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
教學這一課時,我能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課文的重點掌握得較好。大致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自讀課文,說說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能順利地答出:年輕、杰出、愛國、音樂家。
二、從哪兒可以看出肖邦是個愛國的音樂家?
“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三、抓住課文最后一節(jié)——“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此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表達的欲望特別強烈,不少學生說得很動情、很在理。真讓人覺得學生很懂事、很可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國情誼的敘事性文章,這是一篇典型的愛國主義鮮活教材。文章講述了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后,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仍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還請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自己的祖國,從而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既是肖邦彌留之際靈魂深處的吶喊,更是肖邦愛國情懷極至的表現(xiàn)。但學生們會突然肯定、認同這樣的言語這樣的情感嗎?于是,我試圖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
我打開多媒體,點擊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樂漸漸響徹整個教室,我也在這激情四溢的音樂聲中向?qū)W生娓娓道來:“一則寓言中說,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陽光、顏色和單詞,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溫暖,看到了春景,聽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在人間,也有一個叫弗雷德里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還會收藏另一樣東西,那就是音樂。
這個人其實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間,音樂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臨死時也有他的《葬禮進行曲》陪伴。可以說他的演奏,他的音樂能夠感染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音樂是我的生命,”肖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少年來,他一直用生命去創(chuàng)作,用生命去謳歌!”
當我讀完最后一句時,我才意識到其實肖邦的.這首曲子并不適合于配樂朗讀,而學生們也確實沒有進入我的情境。課堂,就在這樣的遺憾中開始了……
我接下去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個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輕人唯一的奢望,一個飽含亡國之恨,憤怒之情的愛國青年,一個客死他鄉(xiāng)卻情系祖國的偉大音樂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緊緊地,緊緊地,握著親人的手,然后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學生們聽得很認真,很入神,他們也小聲跟著我讀這樣感人肺腑的言語。一遍,兩遍,再來一遍,在學生們重復的語調(diào)里我竟沒有聽出她的異樣,甚至我還沾沾自喜,我還肯定他們讀得不錯。事后才覺察即使我不這樣渲染,他們也會這樣讀的,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讀這些句子。而我并沒有給他們更多的朗讀指導呀!
這樣的事例還發(fā)生在下半節(jié)課。我打算讓他們?nèi)プx讀自己理解的句子,我還試著用些美麗的詞藻去激勵我的學生,我要他們讀出味,讀出神,然而這又是何等的不易!更多的時候,它只會是一種意境,是一種語文課堂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但無論怎樣,學生們質(zhì)疑的精神還應該是肯定的,許多孩子的提問非常有價值。我還特意讓這些學生將自己的困惑寫下來,并且署上自己的姓名,我想告訴學生這就是你的讀書所獲,這就是你的讀書專利。“為什么要送給肖邦泥土呢”、“為什么肖邦登上馬車疾馳而去,而不是慢慢走去呢”、“假若波蘭沒有被瓜分,肖邦會不會因為前途而離開祖國呢”、“肖邦不會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在國內(nèi)與沙皇斗爭嗎?他為什么只身一人到國外去呢?”一個個困惑都折射著學生們的靈性與睿智,一個個疑問都發(fā)自他們內(nèi)心的最深處。但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從思到讀,再從讀走向思這樣的完整性,為了我事先整整琢磨一晚上的語文教案,我并不想讓他們急于回答,盡管已經(jīng)有學生按奈不住自己的嘴巴。我還是按部就班地演繹著我事先的講義。其實,“即使學生不再去讀,他們也會答出這些問題,為什么非要做些沒有實效的事情呢?”同年級組袁老師的話深深振顫著我的心靈。
是呀,我一直要追求的語文的平實到哪里去了?還有,面對學生“肖邦到國外去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樣的問話, 一向?qū)φn堂自信的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我是要告訴學生肖邦到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成名,還是要告訴學生這是他愛國的極至表現(xiàn)?難道離開祖國才是更好的愛國表現(xiàn)嗎?我不愿茍同這樣的觀點,但我還是偽心地找來一段更能說明肖邦愛國的資料,然后灌輸給每一個學生。其實他們哪里曉得,還有更多的資料顯示,肖邦的出走是更為了成名。
難道為了追求所謂的文本價值,我就應該輕易剝奪學生們和我一樣享有文本真正的內(nèi)涵嗎?我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或許,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3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灰椋鳥》第一課時
[教學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現(xiàn)象白描]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跡,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后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卻說“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后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為自己心中沒數(shù),竟當場楞在那,并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于質(zhì)疑教材,挑戰(zhàn)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xiàn)錯誤的!課后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jié)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jié)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了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盡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為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shù),而且知道這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這為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并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見解發(fā)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jīng)解決了
師:哦?你怎么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后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為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后續(xù)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為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為它沒什么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nèi)心里已經(jīng)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于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學反思]: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于從文中找出問題,并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fā)現(xiàn)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更為老師日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著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為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作反問,而后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4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并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nèi)ゲ樽值洹=Y(jié)果一查,發(fā)現(xiàn)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于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為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fā)現(xiàn)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后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于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么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于什么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于英雄與烈士。”“駕崩,用于皇帝。”“圓寂,用于寺廟里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于死,有這么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么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肖邦的老師埃斯內(nèi)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后,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于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于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著,讓學生課后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jié)課上,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chuàng)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nèi),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5
