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與感悟(錦集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與感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反思與感悟1
《比一比》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我們不僅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方法、思想。本節課我認認真真的設計教案,仔仔細細制作教具。
本節課教學比較物體的多少、長短、高矮、輕重,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較的數學方法。
課堂上利用了實物投影,呈現果樹、小兔子、木頭、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磚、鉛筆、學生等景物和場面,師范性地提出了比較誰比誰多、哪個人高、哪個長等問題,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兩種形式的.活動。一種是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實踐活動,讓同桌兩個學生比較自己的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另一種是觀察并作出判斷,畫面中有些物體的長短關系不是十分明顯,需要經過簡單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斷。同時在課堂上教學活動要師生互動,人人參與,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不為一時學會,而為一輩子會學;教師的教學不是教會少數,而是帶動全體。
這節課學生們發言都很積極,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學生比較熟悉,課堂上基本都能夠掌握比較的方法,有個別學生有困難的,我下課對其進行了單獨的輔導,在輔導后,發現他們也能夠掌握方法了。
教學反思與感悟2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著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說話要用輕松,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教學本課,要強調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讀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盡相同。他們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于奉獻:“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團結協作、樂觀奮進、勇往直前:“歡快的泉水彈著琴跑下山去。”“他們互相問候:你好!你好!”“他們互相約定:大海里見!大海里見!”
教學反思與感悟3
1.教學實錄
1.1聯系實際,提取素材
師:同學們課前進行了調查。現在請大家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數?[生答略]
師:老師也調查了幾份材料。課件顯示下圖:
師:這些小數,有些末尾沒有0,有些末尾有0,如:南沙群島海面浪高2.0米,2.0米就是幾米?[生答后,教師板書:2.0=2]
師:買橡皮和鉛筆盒應各付多少錢?還可以寫作多少元?[生答后,教師板書:0.60=0.6、10.50=10.5]
師:劉偉娜的身高和扣球高度還可以寫作多少米?[生答后,教師板書:1.90=1.9,3.00=3]
1.2引導啟發,提出猜想
師: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小數,你能發現小數有什么樣的規律嗎?請你大膽進行猜想![先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哪個小組的代表愿意來談談你們的看法?
小組1:小數末尾帶0的,可以省略。
小組2: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都一樣。
……
師:大家討論一下,拿出一個統一意見好嗎?
生: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板書學生的猜想]
1.3驗證猜想,形成結論
師: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是否對所有的小數都適用?還需要用更多的小數來驗證。根據你們的猜想,你能舉出一些你認為是相等的小數嗎?
生:0.8和0.80、0.4和0.400……
師:它們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見材料A、B]來驗證一下。[小組合作驗證]
材料材料B
師:誰愿意來說說你驗證的結果?
生1:我們先在這個正方形上涂一豎行(圖略),表示0.1,在右面的正方形上涂10個小格(圖略),表示0.10,它們的陰影部分都是一豎行,一樣大,所以0.1=0.10。[其余學生的驗證略]。
揭示課題,指導學生看書,對比并修正結論。
1.4應用性質化簡、改寫
1.4.1小數的化簡
(1)教師拿出用折疊卡片做的小數0.600,問:你能說出一個和它相等的小數嗎?[生答略]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用卡片拉出0.6000000…00[約有1.5米長],問:大小變了嗎?[學生非常驚奇和振奮地說:沒變!]如果它末尾的0像神舟六號那樣繞地球轉77圈,它的大小變嗎?[學生異口同聲:不變!]也就是說與0.600大小相等的小數有多少個?在這無數個小數中,最簡單的是哪一個?[生答后教師揭示:0.600寫成0.6,就叫化簡。]
(2)[屏幕出示]0.5000、13.040、10.00等數讓學生獨立化簡。
1.4.2小數的改寫
(1)學生嘗試把6.07、5.60000、5、1.023改寫成兩位小數。[最后一個數是反例,想進一步強化和突出“末尾”的0]
(2)學生獨立完成后,同位互相檢查,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1.5學習回顧與小結
師:想一想,我們學習小數的性質經歷了哪些過程?你有了哪些收獲?[學生回答和教師總結略]
1.6綜合練習,鞏固應用
(1)你能只動三筆使7=70=700=7000相等嗎?
(2)按要求寫小數。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2.反思和改進
(1)學生在學習小數的意義的時候,已經對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環節1.1雖然密切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了學生舊的知識經驗,但卻似乎是以前調查的機械重復,而且對學生而言,似乎少有挑戰和研究的必要價值。在提取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又是在一問一答中,被動地提取“小數末尾有0的數據信息”。那么,到底組織什么樣的活動才能既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主動地提煉出研究材料,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呢?
