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學勇氣讀后感

時間:2024-08-22 10:04:12 煒亮 教學感悟 我要投稿

教學勇氣讀后感(通用2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勇氣讀后感 ,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勇氣讀后感(通用25篇)

  教學勇氣讀后感 1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匪淺。書后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于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里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么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己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能力。而這一切,都和什么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于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于教學中,教學于共同體中,在于自己、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系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今天就做起來!從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和幸福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學勇氣讀后感 2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著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著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為什么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著我們,為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里,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后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著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讀后感 3

  一次偶然的機后在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種恐懼文化》,我被作者對教師內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絕不是孩子們的恐懼,而是他們為什么不能好好聽課,這不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我付出的勞動嗎?

  是的,在如今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把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尺度,而當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課時,我覺得有三類學生:一類課堂上積極參與,與教師密切配合,使課堂的小主人;一類是傾聽類,他們不善于發言,但是也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跟著課堂節奏讀、寫、練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表現,第三類是那些在課堂是看起來好像跟著課堂節奏在活動,而實際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們對課堂的態度是“快點下課”,他們更喜歡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實當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聽我講課呢?是我講的不好嗎?可是事實上大多數教師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而無視孩子們的恐懼,批評、指責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想想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給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懼啊!試想一下,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不也體現在自己的聲色俱厲中嗎?我們的聲音越大,代表我們內心的恐懼越大,也更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我們總是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

  孩子們因為恐懼,他們懂得不說話比較安全,所以在老師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句話都不說,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而做老師的呢,卻更為孩子的閉口沉默而惱羞成怒,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其實又何嘗不在加劇自己對教學、對孩子的恐懼呢?此時我們的恐懼是相互的啊! “為什么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懼并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在書中作者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再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從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慢慢超越恐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害怕,讓自己也走出恐懼的陰影!

  教學勇氣讀后感 4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經過十年才正式出版,可見一個教師的教學勇氣不是自己加入了教師隊伍后就能信手拈來,而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獲取的。它也不是能夠一直持續到教育生涯結束的時候,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去保持的。作者帕爾默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讀后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的勇氣和教育的生命之感。

  書的最后,作者的話讓我最后感觸:“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于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著心靈的自由,帶著美好的'愿望,選擇了教師為職業,我也并不例外,大學畢業的我也加入了教師這個大家庭中,我十分榮幸。但是外部施加的“教學要求”以及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散去,失去了教學的勇氣。于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放棄。這就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不知不覺教學生涯已經有三年時間了,從自己現有的教育教學工作狀態來看,我與學生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我不再能夠清楚地認識他們,也無法知道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我用自己用過的、覺得奏效的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還是效果甚微。記得帶完上一屆的畢業生,接手這屆的五年級學生。新的班級,剛開學的第一周,班里的一個男孩子在課堂上大聲地說:“老師,我不喜歡語文,我也不想做語文科代表了”。剛接手的班級就出現了這個兒情況,我微笑著對他說:“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再討論”。我以為以我這兩年的教學經驗肯定會說服他打消那樣的想法和念頭。然而我錯了,我使盡渾身解數,用盡各種方法:打比方、換位思考法、案例再現法等等,他還是要堅持那樣的想法。最后我用老師應有的威嚴的老套方法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可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這個孩子還是對學習有抵觸情緒,我深知自己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開始質疑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育學生的方法。正所謂“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屆的學生的特質和情況都需要老師認真的了解和研究,再去和教學相結合形成共同體。

  之后通過閱讀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一書,他帶領著我,重新點燃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重拾剛走上教師崗位上的那一份初心,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非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教師是一個需要更多愛心、理性、毅力的職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告訴我們,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需要教師孜孜不倦地去教育與自己有密切聯系的學生,把自己、教學和學生筑成一個牢固的共同體開出教育之花。同時,教師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所學知識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不閉關自守和坐井觀天。

  教學勇氣讀后感 5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么,才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著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么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為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發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么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為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里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后都成為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里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里克就讀大學后,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沖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沖突困擾著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后,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沖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里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于他的專業成長。

  作為教師,我們潛心鉆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后,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著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么,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教學勇氣讀后感 6

  暑假期間,讀了帕爾默先生的《教學勇氣》一書,最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小標題——漫步教師心靈。于是,我仔細地品讀了這本乍看并不好理解,但細品卻震撼心靈的讀本。

  帕爾默先生在此書的開頭就引導大家: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必須認清“自己”,只有你了解了你的內心,把你的“靈魂狀態”通過你的學科投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上,讓學生感受到你的“真實”,學生才能相應地做出反應。只有“心”與“心”的相通,知識才能在學生的心中生發,學生的進步成長才有可能顯現,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

