只要獨處或人少,真正仔細觀察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從未有過的美?
6.如何處理自然美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明確:
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的內(nèi)容卻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要強調(diào)對“微不足道”的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與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去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fā)現(xiàn)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3.不能這樣理解。畫家雷諾阿臨終仍在說“我相信還在進步”,畫家并非害怕進步,而是以他的話來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優(yōu)秀的藝術家也不例外。
4.這樣理解不夠準確。藝術是對自然美的反映,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可以領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等句子,從這些句子可知,生命發(fā)現(xiàn)美的機會并不常在,發(fā)現(xiàn)美需要機緣。
6.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師提示:課前同學們已摘抄了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句,請你們把自認為最精彩的一句給大家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選摘它。
學生回答。
生1:“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領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珍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仍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生2:“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這句話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美、藝術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僅僅從藝術品中感受。
七、課堂小結
川端康成的文字,讀來讓人覺得素雅恬靜。作者從海棠花未眠寫起,思考美與審美的諸多問題。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無限的,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領略自然美,做一個滿載而歸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業(yè)
1.寫一段話,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獲、體會。
2.本文與前三篇文章寫法有何不同,請試著比較一下,說出你的看法。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關作
2、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從而引申開去的寫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借助文本進一步提高散文的認識鑒賞能力
4、通過學習,了解一些美學知識,理解美與審美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主題,把握作者寫作的目的
2、鑒賞文本的語言,重點體會文章精彩句子的內(nèi)在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資料、文字資料、朗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美”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贊嘆作家、藝術家筆下的美景嗎?我們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夢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壯的黃果樹瀑布嗎?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們?nèi)鄙僖活w感受美的心靈,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開“五官”,用我們鮮活的心靈、審美的眼睛感受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終年生活的山鄉(xiāng)村野、天然生態(tài)的花鳥蟲魚,都是那樣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從“花未眠”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發(fā)了對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簡介
日本現(xiàn)代文學大師。1968年因《雪國》一書“以敏銳的感受及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內(nèi)心精華”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該書還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抒情文學的頂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鶴》、《睡美人》、《雪國》、《古都》等最富盛譽。他的作品在虛幻、哀愁和頹廢的基調(diào)上,以病態(tài)、詩意、孤獨、衰老、死亡來反映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郁的生活,追求一種頹廢的至美,達到一種空靈虛無的藝術至境。1972年4月16日,這位追尋東方美的文學大師,在公寓用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同時注意以下問題:
1、字詞讀音和寫法
綻放(zhàn)壁龕(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滲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飯(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樣(mú)翌日(yì) 拜謁(yè)不可思議(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邂逅:偶然遇見。
領略:了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或辨別它的滋味。
拜謁:拜見,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遠。
開光:佛家語,謂佛像開眼之光明。
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課文中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四、閱讀思考,回答問題。
朗讀過程中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幫助理解課文。
⑴第二段中“我”為什么“大吃一驚”?第八段中“我”又為什么“嚇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
⑴因為發(fā)現(xiàn)花未眠,發(fā)現(xiàn)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發(fā)現(xiàn)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從上下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zhuǎn)換和表述。)
