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課學的是語文基礎知識,主要培養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如果具備了這種能力,就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要按《教學大綱》要求,以教材為依據,循序漸進的輔導孩子學習,不要隨意提高要求,加重孩子的負擔,更不能超越大綱的范圍和教師的教學進度。否則會使孩子上課不專心,無興趣和盲目自滿,并易養成只聽家長的“教”不注重在校“學”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學有余力,可指導孩子讀些課外書籍,或寫點日記,做點“小作文”等,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差,學得較吃力,要多鼓勵,多指點方法,不可一味指責,甚至打罵,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作業。只要耐心地幫助、啟發,孩子是可以闖過學習難關的。家長還要注意防止孩子學習上的偏科,應該把各門學科的基礎打好。同時,要注意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把著力點放在學習興趣的調動、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以養成孩子良好讀書習慣。一是愛護書本,不亂扔亂畫,更不能丟失;要有天天讀書、天天寫字的習慣;二是要求孩子坐姿、寫字姿勢做到眼睛離桌面一尺,胸離桌面一拳,手指捏筆離筆尖一寸。
堅持長期訓練下去,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三是復習功課后再寫字,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四是有聽少年兒童廣播節目和看課外書籍的習慣。
此外,家長輔導孩子學習語文要有堅持性。輔導學習語文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起來抓一陣,工作一忙,家務事一多就丟下不管。還有家長以考分為準,孩子考分高,不聞不問,孩子考分低,才慌了腳手急著抓,時冷時熱是抓不好的。要做到輔導孩子學習語文統籌安排,相互兼顧。古人曰“積沙成塔,積腋成裘”,“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同樣,要學好語文,建構成語文知識的大廈,形成語文知識的汪洋大海,關鍵也在于平時多“積累”。
一、多讀書。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使人頭腦充實”,可見,讀書對人們來說是多么重要。就學習語文而言,廣泛的閱讀,更能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大大擴大我們的知識面,拓寬和活躍我們的思路,而且,通過大量閱讀,我們將學會分析和鑒賞,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還可開創我們寫作的源頭活水。二十多年前,呂淑湘先生曾在《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中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的說是得益于多讀書。”時至今曰,搞學情調查,經常讀書的同學不但寫作水平高,而且語文成績大多名列前茅。事實證明,要想學好語文,不讀書是萬萬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
二、多動筆。
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多讀書的基礎上還要多動筆,養成記曰記和摘抄讀書筆記的習慣。把平曰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在閱讀過程中,把書中優美詞句和精彩片斷翟華抄下來,建立起自己的語文知識倉庫,時間久了,語文能力就會在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說起來就“出口成章”,寫起來就“下筆成文”。不會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望同學們不僅要做“讀書”的'典范,而且要做“動筆”的楷模。
三、多實踐。
“生活是個大課堂”,“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大家都知道,語文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別近幾年來,隨著“大語文教學觀”的建立,語文試題多元化、開放性,我們要學好語文,再如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單純依賴語文課堂是絕對不夠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曰要多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視聽媒介,了解國內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會信息,并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鞏固、加深和擴大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留心學語文的觀念,才能把語文學活、學好。
總之,學習語文是慢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同學們,要想學好語文,請從“積累”始。
語文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藏戲》一課,和我預料的那樣,這篇課文教起來十分費勁。
在根據連接語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來的教學就如老牛拉破車,怎么拉都拉不動。沒轍,只得花費唇舌自己來講:
藏戲的形成過程大部分是我講的`,形成之所以被稱為傳奇則是我講一半后一半讓學生來填。
藏戲的特色部分,則由我提示學生,讓他們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寫了它的什么特點,接著在第三部分找對應的內容,然后看看文章還寫了藏戲的什么特點。
至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變成了我出示相關的內容,讀給學生聽了。
就是這樣,我還是用了兩節課才把這篇文章教完。
我個人覺得,還是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學生理解難度太大。教學時,如果我把形成過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填,降低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應該會好一些。至于為什么說這個故事是傳奇,其實只要教師小結時點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學生說出它為什么是傳奇,難度太大了。對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方面,我對自己的處理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還是認為:比較寫作特色實在太難了。今天先學了《北京的春節》,這主要是因為課后第三題要求“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感興趣的,可以簡單寫一寫。”凡是“可以寫一寫”,老師們自然會要求學生寫一寫,而要寫的話,還是趁熱打鐵吧!
