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計劃匯編七篇
時間真是轉瞬即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計劃吧。那么教學計劃要怎么寫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計劃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計劃針對初一初二年級一共四個教學班,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但是由于每一學期信息技術課時比較少,每周只有一節課,學生的遺忘性大,大多數學生學后沒有注意鞏固,學生掌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參差不齊。有條件的學生家中有電腦或父母單位有電腦,上機時間相對多一些,操作較熟練,有大部分學生純粹是上課時間練習,課后就沒有鞏固的機會,所以,這一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遺忘較大,操作易生疏;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信息技術課并不像語文、數學那么枯燥、單調,相對來說學生覺得比較新鮮。但是這又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感興趣的并不是學習,而是打游戲。所以,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還有待提高,要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 教材分析
1、初一使用的教材是新編版信息技術第1冊,內容是全新的。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網絡的簡單應用兩個方面。其中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是這學期學習的重點,又是難點。網絡知識作為基礎知識的延伸,相對受硬件的影響較大,可以視硬件的承受能力而定,適當的接觸網絡方面的內容。
知識點: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網絡知識的簡單應用。
重難點: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視窗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
3、初三使用的教材是新編版信息技術第5冊,教材只有一個模塊:動畫制作模塊,學習的軟件是flash,利用該軟件制作簡單的二維動畫。
知識點:動畫制作操作方法。
重難點:運用flash軟件制作動畫作品。
三、教學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工作計劃和電教站制訂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為他們接受更深一步的信息技術知識打下必要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
1、了解計算機的一些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
4、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進行某些創新設計。
5、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制作相應的信息技術作品。
五、教學措施本期主要采取課堂教師授課方式,教學過程中要以“任務驅動”為主要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自學方式的培養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形成,適當進行一些小競賽及課堂評價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主要目標。
教學計劃 篇2
一、培養目標和要求
本專業培養具備廣播電視節目策劃、編導、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文學修養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和文化部門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制作、主持人以及攝影、音響、撰稿、編劇、廣告、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文學、美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管理廣播電視節目、欄目、頻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科學的、理性的、同時又具備藝術性的分析方法;
3.具有敏銳的觀察生活和捕捉社會發展走向的能力,以及用廣播電視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
4.熟悉黨和國家新聞及文藝宣傳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具備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6.了解廣播電視的理論前沿和技術發展動態;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8.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制與學分要求
1、學制
標準學制為四年,學生可在3—6年內完成學業。
2、學分要求
學生至少應修滿158學分方可畢業。其中:課堂教學132學分,實踐教學26學分。 學校平臺課程中,學生應修滿62學分,其中:必修48學分,選修14學分;課堂教學54學分,實踐活動8學分。
專業平臺課程中,學生應修滿96學分,其中:必修70學分,選修26學分;課堂教學78學分,實踐教學18學分。
具體課程與學分詳見本計劃的課程設置部分。
三、主干學科
藝術學、新聞傳播學。
四、主要課程
電視理論、美術基礎、音樂基礎、文學作品與寫作、傳播學、電視照明藝術、攝影藝術、廣播電視技術基礎、電影作品評析、影視語言、電視攝像、廣播電視采訪學、電視編輯、電視聲音藝術、電視藝術概論、電視作品評析、電視稿本編創、電視新聞、演播室節目制作、電視節目策劃、導演藝術、電視作品創作實踐。
五、授予學位
文學學士。
六、教學活動時間安排
每學年設置2個學期,共40周,其中教學時間36周(每學期18周),考試時間4周(每學期2周),并適當安排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畢業教育、就業指導等時間。
教學計劃 篇3
設計意圖:
通過前一階段室內寫生課的學習,訓練了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發現生活中的美,并運用油畫棒和水粉等形式來表現。然而,也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缺乏生活體驗和生活記憶,細心觀察事物的能力不夠等,基于這點考慮,本階段的兒童創作畫,展示幾個命題,幾組資料,經過構思取舍、加工、變化,形成一幅漂亮的兒童創作畫。
教學目標:
1. 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主動地體驗生活、參與生活、記憶生活。
2.掌握一定的搭配色彩的技巧(補色對比),細膩的涂色方法。
3.培養孩子耐心、細心的良好做事習慣。
課時及畫幅:(每一個命題需要2課時,即兩周,4開紙張畫幅)
第一命題:熱鬧的市場
教學準備:以“市場”為題材的參考資料、鉛筆、橡皮、記號筆(大、小)、水粉顏料、調色板、水桶、清水。
市場,每個孩子都會從路過的繁華街區看到,人行道上擺滿了出售各種手工藝品、觀賞小動物、飲料、日用小百貨、蔬菜等商品的小攤,有些賣玩具的還在人行道上邊叫賣邊表演,有些甚至專門設套拿假貨坑騙群眾,惹得行人紛紛駐足圍觀,這些現象的組合便形成了一個偌大的自由交易場所,原本還算寬闊的人行道變得雜亂、擁擠不堪。
