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數與統計的教學計劃
【 新知識點】
眾數
統計復式折線統計圖
綜合應用
【 教學要求】
1 .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 .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3 .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其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 教學建議】
1 .注意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對比和銜接。
教學本單元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與所學知識的對比,體會統計量的含義及統計圖的特征和適用范圍。如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時,可先用單式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兩組數據,讓學生體會單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增減變化,但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時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從而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的認識。2 .注重對統計量意義的理解,避免簡單的統計量的計算。教學中應避免單純從計算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統計知識,應當注重對統計量意義的理解。如眾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眾數,會求眾數,更要注意結合具體數據理解眾數的作用和特點。
3 .注重對學生開展統計活動的過程性評價。
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是學習統計知識的首要目標。這就要求老師應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從事簡單的統計活動,如調查同學們的視力情況、所穿鞋子的號碼、喜愛的電視節目等。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人到各種活動中,留給他們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與同伴的合作交流。從事統計活動的過程中,老師應起到引領、指導的作用。
【 課時安排】
1. 眾數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眾數
教材第122 、123 頁的內容及第124 、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3題。
二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 .能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3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1 .重點: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2 .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四教具準備
投影。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學習過哪些統計量?(學生回憶)指出:前面,我們已經對平均數、中位數等一些統計量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實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頁的例1 。
提問: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進行匯報。
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結論:
( l )算出平均數是1 . 475 ,認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較合適。
( 2 )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較合適。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較合適。
2 .老師指出:上面這組數據中,1 . 52 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3 .提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學生比較,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交流。
老師總結并指出: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可以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它們描述的角度和范圍有所不同,在具體問題中,究竟采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
4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并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5 .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眾數與統計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眾數》教學反思04-03
《眾數》教學反思09-11
《統計》教學計劃06-17
初中數學《中位數與眾數》課堂教學計劃06-15
關于眾數的教學反思01-04
人教版數學《眾數》說課稿范文06-12
《眾數練習課》教學設計06-12
《眾數和中位數》教案06-22
眾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