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三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
《三峽之秋》是一篇寫景的閱讀課文。作者按時間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描繪了三峽秋天奇特的美麗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比喜愛之情。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本課時的教學我覺得存在以下亮點: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學能力的培養。
這節課,我重視預習的布置及檢查,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多音字“累”有三個讀音,第二聲最容易讀錯或被忽略,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理解字義,并多組幾個詞,與另外兩個音加以鑒別。“暈”字也讓他們自己學習,通過摘錄筆記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詞得以解決和鞏固。
我以“美”字貫穿整節課,首先讓學生欣賞三峽風光,讓他們感受到三峽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自學,畫出體現三峽之夜的美的詞語、句子,并在旁邊做批注,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自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為接下來的交流打下基礎。在品讀課文環節,讓學生沉浸在美麗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
二、品讀重點詞語,感悟語言魅力。
本課語言優美,用詞形象生動,抓住關鍵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風韻。
在學生感悟夜晚部分時,重點引導品讀“沉沉欲睡”、“驚醒”、“搖曳”等詞語,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方法以動襯靜,突出三峽之夜的寧靜。在品讀月下三峽時,引導學生重點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錦”展現月光的皎潔與明亮;從“墨一般的黑”,體會三峽的神秘;同時抓住“撲跌”、“瀉”、“凌空飛降”、“掛”等詞體會作者以動寫靜,動靜結合,突出月下三峽的寧靜與神秘。
遺憾之處:在授課過程中,由于時間關系,學生的朗讀還不夠,不能在每個句子后趁熱打鐵,加以朗讀。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還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細、更深的反思。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2
寫景的文章很難上好公開課,這是很多老師的共識。因為受公開課氣場的影響,學生很難真正能體會到景物的詩情畫意,也就很難有師生的共鳴。因此,當我選擇《三峽之秋》作為賽課題目時,曾顧慮重重,難于下手。但是本著鍛煉、挑戰的出發點,我還是最終上了這節課。
之所以最終能滿懷信心地上了這節課,那是長期的教學經驗讓我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個核心,那就是“讀”,曾經有一位語文教學的前輩告訴我,小學語文課堂的最基本的秘訣是:“書聲瑯瑯。”我想,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一定能夠對詞語、對意境產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備課的時候簡化了很多看似華麗,但卻占用學生朗讀時間的'程序。我設置了很多“讀”的方法,比如個人朗讀、齊讀、小組讀,齊讀等等。我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以讀攻讀,以讀促講在設置小組討論與小組朗讀這個環節的時候,我也有顧慮,我聽說很多領導不喜歡那種嘩眾取寵且不產生任何作用的小組討論形式。但是,我在參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訓中,看到很多學校的高手們都在采用這一招,龍江路小學的一個課題研討就是這方面的內容。看來,領導反對的不是小組討論的形式,而是小組討論的落實。為此,我細化了小組討論要求,力求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我首先在課件上明確我的我要求,事先對小組組長布置了任務,并參與了部分小組的討論。當我看到各個小組能在組長的帶領下真正地展開了朗讀和討論,教室里人聲鼎沸、書聲瑯瑯,讓我想起來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授課模式。課后,王校長在與我的面談中認為我的理念比較先進,比較適合六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特點。
回顧整個課堂,我覺得能讓我比較自信就是朗讀這個環節,但在很多方面則乏善可陳。比如在學生的課堂鞏固練習方面,因為學生回答較活躍,所以后來設計的練習沒來得及叫學生當堂訓練;在字詞的賞析方面,似乎還可以讓學生當堂造句;我的引導性語言還顯得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話太糟糕,造成了學生的理解障礙;學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組討論和賞析中得到引導和強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最后,如果硬要給自己打分,就讓我引用歷史對毛澤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吧-----七分功勞,三分過錯。能和毛主席得同樣的分數,我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3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采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為美景,便于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后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4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后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說出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贊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里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并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么”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游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聊,他們寫不出導游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么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5
《三峽》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一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贊嘆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扎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熏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一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一直回蕩著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一直浮現著一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一直沉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里,學生們一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一: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朗讀的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從理論上枯燥地去講解如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而是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去朗讀、去感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們的朗讀激情和朗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們初步感受到了三峽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落實實詞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揮了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基礎知識,我在課堂上只是檢查預習和解決疑難問題而已。通過學生們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落實是牢固的,是扎實的。