  對于我們現在的教師而言,由于教學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壓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靈,聆聽內心深處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在學生面前我們傾盡所學,只為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熱愛我們的工作,但我們在教學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與困惑。

  依然記得那兩個畢業班畢業前的最后一節課,一聲“老師您辛苦了!”,一聲“老師再見!”,一個班的學生對我依依不舍,而另一個班的學生卻在吵鬧的嬉笑聲中將我逐出課堂。孩子們截然不同的態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樣印在我的心頭。現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學生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內心早已將兩個班級的孩子們進行了對比,我把我的愛心給了我自認為較好的班級,卻將不該有的厭惡之心給了那個自認為較差的班級。這便是學生對我真實地反應做出的相應反應。我想學生們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或許會始終記得這位他們喜愛或者厭惡的老師。

  《教學勇氣》給予我震撼的不僅如此,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而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會有人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記得剛上班時,面對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學生,難免心生恐懼,加之無多少教學經驗,因此將自己武裝成一幅“嚴師”模樣,對學生板著臉,不茍言笑,對學生的錯誤大聲呵斥。時刻保持出對學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我威嚴的侵犯。當面對那些違背我意愿的學生,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壓制他們,使他們屈服于我的威嚴之下。

  那時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的所作所為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我用自以為妥善的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恐懼掩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當我最終回過頭來想想當時對待學生的態度時,心中難免對那些學生深感抱歉。現在想來那些不喜歡學習某學科的孩子定是在課堂上經受恐懼和折磨。讀完這本書,當我向帕爾默先生一樣開始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認為我的教學定會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起來。我不再當學生無知,不再針對地、自私地評價學生。當我做到這一點時,我相信學生的心靈也能健康地成長。

  好老師是一壇酒,醇香馥郁,味無窮;好老師是一杯茶,清香撲鼻,意無盡;好老師是一本書,學識淵博,增長見識。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亦師亦友,對學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責任心,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

  教學勇氣讀后感 7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于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己。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為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于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為熱愛教學,所以愿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愿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于職業的熱愛,對于學生的責任,對于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后感 8

  翻開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首先吸引我的這一段話:“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的確如此,在我從教十年中,隨著年齡、閱歷、經驗的增長,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我想這書是適合我的,我愛學生,我愛教學,我體會過在課堂上師生精彩的配合,有著因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教與學雙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課下來,自己都會久久回味。那時就是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莫過于教師。曾經,為著心靈的自由,帶著美好的愿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并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我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是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每學期總會有那么一兩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進教室,害怕見到學生,害怕去面對各種問題,平日里可愛的學生變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覺得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好遠好遠。我很害怕這樣的時刻,總覺得自己太無能,什么都處理不好。我知道自己愛學生,可他們為什么要與我作對?或者對我如此冷漠?幸虧我知道這種時刻總會過去的,風雨之后總有彩虹。于是烏云確實也就這樣慢慢過去。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們從事這份特別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讀了《教學勇氣》后,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數量也并不少,快樂與痛苦并存,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經歷著的,我釋然了。而且因為帕爾默,我發現了原來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看來這也是種與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學勇氣讀后感 9

  《教學勇氣》一書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帕克·帕爾默花了十年功夫完成的一本經典之作。對于此書,早有耳聞。有朋友把此書贈予我,當時翻看了幾頁,覺得它晦澀難懂,便放棄了它。這個暑假,因工作室要求認真閱讀此書,并每天分享閱讀心得,這樣才又重拾并仔細閱讀。讀完此書,雖有些地方依然似懂非懂,但它確實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重新拾起曾失落的教學勇氣。

  導言里有這樣一段話吸引著我: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起來。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所謂的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

  這段話讓我回想起了我的教學、我的課堂。我無比的熱愛著這份工作,熱愛著班里的每一個孩子,正是因為這份熱愛常常讓我感到失落和自責。來大道整整一年的時間了,因為剛踏入到這個領域,工作和上課的模式與之前有所不同,所以這一年一直在學習和摸索中進行,很多時候會令我感到焦慮和不安:當我精心準備的一節課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當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們就像石頭一樣保持沉默沒有任何反應時、當課堂上一些學生不認真聽講,愛做小動作時......我常會感到無比的自責與懊惱,失去教學的勇氣,有些時候,我甚至會感到恐懼。我恐懼上課時因為自己不得要領而把學生弄得糊涂,恐懼學生覺得自己的課索然無味,恐懼看到孩子們不耐煩的表情,恐懼我的威信受到威脅......所以有時我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飾這種恐懼。殊不知,我恐懼,其實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絕不在我之下。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不會的問題正好被老師提問到,害怕在同學們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便會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

