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池》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池》教學反思1
今天,是我們本學期的第一次小教研活動。早晨第一課,我鄭重的邀來了心雨和細雨兩位老師。并一本正經地對孩子們說:“今天,兩位老師要來看看我們班小朋友上課的表現,過幾天呢,黃老師也要去看看一(2)、一(3)班小朋友上課的表現。我們還要給你們打分,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認真,上課回答問題最積極,聲音最響亮,老師會給你刻一個大拇指。。。”呵呵,這一招還真靈。就今天自我感覺,外加心雨和細雨的評價,我們班小朋友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分析一下原因,多媒體當然是功不可沒啦。
這次在網上找的這個課件真的是很美,別說小孩子了,就連我們也陶醉其中了。晚上乘車回家,心雨對我說:有多媒體,真的是很幸福!是啊,多媒體,總能讓一些對于孩子來說長長的.,可能難于理解的句子,就通過那么幾幅圖畫,或者一個簡單的動畫,就把所有的難點都搞定了。雖說多媒體是共享的,但是調換班級什么的也有很多麻煩,不是這兒沒空就是那兒要去上課什么的。
本來想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賞到這么美的小池塘。可最后唉,很多無奈!但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會盡量想辦法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的幸福!
《小池》教學反思2
今天學習了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首詩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很多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的檢查,我發現有不少孩子基本都只會背,不懂意思。但一般來說,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釋,而是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誦讀時毫無表情地念。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覺得老師是無法替代的。于是,我讓他們采用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習伊始,我就提出了兩個大問題:1、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么?2、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么?這樣,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古詩,開始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自主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所描繪的一眼清泉、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所深深吸引了。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學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后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干什么。劉萌萌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馮曉雨說: “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叢藝銘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通過自主學習以后,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這節課,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學反思3
在上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著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才說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不一定沒開呀。”“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里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不能人為地去限制學生,用一種固定的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重要的是多為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條件,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評價的'藝術──《小池》教學有感
評價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如運用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推動教學向成功的方向發展;反之,如運用不當,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走向失敗。
在教學古詩《小池》一課時,我采用了角色轉換的方法來評價學生。
師:小朋友,回到家里,誰愿意把新學的古詩《小池》背給媽媽聽?
(生紛紛舉手,師找一名到前邊)
師:好,現在我當你的媽媽,你背給我聽聽,好嗎?想想到家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啊,我太想聽我的女兒給我背詩了!
生:背詩。
師:我的女兒真行,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眾笑)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師:(教師指一名學生到前面來)現在,我當你哥哥,你該怎么說?
生:哥哥,我背詩給你聽聽好嗎?
師:哪一首?
生:《小池》。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的。
師:啊!我搞錯了。還是弟弟的記性好。
(眾笑)
…………
在這里,我把教師的角色轉化為社會性角色(如媽媽、哥哥)這樣有情節,有沖突,有趣味,容易被學生接受。整節課,學生們情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非常好,可以說,評價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小池》教學札記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后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干什么。有學生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有學生說:“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
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小池》教學反思4
《小池》一詩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描繪了初夏池塘優美的意境,贊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機,抒發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向往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教學,我采用了這樣的一些辦法:首先是用畫面、用故事感染學生,創設一種意境,讓學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后我和學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相互提問、互相啟發。這時,我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語,感受詩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頭”誰在先誰在后的問題,更是引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討論、交流、想象,豐富了詩的意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