在研討文章內容方面,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從整體入手,提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文章都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脫口而出:“三峽的山和水”。我便以此為出發點,一環又一環的提問:三峽的山和我們家鄉的山有什么不同之處呢?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語言看出來的?三峽的水又有什么特點?不同季節的水給人的感受一樣嗎?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的三峽?作者究竟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對三峽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細致的啟發誘導,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大膽積極的舉手,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又為下一個有關寫作的教學環節作好了鋪墊。為了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我由剛剛研討完的分析閱讀引出了口頭作文片段訓練,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采用了多媒體,一幅幅三峽美景的再現,伴隨著雄渾激昂的配樂歌曲《長江之歌》,同學們的寫作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用優美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三峽的風采。最后又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回顧了三峽的過去,展示了當今和未來。因此說,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比較成功的。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由于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賞,這對學生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積極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師生的熱情交往,積極互動一直貫穿課堂始末,為了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我沒有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直接滲透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擬定本節課的學習計劃,教師最后再稍加歸納。由于我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們主動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怎么能不愿意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自己親自設計的疑問呢?就這樣,濃重的學習氛圍在剛上課不久就被我營造出來,這為往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為了使學生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峽之美,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復揣摩,認真探索,最后決定還是借助多媒體,運用啟發、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樂引入了文學的殿堂。典雅的古箏音樂立刻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幻的古代三峽之中,雄渾、豪邁的長江之歌伴隨著一幅幅精彩的當今三峽的畫面,震撼著學生的心靈,這怎么能不使學生浮想聯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嬌而折服。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并將本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學生們急不可待的抒發內心的情感,下一個環節的口頭作文效訓練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幾句對三峽的謳歌贊美,就足見我由閱讀引出作文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啟迪,我在課堂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學生的特長,而且還以別具一格的方式重溫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啟發、感悟,今日的三峽令人迷戀,明天的三峽更令人神往。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拓展,思緒早已飛到明日三峽的建設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學生們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學風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熱情互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展示學生的特長,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風格。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死氣沉沉的死角,我會用微笑化解他們的緊張,我會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以朋友談話的方式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我更會用真誠的目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課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默默地交流著,深情的互動著,從而達到知識上的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由于我和學生的心心相通,學生們的潛能和特長更容易被我挖掘出來,他們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現自己。如課堂結尾的表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新奇的內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較內向的女同學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學平時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覺得此處的教學安排是我教學風格最為閃亮的一點,他們聲請并茂的表演更使這節課錦上添花,意蘊雋永。
四:談談我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間靈感,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在重點研討完春冬之時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學計劃是想讓一名擅長朗讀的同學配樂朗讀,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已被作者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都對壯麗的三峽產生神往之情時,我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何不讓學生閉著眼睛,伴隨著悠揚宛轉的古箏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發妙想嚇了一跳,繼而果斷地采取了這次“智慧的火花”,看著學生們在沁人心脾的音樂聲中,閉著雙眼如醉如癡的神態,我真為自己的意外收獲而慶幸。優美的音樂此起彼伏,百轉回腸,我深信在學生的心中早已設計出了一幅幅更為神奇的畫卷。我真的被自己臨時設計的溫馨情境感染了,由原來設計的學生朗讀也變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讀,這處的教學環節也因此成為了我本次教學的最成功之處。事后,我認真反思,終于體會到了這次瞬間靈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智慧之火,是課堂上師生互動,融為一體的共振效應,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設計
本節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有龐雜之感,有礙于學生對重點的把握,音樂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過多的借助,降低了語文課文學的魅力,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教設計:在課時安排上,我將由一課時安排兩課時,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我將忍痛割愛地舍棄展現今日三峽風采的環節,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我將只選取一段音樂渲染課堂氣氛,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漸染,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6
今天所執教的《三峽之秋》是五年級上冊“以城鄉美景”為主題而編排的一篇閱讀課文。
針對“課程總目標”對閱讀的要求:“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具有獨立閱獨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學段目標”關于閱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下面,我就圍繞這五個環節,反思一下我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激趣導入理解文題環節。
利用語言喚起了學生對以往學習過的寫景散文的回憶,為學這篇寫景的文章作了鋪墊。通過指導審題,使學生明確了文章的體裁和內容。
