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精選18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新的機遇和挑戰向我們走來,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教學計劃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精選1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社區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能了解自己社區的特點及發展變化,正確使用社區的各種公用設施。
2、 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
3、 知道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情感。
4、 學會如何合理消費,養成合理、文明消費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1、 對社區的認識,激發對社區的喜愛之情。
2、 對愛心的理解,怎樣處理好鄰里關系。
3、 明白勞動者的辛苦,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4、 怎樣合理消費。
三、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創造性使用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文明成就的感情。
1、教師要充分把握的目標。領悟課程所蘊含的課標精神。
2、以教材為范例、話題。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整合教材,開發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充分組織學生課前調查。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等等,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創新的能力。
4、結合班隊活動,展示學生作品。
5、由近及遠、由點及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回歸生活,積極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學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滿感激。
四、教學措施
6、充分組織學生活動,提高活動實效性。
五、課時安排
1我生活的社區 4課時
2身邊的朋友 2課時
3不一樣的社區 2課時
4遠親不如近鄰 3課時
5心里想著他們 3課時
6都有一份愛 4課時
7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4課時
8行行出狀元 2課時
9讓我說聲謝謝你 2課時
10到哪兒去買 3課時
11購物小竅門 3課時
12不當家不知柴火米貴 2課時
期末復習考試 5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2
一 、學生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這個期間人的發展是極其復雜、充滿矛盾的。在個性方面出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成人感”的發展,表現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樣獨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參與成人的生活世界;對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盡管對于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學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征向少年的品質特征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小學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 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 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 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 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沖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了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了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小學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鑒。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小學大門后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么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內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并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發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初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間 2
3、 學會和諧相處 2
4、 只有一個地球 2
5、 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 2
6、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 2
7、 戰爭風云下的苦難 2
8、 放飛和平鴿 2
9、 我們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長足跡 2
11、 臨別感言 2
12--16 期末復習 10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3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系,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系。
3、教材圍繞一個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選擇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每一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
4、教材的呈現方式新穎獨特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于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措施: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坐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坐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于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盡量將教學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4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5
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
1、我的家鄉在哪里
2、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3、濃濃的鄉土情組成。
二、教學目標:
1、本單元在使學生具有家鄉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同時,使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鄉。
2、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學會運用地圖,了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3、了解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喚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是對小學低年級家鄉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風俗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變遷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鄉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豐富性。
2、本單元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學生調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產與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來
2、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和生產活動,形成“生產”概念,從而建立生產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2、觀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并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3、了解生產的發展與人們需求變化的相互關系,并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農業和工業方面整合為一個單元,目的事使學生立足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能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了解社會生活本身。
2、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地提高,大家對生活中各種物品越來越要求多樣化和便利化。
3、本單元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交通與生活由
1、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
2、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3、從古到今話交通
4、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種種變化。
3、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三、教學建議: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讓學生了解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是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以及發展交通帶來對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問題。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通信與生活由
1、通信連萬家
2、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3、小窗口大世界
4、從看電視說起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
3、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課程標準中通信與傳媒兩個要點的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課內容主要側重于通信,三四兩課內容側重于大眾傳媒。由于通信和大眾傳媒與當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本單元在編寫時注意內容與兒童生活的貼近,力求讓同學認識到通信、傳媒與人們之間的關系。
