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22 22:17:5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目的: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征。

  2.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內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系,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和半徑。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4.培養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學會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圓的特征

  教學圓規

  學具準備:圓規、紙片、剪刀、彩筆、直尺

  教學過程:

  一、 生活中找圓,導入新課

  師:對于圓,同學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們在哪見過圓形。

  師:其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圓狀物體。中秋圓月、硬幣等都是圓形

  師: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好嗎?

  二、 操作、探究,自主認識圓的特征

  1. 師: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圓,你們想不想把它畫下來。

  師:平時,你們是怎么畫圓的啊?

  師:比較一下,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師:大家都覺得用圓規畫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圓規來畫圓?請大家自己試試,遇到問題時,再請教無聲的老師,看看它能給你什么提示。

  讓一位同學邊示范邊說步驟。(顯示畫圓的步驟)指出在畫圓時的注意點。

  再讓同學們多畫幾個圓。

  2. 把自認為畫的最好的圓剪下來。

  師:拿出你的圓,對折一下,打開;再對折,再打開;反復幾次。你發現了什么?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這些折痕相交于一點,這一點就用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我們把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

  老師在黑板上表示出圓心,讓學生標出自己圓上的圓心。

  3. 我們已經認識了圓心,如果我們在圓上任意取一點,連接圓心和這點,這條線段我們把它叫做半徑。用字母r來表示。(邊說邊在圓上表示出來)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上標示出半徑,再讓一位學生上黑板表示。

  指點怎樣量圓的半徑的長度

  師:在這個圓上,你能畫出幾條半徑來?他們的長度怎樣。

  讓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可以同桌、小組之間探討。

  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板書

  4.我們再把圓拿出來,看看上面還有什么奧秘。

  我們在折圓時,每條折痕都通過什么?它的兩個端點在哪里?

  誰來說說,這是一條怎樣的折痕?

  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圓的直徑,用字母d來表示。請你在你的圓上畫出你這個圓的直徑。一人板演,說說直徑是怎么來的。

  我們怎樣測量它的長度呢?

  我們找出了圓的直徑,它是否和半徑一樣也有這樣的規律呢?請你們自己按我們研究半徑的方法研究直徑。

  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板書

  5. 完成“練一練”第1題

  展示講評,說說怎樣想的。

  6. 學到這里,你對圓還想說什么嗎?

  可先讓學生在同桌、小組之間討論一下。再匯報,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總結演示半徑直徑的關系。

  三、 聯系生活,拓展運用

  1. 口答“練習二十四”第1、2題

  在其中講解半徑與圓的大小的'關系

  2. 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把車輪設計成什么形狀?

  說說你的理由。

  為什么不設計成其他形狀?

  四、 學生自己總結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圓,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的學習的過程,整理一下你的學習收獲。睜開眼睛,你能介紹一下你所認識的圓嗎?

  教后反思:

  多少年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在教師們的課堂里,數學一直與定理、法則、記憶、運算、冷峻、機械等聯系在一起,難學難教、枯燥乏味一直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絆腳石。如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數學知識,這就成了我們教學中最為關注的問題。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圓以后進行教學的,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一開始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感知圓,形成圓的初步認識,畫圓就順理成章,而且比較多種方法認識到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讓學生試著用圓規畫圓,有困難時再看書,向書本學習。比硬性讓學生看書后畫圓,更尊重學生,也更富有啟發性。畫圓之后,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單靠學生討論是完不成的,關鍵時刻,還需要教師系統的引導和講解。因此在介紹圓各部分名稱時,由老師帶領著認識,當然也是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圓的各部分名稱。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很多的潛在的意識,這時,老師只用稍微點撥一下,老師所要的內容學生就脫口而出。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猜想、去驗證、去討論、去合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還需改進的地方,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致,前后時間的安排上也不是很好。還有,漠視了數學本身的文化背景,漠視了浸潤在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人文背景。如何兼顧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活中有實,實中見活,這是我們每個老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圓的認識》這一節公開課,是一節30分鐘的課。我在設計這一節課時,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念。圓,是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我在教學中,聯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等使學生認識圓。

  一、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圓和生活的聯系

  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還是先復習了對其他平面圖形的認識,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等。關于復習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不應再詳細引導學生面積或者周長計算公式的由來。我通過圓形的建筑和生活中常見物品中的圓,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圓形,使學生感知了圓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操作認識圓

