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感悟(范例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因某件事或某個人而產生新的想法,這時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不過,你知道怎樣記錄感悟會更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
4月份從工作室借來了《小學語文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一書,這本書匯集在教育改革與實踐中涌現的先進理念、成果和方法,經過專家認真遴選、評點總結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實踐中先進的教育生產力,具有時代前沿性,是廣大一線教師學習、借鑒的好素材,《小學語文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讀后感。 書中經典的案例,情境式的敘述,流暢的語言,充滿感情的評述,發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讓我更充分地領會了很多先進、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學語文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通過介紹于永正、王松舟、趙景瑞等八位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經典案例以及教學觀點等等,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風格迥異、特點鮮明的老師,讀后感《《小學語文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讀后感》。如:于永正老師的“藝術人生”,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課堂,王松舟老師精致大氣的詩意課堂……讓我感受到一個個名師的教學風采,讓我領略了名師們的藝術修養。讓我知道了語文課可以上的這么有魅力。
那么,他們是如何做到把課上的這么有魅力的呢?細細思考,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精心備課。“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對于這句幾乎人盡皆知的話,有的老師可能要說,我們每天都在備課,那有什么稀奇的?每個老師上課前都要備課,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兩字的恐怕就有難度了。何為精心?于永正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準確的把握教材內容;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師的藝術修養。概括來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正如于老師所說:“拿到課文,首先讀,哪怕是教過好幾遍了。朗讀課文是備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讀的同時查字典、詞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幾乎都來自讀。年輕的時候,我備課總是先看‘教參’;現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過之后看。只看教參,沒有自己的思考,我是從來沒上過讓我滿意的課的。”回想自己真是慚愧,備課時不也是讀完一兩遍教材就開始看教參,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設計去上課。很少在看教參之前去自己想想該如何去上這節課,缺乏思考。更何談做到精心?這樣的課怎能讓學生感到興趣呢?于老師說得好,“教學藝術來自執教者對所交內容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課文的結構,小到一句話、一個詞,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則就不能教,也無法教。”這是每位教師應該做到的,也是教學藝術的第一步。
另外,書中的每位教師的藝術修養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在課堂上的收放自如,與他們的藝術修養分不開,與他們淵博的知識分不開。我想作為現在的我來說,那就是要多學習,多讀書,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課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這一本書,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在我看來,名家仿佛時時刻刻在我身邊,他們的話成了提醒,告誡我不要怎樣,要怎樣。就這樣,我們在一個無聲的世界里,在從未相逢的情況下,開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長談,如愿以償地傾聽名師的教誨,取得智慧的真經。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2
讀了這一本書,我首先明白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順應國際教育發展潮流之舉,是大勢所趨。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我要從多方面吸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不斷地用新思想、新知識來武裝自己、充實自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告戒我們:“理念不是記熟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實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把愛的陽光撒向每一個孩子,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個角落——不僅照亮孩子的優點,還要照亮孩子的缺點,特別是在對待學生的缺點上,要傾注更多的愛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要厚待“差生”,關愛學生的“缺點”,要善于理解學生,了解他們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導,尊重學生個體,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張揚個性發揮特長。只有學生積極地、多方面地探索,創新才能逐漸成為他自身品質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角度探求多種求解途徑。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些例子教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3
這是一部涉及基礎教育全領域、涵蓋所有學科的帶有普遍指導意義、明理解惑的大型叢書,由上百人團結協作、殫精竭慮、克服各種困難,歷時三年才得以完成的書籍。編著團隊中既有課程專家、大學教授,也有學科教研員,更有一線的名優教師。他們本著求真務實、切合實踐的態度,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多年來各學科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全部收集起來,統一梳理,分門別類,集中研究,聯系實際認真分析。這部書最讓我感受良多是關于識字、寫字教學以及閱讀教學這兩塊。下面簡單說說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曾對他的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確,漢字作為符號文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智慧的縮影,是維系我們這個多民族、多語言國家的紐帶,領悟和傳承漢字文化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使命。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識字教學往往被忽視。語文教學三年來,結合本校低段語文教學的一些實際,我認為我們學校在識字教學中存在二個突出的問題:一是識字與閱讀分離,不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學習的規律,煩瑣地分析課文,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抓住課文的理解,輕處理識字教學;二是教法單一,學生靠反復機械地練習識字,死記硬背,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從而造成了識字教學"少、慢、差、費"的狀況。
在這本學中有很多案例角,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現在開始》的教學設計,教師設計了幾個環節:
一、在活動中識字。采用活動識字方法,讓學生直觀理解什么是"輪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句子1):從現在開始,你們輪流當"萬獸之王",每個動物當一個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領。然后點生詞誰得準確的孩子先來帶大家讀生字詞,并相機出示"輪流",再請一組小朋友來讀"輪流",并解釋說像這樣一個接一個的讀,就叫"輪流",并組織學生用"輪"組更多的詞。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既知道了"輪流"的意思又學會了很多的詞語。
二、創編兒歌識字。舉例"第""弟"兩個形近字的比較。(句子2):誰是第一個上任的呢?編寫口訣:小(弟弟),真聰明,摘掉點和撇,戴上小竹帽,漂漂亮亮得(第)一!