2、半單元注重將社會常識方面的內容與學生的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注意針對當前大眾傳媒對少年兒童產生較大的影響的現實情況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6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
世界問題還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
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7
一、學情分析
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四、教學目標
本冊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五、教學措施
1、提高四個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診斷意識。
2、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3、實現四個轉變:由過去的灌輸向積極地引導轉變;由問題的主考官向積極啟發轉變;由課堂的主宰者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合作伙伴、朋友轉變;由道德行為的評判者向輔導者轉變。
4、體現四個互動:師生信息互動;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現實的互動;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互動;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合作的互動。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內容
第1—5周,文明古國的榮辱;
第6—10周,富國強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龍騰飛;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復習。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8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很強。他們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但缺少社會經歷。教學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于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措施
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四、課時安排
一周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周次:教學內容
1-3周:好大一個家
4-6周:壯麗的山河
7-9周: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親
13-15周:自然災害與救助
16-18周:珍愛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總復習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9
一、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和基礎性。《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即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這個面上選擇幾個主要因素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0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半年的引導,感覺孩子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學習習慣也有好轉,學習自覺性提高了,期末筆試優秀率達100%,特別是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本期和學生共同制定的目標是筆試平均分達90分,將書本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落實到自己的行為當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沖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第二單元
1、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從對古代文化的探究與古今的對比中,知道歷史是如何記賬下來的,如何去了解歷史。讓學生學習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過去和未來。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第三單元
1、了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歷史人物,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
2、了解我國主要的文化遺產,借助文化遺產,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文物古跡保護狀況,激發學生對文物古跡受損的憂患意識和保護文物古跡的責任意識。
第四單元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布等常識。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了解人種和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系。懂得對差異持尊重和理解的態度。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并對這種探索精神產生崇敬之情,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興趣及為此做出貢獻的愿望。
4、學會使用世界地圖和地球儀,并能運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搜集知識的信息,不局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3、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評價方式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后練習與評價”冊,信息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六、課時安排:32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1
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思品與社會》的編寫是在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中去,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
教材特點:
1、人文性:以學會做人為核心,因為促進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本質就是學會做人,為此,教材努力體現“育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如第一單元的第3課:我心中的那顆“星”教材只是想借學生追星的這一現象喚起學生的希望、理想、產生一種追求,以至于可以為了這個追求、理想去奮斗的信念。 第二單元的第4課:通過教學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從而讓學生在學了本課之后,能與同學與人交往,體驗快樂。
2、經驗性:五年級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主要是在他們的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以學生自身的經驗為基礎,并在他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他們的經驗。就需要為了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有些還讓學生融入社會、親身參與、體驗。通過學生與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經驗。從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綜合性:教材將品德、民主與法制、歷史與地理,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融為一體,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認識的相互關聯和整體發展。
4、基礎性:現在要求學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識和能力,只是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教學內容設置:
第一單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著重引導學生從家庭成員關系和家庭親情向家庭的內在深處進發,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學習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學會與父母溝通。第一單元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五、六年級的兒童心智已經有很大發展,對很多問題已經有了獨立的看法,對家庭事務已經有了參與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經能夠體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這是他們對家庭問題“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難處、家庭矛盾的化解、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等方面尚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是他們“不懂”的一面。本單元就是從兒童家庭生活中這種“似懂非懂”的基礎出發,進而幫助兒童學習處理家庭深層次問題。
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與責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為基本主題。當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國是義務論,美國是權利論,新加坡是道德論。在本冊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范式,教育學生既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義務觀念。本單元共三課,第一課《我來做市長》引領兒童進入公共生活領域,關心公共事務,有為公共事務服務的意識。第二課《我是共和國的公民》是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教育。第三課《法律護我成長》以現代公民所必備的法律意識為主題。
第三、第四單元《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著重引導兒童走進歷史,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讓學生努力去尋找“歷史人”的心靈蹤跡,感受他們的真實敘事,他們的痛苦與快樂,他們的艱苦與辛勞,他們的追求與希望。歷史屬于過去,但歷史也屬于現在,讓歷史也真正進入兒童的心靈之中。教材力求突顯一些歷史細節,用歷史細節使沒有生命活力的過去活起來。比如,在第8課《鴉片的背后》中我們選用了“xx鴉片的四兄弟”、“慈禧吃飯”、“福康安對英國火器的態度”等歷史細節,使人在這些細節中站起來。
根據有關的研究,五六年級兒童所可能達到愛祖國觀念水平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學生的這種情感色彩更多表現為一種“親切依戀感”和“自尊自豪感”,“與歸屬需要聯系的對祖國自然、人文及國家關系所產生的喜歡、親切和眷戀”,“與自尊需要相聯系的對祖國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現為對祖國地理、歷史發展狀況的尊重、關注,并引以為光榮和驕傲”。按照兒童特點去編寫教材,我們期待的是有著一顆中國心的中國人在成長!
