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教學感悟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常常會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這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讓自己銘記于心。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教學感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教學感悟1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的“語文園地”與以往教材中的“基礎訓練”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能力進行梳理、整合、鞏固的;但是“語文園地”更像一個語文學習的樂園,其中的“我的發現”“讀讀記記”“展示臺” “趣味語文”等欄目更像是學習樂園中的一個個活動項目。因而,我們教學時既要注意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形成,也要注重在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培養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信心。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中實踐這樣的編排思想呢?我們先看兩個相同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片段──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我的發現”兩個教學案例。
案例一:
師出示三個句子,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
(1)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 “一切準備停當。”
(2)“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3)“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師:大家讀后發現了什么嗎?(生茫然)
師(追問):小朋友看看三句話有什么不同呢?
生甲:我發現三個句子都是小男孩說的話。
師:你說的是相同點,我是在問哪些不同?(生茫然無人舉手)
師:大家注意看啊,這三個句子引用人物說話提示語的位置不同,第一個句子的提示語在前面,第二個句子的提示語在后面,第三個句子的提示語在句子的中間。(換彩色粉筆標注三個提示語后面的標點)大家看,提示語在前面時,該打冒號;在后面時,該打句號;在中間時,提示語后面該打逗號(用紅粉筆把這個逗號畫得特別大),千萬不要打成冒號啊!大家明白了嗎?
生(齊):明白了。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用這三種形式寫幾個描寫對話的句子呢?(生齊答:能!生寫。學生情緒低落,面帶難色,反饋發現錯誤很多)
案例二:
師出示三個句子,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
(1)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
(2)“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3)“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師(以學習伙伴的口吻):小朋友,我讀了這三個句子,發現三個句子都是寫人物對話的,我還發現引用人物的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你發現了什么呢?
生甲:我發現每個人物對話結束后都打了句號,還有的打嘆號。
生乙:我發現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男孩都說了一句話,而第三個句子里的小男孩說了兩句話。
生丙:我發現前面兩個句子引用人物說話的提示語都用了“某某說”,而第三個句子沒有用。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第三句引用人物說話的提示語就用說話時的動作來表示,但是我們看得出來,這個“動作”的前后部分是一個人說的話。請大家再讀三個句子,能看出說話的提示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嗎?(學生自由讀)
生丁:一個在前,一個在后,一個在中間。
師:對。大家再發現提示語后面的標點有什么不同呢?
生戊:有的是句號,有的是冒號,有的還是逗號。
師:仔細觀察觀察,哪種情況下用冒號、句號、逗號?
生戊:提示語在前打冒號,在后打句號,在中間打逗號。
師:能干!小朋友們翻翻前面的課文,能不能找到這三種不同提示語位置的對話呢?看看這些標點真是這樣打的嗎?
(學生自由翻書尋找,不一會兒找到第一、二句的形式;之后有低聲討論,過了一會兒,學生在8課《我不能失信》的第29頁上終于找到第三種形式。)
師:三種形式的句子都找到的,請舉手。(生大部分都舉手)。看看這些標點真是這樣打的嗎? (生齊答:是!)
師:聰明的小朋友,老師再出個難一點兒的題給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生:敢!)
師:注意聽—老師對春游的同學說,大家不要滑倒了,之后看到地上有垃圾又說不要亂扔垃圾。大家能不能用提示語在前的方式寫下老師剛才說的話。(生寫。交流反饋)
師:同學們,能寫提示語在后面的嗎?注意提示語后面的標點喲!(生寫。交流反饋。)
師:真棒!有沒有人能用第三種方式寫呢?也要注意提示語后面的標點是…… (學生接話“逗號”。)
(生寫。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不一會兒就陸續有人舉手,反饋發現學生錯誤很少。)
兩個教學片段,教學內容相同,教學目標相近,但是教學效果卻迥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通過上面兩則案例的對比,探究其中的教學機理,我們可以得到四個方面的教學感悟。
感悟之一:
在“語文園地”的教學中,大膽讓學生主動發現探究往往比教師直接講授的效果好。
兩則案例中,“案例二”的學習效果更好,大部分學生很快就得出了關于不同形式說話提示語的正確知識的結論;而“案例一”雖然講解了正確的知識結論,但是學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對比兩個案例的教學過程,我們很容易發現兩位教師的教學思想上的差異。“案例二”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探究,注意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而“案例一”的教師則只注重知識的結論和結果,忽略了學生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比較被動,感受也不深刻。《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指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大膽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做法是更適合學生學習的,也是更適合“語文園地”教學的`。
有了孰優孰劣的感悟,我們對“語文園地”中“我的發現”等欄目的教學方式的選擇當然就應揚優棄差。在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我的發現”安排了8次,即每個“語文園地”都安排了這樣的訓練項目,除了本文案例中的教學內容外,其他七個訓練項目分別是多音字,描寫顏色的詞,區別形近字,成語中的反義詞,一字多義,詞的褒貶義,ABB的構詞形式等。在“我的發現”等欄目的教學中,我們要汲取上述兩則案例的經驗和教訓,要注重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和建構這些語文知識,而不宜強教強灌。
感悟之二:
“語文園地”教學也需要教師巧妙的方法引導。
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在放手的同時,教師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控課堂,要及時給學生指引恰當的方法。“案例一”和“案例二”之間的教學效果產生差異,除了基本教學思想有區別外,兩位教師的具體教學操作也有不同。“案例二”的教師首先以學習伙伴的口吻說:“我發現三個句子都是寫人物對話的,我還發現引用人物的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你發現了什么呢?”教師這樣說,既是在為學生的“發現”示范引路,也是為學生的“發現”進行思維方向的具體引導,他有意先把三個句子的“同”都說盡了,學生再去發現,只有去發現三個句子的“異”。由于學生思維方向明確具體,所以學生一次比一次觀察到位,分析比較也一次比一次準確。“案例一”的教師則籠統地問學生“大家讀后發現了什么嗎”,學生不知從何著手去分析思考,所以造成一步被動、步步被動的局面。
在“語文園地”教學中,除了“我的發現”這樣的思維難度大的訓練項目需要教師引導外,對于簡單知識的形成也仍需要引導。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一、四、五、七單元的“語文園地”安排了四次認字的內容,在認字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考慮漢字本身的規律,采用“熟字去偏旁”“熟字加偏旁”“利用形聲字規律”以及“歸類”的方式去識字。
