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事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事的教學反思1
今天教學《爭論的故事》,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而且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針對本文的特點,教學第一部分我就采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松、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于是我們就采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并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
最后,為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想像力充分挖掘出來了,我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表演等形式積極參與其中,學生的參與面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各類學生都有收獲,人人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并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故事的教學反思2
在這一課中,我堅定地抓住白兔和雪人的感情改變主線,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我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引導學生看到徐學文,創造一個積極的活躍教室。
閱讀文本,讓學生可以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當我教這個文本的時候,一開始我讓孩子們看到雪,看著美麗的冬天,讓孩子們進入文本的情況。然后我介紹了動畫的形式,突然動員孩子們學習興趣,他們就會進入一個輕松的氣氛,活躍在教室里的氣氛。對于后面的研究已經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然后我讓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猜測文本的含義,發現課堂上的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文本的含義和知道文本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是 然后引導孩子仔細觀察文字插圖,理解文字的文字,句子,段落和文章的內涵。對于文字,我提出了天氣怎么樣?兔子之前早晨的美麗如何玩游戲?他們高興嗎?小白兔發現雪的孩子沒有看到從我們想要的文字的心情了解什么?面對我的問題,孩子們急于急于回答,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在答案的爆發,兒童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已經行使。通過對文本的研究,創造一個積極的.活躍教室,讓孩子進入思維活動的觀察和想象,讓孩子的感覺升華,進入情境閱讀的文字,閱讀的感覺更豐富。
二,引導學生朗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低級語言教學應該注重創造情境,用感知語言閱讀,學生通過閱讀來實現感覺。在課堂教學中,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活潑,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滿信心,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指導兒童觀察情況地圖,掌握文字關鍵詞和句子,引導學生朗讀 文字,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中,我在文本句中抓住了幾句話:1,雪兒看到白兔家火,很快就跑過去了。
2,雪孩子從火搶救了一只小白兔,但是自己。
3,他走到天空,成了白云,美麗的美麗的白云。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角色的心理,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然后通過閱讀加強學生的內心經驗,使孩子對文字有更深入的理解,閱讀更加深情。在兔子閱讀體驗愉快的心情后;感覺的白兔子失去了雪后的孩子的悲傷的感覺,閱讀雪孩子的心靈美,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也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樂趣。
最后,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學習雪兒幫助別人,自我犧牲拯救崇高的品質,知道別人有勇氣伸出援手之手。
本課程是通過閱讀文本,引導孩子朗讀,培養孩子觀察和思考的能力,讓孩子得到情感的體驗。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真正讓學生學習,學習文字,必須牢牢把握情感因素, 通過閱讀的產品文字,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進入文字,感受情境。
故事的教學反思3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個性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十分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的用心性。在學習中,學生都十分用心主動,小組匯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主角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個性是能抓住這兩句話:(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說:“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取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必須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閱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理解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取、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就應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愿意學,并學得有好處的資料。
上完這節課后,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第斯多惠說的,“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這句話的內涵。為了孩子完美的明天,讓我們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讓他們經歷習得知識的過程吧。
故事的教學反思4
《索橋的故事》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
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介紹索橋、站在橋上、走下索橋、點明主旨。全文脈絡清晰,所以在教學本課時,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去自讀自悟。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解決“寫索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這個問題時,一位同學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橋都是為后人造福,都勇于克服困難。”看似沒認真聽的他,回答的非常到位。