《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以讀為本,讀通讀熟。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在學習這首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采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去掉拼音讀,個別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讀準字音后,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古詩,把古詩讀熟,讀得瑯瑯上口。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就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么?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么?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熏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后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干什么。有學生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有學生說:“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這首古詩是《小學生必背70首古詩》里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后,檢查后發現有不少字音孩子沒讀準,而且都沒注意七言詩2/2/3或4/3的朗誦方式,至于理解,就更不用說了,孩子們基本都只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釋,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是我覺得大概意思還是應該知道的。那么怎么樣才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把主動權更多地讓給孩子們。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于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照”是翹舌音,“聲”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著我又問:詩歌中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哪些地方你們不明白?“惜”是什么意思?“惜細流”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了解了詩人所寫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大膽地自己提出問題,哪個詞不懂,哪個句子不明白,都讓他們提出來。然后再問有哪些孩子能解決這些問題。讓那些能解釋詞意或大概講解詩意的孩子先說,然后我再對他們的解釋進行加工潤色,那么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們也積極參與了提問及回答。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兩句上,后兩句比較直白,孩子們都懂。以這樣的形式講解了一番后,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這節課總體來說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學反思5
《小池塘》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一年級的孩子剛接觸課文,所以訓練重點在課文的朗讀上。本單元的情感訓練點是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大自然的美。基于這些訓練點,我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這些目標展開。
一、抓住文中的“境”想象美
在教學《小池塘》一課時,我采用從圖到文,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引導學生想象文章的美。通過引導學生看圖讓學生初步了解小池塘的美境,然后再閱讀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小池塘白天的美麗和夜晚的寧靜的特點。指導學生朗讀時仔細揣摩體會語言文字描繪的`畫面,品味作者對小池塘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抓住文中的“形”感受趣。
我運用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教學輔助手段,渲染課堂,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在本課中,我盡量將我的評價性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的年齡,因為只有親切、真摯的語言才會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不是說不要對字詞的理解,相反,這種理解還相當重要。但是,從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來說,孩子們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字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就更需要用朗讀來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鮮紅”一詞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們的解釋,而是通過不同的評價語言讓孩子們朗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為“切入口”:“嗯,有一點點紅了!”“真的是很紅的氣球呀!”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并茂。
三、抓住文中的“意”品味情。
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描寫了春天的小池塘美麗多彩的美景,其中“美麗的小池塘,明亮的大眼睛”寫得尤其靈動優美,這就是文章中小池塘的“意象”外化,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眼睛”二字出來的。我引導學生把內心對小池塘的喜愛、贊美融化在朗讀中,學生讀的有滋有味。
但是,上完這節課后,我覺得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本學期我們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在課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課內知識,三分之二的時間拓展閱讀,可是我居然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去上這篇課文,以至于后面拓展的閱讀沒有時間展示。這是我的理念問題,還沒有更新,沒有轉變,總是處于不放心狀態,所以不敢放手,導致老師很累,效果不好。
二、朗讀指導不到位。本來在設計時我是想通過營造氛圍,抓住重點詞句來指導學生朗讀。誰知,教學的過程中我把這些給全忽略了。究其原因,時間安排不合理,慌張之下給漏掉了。
三、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熟悉,對環節的把握不準確,造成內耗。對本文所體現的情感目標沒有明確告知孩子們。
《小池》教學反思6
作者筆下的小池塘美,美得令人心旌搖曳,美得令人陶醉,美得令人心馳神往!這篇散文形象生動、內容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合理、意境優美。品讀這篇文章實是一種享受。
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邊讀邊在腦海中過電影,想象畫面。學生美美地朗讀著課文,教室里讀書聲此起彼伏。讀完課文后,我就讓學生說說小池塘美在哪里?一個孩子一臉陶醉地說:“池塘邊的柳樹姑娘很美,春風姐姐輕輕地吹,柳樹姑娘的辮子甩來甩去。”孩子想象中的柳樹真的很美,但第一自然段沒有講到柳樹啊,我想要的答案是“水波美”、“蘆葦美”。于是,我笑著問他:“第一自然段中有寫到柳樹姑娘了嗎?”孩子搖了搖頭,紅著臉坐了下來。其他的小朋友似乎心領神會了,紛紛回答:“小池塘美在岸邊的.蘆葦長長的,綠綠的。”“小池塘的水波一閃一閃,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很美。”我很順利地出示了兩句描寫池塘美的句子,按部就班和學生一起品味、朗讀。
就這樣,似乎非常圓滿地結束了這一自然段的教學。