三、利用偏旁識字。采用換偏旁識字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足字旁生字的積累和記憶。(句子3):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跳著走路。第二個星期,輪到誰上任了?引導學生讀:第二個星期,輪到袋鼠上任了。瞧,它來了。它是怎么來的`?跳著。它激動地說—引導學生齊讀: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跳著走路。然后觀察字形,用腳走路,引出足字旁。
四、自主識字。利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這兩種方法也是我在低段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現在三年級了有時候我在識字教學的時候也會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呢?我們不妨設置一些游戲環節,在學生在"玩中學".比如:開火車、變字游戲、歡樂對對碰、猜字謎、"我大你小,我小你大"、"看口型猜字"、找親戚、"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貼膏藥"、"過河"等各種識字游戲。有效的識字游戲,能夠使學生對識字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造字規律識字,比如: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形聲法,還可以聯系生活識字法,比如:動作法、實物法。最后還可以用連詞造句法,不僅可以加深對字詞的記憶,而且可以豐富詞匯、開發智力。這樣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學生終身難忘。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正確、規范、流暢、美觀地書寫漢字,應該成為每個中華兒女必備的技能與素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好識字的同時還要引導、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每天在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作用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我們的小學生關于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筆一畫都可能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它是最形象、最直觀、最生動的指導,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寫字教學質量。"人寫字,字也寫人".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個性化閱讀氛圍,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潛心會文""切己體察",學習把握文本內涵,得到情感熏陶和智慧啟迪,而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教的內容實在太多,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采,工具性、人文性……于是我們在課堂中,內容理解多,問題提得多,資源拓展多,課件使用多,"貪多"成了我們的一大詬病。先哲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因此在一堂課中我們的教學目標要少些單純些,精練簡潔。讓教學活動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服務于學習過程,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的活動為中心轉變,備課時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反思時關注學生的學業樣本,同時理解教材,選擇內容。
從教十余年,我一直覺得教學是個慢的過程,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成績,是有點過的行為。作為老師,在教授學生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多讀書,多積累優秀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要注意教學方法,才能讓你的課堂變得更生活。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4
《語文課程標準》之處,“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其實語言文字反映的是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漢字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構形特點和表意功能不僅是單純的文字符號,而且還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這段時間正好在進行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我選擇的一門專業課正好是和漢字有關,即人文知識講壇之漢字趣談。經過學習,我發現其實從昔日象形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文字,漢字的表意功能始終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只要認真學習,你會發現漢子的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好似一幅驚巧的構圖,方方正正,結構嚴謹,具備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識字教學,不應該局限于了解文字本身的簡單含義,而是應該透過這些簡單的符號來對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進行解讀和傳承。
仔細研讀這句話,我覺得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將追求工具性和文化傳承性進行統和。在這本書中出示了兩個關于識字的案例:一個是用三張長短不等的小紙條擺字;第二個是利用板畫的方式認識“影”字。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個案例老師的做法或許除了幫助學生簡單地記住字形,學生就再無其他的收獲了,但是第二個案例一方面抓住了漢字本身的特點,進行識字規律的滲透,另一方面注重孩子學習的特點,不進行、體現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更為學生由喜歡學習漢字到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這個學期聽到小邱的一節識字課,課程要求識字的量非常大,但是她帶著大家探求象形字的意思,讓學生有識字的興趣之后,讓孩子們發現形聲字的規律,并且設計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學會用這些剛學會的詞。真的非常不錯!