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教學計劃六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為了以后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該寫為自己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一個教學計劃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做教學計劃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計劃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計劃 篇1
新學期的工作已經開始了。為進一步做好本學期工作,更好完成學校布置的工作任務,發揚優點,彌補不足。特制定微機室工作計劃如下:
一、微機室管理方面
在本學期,微機室主要工作是進行微機教學,及微機室的管理工作。要保證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必須保持微機室清新、衛生的環境,保證微機的正常使用,無故障產生。為了做好微機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教學服務,本學期將重點以發現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為輔助小教師,具體分工,連帶促進,使每個班在上課時都能分好組,每個組都能相互幫助,形成良好風氣,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及文化素養得到改觀,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及主人翁意識。在學習時,要求學生嚴守微機室規章制度,按老師要求進行正確操作,使學生在學習之初便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業務方面
教學工作是教師的中心工作。在新學期里,微機室全體教師將認真擔負本職工作,認真書寫教案、備課,并針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課堂上,耐心細致地講解,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書本知識,并能夠在操作上學會正確操作,同時認真研究學生、鉆研教材,盡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易學易懂的情境下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以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到的教學模式去進行教學。同時,認真研究相關教育理論書籍,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教育教學能力及自身素質方面
適逢我區信息技術“精品課”活動的開展,為了更好的參加這項活動,我們將積極響應上級教育部門及本學校的號召,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有關教育改革、課程改革的資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種先進的教育意識及理念,為新學期的教學工作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同時將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結合,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打下更扎實的基礎。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嘗試性的改革,以適應新的教學理念的發展,也為“精品課”活動做準備。
四、抓好教師培訓,搞好活動
本學期我校的繼續教育由文本改為網絡學習,為適應這一變化,微機室將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繼續教育學習的教師提供良好的服務,為學校的繼續教育工作做貢獻。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能力,微機室將在本學期的第二個月舉行第二屆的“金手指”杯指法大賽。
四、其它方面
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遵守作息時間,按時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并認真做好筆記,努力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服從領導分配,積極配合領導工作,勇挑重擔。
總之,在新學期的工作中,微機室一如既往地踏踏實實地工作,為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為學生的長大成才,在“基礎教育”的這方沃土上,甘為學生作堅實的基石。
教學計劃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篇,古往今來,多少人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它就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居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寫作背景: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
),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四、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課文,之后訂正字音,然后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瑯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五、課后作業:
1.完成書后習題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內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瑯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于泉上”。
(5)“來飲于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釀泉流水圖→ 溪亭展翅圖。
(10)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么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b.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二、探討文章:
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義?
明確: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寫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3.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
明確: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都含有“樂”字: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都含有“醉翁”、“樂”: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記敘的順序上: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各自然段: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4.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一句含義?
明確:“太守之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三、總結全文:
1.這篇文章抒寫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懷?
明確:本文抒寫了作者“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和賞景自適的曠達情懷。
2.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
明確: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鳥樂,滁人樂,太守樂,山水之樂,與民同樂。
(1)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3)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4)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3.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明確: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
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4.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
明確:這是由本文的內容和語言特色決定的。(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3)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
指導: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瑯琊也。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5.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并層層推進,前后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寫景表達情感,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四、比較閱讀:
對比《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異同點:
1.相同點:(1)兩篇散文寫作背景相同;(2)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3)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2.不同點:(1)結構技巧有別。《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寫盡,卻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并非閑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論,精辟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統領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
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推理判斷中得出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法則,并掌握“法則”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性質的過程,感受冪的意義,發展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培養協作精神、探究精神,增強學習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同底數冪乘法運算性質的推導和應用.
2.難點:同底數冪的乘法的法則的應用.
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導入──探究提升”的方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認識同底數冪的運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導入】
“盤古開天壁地”的故事:公元前一百萬年,沒有天沒有地,整個宇宙是混濁的一團,突然間竄出來一個巨人,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手握一把巨斧,用力一劈,把混沌的宇宙劈成兩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從此宇宙有了天地之分,盤古完成了這樣一個壯舉,累死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毛發變成了森林和草原,骨頭變成了高山和高原,肌肉變成了平原與谷地,血液變成了河流.