課后,我在想,孩子之所以能想象到課文描寫以外的池塘邊的景物,正是因為他全身心地投入讀書,仿佛身臨其境。這理應值得肯定表揚,可我卻斷然否定了他,這無疑給了這孩子一個深深的打擊!造成錯誤的根源是:我的心中只裝著自己預設的教案,把學生完完全全地丟掉了。
如果每一堂課上,老師的心中始終都裝著學生,那么理想課堂離我們不遠了。
《小池》教學反思7
《小池塘》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小池塘這只大眼睛看到了一個五彩的世界,給人帶來美的體驗與享受。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美的文字中得到享受,在美的畫面中放飛想象,并能說會寫。
一、教學生會說
在教學中,我始終抱著一個信念——教學生學會說。我引導孩子邊讀邊思“文中的小池塘為什么像眼睛?”指導學生說說為什么小池塘像眼睛。在讀懂句子以后,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學生很快就能想象到小池塘的形象美,再通過形象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陽光下的水波是什么樣的,水邊的蘆葦又長得怎么樣。兒童是通過形象來思維的,一些逼真的畫面一下子給學生帶來表達的欲望,他們通過自己美麗的語言描繪出一個美麗的小池塘。
二、教學生說好
一開始學生的語言還是清湯寡水,不帶一點修飾。我用兒童的視角,設計了“小粗心”這個人物,讓他們思考小粗心漏掉了表示顏色的詞語行不行?學生在七嘴八舌中理解了小池塘不僅留下的白云和太陽的影子,也留下了白云和太陽的顏色。這正契合了第三自然段中“明亮的小池塘,美麗的大眼睛,映出一個五彩的世界。”這一理解難點。利用“誰也在小池塘里留下自己的美麗?”讓學生學會把句子說生動,說形象。把最先示范的一些句子進行比較,體會到加上顏色、形狀、大小等一些詞語后,句子比原來更有意思了,而“小池塘映出一個五彩的世界”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教學生寫好
《小池塘》的`美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前面說話訓練的鋪墊,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尋找美,設計“()倒映在池塘里,像()。”進行寫話訓練。這個寫話訓練是有層次性,讓孩子有種“跳一跳摘桃子”的欲望。寫是進一步思考提煉的過程,學生邊寫邊思,寫完讀的過程也是欣賞、內化、完善的過程。寫后評價更是學習的機會,能讓學生在比較學習中發現長與短,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自己的短處。
課堂上還應多關注每個層次的孩子,爭取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進步,都能說好、寫好。
《小池》教學反思8
《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首尾呼應,《三字經》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經》和古詩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課我以學生誦讀《三字經》導入本課。
我是這樣開頭的:《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而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節課老師就要領著小朋友們去這座寶藏中尋寶,高興嗎?(高興)那好,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要去尋寶了!
這樣的開頭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在結尾時,我與開頭相呼應:小朋友們,你們看,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這首《小池》記住了,我們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小池的風景真是太美啦!而詩人卻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來,看來古詩中真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等待我們小朋友去發掘!正如《三字經》中所說的“子不學,非所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去發掘更多的寶藏!
這樣相呼應的結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為主,以讀為本。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是因為課前學生回家已經預習了這首詩,所以我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把古詩讀給同桌聽,把生字讀給同桌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桌作為小老師來糾正對方讀錯的地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發學生認字的熱情,用交流識字方法,個別讀、領讀形式來讀準本課生字,再讓學生展示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錯誤的讀音并邊聽邊想古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整體感知古詩。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比賽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美好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配樂朗誦時,讓學生閉上雙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學生在音樂與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了詩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賀晨曦說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飛呀飛呀立在了荷葉上;錢嘉盈說她好像看到了樹陰照在了水面上;吳崢說他好像看到了泉水從泉眼里流了出來,可以說朗誦和音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而想像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意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除了讓學生在教師配樂誦讀中想像看到的畫面外,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從圖面中去感受詩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語言“泉眼很愛惜它的細細的`泉水,不讓它們多流一點兒似的,泉水就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流出來……這樣的泉水,我們應該怎樣讀?”“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歡嗎?是啊,連樹陰都喜歡得投進了池塘的懷抱了,你們瞧,它照在這片波光上呢!這句我們應該讀出什么樣的心情?”......用語言來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境,并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里應該停頓,指導學生朗誦,而詩的后兩行,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誦,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熏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課文中“池、惜、陰、晴、柔、露、立”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會運用借助熟字識字的方法。初步學習借助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為了達成目標,我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鋪墊情感。
(二)品讀詞句,積累情感。