  本課時我設計的操作有: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畫圓方法有兩種,第一是借助圓形實物在外圈畫一圈,第二是借助圓規畫圓。對于后者,其實學生已經有了畫圓的經驗,那么關鍵是在于畫圓的具體操作過程。我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畫圓時出現的失誤,引導學生發現,畫圓的要點,定圓心,定半徑,旋轉一周。

  在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有多少條時,我設計的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比賽,30秒看誰畫的半徑多?1分鐘折直徑,看誰折的直徑多?在學生的操作中,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圓的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同圓里,半徑相等,直徑相等。我設計的兩個操作,其實課后反思,只應該設計第一個活動,第二個應該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直徑是有無數條的;顒釉O計的多,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浪費了時間,同時呢,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三、自學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對于圓心、半徑、直徑的名稱,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早已經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學習名稱時,我讓根據提示自學。自學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對于簡單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學。通過指一指圓心的位置,再通過找關鍵信息,知道半徑和直徑,畫一畫,折一折,加深對名稱的認識。結合習題,鞏固了對名稱的認識。

  四、不足之處

  這是一節30分鐘的課,但是我設計的部分還包括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考慮時間因素不充分。對于鄉村學生,基礎較差,我總是放不開手,一些知識講的太細,學生會的知識講的太多,這也導致了占用了后面的一些時間。教學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多說,這是今后我教學要思考實踐的一個問題。語言方面,我也要改進自己,多一些幽默,多一些風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學生認識了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認識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由于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的常見物體中引出圓,再憑借圓形物體畫出圓,然后利用折疊的方法找出圓心,在此基礎上,通過測量、比較和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紤]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并沒有給出圓的本質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對此加以體會,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圓的定義提供了感性認識和直觀經驗。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初步認識,加之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緣故,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積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體化,同時已經學過了幾種常見圖形認識,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思維處于經驗性的邏輯思維,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前學的幾種常見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則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無論從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故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出日常生活、生產中所見到的圓形物體,引出圓的概念,了解圓的特征。圓的相關知識與特征,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獲得,“學”數學就是“做”數學;而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應當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學驗證和知識深化、運用的機會。通過認識圓、畫圓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知道什么是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工具畫圓,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的現象。

  2、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圓形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圓形物體的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使學生深切體會圓的特征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并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在黑板上板書“圓”字,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什么?(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輪胎、月餅、圓臉蛋、唱片……

  師:一個“圓”字讓大家浮想聯翩,在我們的生活中,圓無處不在,說了這么多的圓,看了這么多的圓,你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用你手上的工具動手畫一畫。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

  二、探究特征

  師:剛才大家用各種工具畫了圓,但是,大家可能也發現了,有的工具并不好用,而且大多數只能畫一種大小的圓,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畫各種大小的圓呢?是什么?

  生:圓規。

  師:對,這個工具就是圓規,圓規就是專門用來畫圓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圓規觀察),圓規有一個小圓柄,畫圓時手要握住這個小圓柄,還兩只腳,一只腳是針尖,另一只腳是用來畫圓的筆,畫圓時,針尖必須固定在一點,不可移動,兩只腳要叉開,手握住小圓柄旋轉一周。

  師:你能試著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嗎?(生畫圓)

  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用圓規畫圓的過程(組織交流)

  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圓,大家看,我們在用圓規畫圓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1、注意圓規這個針尖要固定在一個點上,我們畫的圖形才夠圓。(板書:1、定點)

  2、圓規的兩只腳之間的長度不能變,否則圓形不能閉合。(板書:2、定長)

  3、要用手握住圓規的這個小圓柄旋轉一周。(板書:3、旋轉)

  師:同學們,現在大家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在練習本上畫一個圓,看看是否畫得更順暢了。(生畫圓)

  師:現在大家都已經學會畫圓了,那么同學們再想想,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們畫的圓都一樣大呢?