我們當下的識字教學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教學形式,記得著名的特級教師薛法根說過:“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這個“冷暖”與“溫度”無不是由漢字特有的文化魅力所煥發出來的。雖然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不斷演變,但是漢字的表意特征并沒改變。識字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使用工具的過程,我覺得還應對漢字建構意義的領略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過程。只有進行這樣的識字教學,我想才能融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思維訓練,情感陶冶、人文熏陶為一體,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意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非常贊同書中所講的一個觀點:利用漢字優勢,字理識字。因為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個故事,充滿感情,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濃縮著先人的只會和思想觀念。我們當代“字圣”梁啟宏認為:“先賢造字,以字載道,以象示人,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因此在教學中,我覺得發展徐盛思維語言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字的無窮魅力和豐富內涵。但是這樣的識字方式對我們的老師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對字理的演變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避免傳授過程中的知識性錯誤。
由此,我想作為老師的我們也得不斷地充電,充實自己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有用的東西。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5
前不久,我閱讀了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的新著《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很振奮。學界常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我以為,在兒童文學教學上,“怎么教”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其背后還連著一個“為誰教”的問題。兒童文學作品的本意是以兒童本位創作的文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該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兒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更不該將兒童文學僅僅當作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工具。但我們又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讀畢全文,豁然開朗。
在緒論中,朱自強教授嚴肅地提到了“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急需理論和方法”,經他在緒論中的各種有憑有據的論述,我第一次如此驚喜于竟然有這么接近我們一線教師的著作竟然就這么奇跡般地問世了,讓我們在怎么教的迷途中徘徊的一線教師看到了一條開闊大道,并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緒論中,朱教授首先談到了“理論建構的重要性”,他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法的研究,應該具體化為兒童閱讀教學法的研究和說明文學教學法的研究,而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的研究,應該盡快進入一個方法論的階段。他說:無論是何種學術研究,建構理論都非常重要。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理論決定著我們所能觀察的問題。對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而言,沒有理論,就沒有方法。沒有具有高度的理論,就沒有高度有效的方法。只有建構理論,才能幫助我們看清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的方向,以及急清設計閱讀教學法所應該遵循的原則。
朱教授的理論建構不但意義重要,而且具有相當龐大的理論資源。朱教授還在緒論中客觀地提到:本書所做的小學語文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理論建構工作是一向開拓性研究。他說,他在本書中,建構的是具有整體性、普遍性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研究這樣的兒童文學教學法,他必須首先建構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理論……研究兒童文學教學法,他必須建構自己的語文觀、學生觀、教師觀、文章觀、閱讀觀、文學觀、兒童文學觀。在建構這些觀念時,他所借鑒、汲取的理論資源都來自在世界范圍內有很大影響的頂尖思想家、學者、所提出的學說。他在進行理論論述時,有時會比較密集地引述他們的觀點,從以上朱教授的種種嚴謹的語言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本著作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令人讀完之后不由得深深信服!
此外,朱教授還給我們提到了他的理論建構的基石。他說:“有什么樣的語文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他在本書中反思、批判工具論”語文觀,提出了建構論語文觀。建構論語文觀是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理論基石中的基石。”他還提出:“我感覺到,如果單一地說出語言是建構性的,并沒有多大意義,但是,當用語言的建構性來質疑、批判統治著語文教育領域的工具論語文觀時,它就是很了不起的一種觀念了。我可以肯定地說——語文教學的最高原理是語言的建構性和創造性。如上所述,我在建構小學語文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時,建構論語文觀、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兒童文學理論是最為根本的理論基石。
朱教授的理論建構不但有他根本的理論基石,而且還具有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性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首先,他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的思考、研究立足于理論,來自于實踐。其次,他在建構兒童文學閱讀法時,重視其本身所具有的可實踐性。另外,他設計的比較教學法、選擇教學法、欲言又止法,從善如流法、推演教學法、表演教學法、復述教學法等等,都是以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前提的。