9月13日 星期一 晴《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切入口就在愛國。所以今天教學時,我在讓學生用一句話評價肖邦之后,緊扣愛國不放,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能證明肖邦愛國的表現(xiàn)來。學生自由讀,深入課文尋找每一個細節(jié),最后得出這些地方表現(xiàn)出肖邦是愛國的:
1、悲憤 在亡國這后滿懷悲憤;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
2、留戀 在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時,接過老師的特殊禮物之后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所表現(xiàn)出來的纏綿。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
4、四處奔波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5、至死不忘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整個一節(jié)課就在這樣的讀中尋,尋中思的過程中度過。有了今天的基調(diào),我們明天也可以更好地體會作為一個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來說,肖邦如何愛國。
再通過讀來品味他的具體行為與思想。20xx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晴轉(zhuǎn)雨 (受臺風影響)《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閱讀,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體驗,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huán)節(jié)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針對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學生的答案有: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guī)е瘧嵍ィ視䦷е湴炼鴼w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戰(zhàn)士的浴血奮戰(zhàn),工人農(nóng)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yǎng)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通過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這次教學也有遺憾,如果有《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音樂,我想效果會更好!
20xx年9月15日 星期三 陰轉(zhuǎn)晴今天的教學中覺得有兩處引得較好:作為愛國的音樂家的'肖邦,他對祖國的任何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抒發(fā)的,起義華沙失敗了,他創(chuàng)作了《革命進行曲》,試想如果起義成功了,他會如何創(chuàng)作?(有學生說:《革命勝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頌歌》、)就在他們漸漸興奮的時候,我語調(diào)沉了下來:然而,真正的結(jié)果是起義失敗了。讓他們感受了一種情緒的起落。不但沒有沖淡主題,反而使主題的效果更強烈了。進一步再引:我們中國有這樣的音樂家嗎?(有:聶耳、冼星海、劉天華、喬羽)另我將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我抓住了奔波這個海面上的一角: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學生真的探尋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這種冰山的追尋使得學生對下文中肖邦對他姐姐說的話理解起來就有了更深的體味。在學生最后的集體誦讀中,這份情感被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
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喃喃地又使語調(diào)變得低緩而深情。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活動,使得他們對這原本陌生的主題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波蘭著名音樂家肖邦在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和愛國情懷的極致表現(xiàn),也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送行”這段文字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震撼。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和理解的基礎上熟讀、領悟、背誦。背誦這段文字,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而且,我在教學時還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促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一是讀中悟情。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二是音畫激情。教學時,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xiàn)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教學反思3
第二自然段——這個自然段是課文要求背誦的,可見其在文中的重要性。這部分內(nèi)容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肖邦與老師、同學告別的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為理解肖邦的強烈愛國之情和其不舍離開祖國的內(nèi)心世界,我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這部分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是“總—分—總”,我仍然指導學生抓住其中的“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國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指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前面的內(nèi)容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肖邦的愛國情感,之所以愛國,他才會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飽含主人翁摯熱情感的文章,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nèi)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我將古詩穿插于中,讓大家用古詩來詮釋肖邦的愛國情懷,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又使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
“不想。”
“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
“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xiāng)得知國內(nèi)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后一句話后,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8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于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干巴巴的,現(xiàn)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nèi)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xiàn)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為了指導好背誦,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
我問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
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
埃斯內(nèi)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物寄相思
這時,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突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9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充分表現(xiàn)。這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條情感主線,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爭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相結(jié)合。首先是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如讀到“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內(nèi)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小組練寫歌詞;讀到“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讓學生說說:這是肖邦會對老師、同學說些什么?孩子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首先引導學生弄清“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反復朗讀肖邦的話,體會他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0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xiàn),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這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nèi)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更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我想到我國愛國詩人杜甫,我想用他的愛國情懷去詮釋肖幫的愛國思想。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不想。”“你從何而知?為什么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xiāng)得知國內(nèi)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在此我引入《過零丁洋》,梅姓同學高高舉起手,我請他朗誦:“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這里,我想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用音符來抒發(fā)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于倒下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后一句話后,說,這讓吳老師情不自禁想起來我國的一位愛國詩人說的一句話,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一樣,那是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交流。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陸游的這首《示兒》是本單元第四課的一首古詩,這一引用學習對于后來的學習感悟古詩也是有幫助的)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1