  師:對!我們可以讓兩只腳固定,這樣就可以畫出固定大小的圓了,F在我們先拿出直尺,讓針尖和鉛筆頭之間的距離是3厘米,把圓規固定好,在紙上畫一個圓。

  師:這個針尖是什么?(圓心)用什么字母表示?(O)圓心,顧名思義就是圓的中心,剛才我們畫的兩個圓一樣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圓的位置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圓心)圓心可以確定一個圓的位置,針尖固定在哪個位置,圓就在那個位置。(板書: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師:大家看這個剛才畫的兩腳距離是3厘米的圓,要是有人問這個圓有多大,你們怎么回答呢?(半徑3厘米的圓),對這個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用什么字母表示?(r)(指導書寫r,說說什么是半徑,作相應的練習)

  師:請你在紙上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小得多。請你在紙上再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大得多。(生畫)

  師:剛才我們畫了大小不同的兩個圓,誰來說一說:圓的大小是由什么來決定的?(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

  師: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在同一個圓里,這樣的半徑可以畫幾條呢?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小的競賽,怎么樣?在一分鐘內看看哪位同學在同一個圓里畫的半徑又多又好。(板書: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請同學們用尺子來量一量這些半徑,它們的長度到底是怎樣的。(板書:在同一個圓里,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師:除了半徑以外在圓中還有能決定圓的大小的線段嗎?

  生:直徑。

  師畫一條直徑,講解: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什么字母表示(d)(做相應的練習)

  師:如果我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畫直徑,想一想:能夠畫出圓的所有直徑嗎?(板書:有無數條直徑),同樣在同一個圓里,所有的直徑也相等嗎?(板書:所有的直徑也相等)

  師:請同學們量一量半徑和直徑,有什么發現?(r=d=2r)

  師:我們來做個小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比較快。(師報半徑,生說直徑;師報直徑,生說半徑。)

  師:大家還記得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嗎?(生拿圓片折,發現交流)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學得可真不錯,大家有沒有興趣接受新的挑戰呢?

  1、判斷題。

  (1)在一個圓中,有一個圓心,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3)半徑總是直徑的一半。( )

  (4)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

 。5)圓內直徑是最長的線段。( )

  (6)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

  2、欣賞圖片。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想起美國學者澤布羅夫斯基,曾因為“在凝望波濤的時候”而產生了寫作《圓的歷史》這一迷人著作的沖動,而我――一個普通的年輕教師,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課堂里打破常規、沖破樊籬,演繹“走進圓的世界”這一多少有些另類的教學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來,是平靜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漣漪?是陽光下朵朵綻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輪永恒的明月?是“長河落日圓”中夕陽下落日的余輝?是偉大思想家墨子筆下“圓,一中同長也”和數學巨著《周髀算經》中“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喚?是古老的陰陽太極圖所給予的神秘誘惑?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古訓背后的力量?還是西方數學哲學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所帶來的無限誘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種莫明的沖動,一直縈繞心頭,那就是:怎樣讓數學課堂再厚重些、開闊些、深邃些、美麗些……藉此,想到了圓,繼而,便有了“走進圓的世界”這一大膽嘗試。

  ●過程描述

 [一]

 師:對于圓,同學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們在哪兒見到過圓形?

  生:鐘面上有圓。

  生:輪胎上有圓。

  生:有些鈕扣也是圓的。

  ……

  師:今天,張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些。見過平靜的水面嗎,(見過。)如果我們從上面往下丟進一顆小石子(播放動態的水紋,并配以石子入水的聲音),你發現了什么?

  生:(激動地)水紋、水紋、圓……(聲音此起彼伏)

  師: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伴隨著優美的音樂,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花叢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環、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電磁波、雷達波、月球上的環形山等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見圖①)從這些現象中,你同樣找到圓了嗎?

  圖①

  生:(驚異地,慨嘆地)找到了。

  師: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好嗎?

  生:(激動地)好!

  [二]

師: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圓規,是――

  生:――畫不出圓的。

  師:同學們都準備了一把圓規,你能試著用它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嗎?

  生:能。

  (學生嘗試用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師:可要是真沒有了圓規,比如在圓規發明之前,我們就真畫不出一個圓了嗎?

  生:不可能。

  師:今天,每個小組還準備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這些材料,試著畫出一個圓嗎?

