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
一、自主探索,自主研究
《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同時也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本課在“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的探索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且充分肯定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及能力。
其次,學生獲得了一次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機會。本課中,我沒有輕易地澆滅學生探索的火苗,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了學生。學生為了比較數的大小,經歷了觀察、實踐操作、合作研究等活動,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良好的效果表明,相信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表達權,是提升學生各項素質、有效獲取知識信息的'前提。
二、輕松課堂,充滿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上升到科學的、規范的理性認識,并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并通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本節課在練習時設計了猜數游戲,讓學生自然地加入到游戲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探索空間,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生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上了一個臺階,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三、深刻反思,得到提高
通過總結與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獲和體會,并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也是本課注重的一面。學生經過反思,更好地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總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數學教學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為了能幫助廣大小學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人教版《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切實的幫到大家,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2
負數的教學,它是小學階段新增的內容,它把小學階段數的教學從自然數、小數、分數范圍擴大到了有理數范圍。學習的面就廣了,學生考慮問題就要全面、周到。在教學第一節課認識負數時,因為內容簡單易懂,學生學得比較輕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數和負數是表示兩個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而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時,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
對于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而對于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借著數軸進行比較,脫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因此先讓學生憑借數軸來比較負數的大小,然后找出規律,總結出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可以先比較與其對應的兩個正數的大小,對應的正數大的那個負數反而小。
第三課時練習課,值得思考的是要不要進行拓展呢?如潛水艇甲所在高度為海拔為—50米,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比甲高出20米,則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這要用到正負數的加減法。要不要進行教學呢?學生會接受嗎?我想了想,還是教一教吧?讓有能力的同學去掌握,沒能力的憑借數軸來掌握。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3
《利率》一課是百分數乘法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也是在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生活緊密聯系,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數應用的一個常見問題,為上好這節課,課前一周我就給學生提前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每位學生都親自到銀行儲蓄所一趟,對利率、利息等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首先從認識自己家的存單或存折開始,估計到期領取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述敘,既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關的利息知求利息的這一個教學內容里,有一個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可以套用,應該說解答這種題目類型是很簡單的。但還要多練習才能讓更多的同學完全掌握這種題目類型。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4
這課是在學習了因數、倍數以及奇數、偶數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本人設計主要的知識內容有自然數按因數個數多少分類;判斷一個自然數是質數或合數的方法;自然數、質數、合數、偶數、奇數的關系。這個設計的特點是:
1、《數學課程標準》多次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教學內容知識性較強,傳統教學此內容時以講授和練習為主,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教學設計把單調的練習內容設計為學生可操作的游戲或活動形式,本設計還在學生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設計一些有關質數合數的課外內容,豐富學生的見識,開拓學生的`思維。
2、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積累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課一開始,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今天把自然數按因數個數多少來分類,也沒有先讓學生把20個連續自然數的因數寫出來后,按有一個因數、兩個因數和兩個以上因數分類,而是在學生知道了奇數、偶數是自然數按能否被2整除進行分類的基礎上,自己大膽猜測自然數還可以按什么方法分類。當學生自己確定可以以一個自然數因數個數多少分類后讓學生實驗、觀察,并剖析自然數因數特點,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把自然數按約因數個數少來分類。這樣設計教學,較之以前不同之處是讓學生主動地猜測、實驗、觀察、發現,參與知識發生的全過程,學生興趣學習了,積極思維了。
3、在教學生找100以內各數的因數時,我應該注重探索,體現自主。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以最短的時間找出各數因數,并在我的引導下按因數的個數給各數分類,最終得出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應當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學習,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結果。讓學生成為自主自動的思想家,在學習新知識時根據已積累的知識經驗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總之,在設計質數與合數這一節課時,我用“細心觀察、全面概括、準確判斷”這一主線貫穿全課。并在每個新知的后面都設計了一個小練習。以便及時鞏固和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最后的思維訓練,是給本節課學得很好的學生一個思維的提升。小結又針對全班學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5
從教十余年,在這次崗位大練兵培訓學習中受益匪淺,對此次學習進行反思總結,深感自己在教育教學上存在如此之多的失誤與不足,學以致用,前車之鑒,以此警告自己。