在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時,我首先引導孩子體會老舍清淺俗白的語言風格;再讓孩子們自由讀、體會;接著安排了小組討論;最后是集體交流,孩子們談到了:1、按時間順序寫了開始——準備——高潮——結束,2、有詳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點來寫。雖然整個學習過程孩子們有些吃力,但經過努力,最終達成了目標。
語文教學反思3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后,先作一番思想斗爭,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于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系,講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后,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么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于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于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后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于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么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么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煉,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占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后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4
經過短暫的思考后,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艷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蒙蒙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于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贊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獲。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啟發,后面就接著有同學開始嘗試著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后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后,聽著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贊賞。但是,因為時間關系,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于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后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為鑒。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鐘啟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注解的啟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為這個時機不能錯過,于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本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語文教學反思5
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發現,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表達方式的多樣,不斷鼓勵、啟發學生運用這些規律,試著使用有新鮮感的詞句,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多樣。
這次活動安排了“我的發現”“讀讀認認”“讀讀背背”三項內容。其中
我的發現:
教材中列舉了兩組句子,學生在讀完每組句子后,都會有所發現,但是,所發現的內容會因學生不同存在著差異。最簡單的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詞句多。二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這是從修辭的'角度來發現。三是每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達得更具體形象。在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有關修辭知識。
“讀讀認認”,安排的是一組反義詞,學生通過這一組內容的學習,既可以復習鞏固已學過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義詞學習新的生字,同時積累了反義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認讀,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指名認讀字音和朗讀短文。注意“濁”讀翹舌音,“罪”讀平舌音,“廉、貪、偏”為前鼻音韻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在列舉一些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反義詞。“讀讀背背”,安排了古詩佳句,目的是積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組詩句,只要求讀讀背背,詩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講解。
在課堂上,學生都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的發現與同學交流,但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還需繼續加強訓練,有些時候表達不清,對主題不是很理解。另外,對小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學生意識還不是很強,這有待以后的教學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教學建議
1、在教學前,教師要要求學生先把對韻找出來,進行簡單的閱讀和理解。
2、在教學比喻句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么叫比喻,還要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一兩句簡單的比喻句,學會分析“我的樣子長得像媽媽”究竟是不是比喻句,要了解原因。
3、展示臺中,學生需要就環保方面的知識做手抄報或調查,使學生對于環保的內容了解更深刻,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需要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成若干個小隊,合作完成任務。
語文教學反思6
本次習作,要求寫學生的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寫出真實的見聞和感受。為此,我抓住學校舉行的義賣活動這次契機,首先,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里,既包括活動的具體安排,比如,對開展本次活動的意義解說,將學生分成宣傳組、營業組、收銀組、情報組,導購組、讓每位學生各司其職,自主參與,積極協作,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再如,讓宣傳組、導購組等如何設計“愛心”公益廣告,吸引顧客心甘情愿獻上自己的“愛心”,讓營業組、收銀組怎樣微笑服務,真誠打動每一位小顧客。同時,又進行習作前的相關指導,比如在活動時,讓學生們除了忠于職守,還要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場面、身邊的每一個“愛心舉動”,專心傾聽每一個“愛心話語”等。不僅讓他們要學會從一個場面上去用心感受,而且要讓他們從細枝末節里精心地去體會。其次,活動后,搞好習作前的引導工作。一次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豐盈的,又是零亂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圍繞中心,篩選可以入文的材料。四年級的學生,活動類的`習作練習相對較少,應該教會學生在全文的布局上,如何按照事情發展等順序來展開詳略得當地敘述;在某個場面的描寫上,怎樣做到“點面結合”;在某個人的描繪上,怎樣抓住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做到形神一致等。此外,必須讓學生會選擇一些成語,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排比,來形容場面的氣氛。
從習作的質量來看,很多學生能做到總分結合,但對買賣雙方熱情的語言、神態、動作還刻畫得不夠細致,對自己的活動經歷花得筆墨較少,在結尾時,自己的感受較膚淺,不知道怎樣去深入闡述自己的想法。
語文教學反思7