但是本課的設計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我的目的是啟發孩子,培養閱讀能力,但是并沒有給孩子一個太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當同學們站在這樣的橋上會想到什么?”“索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等等,當同學們把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的時候,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
故事的教學反思5
前段時間一直在忙半期總結和區上的研究課,教學進度也比較拖后了,更重要的是前段時間沒有了上課的感覺,課堂氣氛過于沉悶,也許是半期考試大家都沒有考好,心情不好吧。
課還是認真備了的,帶著疲乏的心走上講臺,在上《朱德的扁擔》的時候,朗讀教學抓的`很重,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反復讓學生讀,讀出心中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朗讀后,感覺學生的情緒有所調動了,不再那么死氣沉沉了。在上《這個規矩不能有》的時候,感覺終于找回來了,和學生非常好的配合,在分角色朗讀中不停的變化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在拓展部分請學生說出了生活中哪些規矩一樣不能有,結合實際進行了討論。在處理這堂課的時候,首先是初讀課文,然后直接由課題 “這個規矩不能有”入手讓學生說是哪個規矩,為什么彭總要說這句話,再從彭總的語言、動作、神態上去分析,學生也易于接受。
很高興,久違的課堂的味道再次回來了……
故事的教學反思6
本次活動是一個續編講述的語言活動,在本周這已經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對于這樣的續編繪畫和講述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活動中小朋友能從圖片的內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時他們也能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能說出了自己對于小貓咪咪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說“爸爸說,抓到了我要打它一頓,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當幼兒看到幼兒用書的最后一張圖片,他們就說:“小貓又送了一盆花給爸爸”“那這盆花哪里來的.呢?”“小貓又是怎么對爸爸說的呢?”我就及時的引導幼兒想象……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從自己的想象中進行簡單的繪畫表示,雖然有的幼兒繪畫的并不好,但她講的卻是很動聽,也有的幼兒繪畫的很好,但講的卻是不怎樣。不管如何從幼兒每一張圖片中發現每一個幼兒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動效果較好。
故事的教學反思7
《“貝”的故事》這篇課文是一篇識字小故事。課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述了“貝”的來源和它發展演變過程。第二自然段講述了“貝”的字義來源和以它作偏旁的字在表意上的共同規律。旨在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認識生字,了解歸類識字的方法,并借助規律來認識生字,初步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和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節課是這篇識字課文的第二課時。在導入的過程中,我先為學生講述了一個有關漢字文化的小故事,讓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漢字文化,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時候,我先讓同學們觀察貝殼的形狀,了解“貝”字的演變過程,進而了解到什么是甲骨文。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記憶和了解,我還讓學生看了“馬”“魚”這幾個字的演變,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接著通過給學生講解貝殼由于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讓學生知道貝在古時候的作用。所以用“貝”作偏旁的字多大與錢財有關,從而引出生字“賺”“賠”“購”“貧”“貨”,這樣,學生就了解了帶貝字旁的字的'含義,也學習了歸類識字的學習方法,在方便記憶的同時,更深刻記住了這些字的含義。在這個基礎上我適機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貝”字旁的字。然后出示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鏡、珠”等字的偏旁與什么有關。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拓展《甲骨文的故事》。
這節課上,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感受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了解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義特點。對漢字的起源了解的更清楚,對漢字的興趣更加濃厚。
比較成功的地方:這節課,通過講解“貝”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學生不僅在音、形、義這幾方面很好地掌握了“貝”字旁的生字,而且也對漢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產生了濃厚的探究的興趣。
不足之處: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還不太到位與及時;指導書寫上還需要更加細致;應該在講課過程中,對學生多進行一些朗讀指導。
故事的教學反思8
一、教材分析
自1825年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發明并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臺能使用的蒸汽機車正式運行到現在,不過100多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了現代化的磁懸浮火車。這是震撼世界的科學創舉。
本文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的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事情,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借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簡單了解課文介紹的幾種火車和它們的特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詞語]: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
飛馳而過、夕發朝至、世界屋脊、
奇怪、鼓勵、明白
2、如果把這些分成三類,你會怎么來分呢?
一類: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跟火車有關)
一類:飛馳而過、夕發朝至、世界屋脊、
一類:奇怪、鼓勵、明白
3、你看到過火車是什么樣子的嗎?(引出火車是長長的)
4、用課文第二段話中的句子引:
讓我們一起到火車的故事中去找找答案。(板書課題)
如學生通過課前的自讀課文回答,是由機車帶動的,師過渡語: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5、引出第三自然段,
二、精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一讀第三段,標出共有幾句話。
2、師問:這么長的火車車廂,一節連著一節的,靠什么帶動呢?
引導生接:原來,一節一節的車廂是由機車帶動的。(理解“機車”就是“火車頭”)
3、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哪幾種不同類型的火車?(師板書:蒸汽 內燃 電力 磁懸浮)
4、深入了解蒸汽火車
A師:最早的火車是那一種…… 生:最早的火車是蒸汽火車
B[出示有關文字介紹],指名讀一讀
C聽了XXX的介紹,我們一起在表格里填上最恰當的???[出示文字介紹下面的表格]
D如果你是蒸汽火車,你會怎樣來介紹自己呢?