二、教學建議
1、教師要通讀上下兩冊教材。
只有對內容有通盤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執教不慌。
2.使用教材時必須注重教材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
要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雖然教材在編寫時,已經考慮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這些課時,有些內容還略顯貧乏。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注意與語文等其他學科內容緊密結合,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如第六課、第十課。這同時也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不要局限在課堂內,可以到課堂外、社會上、網絡室上課、少年宮上課。
3.必須注重學生實踐。
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會實踐中,從生理到心理總會有一些變化,這是體驗的表層,如果能從深處參與體驗,伴隨我們的知覺、思維及心理機能的共同作用,就會出現一些情感活動,通過體驗及情感的積累,使認識和情感相協調,能夠獲得一定的道德觀念,并且內化為我們每個人個體的穩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應的行為方式,通過體驗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覺地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4.按單元備課,授課時間彈性延展、授課空間開放。
備課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課前調查,了解學生情況,注意按單元備課。各個小的主題活動相輔相成,多數呈遞進關系,不要一味追求通過某一活動全面落實單元目標。課時安排要有彈性,可結合學校德育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的延展。授課空間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會很自然的發生,希望老師們在實際操作中予以重視。
5.妥善落實活動目標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兒童已有知識經驗,找準教育切入點,認真負責制定活動目標。不能僅僅關注活動本身,為了活動而活動,要按照活動目標隨時調整活動節奏和兒童活動方式,使教學活動得以目標妥善落實,提高活動效率。
6.活動應體現課程性質
品德課程強調“做中學”,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為兒童創設充足的活動時間、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多種方式和方法,為兒童創設自主觀察、操作、獨立操作的機會,使其通過自主活動獲得直接經驗。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總共有35名學生,其中優等生占百分之二十左右,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各方面較差的有百分之三十。本班學生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發言不是很積極,有幾個學生由于學習目標不太明確,作業也是經常不完成。還有部分學生由于智力原因,在學習上有很大困難。需要老師細心加以引導,耐心細致的工作,是這些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主題,每個單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教材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體驗、技能的獲得與知識的積累。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 教材一般呈現的是探究性問題,力求通過討論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教材通過人物、情景 、學習用的資料、學習中的議論、學生學習筆記、日記等,將內容逐步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參與為主,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教材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養成、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積累。本教材安排了科學技術與人類 我們熱愛和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走進生活的舞臺四個單元的內容。
第一單元,“科學技術與人類”通過介紹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偉大成就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學習這些科學家不畏艱險勇于創新為了真理敢于獻身的偉大品質。通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一定得負面影響,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科學技術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和勤于動手、勤于動腦的習慣。本單元編排了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 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二單元,“我們熱愛和平”本單元伊戰爭導致國家貧困為線索從我國近代遭受外國侵略,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到人們為追求和平而做出的努力等內容明確的闡述了“我們熱愛和平我們為和平而努力”的主題,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遭受的侵略,以及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體會和平對人民的重要意義。教材編排了災難深重的中國 人類渴望和平 愿世界更加和平與美好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三單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分別從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到走出國門增進與世界的'了解和認識再到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黨所實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學生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變感受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嘗試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儀式和社會責任感。教材編排了春天的故事 中國影響著世界 和諧發展的社會 共創美好明天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四單元 “走進生活的舞臺”本單元從關注學生自身生活入手,闡明小學生如何能夠健康成長。使學生初步感受社會生活與自己的密切聯系,了解生活當中一些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明確健康的真正含義就是身心健康,了解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學會感激成長過程中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學會珍藏自己與他人的友誼。教材編排了讓健康伴我行 用法律保護自己 成長的軌跡 永恒的記憶四個主題的內容。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及創造的潛能。
3、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4、掌握必備的社會知識,了解科學技術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侵略給人們帶來災難,我沒問你要熱愛和平并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一步步改善,中國的文化對世界也有很大影響使學生真正認識自己應該健康成長并未做過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方法
1、教師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研究學生的特點,注重因材施教。
2、認真上課,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你照顧哪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必要時對他們進行課外輔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計 劃 進 度
1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2 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
3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
4 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
6 災難深重的中國
7 人類渴望和平
8 復習
9 期中考試
10 愿世界更加和平
11 春天的故事
12 中國影響著世界
13 和諧發展的社會
14 讓健康伴我行
15 用法律保護自己
16 成長的軌跡
17 永恒的記憶
18 復習考試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3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學科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加深對共產黨的熱愛。
2、了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3、要學生明白,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及它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這些雖然學生并不注意,但是確確實實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國的經濟開放的政策、歷程,以及現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國際組織。
三、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逐步擴大學生的生活領域,結合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組織教學內容。它的綜合性非常強。涉及的教學內容的`要素是綜合的,涉及的社會領域是復雜的,交叉的。同樣的內容后續年段重復出現,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學會為別人著想,與鄰居和睦相處。
(2)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3)從小養成合理、文明消費的習慣。
四、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三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五、教學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背景”大部分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二)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局限于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僅使學生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系,還使學生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4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于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于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征,采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采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采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范》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實際生活 。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同學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了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需注重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系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系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范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系。
必需注重同學的實踐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學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同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并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后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杰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里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布置: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 3課 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 3課 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 4課 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發明新生活 4課 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 4課 9~12課時
