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模板8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是不是需要好好寫一份教學計劃呢?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這個教學計劃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計劃 篇1
一、前言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新課程標準精神,深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針對目前小學教育普遍存在課堂過于嚴肅,授課方式單一,師生交流互動受到限制,學生未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部分學生對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特別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科學學習方法、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各年級的學生特點,特舉辦形式多樣、課題豐富的興趣小組活動。為激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教學改革,培養有實踐能力的學生做好鋪墊。
二、指導思想
本著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興趣和特長的教學理念,促進第一課堂的教學,豐富課外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
同時,學校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對拓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團結意識的增強起著重要作用,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真正的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三、活動安排
1.活動時間:周四下午。
2.活動地點:實踐活動室。
3.活動形式:結合實際情況,可以采取諸如授課講解式、交流座談式、演講式、實際操作、課外活動等形式。
四、活動內容
各個興趣小組以各自興趣主題為主,學習關于相關主題的內容。在各個不同興趣小組中在以各自中心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選用貼近校園、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題材,例如實事新聞、科學奧妙、歷史典故、生活指南、自然現象等,然后在結合實際操作進行鞏固。傳授講究趣味性、知識性、人文性和實際操作應用相結合。將書面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學到相關知識,興趣得到進一步提高、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理解“裝飾”概念裝飾的表現特征(即外形與花紋的形式美)。
2、使學生懂得動用線條進行裝飾的繪畫方法。
3、通過審美評價與集體創作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通過欣賞、觀察植物、動物、人物的外形、特征、色彩,指導學生理解裝飾畫的特征和審美表現方法。
三、知識點及教學難點:
知識點:
①裝飾語言 ②培養形式意識 ③培養結構意識④培養裝飾能力 教學難點:
①眼高手低②圖案制作
四、教學內容:
第一章、理論講授
一、認識裝飾
二、裝飾畫的發展
三、裝飾畫的色彩及藝術特色
第二章、教學課題
一、黑白裝飾畫(一)
二、黑白裝飾畫(二)
三、色彩裝飾畫(一)
四、色彩裝飾畫(二)
五、綜合裝飾畫(一)
六、綜合裝飾畫(二)
七、作品展示
五、活動措施
各小組活動應制定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科學詳細的活動方案,包括指導內
容、課時安排、輔導教師安排等內容。每學期進行一次活動檢測和活動總結,以便交流和提供借鑒。同時學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對各興趣小組的活動檢查,督促各興趣小組正常規范地開展活動。
六、活動分析
現選取一些興趣小組的活動進行分析:手工類興趣小組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能剪刻精美,富有裝飾情趣的圖案,努力提高學生的交流與實踐水平,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提供有利條件。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美的因素的能力,從而做到感受生活,熱愛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的自信。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統觀全局的觀念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全局觀、靈活性及正視困難的健康心理,并逐步培養學生“永不服輸,奮斗不止”的堅強品質。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七、活動目標
1.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實踐操作的樂趣。
2. 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勤奮好學、拼搏進取的學習態度和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4.在心里素質上,讓學生更自信,并學會去欣賞。
5.讓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豐富,興趣得到發展。
教學計劃 篇2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并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說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后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么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么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里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后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后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提出中心論點,并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二。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分析課文的后半部分,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個錯誤觀點,然后證明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應該怎么寫呢?