  面對課堂上的焦慮和恐懼,作者幫助我們剖析恐懼并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恐懼是病態的,但是恐懼也可以是健康的。我恐懼我的教學很糟,這種恐懼或許不是一種失敗的信號,而是關注我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我恐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我解答不出來,這種恐懼或許不是警告我逃避這個話題,而是發出一個信號:這個話題我必須注意,我應該為每次的教學做更多的準備,我應該多看書,多充電,以此來鞭策自己。我恐懼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這可能是在告訴我:我設計的教學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孩子們的認知水平。我恐懼平時的工作中家長不配合,這可能是在告訴我:平時與家長溝通的少,對孩子關注的少,家長不認可......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破解恐懼,而不是因為恐懼而停滯,那么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

  記得一次教師培訓上,焦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學生生涯中會經歷過很多個老師,一個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會淡忘,但對好老師本身卻長久銘記,可能我們的一個行為,一句話都會讓學生銘記一生。通過回想我的老師,我想到了現在為人師的我自己,回想自己,我會想到我的學生們。

  到底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呢?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于他們的方法,而在于他們的心靈。

  還記得才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總是手忙腳亂,看到學校那些優秀的老師時上課時那種輕松自如的狀態就特別的羨慕,也會有意無意的去模仿,但是之后會發現,也許我們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別人的教學風格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真的不適合自己。如書中X教授的例子一樣,他試圖克隆他導師的風格,卻扭曲了他的自身認同和完整。

  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要與我們自己的個性整合,在自己的教學方式和自身之間找到一致性,在與他人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資,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我想:這就是教學技巧的適當位置和作用。我們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獨特性,我們就能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技巧,優秀教學、優秀的教師則從中產生。

  回顧這一年的教學,在摸索和跌跌撞撞中走來,一路上有很多的坎坷,也有迷茫、焦慮、找不到方向的時候,這本書的閱讀讓我好似豁然開朗,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樣在跟我對話,給我指引方向,讓我感到內心的平靜,我想,這可能就是一本好書的力量吧。

  教學勇氣讀后感 10

  曾幾何時,我們滿懷夢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隨著時光的流逝,曾經意氣風發的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學的勇氣。近期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剛開始覺得枯燥乏味,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才讀出其中味道,耐人尋味,讓人受益匪淺。

  帕克。帕爾墨的這本書,為在迷途中的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很多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了答案,另外書中還闡述了當下談論最熱烈的教育話題。比如我們原來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里,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其實關于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路上。

  這本上給我印象最深有一個詞,叫做:恐懼。相信各行各業的任何人都有過恐懼的經歷,但是書中的所描述的恐懼有了更為寬泛的含義。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

  教師以職業要求回應生命之需。教師品嘗著職業價值,感悟著生命真諦,教師擁有了職業幸福感。前進的路上,還會畏懼那種種難以名狀的苦難嗎?縱然,我們面對重重困難,但是,當教師、學生、學科、家長、社區結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網絡時,凝聚的合力會遠遠大于外部所給予我們的磨難。

  當教師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師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教師以敞開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以敞開的心靈開放曾經害羞的課堂;教師以開放的心靈聆聽多種聲音的激蕩與碰撞。于是,一顆真實、開放的心靈,為教師樹立了能在學生內心默契共鳴的教學威信。

  教學勇氣讀后感 11

  其二,此次共讀營由祖慶老師創建,他邀請了讓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師擔任共讀導師,居然祖慶老師也要協同助讀,而且還有一群擁有美好教育情懷的學友們同行,這樣的高配版共讀營,讓我實在經受不住“誘惑”。雖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鵝”中的“丑小鴨”,對于每日做閱讀批注和每周寫一篇讀后感,也自感“鴨梨山大”;但見識了天鵝們飛翔在高空的美麗姿態,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隨著,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閱讀。不管作業水平如何,先研讀和練寫起來吧,說不定,不知不覺中,天鵝們就引領著我向上躍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對語文教育充滿熱愛的校領導,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學期即將換崗教語文;而語文,是我傾心已久的學科。但說實話,教語文,于我確實是艱難無比,比如:我是兩位孩子的媽媽,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顧家庭?人近中年,更換新的任教學科,要接手讓人生畏的一年級等等。可我并非一時頭腦發熱去做出換崗的決定,而是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我的內心清晰而堅定地告訴我,語文是偉大的學科,語文課堂不因只著眼于應試,而該有更廣闊的承載,它應該要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豐厚內在,豐盈生命。

  我有一個夢想,我期望借由語文課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語種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寫作,真正成為樂讀善寫之人。

  誠如《教學勇氣》書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使我尊重我真實的自己。”“在那些有時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讀書筆記提倡職業的最佳內涵的象征是深層愉悅……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盡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然樂此不倦。甚至這些艱難的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生活充實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因此,知其難為,仍然要為!