感悟之三:
“語文園地”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樂園,其樂趣不僅源于有趣的語言內容和形式,而且源于學習的成就感。
我們在教學中當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和形式的有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一些適當的活動,使學生學得有趣。另一方面,更多的“語文園地”項目不是直接有趣的語言材料,我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園地”中的“樂”呢?這兩則案例的對比告訴我們,學生更大的學習樂趣其實在于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愉悅的成就感。“案例二”的教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有成功體驗,他們的學習是快樂的。因此,我們教師在思考“語文園地”的教學時,要更多思考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成功。比如, “讀讀背背”編排了古詩、古詩中的名句、成語、名言警句、三字經、對子歌、農諺等多項內容,這些內容要學生背誦會很枯燥,我們教學就可以幫助學習了解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把機械識記化為意義識記,幫助學生充分運用押韻特點來識記等,使學生更快更好地背誦,享受成功的樂趣。另外,還可以組織比賽和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使之品嘗到學習的樂趣。
感悟之四:
“語文園地”的教學需要組織一些“內聯外延”的適量訓練活動,以便更好地夯實語文知識,形成比較牢固的語文能力。
兩則案例,都有一些拓展訓練,但是“案例二”的教師組織得更有效,教師安排的翻看前面的課文,找相關句子來印證知識(即“內聯”──聯系課本內印證知識結論),強化了對語文知識的認同感,同時教師創設了具體的語言情境,讓學生進行向課本外的延伸拓展訓練(即“外延”──向課本外組織延伸拓展訓練),不但利于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還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除了“我的發現”有必要讓學生“內聯外延”外,其他如“讀讀背背”“讀讀記記”“成語故事”“寬帶網”等項目,都有必要讓學生做適當的“內聯外延”的訓練活動,使教學安排得更靈活、生動、有效。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教學感悟2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趣味性較強,通過比眼力,交流觀察感受,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
教學時,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驟安排交際活動,重點放在交流“想到的內容”和“觀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圖,可以從樹上找到隱藏著的10個頭像。右上圖,從黑白兩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間白色的部分是一個杯子,兩邊黑色的部分是兩個側面頭像。右下圖,通過對畫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看出兩個頭像:一個是小女孩,另一個是老婦人。
可以采取在小組內開展競賽的方法進行教學,看誰發現得快,發現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發現。在交流時,要引導學生說一說:一開始看到的是什么?后來又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并由此說出觀察的感受。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觀察的方法和習慣:觀察要仔細,要反復地看,多個角度看。
【習作】
本組習作的內容和要求與剛剛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要求學生寫下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有兩種習作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一是自己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二是用《觀察日記×則》為題,把自己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的情況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出來。
對本次習作的指導,可以按以下的步驟進行:
1、圍繞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最近你觀察過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觀察,怎么觀察的?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讓你感到有興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捕捉習作的內容,激起習作的欲望。
2、教師交代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學生交流各自打算寫的內容,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引導全班學生相互啟發。
3、教師對觀察日記的寫法和格式稍作指點。
4、學生試寫。
5、選典型的習作進行作中講解。
6、繼續修改完稿。
教師對習作進行批改后,要認真進行講評,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還可讓學生談談這次習作的體會。
【我的發現】
這次“我的.發現”,通過三個例句和一組對話,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正是因為觀察得認真、細致,正是因為經歷了長期的觀察,本組課文的幾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寫得那么具體,那么準確。學生在交流各自的發現的同時,可以進一步體會到觀察的重要性,養成留心觀察的意識和習慣。
教材中選取的課文中的三個句子,可以讓學生再次閱讀,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作者是怎樣細致地觀察周圍事物的;然后讀讀對話部分,先看看小林和小東在學習課文時發現了什么,再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從課文或其他閱讀材料中舉出類似的語句,進一步體會留心觀察的重要性,學習留心觀察的方法。
【日積月累】
這次“日積月累”的內容是一首花名歌謠,按一年12個月的順序排列,易讀易記。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行試讀,提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教師給予幫助。
對這首歌謠的理解可以分幾步走:
1、找出12種花名;
2、聯系句子說說各種花的特點或了解到的其他內容;
3、按順序熟讀背誦。
最后還可以適當拓展,讓學生用一種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說一兩句話。
【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故事講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淺顯易懂,理解的重點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成語內涵的部分。
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讀全文,在學生能夠流利朗讀短文后,教師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進行交流: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練習運用這個成語。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教學感悟】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8-27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8-27
語文園地二上冊語文教案09-14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語文園地二07-19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語文園地二》03-13
《語文園地二》教學設計07-28
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10-05
語文園地二教學設計09-15
《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