改進:讓學生在課前直接調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弄清它表示的具體數量,探討它用別的小數怎么表示,并利用調查的數據嘗試發現、猜想小數存在的一些規律,記下自己的問題。在再次的試教中,學生踴躍地交流自己的調查成果,很快形成了大量探索小數性質的素材(如:0.60元=0.6元等)。大多數同學都發現了“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這一規律,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既然0.60元=0.6元,寫成0.6元不是更簡便嗎,為什么商店還標成0.60元?”課前活動直接就把學生引入了對“小數為什么存在這種規律”的探索活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整個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直是活動的主角,人人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調查和發現,教師幾乎插不上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學“小數的性質”的核心任務和難點是引導學生探討和理解:為什么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而不是讓學生發現這個規律。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課前活動自主發現了小數這個特性,恰好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年會上的教學卻為此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沖淡了重點,教學定位不當。因此,實錄中的環節1.2應該刪除。
“小數的性質”是基于“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進行學習的,“小數的意義”是學習小數其他知識的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實錄中,環節1.3雖然讓學生應用材料A、B進行合作驗證,完成和經歷了“驗證”這個步驟,但是,學生還只是停留在形象感知的階段,缺乏嚴密的理論論證和說明。這在知識探索和科學研究中是不嚴謹的。因此,如何組織學生從本質上,即根據“小數的意義”,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小數的性質,同時,為下一步小數知識的學習提供可以類推應用的理解角度和探究方法,才是本節課最該反思、改進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改進:由于學生親身經歷了素材的調查和整理,并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即使課前沒有發現的同學,也能很容易地領會和認同同學發現的規律:“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因此,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后,教師就可以直接拋出這樣一個研究性問題:“為什么‘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呢?你能舉例進行解釋和說明嗎?”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自己作圖理解和驗證。例如:0.2表示十分之二(學生借助方格圖表示);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變成了0.20,表示一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0個0.01,10個0.01等于1個0.1,所以0.20等于0.2,大小不變。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理解:0.2里有2個0.1;0.20里有2個0.1和0個0.01,所以,它的大小還是0.2。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利用驗證材料B,自己從“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0.4和0.400為什么相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暢談自己的想法,充分交流和共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論證和說明。在看書、修正小數的性質后,增加下面的練習題:
0.52中的2在()位表示(),在0.52的末尾添上三個0后,2在()位,表示()。
0.300里有()個()、()個()和()個()。0.3里有()個()。
0.230里有()個()、()和()個(),0.23里有()個()和()個()。
利用這個練習讓學生感悟到: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雖然整個小數表示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但是,原來小數中每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卻沒有變化,數位也沒有變化,所以它的大小也沒有變化。而且這種方法也可以遷移到根據小數點的移動探尋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上,一舉兩得。
對比:在5.700、200、0.580、580……中哪些數末尾的0去掉后,大小不變?為什么?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整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就改變了原來數中每個數字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它們的大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不改變整數大小的情況下,整數的末尾不能任意添上0或去掉0,以促進對小數性質的進一步理解。
在改寫時討論:為什么把5改寫成兩位小數,要在5的后面先點上小數點。
讓學生理解在5后點上小數點,再添0,5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5.00是由5個1、0個0.1和0個0.01組成,還是5。同時也能進一步溝通小數和整數的聯系。竊以為可以作如下引導: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如99/100寫為0.99,那么100/100則可寫為1.00,即1;再結合百分圖形理解5即500/100,可以寫作5.00。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小數的性質”,并進一步鞏固了對“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認識,較好地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環節1.4.1在學生理解化簡后,我是用課件出示了幾個小數,讓學生化簡,學生是被動地去做。怎樣安排才能使學生做得更為積極,更為主動,效果更好呢?
