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2022-07-08 10:03:54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計劃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特別關注水資源的利用問題,確定本學期的環保主題:節水,愛水、節水,創建節水班級,節水校園;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結合班級節水這一環保主題,辦一期節水小報,有效整合課程資源;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五、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暇道德觀。并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了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滲透節水教育)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系。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品德,小學,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

  1、我的家鄉在哪里

  2、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3、濃濃的鄉土情組成。

  二、教學目標:

  1、本單元在使學生具有家鄉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同時,使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鄉。

  2、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學會運用地圖,了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3、了解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喚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是對小學低年級家鄉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風俗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變遷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鄉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豐富性。

  2、本單元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學生調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產與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來

  2、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和生產活動,形成“生產”概念,從而建立生產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2、觀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并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3、了解生產的發展與人們需求變化的相互關系,并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農業和工業方面整合為一個單元,目的事使學生立足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能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了解社會生活本身。

  2、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地提高,大家對生活中各種物品越來越要求多樣化和便利化。

  3、本單元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交通與生活由

  1、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

  2、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3、從古到今話交通

  4、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種種變化。

  3、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三、教學建議: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讓學生了解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是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以及發展交通帶來對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問題。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通信與生活由

  1、通信連萬家

  2、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3、小窗口大世界

  4、從看電視說起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

  3、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課程標準中通信與傳媒兩個要點的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課內容主要側重于通信,三四兩課內容側重于大眾傳媒。由于通信和大眾傳媒與當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本單元在編寫時注意內容與兒童生活的貼近,力求讓同學認識到通信、傳媒與人們之間的關系。

  2、半單元注重將社會常識方面的內容與學生的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注意針對當前大眾傳媒對少年兒童產生較大的影響的現實情況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 、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 、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 、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 、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 、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父母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二)能力

  1 、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三)知識

  1 、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形式,學會合理選擇通信;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 、了解誠信的內涵,懂得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從小懂得要做一個講誠信、講道德的人。

  3 、了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4 、了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措施:

  1 、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并添加進新的意義。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 “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游離于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 “一鍋煮”的誤區。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系,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1

  第一單元通信與生活1通信連萬家

  2

  2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從看電視說起

  5

  第二單元讓誠信永相伴1請你相信我

  7

  2誠信是金

  8

  3社會呼喚誠信

  9

  機動

  10

  第三單元我們的民主生活1班隊干部大家選

  11

  2集體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13

  4社會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吃穿住話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銅

  16

  3漢字和數的故事

  17

  4我們的驕傲:先人國寶國粹

  18

  機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1、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松”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2、現狀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是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的主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費知識。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獲取消費的初步感受。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單元以燃放禮花,懸掛彩燈的情景為背景,其目的為烘托節日的喜慶氛圍。讓學生通過探究節日的習俗,感受到人們節日中享受到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是讓學生隨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 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是家長,學校,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設計本單元讓學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系統地掌握一些面對突發事件的自救自護本領,為他們今后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于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 生活中的消費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學工作目標

  1、情感 態度 價值觀

  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熱愛祖國,真是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一意識

  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能力

  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事,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常識合作的,有意識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對節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3、知識

  1、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3、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守紀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激發學生喜愛藝術,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進學習、教學方法,從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教”和“學”的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鞏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 學生現狀分析:

  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三個單元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示活動,第一主題單元《我能為你做什么》從學生身邊最為熟悉的人和事為切入口,了解在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幫助,我們應該為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第二主題單元《我的家鄉在變化》通過設計一系例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懂得怎樣保護家鄉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題單元《我與外界的聯系》。學生隨著年齡的長大與外界的接觸面越來越廣,如何正確讓學生處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國的媒體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這樣的編排目的是:一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來越廣

  三、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教學活動指導的注意點

  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教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 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五:教學進度(略)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2個班,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和現象,嘗試合作地、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知識目標:

  1、1、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3、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2、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3、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能力目標:

  1、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對節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2、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與現象。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了解幾個主要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歷。

  2、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慶活動及民間風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2、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3、培養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4、初步形成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1、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

  2、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現象,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5、學會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教學措施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

  時間課題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第1、2周第1課生活需要消費

  第3、4周第2課不同的購物場所

  第5、7周第3課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8、9周第1課多彩的民族節日

  第10、11周第2課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課異國習俗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課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課從“119”談起

  第18、19周第三課面對突發事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學情分析

  本年級共有42名學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了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著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并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第1周