在字詞教學中滲情。一篇文章的字詞教學與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很多時候較難統一起來。為了避免這一點,讓情感脈絡貫穿字詞教學,我的策略是:①隨文識字,所有生字的教學分散在詩句的解讀中。②對生字的教學做一翻詳略安排。與情感主線有關的字濃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詩《所見》中要求四會的生字,考慮到這個字和“惜”、“愛”是本詩歌的文眼,抓住這幾個生字的教學就能緊緊地抓住詩歌的情感線,所以我把“立”字作為本堂課的四會字來教學,并給予濃墨重彩,為情感目標的達成助力。與情感主線無關的生字教學(例如:池、陰、晴)我則通過在語境中復現淡化處理。③從生字的不同角度滲透情感。“惜”從形入手,為什么“惜”要用豎心旁?讓學生明白心里愛惜才是真正的愛惜,泉眼從心底里愛惜泉水,舍不得讓它多流;“立”從推敲其運用入手,體會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輕盈與自在;“柔”從義入手,給“柔”組個詞,詩中講大樹喜歡柔和的()。這樣的教學努力體現識字與閱讀的整合,生字的教學基本與情感基調保持一致。
(三)啟發想象,豐富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往往留下許多不確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適當的補白,以豐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涼的小詩,他們相憐相愛、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諧。教學中,引導學生借助畫面,展開想象,一起走進這恬靜、美麗的小荷池,一會兒是蜻蜓,一會兒做大樹,一會兒又成了詩人站在小池邊,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麗,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體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在本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葉圖,學生聲聲驚嘆夏天荷塘美麗的同時也積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紅等許多詞語與詩句。同時,讓學生自己去課外搜集、誦讀跟荷花有關的詩歌與文章,這樣從課內的拓展到課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在生動的畫面視覺作用下,不但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發出由衷地贊嘆。
《小池》教學反思9
《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首尾呼應,《三字經》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經》和古詩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課我以學生誦讀《三字經》導入本課。
我是這樣開頭的:《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而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節課老師就要領著小朋友們去這座寶藏中尋寶,高興嗎?(高興)那好,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要去尋寶了!
這樣的開頭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在結尾時,我與開頭相呼應:小朋友們,你們看,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這首《小池》記住了,我們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小池的風景真是太美啦!而詩人卻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來,看來古詩中真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等待我們小朋友去發掘!正如《三字經》中所說的“子不學,非所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去發掘更多的寶藏!
這樣相呼應的結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為主,以讀為本。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是因為課前學生回家已經預習了這首詩,所以我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把古詩讀給同桌聽,把生字讀給同桌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桌作為小老師來糾正對方讀錯的地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發學生認字的熱情,用交流識字方法,個別讀、領讀形式來讀準本課生字,再讓學生展示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錯誤的讀音并邊聽邊想古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整體感知古詩。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比賽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美好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配樂朗誦時,讓學生閉上雙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學生在音樂與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了詩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賀晨曦說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飛呀飛呀立在了荷葉上;錢嘉盈說她好像看到了樹陰照在了水面上;吳崢說他好像看到了泉水從泉眼里流了出來,可以說朗誦和音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而想像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意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除了讓學生在教師配樂誦讀中想像看到的畫面外,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從圖面中去感受詩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語言“泉眼很愛惜它的細細的泉水,不讓它們多流一點兒似的',泉水就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流出來……這樣的泉水,我們應該怎樣讀?”“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歡嗎?是啊,連樹陰都喜歡得投進了池塘的懷抱了,你們瞧,它照在這片波光上呢!這句我們應該讀出什么樣的心情?”......用語言來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境,并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里應該停頓,指導學生朗誦,而詩的后兩行,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誦,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熏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小池》教學反思10
上完了,不知是一種內心的空洞,還是裝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覺,總不是個味。
回憶課堂上,腦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幾乎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組織。只記得我不停地講,不停地導,跟著是不停地緊張……
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這節課的得失,體會著沈榮老師的話,要說的確實很多。
一、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不是教學方式,而是教學內容。
