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篇
時光飛逝,伴隨著比較緊湊又略顯緊張的工作節奏,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又將開始安排今后的教學工作了,何不趕緊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以使教學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1
一、學生現狀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兩個班,他們正是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于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沖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現代家庭結構導致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學習能力,從身邊的一些變化中探究其變化的原因。
二、指導思想:
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培養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了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獲取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進步,了解家鄉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樹立家鄉小主人意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5、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6、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在集體生活中》、第二單元為《學習更上一層樓》、第三單元為《我的家鄉》、第四單元為《家鄉的變化》。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需要。
6、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獲!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里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于接受。馬克思曾說: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贊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六、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超市購物活動。
2、開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會。
3、收集生活中有關交通安全的實例,開一次“交通安全從我做起”的主題班會。
七、教學進度安排。
每課二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篇】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6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21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課件05-16
品德與社會教案課件05-12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29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05-10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