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村居》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村居》教學反思1
古詩詞教學,最難之處就是入情入境,有時候學生能把詩句倒背如流,卻依然游蕩在詩句之外,進入不了詩的意境之中。怎樣讓學生體會小兒的天真活潑、頑皮,進而像辛棄疾一樣為之動情呢?
教學中,我依托想象,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品詩,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過這個“臥”字,你眼前浮現的小兒剝蓮蓬是怎樣的情境?學生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剝蓮蓬的情境。當學生似乎“山窮水盡”之時,我又巧妙地出示課文插圖——看看插圖中小兒的兩只小腳丫,它們動起來了嗎?伸出你的小手,用兩只小指頭代表兩只小腳丫,咱們也動起來吧!此刻,學生靈光乍現,紛紛伸出小手,比畫著、回味著,似乎自己就是詞中的小兒,盡情享受著童年的.歡樂。一時間,課堂上童趣盎然,在學生動手動腳的過程中,小兒的頑皮可愛躍然“手上”。此時,再讓學生朗讀,學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學生的羨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詩中。
《村居》教學反思2
今天教學《村居》這首詩,這是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試圖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設置什么樣的問題,創設什么樣的情境來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自己去鉆研、領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創設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游戲導入,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是自主探究環節。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在識字寫字和理解詩意兩個方面。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識字教學我堅持的'是“多次復現”原則,主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后讓學生自主選擇去識記字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寫字環節我將教師示范指導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后,實現了教師由“主宰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使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理解詩意方面,我先讓學生自讀,邊讀邊用筆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然后小組合作,把自己圈出的詞句在4個人的小組中交流討論,讓小組成員一起想辦法幫忙理解。接著全班交流,各組選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教學的過程,就是存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的回報將是驚喜。
再次是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這個環節包括:
1、學生自由朗讀。
2、個別學生朗讀,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
3、展示讀,教師及時點評,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讀。
4、圖文結合,看幻燈片讀詩,讀詩看幻燈片。
5、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間、生生間互評,取長補短,以達到的朗讀效果,同時增強語感并加深對課文的感知。在學生個別朗讀談想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使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整節課下來,還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首先是因為新接這個班,對學生了解不夠,備課時考慮不夠全面。不能真對真對學生差異,創設問題情境,另外,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我覺得應該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勤思、多問題標新立異、別出心裁。
在今后的工作我會不斷學習、探索,找到教育教學手段。
《村居》教學反思3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樂·村居》這一課。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能有助于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教學反思4
《清平樂村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接著發現詞的一些特點,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和這首詞的意境之美。接著抓住能表現一家人心情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在學習了《清平樂村居》后,我總結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并用這種方法學習辛棄疾的另一首詞《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節課我認為做的比較好的是:把單元目標和古詩詞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再抓關鍵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課習得的方法學習別的詩詞。在教學中以“詞是用來唱的”貫穿首尾,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心靈種下傳承中華文化的種子。
我認為不足的是:教學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畫面環節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足,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訓練。
《村居》教學反思5
對于學生來說,我今天的開場白無非是特別的,導入時我直接將手上那個紅通通的蘋果往桌上一放,讓學生說說你所想,一番笑談之后于課題《一個蘋果》隨即出現在黑板上。
這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愿軍戰士,在防炮洞中,盡管干渴得很厲害,卻舍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事情,歌頌了志愿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著距離。但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能力,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跡,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于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能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線,或內容主線,或情感主線,通過反復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而《一個蘋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個蘋果》的教學中,我以先整體了解內容、感知情感,再走進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挖掘情感并體驗情感為教學思路,設計了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的模式。總體上看,有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1.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情感認識。
2.通過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課堂成為多元互動的過程。
3.教學引導中及時點撥學習方法,寓教于無意之中,讓學生輕松掌握讀書的方法。
盡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說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為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說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是出示效果會更好。
《村居》教學反思6
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節課,我引領孩子三個階段的朗讀:
一讀,初讀古詩,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水平。自讀后,指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
二讀,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在本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想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慢慢進入意境。
三讀,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直至朗讀成誦。這樣,大多數學生能熟讀成誦,當堂背誦已不成問題。就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圖文結合,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語文教學之路文化尋根之旅
《村居》教學反思7
《村居》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試圖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設置什么樣的問題,創設什么樣的情境來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自己去鉆研、領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創設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游戲導入、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是一幅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聽到了什么?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著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著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里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境界。
教學中也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首先是沒能針對學生差異,創設問題情境。另外,沒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我覺得應該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學生勤思、多問。
《村居》教學反思8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已經悠遠。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教學
《村居》時我這樣設計: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在教授“處處聞啼鳥”一句時,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里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的意思。在有了朗讀基調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詩最講究誦讀,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多年以后回想起來又是一番味道。
《村居》教學反思9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畫面感極強。所以在教學這首詞時,我采用了樂、演、唱、畫、寫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課伊始,播放悠揚的`古琴聲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恬靜的田園氛圍。伴著樂聲,教師范讀,使學生初感全詞;伴著樂聲,學生品讀,描述心中意象,展開想象;伴著樂聲,學生誦讀全詞,讓學生心中也涌動著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精神在樂聲中自由徜徉,情感在樂聲中不斷升華……
“醉里吳音相媚好”是本篇詞作的“留白”處。上課時我抓住這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老頭兒和老伴兒三兩杯酒下肚,微帶著醉意,話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討論后再根據自己所理解的詞意和課文所提供的畫面來演一演。教師則可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進行難解詞語的點撥指導,如“無賴”等。通過表演讓學生讀懂詞句的意義,讓表演成為學生內在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
學生讀懂全詞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吟唱此詞。讓學生通過自由編曲,古詞今唱的形式唱出對詞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還可以根據詞意讓學生畫出詞中展現的畫面,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寫是本課課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誦詩全詞后,讓學生把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走入詞人的內心,體會辛棄疾的情感,還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朗讀、唱歌及繪畫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某些環節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 這樣引導學生感悟如畫般的詞《清平樂·村居》,才能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村居》教學反思10
今天教學古詩《村居》,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我一看到課本上這幅畫面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景美、人美、事美,是一幅水墨畫,是一首動聽的歌!