(引導學生回顧:介紹時要先和大家大招呼,再把自己最主要的特點告訴別人。)
E[出示學生自述的句式]指名介紹。
F聽了XXX的介紹,想不想看看真正的蒸汽火車?[出示圖片]
5、小組合作學習另外三種火車
A剛剛我們用了這樣的方法和步驟來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步驟:1、讀一讀;2、填一填;3、說一說。]
B請四人小組從剩下的三種火車中選擇一種,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學一學,開始吧!
C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D全班交流反饋
E了解了四種火車,讓我們回到課文,讀讀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自由讀——指名讀
這樣的火車指的是……(生:電力和磁懸浮火車),因為它們……(生:速度快、污染小)
五、略讀體會(學習4—5自然段)
,《火車的故事》教案和教學反思
1、看到你們通過相互學習了解了這么多火車的知識,我想說你們真能干。小明也通過查找書本了解到了很多知識,爸爸對他又說了什么呢?(齊讀第4自然段)
師: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理解“夕發朝至”:“夕”是晚上,“發”是出發,“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誰能把詞語意思連起來說說?——晚上出發,早上就到了)
師:這里的“”指的是第一次提速,現在已經是第六次提速了,從北京到上海僅需要9小時56分鐘,而到明年的奧運會之前,北京到上海的火車還將進行一次提速,到時,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8小時。
2、爸爸還說了什么?(指讀第5自然段)
我國正在修建的這條鐵路有什么特點?(海拔最高)
(用簡筆畫,畫出海面及山勢的剖面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海拔”。青藏鐵路指從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鐵路,那里海拔特別高,平均超過4
000米(相當于1300多層樓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
3、出示句子:我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等鐵路修成了,火車就可以開到
“世界屋脊”上了。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師:其實,在去年的7月1日,青藏鐵路就已經正式建成通車了。現在你能把這句話改一改嗎?學生邊說邊修改
( 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火車可以開到 “世界
屋脊”上了。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4、擴展你所了解的創舉
六、總結
1、師: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火車的知識,想不想駕駛火車啊?(生:想)
我知道小明比你們更想。師引讀“這天晚上……”生齊讀第6自然段
2、希望小朋友能夠向小明學習,多問多看書,了解更多的知識!
3、下課!
七、板書設計
33 火車的故事
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綠色環保型”
夕發朝至:北京——上海
創舉:青藏鐵路
了不起
三、教學反思
經過兩次試教,兩次修改教案,教學設計與第一次的完全不一樣。如果說第一次上的試教課是一堂常識課的話,那么,現在的才算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重在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本文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教學的內容又是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的,所以教學課文的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合作學習的環節。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中,一方面,滲透給學生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最早的火車——蒸汽機車時,我帶著學生一起學,在學完后,出示給學生看,我們一起學的方法和步驟(當然,這里的方法和步驟,如果是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和總結的,那就更好了,考慮到班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能歸納概括不出來,所以我就直接出示)。讓學生在接下去的合作學習中能夠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習時非常投入,可見,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提示,對學生的幫助是很大的。因此,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環節,老師不能夠完全地放手給學生,要給他們一根拐杖,由“扶”到“放”,合作學習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這里還進行了口語能力的訓練,合作學習中的第三步“說一說”,用比較童趣的語言來介紹自己(把自己當作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一次說話訓練,口語能力應注重平時的點滴訓練。同時,也拉進了火車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更感興趣,接受起來也不怎么困難了。因為關于四種火車的特點,是我另外加入的課外資源。
對于語文教學,不能局限與書本上的內容,應該適當地加入相關的`課外資源。個人認為,對于課外資源的利用為這堂課增添了不少色彩。有三處課外資源的引用:一、合作學習的內容——四種火車的特點,通過自己的加工處理,把介紹火車的語言變得很簡單而富有童趣,又抓住了重點。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一下了就把火車的特點記住了。二、關于北京到上海火車的提速,這里僅是我自己的講解,但是,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火車提速后,帶來的時間上的差異。也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發展給火車帶來的變化。三、有關青藏鐵路的介紹,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建造這條鐵路的艱難,首先通過簡筆畫讓學生理解“海拔”,又通過用房子的樓層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這個在他們心中沒有概念的“高度”。由于,這是一篇比較早的課文,當時,青藏鐵路還在修建中。而在去年的7月1日,青藏鐵路就已經通車,在這里,正好利用了這一點讓學生了解這一情況,把這段文字改一改,又使學生得到了語言的訓練。所以,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從而豐富學生知識的潛能和儲備,為學生長期的語文學習打還基礎。
