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教學計劃范文匯總6篇
光陰如水,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讓我們對今后的教學工作做個計劃吧。你知道領導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教學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綜合實踐教學計劃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它與社會現實生活、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強調學科間的滲透。我們將以《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為指導,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力爭滲透綜合性、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等教育思想,推進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入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扎實全面提高我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二、活動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性的實踐性課程,其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階段。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⑴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認識。
⑵欣賞自然世界,發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⑷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身體力行。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⑴認識社會資源,并能有效運用。
⑵走入社會,熟悉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
⑶發展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
⑷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⑴注重生活衛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⑵認識各種災害及危險情境,學會自我保護。
⑶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⑷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⑴關注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
⑵考察科學發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和品格。
⑶親身實踐,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⑷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1、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在目標上,不單純從知識著眼,而是從人的發展著眼。通過活動,使學生在情意、能力和認識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諧發展;在內容安排上,與社會現實生活、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強調學科間的滲透;在方法上,提倡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形式,重視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
2、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并養成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是一種體驗教育。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種可供實踐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3、活動性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針對學生年齡特點,以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努力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4、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在實施中強調遵循“開放”原則,努力做到教育時空的開放,組織形式的開放,教學要求與內容的開放,教育資源與教師隊伍的開放,以及教育管理與教育評估的開放。
5、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及指導教師;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能力。教師只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點撥和幫助,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個班級、每一所學校都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卻是生成性。這意味著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機械裝配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四、教學措施:
1、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策略。
實踐活動要做到內容開放、過程開放和方法開放。在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下,通過課內與課外結合,拓寬實踐活動的空間,充實實踐活動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自主和指導相結合的策略。實踐活動要遵照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實踐活動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實踐活動的幫助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要在引導學生主動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學科與學科相結合的策略。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做到學科間的整合,實現“綜合”的目的。
五.活動內容安排
三年級:
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通過安全教育,培養小學生安全責任感,逐步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養成在日常生活和突發事件時確應對的習慣,保證學生健康成長。)。
四年級:
保護環境,低碳生活( 以培養保護環境意識為主旨,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自然之間互相依存關系,幫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共處需要的知識技能為目的)
五年級:
中華傳統知多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修養為目的。)
六年級:
感恩母校(時光如水,歲月如歌。六年的小學生活短暫而又美好,如今,同學們又面臨著一個新的起點,在即將畢業的時刻,你想為母校做些什么呢?)
六、活動時間安排
二月份:1、召開教研組成員會議,確定各年級、各班級小組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活動。
2、指導學生確立研究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三月份:1、組織老師觀看優秀錄像課,大家談體會。
2、組織一次教研備課活動。
四月份:以五年級課題推出一節研究課并進行交流評析。
五月份:以三年級課題推出一節研究課并進行交流評析。
六月份:1、各教師寫好教學總結,整理教學資料并歸檔 。
2、做好學期總結工作,關于下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研討會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的綜合課程;我們將始終著眼于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素質,開發人的潛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和諧的、充分的發展為宗旨。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進而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和有效的實踐方法,學生真正得到綜合素質的提高,使新課程健康、快步的發展。
二、課程目標
1、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
3、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實驗實證的方法;
5、使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美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三、背景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單元活動的主題、活動的方式,在活動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內容: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這一課程形態的`目標特點及我校實際情況,綜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主要圍繞“愛我祖國,愛我家鄉,愛我社區”這一主題開展綜合活動課程,并恰當處理好新生成的目標和新的主題。
五、具體目標:
1、學生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考察、調查、訪問等認識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增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1)走進自然,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
(2)關心自然環境,自主探究自然問題,具有環保意識;
(3)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增強環境保護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和愛心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1)走入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2)關心社會現實,主動探究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3)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養成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學生了解社會上的許多職業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1)反省自我,增進自我認識,確立自信,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3)了解與認識現代生產和勞動技術,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獲得信息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1)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制定獲得方案,并組織實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開展問題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
(4)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5、認識家鄉,通過對家鄉地理、人文、風情、民俗、土特產、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調查,學生對家鄉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六、實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
根據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用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實施,使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
