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范文(通用5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翻開新的一頁,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但是教學計劃要寫什么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范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1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絕非是老師或學生完全個性的釋放以進行二度創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課本內容后,盡可能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原文章的本色,通過正確處理停頓、語調、語氣,再現文本內容。從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教學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過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課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語,經由學生口中道來,平淡無奇,甚而有念讀、唱讀之勢,老師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頓遭瓢潑冰雨……針對這種語文教學的弊端,我想就此談談自己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看法:
1. 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2. 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
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 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
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 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
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
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5. 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第二,巧用示范,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范,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師示范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盡量讓學生來示范,老師“示范”多了,就會喧賓奪主,占據課堂寶貴的時間。正如于永正老師說的:指導低年級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老師只是從道理上講應懷著什么感情讀,哪個字讀重音,哪里應該讀得快,哪里應該讀得慢……是不夠的,而且,“強加”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師范讀一下要現實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的快速成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
第四,互動評讀,提升孩子感情朗讀的能力。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采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例如: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系,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么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后,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里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實踐下來發現,評讀,使大部分學生得到了發展,課堂上學生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傾注自己的體會,雖然讀法有別,各具特色,但都進入了境界。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6. 盡量提倡課內海量閱讀
“課內海量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40分鐘之內進行的“海量閱讀”。但“海量閱讀”的教學目標不是以一節課、一篇文章設定,而是以一本書、一個年齡段為單位設定目標。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海量閱讀”,那我們的閱讀教學就可以到達一個新的境界。我們可以把小學六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識字;
第二階段:二、三年級主要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
第三階段:四、五、六年級則“海量閱讀經典”。
一年級“海量閱讀”中識字。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天就自己讀書!為此,我們開一個可以給不會拼音的一年級新生編一本他們能夠“自學”的小冊子———《讀兒歌識漢字》。這本小冊子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學生最熟悉的兒歌。如《上學校》:“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兒歌的后面,附上要認的字詞:“功勞——勞動——太陽——小鳥——為什么——長大——學校——學習 ——遲到——書包”,我先帶著學生唱一唱、念一念,之后我就教他們“自學”生字的辦法:念兒歌下面的生字時,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就到兒歌中找。
第二部分有《小書包》、《國旗》、《坐得正》、《寫字姿勢》、《愛護眼睛》等兒歌。這是我結合入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孩子們喜歡,我也因此一舉兩得。
第三部分是漢語拼音情境歌,結合漢語拼音的學習,教學生讀熟兒歌,認讀兒歌下面生字的任務由學生自己完成。
中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我們把二、三年級歸為中年級段,這一年段的特點是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有了一年級的基礎,語文課本學生們來說很簡單。從二年級開始,只消半個月時間就能讀完整本語文書。我的教學方法也很簡單:一是略讀教材,如《小英雄雨來》《獵人海力布》等,學生自己默讀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讀的文章也不去條分縷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讀,學生誦讀的文章越多,朗誦、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級時,不經過預習,只要默讀一遍,或聽一遍錄音,學生就能有感情朗讀。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2