當然,這堂課中也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在讓學生自述介紹自己喜愛的火車時,擔心學生說不好,就給了學生一個介紹的句式。看起來,學生在老師間接的幫助之下,說話說得很不錯,但是這樣的句式卻框住了學生的思維,他們就不會有自己的語言創造,也顯得沒有童趣了。在理解“海拔”,“世界屋脊”等詞語的時候,我一心想要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理解,但是,從教學只能感學生的反應看,要通過引導使他們自己真正理解是有一定困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也沒有再強調,就這樣過去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似懂非懂的。同時,也看出了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故事的教學反思9
今年在方老師的帶動下,我們高一信息技術備課組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模塊的教學上采用了“數字故事”作為教學內容。
確定教學內容后,通過討論我們確定了教學思路和教學安排,本人是這樣安排和進行的:
第1次課,展示幾個經典的“數字故事”作品,《云南故事》、《老師我可以不愛嗎》、《愛畫畫的他》,告訴學生何為“數字故事”和數字故事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
布置接下來幾節課的大任務,要求學生自選主題,用幻燈片的形式講述一個故事,故事可以是自己親身經驗的事情、身邊的故事、印象深刻的電影、亦或是自己的一些感觸……展示“數字故事”作品評價標準。展示課時安排,第1周設計數字故事腳本和收集素材,第2—3次課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作品制作,第4—5次課展示學生作品和評價。
布置本周的任務,編寫數字故事腳本(為了讓學生重視這個作業和便于檢查,我印了腳本表格模板發給學生),收集圖片素材和背景音樂素材(因為學校網絡較慢,我要求學生課外收集。鑒于部分學生家里無條件上網,我要求沒條件上網的同學要先設計好腳本,讓可以上網的同學幫忙收集素材。為了防止部分學生找不到合適的素材而放棄,我跟學生強調圖片素材不用那么精確,只有符合故事情景就可以。)。要求學生在下周周一前完成腳本設計,素材在下周上課前一天打包后注明姓名發到老師制定的郵箱。
布置完任務,剩下的時間讓學生觀看“數字故事制作要點”課件,了解數字故事制作方法和要點。
學生由于一開始就給我展示的數字故事作品吸引住了,很多學生都耐心地觀看課件,還有個別有帶紙筆的學生認真做起了筆記。
第2周,周一上午課間操時間,我就去各班收腳本。4個班,平時表現比較認真的2個班級大概收了80%,其他兩個班大概收了60%。經過幾輪催促,在第2次課上課前一天,只有個別學生沒有上交腳本。通過檢查腳本,大部分學生都比較認真,都按照老師給的格式,設計好故事情節。素材收集方面,出乎我的意料,幾乎所有同學都有發素材過來。之前調查發現,每個班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學生家里有條件上網,這次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找到素材,我覺得歸功于兩個方面,一是老師展示的“數字故事”吸引了學生,學生對數字故事產生了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另一方面,是我這次工作做得比較細,跟學生強調圖片素材不用那么精確,強調沒條件上網的同學先設計好腳本請可以上網的同學代勞。
第2次課,進入數字故事制作的教學。先給學生介紹PPT插入新幻燈片、設置幻燈片背景、文字加入和插入圖片的.方法。布置本節課任務:按照腳本,添加幻燈片,設置幻燈片背景,添加文字和圖片。要求學生本節課至少完成整個作品60%以上文字和圖片的添加。
通過檢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老師的要求,只有個別基礎較差打字較慢的學生只完成少量素材的添加。
第2次課,介紹動態效果設置和自動播放設置。對于比較難的操作,我都事先制作了操作錄像掛在我上課用的“揭陽一中信息技術教學輔助網站”上,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快速查看老師給的幫助視頻。這里給大家推薦兩個視頻錄制軟件,可以錄制gif格式的操作錄像。一個叫“亦思屏幕錄像截圖專家”可以錄制比較清晰的gif格式操作錄像,一分鐘視頻大概10m。另一個叫“Gif—gIf—giF”,也是錄制gif格式的操作視頻,因為壓縮比較大,錄制的視頻不太清晰,但視頻容量非常小。大家可以把錄制的gif格式操作錄像,掛到局域網教學輔助網站,或webquest教學網站上,學生可以很方便查看,如果不用網站的形式,用資源管理器打開的話,學生不太習慣,而且打開太多窗口,電腦也容易死機。
考慮到部分動作較慢或追求作品完美的學生不能在第3節課結束前完成作品。我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在上課當天放學后或中午時間到電腦室加班。
第3次課,介紹背景音樂設置。這個是難點,我反復跟學生強調音樂文件要和PPT放在同一路徑,并一起提交。
要求沒能按時完成的同學在當天放學后到電腦室加班。
第3次課后的那一周,我開始檢查學生的作品。
檢查學生數字故事作業,是我這個月來最開心的事。通過作品,了解學生的思想。很欣慰,學生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都積極向上,或引入思考,或催人奮進。很多學生都選擇了親情、友情、勵志、環保等主題,很多作品都可圈可點,這個時候我已經忘記了這次作業技術的性質,陶醉在與學生思想情感的溝通。每檢查一個作品,我都慎重地寫下了我的觀點,或鼓勵學生,或表達我的看法。
我覺著這次作業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這次查作業,給學生寫評語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師生交流方式,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我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收買”人心。