《絕招》這篇課文講的是幾個小伙伴之間發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領,沒能取得好成績,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決心要挽回面子,要練一種“絕招”,鎮住那些小伙伴。結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勝,大家都對他的絕招贊不絕口。
實習生 李金淑老師講授這一課,李老師教學生動,直觀,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等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效果較好。幾個設計比較新穎。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十一張精彩的舞臺雜技和民間雜耍藝人表演的圖片導入課堂,震撼的畫面讓學生驚嘆不已,都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懷絕技。引出本課主題:絕招。
二、表格設計,引領全文
設計表格,檢驗一下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1.比較表格內容:
(1)橫向比較:通過橫向比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三個人兩次比絕招的招數和結果,三胖和二福第一次比絕招的厲害、第二次沒有新鮮絕招的羞愧;小柱子第一次沒有絕招的撒腿就跑和第二次絕招的令人驚嘆不已。這樣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清楚地明白比絕招的過程和結果。
(2)縱向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三者第一次比絕招的差別以及第二次比絕招小柱子的進步。
2.小組比賽回答問題,檢驗學生課文具體內容和細節的.掌握情況。
共設計了6道小題,從小柱子為什么賽腿就跑到小柱子受到奶奶的啟發到苦練絕招再到比賽時揭示小柱子的絕招最后到小柱子提出練習絕招的條件這幾個方面出題,覆蓋課文全部內容,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課文,掌握知識點。
3.說出老師自己的絕招:哈密瓜自制法。
在小組比賽之前,我先告訴大家老師自己的絕招,但是只告訴絕招的名稱,沒說出具體怎樣做,這樣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
三、學生學習,激情熱烈
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活躍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熱烈并且回答地問題既準確又快速。部分差生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表現很好,值得表揚。
四、存在不足
雖然在教學設計,教學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但還是有一些不足。
1.備課時遺漏重要知識點:“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樣練習絕招的”這一知識點,沒有抓住本課重點內容進行授課:本課教學重點就是幾個孩子比了哪些絕招,最佩服誰的絕招;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樣練絕招的。
2.不能準確及時地對學生回答的內容作出評價,一般只會說:“很好,不錯。”或者說:“大家說他(她)回答地對不對?好不好?”不能作出具體的評價,指出學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今后的教學,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另外,在授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突發情況出現,需要積極靈活地處理,注意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加強交流,把握課堂。
語文教學反思8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為,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里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為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為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系,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為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采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只語,且多為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后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于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于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為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么方面的問題?他怎么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余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后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匯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系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采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即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后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系生活不夠。如何聯系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么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認真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學完以后,我們一致感言:今后中學語文課怎么上?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真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文化積淀,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知識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積累,需要認識、記誦一定數量語言材料。因此,中學語文新教材中課文篇數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學生不必像以前那樣對眾多知識點“細嚼慢咽”,機械記憶,而是在粗線條學習中感受和領悟。課文增加了,中學語文教師就不必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沉浸到語言環境中,以自己經驗與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
古文學習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以削弱?這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爭論點。《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答案:適度強化古詩文閱讀,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訓練突破原來“一課一練”的模式,對大部分內容采取“多課一練”,只對少數重要內容進行密集思考、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語文考試也將“變臉”。《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考試不局限于一張試卷和標準化試題,拓展多元評價。教師可采用面談、課堂問答、座談、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從多種途徑來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生也可從中形成自我激勵。
綜上所述,今后老師將不再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學生一樣,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定期閱讀報刊、寫作文、認真批改作業,甚至是練書法。
1.課標要求:老師一年閱讀百萬字
任教一至五年級的教師,每學年的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5000字;任教六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師,每學年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1萬字。
