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樂·村居》這一課。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能有助于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2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為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著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最”字則寫出詩人對“小兒”的天真可愛的喜愛和對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童趣的.贊賞。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通過借助注釋和插圖,聯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最后通過“醉里吳音相媚好”兩位老人在說些什么,讓學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園美景、醉心于兒子的勤勞懂事,引導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的訓練中進入詞境,感受詞的意境美。這個教學過程既是理解訓練,又是想象訓練,更是表達訓練。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時,我先由眼前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再補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資料介紹,從而體會在那種環境下作者對這種寧靜、恬淡生活的向往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基本上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走,但覺得在想象畫面的這個環節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了,互動交流的時間也不夠,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可以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總之,一堂課下來,存在許多不足,希望各位專家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3
《清平樂 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表現農村生活的詞作。全詞不用”人在圖畫中“的詠嘆來直接抒發主觀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靜處閑看,移步換景,客觀摹狀,攝取了特具畫意詩情的人物活動鏡頭。詞中以“溪”縈回映帶,意脈連綿,情思不斷,組合成了江南農村的清秋風景畫和勞動風俗畫,字里行間表達了詞人對安寧平靜的農村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了對安居樂業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而語言的發展又只能通過言語實踐活動來激發。所以在教學中,我在言語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創設了多處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同時注重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向課文的更深處行進,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辛棄疾的退金心愿未了,怎么會流連田園生活?細細琢磨,我對詞中的“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全詞的中心詞,這個醉,究竟是誰的“醉”?我反復誦讀,研究資料,有了新的發現:詞的上片描寫了鄉村清秀的景色,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7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澹語清新、充滿詩情畫意的小令。全詞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現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秀麗的自然美景和一種和諧溫馨愜意的農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先出示了幾幅農村生活的畫面,營造出了一種氣氛,再開門見山地指明了本節課所學內容,從課題《清平樂·村居》入手,讓學生從《村居》二字展開聯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詞的內容的學習,并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圖文結合的“想”、自由開放的“議”、生動活潑的“演”、自主自創的“寫”,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把握了整首詞的意思,層層推進地引領學生走向了詞的意境。
幾點感覺成功之處:
第一,誦讀,是詩詞學習的“敲門磚”。要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畫面,讀出詩人的心聲。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這堂課上,重視了學生的讀,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品讀等方式,并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其讀正確,如指導學生讀正確“亡賴”、“剝”,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個別字詞的理解,并在談談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了,讀出詞的獨有的節奏與意韻了,也就開始打開“詞”的大門了。
第二,想象,是詩詞學習的“回魂丹”。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時候,不時地提示學生想象,并創設了不少情景、運用了技術手段讓學生自由想象。如,當學生讀到“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句時,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示學生:想象一下,小兒躺在地上很頑皮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又讓學生誦讀,無疑加深了理解。在讀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句時,又讓學生想象一下,老頭與老太到底在說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進入了情境。
第三,摹寫,是詩詞學習的“再生丸”。古詩詞的文字凝練,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把詩詞中的空白點、模糊點、朦朧點一一地進行現代文的補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維訓練,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字訓練,還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悟。我深知這一點,便設計一個練筆環節:讓學生選擇一幅畫面來進行描寫。通過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確實又一次加深了詞的理解。摹寫,是對細節的補白,有了“摹寫”這粒“再生丸”,詩詞中的形象會顯得更加細膩,有血有肉;詩詞意境也會很更加豐饒,氣蘊飽滿。
第四,演練,是詩詞學習的“潤滑劑”。我抓住詩詞中的可擴展處、有價值的地方,來演一演,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思維熱情,點燃學生的情趣之火。便設計了演繹老翁老媼對話的環節。學生通過聯系詞的前后意境,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二次創作。
通過這一演,學生的興趣馬上調動起來了。這一演,既是對詩意理解的一次反芻,又是意境體會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處:
一、沒能重視調動學生個人“情”的介入。要先調動學生的這種熱愛之情,才能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接通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詩詞才會“活”起來,文本的意義才會體現。
二、引導學生學會抓“詩(詞)眼”的方法不夠。如這首詞,我們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個字:“喜”。喜什么?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喜的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的是“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種喜的情感貫穿詞始終,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學生從“喜”這個詩眼出發,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體會,可能就會兼顧了整體性和有機融合性。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8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為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著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通過借助注釋和插圖,聯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4
近來,對于自己的教學特質一直處于深思中,我所說自我的“教學特質”之“特質”并不是說它顯示我獨特的教學思考。我的教學特質,我對它越來越清晰明了。對一篇教材有著自我的見解,不是從學生理解層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從純文學的層面去思考。我想,這也是導致我不好的教學特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歡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生出許多想法,因為想法太多,或許也有那么些精妙處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滿把抓著。其實,這些想法應該是為教服務的,應該在具體規劃中進行刪減,能體現文章中心的,能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語文情感有所促進激發作用的,就留著,并且很好地協調起來,沒用的,自然該是大刀闊斧地改了。