改進:讓學生自己隨意寫幾個小數由同位化簡,然后互相批改。學生在后來的試教中表現出了很高的練習熱情,并產生了新的學習資源:每次都有學生出了像0.03這樣的數讓同位化簡,我便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研究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只有小數末尾的0才能去掉,同樣實現了我設計的反例——改寫1.023的教學目的。
3.幾點感悟
(1)小學數學教學要基于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數學從生活中來”的過程。例如這節課,我讓學生自己調查和收集現實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實例,并在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嘗試發現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確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充分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2)小學數學教學要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滲透,注重啟發學生的大智慧。這節課,我把“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猜想、驗證和應用的過程’,體驗探索、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為課前預定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也努力地突出這一點,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引導學生沿著“實例——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在課堂小結時,也重點突出過程和步驟的回顧,力圖讓學生掌握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過程,領悟到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長大智、增大慧,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要反復斟酌教學活動和問題的設計,努力使活動的安排和問題的設計既有利于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又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實現教與學方式的徹底轉變。我這節課對幾個環節的改進無不是基于這個思想來做的,就是盡量向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創造、實驗、論證等活動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地構建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
(4)每一節課都要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我在省年會上執教的教學思路是經過省、市兩地教研室多次指導、反復修改的結晶。但是,我并沒陶醉于年會上的成功,而是又查詢了更多的資料,征求和綜合了更多專家、同行、編輯老師的意見,進行了冷靜、深刻的反思和實驗,才真正理解了教學內容,真正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才有了后來更為理想的設計。我想,教學就應該是這樣:要堅持不厭其煩地琢磨和反復地實踐,堅持每一節課都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以使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為合理,更為接近小學數學教學的真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與感悟4
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認識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孟母教子》來談。這是一篇著名的歷史故事,課文主要講孟母借公孫將軍高超的箭法來啟發教育兒子孟軻認識驕傲自滿的缺點,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節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發人深思。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使他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教育,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陶冶情操。
“這一夜,小孟軻為什么沒有睡好?”這個問題是文中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我以此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組討論、體驗交流、集體反饋、朗讀感悟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還相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學習“孟軻久困學堂,一旦撲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像飛出樊籠的小鳥,感到無比快樂”這段話時,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
師: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小孟軻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學堂,關在樊籠中的小鳥。”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比?
生:因為孟軻長久關在學堂里學習,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大自然。
師:關在樊籠中的小鳥一旦放了出去,會有怎樣的心情?你覺得在這段話中哪些字詞用得恰到好處。
生:(讀文感悟)
生:我從“撲入大自然”中體會到了小孟軻對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潑好動啊!
學生在讀悟中體會到了小孟軻雖身處學堂學習,但也渴望自由。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軻興高采烈地跟媽媽外公登山游玩時,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們要讓小孟軻見識到了外公公孫將軍“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箭法。小孟軻沒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所以他一夜都沒有睡好。他為什么沒有睡好,他會想些什么?我讓學生反復朗讀第4、5自然段,學生從外公的“慢理斯條”、“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獸一只只“應聲倒地”、“無一逃脫”;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條上“落葉紛紛”。從外公高超的箭藝中深受啟發。
師:公孫將軍高超的射箭本領是怎么來的?
生:是他平時刻苦訓練出來的。
師:看到這些,小孟軻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是因為他長期刻苦訓練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學習。
生:他想到母親為了讓他懂得這個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為榜樣,勤勞苦練。
生:他還想到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永不自滿,決不能沾沾自喜。
生:從此以后,他的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筍,蒸蒸日上。
師:那么,從《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啟發?
生:我們要像孟軻一樣,引以為戒,取得一點成績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厲,爭取更好。
從討論中,學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堅持的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三個維度的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要以文體作為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領悟作者的思想內涵,“鏈接”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通過感悟語言,可以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練就扎實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通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便出口能成章,揮筆就成文,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教學反思與感悟5
如何寫讀后感,對學生來說是個困惑,對老師來講也是個困擾。借助《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我把吉春亞老師的讀后感教學搬進了課堂。以下是首次課堂的教學片段:
1、導入“巧”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寫好讀后感,一起讀題。課件出示題目:眼睛明亮身材合體——如何寫讀后感師:讀了題目,你有疑問嗎?
生:“眼睛”和“身材”是指什么?師:題目就是讀后感的“眼睛”,非常重要。“身材”是指文章的各個部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才能使讀后感的“眼睛”明亮,“身材”合體。
亮眼睛,讓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使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給讀后感命名。拿《魯濱孫漂流記》為案例,讓學生從中總結出讀后的感點:積極樂觀、堅忍不拔、自立自強……學生明白了主標題就是讀后感受最深的核心精神,進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讀《……》有感這類題目。
2、“身材”部分的巧引
導師:同學們,讀后感的“眼睛”部分明亮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讀后感的“身材”是指什么。我們人的身材是由頭、手、上身、腿、腳組成的.,文章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身材”,讀后感的身材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的。板書:
引——所讀的書
概——主要內容
身材 議——文中內容
聯——身邊現象
結——總結全文
3、從結構入手,讓學生明白了寫讀后感的布局。
以課文內容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如何引出所讀的書。概括內容教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用三句話簡要把課文內容概括出來。議和聯是讀后感的重難點,學生不知道議論什么,聯系什么。于是,我讓學生聯系主標題,從文中找出描寫主標題的內容,然后對比生活中的自己做到了議論魯濱遜的內容了沒有,最后進行總結。
從學生的初次習作成果來看,存在的問題有:感點概括的太大,太多,與下文內容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狀況;議論內容與感點脫節,南轅北轍;聯系生活部分有的學生寫的過于具體,細節描寫太多;段與段的過渡意識太差。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我的教學還缺乏“一線串珠”的思路,從學生習作作品整體性不強即可看出,在習作評講課上,我將補充并引導學生著眼點要小,議論和主題要照應,聯系生活不光可以聯系自身,還可以聯系社會,聯系身邊人、身邊事。
教學反思與感悟6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古詩,詩中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更是家喻戶曉,寓意深刻。
這首古詩作者借讀書時所看到的情景來教育子女,但是作者在詩文中,卻未曾提到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用意,透過文字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沒有直接點出主題,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揣摩作者的用意。學生的思維活躍,所獲得的感悟也深刻。
師背誦:《觀塘有感》(故意出錯,引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興趣)
眾生:(師話音剛落)不對!不對!是《觀書有感》!