三、正課
1.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課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分哪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明確:
課文第10段用假設“也許有人會說”引出了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
A.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
B.一味吸取,不去審問,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
C.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論點后,先用兩句作總的否定:“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進一步說”等詞語關聯,銜接緊密,層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那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句中的“那把鑰匙” 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明確:
“那把鑰匙”指發問的精神,與前文第2段“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第3段“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相呼應。
(3)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明確:
兩文的論點從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懷疑、發問對于做學問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懷疑與學問》直接從兩者的相互關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論點再運用兩個分論點支撐的方法闡明道理。本文則是先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后,提出正面論點,舉事例證明,然后提出反面論點,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批駁其錯誤。
(4)本文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請從課文中找出來,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明確:反問句的使用,強化了語氣,強調了觀點,強調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2.請根據以上分析,編擬出課文段落層次提綱。(見板書)
3.鞏固練習。
讀下面的語句,答題:
(1)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指出這兩個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
答案:A本體-事物的道理 喻體-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
B本體-發問的精神 喻體-鑰匙
(2)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
這段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加點字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兩腳書柜”是比喻只擁有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的人。
四、總結
文章從如何做學問的高度,明確提出了“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的論點,并運用確鑿的例證和透辟的分析進行正反論證。有直接的闡述,也有反面的駁斥,破立結合,增強了說理的說服力。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提出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
我們講解,只要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10段)
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
反面論證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論點的錯誤 一味吸取,不去審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
(11-13段) 的、真的。(12段)
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13段)
歸納小結(14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教學計劃 篇3
一、發奮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一)認真學習新的指導綱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并轉化成教育行為。
(二)堅持開展讀書筆記活動,并交流心得。
(三)每周一召開園教職工會議,及時溝通并解決問題。
(四)做好幼兒觀察記錄。
我們將時常細心觀察、記錄幼兒學習發展情形,了解每位幼兒的發展程度、興趣、需要及行為類型,注重收集資料,時刻反思如何拓展幼兒學習的經驗和機會。
二、班級經營目標
1、培養孩子間的相互學習、自主性和決策的潛質,建立一個共同探討的團體。
2、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班級氛圍,讓幼兒有安全感,培養幼兒的職責感。
3、幫忙幼兒樹立最簡單的安全防衛常識,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把安全、衛生、保健貫穿于一日活動中。
4、幫忙家長具備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知識觀,明確幼兒期教育重心是個性潛質的培養,使家長認同熟悉我們的教育宗旨、目標和課程形式,并支持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構成良好的“家園對話互動網”。
三、幼兒重點潛質的培養
(一)培養幼兒的職責心
職責心是一個人從事任何工作必備的態度和品質。尤其是在幼兒階段的培養更為重要。我們將透過分配任務和指導幼兒按規定、按要求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培養。比如,能夠讓幼兒整理自己的床鋪,比賽穿、,系鞋帶等。另外還能夠讓幼兒幫忙老師收發圖書,整理玩具柜,給花草樹木澆水等。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1、培養幼兒要有較強的時刻觀念。
要求幼兒在離園之前回憶在園所做的事情,并講述給父母聽。長期堅持不僅僅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口語表達潛質,同時也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情感的交流。
(三)開展識字活動,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潛質
1、我們利用教室的墻壁、空間,為幼兒創設最佳環境,使他們每一天都能接觸一些漢字,潛移默化地得到知識。
2、以游戲的形式識字,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3、將識字與各科教學相結合。比如語言教學,透過學兒歌、謎語、故事、古詩的講、讀、猜、識等,體現口頭語和書面語兩結合。借助幼兒識字之長,以熟帶生,使幼兒很快掌握。
(四)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潛質。透過交換玩具,分享經驗,合作游戲,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建立朋友欄,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等方式,幫忙幼兒發展對人親近、合作的態度。懂得輪流和分享等方面的潛質。
(五)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體驗活動中的成就感,并發展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作為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根本任務是:不斷培養幼兒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的健康。
(六)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培養幼兒專心使用各種物品進行各種活動,具體措施
1、劃分清楚班級活動區,使幼兒注意力不被其它區域活動所分散,能使其相對集中地專注于正在進行的活動。
2、準備充足、搞笑的材料吸引幼兒的注意,不被其它活動所干擾。
3、發展幼兒的獨立性:培養幼兒作出選取的潛質,發現他們自己的興趣發展。
教學計劃 篇4
一、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掌握雙基情況分析
從學生上學期的期末成績情況分析,部分成績較好,但是大多數學生的基礎掌握并不理想,極少數學生對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相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差
(2) 班級中甚至年級中的參差較大。
2、學生學習態度及習慣分析
大部分同學能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上課認真,發言積極,課后能及時搞清不懂之處,學習自覺性較強。但也存在個別同學學習依賴性強,學習目的不明確,作敷衍了事,對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
二、 學期教學總目標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課外適當注意個別輔導,找原因找差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加強學習是的引導和課外的學習指導,使之更上一個層次。結合學科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知識技能方面
以落實教學大綱為重點,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防止兩極分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的方法及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好習慣。
3、學習常規、學習習慣方面
課前預習,明確難點;
獨立思考,勤動腦,勤動手,勤作筆記;
定期進行章節檢測,及時反饋,及時鞏固。
三、 全冊教材基本內容說明
第四冊教科書共4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空氣與生命”、“植物與土壤”、“電和磁”。這四章一結構和功能這一統一的概念進行整合。體現了綜合理科的教科書以統一的科學概念和原理對教學內容幾選擇和整合.