這陣子學校正在為各科教學征集游戲活動,腦海里幾乎溢滿了游戲,溢滿了活躍。也是,印象中,低年級的課堂要是沒有幾個游戲,幾個活動來組織教學,孩子怎會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搜集、整理、實用,然后就是等著收獲“喜悅”。為此,樂次不彼。然而,這正如沈老師所說“無謂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緊要的,與教學目標脫節的游戲、活動能有多大的實用?能給小朋友帶來多大的促進作用?反而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確實,反復體會其實效除了增添一點“躁動”,所剩無幾了。記得在上課前,對于《小池塘》的這課教學設計,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構想著為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個環節的“閃亮”尋找可能的機會,然而,目標中所說的實實在在地理解詞語,認讀課文,我又作了怎樣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沒”來回答。看來任何虛的都是假的!關鍵的不是教學方式的五花八門,而是心有內容,心有學生。
二、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聽話的小精靈。老師讓他說,他就說;讓他做,他就做。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講,簡直不是簡單地順從,而是盲從了。但是有時他們也失去了“聽話“這一本領,那時就會讓你――教師心情煩躁。今天的課堂就是這樣。此時在煩躁之余,靜下心來追尋他們“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總在我耳邊回響。我的設計出了問題,原本要講的.,課前他們通過多渠道的讀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淺層或深入的了解,那這課對于他們來講還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發現,喜歡成為一個發現家。他們樂于把他們熟知的,他人未發現的講出來。他們喜歡漫無邊際地“瞎”扯。這是孩子用來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課堂上一旦這成為了主題,那還要課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體會就很難落實。而在此學生的認知就很難得以提高,他的想法還是從前的。學習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就成為了“空中樓閣”。總之,為了孩子正確的發展,我們在設計教案上必須落到實處,以孩子原有認知為基礎,好好地考慮該教些什么。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為有效的好課。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師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學生!時刻牢記著!
我想此刻的感覺應該等著我去落實行動了……
《小池》教學反思11
執教了《小池》一課后,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獲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發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里面有人,《小池》這首詩里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于孩子的發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說:“你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采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后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著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并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涂鴉,畫后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瑯瑯,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學反思12
春天的小池塘景色明麗,課文運用了許多打比方的手法將小池塘寫得優美動人,學生讀起來很享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盡情發揮想象,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五彩的世界”,我仿照課文的句式設計了一個這樣的說話訓練:倒映在池塘里,像。小朋友們暢所欲言: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蘋果;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只小風箏;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飛機;大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個巨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閃閃的'螢火蟲……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
同時,正確規范地書寫漢字,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為了讓孩子理解漢字間架結構之間的美,我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寫得太大;把下邊的“人”比做是一個人的腿,要又細又長些。
另外,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引導孩子們進行拓展,如:“小池塘里還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拓展練習說話。下面是我們班小朋友的“杰作”:柳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美麗的少女;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疾弛而過的飛機;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閃閃的螢火蟲;飛機倒映在池塘里,像潛水艇;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把鋒利的剪刀……
當然,我的課堂預設和生成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后面的教學中多多努力!
《小池》教學反思13
課文《小池塘》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向大家展示了春天小池塘美麗多姿的一面。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浮現小池塘優美的畫面,感受到小池塘的景色美,感悟到課文的語言美。他們喜歡小池塘,喜歡朗讀,渴望讀好課文。通過兩個問題:小池塘像什么?小池塘的睫毛是什么做的?不僅使學生從整體上抓住了小池塘的形美和神美,同時也深入體會到了課文語言組織的精妙之處,體驗文章的語言美。“一閃一閃”、“明亮”、“長長的睫毛”這些詞語寫出了小池塘美麗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就能使學生讀出小池塘的.美麗,讀出對小池塘的喜愛。由于學生已經進入了課文優美的意境,對小池塘產生了喜愛之情,因此在朗讀這一段時,學生很容易就能讀好這些詞語,讀好課文。
教學中沒有老師過多的講解,有的只是老師激勵性的評價和學生自己情感的流露。學生在一遍一遍朗讀的過程中,一次一次地加深了對畫面的透析,對文章語言的理解,并最終跳出畫面完全融入課文的語言美之中。在指導朗讀時,我鼓勵學生邊讀邊想像,通過老師的范讀,為學生提供了邊讀邊想的范例,使學生在自己嘗試的時候有法可循,情感自然流露。
《小池》教學反思14
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池》的時候,我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獨立學習的空間,用撥動孩子心弦的話語激發情感,鼓勵他們主動地閱讀詩歌,積極地思考,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學生的發言及反復的誦讀中,能夠感受到學生對小詩以及詩歌所描繪的初夏景色的喜愛之情已經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用優美的語句描述著在閱讀、想象之后頭腦中所出現的美麗景象,這時學生的想象力及語感均能通過誦讀詩文盡情地表達。學生對詩歌的喜愛、對美好自然的喜愛之情也得到了陶冶。這樣的設計給“讀讀背背”這一貌似單調的訓練形式賦予了新的理念與教學方法,為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積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活動1
出示課文插圖,請孩子說說看到的畫面。
生1:蜻蜓飛來飛去,很開心。
生2:荷葉剛剛從水中發出芽來。
師:你看見剛露出水面的荷葉是什么樣子?