就拿我這課的設計來說吧,設計的時候以為會有很好的效果,課下來之后,就發現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原來想象的,預期的目標沒能達到,課上很冷場,學生們沒能融入詩歌的意境中去,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關系。
我就像和一幫對詞賞析頗有研究的文學愛好者一樣探討,那怎么行呢?他們畢竟是小學生,對詞只是新接觸,且詞這種文體表達的情感比較細膩、深刻,要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去體會,是經歷,而絕非看來聽來的經驗之談,學生們當然難以理解。
不過,這樣的失敗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啟發的。我的許多設計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太過繁雜,我該好好調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點,沿某線來重新規劃,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著中心去,這課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
近來,總是在嘗試著古詩教學,雖然,對于我們鄉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但是,如果我能夠引導到位,找好契合點,我想,無論從什么層次上出發,總能讓學生們在詩詞的學習中,有所獲益的。
比方說,我們幾圍繞“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誰醉了,醉是高興的醉,是傷心的醉,還是想一醉解千愁卻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詞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別從自然環境層面、人文環境層面、詞人個人經歷及近況層面、整個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層面等進行深入思考,逐層逐次地去體會這首詞,體會詞人。
再比方說,可以圍繞“重詞”這個現象來討論,詞中哪些地方重詞了,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較,也就能解出詞人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讀出詞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豈不是很好?
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點來,還課堂生成的空間,還學生去深刻體會的氛圍時間,還一個本真實在的教學情境。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5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歸隱上饒農村時的作品,這節課的課時安排是1課時,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詞中的生字,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二是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理解詞的意思。三是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話說:上課都是在遺憾中度過的。我個人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一節課下來,既有優點,有值得其他老師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
首先,這節課下來,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這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節省了很多預習和檢查的時間,可以直接進入正式講課階段。課堂的開始很順利。
二、關于詞的介紹,簡明扼要,學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寫作背景的'時候,學生一邊讀,老師一百年解釋,關于“安撫使”的解釋,學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這首詞是在作者官場不得志歸隱鄉村時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對于整首詞的理解非常關鍵,為學生在正式學習這首詞做了很好的準備。
三、關于詞的講解,分為上闋和下闋。上闋主要寫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描繪場景。下闋主要寫人,了解主要寫了幾個人,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詞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關于課堂氣氛,一開始的時候,學生似乎沒有進入學習狀態,舉手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但是課堂的后半段,課堂較為活躍,用情和景調動了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
五、學生能夠熟練的誦讀課文,并能掌握詞中的關鍵詞。對于作者的情感,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義。
對于這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對于詞的朗讀,引導不是很到位,沒有充分地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二、對于板書,在書寫時出現了錯別字,而且寫得不緊湊。
三、關于教學課件,雖然總體上較為清晰、對比鮮明,但是在板塊設計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過于考上,學生會看不清楚,而且課件中犯了最低級的錯誤:出現了錯別字。
四、對于課后要求的作業沒有完成,改寫小短文要留在課后,占用學生大約20分鐘的時間給大家補一個小課。這個很不好,沒有及時完成教材的課標要求,屬于教師失誤,教案沒有寫完整,課沒有準備充分。
五、課堂氛圍低沉的一段時間,沒有及時鼓勵學生積極動腦。
六、講課聲音偏小。
針對這些不足,以后在備課教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一、對于教材要求的任務一定要盡量在當堂完成。
二、多引導學生讀課文,運用靈活的方法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
三、在上課之前,一點要自習檢查自己的教案和課件,不允許出現低級錯誤,一定要認真備課。
四、講課聲音要大,讓全班同學都要聽清楚。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6
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靜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學時,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詞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中的意境之美。接著,幫助學生“由讀引情”,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初讀階段齊聲讀,個別讀,讀出詞的韻律和節奏,讓他們感受詞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細讀階段邊理解邊朗讀,頭腦中浮現出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感受農家生活的祥和與寧靜;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學生通過朗讀和聯想,感悟了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7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畫面感極強。所以在教學這首詞時,我采用了樂、演、唱、畫、寫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課伊始,播放悠揚的古琴聲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恬靜的田園氛圍。伴著樂聲,教師范讀,使學生初感全詞;伴著樂聲,學生品讀,描述心中意象,展開想象;伴著樂聲,學生誦讀全詞,讓學生心中也涌動著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精神在樂聲中自由徜徉,情感在樂聲中不斷升華……
“醉里吳音相媚好”是本篇詞作的“留白”處。上課時我抓住這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老頭兒和老伴兒三兩杯酒下肚,微帶著醉意,話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討論后再根據自己所理解的詞意和課文所提供的畫面來演一演。教師則可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進行難解詞語的點撥指導,如“無賴”等。通過表演讓學生讀懂詞句的意義,讓表演成為學生內在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
學生讀懂全詞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吟唱此詞。讓學生通過自由編曲,古詞今唱的形式唱出對詞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還可以根據詞意讓學生畫出詞中展現的畫面,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寫是本課課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誦詩全詞后,讓學生把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走入詞人的內心,體會辛棄疾的情感,還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朗讀、唱歌及繪畫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某些環節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 這樣引導學生感悟如畫般的詞《清平樂·村居》,才能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8
古詩詞教學,最難之處就是入情入境,有時候學生能把詩句倒背如流,卻依然游蕩在詩句之外,進入不了詩的意境之中。怎樣讓學生體會小兒的天真活潑、頑皮,進而像辛棄疾一樣為之動情呢?