主要教學內容:市場的特點是人多、物多(按類別擺置),在處理構圖上應注意人物和物品的遮擋關系,以更好地表現畫面層次感;每一個人物的神態、動作、服飾都各不相同,在繪畫時,粗筆和細筆相互交錯,穿插對比,使得畫面主次分明;至于色彩方面,主要把握畫面內容和背景有明顯的色調區分。
第二命題:舞獅或舞龍
教學準備:以“舞獅或舞龍”為題材的參考資料、鉛筆、橡皮、記號筆(大、小)、水粉顏料、調色板、水桶、清水。
" 社火 " 亦稱 " 射虎 " ,是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遠古時的人類正處于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里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變幻、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禱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禮記 !祭法》中載: "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 這里面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呢!相傳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是社神。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發,性格暴烈好戰。一次他和祝融(傳說火神)作戰,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理非常難過,于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 " 后土 " ,讓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 第一冊首序》中是這樣記述社的: " 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 鄉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宗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會的變相。
社火的種類,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車社火,馬社火,高芯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山社火,舞獅或舞龍,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主要教學內容:在“舞獅或舞龍”的參考資料基礎上,講述一些關于中國傳統“社火”的歷史,以及孩子生活中能看到或已經看到的“社火”活動。一方面了解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龍或獅”的“舞”姿中觀察發現細微的遮擋和穿插關系,畫面的“活”氣通過大的龍獅身體線條和稍小的人物對比表現。
第三命題:我在馬路邊
教學準備:以“我在馬路邊”為題材的參考資料、鉛筆、橡皮、記號筆(大、小)、水粉顏料、調色板、水桶、清水。
兒時,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
叔叔拿著錢,
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
歌曲中展現了大馬路上發生的一個場景,而這種美德及小中見大的行為在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多見了。因此,此命題旨在喚起孩子們曾經拾金不昧的美德,以及觀察和篩選生活中的細節場景,從而打開他們內心對生活片斷的記憶之門。
主要教學內容:分析和引導孩子觀察“熱鬧的大馬路”,分別從馬路上“動態”和“靜態”的人、物來分析、舉例、講解,如馬路旁的建筑、路燈、綠化植物等,馬路上的人物、交通工具等等,重在突出“熱鬧”。學習中貫穿簡單的“透視”知識,使畫面更具空間感。在色彩技巧方面,熟練調色突出主體物,并清晰的知道對比色在畫面中的應用(位置和面積)。
教學計劃 篇4
一、 教務處常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業務學習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實有效。
2、 過分依賴制度,忽視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3、 教務工作人員缺少,常規工作檢查欠到位。
4、 常規工作安排與落實缺少系統化管理。
5、 教務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服務意識。
6、 教務管理人員在大多時間里被一些瑣碎的事務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規教學的檢
查、研究、指導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夠。尤其是教學管理人員要努力把精力
放在教學工作的管理研究當中。
7、 教師存在結構性短缺。如地理、生物、歷史課任教師由其它專業教師兼任。
8、 考試安排欠合理。
9、 功能室缺少。
10、 大班額教學給教師加重了負擔。
二、 教學常規考核制度方面
1、 只注重終結性考核評估,不注重過程考核評估。
2、 評價方式單一化。
3、 考核制度比較陳舊、缺乏科學性,不能夠有力地促進當前的教學工作快速發展。
4、 原來考核制度與績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 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師管理與考核
1、 因中考指揮棒的緣故,非中考科目的課人教師認識不到位。
2、 非中考科目的課人教師無壓力、無動力。
四、 教研教改
1、 校本培訓方式單一化。
2、 骨干教師和名師培養力度不夠。
3、 課題研究不能全面開展。
4、 教改實踐活動欠力度。
五、 圖書閱覽與教輔資料
1、 學校圖書藏書資料不豐富,資料陳舊,不能向全體學生開放。
2、 學校對教師征訂教學資料數量少,傾斜力度不夠,不能發揮閱覽室正常功能。
3、 個別教師有征訂課外復習資料,加重學生負擔,不能正常反饋。
六、教學硬件設施的不足是制約我校教學工作的客觀因素。
一是沒有教師專用電腦,學生所用微機老舊,數量嚴重不足,這給教師查閱資料、獲取信息及學生正常開設微機課都帶來不小的困難。
二是部分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儀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實驗室內的儀器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教材的變化,沒有及時的更新補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實驗無法開展。
針對以上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
在堅持原教學常規檢查(月查)基礎上,
一是改變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將教師被動接受檢查改為主動參與,變領導只作檢查為帶頭參與。具體做法是:
1、備課:每位教師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學設計參加交流、評比,按優、良、一般、差四個等級進行評定,同時寫出評語,指出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評語還要寫出與前一次教學設計相對比的評價肯定其進步,將評定結果返回教師本人審定后存入教師發展檔案。