第1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是學習物質的微觀結構,并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用物質的微觀構成來解釋物質的這一性質,用符號表示世界的事物也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本章將引導學生怎樣用符號來表示不同的化學元素和物質的組成(化學式)并按元素的性質變化的規律來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義.
第2章“空氣與生命”空氣的組成.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氧氣.二氧化碳的制造和檢驗方法空氣與生命的關系.。
第3章“植物和土壤”從土壤的結構和功能.植物的結構和功能土壤與植物的相關性等角度來解釋本章的內容。
第4章:“電和磁”是在第三冊的基礎上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來學習電生產磁的原理。
四、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刻苦鉆研教材,努力提高課堂45分鐘的密度和效率。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設計好教學,使所講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層展開。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針對學生課后鞏固不夠及時,不夠自覺的情況,每堂課適當抽出時間進行知識點檢測反饋。
2、 提優補差措施
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多鼓勵,多督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及學習自覺性;同時,課后適當所出時間對他們加以輔導。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課后適當地加以引導、指點,使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能提高一個檔次;同時,成立課外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加以輔助,幫助他們拓寬自己的視野。
3、 其它措施
定期進行知識點落實檢測,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并進行補漏工作。
進行章節知識的回顧,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使之系統化,便于學生鞏固。
五、 教學進度總體安排
2月24日 ~ 3月15日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與符號
3月15日 ~ 4月12日 第二章 空氣與生命
4月12日~ 5月1日 期中考試和第三章 植物和土壤
5月1日 ~ 5月31日 第四章 電和磁
6月1日以后期終復習
教學計劃 篇5
一班級情況分析
20xx年九年級學生共202人,學生都來自農村,大多數學生文化成績比較差,厭學情緒普遍存在。而且,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可有可無。因此,給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講授,在講授中尋找教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感人,提高學習積極性
歷史課,本是梏燥無味的一門功課。如果教學方法不當,那么,整個課堂就會象一潭死水一樣,無法出現波浪,一堂課也只會是老師的無味講解,學生也只會聽之甚之,不加記憶,不加思考,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根據這種現象,自己在備課過程中,除深刻鉆研教材外,并認真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引進相關的歷史典故,穿插在教學內容中,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活靈活現地敘述。這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我能及時地把握課堂教學氣氛,發現有不認真聽課或搞小動作的學生,我能及時提醒,引起他們的注意。如有比較頑皮的學生,我能在下課后,及時地找他談心,用關心愛護的態度,指出他的不足。同時,及時地表揚他的閃光點,讓他明白,老師心中時刻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存在。從而,他們在今后的歷史課中,明顯地改變了過去的厭學情緒,并且,能積極主動地提問和做好課堂筆記。
三學他人之長,用知識充實自己
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除認真備好課外,最主要的是,豐富自己的知識,為了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出訂閱相關的資料外,并積極主動地請教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學習他們的備課閱卷的經驗。同時,為了增長自己的知識,積極參加函授本科的學習,在多方面學習及努力下,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高。所教班級的歷史成績,在期末考試中,優秀率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及格率也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明顯比過去進步。自己也樂在豐收的喜悅中,因此,自己的教學熱情也越來越高。
四課堂提問與課后指導相結合
歷史知識是否牢固掌握,多數的內容是靠記憶。根據這一特點,我把成績較好的和較差的分成兩種類型。較好的,不僅在課堂內,提一些難度大一點的內容,讓他們多加思考,引導他們向深奧處尋找答案,并在課后給予他們的`及時指導,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較差的,在課堂內,提一些比較容易的內容,一旦解答出來,就及時地表揚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樹立起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后,指導他們做一些難度大一點的題型。這樣,通過層層深入,讓差的學好,讓好的更好,真正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雖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自己有決心和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為了教育,自己能兢兢業業,鞠躬盡瘁。
教學計劃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
以誦讀、討論、練習為主。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要求
1、給生字注音。
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二、導入新課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檢查預習
1、注音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
