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14 10:23:4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兒垂釣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

  古詩簡短四句卻意境悠遠,更因為遠離學生實際而費時費力。在《小兒垂釣》的教學中就犯了幾個相關的錯誤。

  教學中最浪費時間的大概就是學生說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會詩句,純粹說自己的想象,比如“蓬頭”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個說小孩子扎兩個圓溜溜的頭發,問他怎么知道的?他說“我想到的”。另一個說的也是這種兩個圓溜溜的發型 ,第三個說是“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第四個說是“亂蓬蓬的頭發。”我在此時缺乏引導機智,沒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回應,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后,出示插圖,按部就班地介紹“蓬頭”的兩種解釋。

  應對策略:應在學生說出第一個答案時就出示插圖:“是這個樣子的發型嗎?”學生肯定后,老師也相機肯定:“對,可以這么理解。”然后再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就避免了學生說出雷同的答案。關于“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的意見,可以反問:“后面那個成人也沒有戴帽子,我們可不可以說他是蓬頭大人?”第四個學生說是“亂蓬蓬的頭發”直接肯定說:“是呀,也可以這么理解的。”

  思考:對于不懂得如何在讀詩中想象畫面的學生,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據詞想象呢?如這所小學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訴孩子們,當我聽到這個詞時,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麗的風光。請問你們在聽老師讀“蓬頭稚子”的時候想到了什么?當老師讀“垂綸”的時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引導,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師讀整句詩,讓學生想象畫面。我想,這樣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更適切的教學策略。

  同樣在這個環節,第一個學生一口氣說完了全詩的意思。我用“那個孩子的樣子你能看清楚嗎?”將學生的思路導向第一行詩的理解。可是當理解完第一行詩,我問“孩子釣魚的環境怎么樣”時,學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兩個學生說:“周圍的環境靜靜的。”有一個學生說:“在一棵柳樹下,花草樹木很茂盛。”問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圖知道的?她又說“是我想到的。”后來,總算有個學生說到了草,卻又說“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這個“草映身”導得可真辛苦啊。

  應對策略:當第一個學生說不到位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輕輕地、看似無心其實有意地低吟:“側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樣的地方釣魚?”暗示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生還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們肯定會有所感悟的。這樣做比一個接一個地換學生回答更省時間,也更有效。還有,也許學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環境”一詞的意思,他們只知道環境很安靜,不會想到要去描述具體的景物。所以,此時老師要及時調整問題,改變問話的策略中。

  還是在這個環節,當我詢問“路人與小兒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時,不知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說“近”,問他們理由,他們又說是“路人借問遙招手。”還說“如果不是很近,很遠的回答就不會驚到魚了。”(真不知他們在說什么,大概是想說小孩子跟魚的距離近吧。)就這一個“遙”的意思我也費了半天工夫。

  應對策略:還是和剛才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吟誦:“路人借問遙招手”,看學生有沒有感悟。如果還悟不到,就直接問:“遙”是什么意思?可見路人和小兒的距離怎么樣?不可思議的是,當我板書“不應人”后詢問:“應的意思?”居然有同學說是:“應該。”這里我的處理比較簡單,直接:“不,這里的應就是答應、回應的意思。”

  最后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是在學生讀出畫面之后,讓學生輕輕地讀詩,靜靜地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覺得垂釣的小兒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結果發現讀詩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學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兩個學生都“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喜歡釣魚的孩子。”“那是一個非常釣到魚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他說從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知道的',你說他錯嗎?似乎又有些道理。說他感悟正確,卻又不大合適。后來又有學生說:“認真”“耐心”,最后總算有個學生講到了“專心”,這是一般課堂上學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詩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點呀。可見,學生并沒有真的讀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應對策略:將問題改為“你覺得那個孩子在學釣魚時怎么樣?”這樣一改,固然,學生容易體會到“專心”“認真”,但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學生感悟到“專心認真”的學習品質后,問:你喜歡他嗎?請把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還有,是不是可以在這個環節滲透杜老師說的側面襯托的表達方法呢?一般寫釣魚會寫什么?為什么詩人別的都不寫,單單寫路人問路這件事呢?從而感受這樣寫更能襯托孩子學釣魚的專心致志,然后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在結束《小兒垂釣》的教學之后,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兒童古詩,結果發現學生古詩積累很不夠。一首《所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然后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一首《夜書所見》是我出示后引讀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個頭:宿什么?學生半天也沒想不起來,所以只好還是由我告訴了。