2、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開辟空間,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
3、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
4、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七、活動評價:
1、方案卡與評價表展示
2、舉行一次現場展示會,評選“先進小組”
3、項目作業展示
4、手工制作資料收集展示
5、撰寫總結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三年級小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為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二、教材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是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目標和特征而編制的一本學習材料,或者說是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活動方案;在內容編排體例上,以學生與自我、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的內在邏輯聯系為線索,在以國家與安全、人口與民族、法制與社會、信息與資訊、經濟與生活、環保與資源、學校與家庭、健康與安全、創新與發展、社會參與、勞動技術等為主題系列的課題的帶領下,將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
三、教學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欲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教學重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為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并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后,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教學方式及具體實施
1、課程的實施方式
(1)組織形式(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班級活動),體現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
(2)活動地點(班內、校內、家里、社區)
(3)活動時間(集中課時,與分散課時相結合)
2、課程的具體實施
(1)全面了解學生,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多進行教學反思,適時調整教學思路。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在獨立觀察和思考中培養自我分析能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
(4)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要從啟發興趣、激發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學生產生想要親手實踐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動手操作。
六、課程編排及進度
略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研究性活動,也是一種通過實踐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能力方法和知識經驗的活動。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有關學科活動(環保教育、安全教育、創新教育、法制教育、時事教育、心理教育等)的要求,注重開發社區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注重學生體驗的獲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目標要求
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運用其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究知識,親身體驗實踐活動中 的苦與樂,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強學生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并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索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活動內容:
選擇和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開展活動:
①學生與自然的關系
②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
③學生與自我的關系。范圍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四、實施要點
1、學生家庭生活和自治活動。
(1)說說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角色。
(2)簡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
(3)經常保持個人整潔,保持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并能維護學校的秩序與整潔衛生。
(4)經常參加洗衣、做飯、洗碗、整理打掃房間等家務勞動。
(5)懂得一般生活禮儀及平常相關表現。
(6)了解自己與家庭、社區環境的關系,并能說出自己的角色。
2、社區服務實踐活動。
(1)體會參加社區服務的意義,撰寫心得體會。
(2)了解自己所在社區鄰里的情況,開展適宜的鄰里交往與鄰里服務及社區服務。
(3)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并幫助自己和他人。
(4)了解認識相關社會行政機構及其功能,了解社會資源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和重要性。
3、戶外休閑與探索活動。
(1)觀察戶外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變化。
(2)計劃適合學生的戶外休閑活動,并逐步學習野外生活生存能力。
4、人際關系與溝通活動。
(1)述說自己與家庭人溝通的方式,體驗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2)說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經驗、體會。
(3)參加各種團體活動,了解自己所屬團體的特色,樂于表達自我并愿意與人溝通,養成互相關心與遵守紀律的習慣。
5、環境教育活動。
(1)觀察家庭與學校周邊的環境,了解環境保護與自己的關系。
(2)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害,討論如何保護和改善環境。
五、具體安排
四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進度表
(xx—xx學年第一學期)
周次
教學內容
一
走進技術世界
二
家政 釘紐扣
三
家政 縫沙包
四
家政 縫鞋套
五
家政 縫鞋套
六
家政 針線拓展
七
主題研究活動
八
主題研究活動
九
主題研究活動
十
技術初步泥塑工藝欣賞
十一
技術初步我喜愛的蔬果
十二
技術初步我喜愛的蔬果
十三
技術初步捏泥碗
十四
技術初步泥筆筒
xx
主題研究活動
十六
主題研究活動
十七
技術初步相框
十八
技術初步儲蓄罐
十九
技術初步組合筆筒
二十
拓展活動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本學期,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以校本課程為依托,繼續開展全校性的剪紙活動,彰顯我校的特色文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課程改革。
二、課程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具體為:
1、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的樂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出發點。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變革,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和價值不在于讓學生獲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讓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獲得一種積極的學習體驗,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從而改變長期以來習慣的偏重知識接受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2、強調知識的聯系和綜合運用。由于研究性學習涉及的學習內容大多來自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許多問題自身帶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解決自然要求學生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并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于問題解決過程中。
3、注重過程。淡化知識目標,強調對過程的參與、理解與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大特色。從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兩方面來看,注重學習者對過程的參與和在過程中的表現,都應是研究性學習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對研究性學習而言,學生的廣泛參與就是目的,在過程中獲得了積極的體驗就是成功。
4、強調開放。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類正規課程,必須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標、內容、實施規范和可依據的相對穩定的學習材料。但綜合實踐活動自身的課程性質在本質上又決定了它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型課程的一個基本特點:開放性。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過程、評價諸環節都呈現出很強的開放性,為師生自主選擇活動和創造性地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活動留下了必要的空間。
5、重視師生互動。正因為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因此實施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將預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再作為被動的接受者接受教師發出的指令。在開放的情境中,師生將共同作為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和實施主體,依賴自己的智慧和創意,在交互過程中共同構建課程的內容,設計實施的方案,完成課程的評價。
四、具體活動安排
1、開學初各班根據學校方案制定班級活動計劃。
2、具體安排(略)。
綜合實踐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我們要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目標
注重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包括:
1.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和服務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4.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三、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確定各班活動主題: (第1--3周)
2、分小組: 每各班都分成五個小組。
3、各班制定活動計劃(各班組長負責)。
4、學習“如何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活動?”的相關知識。
第二階段:開展調查。(第4--8)
1、 各組按計劃展開實踐調查活動。
2、 針對各班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培訓。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匯總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第8—9周)
1、 各小組匯報、交流。
2、 組長負責撰寫調查報告。
第四階段:宣傳、評價(10—13周)
1、設計宣傳計劃。
2、制作宣作品,展開宣傳。
3、學生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