原以為,理論性和實踐性同時具備的著作已經很難能可貴了,沒想到朱教授的專著還具有了實用性的優點,充滿了無限的可操作性,這讓我驚喜萬分。朱教授的教學方法可分為基本方法和具體的方法。本書的下編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基本都屬于具體的教學方法。他所提出的教學法剛好十八種,因此被人戲稱“十八班武藝”。它的`實用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他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首先是要增加語文學習的樂趣。二、他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是要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提高語文學習的成效,即為了讓“孩子取得最高水平的語文能力”。三、 他在討論這十八種教法時,特別重視它們的可操作性。四、朱教授在提出某種教學方法后,還要盡量說明什么樣的文本適合用這種學法,以使之便于教師來操作。五、為了保證他提出的教學法的實用性,他還特別重視對教學實例的介紹、分析和評價。六、朱教授想強調的是:他探究、建構這些比較具體的教學方法的目的就是想使兒童文學的閱讀變得更有趣、更生動、更高效。
我以為,兒童文學教學法從根本上是一種讓兒童和文學站在“正中央”的育人行為:即正視、立足童年這一教育的起點和資源,通過熏陶、感染、滲透等容易為兒童所接受的方法,讓兒童在獲得用語言建構、創造意義的同時,還要張揚自由、平等、獨立、溫暖的童年精神,促進兒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提升。朱教授這本專著,無疑是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在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方面的及時雨,讀完感覺豁然開朗,在教學上信心大增,真是觸動太大了。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6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它的特殊性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來說,更重視多讀,多思,更重視觀察體驗。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閱讀名著,在生活中體驗。可對于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認識問題
有許多業外人士(包括家長、其他學科的老師)
認為語文是很好教很好學的,能說話能寫字就會學語文。不用花太多的時間。時間應花在做習題上。許多家長認為做題才是學習,才是作業,讀書不算作業,特別是讀課外書,那更是旁門左道,大逆不道的。還有功利心作怪,覺得數理化外更好“撈分”,語文就算不怎么搞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使勁搞短期也沒有太大的效應,那還不如把時間花在那些科目上。
二、時間問題
每門課的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學好自己的這門課,這無可厚非。但太多的老師認同一個真理:量變引起質變。所以每科的作業總是少不了的。那些作業是要動筆寫出來的,背誦要檢查的,這樣的作業學生不做是不行的,這是“硬”任務。可是語文不行,語文除了記憶,除了少量的作業要寫之外,更重要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要有相當的閱讀量,而這樣的作業是不好檢查的,更不可能點點滴滴落實到筆頭上。這是“軟”任務。而學生的精力畢竟有限,那就只有先完成“硬”任務,在保證不受批評的前提下,再來完成“軟”任務。累了,晚了,“軟”任務也就成了沒任務了。久而久之,語文也就成了“薄弱學科”。
三、方式問題
現在的學生缺少生活體驗,情商偏低,看不到讓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一寫作文,說到親情,就是媽媽在嚴冬的深夜送我上醫院;一提到誠信就是在路上撿到一個裝滿現金的錢包交給警察叔叔。這也不全怪他們,他們沒有生活的儲備,只有“閉門造車”,能這樣算不錯了。因為現在的許多家長把孩子關在家里,什么活動都不讓參加,什么事情都不讓干,認為學生就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從哪里去找真情實感?其實帶學生親身實踐考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比如春游,踏青等,可考慮到安全問題,誰敢去做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萬一出了問題,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就算是讓學生在電視中學習,或是利用網絡,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學生沒有自覺性,要么看不相關的節目,要么上網打游戲,家長管不了,就干脆一竿子打死,不許看。這個渠道又堵上了,就是過年過節,鼓勵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家長也是不愿意,不放心,自己又舍不得花時間去陪伴,于是那些布置寫的文章又是憑空杜撰的“精華”。甚至好書的推薦,語文老師也是膽戰心驚,因為文件明確提出:教師不得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或資料。這涉及到費用問題,更是“紅線中的紅線”,是“雷區”。
所以可以概括,語文老師的語文教學,除了包里幾本書,就剩老師一張嘴了。可縱觀任何一個作家文學家,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又經過生活的洗禮,積淀下豐富的情感之后,才有曠世之作的呢?我們不說當作家文學家,但要學好語文,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多讀,多體驗,多思考,一個都不能少。
也許有人會說,你說那么遠干什么,我們現在要的是升學,是考重高。怎樣提高AB率。這就說到語文教學的遠慮和近憂上了。
如果遠慮,我們就應當多讓學生讀書,讀經典讀名著,指導他們讀什么,如何讀,從中獲益。就應當讓學生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情感,指導他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體察人間百態,品嘗世態炎涼。這是要花大量的`時間的,我們要不怕花時間,哪怕是金貴的課堂,要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
如果近憂,我們就關上門研究中考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技巧對中考有用。時間應花在多做習題,多講技巧之上。以前我也這樣,大綱要求考的我就講,不考的就少講甚至不講。比如句子的成分劃分,句群的關系等。可畢業后學生反饋的情況是,到了高中后,許多的知識欠缺,于是高中的老師說初中的老師在搞什么名堂,就象我們當初責怪小學的老師一樣。
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從我這里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學到學習語文的一些好的方法,將來成為情感豐富,博學多才的人,而不是見到題目就興奮,拿到作文就憑技巧瞎編的“考試機器”。
該多遠慮還是多近憂呢?也許有人會說:既要遠慮又要近憂!