  應對策略:不要說詩題了,這個比較難。改為:老師直接說前一句,學生接后一句,然后再問是哪一首,還記得嗎?目的同樣還是把難度降低。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2

  我在這節課整體把握上,是先由實際生活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內容。通過指名讀、齊讀,掃清生字障礙,為分析古詩做準備。通過再讀古詩,思考:詩中的小孩是個怎樣的小孩?來靈活處理詩句,由易入難,讓孩子能有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當分析完后,再帶著自己的感悟來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并講述這個小故事,鞏固所學知識。

  《小兒垂釣》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路人借問,小童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重在寫神,在遇到“路人借問”的情況下,小兒急著“遙招手”,為什么呢?因為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這把小兒專注垂釣的神態活脫脫地展現出來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為什么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通過討論,學生認為:詩中用“招手”而不是“搖手”,說明小兒并沒有完全拒絕答話,只是請路人再靠近些,他會輕聲作答的。詩句把小兒的神態寫得十分傳神,令讀者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接著我讓學生把《小兒垂釣》一詩描繪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僅僅演到“遙招手”為止,還要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過想象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3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準備改變以后學習古詩時,逐句討論串講的方法,而著重在關鍵字詞上討論賞析古詩在錘煉語言方面的精妙。

  板書完詩題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后,我追問:“為什么稱‘釣魚’為‘垂釣’呢?”由于平時學生大多只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并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不一會兒,有過釣魚經歷或看過釣魚的同學舉起了小手,他們從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蓬頭”就是“頭發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發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發蓬松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后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發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同學們對“遙招手”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擺手”,意思是因為怕驚跑魚兒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告訴他往哪個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招手”是讓“路人”走近點,再輕聲告訴他。我說,如果你就是那個釣魚的小男孩子,你會怎么做?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同樣是不驚跑魚兒,但后者的做法對人更有禮貌。這樣,學生還領悟到這是個熱心的小孩子,在享受釣魚樂趣的同時,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孩子的心靈都是純潔的,就像一張白紙寫上什么就會是什么,隨著他的年齡增長,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4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納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態度等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滯停于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更需努力為學習者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其自主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最近,我在教學古詩《小兒垂釣》一課時,就此理念作了一些物化探索。

  “你們來做小老師”

  在封閉式課堂教學中,學生被視作一無所有的容器,只能被動而簡單地接受(聽、記、抄、背),古詩教學尤其如此,大大壓抑了學生的發展。其實,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教師若能創設適宜的條件,激活其沉睡的能量,幫助其獲取成功的體驗,勢必能催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與信心。

  理解詩意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研究了教材內容與學生能力后,我設計了請學生做“小老師”這一環節。首先啟發學生自由質疑,有效調動其學習心向,亦為稍后的“排障”與交流設置方向;接著鼓舞學生:“這些問題同學們都能自己解決,老師想請你們做小老師,自己教自己。”富于誘惑力的角色與教師期待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他們在小小組內或三思語文網、或看插圖(如“蓬頭”)、或揣摩詩句(如“草映身”)、或聯系已知(如“借問”曾在《清明》一詩中接觸過),個個主動投入了“做小老師”的準備活動中。繼而,“小老師”們紛紛登臺宣講自己的“發現”,師生互相補充、完善,完滿地實現了既定目標。更具價值的是,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蓄積起了進一步學習的良好態勢。

  “文壇公案”“辯論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兒垂釣》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招手”之意歷來存有異議。我以為,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萌生探究欲望、進而實現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便導演了一場有趣的“辯論賽”。

  我告訴學生:“‘招手’一詞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招手’指擺手,意思是:呀,別過來,別嚇跑了我的小魚兒!另一種意見認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噓,別出聲,湊過來,我指給你看!數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今天,同學們有信心斷一斷這樁文壇公案嗎?”看似平常的詞語,截然相悖的內涵,這一頗具張力的矛盾情境燃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沉思片刻后,兩派學生引“經”據“典”,開始唇槍舌戰:思維在爭辯中碰撞,語言在交鋒中砥礪。雙方相持不下時,我適時引導:“詩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詩人在詩里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確的。想想,該怎么對待這兩種觀點。”學生們頓悟:“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說得通,不過我還是認為自己的理解更有道理。”“我明白了,遇到不同觀點時,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虛心傾聽對方意見。”掌聲與笑聲中,誰能說,治學為人的種子不會在他們稚嫩的心田悄然播種?