師:不對呀!詩的內容明明寫的是詩人觀塘的感受,我怎么找不到更讀書有關的`內容呀?你找找。
生:沒找到。
師:既然更讀書沒有關系,怎么又以《觀書有感》為題呢?咱們把題目改改,行嗎?
生:(異口同聲)不行!
師:為什么?
生:詩人手中抓著書,身旁還有一些厚厚的書,我想詩人肯定就在水塘邊讀書,很愛學習。
生:方塘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呀!學習也是如此,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生:要源源不斷讀書,獲取新知識才行。
生3:不斷學習,永不滿足,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生: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所謂“少壯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學到老。
生: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充電”。
師:是啊!(出示關于詩人的資料)著重強調“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師:你們終于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受。這種感受還是對池塘而發的嗎?
生:不是,不是!詩人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用半畝方塘來比喻自己讀書的感受。
師:詩人和我們都明白了讀書的道理。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導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使學生真正領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深刻含義。豈止是讀書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作為教師,不也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嗎?
教學反思與感悟7
炎熱的夏季我來到了向陽幼兒園,和我搭班的是我師范的同學加現在的師傅黃琳柳老師。從此我們和小2班的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入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環境布置。在黃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用自己的手來創設環境,做的只是簡單的畫畫剪剪。但在真正上墻面時,才發覺原來每一個小制作都有一席之地。而且環境的布局和思路也有很大的學問。整體的顏色也需在紛繁中有主線,整個教室的環境既要顯得大方得體,又能經得起細看推敲。就拿墻角那棵樹來看吧:在轉角處顯出立體感。用捷士貼做樹葉,粘貼時又不是全部貼上,做出立體的形狀時才貼上。猶如真的樹葉在樹枝上搖曳。再把主題的名字掛在樹前的小網中。原來在制做之初,已經深思熟慮,將主題的影子映入其中,而不是盲目的裝飾。
接下來的九月是辛苦而又香甜的。在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時,孩子們大多都有不同時間的哭鬧。還有幾個幼兒特別吵鬧利害有時還會逃出教室…….下午午睡更是難熬,有的'幼兒在家本來就沒有午睡的習慣,有的是邊哭邊睡把別的小朋友都吵醒了。陌生的環境和憂慮的心情使孩子們變得更敏感。這時只見黃老師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他的頭,哄著幼兒入睡。孩子緊張的情緒被緩解了。漸漸的安定下來,漸漸入睡了………這讓我懂得了愛,我們用父母般愛給孩子,孩子會回應我們的。
在以后的日子中,每天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黃老師的課總是能讓孩子們一起跟著動起來,還時常表現出很開興的樣子。這是為仕么呢?在認真聽課和自己上課對比反思后,我發現原來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特別熹歡游戲和用動作來表達學習。于是在教學活動中用游戲貫穿活動,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不斷互動……于是一首首兒歌,一首首歌曲,一個個律動,孩子們和我一起學習著,互動著………
以后的路還很長,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反思中,我想我一定會有更多更精采的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8
讀后感,顧名思義,讀了后才有的感想,因此要寫好讀后感,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讀是前提
首先要指導學生用心地“讀”,理解地“讀”,有情感地“讀”。沒有這樣的“讀”,不可能有“感”。
二、感要有物。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后感,可“感”的“物”很多,要寫好讀后感,必須選好“物”。感悟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篇文章,給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說學生從中得到的體會不止一個。面對眾多的物,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善于從眾多的物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一個或幾個物,作為自己寫讀后感的切入點,不可面面俱到。
三、實際充實。
讀了一篇文章,產生了對現實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于是激發了“感”。首先,是聯系個人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跡觀點,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言行,這樣的讀后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后感,這樣的讀后感才是真實感想。
總之,寫讀后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可以先敘述文章內容,后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于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系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即實事求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
教學反思與感悟9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難點。但幾年的教學下來,發現有如下問題:
1、生不會下筆,無話可說。這是因為學生的作文從來都是教師命題。
2、學生不會積累。這是因為學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師提示或準備的。
3、學生不會創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個性。這是因為教師有意或無意間設置的框框嚴重束縛了學生。
4、學生寫作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任務”和“分數”,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這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學生多渠道地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
思考只之后覺得作文訓練教學思路主要有所“注重”。
一、注重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除了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其實在課文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并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寫出不同于課文的文章來。
二、注重創設情境,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傳統的作文訓練不注重情境的創設,因而寫作訓練過于呆板、無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也就不會樂意去寫.。這是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設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有應以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例如利用游戲創設情境。由于是玩游戲,學生的興趣非常高,都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的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也比較生動。
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松的氛圍,增加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減少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樂于寫作。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為之。
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著高考采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采用活題作文題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高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連小學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于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為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于寫什么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為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于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于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著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為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才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才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并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