生2:尖尖的,還像大白菜一樣包起來了。
師:你真會觀察,還會打比方形容呢,真棒!(為下文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埋下伏筆。)
生3:我還看見大樹長得棵茂盛了。
生5:還有水從遠處流來,形成了河。
其他孩子爭論起來:是湖吧,是池塘。
師:(板書河湖池)誰最能干,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討論得出:河是長長的,湖是寬寬的,池塘最小。
師:(出示畫面進一步豐富孩子的感知后)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池?
生:洗衣池、魚池、糞池、游泳池等。
師小節:今天我們就要去欣賞小池的.風光。(板書課題《小池》)
反思:利用豐富的畫面吸引孩子,引導孩子把靜止的畫面變成自己靈動的語言。利用孩子生成的問題:是河?是湖?是池?啟發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為了鞏固對文字的理解,延伸到生活中看到的池,把文本滲透到生活中,使課堂學習和生活零距離,降低一年級孩子學習古詩的情感上、認知上的難度。同時用恰當的激勵語言肯定他們的成就,把孩子的學習探究興趣推向高潮。
活動2
出示整首詩,孩子自瀆,說說圖畫中的景物在哪句詩中。
生1:我發現“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在寫荷葉。
師:你真會發現。詩中為什么說“小荷”,不說荷葉?
生1:小荷是荷葉寶寶,它還沒長大。
生2:它的葉子沒有展開,像大白菜一樣包起來的。(用到了上個環節的知識)
生3:包得像個尖尖的牛角。
師:原來你就是詩人啊,尖尖角是你想到的,真厲害!你能讀讀嗎?
生讀后,師評價:你把“尖尖的”讀得真輕,讀出了小荷嫩嫩的樣子,誰也和她比比?激發孩子感情誦讀。
師:小荷有朋友嗎?,你從哪里看出來了?
生1:我從“早有蜻蜓立上頭”知道小荷的朋友是蜻蜓。
師:你從哪里感覺到它們是朋友?
生2:我從“早”看出來的,說明蜻蜓一直在等小荷出來。
生3:蜻蜓早早的等著,終于見到小荷了,它很開心。
生4:蜻蜓一看到小荷露出來,就馬上站在上面。
生5:我不同意“站”在上面。因為“站”太重了,會壓痛小荷。
生6:對,是輕輕地停在上面。
生7:還可以說是歇在上面。
生8:我還從圖中看出它們很親熱,在說很開心的事。
……
師:你能讀出它們的友情來嗎?
生讀,互相評價:立還要讀輕一點……
反思:借助畫面引出文字,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引導孩子尋找“小荷”、“荷葉”和“站”“立”兩對詞語的不同,主動的理解文眼,發表自己的感悟,培養了孩子主動探究語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有感情的誦讀,使孩子有感而讀,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
《小池》教學反思15
如果說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說教為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采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說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后,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為:“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并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為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占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里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里,有的說是牧童的,有的說是蟬兒的',有的說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說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小學五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并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為,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于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并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著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小池》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池》的教學反思02-22
教學《小池塘》反思09-21
古詩《小池》教學反思12-21
《小池》教學反思(通用22篇)06-08
《小池塘》教學案例及反思10-13
幼兒園《小池塘》教學反思09-29
《小池》教學設計02-28
《小池》教學設計02-28
《小池》教學設計最新05-26
[優]《小池》教學設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