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
中午午休隨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況,突然,我驚詫了,我看到了大學同學的學生思考記錄,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級,現(xiàn)在也在上同樣的一篇課文《最后的姿勢》,他們在探討這篇課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隨即我就發(fā)信息問她為什么回想到這篇課文是偽造的,意義又是什么?她告訴語文課上的道德滲透也很必要,她們學校現(xiàn)在就在搞這個活動,讓道德感走進課堂。
我回顧了我這篇這課文的流程和重難點,我非常中規(guī)中矩的帶著孩子們找到聽反復朗讀了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同學們也說出了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接著進一步走進譚老師,抓住正側(cè)面描寫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質(zhì),一步不差的緊隨考試的要點,這節(jié)課,我也能感受到學生對譚千秋老師的敬佩之情,師生互動很成功,我以為很成功了。但沒想到,看完大學同學的記錄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說的道德滲透,忽略了孩子對書本質(zhì)問的勇氣,忽略了他們敢想敢猜測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輔導,我又繼續(xù)了第三課時,給他們講講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聞,我找了一篇我一讀就會哭的《母親的短信》,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只要我讀到“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便會眼含熱淚,我輕輕地讀著,然而我讀到中間,我已無法堅持,便課代表代我讀下去,然而結(jié)局令我詫異,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們竟然……笑了!!怎么辦,我忍痛繼續(xù)講著,我含著淚講著愛的偉大,記者編造美麗謊言的意圖。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們竟然會笑!!!!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我化解不了這種無奈。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班級有點無聊,雖然前班已經(jīng)充分準備,但學生似乎不是很感激,雖然習慣了學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運的是,這個班順服紀律,基本目標可以達到。反映如下:n感覺一種酸在四種語言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描述的,我組織學生朗讀,抓住標點和其他感情的危機,老師的辦公室不驚慌。雖然有個別學生參與的答案,但是平靜的閱讀和讓這種危機的感覺削弱了很多,考慮到有限的時間放棄教室的時間。
n感覺兩個甜在讀老師的話和動詞的支持,這是教學的組織,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行動,讓學生從支持的經(jīng)驗中談論什么?雙手支持從突出老師的力量突破身體的動量,用他們的肉血和血打開保護傘保護學生,減少破碎的磚,水泥板直接打擊了桌子的嚴重性后果。在這個時候,學生真的.明白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是一種愛,無私的愛。然后我問:譚老師不怕嗎?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兒傷心傷心你做誰說老師的聲音?這時候?qū)W生似乎有點動了,他們說:我是一個人換來的四個學生的生活,這是值得的!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怎么能有心臟,所以他們?nèi)ィ吭谶@個交換我順勢療法問:你看到一種譚老師嗎?學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3
看到各位老師都在對文本中的一些所謂的虛假細節(jié)進行批判,這里就小談自己上課的心得。
1、天空陰沉沉。
學生是這么理解的:其實天氣并不是真的陰沉沉的,只是現(xiàn)在人們回憶起來,對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藍的天空,在人們心里也是陰沉沉的了。“一切景語即情語”其實,這里是說的人們的心里陰沉沉的。而且還預示著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課“人生的價值”
學生是這么理解的:其實,譚老師無論之前上的什么課,可是他給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講的就是人生的價值,而且這堂課,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為課本來傳授的。作者寫出了譚老師的心聲。
你看,其實學生們比我們更能思考,在我們還在糾纏細枝末節(jié)的'時候,其實學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還是這么的貼切。莫要再糾纏什么藝術處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罵說不符合事實。我們不是在教歷史,我們是教文學,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憶,是對譚千秋最后一課的補充。那個最后的姿勢,恐怕是譚老師給學生,給全人類上的最后一堂課,而這堂課講述的,就是人生的價值!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4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著。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說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東西往里裝。”咱們語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yōu)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于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后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huán)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么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fā)現(xiàn),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勢”重點內(nèi)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脫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后調(diào)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大多學生說就是以后發(fā)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并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鑒于此,我覺得這些內(nèi)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xiàn)“5?12”地震時的驚險,于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么?”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第一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床,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說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說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著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說“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范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說這些“詞語”里說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發(fā)、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占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后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5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借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cè)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于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cè)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說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復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復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扎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二、課文內(nèi)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閱讀,才能發(fā)現(xiàn)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并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后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cè)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lián)系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cè)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都發(fā)現(xiàn)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cè)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涌現(xiàn)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于地震,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zhì)。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于他們心靈上的沖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閱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眼里都閃著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課堂結(jié)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著他們的事跡,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zhì),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簡析: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著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yōu)閷W生鋪設了一條便于理解文本內(nèi)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著分別從正面和側(cè)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fā)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后,順理成章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shù)谋尘耙魳窞楸菊n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涌動。在閱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并能用恰當?shù)那楦欣首x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朗讀得真切、感人!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6
《最后的姿勢》這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課中能夠讓學生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在課堂上,就應該圍繞著這個重點,提出自學提示:1、“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話中你體會出譚老師怎樣的形象?2、圍繞“在生與死之間,譚老師選擇了怎樣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也是譚老師怎樣的姿勢?從中讓我們看到了他一個怎樣的老師?