故事的教學反思10
上周三,我上了《漁夫的故事》一文,《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講完課,一方面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地反思,更重要的是對這一類文章到底如何教進行了深刻地反思。略讀課文到底應該怎么教。葉圣陶先生講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我認為,略讀課文教學的主要功能,是學生積累(準備)的閱讀方法的應用,是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至于問題的解決,那僅僅是編者為學生運用閱讀方法、訓練閱讀能力所搭建的一個平臺,創設的一個憑借。編者的真正的意圖,不只在閱讀任務的完成,而主要在閱讀能力的.訓練。
因此,在教學《漁夫的故事》這一課文時,我首先考慮的不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而是我要讓學生去做什么、學什么。一堂課下來,學生學到了合作閱讀,學到了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學生展示了自身的朗讀能力;學生知道了當遭遇險境要運用智慧的力量去自救;更高興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下面以《漁夫的故事》為例,來具體說明略讀課文我們應該教什么。
通過對教材的解讀,以及對學生平日能力的掌握,我認為這篇文章學生是完全能夠獨立學習的。因此,我將教學目標定為:一讀知內容(通讀全文,了解內容);二讀擊重點(理解漁夫的智慧);三讀談感受(感悟生命的智慧)。最后,找準“練筆處,講究讀寫結合
一讀知內容,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為完成這個任務,老師讓學生回憶,在平時學習中,我們是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的。一開始,應認真讀課文(輕聲讀或默讀),同時用筆畫一畫關鍵的詞句,記住一些主要的情節,如故事發生的時間,故事發生的地點,故事中有哪幾個人物,這幾個人物構成了一件怎樣的事,結果怎樣。同時給孩子提示,魔鬼的命運自始至終和一個道具有關—————黃銅膽瓶。學生初讀《漁夫的故事》,用以上邊讀邊思邊動筆、從具體到概括的閱讀方法,很快完成第一項任務。
二讀擊重點,漁夫怎樣戰勝魔鬼的。
完成這個任務,同樣可以讓學生回憶在前幾課中深入理解、領悟故事的學習方法。我教這一課,學生抓住重點部分深入領悟的時候,采用了“多讀幾遍課文,想想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抓住重點句子來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并且以“—的魔鬼”,和“——的漁夫”,加定語的方法,體會魔鬼和漁夫的性格。這樣既讓學生掌握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又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評價任何事、任何人要做到有理有據的好習慣。
三讀談感受,感悟生命的智慧。
在講完了漁夫怎樣戰勝魔鬼的,我趁熱打鐵,問道:“你想對漁夫說些什么,你想對鬼說些什么”,問題一出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極高,有的同學說,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有的說,要學習漁夫的自信,有的說要學習漁夫的沉著冷靜,還有的說:面對狡猾的敵人我們一定要看清他的本性,果斷的做出抉擇……繼而我問,生活中當你遇到比你強大的敵人時,你該怎么做?學生說,要用自己的智慧戰勝敵人,千萬不能硬碰硬。還有學生說,要和敵人斗智斗勇。此時此刻,“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已不言而喻。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可見正確的引導,并且放手讓學生去說,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最后,找準“練筆處,講究讀寫結合。
葉圣陶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中指出:“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有關聯,閱讀得其道,無論是在思想吸收或者技術訓練方面都是寫作上的極大幫助”。語文課本里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找準“練筆處”,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練筆中達到統一,使三維目標在練筆中達到整合。因此在本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想象假如漁夫是在第三個世紀救了魔鬼,他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對話?這既是對課文的內化,又激發了的想象,有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很多不盡完美的地方:本課語言生動形象,我雖讓學生找了,理解了,體會了,也讀了,但對學生朗讀指導得太少。正像郭妮老師所說的“理解是為了更好的讀,而讀又卻能更深的去理解。”當然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由于時間關系,也只放到了課后,還有很多遺憾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以使自己更快成長。再次感謝各位老師的指導,謝謝大家!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節課我的進步之處是,比前幾節課更加關注文本,關注學生,可以運用文本進行教學,而不是粗略的升華課文主旨。
故事的教學反思11
《名字的故事》一課分為2課時執教,在時間的布置上比較富余,第一教時主要學習寫名字,用名字的筆畫線條巧妙地分割畫面空間。開始創設了召開新同學見面會的活動情景,以書寫名字、傳送名片的形式交流,同學反應熱烈,在交流中增進了相互了解,融洽相互感情。由于習慣影響,一個班級上下來,發現同學寫的名字普遍偏小,筆畫拘謹。對此,我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調整了教學戰略。我采用同學作業當場反饋比較的形式,讓同學看看比比誰把名字寫得很大,很豐滿。形象直觀的比較一下子使同學發現把名字寫大的優點。為了協助同學克服寫小字的缺點,我采用詼諧方式,要求他們寫得“大名鼎鼎”、“頂天立地”,同學易記易學,饒有興趣。后來,把這環節空虛到教學設計中。同學通過涂一涂、練一練的繪畫實踐活動,掌握了基本的色彩平涂方法和接色法,有的同學還學有余力,教師就鼓勵他們大膽變化,探索運用其他的方法和資料創意表示,組合成“名字的故事”畫面。有的用繩線繞知名字,再填色,有的則先畫好彩色底版,再用漆筆畫寫名字……用綜合方式表示無限創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同學在寫名字、填顏色的過程中,有局部同學的作業顏色很花,五顏六色的,卻識別不出寫得什么名字。教師可建議同學從這幾方面調整修改。(1)把用濃重、粗黑的線條把字的`筆畫加粗、加重。(2)調整色塊,用刮蠟、罩色等方法減淡色彩的對比度。