  剛巧不巧,前段時間捧讀祖慶老師新作《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代序中祖慶老師講述自身經歷時提到的一句話,也深深觸動和啟發了我,他下決心在大家看好他的發展的時候“開除”自己,正是因為讀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話,即“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須遵從內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換崗,我將在共讀營里“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學勇氣》為我開啟向陽生長之旅!

  教學勇氣讀后感 12

  在《教學勇氣》一書中,作者提到讓學生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是優質教學法的原則。優秀的教師所做的,要遠超過把共同體中的新知識傳遞給學生,優秀的教師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復認知的過程。教學不同于技巧,優質教學一直在本質上是群體共享的。“群體共享”一詞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繼續往下看,讓我了解了作者所闡述的“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傳統教學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把結論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也不是關注主動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體模式的教學中,課堂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主體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升華。

  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他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是如何把握的。在被邀請演講時,碰到的是一群習慣于只聽課,不參與討論的學生。這樣的場面讓作者不安,甚至緊張到違背規則地向學生胡亂發問。感覺到演講像是公開絞刑。當有一個出于對作者同情的學生舉手提問時,作者馬上熱情響應,接著引起了更過的交流,真正的對話、學習就出現了。

  這不也是我們近幾年來的教學探索、教學改革,推翻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弊端,提倡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共同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當學生,學生也可以當教師,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是知識的代言人,也不是學生關注的唯一焦點,被關注的是知識本身。當然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圍坐一圈或是分成小組,在一起討論討論。而是共同關注于知識,學生接觸的是知識本身,學生與學科建立了緊密的關系,在參與共同體的學習中,使學生在比學習書本知識時更真實。

  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也致力于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在6A U7 at Christmas的學習中,介紹的是一個西方的節日文化。在對于這一知識的學習時,學生本身已經對一些西方的假日有所了解,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句型來表達自己喜歡的節日以及在這節日時所做的一些事情,他們有這些知識基礎,并不是對于Christmas一無所知的,這樣為本單元的學習就奠定了基礎。嘗試在學習前,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查找有關Christmas的一些資料,對這一西方節日做最大的了解,知道它是在哪一天,人們通常會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風俗習慣等等。課堂上從談論學生自己喜歡的節假日入手,進行相關的聯想,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hristmas的相關知識上,所有的內容都是通過學生自己搜集,表述,所以比起直接從引入課文,在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就更加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教學勇氣讀后感 13

  讀完《教學勇氣》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樣在跟我對話,給我指引方向,鼓勵我先成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學的勇氣。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窮盡整本書,所以選取了最令我有共鳴的第二章作者對教學恐懼的詮釋,來談談我的感受。

  正如作者所言,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回想這一年,似乎“恐懼”是我常有的情緒,當我精心準備的一節課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當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們就像石頭一樣保持沉默沒有任何反應時......我常會感到恐懼。我恐懼上課時因為自己不得要領而把學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所以有時我會選擇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飾這種恐懼。經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燦爛的臉上會慢慢愁云密布,用極為嚴肅甚至是可怖的面孔來震懾學生的喧鬧,用強勢武裝著自己。因為沒有認清自己的恐懼,所以我根本也就沒有洞察到原來學生也是恐懼的。

  帕爾默在文中告訴我:“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當學生恐懼時,他們往往會采取沉默的方式,他們會覺得只要不開口說話就是安全的。他們害怕不懂,害怕不會的問題正好被老師問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正如現實的課堂中一樣,我們班的一個男孩子,他課上課下完全是兩個人,課下活潑可愛好動,還主動撿起同學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給者,問老師累不累,讓他干點什么等。課上,他就會變得十分靦腆、惜字如金,每次提問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來,那聲音小到聽不到他在說話,任我怎樣鼓勵,他還是那個樣子。這正是帕爾默所說的恐懼。我親身體驗了,而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這樣課堂就會癱瘓,教育就會癱瘓。

  這樣的恐懼如何突破?最關鍵的是“傾聽人們說話”。“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的。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意味著不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真話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識探險中給予他們保護。

  隨后,帕爾默寫出了那個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室里親切款待了學生,學生將給教師帶去新鮮的思維,超越教師所能理解、超越教師所能想象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分享、碰撞的狀態,讓整個課堂變成了一個有溫度的學習共同體。

  面對課堂上的焦慮和恐懼,作者幫助我們剖析恐懼并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懼。我恐懼我的教學很糟,這種恐懼或許不是一種失敗的信號,而是關注我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我恐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我解答不出來,這種恐懼或許不是警告我逃避這個話題,而是發出一個信號:這個話題我必須注意,我應該為每次的教學做更多的準備,我應該多看書,多充電,以此來鞭策自己。我恐懼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這可能是在告訴我:我設計的教學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破解恐懼,而不是因為恐懼而停滯,那么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