“教體育的老師肯定會打籃球,教音樂的老師肯定會唱歌,但教語文的老師未必會寫作。”有的語文老師存在一種錯誤的意識:老師嘛,能改作文就行,寫不寫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師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批閱能力,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難有很大進步。老師長期不動筆,批閱學生作文時會缺乏真切感受,只從概念上改作文,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至于閱讀量,現在不少學校里,由于班主任多為語文老師擔任,他們工作繁重,導致課外閱讀量最少。而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教學水平息息相關。有些語文老師之所以“課上得不好”,原因并不在于缺乏技巧,而在于缺乏閱讀量。20年前有語文教學專家提出:語文老師起碼要背誦80篇古文,但現在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2.課標要求:認真處理學生作業
作業批改不僅要指出學生問題,更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以展示、思路介紹、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作文體會。
一些語文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相當隨意,往往只給出基本分數,而缺乏相應評語。從上世紀末至今,作文批改有兩種傾向,由“精批細改”到“不批不改”,雖然這也可視為教學理念遷移,或是老師教學負擔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師教學態度的變化。
3.課標要求:書寫給學生作示范
語文教師要在寫字上花功夫,做到書寫規范,字跡端正,能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隨著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些教師放松了對課堂板書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直接用電腦打出板書,上課時用投影儀放映。一些學校上公開課時,老師們都是直接地用多媒體放映方式來代替黑板上的粉筆板書。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寫字練習。其實,教師隨著教學的進行隨手寫下的板書是帶有感情,具有藝術品位的;而用電腦打出的板書則整齊劃一,缺乏靈氣。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起電腦設計的板書,學生更愿意親近教師的粉筆字板書,面對老師的當堂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思想的學科,這門學科應用廣泛而又極具影響力。學好這門學科其實挺難。對于小學階段,聽說讀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我們要培養他們的各種好習慣,從基礎抓起。
拼音是重點,一年級孩子要借助拼音來認識漢字。如果沒有正確的拼出拼音,那么會影響孩子對漢字的識別。相較于拼出拼音來講,給生字注音似乎要更難一些。有的孩子能夠順勢拼讀出這個字的音,但要想寫出來,就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錯誤。聲調是一個錯誤點,輕聲是一個錯誤點,相似字母是一個錯誤點,總之,有時他們寫出來的拼音真是五花八門,讓我們也匪夷所思。
同音字的區分,對于現在來講,他們認字程度沒有那么強,有時會出現組詞上的錯誤。只要是同音,就能組出別的詞語。有時會把這個字安到另外一個詞上,這種情況教師加以強調并區分,但后期復習過程效果不佳,他們沒有深刻的記憶。
形近字的'混淆。這學期學習同學的“同”字和問題的“問”字。這兩個字多數同學都分不清楚,聽寫起來錯誤連連。還有“有"和“又”這兩個字沒有什么聯系啊,但他們還是能混淆著寫,這說明他們對這個字沒有建立起概念。需要今后在字形,字義上多下功夫。
除了寫字以外,這個階段還要重點練習讀。每天晚上孩子都要在家晚讀,無論多少,長短,都要嘗試著讀一讀,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增強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反思11
“秋風起了,天氣漸漸涼了。”文章開頭,為了讓學生體會“漸漸”這個程度副詞,我創設兩個情境,分別請兩個學生演示場景。同時,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這句話回憶《練習1》中學習的“秋風送爽”這個成語。第二段關于天空的描寫是重點。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對天空之美的`描寫,復習《練習1》中的“天朗氣清”這個成語。同時這段重點掌握“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我讓學生再進行句式擴展。第三段寫農田里的秋景,這和《秋天到》第一小節中“秋天莊稼長的好”有相似處,我將兩者結合起來教學,同時請孩子們比較哪個比較好。
這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有兩點:
一,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孩子對秋天、秋景、秋游的感觸不深,沒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孩子們的提出的問題都在我創設的情境中,沒有真正達到在做中學的教學效果。
二、沒有深入進行閱讀教學。我應該選取課文的第二段或第四段進行重點的閱讀教學,教給孩子科學的閱讀方法。而不是僅僅采用單個讀、齊讀、教師示范讀等傳統模式。
語文教學反思12
云卷云舒,歲月無痕,語文的天地因你我的執著而美麗動人。回首望望身后的那一串串腳印,無限的感慨涌上心頭。依如那片飄落的秋葉,有人說它是生命的終點,而有人說它是新的起點。
在我語文觀中,語文教學無外乎兩者,一是小語文:知識體系的掌握,應對考試;二是大語文觀:人文素養的提升,更多的關注“人”的教育。而這二者我以為又都不可偏失,因為我想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局限在小語文中天地會更小,正如冰心說的“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天地便小了”。有這種觀念,今年的語文教學我在充分重視語文課堂上的教學的同時,還充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上。回首望望走過的每一步,無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失敗中的那份無奈,它們都不停激勵著我,讓我學會反省,催我不斷奮進。與學生交流中,學生普遍喜歡的有三個大點,下面我簡單的總結一下,和大家共勉。
一、哲理性小故事,為語文課錦上添花。
為上好課,我也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了職高班學生整體的情況,針對班級中兩級分化嚴重,不少學生缺乏學期的興趣,充分的重視語文課的文學性,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挖掘調動學生興趣的因素。每堂課前安排5分鐘的哲理性小故事設置,可以讓學生將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可以讓學生在故事后的思考、分析中得到一種教育或人生的啟示,而且每天一個小故事,一學期的積累有近100個故事,學生在寫作中又有了一個新的素材之源。一學期看來,學生對語文課非常的感興趣。
二、專題式語文教學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我一直堅信在教書的同時更該牢記育人。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一直這樣努力著。本學期教學中,我發現職高班高一的情緒普遍比較低沉,很多學生感到前途渺茫。我在思考后,結合了課文中關于生命的話題開展了專題式教學的嘗試,構建了“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題教學。結合語文研究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領悟生活的真諦。
三、豐富的優秀的素材,讓學生不斷的提升自我。
給學生收集一系列的素材,讓學生有“源頭活水”;開展系列語文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開展激勵性的'語文活動,如“優秀語文作業展覽活動”、“閱讀中外優秀作品”、“小組語文學習競賽”等;積累性的語文活動,如“必背的語文經典文段”、“每天三個成語”、“哲理性小故事”等;拓展性的語文活動,如到圖書館上閱讀課、到有關景點進行觀察等。開展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知不足,做知匱乏。當我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應不同要求的教學時,我才真正的體會到了自己知識的局限,真正體會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真諦。“學海無涯,教海無邊”,新的教學要求我去學習更廣博的知識,在新的學期中讓我們共同努力,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教學以讀為本。該如何讓學生來讀,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呢?教學《歡慶》時,我注重感情朗讀的引導,頗有心得。下面是我上課時的小片段。
師范讀課文。
師:同學們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很好!