2、上課:每位教師每學期上一次匯報課或探討課并交一份該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參加交流、評比、評選要求同備課。
每位教師的匯報課或探討課,由教研組負責同志主持,上課者要說課,聽課教師參加評議并記錄,確定等級,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說課稿,一起存入教師發展檔案。
3、聽評課:每位教師每學期提交兩份聽課評課報告,由參與聽課的主管同志簽字后參加交流、評比,操作方法同備課。
4、作業:每學期舉行一次學生作業展評活動,作業必須包括實踐類、活動類、探究類作業,具體評定方法同備課。
5、綜合評定:每學期結束后,進行一次全面綜合評定,將所有能反映一個學期以來教師教育教學各環節中的所有案頭材料和各種形式的備課、聽評課記錄、教學反思、說課稿、作業布批、理論學習等進行集中檢評,具體操作同備課。
二是評定結果的使用。
第一可以結合其他方面的評定結果,進行××優秀教師的評選,并進行表彰獎勵。第二可根據等次劃分,記入教師工作量化考核中,兌現獎懲。第三進入教師業務檔案記載存入教師發展性評價檔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對某項目連續兩次被評為差等的,要給予黃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連續三次為差等的,要以教學事故給予處理
(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學研究制度
1、要優化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的方式方法。
一是每個教研組對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除按常規要求進行正常活動外,還要有問題意識,即要有專題,每個學期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至二個問題。二是對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的質量進行評價。每次活動時,每位教師都要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觀點等進行記錄,每個學期在期中、期末分別對本組內的所有教師依據提出的價值點的多少進行質性評價。操作同備課。
2、創新校本培訓方法。
一是每學期初要針對上期教師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擬定本期校本培訓內容及方法的計劃,在培訓時能者為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切忌無計劃的學習培訓。二是學用結合,整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做到有學習、有討論、有研究、有教學實踐,真正促進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3、增強教學常規管理實效性。
對教學計劃,不能只看交沒交,要看具體內容,更要看計劃是否落實在平常的教學中;對教師的備課檢查,不能只數節次,要看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科學,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是否合理;對教師上課的評價應深入課堂,要看教學活動是否體現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識的落實;對作業的檢查,不只看批改次數,要看應做的與實際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對教研活動的檢查,不只看開沒開展,參沒參加,要看有沒有實際效果。總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風的形成。
4、豐富校本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師自主學習;二是實施青藍工程,要求對象落實、目標具體、任務明確;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輔導;四是制定科學的校本培訓的考評機制。
5、重視非中考科目教學。
一是在教師配置上盡量保持承接性、連續性,二是激勵教師重視非中考科目教學,三是加強非中考科目教師的學習、培訓及督查工作。
6、加強教學評價管理,嚴格執行獎勵性績效工資考評辦法,達到以考評促進過程管理,促進教風的轉變
7、教務處工作管理:
(1)嚴格考試制度,高標準、高要求地組織好期中和期末考試,保證不出現問題。
做好平時的質量抽測及期中、期末的考試安排,及時分析、反饋,把好教學質量關。
(2)進行名著閱讀;開放學校電腦房,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
(3)組織安排音、體、美的教學,落實好“一天三操”; 利用好興趣活動,抓好音、體、美特長生的教育,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4)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重點要開展好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兩類活動,本學期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綜合實踐活動。
(5)規范教師收費行為,防流控輟工作常抓不懈,學籍等材料上報、匯總、編排做到工作及時認真負責。
(6)加強對分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實現新都教育的均衡發展。
(7)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為著力點,出臺《學校課堂改革的指導意見》。
(8)積極貫徹執行上級有關部門的精神,建立培訓網絡,做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工作。在學校網站開設“生命成長”專欄,展示師生的作品,突顯學校在發展、教師在提升、學生在成長。
1、重視新課程理念的培訓和學習,重視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學校自身優勢,從整合學科教學、德育教育、學校和教師資源入手,培養學生的特長著眼,開發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采用開放講座、個人自學、論壇辨析、知識競賽等方式,搞好校本培訓活動。嘗試與名校合作探討我校的課堂教學,堅持校內示范課、聽評課相結合的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制度(開學的第一周、期中考試前一周、期末考試前一周定為學校的聽課周)。
2、安排做好新上崗教師的輔導、培養工作,使他們能順利轉換角色,縮短成長周期。實施“培青工程”,充分發揮名、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引入導師制,實施一年一度的“拜師儀式”,用“拜師制”加快青年教師成長的步伐,并出臺《學校教師個人發展規劃》,做到“六個一”:即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寫一篇讀書筆記,向教科室推薦一篇感觸最深的文章,每月寫一篇教學反思,每學期寫一篇論文,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
3、發揮骨干教師作用,做到骨干引領、資源融合、共享互贏,從而引導全體教師,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實現學校整體工作上臺階的目標上來。引導教師加強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與研究,積極實施新課程標準,要參與圍繞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校本課題研究。每學期每位教師撰寫或發表論文不得少于1篇,為進一步開展省級課題“構建多元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研究奠基。
