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2022-07-12 12:24:46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什么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本學期我擔任五、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任務。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范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要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于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么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并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并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才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于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于進行探究。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

  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范圍不斷擴大,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

  (三) 要刻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為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才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坐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坐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30,男生19,女生11,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愛國精神,但對社會、國際時事沒有關注的意識,除了看電視外,很少有機會了解國家大事與國外文化,還沒確立開放的國際意識。大部分學生的道德處于他律狀態,逐步向自律發展。個別學生處于青春期,出現自我中心、故意搗亂、是非不分、叛逆等現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領兒童走進多樣化的世界,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學期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五、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范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注

  1

  2.23——2.28

  始業教育(1課時)

  1、可愛的地球(1課時)

  2

  3.1——3.7

  1、可愛的地球(1課時)

  2、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3

  3.8——3.14

  2、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3、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4

  3.15——3.21

  3、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4、網絡連接你我他(1課時)

  5

  3.22——3.28

  4、網絡連接你我他(1課時)

  5、地球在“發低燒”(1課時)

  6

  3.29——4.4

  5、地球在“發低燒”(1課時)

  6、天有不測風云(1課時)

  7

  4.5——4.11

  6、天有不測風云(1課時)

  7、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8

  4.12——4.18

  7、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9

  4.19——4.25

  8、可怕的物種入侵(2課時)

  10

  4.26——5.2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2課時)

  11

  5.3——5.9

  10、戰爭何時了(2課時)

  12

  5.10——5.16

  11、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13

  5.17——5.23

  11、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12、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4

  5.24——5.30

  12、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3、我的這6年(1課時)

  15

  5.31——6.6

  13、我的這6年(1課時)

  14、去中學看看(1課時)

  16

  6.7——6.13

  14、去中學看看(1課時)

  15、我們的畢業典禮(1課時)

  17

  6.14——6.20

  15、我們的畢業典禮(1課時)

  18

  6.21——6.27

  復習迎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湊向我們共同成的和弦》、第二單元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單元為《不屈不饒的的中國人》、第四單元為《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生。現在已進入小學階段最后一年,學生的思品課學習即將結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弦的秘訣在于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了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民族,熱愛祖國”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愿望和沖動,表現出對祖國歷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并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安排

  第一、二周:第一課

  第三周:第二課

  第四周:第三課

  第五周:第四課

  第六周:第五課

  第七周:第六課

  第八周:第七課

  第九、十周:第八課

  第十一周:第九課

  第十二周:第十課

  第十三周:第十一課

  第十四周:第十二課

  第十五周:第十三課

  第十六周:第十四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5個主題,本教材以六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單元:從小學創造、從田野到車間、走進信息時代、人類文明的足跡、我們去環球旅行。

  “從小學創造”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感受創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益處,初步認識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創造,明白生活中創造無處不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好習慣,在生活中不斷提高創造力。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創造中可能遇到的失敗,并嘗試在失敗中汲取教訓通過創造活動,讓學生體驗創造帶來的快樂。

  “從田野到車間”這個單元教育學生了解工業、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認識日用農產品及生活用品,探究這些用品的生產過程,知道農業、工業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業、農業,感受工農業給人們帶來的便捷、快樂、幸福。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服務工農業將更造福人類的道理。

  “走進信息時代”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感受現代通訊和現代傳媒與現代生活的密切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現代通訊知識、技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向往。了解通訊方式的變遷,感受現代通訊的飛速發展,體驗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了解并遵守網絡使用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帶來的方便和樂趣。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自我調控能力、節制能力。

  “人類文明的足跡”這個單元教育學生 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發明、文學藝術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我們去環球旅行”這個單元教育學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對世界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探究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滿足學生求知的愿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教學進度:

周 次教 學 內 容備 注
1從問題開始
2創造的快樂
3讓田野告訴你
4走進車間
5插上科技的翅膀
6坐在家里看世界
7溝通無極限
8我的信息生活
9燦爛的古代文明
10偉大的科學成就
11絢麗的文學藝術
12文明遺產知多少
13地球有多大
14飛越太平洋
15和非洲朋友共舞
16迷人的歐洲風情
17世界真奇妙
18期末總復習
19期末考試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于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著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說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群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了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群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了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了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臺灣,知道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圣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里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

  5、了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鉤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復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著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了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了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四個班,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

  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具體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五、課時安排:

  每周二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指導思想:

  本學期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圍繞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制,不斷創新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課堂上注重四個強調,四個轉變,四個還給,四個到位。以“五愛”教育為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為基礎,加強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視道德行為的指導。以健康心理品質養成為目標,加強艱苦樸素和熱愛勞動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的事跡,并贊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小學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能尊重各行各業的勞。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梁,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后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小學生善于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干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借助于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后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并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系,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為祖國自豪,為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了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習慣。

  二、教材分析:

  1.綜合性。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在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三、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3.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4.注意整體把握。在實際教學中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盡可能的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范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要全面理解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

  在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于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么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要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并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并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才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于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于進行探究。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范圍不斷擴大,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

  三、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為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才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多方面拓展教學空間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坐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坐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于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經過了上個學期的施教,學生基本適應了我的教學風格,能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但也有幾個學生,上課時喜歡開小差,隨意發言,作業也不能主動積極地完成,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基本特點如下