四年級是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僅是這一階段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落腳點。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無不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在讀書汲取無盡的營養。作為語文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喜歡讀書、會讀書。回想起我們當學生時,可以發現那些語文成績好的都是愛讀書且讀過大量課外書的同學。因此要想學好語文,最簡單快捷的辦法就是大量閱讀而已——所謂大道至簡。
語文課本只是一個載體或范本,它并不是不可改變的——從近年來變化紛紜的教材改編活動中就可看出;同時,它也不是非學不可的——那么多國學大師、詩人、作家難道都是從語文課本中一點點才學到的嗎?只要能過河,坐什么船都不重要,何況過河后連船都要扔掉呢。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好多文字精當、意境優美的文章,但是相對于當今社會,它的信息量不僅明顯偏小,而且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就如同把孩子放在洗澡盆里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但之所以現在學校以教材為本,聲稱要緊扣教材,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為了應試。
看了許多名師的教案、講課,總覺得他們是在用一把把刻刀將課文精雕細刻給學生看,原本很簡單的課文非要分析出其“優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含義”。試想一下我們平時讀書是這樣一個字、一個詞地分析嗎?要找出這個詞的具體含義、那句話代表了什么?為什么就要求孩子們非要這樣呢?再看看考試時那些閱讀題的標準答案,有些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怎么能要求所有學生讀同一篇文章有同樣的感覺呢?讀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感知,然后化為自己的血液,其實真正要考試的是孩子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維方式,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靠老師上課分析課文分析出來的,而是來源于大量的有效閱讀。
在閱讀中學生獲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腦皮層記下一個個“點”,讀得多了,不斷強化,這些“點”慢慢連成線、結成面,理解能力和感知就形成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莊子所言的“得意忘言”才是把握了讀書的精髓,而不是老夫子式的字斟句酌、細嚼慢咽,這樣只能加強學生的畏懼心理。因此我總在想,能不能有一種教學方法,既能較好地應對考試,又能切切實實地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而不是天天陷入題海中,讓他們討厭語文,厭惡讀書。
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到山東濰坊的韓興娥老師著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一書時,才有如見知已、“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韓老師帶的班兩個星期就可以學完一學期的內容,學生們個個出口成章、知識豐富,沒有負擔沉重的作業,考試成績卻名列前矛,更重要的是她的學生們都對閱讀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沉浸在書香中,各方面的素質都很優秀。說起來她的秘決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各種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引進課堂,大量、有效地閱讀。試想一個擁有大量閱讀量的學生會學不好這薄薄一本語文書嗎?這種教學法被稱之為“課內海量閱讀”(參見韓興娥著《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湖北教育出版社)。
我個人非常贊同韓老師的教學理念,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種方法引進到我的語文教學中。首先,試行這種教學方法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一是本校的語文課時少,每周才六節課,和公立學校相比大概只有一半的量,在照顧應試的前提下,我不可能全部摒棄目標教學,而且這也有違海量閱讀的原則——課本也是閱讀的讀本;第二是閱讀書籍的問題,如何選擇書籍種類,如何讓每個學生都有適合的書看;第三,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韓老師的班是從一年級就開始海量閱讀的,到現在自然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我們從四年級才開始入手,會不會嫌晚,或者學生跟不上?第四是家長的支持問題,畢竟這只是個試行教學,不能保證所有家長都支持理解。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把握目標教學和閱讀書籍之間的關系——怎么樣既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在語文課堂上讓孩子們多讀書、會讀書、愛讀書。
經過一段時間的讀書和思考,針對以上問題,我有如下計劃:
一,以單元為教學單位,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分類歸納知識點,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各種靈活、有趣、民主的教學方式夯實這些必須掌握的內容。這些知識好比主食,一定要吃飽。根據考試內容我將四年級的語文知識分類為:要掌握的生字、會理解運用的詞語、要背誦的課文、閱讀理解和作文,以此歸類明確目標,然后一樣樣地落實。同樣,有些課文的內容可以相互照應、前后注釋的,完全可以拿來一起讀、同時學習,相互參照促進理解。如此種種,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進行有目的的課外閱讀了。
二,關于閱讀書籍的來源和種類。可以老師推薦,家長自行購買,帶到班級組建圖書角大家資源共享。其次是向校圖書室借閱,還有老師打印的好文章都可以拿來充實課堂。希望各位家長推薦書目或捐贈圖書,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如果現在晚,那么將來任何時候都晚。最早的就是當下。希望學生真實地有所收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關于家長的支持問題,我會在博客上及時與家長交流,首先我相信自己的教學思路是對的,只要用心做,總會有收獲。到時家長自然能理解。