⑵以這兩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⑶“一朵花”也可以發(fā)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fā)現(xiàn)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關”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說的。)
五、引導提高,討論研究
教師:作者通過一朵沒有睡覺的花引發(fā)開來,一直寫到了“美”這個問題,正如同學們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寫了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會覺得它寫得很好呢?現(xiàn)在開始,你們可以四人一組分組討論,先看看你們的認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們的原因,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明確: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師對以下的句子稍做說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作者說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實談的`確實很高深的美學問題,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根據(jù)對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悟出這個結論后感受到心情的遺憾。
⑶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么凄慘啊。這并不說明畫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為無法進一步去認識美而感嘆。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寫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對美學得出的結論。
六、課文分析,結論總結
教師:根據(jù)上面同學們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學結論,請大家來歸納。
明確:文章中間得出的結論主要有以下的內(nèi)容
⑴自然總是美的,而且是無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啟迪人,可以發(fā)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藝術品是對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藝術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藝術美和自然美和諧統(tǒng)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總評]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受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體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nèi)在的經(jīng)緯。請同學們記住抓關鍵語句法,并反復實踐,這同樣是一種審美能力。
七、知識檢測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說家,1968年因為長篇小說《雪國》、《千只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B、羅丹是法國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銅時代》、《思想者》。
C、米開朗基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擅長繪畫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舉了十位畫家,他們均是日本和法國的畫家。
D、李迪,錢舜舉是中國南宋畫家
2、下列詞語中字形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安詳聲名狼藉磬竹難書扣人心弦
B、滄桑苦思冥想綽有余裕推陳翻新
C、詛咒卒然仙逝斷井頹墻畢恭畢敬
D、真諦杉杉有禮意味雋永逆來順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1)她從小學到高一功課都很好,學琴也是一天沒耽誤,還正式師從陳浩學習。
(2)聽爸爸說那個瓷花瓶是祖上下來的,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日子再艱難,也不能賣。
(3)這種應試教育是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承襲,它源于隋唐,于兩宋,登峰造極于明清。
A、期間留傳濫觴B、其間留傳泛濫
C、期間流傳泛濫D、期間流傳濫觴
B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7
一、導入新課
問大家一個比較隱私的問題:一天24小時里你忙些什么?
生1:上課、睡覺、吃飯。
師:睡覺,對人來說是需要的。那么,花需不需要睡覺呢?
生2:需要。睡蓮,白天開放,晚上睡覺。
師:大家聽過《夜來香》嗎?夜來香在夜晚仍在吐露著芬芳。而有一位偉人,看到海棠花未眠,有所感受,寫了篇文章,就是我們要學的《花未眠》。
二、簡介作者
師:川端康成11歲里失去所有的親人,這會造成他怎樣的性格?請大家看書上的照片,這是個什么樣的人?看看他的眼睛。
生3:充滿憂郁。
教師繼續(xù)介紹他的創(chuàng)作和自殺。
三、總體印象
師:大家都預習過了,看完文章,你有什么體會?
生1:很朦朧。
生2:看不懂。
生3:生命是有限的,美是無限的。
生4:作者的`觀察很細致。花在晚上開放,一般人是不注意的,他能從茶碗中發(fā)現(xiàn)了美,我是很佩服的。
生5:我覺得欣賞美是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才可以,就如最后一次到嵐山,靜靜地觀賞才發(fā)現(xiàn)了它的美。
四、品讀課文
師:我們細細來品味一下文章的美。
指名學生朗讀1~5段。
思考:
①“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花很美,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
③它盛放,有一種哀傷的美。“哀傷”如何理解?
一女生讀完,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
生1:因為第一次感覺到花未眠。
師:為什么有哀傷的美?哀傷一般是誰的表情?這是移情,是吧?
生2:花很美,但會欣賞的人很少,它覺得被冷落了,所以感覺哀傷。
生3:花盛開后會凋謝,而作者是個悲觀的人,所以感到“哀傷”。
師:要活下去怎么理解?
生4:生活有美的存在,只有活下去,才有機會領略美。
生5:(聽不清)
師:其實自然界的美是無所不在的,只有活下去才能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
師:整篇文章除了美外,還有一個關鍵詞是“發(fā)現(xiàn)”。人對自然美來說,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作者能發(fā)現(xiàn)美,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l(fā)現(xiàn)?他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花的美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對于美,人除了可以發(fā)現(xiàn)外,還要怎樣?
——“邂逅、親近、陶冶”
師:大家閱讀6~7段,為什么看宗達的畫會大吃一驚。你覺得得人應該怎么去創(chuàng)造藝術品?現(xiàn)在開始讀。
兩分鐘后,師問:人要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藝術品,該怎么做?
生6:藝術美和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可以相得益彰。
師:要寫實,是吧?(板書)體現(xiàn)在哪里?
生讀“繁二郎~~顯得更美了”。
師:自然美與藝術美相互融合在一塊,達到更美的審美境界。作家親身體驗到自然現(xiàn)象和藝術作品的美,是通過什么體會到的?
