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計劃十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迎來了新的學習生活,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計劃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學計劃 篇1
xx年春季期,我仍繼續擔任七年級生物科教師,本學期我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完成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包括研究課的開展和各項教學常規工作。
二、認真備課,把課本知識盡可能簡單地呈現在導學案上,盡可能圖文并茂。
三、積極導課,以多種方式導課,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
四、及時測評,沒有練習就沒有進步,對每次課堂提綱進行(聽寫)抽改,練習冊進行檢查,每單元及時測評。
五、積極聽課,盡可能利用課余時間去聽其他老師的課,學習借鑒之。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提高導學水平。關心熱點,聯系生活,并運用到課堂中。
六、及時反思,每課上完后進行反思,可從知識點的落實及課堂的掌控來反思。
七、培優輔差,積極培養優生,并積極引導學困生,多鼓勵,少批評。
生物教學計劃 篇2
一、專業培養目標
本輔修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輔修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可獲得以下幾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
1、掌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生物技術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
3、具有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的能力;
4、了解與生物產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通過嚴格的科學思維訓練,具備良好的生物技術專業素質。
三、課程設置
本輔修專業設置課程包括:生命科學導論、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生物技術檢測(含儀器分析)、污水處理工程、植物組織及細胞培養、食用菌栽培學。
四、課程簡介
1、 生命科學概論:
主要介紹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成果應用,從不同側面反映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融。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學基礎知識、生命科學對人類的影響、生命的物質基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細胞與克隆技術、遺傳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微生物與人類的健康、神經科學、生物鐘與生物信息傳遞、生態環境與人口資源等。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拓展視野,豐富生命科學知識。
2、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主要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方面內容:(1)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主要理化性質,并在分子水平上闡述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2)物質代謝的代謝變化,重點闡述主要代謝途徑、生物氧化與能量轉換、代謝途徑間的聯系以及代謝調節原理及規律;(3)闡明遺傳學中心法則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復制、rna轉錄及翻譯;(4)學習糖類、脂類、核酸和蛋白質的提取分離、定性鑒定或定量測定的方法;掌握離心法、分光光度法、層析法等基本原理及實驗技術。
使用教材:《生物化學簡明教程》(第三版),羅紀盛等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參考書目:
《普通生物化學》(第四版),鄭集,陳均輝編,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生物化學》(第三版),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 mckee; j. r. mckee,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XX年;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 b. d. hames, n. m. hooper & j. d. houghton,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1999年。
3、微生物學及實驗: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為生物學各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通過學習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傳染免疫、分類鑒定以及微生物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系及其多樣性,在工、農、醫等方面的應用,了解該學科的發展前沿、熱點和問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工作實踐打下寬厚的基礎。
微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學重要的基礎課之一,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拓寬,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醫學、農學、林學等學科,甚至地質學、太空學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與技術。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對其它很多學科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無菌操作技能和無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學實驗中最重要的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研究與應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與技術,包括經典的、常規的、以及現代的方法與技術,使學生具有適應于從事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生產應用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能。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高廷耀、顧國維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水污染控制工程》修訂版 張希衡編 冶金工業出版社
《水處理工程》 顧夏聲編 清華人學出版社
《水污染治理工程》 黃銘榮編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 胡亨魁編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8、食用菌栽培學
本課程是在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食用菌栽培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興實用技術課程。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利于改善人類的膳食結構、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是人類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每餐合理飲食結構應是“一葷一素一菌”,其中的“菌”指的就是食用菌。因此,近十年來, 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相當迅速,食用菌生產、加工在我國已然形成獨立的新興產業并開始步入工業化生產階段。了解和掌握食用菌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對于將來從事相關技術工作和服務社會生產具有實踐意義。
本課程重視學生的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培養。課程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部分,比例大體為:1:1。理論教學包括:食用菌基礎知識、商業化栽培技術工藝和食用菌病蟲害防治和加工保鮮技術三部分內容。實驗教學重點加強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養,使學生掌握食用菌制種技術、菌種分離與保藏技術,能夠進行常規的食用菌栽培工藝操作。
本課程的目的:使學生理解有關食用菌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常見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理化環境條件及栽培管理方法,掌握食用菌栽培過程及加工的多種基本操作技術,并且培養學生獨立操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具備在實踐應用中控制生產、服務科研和改造創新的專業基本能力和素質。
五、學分要求
最低學分要求為25學分。
生物教學計劃 篇3