  生: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畫圓。)

  師:張老師發現,每個小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創造。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生:我們組將圓形的瓶蓋按在白紙上,沿著瓶蓋的外框畫了一個圓。

  師:那叫“拷貝不走樣”。(生笑)

  生:我們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個圓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畫出了一個圓。

  師:真可謂就地取材,挺好。ㄐΓ

  生:我們組在繩子的一端系一支鉛筆,另一端固定在白紙上,繩子繃緊,將鉛筆繞一圈,也畫出了一個圓。

  師:看得出,你們組的創作已經初步具備了圓規的雛形。

  生:我們組在繩子的一端系上一塊橡皮,抓住繩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樣出現了一個圓。

  師:盡管這一方法沒有能在白紙上最終“畫”出一個圓,但他們的創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嗎?(生熱烈鼓掌)

  師:可是,既然不用圓規,我們依然創造出了這么多畫圓的方法,那么俗語中為什么還會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說法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時候的人們沒想到這些方法吧?(生笑)

  生: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或許一開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指的是沒有圓規和“矩”畫不出方和圓,但是流傳到后來,它的意思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再僅僅指原來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須要講究規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學投以贊許的目光)

  師:真沒想到,一條普通的數學規律,經過千年流傳,竟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條重要的人生準則。當然,同學們能夠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繹“沒有規矩,仍成方圓”,足以說明大家不凡的創造力了。

  [三]

(通過自學,學生認識完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后。)

  師:學到現在,關于圓,該有的知識我們也探討得差不多了。那你們覺得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師:說得好,其實不說別的,就圓心、直徑、半徑,還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規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研究研究?(想。┩瑢W們手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等等,這就是咱們的研究工具。待會兒就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兩點小小的建議:第一,研究過程中,別忘了把你們組的結論,哪怕是任何細小的發現都記錄在學習紙上,到時候一起來交流。第二,實在沒啥研究了,別急,老師還為每一小組準備一份研究提示,到時候打開看看,或許對大家的研究會有所幫助。

 。S后,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并將研究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提供的“研究發現單”上,并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

  師:光顧著研究也不行,我們還得善于將自己的發現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們說是嗎?(是)很多小組都向張老師推薦了他們剛才的研究發現,張老師從中選擇了一部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家的`發現吧!

  生:我們小組發現圓有無數條半徑。

  師:能說說你們是怎么發現的嗎?

  生:我們組是通過折發現的。把一個圓先對折,再對折、對折,這樣一直對折下去,展開后就會發現圓上有許許多多的半徑。

  生:我們組是通過畫得出這一發現的。只要你不停地畫,你會在圓里畫出無數條半徑。

  生:我們組沒有折,也沒有畫,而是直接想出來的。

  師:噢?能具體說說嗎?

  生:因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而圓上有無數個點(邊講邊用手在圓片上指),所以這樣的線段也有無數條,這不正好說明半徑有無數條嗎?

  師:看來,各個小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樣的發現。至少直徑有無數條,還需不需要再說說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為道理是一樣的。

  師:關于半徑或直徑,還有哪些新發現?

  生:我們小組還發現,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

  師: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生:我們組是通過量發現的。先在圓里任意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結果發現它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也是這樣。

  生:我們組是折的。將一個圓連續對折,就會發現所有的半徑都重合在一起,這就說明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長度相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生:我認為,既然圓心在圓的正中間,那么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應該都相等,而這同樣也說明了半徑處處都相等。

  生:關于這一發現,我有一點補充。因為不同的圓,半徑其實是不一樣長的。所以應該加上“在同一圓內”,這一發現才準確。

  師:大家覺得他的這一補充怎么樣?

  生:有道理。

  師:看來,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補充,我們才能使自己的發現更加準確、更加完善。還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我們小組通過研究還發現,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兩倍。

  師:你們是怎么發現的?

  生:我們是動手量出來的。

  生:我們是動手折出來的。

  生:我們還可以根據半徑和直徑的意義來想,既然叫“半徑”,自然應該是直徑長度的一半嘍……

  師:看來,大家的想象力還真豐富。

  生:我們組還發現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半徑越長,圓就越大,半徑越短,圓就越小。

  師: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關呢?

  生:應該和圓心有關,圓心定哪兒,圓的位置就在哪兒了。

  生:我們組還發現,圓是世界上最美的圖形。

  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生:生活中,我們到處都能找到圓。如果沒有了圓,我們生活的世界一定會缺乏生機

  生:我們生活的世界需要圓,如果沒有了圓,車子就沒法自由的行駛……

  師:當然,張老師相信,同學們手中一定還有更多精彩的發現,沒來得及展示。沒關系,那就請大家下課后將剛才的發現剪下來,貼到教室后面的數學角上,讓全班同學一起來交流,一起來分享,好嗎?

  生:好。

 。鬯模

 師: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關于圓的精確記載。墨子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道:“圓,一中同長也!彼^一中,就是指一個――

  生:圓心。

  師:那同長又指什么呢?大膽猜猜看。

  生:半徑一樣長。

  生:直徑一樣長。

  師:這一發現,和剛才大家的發現怎么樣?