五、欣賞藝術品,表達感受
師(手中舉一西洋女子立像陶瓷品):你們觀察這個藝術品,說說人的印象。
生7:我覺得她文雅、高貴,有古典美。
生8:雕刻非常細膩,連裙褶都很清楚。
生9:可見作者觀察仔細,通過裙子的變化來表現(xiàn)她走路姿態(tài)的飄逸。
生10:這是一個外國女人,從她的頭發(fā)、膚色、裙子可以看出。這是十九世紀上流社會婦女的裝束。她的心情不好,臉上沒有笑容,可見有煩心的事情。
師:很好。大家能通過川端康成的眼睛欣賞美,你有沒有喜歡文中的哪個句子?
生11:畫家雷諾阿的話。
師:這話聽起來很恐怖。
生11:我一點都不覺得恐怖。只有經(jīng)歷一點點的進步,才能達到美,再說藝術家總是比較憂郁的。
生12:有人說,人一出生便是在走向墳墓,人總要死的。生物學家說:生命進化的極致便是死亡。當時聽不懂,進化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怎么會導致死亡呢?現(xiàn)在想來,如蛾,由蛹化蝶,一旦化蝶,不久就會死了。
生13:“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這一句我很喜歡。
生14:我很喜歡第三段“有限~無限”,我覺得這句是本文中的特色,它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
師:還有沒有?(生默然)大家一起看看第9段這句話“”它說明藝術美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師:大家再看一下示意圖,復述一下。
一女生復述。
師小結:羅丹說:對于我們來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希望大家借川端康成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8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
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設想:
教時:
一課時
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為難點。
2、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為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海棠蘇軾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意:東風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潔美麗的光澤,散發(fā)陣陣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這時,月亮已轉(zhuǎn)過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詩人只怕那花兒在深夜里也會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點燃起明亮的燈燭,照看著那一簇簇紅艷艷的海棠。
指點:這首詩寫于元豐三年(1080),是詩人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詩中生動地刻畫了月下海棠美麗的光澤、清幽的香味和紅妝粉裹的嬌神態(tài),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海棠花憐惜眷愛的殷切情意;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美好的海棠是詩人自比,因為“月轉(zhuǎn)廊”,花兒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貶謫、懷才不遇,既恰當,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顧影自憐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fā)現(xiàn)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歲喪父,3歲喪母,7歲祖母亡,15歲祖父亡,后來姐姐又病故。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涼,這對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了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達了日本人的內(nèi)心精華”。他于1968年10月17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聲譽。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氣自殺。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國》(1937)《千只鶴》(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們并不為擁有他的那些小說感到十二分的喜悅,人們更為喜悅的是那些小說為人們換得的耀眼的光環(huán)。因為日本人、世人都與我們一樣,在許多的時間里,不是惋惜作家沒有寫出可以強壯文化的傳世之作,而惋惜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人們需要這個獎。人們需要借諾貝爾獎樹立一個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獎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們東方的神。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課前布置了預習。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內(nèi)容。
(一)
1、是什么引發(fā)了作者的感慨?(動情點感悟點)
“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感觸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發(fā)了怎樣的感受和感嘆?感受和感嘆:由“花未眠”的新發(fā)現(xiàn),作者感悟到: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無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
①“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則是無限的。”(3)
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3)
③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5)
(二)找出表述此種感嘆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語句:A、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海棠花本是無情物,“哀傷”從何而來?
明確:
a①[凌晨盛放卻無人喝彩]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②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著它已接近衰敗。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fā)現(xiàn)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明確: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熏陶,需要不斷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這些話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確:
①“美”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同樣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審美的能力。
②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③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只有熱愛事物,親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結: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美”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心靈感應,是對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種頓悟。只有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時代的前進,年齡的增長,不會自動增強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美學見解:邂逅所得——審美機遇親近所得——審美態(tài)度反復陶冶——審美基礎
D、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構成因果關系有小題大做,故弄玄虛之嫌嗎?(不)
明確:
a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愛生命)
b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美。(活下去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結論: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雷諾阿
①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艱難。
②“我還在進步”,表現(xiàn)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開朗琪羅
③當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自己卻已面對死亡。
明確:進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這確實是悲慘的事情!以這兩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代表.
