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何不趕緊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好的教學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1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著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了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了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2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局部同學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同學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協助他們;引導同學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倒霉人的行為;引導同學明白參與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示,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干得到不時發展和進步。
2、了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局部,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了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同學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同學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同學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
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們天天在進步》、第二單元為《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第三單元為《我們出行真方便》、第四單元為《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其編排特點如下: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于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四單元,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里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學會正確對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義。
2、體驗通信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知道在信息社會中,必須遵守網絡文明道德,學會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分享人類共同的信息資源。
3、了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學會看懂常見的交通標志,學做文明人。
4、通過研究工業生產、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產生對從事工業、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6、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四、教學措施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小學生善于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干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周:第一課
第三、四周:第二課
第五、六周:第三課
第七周:第四課
第八周:第五課
第九周:第六課
第十周:第七課
第十一周:第八課
第十二周:第九課
第十三、四周:第十課
第十五、六周:第十一課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了解現代的通信種類,學會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了解通信的發展情況,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了解誠信的內涵。懂得人無信不立,感受有無誠信給人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的不同影響。懂得當今社會倡導誠信的意義,原意為建造誠信社會盡力。
3、了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懂得權利與義務要相統一,了解有關社會民主生活的常識。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能夠按公開、公平、民主、平等的原則,行使自己的權利;增強社會民主意識。
4、初步了解人類的發展進程和幾千年來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興趣;了解和探究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和中國文化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以及保護文物意識。
四、教學建議及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范例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了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著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并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1周誠實,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鉤不要變
第3周誠信就在身邊
第4周同在藍天下
第5周生活因愛更美麗
第6周我們的愛心行動
第7周流過家鄉的小河
第8周我們時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護綠色家園
第11周馬路修到家門口
第12周交通海陸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東方
第15周我們的大中國
第16周壯麗的河山
第17周海峽兩岸盼統一
第18周復習考核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2-22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篇)03-14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21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品德與社會教案課件05-12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課件05-16
思想品德下冊的教學計劃02-15
《品德與社會》教案范文8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