在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動作,突出撐,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jié)合下面一節(jié),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節(jié)課我還運用了圖片、音樂、有渲染力的語言進行評價和過渡,這一切都是為了引領學生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領悟人物的精神,讓學生在情中走進文,在文中讀出人,實現(xiàn)人文性的目標。
課結(jié)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感悟人間真情。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7
教完《最后的姿勢》這一課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譚老師那最后的姿勢一直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孩子們也情續(xù)激動,集體站立為譚老師默哀,并獻上崇高的隊禮。我認為這節(jié)課之所有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課前我布置了收集資料的任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并將資料用概括的語言歸納,制成資料卡,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很多學生是流著淚守在電視機旁,關注地震中的各項消息。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重組教材,學習“愛與責任”。】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順序進行重組。第二課時一開課,我就采用“課題導入,直奔主題”的方式,抓住概括譚千秋老師精神品質(zhì)的“最后一段”拎出重點詞語“普通、愛、責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導入:就是這樣一位極其普通的教師,卻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然后讓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事情體現(xiàn)譚老師的“愛與責任”。接著從譚老師“日常生活”和“危難之時”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來學習譚老師的“愛與責任”。在學習譚老師危難之時“舍身救生”時,又聯(lián)系課文第三小節(jié)“譚老師上課時講些什么”來學習,這樣兩相結(jié)合來理解譚老師“言傳與身教”之間的關系,突顯譚老師的高尚品質(zhì),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授人以漁,學習寫法】“方法的知識是最好的知識!”葉圣陶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寫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描寫。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我特別強調(diào)文章是如何表達的。如:在學習譚老師“舍身救生”的部分,強調(diào)抓住人物語言、動作,領悟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正面描寫的方法,以及環(huán)境描寫對突出人物品質(zhì)的烘托作用。在學習第三部分時,引導學生明白他人評價這種側(cè)面描寫的方法,使譚老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實感。指導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運用這些寫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評價的部分,三個小節(jié)結(jié)構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學習第一小節(jié)后,我讓學生小結(jié)學習方法,再按這種方法分小組學習其它兩節(jié),學習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也重視方法的指導,并且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自己出金點子,自己給建議,讀好課文。
四、【板書設計,畫龍點睛。】本課板書設計,我費了不少心思。首先從板面上看,我把它設計成一座豐碑的形狀,代表著譚千秋老師的精神如同一座偉大的豐碑,是可供子孫后代瞻仰學習的。其次在內(nèi)容上,我抓住了課文中能體現(xiàn)譚老師精神品質(zhì)的重點詞語:普通、愛、責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對“精神不死”的理解,結(jié)合譚老師危難之時的語言、動作,概括出譚老師“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zhì),對“英雄不死”的詮釋,引用藏克家和司馬遷兩個名人的詩句,做了有效的詮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板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眾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導得太多的現(xiàn)象,如何做到大膽放手有待思考;對重點句子的“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理解,學生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還沒能深入譚千秋教師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淺出,有待探索;在朗讀環(huán)境描寫的四句話時,雖然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但學生沒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層次感,即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危急,越來越恐怖。我想如果有聲像的輔助,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可能朗讀的效果會出來;深情贊頌“愛與責任”部分,我以為還可以引入其他贊頌譚老師的文章或詩歌,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8
祿口小學楊茹
今天我教學了《最后的姿勢》這篇文章,拋開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譚老師鞠躬盡瘁、舍己為人,我一直苦惱于如何讓學生也能真切感受到這些。圖片?課件?還是視頻?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失去語言文字的美麗,在這樣一次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地嘗試了新方式,也許還有不足,也許還有遺憾,每一步實踐都是堅實的,探索過后,我相信語文課會越來越美好。
一、多認識一步,我“認識”的譚老師
在課前預習的布置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查找資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榮譽稱號”、“典型事跡”等。這個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我決定通過這篇課文更好地落實預習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預習工作,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果然又出現(xiàn)了如下問題。我開始引導同學們:老師希望能通過你的資料了解譚老師平時生活上是個什么樣的人,老師對他的榮譽、地位等等并不關心,希望大家多從這個方向去尋找資料。