  其實,我原本也畏懼攻讀理論書,但誠如書中所言:“當我們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戰去擴展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自身認同和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感受到加繆提到的恐懼——這種恐懼讓我們知道我們處在真正學習的邊沿上,……在那個時刻,我們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觸動,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們渾身顫抖。我們穿越了一片普灑大地的陽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教學勇氣讀后感 14

  最近讀了《教學勇氣》一書,里面提到一個醫學院的教學改革:將原來用尸體做標本,改為用真實的病人做標本。這樣的改革使原本機械化程式化的學生變得人性化,感性化,他們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從而充滿感情地對待病人,認真對待病號,盡可能地在救治的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帶著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去醫治他們,這才是醫學的初衷。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細細想來也不過是四個字: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教給孩子們知識,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知識。所謂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讓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與國家、社會、他人有用的人。再來看看我們現在在做什么:上課,完成作業,能夠應付考試,每次考試要考到前幾名,畢業班升學率要高……孩子學會知識了么?會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么?孩子們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師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了還找不著工作?我們的學生動輒自殺,動輒殘害室友?所以,我們的教育早已違背了初衷,我們的老師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現實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須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鑒一下醫學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歸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們教師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要用我們內心的人性去面對學生的人性,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去處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用人對人的態度去處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用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去做好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教育。用人與人之間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們的孩子,讓他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帶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只有八九歲大,但是我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前幾天我講公開課,我把同學們教師節送給我的花當做獎品,在講課的過程中把花送給表現好的同學,當我將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較慚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夠,有很多表現很好的同學沒有得到獎勵,.于是下課后,我要買了一些棒棒糖分給孩子們,他們拿著我給的棒棒糖高興極了。從那以后,同學們更聽話了,上課紀律更好了,老師不在的時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強了,我由衷的開心,也用更多的語言去夸獎他們。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正在一點一點地在他們心中播下種子。

  我想,教育就該如此,返璞歸真,回歸初衷,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知識,認認真真得教他們做人。

  教學勇氣讀后感 15

  《教學勇氣》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僅僅源于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通達的語言讓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地立足于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中時,我們才能獲得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和力量。

  人們出于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甚至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教學勇氣——漫步于教師的心靈》的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特別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全書共有八個篇章組成:導言,源自心靈的教學;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知于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于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于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在眾多和教育相關的話題中,教師的“心靈”是鮮有人關注和討論的。人們熱衷于討論“教什么?”“怎么教”這些能夠能對教育現狀產生立竿見影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往往會讓人覺得“遙遠而空泛”,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班級,面對一張張新的面孔,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有難以抑制的恐懼冒出來,甚至當我們面對每一堂新課、每一個突發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戰時,恐懼都會不時來突襲我們的心靈。我們恐懼,恐懼未知的糟糕結果,恐懼一切不順利,而與此同時,學生也深陷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或者他們的偏見受到挑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

  為了保護自己,教師選擇了和學生相隔離,用權力、身份、學識等等筑起高墻,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讓教師或激動、或傷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或許傷心也越多,而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難仍然能夠堅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實的苦與樂。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對教學來自與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閱讀當中尋找教學的勇氣吧!

  教學勇氣讀后感 16

  歲月如梭,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工作已經15年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雖然從事教育教學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備好課后,充滿信心進教室,卻總是有遺憾地走出教室,難得有幾堂課自己覺得是挺滿意的,包括同學的每次作業、每次考試都有感到不滿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受。我從不懷疑自己的內心,我是一個熱愛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為了教好學生,可以傾己所有,包括時間、精力、感情、知識等。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我明白這種“不滿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種 “恐懼” ,因為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檢測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懼”自己教學失敗,“恐懼”自己落下“誤人子弟”的惡名。有時上課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出,總是疑惑自己設計的問題是否太難了,還是學生因懼怕而不回答?覺得自己教學了這么多年連這點把握都沒有,不該犯這種低級錯誤。課堂氣氛不濃烈時,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課不受歡迎呢?還是學生習慣于“只聽不講”了?對教學目標能否真正達成心中無底。我也明白我們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提倡個性化教學,但在目前形勢下如何真正有效開展問題頗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 “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這是產生“恐懼”的根源之一。我認為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鼓起教學勇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于某個學科、樂于幫助人們學習等愿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懼”,使很多人失去了這種心靈的力量,教學熱情受到挫。我認為,要戰勝“恐懼”,唯有與學生、與同事真誠溝通,才能釋放心靈,因為心靈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實質就是一個心靈引導的過程,而心靈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不僅僅學生要遇上合適的教師,教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在這種心靈相遇的過程中,不僅顯示出教師的素質,也引發出學生的素質。但現實是學生很難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的機會,而教師也沒有選擇自己學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師與學生能夠彼此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只要在這既定的師生范圍內做到真誠溝通,彼此調適,互相適應,一定能戰勝彼此的“恐懼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當然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時進行心靈引導,才能產生優秀的教學,才能使教學富有實效性,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素質全面的人才。