摘要: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的改革必須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突出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生物學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關系。
1 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改革的基本情況
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屆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科專業,實施的教學計劃是《貴州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試行),并于20xx年、20xx年兩次修訂。20xx年學校升格為銅仁學院,于20xx年申報了師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學本科專業。在原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制定了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
2 教學計劃改革應反映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時,中學的生物學教師十分緊缺,同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學教師。在此形勢下,把培養目標確定為:面向21世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初中生物教師。
與此培養目標相對應,所實施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著眼點,該教學計劃的課程由公共課、學科課程、教育課程、特設課程和實踐構成。各部分學時占總學時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專業課程有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為了使培養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初中生物教師的角色,20xx年對該教學計劃進行了首次修訂,把學科課程中的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動物生理學刪除,而增加與中學生物聯系更為緊密的動物學、植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20xx年又再次修訂,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師已日趨飽和,同時隨著高校擴招,學生就業日益困難。這次修訂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的思路,著重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在課程結構上新開設了選修課。
2.2 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
在確定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時,考慮培養的學生既要充實中學生物教師,又能對本地區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對高效生態農業和蓄牧養殖的進一步發展有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此,把培養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實驗技能,具備在中學進行生物學教學、研究的教師以及農、林、牧、漁、衛生、環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為目標。
該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包括普通教育類課程、師范教育類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與專科教學計劃相比,該計劃的特點是:每類課程都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占總學時的17.04%;專業課程的門數增多,范圍更廣;實驗學時增多;開設與生產結合的選修課程。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計劃中,不僅加強基礎、突出師范教育,也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
3 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體現的重要關系
教學計劃的修訂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根本原則,就生物科學專業而言,修訂的教學計劃要突出體現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生物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重要關系。
3.1 體現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的關系
生物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形成了眾多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同時生物學的發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紀的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生物科學知識應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等特點。在眾多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如何選擇課程體現這一要求,是在修訂教學計劃中必須解決的。
3.2 體現生物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的關系
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實踐。生物科學專業以培養中學生物教師為重要目標,因而加強教學技能的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扎實的生物學專業知識,更要掌握教育理論,懂得運用教育的基本規律,教學的方法、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學計劃中突出了師范性,除開設師范教育必修課程外,還開設選修課程如中學生心理咨詢、學校管理學等。師范教育課程306學時,占總學時的10.97%。
3.3 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學從來就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生物科學專業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實踐。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掌握,也是對理論的運用,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學風的生動課堂。新的教學計劃中,實踐課程包括:實驗教學420學時,占專業必修課學時的35.35%,專業實習4周,教育實習6周,畢業論文6周,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2周。
3.4 體現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關系
21世紀,知識老化周期日益縮短,傳統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經過時,“一張文憑,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個人在大學畢業時實際上只學到他今后幾十年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90%的知識還需要邊工作邊學習。21世紀,終身學習將不僅代表一個人的優良品德,同時也成為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手段。因此,教學計劃中設置的課程不僅是職前學習所必須的,更要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高等學校應以修訂教學計劃為切入點,加強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著重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加強宣傳就業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和到基層就業。新制定的教學計劃中,既注重基礎又拓寬專業,既強化實踐又兼顧理論,以使培養的學生不僅能在教師崗位的競爭中擁有優勢,也能參行業與生物相關的其他行業崗位的競爭。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我們對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必定會有更多的認識,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會越來越完善,為實現《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質量上一個臺階”的目標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婉身,馬恒東.面向21世紀農林院校生物學系列課程結構設計與實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xx(增刊):64-67.
[2]李強,李方滿,鄭明順.21世紀生物學課程體系與結構的研究(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99(2):38-40.
[3]盧碧林,張敏,毛治超,趙紅靜.生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研究[J].高教論壇,20xx(4):59-61.