教學計劃 篇5
一 指導思想
從本學期開始,八年級學生要增加一門新學科物理。本著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形象生動中體會到物理的樂趣,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 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是我們幾所兄弟學校教育移民,合并上來的學生我們教師都比較的不了解,學生的基礎結構,興趣愛好都 比較的陌生,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該科的知識,以探究式學習為主,改變傳統的教學摸式,在我所任教學科三個班教學中8 (7) 、8(8) 、8(9)將于新的姿態,新的觀念來展現給學生。
三、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的世界里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重新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1、進一步了解當前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及趨勢,學習新的物理教育觀念。 2.、進一步加強物理觀察、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演示實驗或隨堂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
3、進一步突出應用物理知識教學,樹立知識與應用并重并舉的觀念。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
5、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社會生活的能力。
6、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分析社會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7、繼續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益,要緊持啟發式教學,反對填鴨式的滿堂灌,開展研究式和討論式學習。
四、教學手段
1、繼續做好物理單元過關評價檢測的工作和月考工作
2、對新老教材,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備好每一節的教案,不打無準備的仗。 3、積極準備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盡可能開設出要求完成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經歷較多的科學探究過程。
4、及時布置作業,及時檢查或批閱作業,有時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時反饋教與學的情況,以便改進不足之處。
5、課后抽出一定的時間輔導學生,解答疑問,點拔思路,也以便學困生完成作業。 6、做好每一章的復習和測試工作,做好期中復習和期末復習工作,完成教學的結尾工作。
7、適當的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工作,多聯系生活、多聯系社會,突出科學技術社會的觀點,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五、教學進度表:
周 次 內 容 時 間 備 注
1 科學之旅 2課時
2 第一章 機械運動 4課時
3 第一章 機械運動 4課時 第一單元測評
4 第二章 聲現象 4課時
5 第二章 聲現象 4課時 第二單元測評
6 第三章 物態變化 4課時
7 第三章 物態變化 4課時 第三單元測評
8 第四章 光現象 4課時
9 第四章 光現象 4課時 第四單元測評
10 中段考復習訓練 5課時
11 中段考考試 評卷及分析
12 試卷講評
13 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 4課時
14 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 4課時 第四單元測評
15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4課時
16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4課時 第四單元測評
17 綜合復習 5課時
18 綜合測評 講評及分析
19 查找補漏 講評及分析
20 期終考試 講評及分析
21 學生寒假放假
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分析:
課程的選擇是從同學身邊事物開始,其主要思路是圍繞“我與家家庭、我與學校 、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等綜合性實踐活動,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展開。
二、同學分析:
1、通過一學年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同學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課已經有所了解,知道本科學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學年多的學習,同學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同學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3、對活動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本年級共3個班,每班都有60人左右。大部分同學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綜合實踐活動,愛動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的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活動目標:
1、同學的發展,圍繞發展同學潛能這一核心,正確處理同學、教師、教材、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始終把同學當作學習的主人。
2、重視同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使其獲得參與研究的積極體驗。要求同學主動參與,自由活動,調動同學活動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望。
3、重視同學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同學多思路、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同學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重視同學全體參與,學會共處、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5、使同學在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探索、嘗試、參與和解決的自由中獲得積極的、生動活潑地發展。
四、教學活動的具體措施