  誠實,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鉤不要變

  第3周

  誠信就在身邊

  第4周

  同在藍天下

  第5周

  生活因愛更美麗

  第6周

  我們的愛心行動

  第7周

  流過家鄉的小河

  第8周

  我們時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護綠色家園

  第11周

  馬路修到家門口

  第12周

  交通海陸空

  第13周

  平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東方

  第15周

  我們的大中國

  第16周

  壯麗的河山

  第17周

  海峽兩岸盼統一

  第18周

  復習考核

  第19周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到本課堂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與人相處中尊重、體諒他人。相信城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敬佩,愿意成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并愿意為之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面對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2、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愿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尊重、孝敬老人。關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形成合理的消費觀。

  3、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體驗擁有朋友的快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關心集體,樂于參加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4、感受信息技術對推出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信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體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信息手段懷有好奇心,并愿意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學習、使用。懂得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要在充分享用它所提供的便利時也能自覺遵守各種共同的規則。

  (二)能力

  1、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確地面對錯誤,并能在教師幫助下調整自己的言行,做一個誠實的人,學會一些與人坦誠交往的方法,對不該做的事學會拒絕。學會生活中的挫折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并常識想辦法加以解決。

  2、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主動關心家人、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的好習慣。初步學會統計家庭收支情況,合理消費,勤儉節約。學會一些與父母和家人溝通的辦法。

  3、學會寬容地對待他人,能欣賞和發現朋友身上的優點,平等地與小伙伴合作交流。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積極主動地參與與班級管理。為班級生活出謀劃策。

  4、學會用電話、書信等現代通信方式與人交流。養成規范書寫信件的習慣,注意通信、通話的文明禮儀,不私自拆閱別人的信箋和撕取別人信件上的郵票。遇到突發事情會正確撥打應急電話。能有節制地、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目和上網,不沉溺于看電視和玩網絡游戲,自覺抵制、遠離不健康的書報影視以及不健康的網站。能利用交往工具進行交流、溝通、合作,利用傳媒、網絡獲取信息,初步養成看好書,讀好報的生活習慣。

  (三)知識

  1、知道誠實守信是美德,敢于承認錯誤同樣是誠實的一種表現。了解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理解、體諒他人是解決和避免沖突、與人愉快相處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失敗是成功之母。

  2、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了解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開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

  3、知道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知道自己是集體的小主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懂得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按規矩辦事。

  4、了解郵政、電信、傳媒、網絡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郵是一項健康、高雅的活動。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的行為。明白亂撥應急電話的后果。懂得傳媒、網絡是兩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會影響甚至妨礙自己的健康成長。知道寫信和打電話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1、這點困難算什么……1——2周

  2、成功一定有辦法……2——4周

  3、每天都有好心情……5周

  4、成長的故事……6——7周

  5、“我”和“我們”……8周

  6、我們是最棒的……9周

  7、各種各樣的商店……9周

  8、購物有學問……10周

  9、我是理財小能手……10周

  10、無聲的朋友……11周

  11、大家生活在一起……11周

  12、不怕一萬,就怕萬一……12周

  13、我們是鄰居……13周

  14、文明從我做起……13周

  15、天有不測風云……14周

  16、在這危急時刻……15周

  17、災害無情人有情……16周

  18、復習……17周——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制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系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于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注

  2

  9.4~9.8

  1、《我們的合作》

  2、《真正的友誼》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7

  10.8~10.13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襲害了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衣食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2、《從一滴水說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復習考查

  22

  1.22~1.26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目的要求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發展和進步。

  2、了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了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范,提高效率,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兒童在早期的社會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現的放縱,使得一部分兒童自認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規則意識比較模糊。隨著集體生活與合作活動的逐步拓展,以及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學會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又如,目前我國有殘疾人6000多萬,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今天幫助殘疾人,支持、搞好殘疾人事業,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只知受愛,不知愛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獻”,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殘疾人,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笑,有時甚至會嘲笑、瞧不起,還可能會戲弄殘疾人。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具有同情心與愛心,并讓學生樂意努力去幫助他們。

  此外,四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的接觸也日益頻繁,獨立活動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學生從平時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理解生活與交通運輸業的雙向關系,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社會知識,從而更好地去適應生活和創造未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第五單元《養育我的家鄉——貴州》

  2、教學目標:

  1、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并愿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學習并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2、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從了解日常生活中工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

