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一生物教學計劃四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了。計劃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生物教學計劃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在認真學習和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基礎上,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情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學期知識內容共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單生物和細胞,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每一章內容之前設置學習導語,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每單元未尾又有單元小結,進一步深化及強調基礎知識。既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基礎知識的學習。
2、學生基礎分析
初一五個班為6班66人,7班67人,8班67人,9班66人,10班67人,學生對生物方面由傳統的因中考分值低而不重視,到現在的重素質教育和史地生初三年級為中考,記入中考成績將要提高分值的動勢,會有一些思想上較好的認識,當然我在上課時對學生進行一點一滴的教導,以使學生有一個較清楚的學習目的。
3、主要制約因素
1、《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環境所限,許多活動課,實驗課難于進行。特別是微觀類的一些知識,無實驗,學生學起來就難。
2、本教材特色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即活動課,而教具受限難于進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掌握方面
任何環境中都有多種多樣的生物。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知識,對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生物體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理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由功能不同的組織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細胞生物體依靠細胞、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活動,表現出生物體的生命現象。
理解有關細胞的知識是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教師應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顯微觀察的方法和技能,激發探究的興趣。。
2、能力培養方面
1、識記能力
(1)能回憶或再認有關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知識。
(2)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他可能產生的影響。
2、理解能力
(1)能闡述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2)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作出合理判斷或得出正確結論。
(3)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具有環境保護意識。
3、綜合運用能力
(1)具備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初步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3)能夠運用文字、圖表、數據等多種表達形式準備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4)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3、思想教育方面
(1)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
(2)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
(3)意識到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
(4)意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實驗、調查,又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
(5)體會到科學探究需要正確地表達,需要與人交流合作。形成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主要措施:
(一)、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備課應包括以下過程和內容:
l、鉆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1)鉆研教學大綱,通讀教材,了解教學任務、目標、重點、難點及“雙基”內容。
(2)了解任教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態度,學習風氣、知識狀況等,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3)制定改進和提高質量的措施,編制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4)確定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活動。
2、寫好教案。
(1)按照大綱要求,反復閱讀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雙基”的內容,明確每一課時的講述內容。
(2)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選參考資料。
(3)全面了解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學習規律和已有的基礎知識,結合教材內容寫出具體教案。
(4)教案內容包括:課題、目的和要求,重點、難點,課型、課時、教學方法,教具、作業等。
(二)、上課
上好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不僅要求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掌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傳授知識和開發智力的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做到:
1、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2、教學內容必須正確。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4、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突出生物課的進化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通過講述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生物學的古今成就,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5、結合教材內容有計劃地進行青春期教育和勞動技能訓練。
6、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重視對學生生物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將實驗、觀察標本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學生的四個能力(觀察、分析及解釋一些生物現象和理論聯系實際)。
(3)教給學生學習生物特有的學習規律和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看圖記憶等)。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
(4)在學的過程中,可將講授與實驗、觀察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投影、錄像等交叉進行,以提高教學效果。
(5)為使教與學的雙方密切配合,學生集中精力聽課,要求學生記好課堂筆記。?
7、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每節課一般應包括:提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檢查效果和布置作業等。每個教學環節,力求連貫、緊湊,時間分配合理,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8、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1)板書工整、簡潔、規范、有條理。畫圖正確、清楚、美觀、富有表現力。
(2)對實驗課,應該熟練掌握實驗技能,要有明顯的實驗效果。課前應充分準備,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教學中,教態親切大方。正確使用生物術語,語言準確、簡練、生動,精神飽滿,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鼓勵。
(三)、作業批改
精選作業,認真批改,可使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利于改進教學。每月布置一、二次課外作業。
1、作業內容要根據大綱要求,注意“雙基”的訓練,精心選題。
2、在布置作業前,掌握作業的深度和廣度,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3、及時批改作業,堅持講評,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全班進行糾錯,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4、根據教材內容,可適應提前或課后布置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小實驗,標本采集等。
(四)、考試
考試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時考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平時考查包括:課堂提問、作業、測驗等。
2、期中、期末考試前組織好復習。制訂復習計劃,進行復習動員并指導學生系統復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章、單元的摸底考試。
3、考試內容應以大綱為依據,題型多樣,難易適度,試題覆蓋面
要大,應是絕大數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認真閱卷,考試后作出全面的質量分析和試卷分析,并進行講評。對考試中反映出的問題,歸類整理,找出原因,以作為改進以后教學的參考。
5、認真登記考試成績,提供全面認識學生學習程度的依據。
(五)其他方面
1、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
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要改過去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要安排豐富多采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生活動。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
(2)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不包辦代替。
(3)注意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4)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5)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3、繼續學習洋思教學模式,探究試教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吸取上一年的“課改”經驗,繼續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鞏固“課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關的課題。
4、大力倡導“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教育科研觀。教學中要有科研意識,要邊實驗、邊研究,力爭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5、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6、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力爭創造條件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五、本學期教研活動安排
1、每章節都安排有教法分析或說課活動。
2、本學期至少安排2節研究課。
3、期末完成論文:互動教學與分層教學初探
六、教學進度
本學期總課時為48課時,其中授課33課時,機動15課時,每周3課時。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48課時):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4課時)
第一節生物的共同特征2課時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2課時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1課時)
第一節生物圈2課時
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2課時
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課時
第四節
生態系統2課時
第五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2課時
第六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1課時
期中復習與測試6課時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18課時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6課時)
