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18 08:34:2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一、與老教材的區別

  1、人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十冊,五年級下第一單元《簡單的統計》中。蘇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九冊,五年級上第七單元《簡單的統計》中。

  2、雖然兩個版本老教材中平均數的教學都是在統計這一單元出現,但是在教學中都以相對獨立的板塊出現,不管是例題還是習題的設計都是以訓練學生會求平均數為主,而且在計算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平均數的意義、價值、與統計學的關系在老教材中不能充分的體現,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也是更注重解題能力的訓練。

  二、在課堂中滲透統計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習內容制訂中就十分強調要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對于平均數這一統計量的教學不能只關注如何求平均數,那只能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而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平均數作為一個統計特征數的意義及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們知道統計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當然一種觀念的建立光靠講是不行的`,而是要讓學生有數據意識,需要讓其真實經歷數據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幾點:(1)統計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學,老師在課前就讓學生進行了一些統計活動,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2)指導孩子收集了一些平均數應用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讓學生經歷、感受統計的一般步驟。

  統計的一般步驟是:先明確統計目的,接著收集資料、整理數據,最后分析研究數據,求出所需特征數,通過特征數找出調查對象的特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課堂上我試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因此設計了“如果想知道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么辦?”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先明確統計目的,接著收集資料整理數據,最后分析研究數據,得出平均數,讓學生感受班級同學身高的一般水平,整個過程學生都真實經歷了。

  3、課堂中一直在滲透統計思想。

  課堂中老師統計思想的滲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調查思想的滲透。調查是整個統計的基礎,所有的統計計算及研究都是在原始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只有搞好統計調查,并確保調查資料的真實性,才能保證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及其價值。(2)比較思想的滲透。統計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每個結論都在比較中得出。另外,沒有比較就沒有豐富的統計方法,就沒有統計科學及其研究,就沒有統計的價值,也就沒有統計。(3)要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思想。統計作為一門應用科學,與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從老師、學生收集的例子中也能感受到這一點,如老師出示了孩子科學課中應用折線統計圖的例子,學生自己統計了各單元考試成績。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集體備課活動我執教了《數學廣角》一課。課后,我根據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與本低年組全體老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現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的思考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P108例1,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復部分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情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我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與創新的理解是這樣的:用好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從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學內容變為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發展的信息資源。

  二、課堂中的幾個亮點

  《課標》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在以下幾個環節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點一:在情境中,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集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一個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對教材做了改動,課前我調查了46中三(2)班喜歡語文、數學的情況,將例題改成三(2)班同學參加語文、數學小組情況,用統計表出示了調查結果。讓全班學生從統計表中收集數據。并統計一共有多少人參加。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共對多少人進行了調查?從而引發矛盾。

  亮點二:探究新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矛盾已激化,順勢引導學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們怎樣才能讓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一樣呢?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游戲:讓統計表里有名字的同學站在兩個圈里,一個表示參加語文小組的人,一個表示參加數學小組的人。“誰站的位置最特殊?”學生在明確目的之后,獨立思考、大膽設計。思維發生了碰撞,由此得到韋恩圖。這種集客觀性、多樣性于一體的調查其實是最好的數學資源,它既挖掘知識的內涵,體現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集合的各種情況:子集、并集、交集)和應用性,避免人為對知識的割裂,為學新知而學;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集合有初步的體驗,并從直觀的實際中感知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匯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知識網絡的建構。在統計這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時,有學生提出是6人,也有學生提出是5人,這時我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不一樣呢?”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未能充分利用學生錯誤素材,為教學服務。

  在學生獨立完成韋恩圖時,有一學生畫成這樣

  這時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錯誤,讓學生展開討論,并比較

  這兩種圖形的區別,從而更加深學生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不足三: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我自身認為自己在教學語言、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機智方面還需要學習,今后我將會努力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在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個臺階。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平均數的練習課”是學生學習簡單的數據整理和統計表及求平均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用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數學問題。本節教材中的幾個題目,都是以應用題的方式呈現,學生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即可解決。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解決此類問題不是很難的`。因為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經常接觸到求平均數的問題,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級安排求平均數的練習是合適的,符合學生的實際。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計初步知識,應用問題等較為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發揮。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性,本節課我從問題的引入到問題的拓展都緊緊圍繞例題所提供的素材來合理的進行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用集合圖來解決問題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使用集合圖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由于本節課弱化了讓學生探究、經歷“韋恩圖”產生的過程的環節,就給學生留足了時間,來讓學生交流、反思,體驗“韋恩圖”的價值和拓展對“韋恩圖”的認知,尤其是最后的鞏固、拓展題的呈現,結合了學生的實際,順其自然,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本節課充分的落實了簡單的設計,深刻的引領的教學理念。具體說有以下特點:

  1.從生活中選材,設置懸念,造成沖突。

  本節課在不改變教學意圖的情況下,我創造性地改變了教材。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因為上節課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所以我給6位學生發了大拇指,給4位學生發給大紅花,請學生們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人獲得老師的獎卡呢?通過猜總人數的這一情景活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講解在這里為什么不是6+4=10人,設置懸念,造成強烈的認知沖突,適時強調重疊的情況,由此通過動手實踐,仔細觀察,讓學生初步形成重疊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

  2. 注重圖、文、算式的有效結合。

  本節課的設計意在充分發揮集合圖的作用,但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理解。通過讓學生貼一貼,說一說,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韋恩圖的表象,從而真正達到圖、文,算式的有效結合。如幾次通過變化例題中的信息,既溝通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聯系,又讓學生體會到、算式之間的聯系,為建立數學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3.打破傳統教學,從特殊到一般

  槍椅子、猜拳游戲中的重疊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解決,為此本節課就順水推舟利用呼拉圈建模,重點解決對計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解決重復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了解、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來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提到反思,我既沒有高深的理論,更沒有高屋建瓴的見解。只想把講授《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這節課中出現的讓自己最有感受的兩個小插曲再現給大家。

  插曲一:導入帶來的心慌。

  除數是一位的口算除法是學生能夠正確、快速估算的基礎。在復習帶新課這一環,我出示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卡片,以開火車形式讓學生口算說得數,然后想通過出示124÷3這個算式,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題比較麻煩,不能馬上說出結果,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而進入新課的學習。這個自讓我認為水到渠成的設計,卻出現了小差錯。在學生兩輪開火車時,有幾個孩子答的不是很順暢,可當我出示那個較麻煩題124÷3時,一個孩子卻快速地說出了得數:“老師,這道題商41余3。缺乏教學機智的'我,真有些茫然不之所措,心慌了,按套路很牽強的導入到例題的學習中。還記得課下,那個擾亂我思路的孩子興沖沖的來到了我的身邊問:“老師,我表現的好嗎?”我勉強的笑了笑:“好!”看著那天真的孩子,我不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再思考。我認為自己的教學機智短少是其一,更主要是自己在課的設計上還是有所欠缺。只是單線的考慮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與估算的關系,而未考慮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當學生遇到124÷3還是在努力快速的尋求答案,并未產生絲毫的估算意識。而我去想借此,讓學生去理解估算的現實意義,多牽強的想法。這是導致這一環節不盡人意的原因所在。還記得楊主任在以前導課的時候曾經說過:“好的課的開頭,要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所設計的環節能巧妙的溶為新知。”怎么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樂于接受呢,為此,我又對本課的開頭做了新的設計:

  (1)同學們,看我們班又多了老師同我們一起上課高興嗎?誰能說說教室里大約有多少人呢?

  (2)老師知道我們每個孩子都是讀書小博士,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第一頁,注意老師給你們30秒的時間,你能估算出這頁有多少個字嗎?想想用什么辦法。

  插曲二:爭辯帶來的興奮。

  孩子們真的是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進入情景。結合估算與生活聯系緊密這一特點,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同學們想到老師家作客嗎?老師有200元錢,為了招待大家,老師想給大家準備三元一聽的飲料,老師最多能買多少聽?學生馬上變的興奮起來。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掌握了估算的多種方法。有的學生說,把200看成210÷3=70。還有的學生說200看成180,180÷3=60,見學生并沒有太留意題中的要求,出現了錯誤,我補問了一句:“兩種方法都可以嗎?”馬上引起了學生們的注意。有了爭議的聲音。粱彪說:“老師你不是說,估算有很多方法,我們欣賞哪種就用哪種嗎?”其他學生馬上隨聲附和。細心的楊紅彪馬上說:“不對,題目上說的是最多能買多少聽?所以我們就應該把數估的大一些。”這時大多孩子馬上頓悟:估算要結合不同的情景,要合理選用估算方法,有時要估大些,有時要估小些。看著學生興奮的小臉,這時我仿佛悟出了課堂教學的真諦:惟有真正的尊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唯書,不唯師,敢于交流爭辯,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時的課堂才是學生學習的樂園。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區實驗學校執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收獲了不少。興奮過后,反思《面積和面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課中的成功與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處:

  1、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引入,并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幾位小朋友等?使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2從面積的概念到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展開教學的。例如:比較不出來哪個的面積大時就要來測量,一步一步是引出來的,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教師是順著學生的思維,隨著學生的想法把新的內容加進去的,和學生的思維同步。

  3、“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圖形面積,驗證1平方米可以站幾人等。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教具、課件發揮了作用,較適合。

  二、不足之處

  1、對重難點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詳無略。

  2、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課堂中小組活動欠缺組織和章法,沒有達到小組討論、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在處理上缺少分寸,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里多積累。小組討論后教師對好的方法要加以評價或介紹,對學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時要有選擇的按照順序進行。