總計: 41—— 56課時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有19個學生,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小學生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對本學科有了初步認知,產生了一定興趣,教學成績也較為客觀,為本學科下一步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了一定基礎。本學期,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把新課程標準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題呈現、案例引導、活動操作、情景感悟、問題拓展為結構特征,突出學生主體、綜合學習的課程特點。一是注意各個階段相近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層層遞進性;二是按照學習內容的邏輯關系,把握單元內部各學習主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形成具有整體性的大課文;三是根據單元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在形式和內容上把一個單元變成一個學習整體。
本冊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做學習的小主人”、“學做消費者”、“我是小警察”、“走進勞動者”四個單元,共13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個主題安排2-3課時,一冊書安排33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和課程考查使用。
三、教學目標
1、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2、了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開始具有獨立的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具備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6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后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了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溫馨的社區生活。最后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了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并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說“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為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為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溫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了解,認識社區里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引導學生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盡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游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了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于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了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群。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了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了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并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并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群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斗目標
1、教學重難點: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斗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7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學科總目標是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加深對共產黨的熱愛。
2、了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3、要同學明白,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和它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這些雖然同學并不注意,但是確確實實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國的經濟開放的政策、歷程,以和現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國際組織。
三、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逐步擴大同學的生活領域,結合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組織教學內容。它的綜合性非常強。涉和的教學內容的要素是綜合的,涉和的社會領域是復雜的,交叉的。同樣的內容后續年段重復出現,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學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同學,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局部同學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四、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同學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背景”大局部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小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溢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同學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同學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身手。
(二)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局限于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只使同學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系,還使同學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實際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 備注
1 從四大發明說起 2
2、 圓明園在哭泣 2
3、 悲憤的吼聲 2
4、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檢查,檢查反饋 2
7、 走進新時代 2
8 高峽出平湖 2
9 西部大開發 2
10 日新月異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國際組織 2
13 期末復習 2
14 期末檢查 2
15 檢查反饋 2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 18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面臨著畢業,他們大部分活潑聰明,有禮貌,尊敬師長,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但由于大多數學生勞動觀念不強,不知道珍惜勞動成果,同學之間斤斤計較,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課上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有幾位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上得過且過,不懂得珍惜時間,更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因此,學習成績很不理想。本學期我們將以勤儉、禮貌、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自尊自愛等為教育重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培養學生德、智、體、勞全面的發展,使每個學生能健康、生動、活潑的成長,現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二、教學內容
第一課至第四課為學校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第五課至第八課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第九課至十三課為國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三、教學目標
第一課至第四課:懂得在學校生活,首要的一條道德規范就是必須熱愛學校、班級集體。要尊敬老師,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與同學團結友愛,熱愛科學,勤奮好學,勇于創新。
第五課至第八課:懂得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知道注意公共安全是有公德心的表現,是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之一。懂得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第九課至第十三課:懂得沒有祖國的興旺發達,也就沒有個人的前途和幸福。知道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引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知道中國革命的勝利和興旺發達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們友好相處,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平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主動關心國內外大事。為發展與各國人民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教學措施:
(一)備課環節;
備好課,是思品課堂教學優化的前提條件,因此,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去補充一些學習材料,學文名理,落實到行動上,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講解課文時,要找準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上課環節:
1、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有了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理觀點,談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在相互探討的同時,達到共事,有理論上落實于行動上。
2、在教學語言上,力求凝練簡潔,啟發學生去讀、思、說、辯,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形式,提倡學生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重點,通過教師指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
3、注意及時反饋,圍繞課后練習題進行判斷辨析,強化導行,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4、要重視課后實踐活動,教師要有計劃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力求活動精心設計,講求實效。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第一課男生和女生
第二周第二課朋友之間
第三周第三課學會和諧相處
單元小結
第四周第四課只有一個地球
第五周第五課我們為地球做什么
第六周第六課當災害降臨的時候
單元小結
第七周第七課戰爭風云下的苦難
第八周第八課放飛和平鴿
第九周第九課我們手拉手
單元小結
第十周貴州常見的災害
第十一周第十一課大家一起來防災害
單元小結
第十二周第十二課我們成長足跡
第十三周第十三課臨別感言
單元小結
第十四周實踐活動
第十五周復習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05-18
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18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09-26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范文3篇10-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3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24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6-10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20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