  教學勇氣讀后感 17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從教師對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系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持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本書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陳述個人教學的案例時對個人心靈掙扎的描述,這種描述是基于對自己心靈的徹底體察,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整體洞悉,并結合對教育對象的換位思考,幾方面的交替進行,夾敘夾議,陳述觀點。這種論述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說服力,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教育工作的無比熱忱,對人性的反思,對教育同行的熱情激勵,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心。這種敘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層層的邏輯的論證說服力更強,更能關照到深層的現實的問題。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帶領我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最令我無法釋懷的是蘊含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靈深處的自我剖析情懷。我們承認:教學的根本是學習的學生,而非教學的教師。學得好的學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師最美好的成果。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方法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辟蹊徑、超越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教師可以成為天使——引領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可以墮落為魔鬼——扼殺學生的天性,阻礙學生的成長。因此,我們更應該做一個用心的老師,用心研究與教學相關的自我內部景觀,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氣,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動,在解剖中認識真正的自我!惟有如此,才會真正對學生的`生命負責!最令我有共鳴的是作者對教學恐懼的詮釋。作者揭示了這種恐懼的根源在于教師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自我和教學工作本身的分離狀態,甚至是教師和所教的學生之間的分離狀態。作者認為教學是由一系列教與學的悖論組成的整體,由教師、所教學科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整體,這個整體要求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它,任何分離或片面強調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學陷入困境。這就是教學的共同體。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努力、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時時都有美麗的風景。

  教學勇氣讀后感 18

  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于簡單,過于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而更為復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于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復制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當我們不了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系,較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也許很多教師會說,是外部體制帶給我們種種的分離,造成了我們的教學喪失了心靈。帕爾默告訴我們,外部教育體制是根植于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懼。我們恐懼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們害怕與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的學科造成沖突進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分離。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靜等外部體制的變化,我們要依靠自己,要承認一個事實,多元性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創造性的沖突,為贏而輸會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也是我們不斷擴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去尋找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讓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去創造真正優秀的教學,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教學勇氣讀后感 19

  剛剛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時,我先翻開《教學勇氣》的目錄,努力尋找具有親和力的章節,最終把目光落到了第二章的“有問題背景”的學生這一節中,翻到那里,努力地細細品讀,居然能從自認為晦澀的語言中獲取同感,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摘錄其中幾節:

  “當問及讓老師說出優秀教學最大的障礙是什么時,經常聽到的答案是‘我的學生’。當問到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時候,聽到的又是一連串的抱怨:‘我的學生沉默寡言、郁悶孤僻;他們沒有社交會話能力;他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太短;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觀點;他們死抱著狹義的‘重要’和有用的觀念不放,而無視思想領域。‘當追問這些所謂過錯的因由時,聽見了又一連串的常規抱怨——抱怨社會弊病。雙親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電視和大眾文化平庸之極,毒品合計究竟造成的危害,所有這些都是使得我們學生精神和生活處于低迷狀態的罪因。”

  “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院的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么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好醫生。”

  “來自地獄的學生”即“有問題背景”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頓感慚愧,自己何嘗不是抱怨過學生?那么自己豈不就成了那個所謂的要給健康的“病人”“治病”的“庸醫”?是啊,每當和同學、同事談起學生,沒有一個人不是抱怨滿腹、數落連連的?最終在一片聲討中做一聲無奈的嘆息。然后又繼續重復著、數落著、抱怨著。但是,至少從現在開始我要學著不去抱怨,畢竟好醫生是要“手到病除”、“救死扶傷”的,既然我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抱病在身”,那么我們惟有“會診、治療”,使我們的孩子慢慢康復,而抱怨只是徒勞,只會增加煩惱的砝碼,那么,看開了,何必去做一個喋喋不休的“怨師”呢?