一、對于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進行教學設計,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組織教學,就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完全地傳授給學生。講臺是教師的舞臺,教師要想把這臺戲唱好,必須預先進行創作、設計,所以教師既是作者,又是導演,還是演員,同時還是樂隊的指揮。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設計是一個不斷改進、日趨完善的過程。以往寫教案時,就簡單的'按教材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和以往的經驗一氣呵成,現在,認真想想,才發現其中缺乏新意,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程式化的過程,沒有體現出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在以后教學中,我會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將一些重點、難點知識設計成關鍵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比老師反復講解的效果要好。如今我深知,只是憑借經驗來完成任務是不行的了。在以后教學中我會應經常問一問自己,哪些教學行為及其觀念是正確的,為什么;哪些是不正確的,問題在哪里,應該怎么辦。通過反思,讓我可以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進而對教學現象和問題形成獨立的有創造性的見解,從而提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只有深入鉆研、領會教材,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駕馭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是尤為重要。
二、學生的動手操作太少,不利于思維的拓展:
在這次學習中我意識到小學教學,尤其是數學教學更多的是照顧的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孩子的年齡小,具體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于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俗話說,手腦并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里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基于此在平時我要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制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三、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此次學習我意識到對教學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四、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感悟到,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五、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這讓我想起平時,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在本次崗位培訓中,自己的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一定會將本次學習的收益,很好的應用于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更進一步。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6
學校開展“白紙備課” 活動,考查低年段教師的教案是北師大版一下的《數豆子》,這課內容是所有老師都沒有嘗試過的,在競賽之前,心里確實有些擔憂,不為功名利祿,只是面對一本新教材,一課新知識,一種新理念,如何才能抓住教材,深入理解,如何設計才能給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環境,讓一年級學生學有所獲,對于我與其說是一種競賽,不如說是對自己的挑戰或鍛煉。
《數豆子》的內容,我所理解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估記,一個是識數,這兩個部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關聯,(當然是我自己的淺薄之見),所以要把兩個看起來似乎不相關聯的內容結合起來,滲透給學生,讓我著實為難一番。畢竟經驗有限,自己所帶的都是三,四年級,一年級的教案根本沒有接觸過,對于一年級學生的行為常態和認知能力也不夠了解,只是聽過唐剛老師的幾節一年級的課,是那般生動有趣,課堂的調控也十分好,我想這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出眾的教師提供給我的很好的學習機會,我要努力去學習和把握其中的精華和特色。于是,我認為一年級學生的學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活動或者游戲也許能讓他們更輕松更快速的融入課堂。
對于剛走進小學校園的.一年級學生,也許課堂常規是最不好控制的,老師的語言和語態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如把糾正學生坐姿,寫姿,紀律的時間用來通過一些簡單,好玩的活動讓學生轉移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的語言要盡量通俗易懂,簡單明了,與其過多的去講解,還不入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主動學習,這樣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在課堂上也會比較投入。
《數豆子》教材內容本身就比較簡單,我在課前設計了一些復習環節,競賽項目比如小組開火車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數數又準又快,希望從開課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而課本上是通過豆子讓學生猜一猜,我在設計的時候利用了圍棋子,形式上不同,本質卻都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估計的含義。加上圍棋子有兩種顏色,比較方便學生的對比,以及老師的課堂發揮,所以活動之一便是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大家一起估一估,說一說,從直觀上判斷,估計棋子的數量,活動結束后,再通過兩幅簡單的笑臉圖和小棒圖,讓學生從感官上加以理解,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調控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實現課堂上的全員參與。教案中還設計有填數字卡片,走數字迷宮等游戲,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新鮮有趣的引導和布置,讓低年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樂趣。
對于識數的環節,我是把課前復習的內容和新課的內容結合起來,有效的利用課前資源,通過學生上臺板演,自己動手寫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0”的出現,雖然教材并沒有給出這個學“點”,但通過觀察,我認為寫含“0”的數的教學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個重點,在計數器上,某一個數位留有空缺,聰明的學生很快就會用“0”去填補,而不是空在那里不寫,不然一個數原本是30,就變成了3,這一點,我想自己設計的還不夠好,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活動:同學們拿著“0”的數字卡片,充當“小蝸牛”,去一些有“殘缺”的樹(數)上安家,如給出計數器上的一些數:2( )5,33( ),1()4,()55
括號里是要填0的,但是最后一個不需要,因為百位上沒有,不能去安家,不然就變成了055。我想這樣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分辨何時需要0。在什么地方寫0等。
“白紙備課”,一份教案,一張白紙確實帶給我一些緊張和壓力,因為都是很優秀很有經驗的老師,我想他們在處理教學流程上會更細致更透徹,對待各種生成問題也會更全面給予關注和引導,但我也以積極認真的態度,保持一顆平常心,盡我所能,去理解,學習,探究。《數豆子》這節課的內容,我在設計時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加之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實驗性,不過我所期望的便是能夠能透過教材,利用有效的方式,使學生通過一些簡單操作,活動,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就在快樂之中!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7
本節課三維目標明確,課堂教學層次清晰、思路明確,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方向的認識,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經驗和常識,也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圖形與位置的重要知識,這一節的目標是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操作、繪制地圖等活動,在熟悉的環境中辨認方向,培養方向感,發展空間觀念。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與人合作的能力。