生物教學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七年級下冊)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
(1)初步獲得生物圈中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基本知識。
(2)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生理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3)明白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本事:
(1)正確使用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具備必須的實驗操作本事。
(2)進一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設計實驗的本事。
(3)利用科學的一般探究方法發展合作本事、實踐本事和創新本事。
(4)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與所生存的生物圈之間的關系,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必須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構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進取、健康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要求: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興趣;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情感教育,激發學習興趣;精心誘導、強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2、突出學科特點。配齊儀器、標本、掛圖、模型、等必要的生物教學用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做好演示實驗,完成學生實驗,到達培養學生本事之目的'。
3、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把錄音、錄像、投影、幻燈、多煤體等教學手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
4、要提高教學水平。在語言、板書和操作等方面到達規范、準確和熟練。
5、考試備考要做到:
(1)注重基礎
(2)聯系實際
(3)重視實驗
(4)反映現代性
(5)加強學科基本觀點教育。要加強考試題型訓練。
①單項選擇題②填充題③識圖作答題④簡答題。
實驗題分解在以上四種題型之中。
三、主要措施:
1、鼓勵學生自我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2、注意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的落實,并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3、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需要。
4、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5、倡導探究性學習。
6、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
7、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
8、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質量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想聽并聽懂。
9、幫忙學生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10、管好班級的紀律和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
四、學生情景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對人體生理和性問題產生好奇的青春期階段,對于本學期生物學學習資料興趣比較濃厚,但農村學生生性較害羞,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青春期的性知識。
生物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努力學習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將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滲透在中學生物教育教學工作之中,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努力教研,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切實提高生物教學質量。以研導教,以研促教,充分發揮各級教研網絡及全組教師的作用,切實提高組內教師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整體水平。
二、教研措施
(一)豐富教研活動內容和形式
1.學習教育教學新理論為前提,深化課改工作
新的生物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我們準確理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創造性的使用好新教材。本學期我們生物組內的教研活動中要繼續組織教師從教育教學理論書籍、雜志、報紙、多媒體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進行學習,在深入研究新課程,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使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得到發展。繼續進行在課堂教學層面實現理想的課程轉變為現實的課程的目標的研究與實踐。同時積極參加市、區教研室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在組內創設學習教育教學新理論的氛圍。
2.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落實為中心
新的課程標準是以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為目標,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旋律,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新課程標準落實的保證。因此教研活動中要繼續滲透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實踐,生物課堂教學中要適時滲透探究性學習,體現貫徹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組內教研活動要通過理論學習、撰寫規范的教學案例、聽課、評課、論文撰寫與交流等多種形式經常交流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體會及探究性學習實施的一些信息。
3.課改的落實點還是在課堂教學
實踐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教學都必不可少的,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課改的重點。為使本學期的課改研究落實在實處,本學期各備課組繼續開展推廣聽課,尤其加強常規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工作,教研組長爭取每周能聽兩個年級的日常教學課各一節,實現在常規課中研究教學、落實課改的目標;與此同時積極參加市、區、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
(二)加強教研活動的力度,提高實效
1.開設研究課,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學期計劃組織一次研究課、一次選拔骨干教師課堂教學展示課。通過教研活動,繼續集中生物教師的智慧和實踐體驗,加強問題研究,將問題逐個突破;通過教研活動,加強業務學習和研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崗位能力;通過教研活動,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促進全組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骨干教師自身的再提高。
2.教科研緊密結合
課改的實施,使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再是以知識為唯一目標,而是知識、能力、情感為目標;同時教師的角色也在轉變,教師不再是信息、知識的來源,而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從傳統的實踐型向科研型發展。而教研課題、教科課題的研究使我們教師能吸收較高層次新教育理論,并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及現象。使我們在獲取教科研成果的同時,又促進自己教育教學風格及特色的形成。
(三)繼續完善各年級的教學資源建設,形成使用方便的體系
完成好課程資源建設的各項工作。同時按年級收集圖片、視頻、課件積件、動畫等資源,完善七、八年級配套教材的教學課件,同時要繼續開發校本研究性學習的資源。
(四)指導教師制訂個人發展規劃,強化生物組師資隊伍建設
生物組的發展與強大與教師隊伍的建設密切相關,為此本學期加強教師的基本技能訓練,制定個人教學工作計劃。
3.開展好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續,我們組是生物、健康教育、綜合實踐三門學科的組合,基于學科特點,我組將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三、具體工作安排
(一)生物學科:
九月份:1.制定組內和個人工作計劃
2.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
十月份:1.為校骨干教師說課選拔做準備。
2.迎接期中考試。
3.生物報展
十一月份:總結期中考試得失,做好常規教學工作。
十二月份:做好期末復習工作。
(二)健康教育學科:
九月:1.心理咨詢室新學期宣傳。
2.各班主任摸清本班每個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建立相關學生檔案。并將本班各方面較落后的學生名單上報到"心靈俱樂部",形成合力,來共同來做這些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工作。
十月:1.期中考試結束后,一部分學生會因成績的優劣碰到許多心理問題。要求班主任和課任老師做好相關方面的引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
2.各班出一期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板報并進行評比,具體主題另行通知。
3.吸收新一屆心理協會成員。
十一月:1."班主任如何開展心理輔導工作"講座。
2.初一學生心理講座。
3.心理協會會員培訓。
十二月:1.安排一次女生青春期心理講座。
2."心靈俱樂部"將收回班主任和課任老師的談心記錄,針對記錄,核實對象的落實情況,評選優秀。
(三)綜合實踐學科
九月份:關于"走進新學校""關愛弱勢群體"的調查報告。七、八年級全體學生
十月份:在七年級中進行"粘貼畫"展出。
十一月份:進行"我為環保做件事"調查問卷。七、八年級全體學生。
生物教學計劃 篇6
一、教學總體要求和教學目標