師:你覺得哪些地方好?
生:很有感情!
生:聲音很好聽。
生:讓我很激動。
師:知道老師為什么讀得這么好、這么有激情嗎?因為我在讀的時候腦袋里想象到全國上下歡慶十月一日的情景,老師的心情激動萬分。所以在讀的時候自然就真情流露,同學們也被感動了。
生:老師,我們該怎么讀才能像你那樣呢?
師:你們有沒有看過國慶大閱兵呢?奧運會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國健兒奪冠時你們的'心情怎么樣?
生:心情很激動。
生:我都哭了。
生:我高興得跳起來。
師:我們會感到自豪和驕傲!現在你們的心情怎樣呢?很激動吧?那我們就帶這這樣的心情來朗讀這首詩歌吧。
在朗讀中我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有個人讀,小組讀,輪讀,表演讀。《語文課標》提出語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體驗”,教師應做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情感的共鳴,這樣一來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智慧。
語文教學反思14
這段時間,發現學生的作業很多時候地一邊做不對,而當改錯時,則做得很快,只要有一個同學做的全對,很快全班就全都會了。而當考試考察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有很多同學不會,數學老師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經過調查,很快發現,學生有照抄作業的毛病,有的時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問,很快雷同的作業就出現了。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對這些抄襲作業同學調查的念頭。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抄襲作業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分同學上課大多不喜歡聽課或者說聽不懂老師講的課,激不起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因而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就產生抄襲;
二是小學生正處于好玩的年齡,而部分學生往往迷于玩電腦游戲或者無聊的電視節目,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騰出更多的時間玩,他們就選擇了復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業太多,學生為了按時完成,就想到了節省時間的“copy”。
四,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會不會沒有多大的聯系。寫作也就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調查完后,我突然覺得學生有太多的“苦衷”,學習也夠辛苦的,同時也讓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實施“減負”的今天,為什么學生的學習還會如此辛苦?這固然有學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學習態度、自覺性等,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學生不喜歡聽課,激不起聽課的興趣,教師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為什么學生會不愛聽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老師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師好好反思,有些教師對教材研究得很透徹,語言點講得很仔細,可是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心中沒“裝”有學生,因而就形成教與學的脫節,學生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作業,也就難怪學生會想到“復制”了。K
反思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他們往往迷上電子游戲等,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復制”作業了。K
反思三:新課程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之間要互相溝通、協調發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講究實效性,要求質不求量。教師之間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會感到壓力很大,教師布置的作業不一定都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學生喜愛的一些動手制作、繪畫、上網搜集材料等作業,這樣也就可避免某些學生“復制”作業了。K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創造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氣氛,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自主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各學科之間要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會再出現部分學生 “復制”作業了。
語文教學反思15
“智取生辰綱”是節選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片段。文章故事情節吸引學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學這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智取”這個詞語。讓學生一劃二圈三品四讀。學生找出文章中反映七條好漢英勇機智的語句,體會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酒里怎么會有毒?七條好漢為什么喝酒沒中毒而楊志他們為什么會中毒?對于這個問題書上本沒有現成的答案。我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設計七條好漢下毒的可能性。這個環節的設計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同學們想象出許多種可能性。
1、兩桶酒,一桶有毒,一桶沒毒,事先作好記號。2 、兩桶酒都沒毒,事后再下毒。3、兩桶酒事先都有毒,一條漢子沒喝下去,到竹林里吐掉了。4、賣酒的好漢在扔酒瓢時下了毒……學生的回答都有可能性。我用贊許的話語肯定他們的想象。
這堂課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問題是我們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是否安排讓他們想象的空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盡力挖掘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的思維更活躍。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學校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8
語文的教學反思06-29
語文的教學反思10-15
語文的教學反思10-29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園地八教學反思反思01-13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02-25
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3-15
“語文園地”的教學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