四、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五、解釋字詞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六、翻譯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讀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八、理解課文討論分析
1、秦晉為何圍鄭?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
⑴ 以退為進;
⑵ 曉之以弊;
⑶ 許之以利;
⑷ 巧施離間。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
異:
鄭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5、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示:
⑴ 課文原句
⑵ 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⑶ 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
九、實踐活動
1、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2、結合原文語句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十、知識積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之: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B: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淺陋
蜀之鄙有二僧: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
越國以鄙遠:邊境、邊邑
教學計劃 篇7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預期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里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過大量的圖片 “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 ,讓學生感受到親臨其境,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游”“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教材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教材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教學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是充分發揮學校及周圍的資源優勢,挖掘課程資源,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化發展的課程。本學期校本課程將在上學期開發實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和完善,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培養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學校持續發展目標,把讀書活動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課程基本理念
1、本著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給學生最適應的教育,讓學生最快樂的成長,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名既能全面發展,又能突出個性的`合格小學生。
2、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采用靈活豐富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發展要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改變學習方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
4、通過學習,不斷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并能獲取新的知識的能力。
5、建立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重的評價體系。形成學生認同,樂于參與的激勵性評價形式。
6、為突出校體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按季節和時令選擇相應授課內容。
7、課程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
三、課程內容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備日常交往的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現將課程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教學內容
1、習慣養成
2、優秀詩文(國學啟蒙)必讀
3、名人故事
4、大棚西瓜的種植
5、安全教
四、課程實施及建議:
1、課程教學結構:
創設情境小組交流匯報表演師生評價
2、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
3、課時安排
每周1課時(兩課時安排在一起,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
4、活動地點:
本班教室或根據需要而定
五、具體目標:
1、必背《國學啟蒙》。
2、選讀書目:中外童話、寓言、成語故事、中外歷史故事、名人故事、《愛的教育》。各班根據情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選書目,每學期讀書至少在兩本以上。
3、每學期積累名人名言20句以上,做到熟讀成誦,并能講述兩個以上名人故事。4、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課外閱讀量不少于30—40萬字。
六、課程實施的有關要求
1、制定校本計劃(包括閱讀目標、內容、措施、考評學生方法),寫在教案扉頁上。
2、要求學生將成長規劃和讀書目標寫在讀書積累扉頁上。
3、開展班級圖書借閱活動。
4、檢查學生讀書積累本,并隨機抽查學生的讀書效果。
5、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讀書征文”活動。
6、召開“讀書匯報會”,檢查讀書實踐活動。
【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教案04-20
教學計劃關于教學計劃11-16
合唱社團教學計劃|教學計劃10-18
美術教學計劃 美術教學計劃文章04-18
美術教學計劃 美術教學計劃范文06-05
鋼琴教學計劃年鋼琴教學計劃02-20
美術教學計劃美術教案教學計劃11-17
小學音樂教學計劃-音樂教學計劃12-10
教學計劃01-03
關于教學計劃6篇(制定教學計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