五,最關鍵的是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閱讀對語文素養提高的作用。
(1)精心選擇適合本年級段的閱讀篇目,可以分精讀和泛讀篇目;精讀篇目重
在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泛讀篇目重在擴大信息量,積累字詞句和知識。教師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實不同的閱讀目標。
(2)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效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老師確立閱讀目標,設計提問,學生準備讀書筆記本,帶筆讀書,劃下或抄下好詞好句好章節,默寫出文章大意和讀后感。
(3)有效利用本校優勢,結合經典課和閱讀課進行閱讀拓展,讓這兩門課都為語文服務,讓學生形成全面、立體的人文素養。語文老師要與閱讀課老師形成共識,要求學生有效閱讀,帶著問題動筆閱讀。語文老師可以進入閱讀課課堂進行一定的閱讀方法輔導。
(4)閱讀效果的檢測。對閱讀效果的檢測是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保證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定期檢查讀書筆記;進行詞語填空比賽,比一比誰肚里積累的好詞最多;仿照開心辭典等綜藝節目進行讀書知識搶答比賽等等,用各種方式全面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形成良好的讀書風氣。
(5)以閱讀為中心,保證閱讀方法的多樣性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興趣。語文的閱讀課也可以上得豐富多彩,比如讀同一篇文章就不同觀點進行討論的辯論課;自選優美的文章進行“小播音員”的朗誦比賽;對好的范文進行仿寫的作文課等等,將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貫穿到每一個環節。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想法,希望各位家長不吝賜教并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以便老師及時調整教學。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人們常說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但是這一定是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口氣是吃不成胖子的,希望家長們不要急功近利心太切。只要我們的方向是對的,一步步地走,總會有收獲。學習是孩子一生的事,而不是當前的某一時或某一次考試。讓孩子們以書為伴,盡情地遨游在書海中吧,相信在那里他們會收獲得更多。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創建“學習型學校”為導向,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以新穎活潑、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大閱讀教育,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書香校園,使校園充滿智慧和生機。
二、活動目的: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讀書,和書成為好朋友,讓他們的童年浸潤在沁人心脾的書香里。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提高欣賞的水平。
3、讓學生在讀書中體驗到讀書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4、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愛書、愛讀書的習慣,陶冶情操,獲得愉悅。
三、具體要求
㈠教師讀書活動
1、精心研讀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籍,切實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愛心與教育》);認真選讀有關的優秀書籍,自覺開展“各讀各的書”活動。既要讀教育教學專著,也要讀經典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既要讀業務類書籍,也要讀理論類書籍。
2.加強校圖書室的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其作用,使之成為教師借書讀書開放的港灣。
3、認真撰寫讀書心得體會以及組織學生讀書活動的案例,并積極上傳到校園網 “讀書心得”欄目。
4、組織讀書體會的交流展示, 組織“同讀一本書”讀書征文比賽活動,組織“讀書之星”的評比表彰。
5、認真組織學生讀書活動,精心開展書香班級的個性化建設,不斷深化“與學生同讀一本書”活動,營造更加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具體落實“大手牽小手——每天為學生讀20分鐘書”等讀書活動。
6、進一步確立大語文教育觀,打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聯系通道。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
㈡學生讀書活動
1.繼續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讓學生有書可讀。各班大閱讀課之前,提前和圖書管理員聯系借書內容,校圖書室每月定期向各班出借圖書2次。
2、建用好班級圖書角。要求各個班級繼續建好班級圖書角,不斷豐富書的種類。要求各班專門配備1—2名學生作為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的出借、登記、歸還等服務工作。提倡班級與班級之間進行“好書交換”,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活動。
3.校園廣播帶動積極性。每天中午午飯后,從低年級開始每班安排一名朗讀比較好的同學,在學校廣播上為全校學生或講故事,或朗誦優美的文章,以此營造讀書氛圍,激發讀書興趣。如此循環,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4.積極開展書香班級的創評工作。著重抓好古詩詞誦讀、年級推薦讀物的閱讀,積極組織“讀書大王”活動工作等。各年級要及時推薦學生必讀與選讀書目,具體由年段長負責落實推薦書目,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推薦的書目,經常督促檢查。要求每學期每位學生課外閱讀必讀書籍不少于5本。在“讀書周”活動中將進行 “書香班級”的評比表彰。
5.認真上好“閱讀課堂”。 各班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為閱讀課,由語文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并將每周四下午的課外活動定為大閱讀課時間,要求老師嚴格按照課程表開展閱讀活動,沒有特殊情況,不允許私自更改。老師做好班級讀書活動的指導、交流、評比、表彰等工作。開展“每天誦詩”誦讀活動,每天的語文課和課前一支歌后都要背誦一首古詩,做好對古詩的積累。
6、讀考級感受讀書成就
