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1
每一課教學內容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本課的設計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認識斜面、研究斜面的規律,再到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都是來自生活。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點,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地進行觀察、實驗、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信息加工和科學概念建構以及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節課中學生經歷了一個典型的“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并且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科學課并不是要教師講得好,而是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證實事物的本質屬性,讓學生主動建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點撥、引領、啟發、組織,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究發現,經歷科學概念獲得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實驗探究前,學生往往是沖動的,“動手”是第一位的`,為了保證學生探究活動能順利開展下去,我前后兩次花了大量時間組織學生研討如何進行實驗探究,動手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引導學生做一個“理性”的科學研究者。整堂課的教學,通過這樣的一個訓練過程使學生明確活動目標、活動方法、活動注意事項等,這樣才會高效率的參與探究活動。通過本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視角新,內容廣,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講究方法與策略,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時需要教師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于取舍,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生活中,我們應用斜面解決的問題高度經常是一定的,像建樓梯、修盤山公路,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使搭建的斜面坡度更緩、更省力。因此我對教材后一個實驗進行了修改,在研究什么樣的斜面更省力時,不是用同一塊木板搭建高低不同的兩個斜面來比較;而是用同一高度長短不同的兩塊木板搭建斜面來比較,這樣更符合生活實際。
此外我感覺到多媒體課件對教學的輔助也是很大的。我校現在實現了班班通,可以說現在我們學校利用多媒體教學是非常方便快捷的。自從使用多媒體以后,我感覺到網絡課件確實為課堂增添了新鮮血液。就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來講,有的材料在現實中尋找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有時很難講清楚,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比一般教學手段更直觀、更易于理解的特征。它可以動態地演示事物之間的科學聯系,變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適合小學生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因而它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消化和掌握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2
實驗階段主要包括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是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本實驗重在引導學生研究斜面坡度大小的省力情況,進一步鞏固對斜面省力的認識。在前一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實驗進行了設計,并由教師補充了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所以在本節課時中先先復習了實驗的不步驟和注意事項后,學生就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實驗結束后學生分小組匯報了自己的實驗數據及得出的結論,教師最后總結并拓展。
本節實驗的過程和操作相對簡單,故學生都能較好的完成實驗并得出結論。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3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家庭、學校和周邊的各種斜面及器材的功能性質,通過實際的操作活動掌握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器,認識到斜面可以幫人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一些較小的力可以把較重的物體提升到某一高度,從而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輕松,方便。
一開始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們通過觀察來并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提出斜面的坡度的大小與用力之間的關系,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學生先做預測可以讓他們有目的地去探究問題。并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對于這一類的對比試驗,一定要控制好變量,哪些因素因該保持不變,哪些因素需要改變學生一定要明確,學生實驗結束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匯報,可以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接下來課件展示一座陡山,讓學生運用課上學過的'知識給這座山設計一條省力的路,這一環節主要是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科學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使學生知道斜面的作用,并加深斜面的大小與力的大小之間的關系。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斜面和變形斜面來使學生知道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4
《斜坡的啟示》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這一課我是遵照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設計的。
在新課前利用課件出示“一位下身癱瘓坐輪椅的阿姨上公共車很吃力。”讓同學們幫助想想辦法創設了情景,根據學生對生活了解引入課題。這樣學生輕輕松松的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并產生探究的欲望。
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對斜面是否省力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從學生的猜測到實驗的結果,教師始終不置可否,讓事實說話,學生從最終的統計數據得出的'結論中,得到了他們所要學的東西,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教師到此并未結束,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產生新問題:為什么一樣重的小車在斜面上測得的拉力是不一樣的?進而轉化為研究的新課題: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對小車拉力有影響。
興趣是激發學生進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在處理本課的教學難點——發現變形斜面這一環節時,我采取了以玩代講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我讓每位學生準備紙制的直角三角形(斜邊涂上紅色),然后讓學生將紙剪成的直角三角形纏繞在筆桿上(沿著直角邊卷)進行反復地玩,目的是讓學生邊玩邊思,涂有紅色的斜邊繞在筆桿上后,變成了螺旋的形狀,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種變形,這一活動表面上看是在玩,實則是重在發現,意在讓學生留心觀察它所發生的變化。我把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涂成紅色,這一做法看似簡單,但卻是一個巧妙之舉,因為若無紅色的印跡,學生玩多少遍也很難發現這種變化,所以這一細節的處理提高了課堂效率。
拓展延伸給學生一個交流的空間。教材在應用斜面這一部分為學生展示了三幅圖片離我們的生活太遠,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此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平時你見過哪些應用斜面的事例?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馬上會舉出螺絲釘、斧子、鑿子、菜刀、鉆頭、立交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應用斜面的工具,此時教師又提出臺階、樓梯屬于什么?學生思考后會明白它們都屬于變形斜面,這樣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又能把課內外的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
通過本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講究方法與策略,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時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于取舍,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5
在教學本課,我自己認為做了充分的準備:器材的合理安排、人員的分工等。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按照設計好的程序實驗:用測力計提升木塊所用力→斜面上拉木塊所用的力→改變斜面坡度再拉木塊所用的力,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使用斜面的作用。可是在交流匯報中發現:許多學生只是動手玩了,根本沒有數據的記錄,或有記錄數據的卻沒有動腦分析,甚至有的連數據也讀不準確,我覺得很失敗。
靜下來,我想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引導的作用發揮的還是不夠充分,所以還是應該逐步引導,一步一步記錄,這樣學生可能會更重視數據,分析時才會有依據可循。下午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就按照這樣的想法實施:第一個同學測提升木塊所用的.力,記錄員記錄,第二個同學在斜面上拉動木塊,測所用的力,記錄員記錄,以此類推,保證每個學生有事做,學生也會明白:實驗不僅是動手做,更應是分析、思考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每一次教學,對教師、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讓我們用智慧的頭腦,在過程中享受成長的快樂吧!
【《斜坡的啟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03-30
《斜坡啟示》教學設計03-14
《斜坡啟示》教學設計04-24
斜坡的啟示08-16
“斜坡”的啟示作文06-22
初一物理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06-13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_教育教學反思03-08
《漫畫的啟示》教學反思03-03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