我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毋庸置疑,如何讓小孩子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這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只有在充分理解古詩詩意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試圖更多地從一年級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設置什么樣的問題,創設什么樣的情境來讓學生學得有興趣:
我認為,抓住每句的重點字,這是理解詩句的金鑰匙,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第一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我抓住“長”“飛”兩個字,來引導孩子對這句的理解:
(師)再過兩天就是農歷的二月天了,春天就要來了,你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
(生)我很開心,因為我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裙子了!
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跟爺爺去河邊釣魚了!
我特別高興,因為我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花兒了!
……
(師)是呀,春天到了,小草脫下厚厚的黃外套,換上嫩綠的春裝,他在很開心地“長“著;黃鶯姑娘也在愉快的飛來飛去,體會他們的心情讀出“長”和“飛”的意思來。
第二句“拂堤楊柳醉春煙”我抓住一個“醉”來教學:
(師)楊柳姑娘最愛美了,春天來了,她甩著一頭漂亮的長發,在和綠綠的河堤交談呢,堤岸在悄聲的贊美她,柳樹姑娘在出神地望著遠處的春煙,陶醉了!你有過陶醉的經歷嗎?談一談。
(生)看好看的故事書的時候,我太開心了陶醉了,媽媽叫我吃飯我都聽不見!
看好看的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時候,太好玩兒了,我陶醉了!什么都不想做!
(師)是啊,那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陶醉的心情來讀這句詩,讀好“醉”字。
第三句“兒童散學歸來早”,我抓住“早”來引導。
師:如果你們家里做了好吃的或者是媽媽給你準備好了禮物或者家里來了你特別想見的客人,你是不是特別希望早點放學呢?是啊,詩中的小朋友和你們一樣,那就著這種急切的心情讀出第三句。
生:讀。
第四句“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句讓孩子們自己觀察思考,體會小孩的心情,他們一下就找到了“忙”字。忙得開心忙得興高采烈,于是孩子們在深切體會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思:對于古詩的教學,教師對全詩的準確把握很重要,需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和孩子們的形象思維同步,,才能讓小孩子們的語文興趣越來越濃郁,才能像藍天上高高放飛的風箏一樣: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村居》教學反思11
《村居》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在學習《春曉》一詩的過程中,我們體驗了詩人孟浩然對春天的喜愛、珍惜之情,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詩人高鼎眼中的田園鄉村中的春天。
在課前預習中我已經安排范讀,安排學生對生字進行圈畫、注音,這對課堂上對生字的認讀打下了基礎。在上課時,我首先進行范讀,讓學生再次體驗對詩句韻律的把握,而后讓學生自讀。但在安排自讀過程中,學生總是齊讀,方法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要多加訓練,讓學生明白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讀法,以便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詩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前一句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這部分我直接進行講授。但是整體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的體會很泛泛,雖然通過想象進行啟發,學生對春天的美麗有所感受,但不夠強烈,說明平時的情感積累不夠,也說明情感升華還不到位。
在生字講解中,我對會認字和會寫字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了區分,學生能夠加深印象;在識字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組詞及時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區分、多音字的積累,這些有助于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學中存在練習不夠的問題,我只是在詩文中讓學生認字,而沒有單獨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在會寫字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多參與,讓學生自己體驗字的.書寫,建立寫字的結構觀念。
在整首詩文的講解中,教師主導地位太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文體驗中。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設置的問題沒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在今后的課堂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習慣養成方面,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課堂上學生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有所改善,而寫字的正確姿勢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習慣養成不能單單看這一節課的表現,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另外需要關注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
《村居》教學反思12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里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中,我們為了突破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我們進行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
1、釋課題,知作者。
2、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明詩意。(借助注釋,小組學習)。
4、品讀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朗讀想象:感悟詩歌意境。