小結:
1、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無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美,能夠發(fā)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fā)現(xiàn)花的機緣”(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可知,話是從自然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來說的。]
(五)下面有幾幅畫,你會仔細凝視哪一處呢?“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感觸之二)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產(chǎn)生“我們仔細觀察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的感觸,這實際上是闡發(fā)了作者怎樣的.美學思想?(第六段)
明確:人們應留心欣賞真實的自然之物,藝術家應認真觀察自然。
(六)上面有幾幅畫是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的作品,還有羅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確: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diào)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
分析:第7段“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第8段中說小狗的形象嚇了“我”一跳,因為它與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這些語句說明觀察仔細、具有寫實精神的藝術作品可以使人領略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原型”的美。簡言之,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lián)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小結:藝術家應該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xiàn)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悟到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寫實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卻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嵐山的美。”為什么?
明確:冬天看嵐山,人少,仔細觀察,才真正感受到嵐山的美。[獨處靜觀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我之發(fā)現(xiàn)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明確:
①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②作者無他事紛擾,有一種獨特的審美的氛圍
③再加上作者獨到的審美能力,——所以能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
該句作用: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四、總結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確:
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這三個觀點不是孤立的。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受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現(xiàn)的美。
這就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結束語: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fā)現(xiàn)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話“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fā)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總結: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恬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邂逅了許多美麗的事物,但我們大都是熟視無睹,聽憑那美好的事物從眼前悄然而過,是不是我們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呢?還是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nèi)钡木褪悄请p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我們從今天起盡情擁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們的那雙聰慧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業(yè)
學習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評價本文?動筆寫一篇文章。也可以寫一篇關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題。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9
教學目標:
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
理解雋永含蓄的語句。
教學時數(shù):
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樂薇那里,竟然成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可見,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二、朗讀課文
三、簡要分析
(一)主旨
提問:我們閱讀的哲理散文較多的是談的人生問題,如《我與地壇》的第一部分,表達的是作者對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寫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疇的問題,是什么呢?
明確:《花未眠》表現(xiàn)的是美學問題,主要是關于人們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問: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樣?請用書中的話來說。
明確:原話說“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提問:那么,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確:“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提問:“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
明確:不期而遇。
提問: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當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發(fā)現(xiàn)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樣。是這樣嗎?
明確: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提問: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分別有什么作用?
明確:前者主要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diào)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
(二)語句
請說說以下四句該怎么樣去理解:
它的盛開,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學生討論后明確
第一句:
1、海棠本與哀傷無關,作者說它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與他孤獨、憂郁、頹喪的心理不無關系。(穿插作者的簡介)。
2、盛開預示著衰敗凋謝的來臨。
3、作者以為海棠夜里開花無人欣賞,今天發(fā)現(xiàn)她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第二句: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fā)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因為,川端康成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這樣說是把美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他認為,感受美固然很難,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fā)人發(fā)現(xiàn)自然美,能夠發(fā)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強調(diào)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10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主旨,把握作者對自然美的感悟和體驗。
學會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文章脈絡。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觀察生活的細致性。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自然美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學習作者如何通過具體例子來表達對自然美的觀察和思考。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美的邂逅與親近的深刻內(nèi)涵。
引導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觀察力和感受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或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美麗的花朵圖片,引導學生談論對花的感受和印象。