  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5、通過第五單元《養育我的家鄉——貴州》的學習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貴州。結合第一單元的學習讓他們鞏固與貴州有關的地理知識,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搜集整理,了解到貴州的特色、民俗,進行匯報交流,激發同學們熱愛家鄉、宣傳家鄉、報效家鄉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3、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學習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學會保護自身安全。

  4、聯系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四、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①我的家鄉在哪里2課時

  ②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2課時

  ③濃濃鄉土情2課時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來2課時

  ②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2課時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業2課時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①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2課時

  ②交通與我們的生活2課時

  ③從古到今話交通2課時

  ④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2課時

  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①通信連萬家2課時

  ②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2課時

  ③小窗口大世界2課時

  ④從看電視說起2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加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個班品德與社會。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所以要求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發展和進步。

  2、了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了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教學難點: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注

  1

  2.6-2.12

  社區的公共設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處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5

  3.5-3.11

  城鄉巨變

  2

  6

  3.12-3.18

  騰飛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連四方

  2

  8

  3.26-4.1

  服務在身邊

  2

  9

  4.2-4.8

  56個民族是一家

  2

  清明節

  10

  4.9-4.15

  56個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少數民族之鄉---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數民族之鄉---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節日大關

  1

  1

  勞動節

  14

  5.7-5.13

  節日大關

  多彩服飾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飾

  總復習

  1

  1

  16

  5.21-5.27

  總復習

  1

  17

  5.28-6.3

  總復習

  1

  兒童節

  18

  6.4-6.10

  總復習

  1

  19

  6.11-6.17

  總復習

  1

  20

  6.18-6.24

  總復習

  1

  端午節

  21

  6.25-7.1

  期末考試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5人,其中女生7人。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了解和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為榮的家鄉”、“縮短時空的通信”、“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主要以河北省為切入點,逐步擴大到華北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家鄉曾了出現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在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優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他們自覺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感。教材編排了“歷史悠久的家鄉”、“革命精神照后人”、“值得驕傲的家鄉人”、“多樣的風俗”、“大家共同出本書”五個主題見容。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通過讓學生了解通信的種類和通信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電信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為通信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著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眾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信部門工作的人們,并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范。教材編排了“通信的種類和發展”、“天涯若比鄰”、“感謝你們的服務”、“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范”、“溫情寄給希望小學”五個主題。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展進行大膽的想像,并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教材編排了“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乘務員辛苦了”、“愛護交通設施”、“我心中的交通藍圖”四個主題。

  (二)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通過對“引以為榮的家鄉”單元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熱愛中國共產黨,愛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遠大志向。

  (2)通過了解通信事業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和興趣,從小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規范。

  (3)初步感受交通運輸和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緊密聯系,感受我國建國以來交通運輸事業的飛速發展,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運輸行業人們的辛勤勞動,培養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了解社會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2)能夠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與親友、同學進行通信聯系,培養觀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用和選擇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料的初步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家鄉的悠久歷史和革命傳統,了解家鄉名人的先進事跡,了解家鄉的民眾等。

  (2)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與無誤生活的關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3)初步了解各種交通運輸設施的知識、特點以及發展過程,知道生活離不開交通運輸設施的幫助;感受交通運輸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懂得怎樣使用交通運輸工具,懂得愛護交通設施,使學生對交通運輸知識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發展學生的修改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三、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并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范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

  2、精心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啟發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四、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里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于接受。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周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五、教學進度安排

  1、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4課時

  第二單元10課時共計36課時

  第三單元12課時

  2、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二周第一單元1課

  第三周2課

  第四周3課

  第五周4課

  第六周5課

  第七周單元檢測

  第八周第二單元1課

  第九周2課

  第十周3課

  第十一周4課

  第十二周5課

  第十三周單元檢測

  第十四周第三單元1課

  第十五周2課

  第十六周3課

  第十七周4課

  第十八周復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科書包括四個單元、14個活動主題和一個研究課題,主要綜合了《課程標準》規定的“我是中國人”、“我與學校”、“我的家鄉”、“走近世界”中的教學內容。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正確搜集整理信息、獨立觀察及合作探究,在提高他們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時,使他們懂得自己與同學、朋友間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誼;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初步了解有關祖國和世界的地理常識;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規。感受祖國地域遼闊和燦爛文化,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體會科技技術能為人類造福。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2.使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助人,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三、教學重難點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面對欺負和威脅,敢于抗爭。使他們懂得自己與同學、朋友間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誼;關心集體愛護集體。 2.初步了解有關祖國和世界的地理常識;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規。 3.感受祖國地域遼闊和燦爛文化,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體會科技技術能為人類造福。