于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彌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鉆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為,作文是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于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為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為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為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為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為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為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高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高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發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于高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并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沖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后者卻并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么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并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為目的,立足于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著眼于實用,著眼于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
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于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于過程。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么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沖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沖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并非都是因沖動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跡材料等等。
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沖動,不假外力。
‘賦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沖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沖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并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
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為廣大教師所采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并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為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于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為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教學反思與感悟10
《錢學森》是一篇記敘人物事跡的文章。課文生動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歷盡艱辛才回到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以及發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動人心弦。因此,在教學中我以“熱愛祖國”為切入點,以讀為主線,緊緊抓住錢學森所說的話,結合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交流,在閱讀的同時,深化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他們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感悟錢學森的愛國情懷。
第一段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首先通過交流,讓學生從錢學森在美國富裕的生活、優越的條件與他話語的聯系中產生困惑。我巧妙地設計了一組關聯詞的說話訓練:選取一組關聯詞,請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錢學森是怎樣想的?這一環節是想通過交際情境促進角色轉換,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的情感與錢學森的情感產生共鳴共振。這時,學生再來讀這一段話,使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錢學森的殷殷赤子情。
第二段話:“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
要求學生用心讀,反復讀,好好感悟。抓住“應當”一詞知道錢學森把回國看成是一種責任一種職責。這里有設計了第二個說話訓練:如果你也是那些留學生中的一員,你會支持錢學森的決定嗎?你認為他回國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的創設,不僅是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更能體現出錢學森這一顆拳拳報國之心的強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教學反思與感悟11
這次能有幸聆聽王老師和曾老師的課,對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淺。
曾老師親切自然的教學風格和王老師穩重、樸實的教學風格讓我如沐春風。最令我欣喜的是大家能聚在一起共同研討對課的看法,這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
在閱讀了王老師的反思以及唐老師、袁老師和曾老師的留言,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此想跟大家共同交流。《我的愛是什么》,這樣的課題一拋出來,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愛”這是個很沉重很深奧的話題,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愛真是無法言語說清,在我初次接觸教材的時候,我就是用我個人的對愛的`理解一種很成人化的理解來進行設計這一節課,認為這樣才能體現愛,可是試教之后,聽課的老師們與我真誠地交換了他們的想法,認為這節課確實營造了濃濃的愛的氛圍,她們都被感動了,可是這樣的愛太沉重了,作為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體驗這樣深層次的愛,因此在設計課的時候能否考慮孩子的年齡的特點,走進孩子的心理去備課。
老師們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對呀,在備課的時候,我始終都被自己的體驗而框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我的愛是什么?當我再次研讀教材,對愛有了更多的感悟。其實愛并不是我們想的這般復雜,作為父母當他們聽到自己的孩子說聲“我愛你!”“謝謝你,媽媽!”“媽媽,我來幫幫你!”……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父母會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孩子們幫他們撿撿碗筷,幫他們捶捶背……這樣的舉手之勞他們會覺得很幸福。可是這樣一句句平常的話,這樣一個個小小的舉動,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得到呢,甚至還有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愛家人的表現。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想我應該做到的就是讓孩子們懂得感受家人的愛同時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家人,我記得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個人在朋友家吃飯得到了別人的端來一碗飯興奮不已,可是她的母親給她端了一輩子的飯,他也從未感激過。在我們的班級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對老師對同學彬彬有禮,可是對父母就非常無禮,我曾經找這些孩子聊天,從談話中我了解到原來這些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這是無禮的表現,因為從小就這樣跟家人說話,從未有人指責過他們。來到班級不能這樣說話,因為這樣做老師會批評,但他們也從未認真地去思考這些問題。所以與孩子交流“愛”的話題,我覺得真是非常有必要,對于這節課,我并非希望自己的課堂要如何的出彩,而是真切地希望能喚醒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以上都是個人粗淺的看法,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教學反思與感悟12
多媒體技術已經遍及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并且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能為孩子們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因為多媒體集圖、文、聲于一體,所以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多媒體教學的點滴感悟:
(一)多媒體教學直觀性特強,能幫助我們突破視覺的限制。
在教學《翠鳥》一文,我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了現實生活中翠鳥的樣子,然后再請學生找找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的段落,即便是班級中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也能準確地找到。