  生:完全一致。

  師:更何況,我古代這一發現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聽到這里,同學們感覺如何?

  生:特別的自豪。

  生:特別的驕傲。

  生:我覺得我國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師:其實,我國古代關于圓的研究和記載還遠不止這些。老師這兒還搜集到一份資料,《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個記載,說“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謂圓出于方,就是說最初的圓形并不是用現在的這種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的(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如圖②),F在,如果告訴你正方形的邊長是6厘米,你能獲得關于圓的哪些信息?

  圖②

  生:圓的直徑是6厘米。

  生:圓的半徑是3厘米。

  師:說起中國古代的圓,下面的這幅圖案還真得介紹給大家(出示圖③),認識嗎?

  生:陰陽太極圖。

  師:想知道這幅圖是怎么構成的嗎?(想!)原來它是用一個大圓和兩個同樣大的小圓組合而成的(出示圖④),F在,如果告訴你小圓的半徑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圖③ 圖④

  生:小圓的直徑是6厘米。

  生:大圓的半徑是6厘米。

  生:大圓的直徑是12厘米。

  生:小圓的直徑相當于大圓的半徑。

  ……

  師:看來,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聯系,我們還能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F在讓我們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蕩起的波紋為什么是一個個圓形?現在,你能從數學的角度簡單解釋這一現象了嗎?

  生:我覺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圓的圓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個個圓。

  生:這里似乎包含著半徑處處相等的道理呢。

  師:瞧,簡單的自然現象中,有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規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現象中又為何會出現圓,當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學們課后進一步去調查、去研究了。

  師:其實,又何止是大自然對圓情有獨鐘呢,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如下的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如圖⑤。)

  圖⑤

  師:感覺怎么樣?

  生:我覺得圓真是太美了!

  生:我無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圓,將會是什么樣子。

  生:生活中因為有了圓而變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師:而這,不正是圓的魅力所在嗎?

 。畚澹

  師:西方數學、哲學史上歷來有這么種說法,“上帝是按照數學原則創造這個世界的”。對此,我一直無從理解。而現在想來,石子入水后渾然天成的圓形波紋,陽光下肆意綻放的向日葵,天體運行時近似圓形的軌跡,甚至于遙遠天際懸掛的那輪明月、朝陽……而所有這一切,給予我們的不正是一種微妙的啟示嗎?至于古老的東方,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又何嘗不是深刻而廣遠的呢。有的說,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佳節;有人說,中國古典文學喜歡以大團圓作結局;有人說,中國人在表達美好祝愿時最喜歡用上的詞匯常常有“圓滿”“美滿”……而所有這些,難道就和我們今天認識的圓沒有任何關聯嗎?那就讓我們從現在起,從今天起,真正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民俗、走進圓的美妙世界吧!

  ●自我反思

 多少年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在教師們的課堂里,數學一直與定理、法則、記憶、運算、冷峻、機械等聯系在一起,難學難教、枯燥乏味一直成為障礙學生數學學習的絆腳石。事實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數學知識的傳遞、數學技能的訓練,漠視數學本身所內涵的鮮活的文化背景,漠視浸潤在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精神本質、力量以及數學與人類社會(包括自然的、歷史的、人文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顯然應看成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數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并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我立足從過程與凝聚兩個角度進行探索!皥A的認識”一課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淺嘗試。

  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她的認識已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與其說數學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毋寧說她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于圓的特征的認識,我并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在承認“數學是一種過程”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意識到,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后,“凝聚”并積淀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藉此,教學伊始,我們選擇從最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引發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關于圓的記載,從宏觀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認識視域;最后,我們更是借助“解釋自然中的圓”和“欣賞人文中的圓”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層層鋪染、不斷推進,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脫原有的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

  當然,“理想的課程”如何轉化為“現實的課程”,這當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深切關注的話題。就拿本課教學而言,實施下來,應該說,學生對于“圓”這一冰冷圖形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還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為問題的另一方面,對于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的掌握,在教學后的反饋中也確實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尤其表現在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等。因而,今后我們在數學課堂演繹數學文化、數學精神等層面的同時,如何兼顧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活中有實,實中見活,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的。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屆課通過學生的折和量,來發現感知圓里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表象,為學生探索圓各部分的名稱,猜想圓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同時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生經過操作,對圓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課文,再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確的概念。