一、優點
(一) 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自主學習
本課的第一個環節,首先把學生帶到室外,在操場上辨認方向,請四組同學,分別面向前后左右站好,然后下口令先前走三步。為什么都是向前走,結果卻不一樣呢?前后左右不是固定不不變的',那么哪些方向是固定不變的?由舊知導入,產生認知沖突并激發學習興趣,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么?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發現有的正確,有的錯誤。這是通過使用指南針迅速糾正錯誤,加深了孩子的印象。之后通過學生的口述活動,把少數人的知識轉化為全班同學的共同知識。接下來讓學生找方向和指方向,以加深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認識。在這里,老師充當的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
(二)游戲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方向的知識不能完全靠學生死記硬背,在充分借助現實情境讓學生辨認方向后,我加入了大量的游戲,如:找位置猜方向:讓學生面向不同的方向,分別向左面、右面、后面走。這樣不僅激發了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方向的認識,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東西相對,南北相對,東南西北順時針的關系,豐富了教學內容。
(三)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為主要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能力。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學生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嘗試著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始終都在關注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一方面,在初步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讓學生在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確定其他三個方向的過程中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發展了空間觀念;另一方面,在學生課前搜集、了解了如果在野外迷了路,怎樣確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發展了對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二、不足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仍存在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對本節課的時間控制的不好,關于辨別方向的其他方法沒有講解。課堂評價在本節課體現的還不夠充分,課堂評價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可針對學生個體情況進行適時的評價。在教學本節課中猜方向游戲可每組喊一個,讓各組之間展開競爭,再對各組學生的活動情況給予即時的評價,這樣則更能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看到了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結合實際教學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之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8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蘋果,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蘋果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主要研究按份數平均分,這里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9
經過一周對萬以上數的認識(讀寫法)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大量的關于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尤其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等有了較深的了解,這就為將數的知識擴充到萬級、億級做好了鋪墊。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激活學生在前面所學的10000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等知識和經驗,促進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萬以內的各種形式的數,用“讀一讀”、和“關于萬以內的數,你還知道什么知識?”這兩個步驟,喚醒學生對萬以內數的已有認知和學習經驗,為下一步“遷移”工作做好鋪墊。在教學的第二階段,又用一個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遷移”這一方法進行了及時點撥,使學生在學會新知的的同時,學習方法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0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一、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并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系”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系?(板書: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后,對后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二、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1
六年級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很多很雜,而事實上小學數學六年級的復習,一直讓老師很為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為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學生也沒有定心聽,老師覺得上復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避免枯燥重復,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呢?我在概念課的復習教學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
如果按課的類型分,可以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類型在復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復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畢業班的復習課注重幫助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為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
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于概念課,為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復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于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理旨在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后學習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沖突相對集中,這樣學生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學生有了具體的任務,避免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學生無事可干的尷尬局面。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學生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果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學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