  “你想做哪道題”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同一性”,注重的是“類”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群體中常態分布的“差異”現象。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即要求班級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以同一方式學習同一材料,并主觀地期望達成同一目標,嚴重鈍化了學生的個性。本課的作業布置中,我就此作了反思與嘗試--讓學生選擇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現詩歌:⑴畫,畫家爺爺畫的課文插圖只表現了后兩句詩意,請畫出前兩句;⑵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詩歌;⑶編,把詩歌編成一個小故事;⑷演,同學合作,根據詩句表演。

  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而多元化的作業樣式則激活了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們選擇其一,自由演繹:或以畫配詩,或古詩吟唱,或“垂釣新編”,或憨態模擬,個性在唐風古雨中盡情沐浴,潛能在詩情畫意間從容釋放……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5

  《小兒垂釣》一詩充滿兒童情趣。這位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形式,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這節課有不少可取之處。

  1、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詩的意思

  但要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么方法來理解詩意,“看注釋、看圖猜、聯系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里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后,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注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松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后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說: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后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顯的,動有余而靜不足。比如自學古詩意思,缺乏學生個人安靜的思考讀書,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流會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動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動——吟誦不夠,學生沒有讀幾遍詩,更談不上熟讀成誦。激發學生想象不夠,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境界中,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一堂課一首詩,單薄了。可縮短學習這首詩的時間,補充其他寫兒童的古詩詞,讓學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詩詞中的兒童形象。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6

  我在上《小兒垂釣》時,為切實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討論、觀察、誦讀體會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想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在理解詩句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把學習古詩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來感知,想象詩句中描寫的景象,充分利用插圖邊觀察邊想象。在初步理解詩句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并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讀出節奏、韻腳和感情,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

  詩中寫在遇到“路人借問”的情況下,小兒急著“遙招手”,為什么呢?因為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這把小兒專注垂釣的神態活脫脫地展現出來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為什么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通過討論,學生認為:詩中用“招手”而不是“搖手”,說明小兒并沒有完全拒絕答話,只是請路人再靠近些,他會輕聲作答的。詩句把小兒的神態寫得十分傳神,令讀者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接著我讓學生把《小兒垂釣》一詩描繪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僅僅演到“遙招手”為止,還要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過想象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7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我在這節課整體把握上,是先由實際生活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內容。通過指名讀、齊讀,掃清生字障礙,為分析古詩做準備。通過再讀古詩,思考:詩中的.小孩是個怎樣的小孩?來靈活處理詩句,由易入難,讓孩子能有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當分析完后,再帶著自己的感悟來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并講述這個小故事,鞏固所學知識結束本課。

  不過,通過這次講課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缺點:

  1、把句子支解了,問題太細化,讓孩子不能整體感知故事大意。如能從“發生了什么事”和“怎么看出小孩小?”兩個大問題出發分析兩部分內容,孩子會從整體來分析句意,效果會好的多。

  2、在分析后半句的時候,沒有讓孩子表演出他著急的心情,所以讀的時候不太到位。

  3、注意孩子習慣養成還不太到位,如:有的孩子在讀“怕得魚驚不應人”時“應”讀錯了,我是在讀完后訂正的,這樣孩子可能已經成為定式,不好改,所以以后要及時訂正。還有,在一個學生讀的時候,應該及時布置其他生聽的任務,讓所有孩子都動起來。

  這是我講完課以后,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爭取在以后有所提高。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8

  本課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0課《古詩兩首》的其中一首古詩。這首古詩內容簡單,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對鄉村兒童的喜愛的之情。我在教學本課時采用了這樣的設計:

  1、從學生了解的唐代詩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過胡令能引出古詩,這樣順理成章。

  2、看課文插圖學生自己編故事,為后文的理解詩意打好基礎。

  3、熟讀古詩,小組內訓練。然后各個小組分別上臺表演。在熟讀古詩的情況下,自己對古詩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

  4、教師出示注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資料等方式理解詩意。然后教師加以指正。

  5、最后設計檢測題對本課的任務進行檢測,教師針對問題總結。整個環節我設計了對各小組進行小紅花的實物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存在的問題:

  1、設計的環節不太完美。

  2、檢測完后沒有對獲勝的小組進行激勵。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9

  今天上了21.《古詩兩首》中的《小兒垂釣》。有兩個地方值得回味:

  其一、“遙招手”的預設生成。在上課前就對“遙招手”這一詞的理解與教學設想做了預設,因而整個過程自己覺得還算滿意。在教學這一詞語時,先讓一位學生說說對“路人借問遙招手”詩句的理解。一位學生說:一位路過的人遠遠地向這個小孩問路,小孩擔心他的聲音驚跑了魚兒,就遠遠地沖那個人搖手。我順勢問:那詩人為何不把“遙招手”寫為“遙搖手”?問題一扔下去,學生都愣住了。我扮作問路人,問一生,他朝我搖手。我又拔高音量問路,那生又朝我搖手。我又一次拔高音量,那生再搖手(下面已是笑聲一片)。我這時問那學生,你為什么朝我搖手?生回答說是不讓我說話,這樣會驚跑魚的。我說那你這樣做我只當是你沒聽到,會一次次的拔高聲音問,你這樣做不是適得其反了嘛。其他學生在下面幫忙說是表示不知道,我說那樣路人又不知,他還會繼續問的,應該如何做這個手勢。下面有學生做出往外擺手的動作,意思讓路人走開。我說這樣你太不禮貌了吧。又有學生做食指指路的姿勢。我說這樣我還是不明白,隔得太遠,不明白你指的路。學生又一次陷入了無語中,我引導學生說:這小孩要表現得有禮貌,又不驚擾魚兒,應該怎么做才會兩不誤。終于有一生在下面說:先搖手,再招手。我連忙問他為什么這么做?生說這樣就可以兩不誤了。我說第一次搖手,路人沒明白,還再問,你應該還要加個什么動作,會讓人更清楚明白。有學生在下面做了一個食指放嘴邊的緊聲的動作。我讓兩學生表演了這個問路的過程,學生通過表演明白的“遙招手”為何不用“遙搖手”的原因。后來查資料得知,其實到現在,數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我適時引導:“詩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詩人在詩里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確的。”這一教學是預設中的生成。

  其二、“蓬頭”、“側坐”的意外生成。教學“蓬頭”前,已看過教參解釋說是“蓬亂的頭發”,當時也沒看書上插圖就這么定了,只是再了解了一下“蓬頭稚子”大概的年齡是多少,和“弱冠少年”區分了一番。在課堂上,一講這個詞語,頭一個學生的'答案就出乎我的預料,他的答案是一種發型。在他說答案時,我順勢看了一下書上的插圖,果然這個學生的答案比我的更能說服人。但我并沒有予以肯定,因為我知道還有學生通過查詞典所得的答案和我的預設一樣,直接肯定也許查詞典的學生會不服。于是我問還有其他的理解嗎?于是查詞典的那部分學生說出“蓬亂的頭發”的意思。我順著說:是的,有一個詞語“蓬頭垢面”就是講頭發蓬亂的。那到底該是哪一種解釋更確切呢?請看插圖再來說。學生一看插圖就都同意“一種發型”的答案。當時我的腦海里與課前收集的資料馬上聯系起來。也為自己課前沒認真鉆研教材感到慚愧。當然也對學生說清了,古時發型也是區分年齡的一種方式。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獲,雖然與教參的有區別,但我覺得教參教參畢竟是僅作參考的嘛。

