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分類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學好分類對學生學好數學有著較大的作用。本節課的分類活動非常簡單,僅要求學生把一些原來無序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但卻是滲透分類思想的一個啟蒙教學,它對學生后續認識數、發現數的特征、認識圖形的特征以及正確認識統計圖都有重要的`遷移作用。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仍處于直觀形象的階段。由于日常生活中分類的應用隨處可見,如:書店、商店、超市等等,學生也經常在這樣的場所出入,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中充分創設生活情境,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同時,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分類的方法、含義及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對超市物品擺放的觀察,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操作,體驗簡單分類的標準,學會簡單分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的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簡單的分類。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運用媒體演示,從兒童熟知的動畫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師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重點。
認識大約幾時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總結認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大約幾時,在難點突破上沒有做到位。
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盡量避免強加于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小貓釣魚》是一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內容,主要在實踐中體會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知道生活中“0”表示的'幾種含義,能正確書寫“0”。我一直認為培養孩子講數學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一開始上課,在導入部分我想讓孩子們自己說說圖意,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中的故事。學生一聽這個要求都懵了,不懂得如何下手,因此我趕緊改變方法,開頭由老師講,學生接著講,師生配合著講。很快學生就把圖意給說得很完整了,緊接著我也就引出了“沒有”可以用數字“0”來表示。為了檢驗學生對“0”的這一含義的理解程度,我讓學生舉一些生活實例。一開始學生說不出來,我就舉了“老師有一個蘋果,吃掉了就沒有蘋果了可以用數字0來表示”,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說的例子就更加多樣、準確了。
但是在講到“0”的另外一個含義“起點”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因為投影儀和電腦出現故障,沒辦法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一含義,只能讓他們自己從書上來說自己的發現。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也沒有認真觀察圖,沒有突破這一難點。因此我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讓他們課后去收集生活中的“0”。在下一次的課堂中多給與他們觀察圖的時間,加上他們已有了一些生活經驗,自然這一難點就突破了。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上下》一課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觀察,思考,認識上下位置與順序。體會上下的相對性。并且能夠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描述物體的上下位置關系,體會上下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學習的樂趣。結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我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以三只小動物走出森林找人類朋友淘氣和笑笑玩為引入,激發學習興趣。先了解兩只小動物的上下位置關系,并讓學生用完整的語言:小鳥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鳥的下面來表達。在一次說一說小鳥和小松鼠,小兔子和小松鼠的位置關系及位置的相對性。在結合猜猜誰過生日,找寶物,笑笑的考驗,淘氣的書柜等讓學生學會用上下的知識解決問題并再次鍛煉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以三只小動物玩一天后結伴回到大森林的故事情景,看到動物們再分房子。這個環節讓學生充分說一說,自己動手分一分的操作,體會上下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本環節還設計了讓學生上講臺分一分房子(學具:動物頭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分?并找學生當小老師,學著提問題,找學生回答問題和評價學生。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并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展現了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
通過本次無聲上課,我覺得對我的幫助很大,讓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表情動作方面,不夠大方自然,覺得還是自己的心里素質不好,需要更多這樣的無聲課堂和類似的場合鍛煉自己。在評價方面,語言不夠簡潔有力。總之,教師的基本素養還學要不斷地提升,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我會積極學習,不斷進步。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上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現反思上學期教學點滴工作,促進新學期的教學工作。
1、備課方面:學期初,我認真鉆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教材、教法,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了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做好。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必須下一番功夫。由于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于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至此,我盡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
3、問題輔導方面:對后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降低難度,進行放緩坡度,允許他們采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4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鉆研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和自信心,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使數學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出示主題圖后問孩子們猜他們在干什么?
從中穿進行禮貌教育,之后問有幾人在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排在第幾?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學生,他們都能一下子說出答案。但當我問:這里的第2指的是幾個人?第5指的是幾個人?學生們似乎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又問:這里的第二是2個人嗎?第五是5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個人!之后讓學生看圖再說說。“想想做做”第1題涂燈籠,從左邊起,涂4個和涂第4個,先讓學生明白每道題是涂幾個,再讓他們涂色。
但課上沒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應該多展示幾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還要問:如果從右邊涂起呢?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題,左邊一幅圖是問小男孩的家在第幾層?很多學生回答第5層,他們都是數陽臺的層數,一數發現小男孩住在第5個陽臺上,所以就說是第5層。我就聯系生活實際問他們:我們現在的教室是第幾層啊?(一年級在2樓)他們會說:第2層。
接著再讓他們看書上的圖問:我們要怎么數樓的層數呢?