談何容易!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7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注課堂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的體現。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們可以預設一些細節,預設一些精彩。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細節,首先緣于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緣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利用。它不是膚淺的表面“作秀”;它不是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為之的故弄玄虛。那是對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創設。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我們老師要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也要積極引導,創造一種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老師也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講課之前,老師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同時把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語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筆記,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學習中。當然要讓學生真正的讀進去,我們老師還有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機制,把孩子的心靈中“灌輸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學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低年級,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借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體會詞句表達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達方法;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一步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敘事性、說明性等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和處理信息。我們教師就是要帶著學生去閱讀,開始是泛讀,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后才是精讀,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疑問,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語言的優美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充分理解學生的創新,不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新見,把具有創新天賦人的人扼殺于搖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要從我們的課堂教育著手,老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祖國培養一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與此同時,老師在備課時也不要急于參照教參,缺少獨立思考,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欣賞、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會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講課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了模范帶頭作用。
小學的語言教學至關重要,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漢語發音一定要標準,為孩子營造一個發音標準的良好環境,小學是學生學好漢語最重要的階段,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動畫片以及少兒節目,讓他們學習電視節目中標準的漢語發音。另外,我們可以多組織一些詩歌誦讀比賽,讓孩子在活動中愛上語文。老師的板書也要采用楷書且要整潔,為學生練好字做個帶頭人。老師也要將學生的`表現給個評價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熱情,不能及時地進行恰當的評價,而導致學生情緒低落,以至于不想再發言。
最后,我們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師生,也是長輩和后輩,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證。從教學任務上來說是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從人際關系上來說是平等的關系。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注課堂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8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課后練習題中出現了“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等類似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摘抄材料的過程中進行積累,而后轉化為自己的素材。例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課,抓住語句優美段落:“索溪峪,西南緊連張家界,西北毗鄰天子山,面積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點二百多處。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體。山,奇峰起伏,交錯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態;洞,幽深神秘,其妙無比。”學生在反復誦讀這一段的基礎上抓住“奇峰起伏,交錯成趣”“幽深神秘,其妙無比”等語句進行品析,體會作者如此運用辭藻,便賦予這秀麗山水鮮活的生命力,使無限情態盡現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更能使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得到升華。擴大閱讀量是學生積累的重要途徑。寫作要與閱讀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并在閱讀中分析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以此來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9
做了多年的語文教師,什么是語文呢?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如果語文課失去了工具性,那無所謂什么人文性、實踐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語文的生命。形成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課的專責,形成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才是語文課育人的最大價值所在。
那怎樣才能體現語文味呢?
一是要注重語文的'多元影響和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參與,敢于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教師要做為一個鼓勵者、欣賞者,但并不是所有學生的回答都給予肯定和表揚,我們更要適當的引導。
二是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并不是完全通過書本來實現的,更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而這實踐靠得是“練”,因此語文課離不開“訓練”,教師的“訓”與學生“練”,的結合,就形成了語文教學過程。而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科學地“訓”,學生如何自主有效地“練”。
三是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一般是先感知客觀事物,然后是對語言及其所反映的內容有所感觸和領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品詞、品句、品讀的訓練,應突出“以讀為本”的特點。良好的語感是以“整體感知”為基礎的,因此要從整體入手,從文字的意蘊進行感受、體現和領悟,從而完整地把握課文,理解課文,繼而以聲傳情,形成良好的語感。
只要我們正確地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們的語文課就能上出“語文味”。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0
語文能力最重要。重要到你無時無刻不能離開,你無時無刻不能不用。語文是關于語言理解和運用的課。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生活離得開嗎?各科的學習離得開嗎?語文是基礎課中的基礎。學好語文,是每個學生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各科學習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利用語文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語文。
學會快速閱讀。閱讀技能并不是指能簡單地讀,而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閱讀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文章的不同的文體、內容、表現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書中內容的一種技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多讀書,注意了解不同閱讀材料的特點和閱讀技巧,加強讀思結合,并且有意識地加快閱讀速度,逐漸形成閱讀技能。只有系統的學習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識根基,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形成聯系緊密、調動迅速的知識網絡,才能有在此基礎上的對知識的運用自如,才能有創造和創新。現行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在現時說來,就是一套比較系統的教材。語文學習首先就要把這套教材學習好,掌握好,利用好。這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師的引導、同學的切磋,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掌握好。這個系統的學習事我們整個語文學習最主要的內容。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們完整的系統,對其他各科知識系統的掌握其實也都是語文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習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整個學習的內容相等。另外,你還可以系統地讀一些書,以期對某一科、某一類有完整的系統的了解。例如系統讀一些歷史的、哲學的等等方面的書。
這樣長期以來,你才能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蘊。閱讀,洞明一切;寫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統學習的意識、意向,然后有系統學習的行動,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1
《小學語文享受對話教學》是孫劍鋒老師的作品,最近抽時間讀了這本書,發現自己需要向他學習的地方很多很多,《小學語文享受對話教學》讀后感。并且,自己也受到很大的啟發。書中,孫建峰老師通過真實案例,向我們講解了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反思。在語文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在許多教師看來,“知識”這個概念就意味著會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觀點就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腦力勞動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藏在記憶里,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來”,那么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造成什么結果呢?其結果就是:知識好像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變成了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最好能夠盡快地擺脫它。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千真萬確地深信: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里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周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
是的,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將知識看作是死的東西,而沒有真正的將其視為活的環節,它應該是發展的、變化的,是動態的,它在自身的活動中趣味無限,并派生出新的認知,否則的話,它只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負擔會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這就是為何有些學生厭學,而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的原因之一,細想想,誰愿意持續承受這樣的“折磨”呢?能回答問題似乎成為了是否掌握知識或者具有能力的測量計,如此下去,知識怎會不變得毫無生趣呢?