★預習檢測、反饋學情環節。
通過檢查,反饋了學生朗讀的預習情況,相機指導了光暈、顯露等生活中易讀錯或難讀的詞。明確了本文的寫作順序、景物內容和三峽不同時段的特點。為下文的閱讀掃清了障礙。
★抓住特點,指導朗讀環節。
通過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匯報的學習方式。運用讀語段、畫語句、品特點、悟寫法的方法。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訓練,使學生習得了有順序、抓特點、多修辭、用對比的寫景方法。再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壯美。激發了對三峽的熱愛與贊美之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熟讀積累了語言,培養了朗讀,理解了詞句。
在實施本節課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學生依提示獨立學習,然后合作學習。在展示匯報時,形式單一,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對中午長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提醒學生要分工明確。在展示匯報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樣抓住長江特點,表現這一時段三峽特點,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說具體,然后練習有感情朗讀,并對朗讀作以指導。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7
一、以讀為線組織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文學常識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再由老師帶感情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因為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后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后品,品品讀讀,反復誦讀,涵泳文意,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于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于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凄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仿佛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把文章改成一篇現代散文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8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它描寫的那雄奇險拔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江水,挺拔怪異的柏樹,飛流直瀉的瀑布,哀轉久絕的猿鳴,讓人有種如臨其境之感,面對古人對祖國河山的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注重識記。記住作者、原文、翻譯、中心、文句的分析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等方面,卻忽視了語言的運用。為此在上本節課時,我專門設計了兩個環節,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聽)____”的句式寫一個句子和寫一份導游詞,同學們只能就課文而言課文,并不能體味到文字背后三峽的那份壯美,也許是學生語言積累不夠,不能用優美、貼切的詞語表達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許是遠離生活,三峽的險峻、奔放、清幽、凄婉并不能使學生感到震撼。為此,我認為,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當然,教材內容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三峽、富春江、石拱橋、蘇州園林等風景名勝,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教師也沒有去過,可見,讀書和實踐是兩回事,隨著學生生活經驗和閱歷的增加,對景物的認識和感受應該會不同吧。
在本課的教學中,同學們課堂上的表現都非常積極,一個個精神飽滿,面對老師的提問能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如講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這句時,為使翻譯語句通順,需調整語序,大多數學生翻譯為“白色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時,研潤同學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回旋的清波里怎會倒映出影子呢?”也讓其他同學恍然大悟。面對學生的質疑和不解,我倍感高興,因為他們時刻關注著課堂,他們在用心對待著每節課中的每一分鐘。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9
在《三峽之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學習作者細致觀察事物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在導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初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能把握課文的明顯的`時間脈絡,并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細讀課文部分,我在試教的時候,由于提問比較含糊,造成學生對問題的不理解,變成自己講得太多,太細,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指導思想相違背。在這次教學中,我注意改進了這個方面,提問明確,故此,學生在這次課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作為獨立閱讀課文,我還是講得比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讓學生講,那這節課會更加好。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0
《三峽之秋》是方紀寫的。 讀后我們覺得他的語言幾乎是盡善盡美,要想把這篇文章中描繪的畫面展現給學生簡直太難了。而且我們也自我安慰說:“寫景的文章就是難講,你看大家都不講寫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學生帶入其中,作為老師該有的不僅是愧疚,還會有一種誤人子弟的罪惡感。于是這些天來,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樣講這一課。
起初我是接連的在網上瀏覽,也找到一些錄像,看了一些課堂實錄。但沒有可以拿過來就用的。沒有讓自己滿意的。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這兩天終于講完了這一課。有令自己滿意的收獲。
第一課時我通過和學生對詩導入,引入長江三峽。然后就抓住對“峽”字理解,出示三峽圖片,認識三峽。進入課題后,直接就檢查預習情況。
本課就兩個生字,一個“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現的,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習“橘”字,從而走進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領同學們讀課文,畫出本段都寫了橘柚樹的哪些特點,想象畫,讀出感悟。從而了解了三峽秋天成熟的特點。幾篇輪讀,賽讀。學生們幾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著我們看第二個生字“冽”,這個字正好出現在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與第一段同樣的方法:找這個字是寫什么景物的,畫出這個景物還有哪些特點,讀文字想象畫面,談感受并讀出來。就是這樣我們在欣賞中學習語言文字。
學完這兩個生字,我們來讀課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并迅速勾畫出標志性的詞語。
第一課時就要結束了,我們又回顧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學法:找景物,畫特點,想畫面,讀感悟。
第二課時是學習文章的主體部分。這幾段是按時間順序寫,三峽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讀得設計,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凈和明麗”“閃耀和閃爍”這兩組近義詞指導學生體會,早上三峽秋天的清新明凈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熱烈”通過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方紀語言功夫的精到。孩子們主抓“金鱗巨蟒” “呼嘯奔騰”體會到滔滔長江的雄壯奔放之美。出了熱烈,真的沒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時的長江之壯美。黃昏的長江一段,我讓學生讀書通過自己的朗讀去體會它的平靜和輕緩,在與上段對比讀,此時長江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讓我得意的就是“夜”這一段的設計,我說孩子們,此時現在我們就是游客,終于盼到了夜晚,這是我們很期待的,因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時游江你一定會留影,那么請讀書,看看你要拍那里,這張照片你要給誰看,要告訴他什么。
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游著,拍著......此時我真覺得時間好短暫,我們還沒有盡興游玩,下課了。
課結束了,我讓學生會家寫一篇導游詞。(自己過過游三峽的癮吧!)