1、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備課,收集各種資料,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并且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鉆研教材、重視對同學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同學的探究興趣。 加強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同學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提倡同學主動參與交流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充分尊重同學的個性,使同學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3. 鼓勵同學大膽猜想,對一個活動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同學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等,讓同學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嘗試、參與和解決的自由中獲得積極的、生動活潑地發展。
4. 讓同學在實踐活動中積累感性經驗,運用和驗證益友的學科知識經驗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5. 采用獨立活動和合作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同學學會與人共處,學會溝通合作,學會互相交流,學會與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同學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系的特點。注意引導同學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同學關系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同學體會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
教學計劃 篇7
一、 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將以《XX教育局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工作要點》和教育局相關科室工作計劃以及我校的.工作計劃為指導,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精細化管理為手段,以創辦優質教育為目標,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調整工作方法,強化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整體辦學水平。
二、 主要任務與目標
1、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重點,加強對學生德育的教育。
2、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推進高效課堂教學教研,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加強并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水平,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3、深化“質量是生存”的意識,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強化各年級特別是畢業班教學質量的調研與監控,力爭完成各項教學質量指標
4、強化管理,確保學校安全穩定、正常有序運行,全力構建和諧平安校園
5、根據學校教學發展的規劃,修訂和完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工作管理制度、教學工作考核制度,建立適合我校特點的教學管理制度。
三、工作要點與主要措施
(一)強化過程管理,提高教學效率
加強和優化教學管理,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要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研究,做到精細化管理。
1、制訂好計劃 各教研組應根據學校及上級教育部門實施新課程方案的要求制訂好工作計劃,備課組也應按本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并嚴格按教研室規定的統一進度教學,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對此要定期進行檢查,以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教務處也將定期檢查各學科教學進度及執行情況。
2、嚴格教學秩序 教師必須嚴格按課表上課,不遲到、不早退,堅決杜絕曠課現象。教師調課要經教務處批準,參加業務培訓和進修的教師應提前一周憑通知將進修時間報至教務處,以便協調好課程,確保學校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有早自習和輔導課的相關教師應準時到崗到位,完成本職工作。
3、做好教學五認真
(1)、備課要充分,制作的教學案目標要明確,質量要高,要求做到三結合,即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綜合運用相結合,德育滲透、知識體系與心理素質相結合。
(2)、上課要精細,方法要靈活,要求做到三不,即不上無準備之課,不上目標不明確之課,不上一講到底之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師生互動得當,信息反饋及時。訓練及時,容量恰當。要重視基礎訓練,作業分層要求,抓好重點錯題的滾動練習,嚴格控制作業量,防止搞題海戰術。
(3)、作業布置與批改要落實到位。教學案上的題目設計要精當,有層次,批改要到位,并督促學生整理好錯題集。教務處定期組織人員對其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認真組織興趣小組、優生及轉化生輔導。經常舉辦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活躍校園氛圍,展示學生個性。各項活動要有主題,有計劃,有記錄,有檢查,注重實效。
(4)、輔導要及時,針對性要強,特別重視個別輔導,充分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宗旨,要為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為優秀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5)、認真落實教育局教研室有關教學要求,各備課組要定時間、定地點、定考試內容。要建立記分冊、測試不過關學生名冊、補課時間表。每次考試后,教師要認真做好質量分析,分析要細致到每一題和每一個學生,具體到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缺陷、能力差異,教務處將定期檢查各備課組落實該方案的情況。各備課組還要及時做好考試的質量分析,及時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掌握第一手資料,減輕課業負擔 教務處將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教師座談會,及時了解各年級的教學情況,有的放矢地調整相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多的課業負擔,對學科輔導資料進行總體控制,反對“加班加點”、“課內損失課外補”、“題海戰術”等違反教學規律的做法,切實運用好教學案,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提高45分鐘的效益。