【教師提問】盤古的左眼變成了太陽,那么,太陽離我們多遠呢?你可以計算一下,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
52 光的速度為3×10千米/秒,太陽光照射到地球大約需要5×10秒,?你能計算出地球
距離太陽大約有多遠呢?
【學生活動】開始動筆計算,大部分學生可以列出算式:
52523×10×5×10=15?×10×10=15×?(引入課題)
52 【教師提問】到底10×10=?同學們根據冪的意義自己推導一下,現在分四人小組討論.
【學生活動】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舉手發言,上臺演示.
52 計算過程:10×10=(10×10×10×10×10)×(10×10)
=10×10×10×10×10×10×10
7 =10
【教師活動】下面引例.
1.請同學們計算并探索規律.
34() (1)2×2=(2×2×2)×(2×2×2×2)=2;
34() (2)5×5=_____________=5;
76() (3)(-3)×(-3)=___________________=(-3);
(4)(1311())×()=___________=(); 101010
4( ) (5)a·a=________________a.
提出問題:①這幾道題目有什么共同特點? 3
②請同學們看一看自己的計算結果,想一想,這些結果有什么規律?
【學生活動】獨立完成,并在黑板上演算.
二、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計算:
3433522 (1)10×10; (2)a·a; (3)a·a·a; (4)x·x+x·x
343+47 【思路點撥】(1)計算結果可以用冪的形式表示.如(1)10×10=10=10,但是如
果計算較簡單時也可以計算出得數.(2)注意a是a的一次方,?提醒學生不要漏掉這個指333數1,x+x得2x,提醒學生應該用合并同類項.(3)上述例題的探究,?目的是使學生理解法則,運用法則,解題時不要簡化計算過程,要讓學生反復敘述法則.
【教師活動】投影顯示例題,指導學生學習.
【學生活動】參與教師講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P96練習題.
【探研時空】
6 據不完全統計,每個人每年最少要用去10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的水中約含有3.34×
1910個水分子,那么,每個人每年要用去多少個水分子?
四、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1.同底數冪的乘法,使用范圍是兩個冪的底數相同,且是相乘關系,?使用方法:乘積中,冪的底數不變,指數相加.
2.應用時可以拓展,例如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同底數冪相乘,仍成立,?底數和指數,它既可以取一個或幾個具體數,由可取單項式或多項式.
3.運用冪的乘法運算性質注意不能與整式的加減混淆.
五、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1.課本P104習題14.1第1(1),(2),2(1)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教學計劃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借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詩經?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同學們還想不想繼續去了解詩歌,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繼續遨游吧。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已查字典解決,把詩歌讀通順。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并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讓幾名學生朗讀,并讓其他同學作出評價,師相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奏。
三、讀中悟意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說說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 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于一首歌的調,如1=G,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凈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于一首歌的調,如1=G,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它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于宋代,它的調有定格,句子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單調、雙調之分。單調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于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于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② 解釋個別詞語。
別枝驚雀: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見:同“現”。 聽取:聽到。
七八個星天外:天外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山前:山前兩三點雨。
茅店:鄉村小客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說說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品讀的收獲:
① 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② 通過閱讀,你從中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把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天凈沙·秋》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有的卻是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課后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教學計劃 篇5
1、活動中,能注意冷熱,及時穿脫衣服,有自我保護意識。
2、能堅持鍛煉,不怕冷,練習快速追逐跑,學習跳繩。
3、通過值日生的觀察記錄,知道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在各項活動中,能遵守游戲規則,做到自己的行動要與集體要求相一致。
5、各種途徑收集有關冬天的資料,觀察季節變化與人類關系,有熱愛自然、珍惜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6、參與迎新活動,感受節日的喜氣氣氛。