有的孩子甚至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翠鳥的外形。
(二)多媒體的動態性能夠幫助我們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降低教學的難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我在教學《翠鳥》這課中,為了讓學生通過重點詞語體會翠鳥活動時的特點“愛貼著水面疾飛。才見它飛起,一眨眼它又輕輕地停在桅桿上了。”學生在理解“疾飛”時,聯系上下文談到了此詞是“飛得快的意思”,借助動態性就能體現得更具體,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圖、文、聲于一體,可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我在講述《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先讓學生聽這首曲子,學生結合歌詞邊聽邊想象。有個學生長這么大還沒有坐過船,當聆聽到“小船兒輕輕漂蕩在水中”這句時,情不自禁地說:“要是我能坐在上面就好了,可以感受漂蕩的滋味。”聽完她的感慨,我說:“老師可以讓你借助鼠標先感受一下,以后生活中有機會,老師一定讓你真正地漂蕩一次。”結果,班里的很多坐過船的孩子也想和她一樣,為了不讓孩子們掃興,我讓他們(她們)都嘗試了。臨近下課時,一個很內向的孩子居然主動站起來夸獎了我:“今天的廖老師最漂亮。”我微笑地反問道:“我平時很丑嗎?”很多孩子說:“你平時也不丑,只是今天您特別照顧我們的.情緒,我們很滿足。”
(四)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省了空間與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為學生進一步發展創設和諧氛圍。
孩子們在學習對聯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收集很多的對聯,并對對聯的特點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居然愛上對對聯,利用課間十分鐘都在嘗試對對聯,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總之,多媒體教育技術在飛速發展,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越來越普遍,我們惟有加倍學習,運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多媒體教學,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優勢。編輯評語 多媒體教育技術在飛速發展,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越來越普遍,我們惟有加倍學習,運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多媒體教學,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優勢。
教學反思與感悟1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一、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采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通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復習導入。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么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么樣,引導學生 描述葫蘆樣子,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么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小黑板出示并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句子和他們自己的描述哪個好,好在哪?抓住“細長” 、“長滿”、“雪白”等詞語感悟語句優美,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為止。接著巧妙地拋出問題,并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書上找出葫蘆變黃掉落的原因。
第三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么好的葫蘆,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了?請小朋友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著老師指名學生匯報,并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后,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為強烈。并通過范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后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為止。然后通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本來要使
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可是引導沒有做好造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領悟好。
最后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找出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本來安排學生說出葉子與葫蘆生長密切相關,再引導他們想想:其實葫蘆的生長除了離不開葉子,還離不開很多東西,你知道嗎?(根、陽光、水??)接著引導:不僅植物的身上有這么聯系,動物也有,最后:其實不僅是動植物,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聯系的。結果由于太緊張,這一環節沒有做好。
教學反思與感悟14
【教學反思】輕聲細語的點評
(夏曉敏)
美工活動是孩子們喜歡的,每次他們都是興高采烈的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情,總是不亦樂乎。他們最自己的作品都是情有獨鐘,認為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充分的體現了自己的思想,因此當評價的時候,大家都盼望著贊美,聽到不足時心里會感覺十分的失落。于是每次的作品評價我都是力爭讓大家看到的是正面的作品,讓他們找到下次自己努力的方向,讓孩子們更喜歡繪畫的活動,提高對藝術活動的興趣。而在幫孩子張貼作品的過程時,每個孩子都會來到我的面前,這時我會輕聲的根據每個人作品給出不同的建議,如:“你把顏色再豐富一些,會顯得畫面更豐富,你說呢?”“把天空再添畫上寫你喜歡的東西,那樣畫面更美麗。”“你還想在添畫些景色嗎?”……,在教師逐個評價下,孩子們認識到了自己繪畫作品的不足,有的直接回去修改了,有的在老師的提議下不斷的提高繪畫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一小小的改動使我反思到:孩子都有各自的不足之處,需要教師指導他們,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體貼,感覺到教師細心的呵護。關注每個孩子是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做到的,滿足他們的每一個需求,讓他們都能夠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作為我們的辦園理念,我們要更深刻的理解,并且真正的落實到我們工作的實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快樂的學習,不斷的進步。
“搶椅子”游戲教學案例反思
大(1)班 張正波 0909
實錄:
在“搶椅子”游戲中,我對游戲規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游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范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于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為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著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著,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等待著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夸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更有耐心,幫助并等待幼兒行為的轉變。
大班語言教材《七色花》課后反思
《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實現了自己的七個愿望,而只有最后一片幫助別人的橙色花瓣才讓珍妮得到了真正的快樂。這個故事內容比較長,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孩子學習的疲勞感。所以在活動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桿,珍妮是怎樣用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以分段的形式展開講述,孩子們在傾聽故事時很是投入,對故事中的細節掌握的也很好,在講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為講述重點,讓孩子體驗七色花的神奇,學會說故事中的語句,從而為接下來的想象講述做好鋪墊。所以活動下來孩子對于珍妮每一次飛出去是什么顏色的花瓣及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完整的說出來,孩子們也都認為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是最開心,最有意義的,懂得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實現什么愿望?活動氛圍十分活躍,孩子們也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的愿望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奕銘說想要很多的玩具,允喬說想讓自己的.房間變的更漂亮,思佳說想要很多漂亮的花”……雖然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有引導孩子們多與別人分享,想想有什么愿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孩子的回答仍是圍繞自己展開。孩子的情感提升非常的單薄。我想這與我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啟發還不夠突出有關,在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幫助了別人讓自己很開心時。我可以追加著問一問你有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后你的心情怎么樣?我們可以怎么去幫助別人。這樣在下面的環節中就不會出現都以自己為中心展開了!