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有些同學表示得相當積極出色,而有個別的則表示淡漠,像個旁觀者。如何調動這局部同學的積極性,讓每個同學都動起來。我想可以通過談話、做游戲、與老師、同學合作描繪表示等形式,激發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融入教學過程,在愉悅的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提升審美素質,讓每個小朋友都有發展。
故事的教學反思12
在莊子的《惠子相梁》中,最后一句是: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乎?翻看了本課的教師說明用書,對本句的解釋是:現在,你想要用你的梁國來威脅我嗎?在這種翻譯中,把“以”理解為“用”,把“嚇”理解為威脅。
但是根據對全文內容的理解,我覺得這句話更應該理解為:“現在,你想要因為你的梁國而對我發出“嚇”的聲音嗎?”在我的這種翻譯中,我是把“以 ”理解為“因為”,把“嚇”理解為“發出“嚇”的聲音”,因為我覺得在莊子講的那個關于鳳凰的故事里,莊子是把自己比喻作志向高潔、淡泊名利的鳳凰,把惠子比喻作猜忌君子的'貓頭鷹,把梁國的相位比喻作腐鼠。貓頭鷹對鳳凰發出“嚇”的聲音,是因為它害怕鳳凰把它的腐鼠拿走。
而惠子對莊子的這種行為,莊子認為也如同貓頭鷹一樣,是因為害怕莊子把梁國的相位拿走。所以這個“以”理解為“因為”更好一點,只有這樣,才能與前面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而教學用書上的這種理解,卻把故事和最后這句關鍵的話脫離開來,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故事的教學反思13
在鎮級高效課堂達標活動中,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六年級第二單元第二課《索橋的故事》一課,《索橋的故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主題單元“遺跡”的一篇精讀課,該文是作家巴金去都江堰參觀時有感而發寫的一篇散文。索橋的故事不是在寫橋,而是在于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介紹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文章的主旨。可以說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上完這節課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方法,課堂上的教學預設環節和生成以及教學預定目的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樣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有效,真正落實 “ 惜時增效,輕負高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對這節課反思如下:
《索橋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簡練,意蘊深遠,但“索橋”什么樣?在哪?它有什么作用?什么時候修建的?它有什么故事?這些問題對于學生都是陌生的,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實際及本課的特點,教學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然后,我讓學生熟讀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列出提綱。再根據提綱和文章的內容,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對照圖畫,引起聯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合作交流,倡導個性化閱讀,使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心靈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再次,我讓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分析讓作者感動的是什么,他得到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么?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然后來概括每一段的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學習文中所贊美的犧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無私奉獻精神,了解了文章的脈絡層次和故事中所蘊含的精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索橋造福于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解決“寫索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這個問題時,我班同學回答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橋都是為后人造福,都勇于克服困難。”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是真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窗體底端
成功之處:
1、本節課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如:批劃從哪些方面介紹索橋,了解索橋的特點,爭當小導游,師生簡介索橋,了解索橋的故事,體會人物品質,理解李冰父子、何公何母、勇士丹柯又一顆偉大的心。學生思維的火花再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學到了新知,激活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2、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自讀自悟索橋的特點,發生的故事,蘊含的道理,生活中的故事,自己今后應做一個怎樣的人,通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匯報,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真正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入情入境地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3、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本課爭當小小導游的設計,找生活中更美、更好的故事,課上小練筆今后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充分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空間,一個個精彩的介紹,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思想的洗禮,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深化了課文的中心,完成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本課的設計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我的目的是啟發孩子,培養閱讀能力,但是并沒有給孩子一個太大的想象空間,比如交流“當同學們你站在這樣的橋上會想到什么?”“索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等等這些問題時,如果同學們能把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的說一說,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
2、沒有把作者的游覽順序和整節課有機地整合起來,課堂生成一些環節有些不盡人意,讓學生去讀故事,一些同學放不開,沒有做到入情入境,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品質體會得不太到位,介紹索橋時,學生讀得不太充分,今后應多加強訓練。學生在發現更美、更好的東西時,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應多聯系實際生活。
總之,經過反思自己找到了教學中的得與失,今后會發揚長處,克服不足,上出高效率、高質量的課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地努力。
故事的教學反思14
自從和同事約定每個星期互聽互評一節課之后,我就開始認真地準備著每一堂課了。為了能上好今天的課,我花費了2個多小時,自我感覺準備得比較充分。
上完課之后,第一感覺就是課完全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了。同事首先肯定了我課的優點: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這也是我一貫奉行的授課原則。
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同事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我的問題:
1、課前準備不充分。生字詞教學在三年級依然是重點,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課文中的生字詞,應該課前就寫在小黑板上,課堂上直接出示,既節省時間,又能讓學生有整體的印象。雖然我們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詞的能力,生字詞不需要一個個教,但還是需要整體出示出來,整體檢查自學情況。
2、指名讀書的方式不正確。在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時,我采用開火車的方式。采用開火車的形式讀書,容易使部分孩子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反正也沒找到我讀,就可以不認真聽了)。采取隨機點讀的方式,可以促使每個孩子都集中注意力傾聽同伴的'讀書情況,因為老師隨時都可能叫他把同伴正在讀的課文接著讀下去,若不注意聽,很可能接不上。
3、缺少教學機智。當有學生問:“五六十里路究竟有多長”的時候,因為我當時就沒有想到合適的解釋方法,就將它跳過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如,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課需要不停地“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相信通過不停地努力,我們離名師的距離會越來越近!
故事的教學反思15
本文重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漁夫,到還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詐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
本文運用對比的'方式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教學時,我避免了繁瑣的剖析,而是通過領導學生朗讀,以情導讀,以讀定悟。文中多處運用對比,學生通過前后對比,朗讀、表演、模仿漁夫的言行舉止的變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們一陣陣開懷大笑,正是在這種輕松協調的氣氛中,狡詐的魔鬼與聰慧的漁夫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示在面前,誰是誰非?孩子們答復,我已經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故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故事教學教學反思02-02
故事教學教學反思02-04
教學故事的教學反思12-03
故事教學教學反思02-02
故事的教學反思10-13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06-28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06-29
講故事教學反思02-10
我的教學故事與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