  在今后的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由于時間的關系,早上匆忙地只準備了一份作為演示的材料,也預料到課堂上在“討論選擇哪種圖形來比較不同形狀的大小”會出現磕碰,實際也果然如此,孩子們沒有親自動手實現理性地選擇自己認為合理的圖形,所以在討論時,部分學生顯得來不了勁,而且也出現了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選擇上出現不肯定,有批學生認為長方形更好,但是考慮到這堂課的知識量大,我把學生的這種懷疑先放到了一邊(其實這是不對的,不負責的表現)。

  但是這堂課的學習動力還是不錯的,孩子們多次在“怎么用這種就不行,那個行這個也行嘛…”的`“挑逗”語言中進行激烈地理性地爭辯,在對單位面積的認識也是非常到位的。

  但是還是有很多疑問:這堂課要不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個1平方厘米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四人小組每人拿到一種圖形來試圖比較不同形狀圖形面積大小會不會效果更好,使用正方形來測量更有舒服力!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

  在復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后,為學生設疑:我們新學習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說是10,還有學生說是20,也有學生說是100。誰想的'是對的呢?學生陷入了沉思,產生了探究新知的動機。

  二、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對自己猜想的理由都進行了闡述后,學生又進入了下一輪思考。這時我啟發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了拼擺(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擺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學生就擺出了結果:橫著能擺10個,豎著也能擺10個,所以,可以擺10*10=100個,也說是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導學生思考,不停留在簡單的直觀表象上。

  學生雖然通過拼擺得出了結論,我繼續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上對操作結果進行論證。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理論上論證了操作結果,也旨在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單位的計算。

  四、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練習環節中,我不僅設計單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題目,更在知識的難度上進行了延伸,設計了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和復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讓學生利用新的知識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求平均數》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在實踐中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在其中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同時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培養鍛煉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難度較大。因此,在設計教案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他們所熟悉、感興趣的素材組織教學,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適當地調整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學習興趣,以達到教育較學目標。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個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收集礦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不再枯燥、抽象,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當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清但又無法說清的時候,便會萌發強烈的求知欲,教師適時恰當引導,能使學生較快進入學習情境,有利于對新知識的接受和掌握。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認真觀察、參與獲取新知識的全過程。這樣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避免死記硬背。

  小資料〔進率〕

  同類的計量單位之間,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用較小的單位計量時,累積若干個低級單位的數量就可以構成一個高級單位的數量。這樣表示1個高級單位等于多少個低級單位的數叫做這兩個單位間的進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去發現、去討論。我讓他們討論,對于平年和閏年你有些什么認識。學生經過討論說出幾幾年是閏年,順著他們的思路我又讓他們去討論閏年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被4除沒有余數的是閏年,緊接著有問2100年的二月是幾天,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訴學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這是什么道理呀,同學們感到很奇怪,利用這種好奇心,我告訴學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數時,必須被400除沒有余數,從課后的練習來看這一課的`教學效果不錯。可見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是很重要的。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在處理年月日的練習冊的時候發現好多學生不會判斷平年和閏年,有一個判斷題是這樣的“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都是閏年。”在講解這個題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理解不了,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在學生們的眼里卻很難。課下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同學們對平年和閏年的判斷還沒有掌握好,要加強這一點的訓練。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一、首先進行口訣的復習。

  再利用口算搶答的游戲方式引入新課,及時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課的開展。然后運用課題的問題情境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并及時進行歸納整理,通過相應的練習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

  二、利用問題情境。

  進行了逐層深入的教學設計,便學生體驗由清淺入深的學習過程,運用類推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學生在歸納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讓學生挖掘問題,探討問題,說出算法算理等,并利用不同開形式的練習來調節學習氣氛,從本節課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掌握程度還可以。學習的學習興趣都比較濃厚。

  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我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同時,注意適時、恰當的鼓勵和評價。比如:請大聲的說出你的想法,你的問題真有價值,學得真棒,真聰明等等。在以后的教學中,不僅要抓住學生們的心理特點,關注他們的學習成果,更要尊重他們在學習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思想。因為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針對問題對現有材料和已有知識加以分析,展開思維,才產生遷移的過程。即使是同一教學內容,由于不同的個體知識背景和思維方法等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本環節在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如何解答一個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勇于說說自己探索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共同分析討論思維的正誤。

  同時鼓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提倡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方式。在計算一個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時,允許學生既可從高位乘起,也可從低位乘起,讓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即進位)時,自己領悟哪一種計算順序更簡便。教師努力做到尊重學生,民主教學,認真傾聽他們之間不同的意見,給他們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和機會,使他們在無恐懼的情景下自我檢查、反省、逐步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作有效的遷移,獲得了解決新問題的多種方法。并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優化,讓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2-28

數學下冊觀察物體教學反思03-14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03-12

小學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推理》的教學反思06-10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06-29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1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1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7-29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25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