大班數學活動《區分單雙數(一)》課后反思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于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分單雙數(一)》,是一節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后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為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
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后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節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為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節,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為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為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并能容易地找出規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化,也讓幼兒的發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于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管是哪一個領域、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是教師引導幼兒,
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師就幫著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么?有多少?(有幾只?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為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欲,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境。
設計—實踐—反思的過程,讓我對教材、設計意圖的運用都有了更透徹的了解。而在數學領域這一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會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她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認真實踐與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季媽媽的四個娃娃》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是逐段講述、分析的,四個不同的季節采用不同的方法,先聽再講,先猜再講,邊看邊講。
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內容,故事的生動描述將四季更替這一較為抽象的現象以擬人化的方法加以講述,把四季描述為四個娃娃,我每講到一個娃娃出去玩時,注重引導幼兒說出他和誰一起玩?玩的時候出現了什么變化?主要是讓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來講述四季變化的特征。為了讓幼兒將四季特征和更替順序這一較抽象的現象進一步的認識,我讓幼兒上臺戴上頭飾分別扮演春、夏、秋、冬角色來進行表演,其余的幼兒做小朋友。當我說到“春天娃娃出來玩時”,扮春天娃娃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走邊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再喊來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小朋友們有的表演出了春天來了,春天吹在身上覺得很舒服的樣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夏天娃娃領著火辣辣的太陽公公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小朋友們有的表演熱的擦汗動作。
在分段講述故事時注意精簡環節,對于已經理解掌握的語句不再提問重復講述,使各環節更緊湊,夏天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創編的動作也很豐富;完整聽故事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喜歡的季節娃娃分組座,仔細聽這個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可以怎樣表演?這個要求使完整欣賞故事孩子們更專心。
我加強了每一段的學習,從中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了內容,知道了找朋友都不能夠完成了心愿了,也發現了他們在一起發生的變化,小朋友對于這些自然的變化是非常感興趣。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此活動中讓幼兒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角色表演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和豐富聯想。讓孩子進一步認識了解了四季特征的基礎上,體會四季不同的美,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聽,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學反思:高老鼠和矮老鼠
情境描述:
通過讓“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來“高老鼠”“矮老鼠”兩位客人,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提問:“高老鼠”和“矮老鼠”看到的東西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言:“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地方”“矮老鼠矮,看到的是低的地方”
情景表演時,說到“高老鼠”時,幼兒能主動的“掂著腳走”,說到“矮老鼠”馬上就蹲了下來,無形之中,明白了高和矮的含義
評價分析:
故事《高老鼠和矮老鼠》以生動形象和自然真實的描述,讓我們面對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視覺去觀察,會看到不同的現象,告訴了我們觀察要有意識的看、專注的看、變化不同角度的看。今天在開始部分我先采用了“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出故事,以便為后面的情景游戲做好鋪墊,這也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在我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很感興趣的仔細傾聽著,而故事后的提問,幼兒也積極參與,大膽講述,他們對高老鼠和矮老鼠之間的打招呼尤其感興趣,“你好,屋頂”“你好,地板”“你好,大門”“你好,門檻”每當講到這里都會哈哈大笑!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更加讓幼兒懂得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培養了幼兒的禮貌意識
所思所悟:
我在課前準備了許多的圖片,利用這些圖片更加深幼兒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專注觀察的興趣很高。對于我提出的問題也能回答正確“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東西,矮老鼠矮看到的是矮的東西”了解了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的不同效果。在后面的情景游戲中,戴著老鼠頭飾的幼兒,親身體驗了“抬頭,低頭”能看見什么?幼兒利用周身觀察事物時,積極性很高。最后環節時,不限制幼兒從不同角度講述故事,幼兒能說出“你好,蝴蝶”“你好,小草”等等,他們的思維一致很活躍,說得也很精彩。只是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對某些詞語的講解比較簡單出淺,如“水洼”幼兒會說成“水灘”“水坑”,最好能讓他們親身實踐一下“水洼”是怎么樣形成的以便加深印象,下次一定會深入到教學內容中的每個詞語中的理解,達到詞語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釋。
