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通用5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但是教學計劃要寫什么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一、課程標準對《科學》的目的要求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相互之間的聯系,了解自然的概貌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指導學生獲得淺顯的生理衛生知識,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等科學自然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致,追求新知識等科學態度,熱愛大自然,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本冊教學目的要求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以地球上的物質及變化、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
三、全冊教材分析
全冊共23課,外加兩課《研究與實踐》。從知識結構上分七單元:《物質的變化》、《人的一生》、《微小的生物》、《地球和地表變化》、《物體的運動》、《生活中的機械》》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性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變化。
《人的一生、《研究與實踐》。
《物質的變化》單元通過搜集、整理自己生長發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微觀處認識生物的基本的構造和功能,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呈現出的共同特征。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強化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規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突出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訓練。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3課時
第二單元、人的一生、3課時
第三單元、微小的生物、4課時
第四單元、地球和地表變化、7課時
第五單元、物體的運動、2課時
第六單元、生活中的機械、6課時
研究與實踐、2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引導學生借助他們不斷豐富的間接的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培養學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不斷創新的意識。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
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
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1)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2)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
(4)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1)實驗材料:火柴、生銹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淀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銹、硫酸銅溶液、涂有油漆的鐵制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1)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2)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1)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2)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3)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秘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并通過查閱資料匯報交流,了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B、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C、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H、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B、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C、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D、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匯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B、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C、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1)放大鏡觀察物體;制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堿面、味精顆粒;制作食鹽晶體。
(4)制作簡易顯微鏡;了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使用顯微鏡;制作并觀察洋蔥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說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后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只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最后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B、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C、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D、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E、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F、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B、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C、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D、按規范要求完成實驗。
E、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并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B、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C、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D、培養以證據說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E、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F、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G、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H、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
(5)觀察鐵銹;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觀察鐵釘生銹的快慢。
(8)制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間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后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了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并通過模擬活動試著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后,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學生在制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理數據,并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并根據制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了解宇宙的組成、規模、運動變化等,同時了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別于其他星球。
B、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C、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D、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2)過程與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B、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做出假設。
C、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并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D、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于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B、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1)制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制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了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現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凈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了解家鄉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了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B、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C、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D、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類、分裝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H、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于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A、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
B、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C、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D、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E、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凈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
B、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C、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D、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
E、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1)統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境污染的資料。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系,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和《研究與實踐》共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借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發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教學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或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于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設計和制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并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橋梁”,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并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4、研究生物的多樣性,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生物之間的聯系。
三、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本單元從研究校園里的生物開始,著力研究動物、植物各自的關系和動、植物之間的聯系,結合我們人類自己,一起開展了生物之間的多樣性探究。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制作活動。
六、主要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
情景模擬科學設計和小制作討論辯論科學欣賞
科學游戲參觀訪問家庭科技活動科學幻想
教學進度
第一周第一單元第1、2課
第二周第3、4課
第三周第5、6課
第四周第7、8課
第五周第二單元第1、2課
第六周第3、4課
第七周第5、6課
第八周第7、8課
第九周第三單元第1、2課
第十周第3、4課
第十一周第5、6課
第十二周第7、8課
第十三周第四單元第1、2課
第十四周第3、4課
第十五周第5、6課
第十六周第7、8課
第十七周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共有教學班4個,學生260多人。我教四個教學班。他們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32課,分四個單元。
1、工具和機械的知識,包括1---8課,使學生知道,怎么樣使用工具,杠桿、輪軸、斜面、滑輪等機械的認識及作用的研究。
2、形狀與結構知識,包括1---8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
3、能量知識,包括電和磁的知識。認識電磁鐵及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4、生物的多樣性。包括1---8課,引導學生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等。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使用工具,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指導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事實,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學生用聯系、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認識和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四、教學重難點
1、學生會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3、教育學生用變化,運動,聯系的眼光去認識事物。
五、教學方法及措施
1、學習做電和磁的實驗,觀察其有關想象,概括其有關電磁磁力大小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有關生物的知識,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課、次教學內容課、時第1周
常規訓練
1課時工具和機械:1--2
使用工具、杠桿的科學
2課時第2周3--5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輪軸的秘密、定滑輪和動滑輪
3課時第3周6--8
滑輪組、斜面的作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3課時第4周
機動第一單元復習
3課時第5周形狀與結構:1--3
抵抗彎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課時第6周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課時第7周7--8
橋的'形狀和結構、用紙造一座“橋”
3課時第8周
機動第二單元復習
3課時第9周能量:1--3
電和磁、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一)
3課時第10周4--6
電磁鐵的磁力(二)、神奇的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
3課時第11周7--8
電能從哪里來、能量與太陽
3課時第12周
機動第三單元復習
3課時第13周生物的多樣性:1--3
校園生物大搜索、校園生物分布圖、多種多樣的植物
3課時第14周4--6
種類繁多的動物、相貌各異的我們、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課時第15周7--8
誰選擇了它們、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課時第16周
機動第四單元復習
3課時17—20周復習12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學的工作計劃09-05
關于六年級科學教學的工作計劃09-04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06
六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9-10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8-22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25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3-31
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通用10-13
小學六年級科學的教學工作計劃09-11
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