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之后,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為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我:復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么?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才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復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復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統計復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復習課則在于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
因此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總之,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2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分類》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類”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入手,讓學生通過把雜亂的物體進行有規律的擺放來切入教學中,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中我讓學生在小組探究中進行交流,動手操作中體會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在整個教學中我能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注重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找出分類的標準,進而掌握分類的方法。在設計習題環節中我注意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題中設計了分類中最難的一道知識拓展題,來加深教學難度。本節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注重了直觀感知,方法科學,效果明顯。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不盡人意之處,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尤其是學困生和好動生,把每個學生從始而終的學習狀態保持下去。應增加小組合作的次數,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所起到的作用,對學生放手的地方應更多一些,在練習題處理上還應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再讓學生匯報,最后電腦演示,這樣會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動起來。以上是我對這節課教學的思考,我會繼續努力鉆研教學業務,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3
這個學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的數學,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工作。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快兩個月過去了,很有必要小結一番。
一、我覺得做得較好的方面
1、不局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例如:教學“第幾”,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猜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后讓第5個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猜的是否一致。
2、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6的'組成”時,學生不僅能總結出5種組成方法,還會把5種方法并成3種。
3、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并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
二、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雖然思想開放,也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學生一聲高于一聲,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
2、像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本來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的。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也跟不上,像我們學校還算好了,有多媒體教室,但沒有配套的課件等。
4、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這在我們學校顯得更為嚴重,農民工子女較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幾點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于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其他人的觀念,但家長對教師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怎么質量這么差,計算都不如以前熟練了等,這些都是對課改要求不理解的反應。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4
《展開與折疊》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部分學生會感到很困難,但同時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知識基礎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和挑戰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為了二者兼顧,我特設計了以上教學環節,而且效果非常理想,為我以后上數學課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師生共同做好課前準備
在學習《展開與折疊》內容一周前,我就提前了解本單元的內容,備好課。把正方體的11種展開圖讓學生在作業本上畫下來,回去利用卡紙剪好(展開圖正方形的邊長為5厘米)。當我在上本節課前一天進行檢查的時候,發現每個同學都做了,而且做的非常好,令老師十分滿意。有的還做好了正方體,這樣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以免在上課的時候措手不及。
二、充分相信、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教學讓學生自己把手中的正方體沿著一條棱剪開得到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然后到前面老師準備的教具中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展開圖把它貼在黑板上這個環節時,當時真有點提心吊膽,害怕學生做不好。但為了真正讓學生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能親身經歷這個過程,經歷即經驗,我毅然放手讓學生去剪。“奇跡”出現了,同學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剪出了我想要的11種正方體展開圖。這對我的觸動很大,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不時摒棄自己的思維枷鎖,松開孩子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課堂中不斷地釋放自己。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
面對黑板上雜亂擺著的11種正方體展開圖,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還真不簡單,可如果不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以后就會很迷惘。于是,我決定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試著給它們歸類。剛開始,只有一個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分類也不成熟。隨后,我繼續組織同學們觀察,比較,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同學們把正方體展開圖的規律找的淋漓盡致。與其千萬遍地描述花兒的美麗,還不如讓它一瓣一瓣地開放,讓我們的學生也每天在課堂上盡情地綻放吧。
四、滲透遷移的思想