7、喜歡閱讀圖書,能夠大膽而連貫的表達閱讀的內容。
8、做好值日生工作,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體驗與人相處、溝通和合作的快樂。
區域活動:
1、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指導策略以間接的為主。并注意適時適度的指導,在探索的問題難以深化時,缺少材料時或發生糾紛問題等情況下才予以及時的支持與幫助。
2、當幼兒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進行了探索、學習后,及時地組織幼兒交流體驗與收獲,分享快樂與成功,并把有些關鍵性經驗加以提升。
角色游戲:
1、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在游戲中發展想象力、創造性提供條件。
2、鼓勵幼兒與同伴商量確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謙讓。
3、鼓勵幼兒對游戲材料的想象與使用,使幼兒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發展想象力和創造性。
環境與材料
1、區域活動:磁鐵、氣溫表、小動物過冬、新年禮物、識字卡片等材料。
2、墻面環境:我和冬天做朋友、 新年布置
家長工作
1、帶領孩子外出活動,感受新年的歡樂氣氛。
2、向孩子講解安全知識,學習幾種在家安全保護措施。
1、 天氣漸漸冷了,鼓勵幼兒堅持上學,不遲到。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注意好幼兒的各項保暖工作,積極開展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鍛煉幼兒肌體,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2、 開展《小小美食家》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懂得有關營養膳食的科學道理。滿足幼兒對豐富多彩美食世界的好奇心,感受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3、 配合和參與幼兒園藝術課題的結題活動。
4、配合和積極參與督導活動。
5 、組織幼兒參加“長大一歲了”的迎新年慶祝互動活動,在共同參的活動中進一步了解孩子在發展情況,增進集體同伴之間的情感。充分感受節日的快樂。
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在鞏固校本課程已有成效的基礎上,要把校本課程做得更加扎實并進一步推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和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努力實現學校的全面發展,為了使我校的校本課程繼續為學校凸現特色做貢獻,還要更加豐富我校的校本課程內容應是我校發展的又一階段,我們還要進一步挖掘“課程資源”向多學科輻射,充分利用現有教師資源,發揮教師的特長,開發更多的活動內容。在實施中,要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選擇的平臺,服務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教育教學中還要努力爭取家長的參與,尤其是民族采風的一些內容,應該讓更多的家長參與進來,努力使家長更多地了解我們的課程,了解我們的學校。
校本課是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綜合性和實踐性是校本課的主要特征,本校的校本課程內容就是綜合實踐活動類的研究性學習性質的校本課程,在這一學期,我們要讓學生更多的走出學校、走出課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必須重視與各課程間、各個部門間的相互貫通、相互配合。加強校本課程間、校本課程與其它各科課程間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加強課程的整體效應,還要注意學校各部門間人力、物力資源整合,相互配合。另外,我們的教學評價機制還有待完善,本學期不管是對老師的評價還是對學生的評價還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二、主要工作:
1、民族體育項目真正做到民族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課堂。在全鎮普及的基礎上加強訓練,各完小都建立起一支能參加比賽的隊伍,在春運會上,把綾球和推鐵環作為比賽項目。
2、民族音樂與舞蹈項目要開展以年級為單位的展示與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現欲望。請學校的其他教師及學生家長參與展示活動,了解民族音樂舞蹈進入課堂的成果,以便得到他們更大的支持。學期內,在校內普及的基礎上,建立合唱、口風琴、舞蹈等課外小組。
3、民族采風項目在本學期中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主題活動,借助校本課、品德課、綜合實踐課開展以民族團結為主線的一系列活動。主題活動中,教師要協助學生做好調查、采訪、實踐活動等,記錄更多的采風資料。主題活動中努力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每個主題活動后要及時總結、及時鼓勵、表揚,評選出最佳小組。
4、民族工藝項目每個主題活動中及時評價,活動后各班評出優秀作品在六一節展出。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學生在活動中的感想與收獲及時收集,評出的優秀作品交少先隊廣播站廣播。
三、工作安排:
二月:
1、布置本學期校本課教學任務及課程安排。
2、組織校本課教師的培訓與研討活動。
三月:
1、建立課外小組。
2、組織校本展示課活動。
四月:
1、組織第一屆風箏比賽。
2、清明節祭奠民族英雄掃墓的實踐活動。
3、民族體育項目綾球單項賽。
五月:
1、組織教學案例評選活動。
2、組織學生校本日記評選活動。
3、籌備民族團結教育校本展示活動。
六月:
1、利用慶“六一”活動,進行校本展示。
2、總結反思本學期工作。
【【必備】教學計劃六篇】相關文章:
【必備】教學計劃模板集錦6篇02-13
【必備】教學計劃范文匯總八篇02-28
【必備】教學計劃模板集合十篇02-25
【必備】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02-28
【必備】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02-26
【必備】一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4篇02-24
【必備】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02-21
【必備】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02-21
【必備】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四篇02-20
【必備】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4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