科學活動《下落百分百》課后反思
幼兒常常見到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卻又不知道其中的“奧秘”。科學活動《下落百分百》,通過演示、觀察、實驗等方法,引導幼兒對物體下落想象產生興趣,并對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有初步的認識。
本次活動我是以通過實驗讓幼兒了解物體的墜落現象,在第一環節中我出示自制的“轱轆轱轆”教具時,孩子們很感興趣。他們看到老師手上的物體落到地上,紛紛討論“老師一松手東西就會落到地上”“老師要把他們撿起來” ……看到孩子們有了興趣,我及時告訴他們物體下落的必然性,認識到地球引力的存在。同時在活動中我說到地球把所有的東西都“吸”在身上,有的孩子便問“那為什么飛機和小鳥都能在天上飛呢”,當知道它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離開地面時,孩子們又對熱氣球產生了興趣,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熱氣球,“熱氣球是靠壓力飛起來的嗎”“熱氣球里邊的火滅了它就會落下來”“熱氣球沒有被吸住” ……看著孩子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我便趕緊應孩子們的興趣簡要地說了說熱氣球,并讓他們課后在討論。
在最后一個環節“美麗下落路”實驗中,我先演示給幼兒看一遍。當看到孩子們都很感興趣,于是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孩子們認真看自己的“路”是怎樣下落的,仔細體驗操作的樂趣,同時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到了物體下落的必然性。
本次活動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由于我準備不夠充分,導致桌面與地面一團糟,應事先考慮周全。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對于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應有待提高。
教學反思與感悟15
近年來,帶教師成為了各大教育機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帶教師,我也在這個崗位上嘗試了一番。通過這段時間的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帶教師的責任、使命和價值。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經驗與體會,分享我在帶教師這個崗位上的心得體會。
一、關注學生的不同表現
作為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不同表現,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在我的帶教過程中,我發現年輕學生們的個性化表現非常明顯,他們常常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有的學生學習速度快,但需要更多的挑戰;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作為帶教師,我們應該保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學生言談舉止和各種記錄數據中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贊賞,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方向。
二、注重與學生的師生關系
帶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十分重要,這種交流不止是一種教育活動,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生相處融洽是提高帶教質量的必要條件,讓學生感受到帶教師的愛心關懷,那么他們也更容易接受帶教師提供的指導和幫助。身為帶教師,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用心聆聽學生的心聲,關切學生的情感,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展開工作,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三、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和資源
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和資源,否則他們將會長期處于弱勢位置。作為一名帶教師,我們應該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公平地獲得學習機會和資源,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在帶教過程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那些條件不太理想的學生,幫助他們彌補學術和生活方面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發揮他們潛在的優勢。
四、保持自我學習和提升
不論是怎樣的行業,都需要保持自我學習和提升。為了更好地扮演好帶教師的角色,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最新教育方法和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在我的帶教過程中,我經常花時間閱讀相關的教育材料,參加教育講座和工作坊,探討教育方面的熱點問題,學習與同行交流和分享,這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大大提高了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
五、享受帶教工作的樂趣
雖然帶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問題,但作為一名帶教師,我們也應該享受這份工作的樂趣。與年輕的學生互動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有趣,他們調皮可愛,聰明靈活,充滿朝氣和活力,光看他們就讓人感到滋潤和欣慰。看著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也是極有成就感的,這樣的感覺無論從工作中還是個人來說都是非常滿足的。
總之,作為一名帶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好好維護師生之間的關系,提供平等的機會和資源,不斷地學習和提升,享受這份工作的樂趣。帶教過程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教育活動,也是一份充滿樂趣和意義的工作。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用心地繼續堅守這個崗位,用最好的狀態和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年輕的學生。
【教學反思與感悟】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與感悟11-02
教學反思與感悟06-08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07-21
教學反思與感悟(20篇)04-20
鄉下的孩子的教學反思與感悟07-08
教學反思:我對多媒體教學的點滴感悟07-08
教學反思與感悟(通用20篇)03-19
教學反思與感悟(集合15篇)11-02
教學反思與感悟(通用20篇)02-10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8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