同學們聽了我的.建議,回去找資料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資料。課文第一段介紹了譚老師是個慈愛的父親,是個負責的好老師。通過學生資料的補充,我們更加清新地認識到了這點,比如有同學搜集到了關于他照顧生病學生的資料,娓娓道來,給課堂更添了一絲感動。
二、多讀一遍書,我最感動的地方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在朗朗書聲中,有你對祖國的一腔熱愛;在朗朗書聲中,我們能體會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書聲中,有一雙眼睛,帶我們領略千里風光。本節(jié)課上,我?guī)ьI同學們反復朗讀有關于譚老師的語言描寫,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同學帶讀、齊讀等等方式,一遍一遍體會譚老師的偉大無私,一遍遍感受譚老師的義無反顧。
不要怕讀書,多讀一遍書,不僅更透徹地理解了課文,也多帶給我們一絲對人物的敬仰和欽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發(fā)現(xiàn)
文中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來前文“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是否多余,在經(jīng)過討論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譚老師所上的內(nèi)容,正是他后面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這個問題總是由我拋出由學生解答,如果換一個方式,讓學生尋找文章中是否還有什么沒牽涉到的知識點,去思考發(fā)現(xiàn)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學生有了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也有了學習的新趣味。
四、多評價一分,我也有話說
本章學習內(nèi)容幾乎都和人物有關,從第五課的藺相如和廉頗,到本課的譚千秋老師,以及后一課忠于職守的哈爾威船長,每一個人都為我們豎起了精神標桿。
之前教學我比較傾向于四字詞語,現(xiàn)在想想也是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為什么不能用一句話去表達呢?學習了這么多,完全可以寫一個“贊揚卡片”,一句話寫出你最深的印象,這樣不僅發(fā)散了學生思維,更進一步的課文人物評價方式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寫作也有幫助。
同一篇課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讀都能給我不一樣的新奇感受,語文就是這樣,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獲。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最后的姿勢》。
現(xiàn)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
本節(jié)課,我用的課件是自己制作的。幻燈片14張,包括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譚老師的遺像一張、補充材料3張,和課文重點句子、段落6張、課堂活動提示一張、作業(yè)一張。本來以為是把教學重點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來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評課時,老師們說書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書本就是用來讀的,為什么不讀書本要讀課件,況且那是書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談到課件的有效性,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一般適用于三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這么說來我的第一張課件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的廢墟還是有用的。再說到重點難點的突破,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設計了把環(huán)境描寫的幾處逐個出示,學習朗讀,并且還有關于重點詞語和標點的提示,應該有用吧。再查查,原來所謂的用于突破重點難點是教師不容易講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點難點。看來這張可以說清楚的幻燈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關于課文重點句子和段落的幻燈片是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提示和引導下借助課本解決的,省去。關于課堂活動的那張幻燈片,我一開始認為它是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讓學生更明確活動要求,可老師們說,假如沒有幻燈片,你的這個活動就不進行啦?是呀,重點的活動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和領悟能力的,要聽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領悟就要第一時間內(nèi)在大腦中作出反應,如果長時間借助幻燈片提醒學生“這個很重要”的話,學生聽課的能力一定會下降的。以后,關于課堂活動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燈片。再說說作業(yè),我的這個作業(yè)在書上就有,看來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補充材料3張。
二.反思教學態(tài)度
談到教學態(tài)度,我想就自己的兩個變化來反思一下。
一個變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這中公開課的機會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進步而自己的進步小一點。這次有這樣的機會,很珍惜。
我加工這節(jié)課也有半個月左右了,一是把課文背熟。這篇課文不是太長,結(jié)構也不復雜,主要是地震的過程,所以被起來不是很費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讀教參。教參提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能夠體會環(huán)境描寫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cè)面紅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反復設計,反復試講的基礎上,我確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引導是學生朗讀得像模像樣。課堂上我積極的投入,用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沒有了以往的手忙腳亂,有的是頭頭是道的講解和誘導。即使學生有的地方還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設計一定可以把學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課堂上,語調(diào)高了,表情多了,也放開了。但殊不知這個變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學理念的不科學——教師一廂情愿,學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個變化:太著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個,“完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的課堂完整。”于是,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程序成為過場,點到為止。咳,怎么回事?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xiàn)嗎?不是,還是心中無底,本節(jié)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你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了沒有?他們能跟上你的節(jié)奏嗎?他們腦海中在構思什么?看來真的是心中越?jīng)]底的人越想讓他人跟著自己走,還不會關注學生,沒做到真正的還課堂給學生。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0