  談到“來自地獄的學生”,其實他們都有可憐之處,至少我這么認為。或者是親情的缺失,或者是感情的扭曲等等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其實他們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傷害的承擔者。由此,我想到了我曾教過的一個孩子,他的獨斷專行、他的飛揚跋扈、他的極端暴戾,都在表示自己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但是我相信他的內心總有一處最柔軟的地方,但是我很慚愧,一直沒有探尋摸索到,所以面對他,我覺得自己很痛,為他,為自己。

  在反復閱讀《教學勇氣》這本書后,感覺是帕爾默先生帶領我進行一次了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

  我深深體會到,教育其實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教師的核心任務是要為這個主體提供一種聲音,一種能力——獨立的把真理說出來,讓學生聽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師的聲音。”

  在這本書的背后,滲透的是一種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即在一個日益陷入分離的世界中重建關系,重建教師的職業尊嚴。因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從心靈內部引出智慧內核,用真理啟迪生命,引發出學生的鮮活生命潛能。這需要教師能夠成為喚醒學生內心真諦的心靈導師,而且,只有當教師自己能夠清醒地與他的自我意識深層對話,傾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才能夠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應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才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這就是帕爾默先生先生所帶給我們的。

  教學勇氣讀后感 20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為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于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于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為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為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著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于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著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里都感到回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回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才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教學勇氣讀后感 21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是美國作家帕克帕爾默撰寫的,作者自己認為“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兒童教育》評價本書“書中系列張杰及開篇優美詩文發人深思。帕爾默努力支撐讀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學勇氣》是一種喚醒,對那些任教于各級各類學校、教導不同年齡學生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溫暖而直接的觸動。”

  第一章《當教師失去心靈》

  1、“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于,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

  2、“與很多別的職業不同教學一直都是個人生活與公眾生活危險的會合。”

  3、“不過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站在個人與公眾相遇之處,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當我們試圖把我們自己及學科與學生相聯系時,我們會使得我們自己,還有學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評判、嘲諷的傷害。”

  5、“為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

  6、“我們遠離學科,遠離學生,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到最低,卻忘卻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

  看到這樣的描述,簡直觸目驚心!但是攬鏡自照,這樣的情形又何曾不會發生在大多數教師的身上?記得帶過一個各方面表現都不好的高三畢業班,班風較亂,班級缺少領頭羊,難搞難纏的“刺頭兒”卻比比皆是。語文學科成績長期年級墊底,學生對高三語文學習采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學生的感情基礎為零,更嚴峻的挑戰時前任語文老師和我完全是兩種風格……當時真是在萬般不情愿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進的教室,開始一年注定痛苦并且注定失敗的.教學任務。每一節課都是一場現場直播,不錯,我們當老師的早就習慣了,雖然語文課上這個班級四分之一的在睡覺,四分之一的在趕各種作業,四分之一的在聊天開小差,還有四分之一的在聽講,但是就是這在聽的四分之一中還有些人是抱著看大戲的輕佻態度,稍微哪個知識點是前任老師沒講過,此生第一次聽說的,就驚訝,懷疑,大呼小叫;稍微哪個知識點講得深一點,難一點,超出他們得理解范圍一點,就驚訝,懷疑,大呼小叫,稍微哪個地方講得好玩一點就哄笑,吵鬧,自己在下面扯開去然后收不回來。

  稍微哪個地方舌頭不聽使喚,發音不標準了,或者一時口誤,講錯了,就哄笑,露出含義復雜的怪笑。漸漸漸漸的,其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這樣的課堂,我就怕了,厭煩了。再加上永遠沒有起色的考試成績,慢慢的,我與這個班級,與班級里那群孩子心靈上越來越疏遠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認真聽課,那么課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問題也就僅限于這一小部分人;既然講得稍微深一點難一點就對我報以不耐煩與懷疑,好,那我們就淺嘗輒止;既然講得稍微好玩一點就起哄,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開,一個笑點都沒有,全程一張嚴肅臉;既然這么不愛學語文,好,那作業不做不交真無所謂,只要我在乎的那個好學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課堂上在教學中,就算是在非學習時間,心里也沒把學生當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學生,前一秒鐘還和同事們有說有笑,這一秒鐘馬上收起笑容,任你從我面前經過,我對你沒有一聲問候,你對我也是視若無物。

  有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怪物,怎么變得像雙面人一樣,而且是對著一群不懂事得孩子?這樣心靈自我封閉的狀態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期間也動搖過,也害怕過,動搖是因為知道這樣處理教學,處理師生關系并沒有讓我變得很輕松很快樂,難道這樣的班級,這樣的學生就真的無藥可救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害怕時因為怕學生說我不負責任,其實更怕的是自己怎么會變成這樣的教師,或者這樣做已經不是一名合格負責任的人民教師了。有時候會在心里偷偷地想,其他老師碰到這樣的班級,碰到這樣一群孩子會有什么辦法呢?應該也會束手無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時發生了偉大的效力。

  其實早就預見了這群孩子的高考結果應該不會太好,但是沒有想到會那么差。等到畢業的六月來臨的時候,我全然沒有以前送畢業班的傷感與不舍,滿腦子都是總算解脫了的想法。“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學生都快畢業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話都不想說。

  回顧這一年的教學工作,無疑是痛苦的。這種痛苦“來源于切斷了與我們自身真實的聯系,切斷了與我么投身教學的熱情的聯系,也切斷了與心靈的聯系,而心靈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話雖如此,做到卻難啊!