  四、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65名,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通過了解,本班學生普遍熱愛勞動、團結班集體、能夠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并有不少可以幫助老師的得力助手。部分學生在對待學習、生活的態度上存在消極、不勇敢、不自信的現象。針對以上現象,將通過循序漸進、合理利用、因勢利導等方式進行改善和提高。

  五、課堂教學計劃

  (一)教學要求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道德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要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二)教學措施 1.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追逐教育教學最前沿意識,樹立現代化的育人觀和人才觀,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手段,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以適應課改需要。 2.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我會抓緊點滴時間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專業的知識,讓讀書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充實自己。同時通過網絡、媒體,開闊眼界,爭取完善自己,創新自己,做到終身學習。3.多反思、多總結。每節課后進行自我反思,以提高業務素質,從“保守的經驗型”教師轉向“開拓的創新型”教師,同時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成敗,以為今后的工作積累經驗。 4.確立研究課題:如何使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并進行研究。

  六、教學進度(共18周)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 教學時數

  第一周 1、藍色的星球 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陸地地形種類和基本特征,樹立“只有一個地球”意識,懂得保護地球。 課外實踐活動 開展保護地球演講活動。

  第二周 2、東方雄雞了解我國主要鄰國,會讀《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國地形圖》,體會祖國地域遼闊,培養愛國情感。課外實踐活動搜集地形照片,了解家鄉地域。

  第三周 3、祖國的心臟 知道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體會北京首都重要地位,熱愛首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課外實踐活動 搜集有關北京的資料并交流。

  第四周 4、指南針的故鄉 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課外實踐活動 搜集有關四大發明的故事,并交流。

  第五周 單元復習 進一步加深對祖國的了解 課外實踐活動小演講,說說咱們的祖國

  第六周 5、說了就要做 知道講誠信,要有原則,能實事求是,努力實現。課外實踐活動談談我的誠信小故事

  第七周 6、男生女生懂得同學朋友間建立的真正友誼,男女同學互相尊重,友誼交往。

  第八周 課外實踐活動 說說我們的友誼

  第九周 7、我為集體做了什么懂得集體榮譽是靠集體共同努力得來的,關關心集體,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珍惜集體榮譽。 課外實踐活動 說說我我們的集體

  第十周 8、我們來約定 知道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的作用,形成規則意識。 課外實踐活動 尋找生活中的規則

  第十一周 9、天斬變通途 了解當地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感受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給我們生活的重要作用。 課外實踐活動 調查本地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十二周 10、放眼看交通 了解交通發展狀況,能針對交通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提出建議。 課外實踐活動 搜集有關交通帶來的不利影響的資料

  第十三周 11、我當小交警 知道一些交通法規,能自覺遵守,感受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尊敬交警,服從交警的指揮。 課外實踐活動 制作有關交通標志的頭飾參加活動 第十四周 12、從烽火狼煙到電子郵件知道古今通信的種類和方式,了解通信的發展變化。 課外實踐活動 搜集古今通信發展過程并交流

  第十五周 13、書信傳佳音 了解在郵局工作的人們的辛苦,尊重他們的勞動,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通信方式。 課外實踐活動 調查郵局工作人員一天的工作交流體會

  第十六周 14、喂,您好 知道各種通信方式的基本禮儀,學會正確而文明的通信方式。課外實踐活動 小話劇:打電話

  第十七周 課題研究人民幣上的學問 課外實踐活動 搜集關于人民幣的知識

  第十八周 期末復習 總復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1、對學生進行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

  2、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意識的教育。

  3、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敢前進的意志教育。

  4、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和關愛他人的道德規范教育。

  5、培養學生的消費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金錢觀。

  二、教學目標

  1、 教育學生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自己健康的興趣愛好。

  2、 教育學生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時刻保持樂觀的心態。

  3、 教育學生要懂得與人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關愛他人。

  4、 教育學生發現自然規律,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5、 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的團結奮斗。

  三、教學原則

  a) 品德與社會課必須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力求思想性與知識性,趣味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b)觀點正確,說理明白,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接受。

  c)加強針對性,講求實效。

  d)堅持正面教育。

  e)以情感人、情理交融。

  f)堅持啟發式。

  g)堅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 開展一次“我的成長經歷”交流會。

  2、 開展一次超市購物活動。

  3、 收集公共生活中一些社會道德的實例,開一次“公共道德靠大家”的主題班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1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3-2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29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03-26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范文07-13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9-04

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