繼續認真學習《生物課程標準》,該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當在認真學習和領悟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景,創造性的進行教學。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異常是一個公民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素養,同時在思想方面教育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現國家對學生在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能、本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本事,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
教學目標: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學,學生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實驗的操作本事,必須的科學探究本事和實踐本事,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理解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保意識。具體目標:知識方面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本事方面初步學會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合作本事、實踐本事和創新本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確立進取、健康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資料及進度
初二生物下學期教學的資料主要是以“生物的延續和發展”“健康的生活”為中心展開的有關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以及健康的生活。進度詳見教學進度表。
三、教學措施
教師經過上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已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有了必須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鼓勵學生自我觀察、思考、提問;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加強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主要包括:對學生的探究本事的評價、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狀況的評價。
四、教材及學生分析
教材的編寫注重從生活實踐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注重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探究;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生活情景圖片化;進一步加強了可讀性。
初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應增加趣味性。學生比較喜歡動手在教學中應增加學生實踐資料。讓學生初步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習思維。
新的學期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期望,在開始將工作一步一步努力做好,用飽滿的精神狀態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生物教學計劃 篇7
一、形勢分析:
(1)教材分析
這學期第一天的教材是《生物與生物圈》《生物與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觀察實驗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創設學習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真正讓學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進而了解生物圈對人類的重要性。與生物圈最接近、最直觀的關系是,人類需要從生物圈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使學生更加熱愛自然。
(二)學生分析:
學生剛進入初中,面對很多復雜的科目,難免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適應,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有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高一的學生很新鮮,對周圍的一切都很好奇。作為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知識感興趣,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
二、指導思想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和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自我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教學要求,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明確本課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明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確定“三個基本內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使思想教育融入教學過程。
2、準備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探究學習的場景;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注重課外活動的結合,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
(1)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現實、知識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2)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
(3)老師在每節課都能找到與學生的共鳴。
3、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準備教學方法和準備學習方法,突出設計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
4、在準備練習時,我們應該在消化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選擇練習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他們的智力。
生物教學計劃 篇8
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協作精神,落實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作好實驗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本學年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組員的協作精神。讓學生通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課程標準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若有條件可改成分組實驗。
2.學生分組實驗和探究活動,也要按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學生實驗全部開齊。對于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里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范、熟練的程度,教師要有實驗記錄;若當堂完不成的探究實驗可成立生物探究小組,讓他們提前作好,上課時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經驗,這有利于為他們提供直接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體驗成功,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驗課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
1.實驗課教學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設備條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指導實驗設計、介紹實驗的方法步驟、注意問題上力求體現主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鍛煉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驟;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去歸納出這些知識,這樣做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充分發揮其科學思維和想象力。
2.實驗課的組織形式實驗課組織要嚴謹,可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并進式,即邊操作實驗邊填寫實驗報告;另一種是作業式,對于一些當堂看不清效果的實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分成探究小組在本次的實驗課前完成和調查好,課堂上交流。
四、實驗效果檢查和成績評定
1.學期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實驗效果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的實驗技能。
2.檢查內容:學生對實驗的原理、裝置、藥品、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熟練程度。
3.實驗結束后要填寫好實驗報告冊,教師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結果。
生物教學計劃 篇9
一、 上學期情況分析
有個別同學探究能力尚需提高。另外,學生剛步入初中,面對繁多復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付學習。但也存在能較快適應新學習環境,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勁頭十足的學生。因此學生差異較大而且明顯。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物學很感興趣,對老師布置的課外實驗能按時完成,積極配合老師上好每一節課。、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 具體目標
(1)、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學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采取措施
1、精心設計導語,通過生動的語言,借助情感教育,激發學習興趣,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2、做好演示實驗,達到培養學生能力之目的,培養學生以生物學的角度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對之加以解答或尋得答案。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4、在語言、板書和操作等方面達到規范、準確和熟練。
5、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總體情況,在備課時,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控制好,應適應大部分的學生。