  “側坐”更是一個沒想到的插曲。當所有的詩句都講完后,再讓學生說詩句中的哪些詞語比較有趣味時,前面幾個說的都是一切盡在我的掌握中,一切都那么順利的了時候,有一生站起來說“側坐”,的確這也是一個有趣味的地方,因為與一般的釣魚姿勢不同,說明這個小孩的確是在學釣魚,然這位學生的理由卻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說覺得有趣味是這個詞語寫出了這個小孩聰明的一面,理由是他坐在莓苔上,石頭上的苔蘚是很滑的,容易滑倒,正坐危險,而側坐有腳支撐,安全。真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想法。意外的答案,意外的收獲。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0

  蘇教版古詩《小兒垂釣》,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寫的一首描寫農村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全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板書完詩題后,直接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

  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后,我追問:“為什么稱‘釣魚’為‘垂釣’呢?”發現教室里突然鴉雀無聲,看來孩子在預習時只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并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我等了大約30秒時間后,有兩三個孩子舉起了小手,他們有過釣魚的經歷,聯系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其他孩子聽了他們的答案后都隨聲附和。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孩子們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他們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孩子說 “蓬頭”就是“頭發很亂”,有的孩子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發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發蓬松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后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發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改革中的熱點,也是實際教學中的難點。在學習《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遙招手”出發,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用“遙招手”而不用“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因為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兒,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噓,別出聲。不然我就釣不到魚了。”“請你再靠近一點,我會輕聲告訴你的。”

  從他們精彩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具體的語言文字,知道詩人抓住了孩童瞬間的變化,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通過思維和想象,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古詩準確生動的描寫,也培養了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從細微之處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在學習做人。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1

  《小兒垂釣》這首詩充滿兒童情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形式,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

  首先,我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么方法來理解詩意,“看注釋、看圖猜、聯系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里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后,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注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松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接著用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我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2

  今天下午教學古詩,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寫的一首描寫農村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全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準備改變以后學習古詩時,逐句討論串講的方法,而著重在關鍵字詞上討論賞析古詩在錘煉語言方面的精妙。

  板書完詩題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后,我追問:“為什么稱‘釣魚’為‘垂釣’呢?”由于平時學生大多只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并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稍縱,有過釣魚經歷或看過釣魚的同學舉起了小手,他們從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 “蓬頭”就是“頭發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發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發蓬松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后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發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同學們對“遙招手”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擺手”,意思是因為怕驚跑魚兒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告訴他往哪個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招手”是讓“路人”走近點,再輕聲告訴他。我說,如果你就是那個釣魚的小男孩子,你會怎么做?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同樣是不驚跑魚兒,但后者的做法對人更有禮貌。

  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對詩句進行了多次朗讀,而且較準確地把握了詩句的意境,還從字里行間體會到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3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大人發現了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這個字寫出了小孩子的頑皮、天真。

  但詩中那句才更能體現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參,卻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級老師討論了一下,還是覺得第一句比較合適。

  在教學《小兒垂釣》這課時,我班有兩個爭論點:

  1、學生看到圖上小孩子頭發梳得很是整齊,所以有學生說:蓬頭的解釋不能是頭發亂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種發型。看看書上的圖片,倒也覺得這種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叢中釣魚,頭發可能整齊嗎?班上為了這個展開了討論。最后大家達成一致,的確應該解釋為頭發亂蓬蓬的。

  2、遙招手和遙搖手的辯論,“招”用的恰當,還是用“搖”用得比較好。學生通過表演當時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釣魚時,他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嚇了魚,但他又是很熱情的,想幫助別人,所以在哪個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確切的。

  在教學時,我是這么做的:

  1、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么方法來理解詩意,“看注釋、看圖猜、聯系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里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后,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注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松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小兒垂釣》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

  精彩的還在后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說: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后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4

  《小兒垂釣》是唐朝詩人胡令能僅存的四首詩之一。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路人借問,小童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重在寫神。全詩平易自然,準確生動地刻畫出小孩那種天真專注的神態。

  古詩應怎么教學呢?小學語文《課標》中對中年段的學生提出了學習詩文的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當課題確定下來后,我想了許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決定: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教;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是我要作為重點來指導的。如:把詩讀正確(咬字清晰、讀準字音等);能通過注釋、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詞的'意思;能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我把這些內容定為學生自己能完成的目標。那么,什么內容是學生不易理解,難以體會的呢?于是我把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做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方向確定后我著手這首詩的教學設計,在設計中我力顯這樣的教學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注重鼓勵,善于引導和評價;重視誦讀能力、想象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較好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讀的層次性明確。