本節課還要學生掌握長方體的展開圖,但我沒有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借助已學的方法、知識,自己判斷,自己操作,說出什么樣的展開圖能折成一個長方體,因為我充分相信學生會做的很好。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15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比如:早上買早點要用數學、一天的油鹽醬醋等等要用數學、還有你家到學校有多遠?回家上幾樓?……都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強調:“你要想學好數學,語文不學好也不行,一道數學題不能讀懂它的條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語文也必須學好,凡是排在課表中的每門學科,大家都要力爭學好。”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該班多數學生的發展比較全面,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要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購買涂料、地板磚、沙石料等涉及用錢方面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收集火柴盒、實地調查運動場上的沙坑,還有粉刷教室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火柴內、外盒材料的計算”、“要把沙坑填滿,需要購買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們應該買多少涂料?”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伴隨著新的課程的實施與推進,過去那種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些教學方法正被淘汰,隨之而來數學課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兩個問題:
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著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第一次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復習了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作了明確的暗示,定死了學習起點。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可以很容易沿著教師鋪設好的現成道路,毫不費力地從商不變性質中并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二次教學我卻未作任何鋪墊,上課伊始便創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路上分餅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由于我沒有“先入為主”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起點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他們才能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就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第一次教學中,由于我指向明確,學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表面上看也是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得到的,但實質上整個發現過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盡力為學生除去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向著既定的目標走去,這無異于“替蝶破繭”,免去了挫折,封殺了學生的靈性。誠然,這樣的教學快捷、高效、省時,教學一帆風順,但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又有多大?學生的思路如出一轍,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來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次教學中,本人沒有苦心突顯玄機,牽引學生就范。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活動:寫出一組大小相等的分數,并想辦法證明;這樣的處理,創造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里推敲、試誤、生疑、驗證,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已是水到渠成。在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激勵著學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麗的數學恢復為火熱的思考”,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與生俱來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在學習上展現出創造的活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發現、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了發展。
小學數學第十冊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數的整除;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初步知識,以及兩個實踐活動,三個數學天地。在教學后,我安排了單元檢測,成績最好的是《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其次是《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高分人數較多,不及格的較少,考后師生都很高興。可是在第一、二、五單元的測試中,令人不滿意的是中差生對各單元重點知識沒掌握,難點知識又突破不了。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與體積計算混淆不清,該求表面積的,有的學生在求體積。《數的整除》的概念太多,質數與互質數分不清、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掌握不牢固,有時會做,有時又在用合數去除了。《統計初步知識》這一單元中,主要是平均數的問題沒有真正理解,學生表面看似會做,都知道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可就是聯系到具體問題不能具體分析。以上這些問題在同行中經常進行討論交流,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有所幫助,但是有爭議的問題較多,這就迫使我要不斷地學習、創新,盡力發揮余熱,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培養合格人才。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數學教學中,無論我怎么啟發和引導,絕大多數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始終沒有很大的提高呢?
第二、對五年級數學的教學,我可以說是老手了,不管你怎么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教學效果總是不令人特別滿意。誰有好的建議,請多多賜教,本人會非常感激的。
第三、“分數的意義”課本中定義不全面,通過改進教學后,學生還是不能分析“1千克的八分之五和5千克的八分之一”為什么相等?還有分數應用題的解答也混淆不清,如“食堂7天燒2噸煤,平均每天燒多少噸?平均每天燒2噸的幾分之幾?”第二問的解法對很多學生來說沒有把握,是胡亂猜測的。同樣也不能很準確地解答“5米布做8條短褲,平均每條用布多少米?每條短褲用去1米布的幾分之幾?每條短褲用去5米的幾分之幾?”的后面兩問。
第四、結合課程改革,“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本冊教材第五單元《統計初步知識》的編排不夠完善,設計不夠合理,習題與知識目標不同步。在教學中,我們就要靈活處理教材,編制適用的調查習題。
第五、課程標準提到:“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課本中的《實踐活動二》對山區的學生不太適用,敬請有關編輯作出相應調整。學生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能力還比較差,今后要加強培養。
第六、本人經常通過中央電教館和湖北省教育網臺查找相關資料,并能有效地利用網絡方面的資源,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的!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04-04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4-21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4-2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3-08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15篇04-10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15篇)04-20
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3-31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