6、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積極配合老師上好每一節課,隨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7、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
生物教學計劃 篇10
一、專業培養目標
本輔修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輔修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可獲得以下幾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
1、掌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生物技術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
3、具有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的能力。
4、了解與生物產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通過嚴格的科學思維訓練,具備良好的生物技術專業素質。
三、課程設置
本輔修專業設置課程包括:生命科學導論、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生物技術檢測(含儀器分析)、污水處理工程、植物組織及細胞培養、食用菌栽培學。
四、課程簡介
1、生命科學概論
主要介紹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成果應用,從不同側面反映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融。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學基礎知識、生命科學對人類的影響、生命的物質基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細胞與克隆技術、遺傳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微生物與人類的健康、神經科學、生物鐘與生物信息傳遞、生態環境與人口資源等。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拓展視野,豐富生命科學知識。
2、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主要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方面內容:
(1)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主要理化性質,并在分子水平上闡述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2)物質代謝的代謝變化,重點闡述主要代謝途徑、生物氧化與能量轉換、代謝途徑間的聯系以及代謝調節原理及規律。(3)闡明遺傳學中心法則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復制、RNA轉錄及翻譯。(4)學習糖類、脂類、核酸和蛋白質的提取分離、定性鑒定或定量測定的方法。掌握離心法、分光光度法、層析法等基本原理及實驗技術。
使用教材:《生物化學簡明教程》(第三版),羅紀盛等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
《普通生物化學》(第四版),鄭集,陳均輝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生物化學》(第三版),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 mcKee。 j. R. mcKee,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20xx年年。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 B. D. Hames, N. m. Hooper &。 j. D. Houghton,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19xx年。
3、微生物學及實驗: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為生物學各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通過學習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傳染免疫、分類鑒定以及微生物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系及其多樣性,在工、農、醫等方面的應用,了解該學科的發展前沿、熱點和問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工作實踐打下寬厚的基礎。
微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學重要的基礎課之一,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拓寬,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醫學、農學、林學等學科,甚至地質學、太空學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與技術。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對其它很多學科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無菌操作技能和無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學實驗中最重要的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研究與應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與技術,包括經典的、常規的、以及現代的方法與技術,使學生具有適應于從事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生產應用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能。
使用教材:《微生物學教程》,周德慶,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4、生物技術檢測
《生物技術檢測》是生物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本課程是以分析方法為系統,借助于專用儀器,綜合應用已學過的有關學科知識,通過實驗,加深、鞏固對本課程理論內容的理解。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與生物檢測相關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生物檢測分析方法及分析數據的處理。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有:
(1)色譜技術及其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2)光譜技術及其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3)電化學技術及其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4)生物技術檢測的實驗研究方法及基本儀器的使用。
使用教材:《儀器分析》(第三版),朱明華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年
參考書目:
《生物物理學》,趙南明,周海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年。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第二版),張龍翔,張庭芳,李令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xx年。
5、植物組織及細胞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項以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的無性繁殖技術,以植物組織和細胞的離體操作為基礎的實驗性學科,是舉世矚目的現代生物技術之一。它應用無菌操作方法培養植物的一個離體器官、組織或細胞,加速繁殖植物個體,或獲得有用物質等。本課程主要介紹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基本原理、設備、方法和應用,以實用為目的,使學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實際操作技術。通過學習,學生將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掌握開展離體培養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
理論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植物組織器官培養、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種質離體保存、植物組織培養苗的工廠化生產、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與工廠化生產、果樹與蔬菜的組織培養技術、園林及觀賞植物的組織培養等。
實驗操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分化。莖段的組織培養。植物細胞懸浮培養。葉的組織培養等。
6、發酵工程
本課程主要講授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產工藝及產品舉例等部分。內容包括菌種的特征和選育,培養基的特性和選擇,發酵工藝的控制,雜菌的防治和產品分離提純工藝的控制等內容,為生物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微生物發酵工程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數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原理等多個學科,基礎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同時要求基礎理論和生產時間密切結合。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將要按照微生物發酵生產的全過程闡明各個階段、各種產品生產的原理和技術,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又重點突出生產的工藝操作和控制技術等實際問題。因此,該課程需要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配合實驗的實踐環節,也要求學生建立實際生產的概念,在實踐中鞏固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學生利用實驗、參觀、實習、社會實踐等機會,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將會縮短理論與生產實踐的距離,建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概念和能力,動手能力也將有所提高。
【生物教學計劃十篇】相關文章:
生物教師學期教學計劃03-07
生物教學計劃5篇03-15
生物老師學期教學計劃03-07
《生物技術》專業教學計劃03-03
生物教師學期教學計劃五篇03-07
八年級生物教學計劃范文錦集十篇02-27
【精選】初中生物教學計劃03-16
生物高三教學計劃(精選7篇)03-10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計劃02-17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計劃9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