沒有了內在的動因,這種單純的為了知識而知識的活動,很快就會變成某些學生的巨大負擔!知識因該成為精神活動的憑借才對。關于學生腦力勞動的積極性,人們已經談論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樣的積極性。學生把讀過的東西或者教師講述的東西背得爛熟,回答得很流暢,——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然而這種積極性未必能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教師應當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應該是最重要的積極性了吧。今天學習《語文》課,最后一單元的內容是“科學技術說明文”,我沒有結合課本內容做平鋪直敘的講解,而是讓孩子們合了書,和我一道完成如何一步一步地制作出想要的方便面的'途徑,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接下來,我們探討著,孩子逐漸懂得了小小的一包方便面包含了復雜的程序,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和辛勤勞動,是來是不易的。在語文教學上,我采用孫老師的書中的方法,一改以前的教師講的多的弊端,在一篇課文還未開始講解之前,先讓孩子們自己反復讀課文,然后在讀書筆記本上寫下“讀懂的”和“不懂的”交上來,我瀏覽,對于學生的理解的與不理解的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對于有共性的疑難問題,做以記錄。最后讓學生們之間交流,或者點撥后再讓孩子們讀書,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疑問,這次解決不了的,才是我上課講解的重點——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孩子們能自己借助疑問,進入思考的狀態。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個學生記住了所學的東西,而另一個學生卻有所遺忘。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得充當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使每一個學生在聽我的講解時,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從意識的倉庫里把所儲存的東西抽取出來;而如果在意識的倉庫里的某個地方正好是個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處斷了線,那我就得補充講解,填補這個空白,克服思路脫節的現象。但這一點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藝術的。我努力尋找重復講解已經學過的教材的最恰當的形式,以便使學得最好的學生也能從中發現某些新東西。凡是學生的知識并沒有什么空白和脫節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簡短的講解。這里沒有那種表面上的積極性,學生們雖然沒有開口,沒有回答問題,沒有相互補充,但這是真正的獲取知識。我想,這種獲取知識的形式,可以稱之為學生對自己思想的“回顧”,對自己的知識倉庫的“清點”。通過《小學語文享受對話教學》這本書的,閱讀,自己真真正正的體會到了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如何做的。并且在書中孫老師還耐心的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是我自己身為一個經驗少,教齡短的年輕教師所眼中缺少的,所以,自己的日常教學以及與學生的生活溝通方面還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2
我閱讀了《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規范和建議》,現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識字、寫字教學。
低年級要牢牢抓住識字、寫字教學這個重點,幫助學生認記生字,認真地做好寫字的指導。并逐步過渡到中年級學生的自主識字,加強識字的交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更應該把寫字的起始教育抓好,重視寫字教學,低年級要利用課內時間指導學生寫字,指導學生寫好漢字的基本筆畫,掌握漢字的筆順規則和結體規律,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筆畫、筆順、結構難以把握的字,教師要范寫。重視培養學生寫字的興趣。
這是我的一些做法: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格子。為了讓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好地把握漢字的結構,因此都在田字格里進行書寫。有的學生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田字格的重要性,覺得只要放入田字格內就行,至于怎樣放,就無所謂了。其實,把字放入田字格放得合不合適、大小規格是否合適,也是極其重要的,這關系到以后寫字能否寫均勻、寫美觀。那么,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如何處理字與格子之間的關系呢?我總是生動地把“田字格”比喻成“字寶寶”的家,告訴學生,每個生字寶寶都很漂亮,它們也有自己美麗的家,我們怎么樣才能讓它住得安穩呢?你想不想讓這個字寶寶住得舒適呢?聽到這些話語,孩子們就會有意地去觀察,主動地去發現,此時,我覺得遠比教師講解更易于接受。有時,孩子會把字寫得太靠上,我會提醒他:“瞧,字寶寶都頂住天花板了,多難受啊!”孩子總會羞澀地一笑,悄悄地擦了,認認真真地再一次進行書寫。經常性地這樣提醒,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明白了,字應該放在格子中間,而且四周應該留出一定的空隙,才是最合適的。
2、引導孩子觀察字的結構。漢字是方塊字,分類后不外乎那么有限的幾種結構形式,每種結構形式的漢字在布局上有其各自的特點。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畫結構,看字的.大小、高矮、寬窄,觀察得越仔細,寫字就越有把握,寫出的字才能結構勻稱,搭配合適,端正整潔。一開始由教師講解,然后慢慢扶著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一類類不同結構的漢字在布局上的特點,因為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才能是學生已經消化認識的。例如在分析上下結構的“罷”字,除了引導學生說出上窄下寬,上短下長,我還讓學生觀察“下面部分”為什么寬,靠哪一個筆畫寫寬的,學生一目了然地就看到“去”的第二橫,學生也就很容易地把下面部分寫得協調了。有的時候,筆畫之間的相互避讓,老師也可以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講給學生聽。通過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的自我觀察能力就越來越強,漸漸地,學生就能獨立寫好一個個漢字了,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師的指導也就逐漸減少,讓學生在自悟中提高。
3、引導學生進行字的比較。在練習寫字時,老師可以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寫,讓他們找出字的不同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字寫漂亮。如學過“日”、“口”、“中”字后,學生比較“口”與“日”、“中”三個字后,發現這幾個字的共同點都是方框兒,但“口”是上大下小,“日”是長方形框,“中”也是長方形框。學生在腦海中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寫字時就能胸有成竹,筆聽使喚。對小學生來說,寫好一個字,都是有一個由不好到好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地將自己寫的字與范字進行對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3
