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欣然走過20xx,七年級上期已近尾聲,下面對本期教學從幾個方面反思。
一對新課程理念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
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
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二對學生語文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的培養的反思。
本期以來,我合理分配每天學習任務。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分解成每天能夠完成的單元,并堅持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誦,詩歌的聽寫,默寫等等,我都要求他們必須當天完成。
其次,我教會他們必須要合理規劃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一學期很快就結束了。但是這一學年我卻教得一點不簡單。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里的學習依靠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著。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狀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6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狀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狀況,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一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一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忙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齊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透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范。為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范,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透過超多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潛力。
雖然做了超多的工作,最后的考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潛力。如看拼音寫漢字,4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扎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潛力也有待于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狀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潛力,以及對文章資料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資料,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后在上課時就應盡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復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潛力,分析與綜合潛力和.鑒賞與評價潛力。學生分析概括的潛力較差,不能規范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為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為“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后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潛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并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潛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范的訓練,同時透過超多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潛力,以及表達潛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周記等,必須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后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采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為“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為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么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灶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么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初中語文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著“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了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要背誦并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才不至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并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里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里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電腦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好處,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熟悉,填補空白。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獲,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后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為什么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么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于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么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么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資料。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范讀,學生再跟讀,最后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但是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后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于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
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布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5
《我的老師》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學習內容:
1、蔡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
2、“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
3、質疑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探究詳略安排的好處。
根據先學后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但是還存在一些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有惰性,是一種懶于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一部分學生依舊是聽,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后面時間也不夠了。結果后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沒完成。今后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學生一起努力,教學相長。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6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應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么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么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于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必須的影響,甚至于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于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韁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就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為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么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為了生活。
同樣的路邊的一朵小花,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就此聯想到生死、命運、抗爭……前者的生活是單調的,就像拿著電視遙控器不斷換臺卻一無所獲;后者的生活是豐富的,他的生命不會個性長,但他活得充實。只有幾個學生若有所思的點了頭,大部分人都茫然地看著我。我笑了:“上我的課,你們會慢慢體會到的。”
于是,我教他們朗誦,讓他們離開座位,一邊走,一邊讀《荷塘月色》;教他們寫詩,讓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抄下來,像朗誦詩歌那樣朗誦歌詞;帶他們看電影,演話劇;講鬼故事,或者就某個時事熱點討論一節課……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7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2)閱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取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期望能沖破“瓶頸”,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8
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自己一學期以來自己的教學實踐,靜下心來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后教學中改善。
一、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初中學習生活還不能了解,所以我在開學后開展系列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加強硬筆書法練習,把臨摹分為兩步:先摹,讓每名學生選取優秀字帖進行摹寫;后臨,在期中考試后讓摹寫好的同學進行臨寫。
2、加強閱讀訓練。根據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年齡特點,我安排學生閱讀故事性較強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3、強化課前五分鐘。從新生入學開始,我就注重學生課堂環節,包括課前,資料有:古詩朗讀和背誦,經典散文朗讀,文言文語感培養等。雖然資料不是很豐富,但有助于新生從課前向課上延伸。
二、不斷實踐、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交給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的主陣地,所以從學生入學開始,我就狠抓課堂教學,不斷實踐,優化課堂:
1、抓好備課關。雖然本學期班主任工作十分繁雜、無序,偶爾會出現上課了,還沒有備好課現象。但我竭盡全力備好課,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備課中,我不僅僅思考教學資料,怎樣在課堂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更多思考起始年級學生的學情,他們理解知識的過程,理解知識的方法等。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我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個單元至少兩節課使用大屏幕,以此沖擊學生視覺和聽覺。
2、上好每節課。語文教學的改革務必從課堂入手,因為它是教師主導的體現,學生主體的實施,所以我盡力做到:我的課堂你做主,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開學伊始,我就告訴學生,課堂中只要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無論你說什么都不為過,所以在一學期我和他們的磨合、交流、溝通,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主角向課任教師主角的轉變。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上傳下達的工作需要布置,班里出現狀況需要解決,但我都盡力回避我的語文課變成班主任工作會議課。原因之一是:教學任務的不允許。根據教學計劃和進度,每一節課有每一節課教學資料,不能因其他工作,而導致教學資料的'缺失。原因之二是:學生的不允許。班主任教師,同時也是課任教師,你務必學會主角的轉變,因為這是對學生的尊重,對自己教學的尊重。
三、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為了實現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努力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首先,不斷學習。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務必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學習,無論是教學資料方面,還是和他們之間的代溝,情感交流方面,我都傾心學習教育教學相關書籍和文字。
其次,拉近距離。為了使學生喜歡我,我不僅僅在課堂上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努力貼近他們的心靈,做到心靈溝通,而且我還和他們逐步透過課下,透過各種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師生情。
四、挑戰自我,反思中成長。
一學期教學工作讓我真正感覺自己和學生一齊成長。對于我的課堂模式,學生基本適應,偶爾會出現課堂疲憊感,怎樣去進一步調到他們的用心性和興趣是今后我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再有,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已有的知識、經驗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怎樣去應對、解決好?
最重要的是語文教學中難題最大的是作文教學,有時自己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能講講要求、說說方法、品品美文、作作評價,沒有自己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體系,或稱之為操作系統。
應對諸多問題,我在及時充電的同時,也和其他同行教師進行探討,多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和推薦,都在自己教學中實踐、摸索,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滿意的教師。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9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構成與理解,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狀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潛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潛力全面化、深層次化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構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透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用心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潛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必須程度上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著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個性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著沒有,也意味著有更大的理解和發展空間。因而,我能夠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潛力。透過、寫、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潛力。最后重運用、拓視野。透過連詞、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教育和必須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熏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后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獲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對部分教材資料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資料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能夠充實自我,反思不足能夠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復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么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灶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么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著“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了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要背誦并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才不至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并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里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里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好處,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熟悉,填補空白
1.
2.
3.
4.
5.
6.
7.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09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4-21
七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4-21
七年級語文《我的老師》教學反思12-16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9-27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3-08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1-15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