6、將這首詞改寫成故事。
7、拓展閱讀:關于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歌。
8、詩意行走:仿寫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歌。
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讀、想象、感悟、讀寫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村居》教學反思13
昨天與今天的語文課,我與一(1)班的孩子們共同走進了第一單元的第4課《古詩兩首》,一首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另一首是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春曉》一詩孩子們似乎十分熟悉,朗讀與背誦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對《村居》一詩,詩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們都瞪大眼睛問我:“老師,清代是什么代?”這個問題出自于一年級,把我問得很是搞笑與奇妙,突然間想到了孩子們可能愛看的影視劇中,會讓他們想到清代的一些元素,我問學生:“還珠格格、甄環傳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清代宮廷里面的'事兒,大家喜歡小燕子嗎?”如此一來,學生由電視劇情節想到了清代是什么概念。
語文課堂中面對同學們的困惑,老師們首先要做到不厭其煩,然后認真對待,拉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距離,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會讓語文課更加有聲有色。
《春曉》一詩,學生們可愛的動作表演讀,如聽到處處鳥鳴聲,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現;可是談到詩人為何對院子里的花與草那么心疼時,孩子們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機與學生聯想到了孩子們心愛的玩具或圖書,自己或是別人弄壞時,那算不算心疼,學生猛然間也明白了詩人的疼愛,同時我補充了一句:古代詩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一詩,最讓我感到難忘的情形是,孩子們讀到詩句中兒童在春風中放飛風箏,那無比羨慕的眼神、快樂的神情,我趁機讓孩子們展開聯想,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口語交際,讓學生都來說說自己與父母在春天放飛風箏的事兒,大家說得比較精彩,張書暢說:“老師,我放得風箏是燕子的,它飛得很高,最后都看不見了。”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還說了許多許多......
語文課堂中,文本單方面的素材實在少得可憐,要做好充分地備課,還要抓住有力的時機,讓語文的內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還鍛煉了他們樂于表達的信心與能力,這個平臺,語文老師說了就算!
《村居》教學反思14
《村居》是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在教學古詩時,我從一個個的字入手,由字及詞,由詞及句,由句及篇,由字詞的意到字詞所傳達出的神,由表及里,由外到內,深入透徹地理解詩所描繪的風景,揣摩詩人的內心情感。以下是教學對話:
師:“村”字可以組什么詞?
孩子們回答:“鄉村、農村、村莊、村子”等。“居”呢,則有“居住、鄰居”等詞,讓學生把它們連起來,則題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誰知道?“在鄉村里居住”、“居住在農村”等。 你認為作者會寫哪些內容?(作者是在鄉村居住,他會寫鄉村中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呢)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的“草”,可以組成什么詞?(青草、小草、草地、草原)
但“草”是“長”的,那么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青草、小草”行嗎?(這樣是不是精確了呢?)
師:“同學們可以聯系“二月天”來想,這是早春啊,早春二月的草是什么樣的呢?(學生回答說:“小草悄悄地生長”、“偷偷地鉆出地面的,“春雨滋潤著它)
師:“呼吸著春的氣息的一個勁兒向上長著的小草了”,是“嫩生生的小草”,是“黃綠綠的小草”是“快快樂樂生長著的小草”,是“陶醉于春的.勃勃生機的小草”……)
師:“鶯”可以擴成什么詞?(可是“黃鶯、鶯歌燕舞”等)認識黃鶯嗎?(出示黃鶯圖片)介紹:黃鶯是鳥中的歌唱家,有一副清脆的歌嚨,唱起的歌兒婉轉悠揚,鶯在空中翻飛,快樂地飛,自由自在地飛,它是在空中舞蹈,劃出美麗的弧線……
師:“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什么樣的楊柳,垂下萬條綠絲絳的楊柳,垂下長長手臂的楊柳,瀉下如瀑長發的楊柳,楊柳含情,暖風中曼舞、輕歌。楊柳是一位娟秀的女子,恬靜、幽雅,動作舒展輕柔。“堤”是“堤岸、河堤”,在柳枝的輕拂下,在枝條的撫摸下,堤是酥軟的堤,是朦朧醉著的堤……
再次是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這個環節包括:
1、學生自由朗讀
2、個別學生朗讀,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
3、展示讀,教師及時點評,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讀。
4、圖文結合,看幻燈片讀詩,讀詩看幻燈片。
5、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間、生生間互評,取長補短,以達到最好的朗讀效果,同時增強語感并加深對課文的感知。在學生個別朗讀談想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使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村居》教學反思15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于是我將“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作為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么?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并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作與這段時間。對于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經過這樣的學習與討論,我們新教師一定能很快的成長起來的。
【《村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村居》教學反思02-25
《村居》教學反思04-05
《村居》教學反思06-21
村居教學活動反思03-19
《村居》教學反思(15篇)03-15
《村居》教學反思15篇02-22
《村居》教學反思(精選12篇)02-20
《村居》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5
清平樂村居的教學反思12-03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