這兩天的教學研討活動讓我對地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讓我受益匪淺,特在此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在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重要的是習慣的養成教育。對于孩子來講,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非常的重要,但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語文學習的五要素是:字、詞、句、段、篇;語文學習的五方法是:聽、說、讀、背、寫。每個年級段都有一個側重點,它們是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老師們都會在教學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你若能把它們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刪繁就簡;注重學生的預習,知識的擴充;老師只教課文中的疑難,學生只學“我不會的”。每節課讀說背寫,動靜快慢組成一首不斷變換旋律的曲子,就能得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鑒于此,筆者認為:教者要把握好年段閱讀訓練目標,重視朗讀與習慣的培養訓練,簡簡單單教語文,找準導學活動的切入點,自主合作與探究,搭建好師生與文本對話交流的平臺,這樣的教學活動方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的看法只是我的點滴之見,希望能多多指正!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4
寒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李吉林所著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一書,似飲瓊漿玉液,沁人心脾。李吉林老師對事業的執著、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打動了我。她創立的情境教學理論,似一盞明燈,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李吉林老師依據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關于“情境”的論述,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理論,經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創立了情境教學理論。
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教學的出現,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的生機,那豐富有趣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動人的情意,寬闊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使教學變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
情境教學有四大特點:
一、形真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因此,教學首先必須有鮮明的形象性,使學生如入其境。
李吉林老師歸納了六種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
1、 以生活展現情境;
2、 以實物演示情境;
3、 以圖畫再現情境;
4、 以音樂渲染情境;
5、 以表演體會情境;
6、 以語言描繪情境。
在課例講解中,用得最多的是第三種方法。
例如教學《草原》時,展現一片綠色的畫面,上面點一些草叢,再剪貼上羊群或馬群,就是草原。又如教學寓言《刻舟求劍》時,可以用硬紙剪一只船,船上再貼一個坐著的人的剪影,然后在船上別上兩根回形針,上課前在教室黑板上拉一根鉛絲,教學時即將鉛絲穿進船上的回形針的空隙里,這樣船就可以在鉛絲上移動。
多么生動、傳神!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情境的最主要的方面,并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從而達到展示形象的目的。
“形真”以簡化的形體,暗示的手法獲得與實體在結構上對應的形象,從而給學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情境教學抓住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以教師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兒童,從而激起兒童的相應的情感,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關于這一特點最典型的課例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剎那間的溫暖,教學時,老師啟發孩子們想象小女孩可能說什么,老師說:“讀到這里,我仿佛聽見了小女孩的聲音,你們聽到了嗎?那么輕,那么細,你們好像聽到她在說什么?”孩子也是那樣輕輕回答著:“我們仿佛聽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好像在說‘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爐呀!’‘我的手和腳已經凍僵了,讓我多烤一會兒吧!’”這樣的補白使已經創設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樣,在小女孩第四次劃著了火柴,仿佛見到了奶奶時,讓孩子進一步想象:“現在,假如你們就是小女孩,當那么溫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現在你眼前時,你會怎樣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又會怎樣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帶走?”孩子們都動情了,他們深情地喊著“奶奶——”,激動的眼淚都涌出來了。
情境教學情真意切,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學習情緒。
三、意遠
劉勰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道出了作者著文時,已置身于廣遠的意境之中。情境教學便是順應作者的思路,體驗作者情感的脈搏,創設有關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情境之中,使創設的情境之境深遠。
教學中,情境往往成為學生想象的契機。教師便可憑借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教材內容與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拓寬了廣遠的想象空間。隨著課文學習或觀察活動,帶學生一同進入廣遠的意境中,可以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跨過歷史長河,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如此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昔以至未來……
情境教學所提供的廣遠意境,發展了兒童的想象,兒童的想象又豐富了情境。意境的廣遠,不僅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教材內涵,而且促進兒童創造性的發展。
四、理蘊
情境教學所蘊含的理念是課文的中心。通過各種形式及活動場景的'轉換,一步步地展現,引導學生去琢磨、領悟。
情境教學“理蘊”的特點,決定了兒童獲得的理念,不僅是感性的、事物現象的認識,而且是對事物本質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在課例《落花生》中,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學生已經進入和爸爸一起吃花生、贊花生、談做人的情境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表現得相當活躍,老師由此而拓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樣,不喜歡外露,而喜歡內藏,樣子不好看,但對人有用?”孩子們心領神會,暢所欲言:“藕。它雖然埋在烏黑的淤泥中,但它可以供人們食用。”“煤。雖然埋在深深的地里,它卻可以燃燒,帶給人們熱量和溫暖。”“石灰石。雖生在山里,但對人的用處很大,經過烈火的焚燒,把清白留給人間。”“駱駝。雖然樣子丑陋,但是它能長途跋涉,行走在干旱的沙漠上,為人們服務。”“蠶吃的是桑葉,樣子并不好看,但是它把體內所有的潔白的絲全部獻給了人類,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
說得多好啊!孩子們在情境教學中,領悟了文章的精髓,道出了驚人之語,美哉!妙哉!
兒童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境教學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寬闊而又貼近的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以拓寬教育空間,縮短心理距離,促使他們以最佳的情緒狀態,帶著與日俱增的主體意識,投入教育教學過程中,使自身的潛能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讓智能、創造性、高級情感諸方面獲得充分發展,從而保證語文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40首文質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的頒布無疑是為古詩教學打開一個新的天地,使古詩的學習回歸了本真。新課標注重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對詩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體把握”即可。所以古詩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整合增強學生感受