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2課時
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2課時
第三節觀察動物細胞2課時
第二章細胞的生活2課時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細胞的分裂和分化2課時
第二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2課時
第三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2課時
第四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2課時
第四章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2課時
期末復習與測試7課時
七、教改研究專題
(一)課題名稱:學習洋思教學經驗,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即在課堂上,教師先提出課堂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學,暴露問題后,引導學生研討解決,教師只做評定、補充、更正,最后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經過嚴格訓練,形成能力。
(二)教改措施
1、認真學習有關精神,吃透精神,集中精力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八、培優轉差工作
1、輔導對象:每班的前20名和后10名
2、輔導時間,地點,內容
時間:周二、周四課外活動
地點:各班教室
內容:針對所學內容,給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補課,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3、目標:
通過輔導,使各班差生的生物成績均進入先前6500名,中游生中有5-15人進入前750名。
4、輔導具體措施:
(1)、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活動,建立各種形式的活動小組。培養學生的興趣。
更好地理解和拓寬生物學基礎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2)、要教會學生觀察動、植物,做生理實驗,解剖動物,繪制動、植物掛圖,采集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制作植物蠟葉標本和昆蟲標本的技能。
(3)、課后分個別輔導。要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培養尖子,幫助學困生,提高教學質量。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養成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初一教材內容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觀察實驗和探究活動,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創設學習的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真正讓學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進而領悟生物圈對于人類來說是多么重要的。與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觀的關系,就是人類的生存需要從生物圈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步入初中,面對繁多復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初一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鮮好奇,作為教師應喚起他們的熱忱,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動力,以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
四、具體措施:
1、備課標、備教材
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教材,明確教學要求,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本單元本節課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確定三維目標,同時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學過程之中。
2、備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加強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
(1)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學生接受新知識可能遇到的問題。
(2)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
(3)教師能在每一堂課上找到與學生能產生共鳴。
3、備教法、備學法
根據新課標,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突出設計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的最優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
4、備習題
要精選習題,以消化、鞏固當堂所學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1
第一單元
第一章 認識生物1節
2
第一章 認識生物2節
3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2節
4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2、3節
復習第一單元
5
國慶放假
6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第一節 顯微鏡使用
第二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7
第三節 動物細胞
第二章 第一節,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8
第三章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二節植物的結構層次
9
第三節 單細胞的生物
10
復習第二單元
11
第三單元 第一章 綠色植物 1、2節
12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1、2節
13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3節
14
第三章 綠色開花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1、2
15
第四章 綠色開花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3節
16
第五章 綠色開花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1、2節
17
第六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8
第七 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
19
復習
20
復習、考試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必須的科學探究和實踐潛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學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好處,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初步構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潛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資料,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學生剛步入初中,應對繁多復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狀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付學習。但也存在能較快適應新學習環境,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勁頭十足的學生。因此學生差異較大而且明顯。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總體狀況,在備課時,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控制好,應適應大部分的學生。實施教學時,靈活、應變,既讓基礎差的學生能掌握基本知識,又要讓學習層次較高的協商有發展提升的空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動手及協作探究潛力的培養,從學生的現有知識及生活經驗出發開展教學,培養學生以生物學的角度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對之加以解答或尋得答案。
四、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30課時)
第一章:周圍的生物3課時
第二章:探索生命3課時
第三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2課時
第四章:生物體的組成4課時
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10課時
第六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課時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2、能夠舉例說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蕨類植物在人類經濟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使用放大鏡或肉眼觀察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學習蕨類植物的知識及其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關注生物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了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
難點:對蕨類植物的觀察結果的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通過對具體幾種常見蕨類植物的觀察,讓學生分析總結出蕨類植物的特征。由于學生對蕨類植物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可以利用實物、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建立直觀的感受,以鍛煉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并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出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組織學生觀察。
提問:請分析所給植物與前一章所學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總結。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5)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處?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4、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復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2)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二)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二、講授新課:
(一)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蕨類植物,如:鐵線蕨、卷柏、腎蕨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組織學生按照實驗四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蕨類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蕨類植物?
(2)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三、總結;
提出問題:
蕨類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教師補充講解:所出示的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是靠種子來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長時期產生另一種生殖細胞-孢子來完成繁殖后代的。我們把這類植物統稱為孢子植物。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孢子植物中的三大類群: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
【精選初一生物教學計劃四篇】相關文章: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范文匯總七篇02-03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范文集錦七篇01-31
初一歷史教學計劃(精選15篇)01-21
生物老師教學計劃5篇02-14
初一上冊生物期末測試07-03
八下生物教學計劃01-30
初一上冊生物試題及答案07-05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2-08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12-08
初一生物優秀教學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