(二)加強常規教學的精細化管理,落實常規教學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修訂和完善《市三中教學管理常規及評價方法》,堅持經常抓好常規教學過程管理,每月進行一常規工作檢查,并不定期進行抽查,每次檢查后要有分析總結,檢查結果張榜公布并納入教師績效工資考核中。根據我校教學常規的具體情況,突出對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加強對教師平時教學工作的量化管理,實行教學質量定時、定質、定量分析。同時對教師的備課、上課、聽課、教研活動等各項工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檢查評估,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習慣、學習過程及方法、學習水平及能力特別是自學水平和能力等情況進行調研,并及時反饋。常規教學要落實“六化”:集體備課經常化,每周至少一次,由分管領導參與并負責抓好落實,積極倡導二次備課;個人備課具體化,要針對不同教情、學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學法,使教學內容具體而有針對性;課堂教學藝術化,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精講點撥,教學活動激趣,實施分層教學;課外作業多元化,可實行分層作業、分類作業,激活學生思維,注重進行面批;單元測試規范化,要重視單元測試的講評、補救,抓好二次過關;質量分析制度化,建立教學質量分析制度,積極引導學生自我分析,教師精講評析,學校督導分析。
(三)強化青年教師培養,加快教師隊伍建設。
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是增強學校發展后勁的關鍵。本學期教務處將繼續落實加速青年教師成長的“青藍工程”,并立足崗位練兵,培育后勁,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開展青年教師課堂達標活動,本學期除人人上一節公開課或示范課外,各備課組、教研組每周由一位青年教師上公開課,每次公開課前由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材、分析學情、指導備課,上課結束后再進行集體評議。同時,行政聽課的密度要加大,反饋信息要及時。
(2)、開展校優質課評比活動,積極鼓勵青年教師申報市、縣教學能手,鼓勵青年教師參加高一層次的學歷進修。
(3)、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堅決杜絕歧視差生、體罰差生、熱衷于搞有償家教等有損教師形象的現象,倡導廉潔從教、文明施教、忠于職守、敬業樂業的風氣。
(4)、結合教育局組織的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考察,認真組織青年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及基本功訓練,積極探索新課改環境下的學科整合與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探索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此基礎上,撰寫出一批高質量的學科、學術論文,或經驗總結材料,使青年教師的教研水平跨上一個新臺階。
(四)增強教研意識,提高教研水平。
1、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應積極指導本組教師開展各項正常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要做到定計劃、定地點、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要詳細研究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教師要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將三個“維度”整合起來考慮,中心目標和輔助目標相結合,依據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有效的教學形式。要有活動記錄。要加強對教研活動的管理和指導,確保教學案真正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上公開課的教師應提前一周將內容告知備課組全體人員,共同探討教學路徑,課后在一起討論教學得失,從而切實提高教研實效性。
2、要提高教研活動在教研組工作中的份量,各教研組要多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多分析教材,多進行專題討論,鼓勵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多開設公開課、示范課,努力提高教研活動的成效。
3、進一步落實聽課評議制度,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把自己培養成“復合型”教師。聽課要做好記錄,評議課要有的放矢。
(五)抓好畢業班工作,確保明年中考取奪較好成績
對畢業班的教學管理,重點要放在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主動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高度重視初三年級的教學質量,明確目標責任,落實獎懲兌現。探索班級管理及不同學科復習課的最優模式,不斷提高復習效率。要點如下:
1、加強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絡,及時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一線的困難,使初三年級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摸清畢業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學生成績檔案,并做好跟蹤調查,既要抓優生的培養同時也要嚴格控制低分率,即兩手抓:一手抓優秀率,一手抓平均分,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
3、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講授內容一定要有科學性、針對性、系統性。本學期所有老師一定要眾志成城、奮力拼搏,為明年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樹立服務意識,加強交流合作
1、做好資料準備及與外地的信息交流工作,及時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中考的各類資料,以及試題的命題形式、難易程度、命題方向等方面的探討和研究工作,為一線服務,總結前幾屆中考的經驗與教訓,提高初三教育教學效率。
2、加強與兄弟學校之間的校際交流,取長補短,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檔次。
3、為教師成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以校本培訓為主,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提高教師業務理論素質。
【精選教學計劃匯編七篇】相關文章:
精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編七篇04-07
精選會議方案匯編七篇12-01
小班教學計劃精選04-24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匯編七篇03-19
精選開學周記匯編七篇04-24
【精選】開學周記匯編七篇04-13
精選暑假周記匯編七篇04-12
精選語文周記匯編七篇03-18
精選數學周記匯編七篇03-12
【精選】同桌作文匯編七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