何謂細節(jié)?一些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所謂“一葉知秋,見微知著,一滴水能見太陽”,一些教學細節(jié),的確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咀嚼,有時,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個標點,卻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意,我們應善于發(fā)現(xiàn)標點符號中的“秘妙之處”,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勢》一文有這樣的兩句:
(1)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2)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3)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的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這些語句中多次出現(xiàn)了感嘆號,教學中,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想象,這些感嘆號中究竟蘊藏著什么?
同學們經(jīng)過一番思考,悟出了這些符號的“語言”——第一句中的感嘆號,體現(xiàn)了當時情況的緊急,地震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萬一塌陷了呢?太危險了!第二句中的感嘆號,體現(xiàn)了當時譚老師心情很著急,他在為大家的安危擔心,也寫出了當時情況十萬火急,大家晚一秒鐘跑就可能來不及了!也有學生說:“我從中讀出了譚老師舍生忘死的精神,緊急關頭,譚老師讓學生先走,自己卻沒有走,按理說,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脫離危險,但他沒有這樣做,而且,樓房坍塌的瞬間,譚老師還用血肉之軀護住了四個孩子,他太崇高了!”當時,情況越是緊急,就越能體現(xiàn)譚老師的崇高精神。
再讀讀第四句,其中的省略號你又讀出了什么呢?“譚老師被壓在廢墟下了!”“譚老師遇難了!”“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們,自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但你也深知:老師也是血肉之軀,難道他不會疼痛?老師也有兒女情長,他也有著深愛的妻子兒女、父母朋友,難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
“為了四個孩子的`生命,我一個人付出生命,值得!”
“當時他心里什么也來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讓孩子們脫險!他什么都顧不上了!”
“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顧不上了,救了孩子們再說!還有,如果他拋下這幾個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會一輩子感到不安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四個孩子的生命,就算死了,他也是欣慰的。”
……
就這樣,借助標點,叩向文本,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了譚老師的內(nèi)心深處!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一讀意蘊深!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1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j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整節(jié)課,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huán)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復閱讀,感受環(huán)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xiàn),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fā)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動著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課堂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節(jié)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2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jù)2008年四川發(fā)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贊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要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diào)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huán)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復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能感受到什么?“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舍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上文當?shù)卣饋砼R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nèi)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但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cè)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nèi)容,要特別注意。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06-26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6-25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0-14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3-16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3-15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4-20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范文07-02
《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范文06-30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范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