教學中,我依托想象,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品詩,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過這個“臥”字,你眼前浮現的`小兒剝蓮蓬是怎樣的情境?學生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剝蓮蓬的情境。當學生似乎“山窮水盡”之時,我又巧妙地出示課文插圖——看看插圖中小兒的兩只小腳丫,它們動起來了嗎?伸出你的小手,用兩只小指頭代表兩只小腳丫,咱們也動起來吧!此刻,學生靈光乍現,紛紛伸出小手,比畫著、回味著,似乎自己就是詞中的小兒,盡情享受著童年的歡樂。一時間,課堂上童趣盎然,在學生動手動腳的過程中,小兒的頑皮可愛躍然“手上”。此時,再讓學生朗讀,學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學生的羨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詩中。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9
《清平樂村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0
辛棄疾在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有許多人追隨他,形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辛派詞人”。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這節課,我帶領學生走近辛棄疾,走進宋詞,感受這朵藝術奇葩的獨特芬芳。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
一、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詞有詞牌名,詞的每行字數可以不等,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學生在自己觀察后再來學習這些知識點,記憶就深刻了。
二、熟讀成誦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教學中,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初讀階段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教師范讀,全班讀,填空式讀,讀出詞的韻律和節奏,充分讓他們感受詞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細讀階段邊理解邊朗讀,頭腦中浮現出清新的農村景象,感受農家生活的祥和與寧靜。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對不同的朗讀任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這樣,我們的朗讀指導更有針對性,進而提高了朗讀的實效。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從而感悟了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目標。
三、體會意境之美
啟發孩子們的聯想和想象,是為了教會他們挖掘詞的意境。引導學生從詞到畫,由抽象到形象,這樣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詞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了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學時,我抓住“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特點,把“詞”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我讓學生借助課文插圖,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導學生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這樣的畫面,感受了農村的美麗景色,然后進行學法遷移,讓學生用“當我讀到‘XX’時,仿佛看到XX。”這樣的句式進行小練筆,并進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通過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中的意境之美。
這節課,我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帶動學生,不失時機地贊賞,積極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詩詞的獨特魅力。但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是有遺憾的地方,這節課也不例外。在指導直接描寫時,再具體詳細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1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自讀自悟,感知詩的大意。
1.學生大聲朗讀。
2.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詩的意思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借助工具書)
3.研讀與賞析找同學上臺給大家講講這首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
4.精讀詩句,領略詩境詩情。
5.在演一演的環節,同學們熱情高漲。有的把詩變成瑯瑯上口的歌曲、有的幾個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獲:同學們在自讀自悟中,理解了詩的意思。在形式多樣的表演中,感受詩的意境。
不足:還要在表演中加強練習,有的同學比較拘謹。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2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里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中,我們為了突破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我們進行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
1、釋課題,知作者。
2、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明詩意。(借助注釋,小組學習)。
4、品讀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朗讀想象:感悟詩歌意境。
6、將這首詞改寫成故事。
7、拓展閱讀:關于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歌。
8、詩意行走:仿寫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歌。
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讀、想象、感悟、讀寫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3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只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同學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同學感受美和發明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學設計和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協助同學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同學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在同學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同學深入讀悟,結合自身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出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小朋友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同學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沛調動了同學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測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喚起同學豐富的聯想,引導同學深入體會了古詩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還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同學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同學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依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身班級同學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布置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同學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顯得程式化了。假如時間布置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同學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4
《清平樂村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接著發現詞的一些特點,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和這首詞的意境之美。接著抓住能表現一家人心情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在學習了《清平樂村居》后,我總結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并用這種方法學習辛棄疾的另一首詞《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節課我認為做的比較好的是:把單元目標和古詩詞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再抓關鍵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課習得的方法學習別的詩詞。在教學中以“詞是用來唱的”貫穿首尾,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心靈種下傳承中華文化的種子。
我認為不足的是:教學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畫面環節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足,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訓練。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5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于是我將“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作為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么?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并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作與這段時間。對于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1-29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0-26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4-23
清平樂村居的教學反思12-03
《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反思06-29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7-11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9-13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9-20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1-28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