引出課題《花未眠》,介紹作者及作品背景。
二、朗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音語調(diào)和感情色彩。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體會文章情感。
三、分析課文
探討主旨: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通過《花未眠》表達了怎樣的主旨。明確主旨是關于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問題。
分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問學生,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如何?用書中的話回答。明確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有限,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探討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提問學生,如何提高感受美的能力?用書中的話回答。明確需要通過反復陶冶和親近自然來實現(xiàn)。
理解“邂逅所得”的含義:提問學生,“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個成語來回答。明確是不期而遇。進一步解釋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來源于準備。
探討對自然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提問學生,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需要怎樣做?明確需要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四、深入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由花聯(lián)想到文學,指出人們觀賞畫中花,不留心欣賞真的花的不良現(xiàn)象。
分析作者舉出的例子,如李迪等人的畫作、羅丹的銅像、宗達對自家小狗的寫實描繪、長次郎的茶碗和坂本二郎的畫作等,理解這些例子如何說明只有走進現(xiàn)實中去才能產(chǎn)生真知。
五、課堂小結
總結課文主旨和重點內(nèi)容。
強調(diào)提高審美能力和觀察生活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業(yè)
要求學生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自然美的認識和感受。
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思考,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觀察力,讓他們在生活中能夠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花未眠》的主旨,即探討自然美與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掌握文中重要的詞匯和短語,如“不可思議”、“眾所周知”、“邂逅”、“迥然”、“難能可貴”、“陶冶”等。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文本的細致閱讀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舉例和聯(lián)系實際,深入理解文中提出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美的欣賞和感悟,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
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對自然美的觀察能力和感受方式,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花未眠》的主旨和觀點。
分析文中作者如何運用例子來論證觀點。
教學難點:
理解“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一觀點的內(nèi)涵。
探討如何提高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文《花未眠》的復印件或電子文檔。
多媒體課件,包含相關圖片和示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美麗的花卉圖片,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美的興趣和思考。
提問學生:你們認為什么是美?你們?nèi)绾胃惺茏匀幻溃?/p>
二、新課內(nèi)容講解
朗讀課文,注意語音語調(diào)和停頓。
分析主旨:提問學生,《花未眠》探討的是什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是關于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講解重點詞匯和短語,幫助學生理解文意。
分析觀點:提問學生,作者認為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原文中的觀點,即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探討如何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提問學生,根據(jù)原文,如何提高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一觀點,并討論如何通過反復陶冶和留心觀察來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分析作者由花聯(lián)想到文學的觀點:提問學生,作者通過花聯(lián)想到了什么現(xiàn)象?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指出的不良現(xiàn)象,即人們觀賞畫中花而不留心欣賞真的花。
舉例分析:提問學生,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分析文中提到的例子,理解作者如何通過實例來論證觀點。
三、課堂討論與互動
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提高自身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并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和想法。
互動交流:學生代表發(fā)言,分享討論成果,其他同學提問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四、課堂小結
總結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強調(diào)文章的主旨和觀點。
提醒學生注意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情趣和觀察能力,多關注生活中的自然美。
五、布置作業(yè)
閱讀《花未眠》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對《花未眠》的主旨和觀點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也能夠在討論和互動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導他們多關注生活中的自然美,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觀察能力。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 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生詞及重點句式,培養(yǎng)學生欣賞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式,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與意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學會欣賞并珍惜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與意境,掌握文中的'重點句式。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或視頻資料、朗讀音頻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美麗的花卉圖片,引導學生談論對花的感受和認識。
提問:如果有一朵花在夜晚悄然綻放,你是否會覺得它特別美?引出課題《花未眠》。
二、朗讀課文
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學生跟隨音頻輕聲朗讀,注意發(fā)音和語調(diào)。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提問: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深入理解
分段講解:按照文章的段落順序,逐段講解,引導學生理解每段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重點句式分析:挑選文中的重點句式進行分析,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學生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體會: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討論:你認為生活中的美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我們應該如何欣賞和珍惜生活中的美?
寫作練習:讓學生以“我眼中的美”為題,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六、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強調(diào)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
課后作業(yè):
背誦課文中的精彩段落。
完成寫作練習,并準備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教學反思:
在課后,教師應及時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總結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反饋和作業(yè)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準備。
【語文花未眠的教案】相關文章:
花未眠的教案08-25
《花未眠》教案03-05
《花未眠》教案03-05
花未眠(教案)04-25
花未眠的教案04-26
課文《花未眠》教案09-18
語文《花未眠》教學設計06-08
花未眠品讀課教案09-11
《花未眠》的品讀課教案08-13
花未眠教案設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