  1、綜合性

  (1)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于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冊教材的內容為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多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學習也是整體的。本冊教材仍然重視各知識層面的互相聯系和支持,更能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2、開放性

  教材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圖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的社會,了解社會,研究社會。單元主題的設計上都采用的“你”、“我”兩種人稱的敘述方式。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教材注重豐富學生的內容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潑

  本冊教材版式新穎,富于流動感;圖文并茂,輕松有趣;采用對話式語言,富有親切感。

  三、教學要求

  一單元《我學習我快樂》

  引導學生增強時間觀念,學習科學安排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初步做到生活有規律,學習和做事講究效率。引導他們注意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促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

  二單元《家庭因我而美麗》

  鼓勵孩子們主動和家人溝通,難處自己的創意,開展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參與制定美好的家庭計劃。重視將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幫助孩子們體會家庭的快樂,主動創造家庭之樂。促進學生家庭責任感的形成。初步培養學生的家庭安全意識,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

  三單元《共享友愛陽光》

  引導學生感受同學之間的平常而真實的友情,學會在人與人之間相處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幫助學生獲得友誼,在集體中積極愉快的生活和成長;引導學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寬容,勇于認錯和改正錯誤。同時積極參與有意義的轟動。共享友愛陽光。

  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家鄉或社區的勞動者帶給自己的方便,了解勞動者的艱辛,初步學會尊重勞動者和他人的勞動,嘗試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為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離不開人們的勞動,任何物品來之不易,從而珍惜勞動成果。

  五單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習慣于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導孩子了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識,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處,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祖國的深遠意義。引導學生對祖國各民族的飲食、服飾手工藝、節日文化進行主動探索,發現中華民資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使學生在感性的認識上,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進而轉化為增進民族團結的動力和行為。

  四、詳細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內容課時

  1-4《我學習,我快樂》8

  5-8《家庭因我而美麗》8

  9-11《共享友愛陽光》6

  12-14《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6

  15-19《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8

  20復習,檢測2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

  教學目標:

  1. 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同學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局部,激發同學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識別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同學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并愿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 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從了解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時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 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和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和交通的不時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同學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 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的學習讓同學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同學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平安、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區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同學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3.讓同學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

  4.聯系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和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同學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同學熟悉的生活動身,引導同學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同學獲取信息與指導同學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同學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同學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課時布置:3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范,提高效率,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兒童在早期的社會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現的放縱,使得一部分兒童自認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規則意識比較模糊。隨著集體生活與合作活動的逐步拓展,以及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學會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又如,目前我國有殘疾人6000多萬,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今天幫助殘疾人,支持、搞好殘疾人事業,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只知受愛,不知愛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獻”,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殘疾人,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笑,有時甚至會嘲笑、瞧不起,還可能會戲弄殘疾人。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具有同情心與愛心,并讓學生樂意努力去幫助他們。

  此外,四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的接觸也日益頻繁,獨立活動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學生從平時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理解生活與交通運輸業的雙向關系,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社會知識,從而更好地去適應生活和創造未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第五單元《養育我的家鄉——貴州》

  2、教學目標:

  1、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并愿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學習并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2、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從了解日常生活中工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

  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5、通過第五單元《養育我的家鄉——貴州》的學習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貴州。結合第一單元的學習讓他們鞏固與貴州有關的地理知識,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搜集整理,了解到貴州的特色、民俗,進行匯報交流,激發同學們熱愛家鄉、宣傳家鄉、報效家鄉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3、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學習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學會保護自身安全。

  4、聯系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四、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①我的家鄉在哪里2課時

  ②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2課時

  ③濃濃鄉土情2課時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來2課時

  ②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2課時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業2課時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①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2課時

  ②交通與我們的生活2課時

  ③從古到今話交通2課時

  ④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2課時

  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①通信連萬家2課時

  ②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2課時

  ③小窗口大世界2課時

  ④從看電視說起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打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愛國精神,但對社會、國際時事沒有關注的意識,除了看電視外,很少有機會了解國家大事與國外文化,還沒確立開放的國際意識。也有部分學生的道德處于他律狀態,逐步向自律發展。個別學生處于青春期,出現自我中心、故意搗亂、是非不分、盲目追星、叛逆等現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領兒童走進多樣化的世界,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學期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五、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范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注

  1《可愛的地球》1課時2月7日上課

  2《可愛的地球》2課時

  3《從世界看中國》2課時

  4《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5《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網絡連接你我他》1課時

  6《網絡連接你我他》2課時

  7《地球在“發低燒”》2課時

  8《天有不測風云》2課時

  9《許多物種消失了》2課時清明節放假

  10《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11《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12《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戰爭何時了》1課時期中考試

  13《戰爭何時了》1課時國際勞動節

  放假

  14《科學技術的喜與憂》2課時,

  15《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6《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我的這6年》1課時

  17《我的這6年》1課時

  《去中學看看》1課時

  18《我們的畢業典禮》2課時

  19-20復習迎考7月1日放暑假品德,小學,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3-2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1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29

學校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2-13

人教版社會品德的教學計劃02-15

人教版社會品德教學計劃09-24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范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