課結束了。反思一下問題還是不少,讀書指導時間分配不均,早晨用時過的,夜晚用時很少。如果時間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會讓學生盡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沒有時間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進入了情景,這是一個長久的課題。如何才能盡可能的讓那些隔岸觀火者,也身臨其境呢!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1
《三峽》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根據單元目標和編者意圖,本節課教學主要想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翻譯課文重點句子。
2.理解課文內容并熟讀成誦。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翻譯課文重點句子;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難點在于理解課文內容并熟讀成誦。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誦讀法、圈點勾畫法、讀讀講講、合作探究,主要抓住“讀”和“講”這兩個字進行教學,“讀”主要是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指導學生讀出三峽的壯美、幽靜美和凄涼美。“講”主要是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我補充的注釋,自己講文意,講主題思想,講寫作思路,講語言特點。這節課教學環節設置科學合理重點突出,課堂氛圍較好,學生思維活躍,有小組合作和探究,有獨立思考和展示,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
1.在讀上花費時間多,課堂節奏較慢。
2.學生對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不理解。
改正措施:
1.應充分研判學情,加強誦讀方面的預習指導,再上課時應加快節奏。
2.利用輔導時間補充講解駢散結合這一知識點。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三峽的秋景,讓讀者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為了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我課前布置學生從網上、圖書、圖片等收集和整理三峽的資料,使他們對三峽先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上課時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老師也做些補充。
教師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提到了這些有價值的問題:
★三峽的秋天是怎樣的?
★課文按什么順序寫?
★作者為什么要寫三峽的秋天呢?
★作者寫了三峽秋天的'哪些事物?
收集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度課文。通過讀課文,學生都能回答課文我按時間的順序寫三峽的秋天。然后讓他們分組學習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匯報時,個小組的表現欲都強。
教學本課,我采用朗讀貫穿全文的方法,以讀觸悟,感受作者巧用擬人、比喻的方法,寫出了三峽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特點。找優美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討論最后一段能不能刪掉,學生由于在讀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各抒己見,完成“我的視角”也得心應手。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3
傳統文言文教學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課前準備時與學生自然聊天,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接著簡明進行文學常識的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通過配樂示范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讀準字音,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學生仿讀,其他同學評點。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畫出來,及時組織小組交流,質疑釋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地朗讀課文了。這時,組織班內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獲?通過生生問答,教師明確,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在通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三峽的美麗神奇的景象主要體現在哪兩方面?到這里,實際上學生對文本已經深入其中了。
接下來,進入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環節。通過展示畫面,回顧文本優美語句,品味三峽景色的美麗。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喜歡作者筆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組織有感情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后班內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峽特點的概括。
最后,結合課堂內容,拓展延伸,進行課堂練筆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一段美點品析,引導學生用筆深化對三峽特點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綜上,我認為,“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后還要用“寫”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后品,品品讀讀,反復誦讀,涵泳文意,在付諸筆端,學以致用,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面對《三峽》這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因此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我大膽地改變了過去串講的形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誦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于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凄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仿佛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一段美點品析,就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課堂實踐表明,學生的表現是完全可以比我們預設的要好的。
當然,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點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課件突出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卻忽視了課堂的知識性,學生只回憶起部分內容,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課堂語言不夠凝練,“連綿不絕”一詞重復使用了幾次,還出現了口誤現象。這些都提醒自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經過此次課堂教學,我對課堂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了更多的收獲,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同仁們的指導下不斷成長進步。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14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藝并感受文章美麗,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一下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反復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輕松背誦。
這樣設計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能夠學生欣賞到文章語言的魅力。
《三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之后用“減字背誦法”加以驗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位,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實在。
無提問的課堂,有章法的朗讀。美麗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美美地學習,美美地收獲。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獲美的場所。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三峽》語文教學反思03-21
《三峽》教學反思04-05
《三峽》教學反思04-05
語文《三峽》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3篇)02-26
《三峽》教學反思范文04-14
三峽之秋教學反思03-14
《三峽之秋》教學反思03-13
三峽之秋教學反思11-02
《三峽之秋》教學反思03-03
三峽教學反思(精選10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