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聲樂課教學計劃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藝術類大中專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聲樂學生招收數量逐年增多,但從教學效果上看,培養聲樂學生進度慢,成功率低,水平不穩定的問題廣泛存在。這就要求教育者在聲樂教學中要深入研 究聲樂的發聲原理,靈活運用聲樂教學方法,全面改善聲樂教學效果。以下是中學聲樂課教學計劃,歡迎閱讀。
第一學年 教學目標:
1、 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歌唱姿勢,積極的歌唱狀態,逐步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
2、 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以自然聲區為基礎,
著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聲自然流暢。
3、 講述聲樂理論知識,加強歌唱的聽覺訓練,逐漸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使學生
逐漸具有辨別發聲正誤的能力,能比較科學的開展聲樂的學習。
4、 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較好的演唱好本年級的歌曲,適
當擴展音域,要求聲區基本同一,發聲連貫、流暢、圓潤,力求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第一學年 教案目錄
1、歌唱者的“樂器”知識 11、歌曲《漁光曲》
2、歌曲《花非花》 12、歌曲《思鄉曲》
3、內蒙民歌《嘎達梅林》 13、歌曲《鐵蹄下的歌女》
4、歌曲《牧羊姑娘》14、歌曲《共和國之戀》
5、 歌曲《半屏山》 15、新疆民歌《嘎哦麗泰》
6、 歌曲《高高太子山》16、哈薩克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7、 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17、歌曲《搖籃曲》[奧]
8、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18、歌曲《尼娜》
9、 歌曲《長城謠》 19、歌曲《鱒魚》[奧]
10、歌曲《二月里來》 20、歌曲《我親愛的》[意]
教案(一)
教學內容: 歌唱者的“樂器”知識
教學目的:
1、學習并了解歌唱者“樂器”發聲原理、歌唱發聲的器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歌唱“樂器”的有關器官在歌唱時的作用。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理解各發聲器官的生理位置與功用
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
教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歌唱者的“樂器”知識
1、原理:綜合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的原理。
2、內容:人體作為歌唱發聲的器官有如下三個方面:
呼吸器官(動力)
發聲器官(振動體)
共鳴器官(共鳴器)
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它的動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氣息形成,氣息通過喉頭的聲帶,使聲帶受到振動發聲,聲帶是振動體。聲帶的振
動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體的共振,擴大并美化聲音,這些腔體是共鳴器。除此之外,作為歌唱的“樂器”還有一個使聲音變成語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實屬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時因口鼻同時吸氣,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間肌組成。口、鼻、氣管是吸入和呼出氣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儲存氣息的總機關。人體有左右兩肺,幾乎占據整個胸腔, 但其本身沒有活動能力,不能獨立進行呼吸,必須依靠呼吸肌肉群將胸腔擴大和收縮,才能形成呼吸運動。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開來,形似一個扣著的碗,吸氣時隔肌下沉,呼氣時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時,吸氣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向外擴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擴大吸入氣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縮,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縮呼出氣息。呼吸在歌唱中不僅是發音的動力,也是聲波傳導至各共鳴體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術至關重要,對形成歌唱發聲質量的優劣起決定作用。
發聲器官:
(1)發聲器官在喉頭,內部有兩片對稱而有彈性的韌帶,稱為聲帶。聲帶在不發聲時,是分開的,呈三角形的空間,稱為聲門,氣息經過聲門,激起振動,聲帶就閉和擋氣,發出聲音。
(2)喉頭的構成。喉頭位于頸椎四、五、六節的前面,在舌根和氣管之間,上連舌骨,下接氣管有五塊較大的軟骨構成。它們是:(a)會厭軟骨----- 位于喉頭的上端,其形狀扁平如葉狀,下端與甲狀軟骨相連,能使喉咽部成共 鳴管,上部游離。在歌唱時,它的張度和卷曲程度對歌聲起重要作用。(b)甲狀軟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塊軟骨,由左右對稱的兩片四邊形軟骨板合成兩板的前緣合成一個尖角。它在男性的頸部向前隆起突出,稱為喉結,女性的軟平,因此喉結不明顯。
(c)環狀軟骨-----位于甲狀軟骨之下,它下接氣管,前部細窄,后部寬大,對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d)勺狀軟骨-----又名披裂軟骨,位于環狀軟骨后上部,也是一對對稱的軟骨,其滑動旋轉能使聲帶張開、閉合。(e)舌骨-----它雖不屬喉頭的軟骨,但與歌唱有密切的關系。它的位置,活動狀態能影響歌聲的.質量。
總之。聲帶的活動和變化,是由喉腔內軟骨和肌肉的動作來調節的,這些調節動作無法直觀,也很難感覺。所以對發聲器官的訓練,必須在正確的呼吸基礎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穩定、放松、打開,使喉腔內各個軟骨和肌肉協調自如地工作。
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頭腔(鼻竇、蝶竇等),歌唱時依靠這些共鳴腔體的共鳴作用,擴大和美化歌聲。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經過共鳴腔體的擴大、潤色、美化。人體的共鳴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聲樂術語中,總稱為三類共鳴,即處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頭腔)為頭腔共鳴;喉頭以下的為胸腔共鳴;中間部分(含口腔、咽腔)為口腔共鳴。由于口胸內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煙腔周圍的肌肉,可根據其活動情況改變形狀,容積大小也隨之變化,故稱為“可調節的共鳴腔”。而胸腔、氣管、鼻腔及頭部各腔體均有其固定腔體,不可隨意改變,因此又稱為“不可調節的共鳴腔”?傊,美好的聲音不是單一腔體的共鳴,而是三組腔體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鳴。只是隨著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組共鳴腔體混合共鳴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樂器與其它樂器最大的差異在于人聲具備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稱語言器官),包括唇、齒、舌、牙、腭(軟腭、硬腭)等。它們是變聲音為語言的器官,人的聲音通過它們的變化產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語言,同時也
起調節共鳴腔體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時,要同時參與活動,并且協調一致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四者之間的關系是既要協調一致,又要互不干擾、獨立自主地發揮本能,否則會影響“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
二、發聲訓練:
1、哼鳴訓練
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三 、總結新課:
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發聲訓練作出評價,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增強學習聲樂的興趣。
四、作業:
課后借閱或查閱相關聲樂書籍,強化提高學生對歌唱“樂器”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教案(二)
教學內容: 歌曲《花非花》
教學目的:
1、學習并演唱《花非花》,靈活滲透歌唱的姿勢與歌唱的氣息知識,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歌唱習慣。
2、通過學習此歌,加強學生對發聲、吐字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涵,恰如其分的表達。
2、歌曲字頭的“軟”表達。
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
教 具: 鋼琴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內容
二、發聲訓練
1、哼鳴練習
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2、U母音及帶a母音練習
目的與要求: 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 歌曲學習與演唱————《花非花》
1、作品簡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元,晚年局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時因避戰亂“衣食不充,凍餒
【中學聲樂課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形體課教學計劃3篇04-01
中學勞動課總結(通用5篇)05-05
中學勞動課教案(精選7篇)05-05
中學體育教學計劃(通用5篇)05-16
中學生物教學計劃05-06
體育冬季課教學計劃(精選5篇)05-17
體育課教學計劃(精選7篇)05-16
中學勞動課教學總結(精選5篇)05-06
中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02-22
中學體育個人教學計劃(精選7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