  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引導學生借助操作過程與已學過的半徑、直徑對圓可能有哪些特征,進行了合理的猜想;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驗證,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發展;畫圓是這節課的非重點內容,則通過學生自我實踐便可掌握。

  本課采用"自主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按“明確目標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練反饋,鞏固新知——運用新知,質疑釋疑”的程序實施操作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猜想、去驗證、去討論、去合作……

  從而實現了“自主探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

  關于導入設計反的反思

  數學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來上課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是課堂很好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會利用好這一重要的資源。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很多圓的例子,而且他們會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圓。我通過提問黑板上的圖形(一個圓)是什么圖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的例子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感覺圓無處不在,我讓學生舉生活中圓的例子,并提問說得完嗎?學生回答說不完。這環節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

  關于畫圓設計的反思

  我設計了兩個層次來教學生畫圓,第一個層次,借助實物畫圓。學生可以借助身邊圓形工具畫圓,由于沒讓學生準備一些畫圓的實物,所以學生大多是用膠帶和硬幣畫的圓。本課的后面我會介紹古時候的人畫圓的方法來擴充畫圓的方法。第二個層次,用圓規畫圓。我介紹了用圓規畫圓的三個步驟,鼓勵學生嘗試畫一個圓,和學生分析圓畫不好的原因,強調畫圓的.注意點。缺陷是用圓規畫圓的操作要領沒有講,所以學生的圓畫得不怎么好。改進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畫圓的要領,針尖先釘一個小洞,畫圓時圓規要傾斜。

  關于圓的概念和特征教學的反思

  我通過畫圓的操作過程講解圓里的概念,學生通過我的講解建立起對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條找直徑半徑的題目,了解學生理解的情況,結果學生都好找。但是學生對半徑、直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進的措施是這邊要多花點時間,幫助學生有意義記憶概念。圓的特征的教學時,我先讓他們猜想,然后再說明理由,培養學生猜想的習慣。這邊發生一個情況,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半(直)徑是無數條。我很是不解,以為他們沒有無數這一詞的表象,我讓他們在自己畫的圓中試著畫畫半(直)徑,看可以畫幾條。我再告訴他們圓上有無數個點,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后來都想明白了。

  關于課外延伸的反思

  書本上的知識不夠全面,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無從感受,對于圓的歷史文化沒有了解。我設計了車輪為什么是圓的拓展學習,學生看得很起勁。我還讓學生看了一些用圓設計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感受圓的美,并說所有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7

  我們曾聽過的《圓的認識》這節課中,誰都不敢放棄這樣的一個知識點教學:圓內、圓外、圓上,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用“圓內、圓外、圓上”如此精確而到位的數學語言,來表述圓的直徑、半徑的概念,以體現數學教學的內在的“嚴謹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其實,如果我們在意一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水平,像“圓內、圓外、圓上”這樣所謂的知識點,學生完全可以獨立的感知。放手將數學知識獨立建構的權利交給學生,多在意學生知識的內化,多給學生一點自我建構與理解的時間與空間,這豈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學數學課中,一些非數學本質但已約定俗成的所謂的數學結論或概念,一直成為困撓一線教師的頑癥。

  是啊,數學教學,為何一定要在知識與技能的圈里打轉?我不否認必要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雙基訓練。但,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但張老師這節課,就沒有讓兒童的視野局限于“圓內、圓外與圓上”這種名詞的堆積,他在意的是學生在操作與交流中內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圓”作為美與力的象征,不應肢解開來,以一種生硬呈現在學生面前。我想,這也許就是他這節“美不勝收”的數學課的數學文化觀及其數學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紀,理應有與時俱進的數學教育觀,更應有體現中國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學論與課程觀,而這一切,就取決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種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數學文化思想,前幾天通過網絡聽了張齊華老師上的一堂同樣的課,可謂受益匪淺,張老師在這節課中,將這樣的數學文化極其充分的展示出來:

  師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誠而熱烈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發起來的情境下,開展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

  在這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于兒童的學習過程之中,他讓學生擁有自我選擇畫圓工具的方法,并讓兒童在畫中,學會選擇與放棄;他讓兒童從水紋泛起的圓中,體驗一種自然界與數學神秘的聯系與力量;他讓兒童在“沒有沒有規矩,也成方圓”的情境體驗中,理解了來自兒童生活經驗的'自然辯證法。而這一切,沒有絲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對學生積極探究的一種肯定。