  古詩教學,誦讀詩句是非常重要的。這節課中各種形式、各種程度的詩句誦讀,充盈著40分鐘的課堂。如:

  1、二讀詩題,解詩題。詩題即是詩眼,讀好了的詩題,學生的學詩的情感也就調動起來了。在第二次讀詩題時,學生讀出了美,讀出了小兒垂釣時的樂。這為學習此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初讀古詩,感知全詩,讓學生將詩句讀正確。即做到:咬字清晰,讀音正確,基本讀準詩的節奏。在指名學生讀的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讀準“蓬”是后鼻音,“稚”是翹舌音,“側”是平舌音,“綸”的聲母是“l”而不是“r”。在學生的努力下,都能達到要求,讀得字正腔圓。

  3、自己讀詩句,結合字詞的意思理解詩句,并先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做到了面向全體,并適時進行個別指導,顧及個體。

  4、想像讀詩句,感受小兒形象。“讀讀詩句,展開想像,在你的腦海中出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孩?”學生搖頭晃腦地吟誦著詩句,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立刻展現在他們的腦中。

  5、感情誦讀,背誦全詩。河邊垂釣的小兒鮮活的形象已深植學生的心中,這時,引導他們有感而發,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在這40分鐘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讀,對這首七絕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給他們練習幾遍,有感情地背誦已不難。

  二、創設情境,豐滿小兒形象。

  意境的感受必須由學習的主體——學生親自去感受、體會。《小兒垂釣》這樣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詩,學生并不難以體會。于是在背景音樂聲中,學生想像讀,感情誦讀的同時,讓學生調動全身感官演上一演。這樣通過想、說、演,小兒河邊垂釣的種種樂趣,小兒的形象,在學生的腦中、心中不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孩童。

  三、充分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課中,處處體現著這一教學理念。如:

  1、放手學生課前預習。

  2、學生質疑,“小老師”解疑。

  3、學生想像讀詩句,參與完成板書,定格“小兒”形象。

  4、讀讀、演演、說說,深入體會小兒形象。

  5、作業難易選擇有彈性,充分尊重學生。

  四、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習慣,好人生。學習語文,其實就是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的習慣,查閱資料的習慣。各個年級,預習的要求也是有所區別的。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渡的一個年級,那么這個階段的學生就應學會由課內預習轉向課外獨立預習。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查字典等方法解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部分難題。

  2、質疑的習慣。有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還重要”。在檢查預習過程中,我這樣問:“在預習中有不懂的嗎?”話音剛落,高舉著不少小手。

  3、邊讀邊想像的習慣。

  4、學一仿三的習慣。在我國瑰麗的詩文化中,描寫兒童情、趣的詩不少,我例舉了《村居》讓學生能在學習《小兒垂釣》的基礎上,仿之,學之,悟之。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習之法,還豐富了學生的詩歌積累。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也存在著一些失誤。如,齊讀詩句的次數還是挺多的(據統計有7次),這樣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詩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較粗糙,還應再細致些。

  教學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有效、樸實、扎實、清新、靈動、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一生永恒的追求。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5

  《小兒垂釣》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浪漫的神態躍然紙上。是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的勾畫出一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兒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親切。

  根據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趣。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詩意,體會情感,培養想象能力。

  為切實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采用,討論、觀察、誦讀體會的教法,指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想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樂錄音帶,插圖投影片,投影機。我在教學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所以在預習時,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兩首詩多讀幾遍,說說通過預習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之處,以利于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字詞,如:通過查字典,看插圖理解,用揣摩詩句的`方法理解,或聯系已知解決疑難。

  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重點指導字詞,理解詩句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把學習古詩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來感知,想象詩句中描寫的景象,還要充分利用插圖邊觀察邊想象。在初步理解詩句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要求讀出節奏、韻腳和感情,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最后利用學生畫出對詩句的理解,把學生的感知呈現出來。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11-14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8-25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6-12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2-16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06-19

《小兒垂釣》 教學反思08-05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8-25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4-14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