各班每月舉行一次考級活動,已考級過關的同學擔任評委,教師擔任顧問。參加考級的學生首先要申報考級書目,由考級小組檢查讀書筆記的篇數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才有資格參加后面的考級環節。通過閱讀考級的學生,我們除了發閱讀考級證書外,還將他們的照片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欄內,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7.積極開展“讀書大王”評比表彰活動。讀完一本書,由班主任檢查后記錄下書名,發給“小書迷”卡片一張;學生獲得五張卡片后,由學校行政人員檢查后發給“讀書之星”榮譽證書;學生獲得三張“讀書之星”證書后,由校長頒發“讀書大王”榮譽證書。每月底(下月初)舉行一次“讀書之星”的表彰,每學期舉行一次“讀書大王”的表彰。在這項活動中,要尤其重視學生閱讀書目的選擇,引導和鼓勵學生首先要去讀本年級推薦的必讀與選讀書籍。
8.作好“讀書筆記”,三——五年級學生均需按統一要求配備“讀書筆記”一本,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讀書過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一周一評。
㈢家庭讀書活動
1.向家長倡議:通過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號召家長配合學生讀書活動,帶頭讀書,做到“五個一”,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心得,確立一條家庭學習格言,家長與孩子搞一次學習交流(談心或分享學習成果),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
2.圍繞讀書活動,充實家長學校活動的內容,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使其成為我校讀萬卷書活動工程有力的支持者、宣傳者和直接參與者、建設者。
3.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閱讀課外書(時間不少于30分鐘),并給予一定指導。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4
“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加大閱讀量,開拓閱讀面,激發閱讀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閱讀質”。
一、具體目標 :
1、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和能力。在閱讀時間、形式、速度、方法、內容諸方面都能有較大的突破;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不僅要“讀進去”,還要“吐出來”,更要“說開去”。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獲得多種信息,獲得獨特體驗,在交流中張揚學生的閱讀潛能、語言表達力。
3、培養學生的智力水平。在語言得到豐富積累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思維水平,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水平。
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尤其是要注意到拓寬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知識面,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認識論和世界觀。
5、把“閱讀教學”作為提高教師教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教師借助閱讀手段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最好伙伴,最佳啟迪者和組織者。
6、“作文”和“閱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為深化優化課改實驗的最佳支撐和組合。
二、閱讀教學的管理
抓好閱讀教學的管理。具體地組織好閱讀教學,定期不定期的開展閱讀競賽活動。
發動學生帶來閱讀資料。組織好閱讀小組,對閱讀資料進行分類刪選,注明閱讀字數,閱讀時間、提出閱讀任務, 做好“學生閱讀情況記錄”。
三、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
1、為自己指定一份“本學期閱讀計劃”(可在家長和老師幫助指導下完成制定任務。)
2、給集體提供閱讀資料 ,可以提出一到兩個閱讀題目。做到共享閱讀資料。
3、積極參與學校、班級的閱讀主題交流、閱讀質量測試等各項活動。
四、閱讀要求
關于閱讀速度:提倡朗讀,每分鐘不少于50至60字。
關于閱讀內容:閱讀淺近的文學語言類讀物,如童話、兒歌、寓言、故事;要閱讀一些數學讀物;自然、社會科學類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低幼版,和有關的圖文讀物。),也可以選讀一些適合學生的“有聲讀物”。
提倡星期一、三、五為課內閱讀,二、四為課外閱讀。
在25分鐘的閱讀時間里,文學類,自然社會學科類各占五分之三、五分之二。
關于閱讀組織形式:組織好四人閱讀小組,小組內閱讀層次互補。每個小組里要選定組長,負責領導監督管理本小組的閱讀進程。
關于閱讀測試:每學期進行兩次。按《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進行測試。原則上要做到“量大難度低”。讓學生學會和適應快速閱讀。閱讀資料可向全體學生征集,閱讀題目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以增強學生參與閱讀測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5
總目標:
1、培養學生對兒童文學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兒童文學的閱讀視野。
2、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期目標:
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完成必讀書的閱讀任務,并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自主閱讀習慣,完成由繪本閱讀到純文字閱讀的過渡。養成“每天讀一點”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措施
1、繪本閱讀與純文字閱讀相結合。
2、教師大聲讀與孩子自主讀相結合。
3、師生共讀一本書,開展閱讀交流。
教學內容
必讀:
《小豬唏哩呼嚕》《笨笨豬》《沒頭腦和不高興》
《《安徒生童話》《愛心樹》
推薦讀:
《小布頭奇遇記》 《小豬唏哩呼嚕和他的兄弟》
《公主的月亮》 《沒頭腦和不高興》
《調皮的日子》 《晚安故事》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計劃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15
小學語文閱讀練習題12-28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有哪些08-20
高三語文第二學期教學計劃通用范文03-09
小學語文《落花生》閱讀試題12-28
小學上冊語文閱讀練習試題08-04
小學語文閱讀練習題整理11-07
語文高二作文閱讀范文03-15
小學語文述職報告范文(通用5篇)01-29
小學的數學教學計劃范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