  當學會畫圓時,有學生交流說:“我們組在繩子的一端系上一塊橡皮,抓住繩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樣出現了一個圓。”

  教師沒有為學生的不守規矩而漠視對兒童創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張老師說:盡管這一方法沒有能在白紙上最終“畫”出一個圓,但他們的創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嗎?(生熱烈鼓掌)

  這掌聲,其實是來自學生內心的一種欣賞與激勵,這并不是由教師發出鼓掌指令下響起的掌聲,才是心緒的一種真實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會與學生走得更近,會更好的走進兒童的心中,這樣的退,也許正是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中的“無為”之境吧。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8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于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并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么?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后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征之后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么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并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折痕的特征,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于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兩者間關系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這里的教學還不夠細致,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當教圓的畫法時我不是直接講解示范畫圓,而是放手讓學生動手試著畫圓后再進行交流不同的畫圓方法。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通過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放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在學之前讓學生按要求進行預習,學生親自操作,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圓的特征,由于是學生的發現,再加上教師的合理的引導,學生知識的生成度較高。讓學生自己去“走”,在學生“行走”的過程中強健“肌肉”,堅硬“骨骼”。學生的數學能力在細微處得到發展和提高。這節課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討論、探究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對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交流圓的特征時這一環節交流的還不夠充分,生生、師生互動不夠,有效預習不到位,使學生無話可交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0

  首先,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數學的本質問題。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三個圖形的比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圓環的特點,(引出圓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導出另一種方法。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情境本身是為探究服務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能提煉出數學問題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然后,創設的學習情境,要能促進學生情感的培養。要盡可能賦予其豐富的情感因素,用數學的'情感去吸引學生,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都說課堂是學生思維成長的土壤,我們教師的智慧是陽光和雨露,數學課更是如此。在課堂評價時,我想了很多鼓勵學生的話,學生在得到賞心悅目的語言評價中得到自信和興趣。所以,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加強學習,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精心、盡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讓枯燥的課堂學習變得有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小學習,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我感覺有幾個思考的地方。1,在試一試做完后,我應該馬上總結出要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兩個半徑)2,圓環是否一定是個同心圓?如果不是同心圓,它還是圓環嗎?事實上,如果不是同心圓,也一樣可以求出兩個圓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 3,出現環寬的兩個應用題,是否簡單,是否要出示?赡苤苯映鍪尽皥A形花園周圍鋪上一條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積!备唵我恍R哺蜗笠恍。4,可以利用學生做的圓環來貫穿下面的練習。首先可以讓他們量出他們做的圓環的大小半徑和環寬,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理解環寬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練習中涉及環寬的概念而說不清楚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圓的認識》是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節展示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獲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是對這次展示活動的準備。

  《圓的認識》是屬于幾何概念的教學。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

  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

  2、情境創設提出自行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操作討論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了解圓的特征——畫圓——首尾照應解決問題。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一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其實,對于教學我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為創造情境而去創造。這并不符合我們教學的宗旨。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第二,關于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于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餐盒、蛋糕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后討論套圈活動場地設計方案,怎樣在操場畫一個半徑是3米的圓。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后,緊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部分內容教材里沒有安排,但通過課堂實踐發現補充這一內容對圓的概念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邊學概念邊探討特征,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征,有了探討半徑特征的經驗,直徑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的其他特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折、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于圓的基本特征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在一般的關于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并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

  2、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3、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4、關于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學生水平。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115~118頁。

  目標預設

  知識技能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數學思考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問題解決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情感態度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教學過程

  一、現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過圓?通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無所不在。

  2.結合波紋、向日葵等事物,進一步帶領學生領略圓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層探究,體悟特征

 。保媹A剪圓──首次感知。

 。1)學生嘗試畫圓。通過交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并將“畫指定半徑的圓”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圓。既幫助學生感知圓的特征,又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準備素材。

  2.認識概念──初嘗成功。

  結合學生的原有經驗和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為探究活動做好認知層面的鋪墊。

 。保_放探究──體驗特征。

  先通過交流,引導學生初步明確探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手中的圓片和教師提供的相關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圓的特征,并將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記錄下來。教師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學生的研究活動。對有困難的研究小組提供支持。并收集學生中有價值的發現,以備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發現。

  將學生探索過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發現匯集成“我們的發現”,并引導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構起對于圓的完整、系統的認識。