  教學勇氣讀后感 22

  在黃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初拿到書,封面上的一段話隨即震撼了我。“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上:優秀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優秀教學源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這真是對教師靈魂的拷問,教學就是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我窺見了狼狽、慘不忍睹的自己。

  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我竟然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漸漸的喪失了信心和勇氣。一度時期,內心竟然產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懼感,所以當我看到“教學勇氣”四個大字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可以重生了。這本書是一劑良藥,專治那些為恐懼所糾纏的痛苦的心靈。作者帕爾默是一個誠實的勇于自我解剖的人,在這本書里,他討論了產生恐懼的原因,探討如何走出恐懼,獲得一種真正的勇氣來直面職業生涯,重新獲得職業幸福。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問了一個框架很好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應該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擊著,下沉著,最終你覺得無助而失控。于是你懷著焦慮,憤怒以及復雜感情回答了自己的問題,而這些情緒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這不正是自己語文課堂的生動寫照嗎。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我的問題,啟而不發時間一點點流逝,而要講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講不完就要延誤教學進度。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著急甚至暴躁,有時還會訓斥學生。結果是學生在我的不耐煩的表情或呵斥中變得驚慌失措,而課堂氣氛愈加沉默。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時常會有老師提出問題時,第一時間不是去思考問題,而是怕老師點我的名,怕自己回答不出會被老師責備。如今當了老師,反思一下: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學生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為什么他們回答不出我的`提問呢?是我講的不好嗎?是啟發不力嗎?可事實上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往往無視孩子們的恐懼。而簡單粗暴地批評、指責,感嘆學生一級不如一級,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雪上加霜,教學陷于惡性循環,教師成了戴著沉重鐐銬獨舞的丑角,每每敗下陣來,不自覺不自省,重蹈覆轍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課堂,漸漸厭倦學習。

  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高高在上,莫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循循善誘,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在自由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也才能培養出善學樂學的孩子!只有這樣教師不恐懼,孩子不害怕,課堂必然呈現出生動有趣、教學相長的蓬勃生機!

  當重新與自己心靈對話后,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審視內心,重拾勇氣,在教學中不斷自我認同、自我完善,不斷探究發現,忠誠地棲身于此,誨人不倦,方得始終。

  教學勇氣讀后感 23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里,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 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 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

  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回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1、“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于不屬于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里,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于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117)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里,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153)

  帕爾默認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對于后者,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焦點人物”, “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么感覺?)……”讀到這里,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于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默認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于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里,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讀后感 24

  《教學勇氣》的作者是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他的《教學勇氣》一書,初讀,感覺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細讀之后,才越來越覺得這本書是那么直通人的心靈。

  讀這本書,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復工作中積淀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于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面對教師這種困境,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字里行間自然流露著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

  教學是需要勇氣的,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當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你的時候,我必須做到謹言慎行、因材施教、為人師表。

  書中說“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銳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么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在一次家長會中,我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說,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與孩子發生沖突時,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說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并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和學生的內心感受,缺少書中所說的“教師心腸軟”。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某次我給一學生糾偏輔導,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采用互動模式,把學科的一周知識復習、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里倒數的女生表現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品質,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個晚上跟她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

  要有勇氣構建共同體。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斗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學,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于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發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于是教師越俎代庖,慌里慌張、糊里糊涂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么學生發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游離于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著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回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平時要做到:

  1、多讀書籍,讓書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

  3、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這樣真正的教學才會發生。

  教學勇氣讀后感 25

  我讀《教學勇氣》,突然有一種被喚醒心靈的感覺。從書中,我讀到了:真正好的教育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為它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

  帕爾默先生還說到:“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于他們的'方法,而在于他們的心靈——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不知不覺中,我把這種“自我認同”當做一面鏡子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我也問自己:我是不是好老師?后來我發現,當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我一定會收獲無數感激的心靈。也許這就是“自我認同”在心靈深處的回應。

  教育,需要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在教學的苦樂中汲取養料,才能彰顯教育魅力。

【教學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勇氣教學設計04-23

《勇氣》教學設計03-05

《勇氣》教學設計01-30

《勇氣》教學設計05-19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01-12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04-22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03-13

《花的勇氣》教學設計03-20

花的勇氣教學設計04-03

《花的勇氣》教學設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