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在文字上比較通俗易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本的注釋來理解詩句應該說不難,但要學生較好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深遠意境,就比較有難度。因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是需要學生自己從中去感受,去反復體會的。限于小學生的閱歷和經驗制約了學生對美好情感、意境的體驗和領悟。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方式進行整合應用,如把圖畫、音樂、散文甚至是相關的生活場景整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去,這對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幫助的。如我在教學《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一句時,學生對“景物一下子煥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們缺乏相關的感受,不能在大腦中形成景物“一時新”的表象,也就是學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體驗到欣賞美好事物帶來的愉悅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圖片,讓學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時新”的圖。于是有的同學從茵茵綠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煥然一新”,有的同學從大片金黃的菜花中感受到“煥然一新”。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因為學生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中詩人借景物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感難以體會,所以也整合了圖畫和音樂,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再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送別的情景,想想李白此時的心情,學生自然能強烈地感受到“李孟”之間的深厚情誼了,感受到李白送別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回過頭讀讀這兩句詩,其借景抒情之妙自然也領悟到了。
二、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復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在一兩個字詞中,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一“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句中一“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學習中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泊船瓜洲》中我們可以問問學生,這“綠”是否換成“到”、“過”等詞,想想為什么呢?在《詠柳》中讓學生想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過反復讀、悟,體會到“綠”不但是寫出了春天來了,更是讓人仿佛看見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體會到了“裁”字不僅寫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更是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在裝扮著美麗的春天。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領悟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三、活動鼓勵學生創新
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古詩具有簡潔而意境深遠的特點,注重詩句的言外之意,這對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的才能。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
(一)演中創新
這里所講的“演”是指老師用表演的手段鼓勵學生體悟詩句的言外之意,進行聯想、補充和創造,鼓勵學生創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組織指導一位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這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代筆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干什么?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后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又因為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心中有感,自然馬上要喝酒寫詩了。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入地閱讀,展開了聯想,繼而進行了有創意的表演,真正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畫中創新
課堂上畫古詩是指以“畫”為手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草》時,就引導學生畫一畫詩中描述的“草”。學生在細讀詩句后,有的畫了嫩黃色的草,說從“春風吹又生”這句中看出來這草剛長出來,應該是這種顏色;有的畫的草是斜著的,說是詩中寫“春風吹又生”,肯定當時吹著風,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學生在畫畫中主動地讀悟詩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這自然是一種創新。
(三)寫中創新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后,老師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
古詩的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整合、設疑、探究、創新四者緊密相聯,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搬硬套。讓我們的學生在整合、設疑、探究、創新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體會擁用幾千年文化積淀的古代詩歌的韻味,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不斷創新。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08-08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05-21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11-02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20篇)04-18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精選(15篇)05-22
(優)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05-21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優]05-22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優秀(15篇)05-23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優)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