上周,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活動在三位骨干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云老師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為我們構(gòu)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干教師過硬的教學內(nèi)功和語言素養(yǎng)。我認為,這節(jié)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為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云老師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chuàng)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云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jié)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fā)現(xiàn):是什么讓肖邦感動?又是什么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nèi)容“詠唱送別曲”、 “深情叮囑”、“贈送泥土”,并透過內(nèi)容讓學生品析到 ,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托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對祖國的愛和不舍,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匯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為這一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fā)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18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于“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引領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云老師就是用以詞為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 ,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構(gòu)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quán)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對于語意的感悟,對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jīng)過巧妙地引領,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huán)節(jié)緊密,學生時刻處于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tài)。
四、把課文作為載體,基于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于肖邦在法國18年的創(chuàng)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jié)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為國創(chuàng)作。這一說話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為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為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為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師的教學語言凝煉、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yǎng)。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fā)現(xiàn)高云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fā)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范,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云老師結(jié)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啊!”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梁,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jié)時,老師深情朗誦:“18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著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類似這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
這里,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于第二節(jié)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扣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背誦:愛斯內(nèi)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為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jié)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nèi)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為之動容的聲音“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以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的,主要寫了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生送別時,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肖邦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在祖國地下,愛國之情一覽無遺。
根據(jù)課文的主題,我覺得只有通過充分的朗讀才能感知這濃濃的愛國之情。比如埃斯內(nèi)爾對肖邦說的.話,肖邦的舉動,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讀。我們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朗讀和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憂傷和憤慨,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懷。
課文中有兩處值得提醒學生的地方,一處是埃斯內(nèi)爾送肖邦祖國波蘭的泥土的蘊意,第二處是肖邦讓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意義,學生們通過品讀,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義。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課堂內(nèi)外我都進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紹愛國志士,引導學生閱讀愛國情感的文章,學生們被文中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對愛國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xiāng)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zhí)著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為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xiàn)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很多細節(jié)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jié)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nèi),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所以說,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要上好這堂課,必須設法撥動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學時還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1、讀中悟情: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
2、音畫激情: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
3、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xiàn)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4
今天我很幸運,校長光顧了我班,和大家共同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雖說課前有準備,但對于這類脫離學生生活的課文,空洞的說教很難喚醒學生與文本間的共鳴。我只能盡我所能,讓學生融入文本。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作了些調(diào)整,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根據(jù)提示對段落進行分層。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學“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xxxx。”的句式。在教學“贈送銀杯”時,我用引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面對老師、同學深情的歌聲,面對老師埃斯內(nèi)爾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暢所欲言,真正走進了肖邦的內(nèi)心。
不足之處: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太多,怎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定教,讓教為學服務,值得我的深思。說真的,如果教一篇課文,讓學生圍繞教師轉(zhuǎn),以教師講為主,其實很好上。但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課文,學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xiàn)。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領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都深深地表達著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受肖邦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之情,深深的師生之情,反復誦讀,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背誦。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6-2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反思06-2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2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4-2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1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4-2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6-2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后教學反思06-24
關于《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反思06-28
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