  二、實踐拓展,文化滲透

  1.基本練習。

 。1)判斷:圖中的哪一條線段是圓的半徑或直徑?(圖略)

  (2)口答:根據半徑求出直徑。根據直徑求出半徑。(題略)

  (說明:本項練習沒有單獨設置。而是結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環節,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鏈接。

  介紹我國數學史上關于圓的研究記載,比如“圓,一中同長也”(《墨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周髀算經》),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此外,教師結合相應史料的介紹,比如“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將一些聯想題、開放題自然穿插其中,既滲透了數學歷史、文化,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像能力。

  3.解釋應用。

  引導學生運用圓的特征解釋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比如“水紋為什么是圓形的”,“盛開的向日葵為什么是圓形的”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并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生活。

  4.圓與人文。

  借助多媒體,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比如“圓與橋梁設計”、“圓與中國剪紙”、“圓與中國結”、“圓與中外建筑”、“圓與著名標志設計”等,引導學生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

  教學反思

  數學也是一種文化,《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并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我們著眼“過程”與“凝聚”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她的認識己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與其說數學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毋寧說她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于圓的特征的認識,我并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中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承認“數學是一種過程”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意識到,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后,“凝聚”并積淀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基于此,教學伊始,我們選擇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人,引發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關于圓的記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最后,我們更是借助“解釋自然的圓”和“欣賞人文的圓”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感受、提升認識,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選為了參加區的競賽課,通過三次試教,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認為本節課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一、從生活中提煉對圓的認識

  數學與我們生活是緊密聯系的,通過設計先讓學生欣賞帶有圓形的圖片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再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圓感知圓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圓與我們其他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明白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圓是由曲線圍城的其他平面圖形是由直線圍成的。

  二、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在紙上用圓規畫圓的優點

  課前讓學生準備帶有圓形的物體和圓規,讓孩子們在自己實踐操作中充分體驗用圓形物體畫圓與圓規畫圓的區別,再充分讓孩子們說,在交流中得出用圓規畫的優越性以及使用圓規畫圓的正確方法。

  三、指導自學,交流對圓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我們知道畫圓,那么怎樣來介紹這個圓,數學上是不是有專門的數學語言來描敘了”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時充分讓孩子們說,使他們對圓心、直徑、半徑認識并結合在自己所畫圓的中找圓心、半徑、直徑。在實際操作經歷中對概驗的理性認識,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提升對圓特征的了解。

  四、探索圓其他方面的特征

  課前給學生準備一個圓,讓學生找出這個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可以說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亮點,圓不是自己畫的怎樣來找他各部分名稱呢?孩子們要經歷思維的碰竄會努力的想辦法來找,這時老師鼓勵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喜悅。

  五、巧妙設計練習,豐富學生對圓的認識

  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與生活,設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發現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課后反思:

  1、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要在動手中體驗與感悟。但這種“動”是有目的的動,是為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與活動經驗的動。這節課安排學生在畫圓時感悟與體驗,正確地把握了教學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并創設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提煉的,數學知識的形成只有在學生的深刻感悟體驗中才能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的本身就是要經歷感悟體驗到升華。

  2、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安排在認識圓以后讓學生利用老師發的圓片探索圓的特征,比老師直接傳授要深刻理解。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數學課要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

  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老師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要機智、靈敏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預設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課堂的生存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功底。

  4、數學課要讓學生“活“起來,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借別人的班上公開課,首先存在的是上課教師要與學生的溝通,怎樣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對上課的老師有個良好的印象,課堂上能與老師很好的配合?

  (1)作為教師首先要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與鼓勵。

  (3)適時關注學生的生存找準“支點”靈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環節。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已經系統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教學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數學。

  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奧運五環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接著讓學生照生活中的圓,再欣賞準備好的課件,這樣就會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也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

  心理學家證實:思維往往是從活動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活動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們通過活動,發現了圓的特征,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能歸納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學生親自體驗,自己歸納方法。

  教學畫圓時,我們有想以前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畫圓,而是在介紹圓規之后,讓學生姊姊試著畫,讓后說說是怎樣畫圓的,這樣借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動態生成的資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根據情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歸納: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到校,學生在民主,友好的氣氛中知識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判斷,通過選擇,通過動手畫,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

  1、畫圓的時候,教師知道的不夠,因此學生畫的不夠好,不夠快。

  2、練習題的設計要靈活多變。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28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4-1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6-16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9-19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9-19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9-19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04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