這時就有學生明白了數層數應該看門從下往上數!隨后再請孩子們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右邊這幅猴子撈月圖,答案是有兩種,根據從不同的方向數,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回答有的說第2有的`說第4,都對,只是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話花了一點時間。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況且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右邊起涂第4個燈籠,學生可能還是從左邊數的圈了第四個這樣的錯誤。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系。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后,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及內容間的密切聯系性,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復習了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同時很自然地引出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對猜謎語很感興趣,很快就集中注意力參與進來。然后讓學生動手去摸各種物體,感受各種物體的形狀,加深了對物體的認知。然后進行“我說你擺”的游戲,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體驗、感知中掌握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期間,游戲有一個步驟是將球放在正方體上面。由于學具中的正方體比較小,而球卻有點大,要把球放正方體上有些不易,要有細心、耐心、恒心。一開始我想取消這一步驟,但驚喜地發現有的小朋友擺成功了。于是我想,這正是培養他們耐心、靜心的好時機,所以我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嘗試,鼓勵他們靜下心來認真地擺放。最后,基本上的小朋友都成功了。
這堂課的教學很緊湊,形式多樣化,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和操作中領悟了新知識,體現了“做中學”的新理念。如果我在時間的把握上能更抓緊點,練習的內容能再適當增加點,整堂課將會更加滿意。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一、重視加法含義的體會,突顯分與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既是加法計算的依據,又是用加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例題時我利用多媒體動態呈現情境,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楚圖意(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接著我以提問的方式告訴學生第三句話:一共有多少個?通過一起說一說,大本領的“小老師”領著說,指名說等環節讓學生結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來是5人”,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讓學生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
對于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里我問:“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這時我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分與合知識計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讓學生自覺地與已經學過的`分與合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感悟計算的方法。
二、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拓展學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第1題我重點指導學生說清楚圖意,歸納成“3只小雞和 1只母雞,合起來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來是4只”突顯加法含義,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把兩個數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第2題通過畫圖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第3題重點指導“幾和幾合成幾”的方法來口算,引導學生說好一句話“因為幾和幾合成幾,所以幾加幾等于幾”。練習題從直觀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內容,盡可能讓每個孩子參與學習是我追求的目標,本課將“理解加法含義,領悟計算方法”作為重點,鼓勵學生結合動態情境圖體會感悟加法含義,突顯分與合的思想學會加法口算。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創設了學生喜愛的猜謎導入,再引出左右手;通過讓學生擺一擺自己喜愛的文具,正確判斷物體的左右位置,并能用語言正確描述他們的位置;讓全體學生起立做“我是機器人游戲”再次強化學生判斷左右位置的能力,讓學生理解跟自己的左手邊在同一側的就是左邊,跟自己的右手邊在同一側的就是右邊;通過平時上下樓梯靠右行,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相反,左右相對。
進而判斷上下樓的同學都遵守行走規則。本堂課中,我認為最滿意的地方是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不僅要求學生弄清自己的左和右,還要弄清跟自己面對面的那個人的左和右。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再讓兩組學生進行驗證。一組學生演示上樓,跟他們相對的那一組學生演示下樓,讓他們走之前齊舉右手然后下樓。當他們在中間交匯時進行點評,這樣有什么好處,不會發生危險。同時拓展生活中的數學,行駛中的汽車、行人等,明白了生活中靠右行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講文明的好學生!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1.第一個情境圖沒有充分利用,學生排序以后,也沒有充分利用貼在黑板上的卡片,講解不到位,導致在第二個情景圖中,學生不理解參照物如果改變,位置的'前后也會發生變化。
2.仍需要數學語言規范性的訓練,引導學生發言時,應讓學生表述完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設置問題,使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解,語言具體。細化對學生的要求,評價學生時語言再豐富一些,貼近孩子的喜好,課堂用語盡量兒童化。
3.講課時聲音有些小,不利于教室后面的學生聽課,需要注意。
4.互動太少,一個問題只找了個別學生回答,應該多一些互動,活動課上多玩,創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教學。
5.寫題時,看黑板或看書要統一要求,否則會導致匯報答案時,一部分孩子看黑板,一部分孩子卻在看書,達不成統一。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采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游戲導入環節。通過游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著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后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后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制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復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著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涂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后,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后,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我執教的《一起做游戲——玩一玩》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10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借助撲克牌來玩較復雜的數學游戲,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游戲活動中理解、運用、完善游戲規則;在游戲難度的提示推進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判斷;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考、尋求取勝的策略。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不斷開拓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在游戲中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對這節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做以下反思。
1、基于學生實際,適度調整教學內容安排。
首先,學生在學前就玩過很多的撲克牌游戲。其次,前期的加減法教學中也采用了玩撲克牌來鞏固計算的方法。再次,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利用撲克牌讓學生玩過比大小、對口令等相關游戲。所以學生對撲克牌并不陌生,可以說是很熟悉的。所以這節課所涉及的讓孩子們用撲克牌來體現數學內容,是沒有什么困難的。因此,沒有在課程開始去安排認一認的環節。
2、符合學生認知,將游戲規則分解呈現。
這節課讓我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數學存在的價值,借助于學到的數學知識(10以內加減法)來提取有益的數學信息,開展一系列數學游戲活動。既然是游戲,我們就應清楚游戲規則。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能讀懂規則、理解規則,并將規則還原到游戲之中,卻有著著實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出現了4條游戲規則,這里不只是單一的游戲形式,也不僅僅是提取并應用數學信息來解決游戲問題,是邊遵守著規則,邊計算著牌面上的點數之和,還要想著獲勝的策略。游戲中體現出學生邊思考邊玩,邊比較,邊猜測,是一種多元的、綜合的思維能力的體現,玩的非常不簡單。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規則,我在教學設計時采取了分層、分梯次解讀游戲規則的方式。以規則為主線貫穿了7次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一次次提升游戲難度的活動中,體會到游戲規則的必要性,體會到之所以不斷地補充完善游戲規則,是游戲趨于合理公平的目的。通過對每一條規則的“嘗試——分析——再游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了形成規則的游戲才公平、好玩。也促使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通過思考、猜想、判斷,來體驗數學真的很好玩。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游戲一個接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環扣一環。孩子們在層層深入的游戲中,逐步體會到想玩游戲就得知道怎么玩。在不斷的玩的過程中感悟到玩游戲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課堂上正因為有了孩子們充滿靈性而智慧地玩,他們才真正從成功或失敗中體會到了游戲的樂趣。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有智慧的去玩游戲,才會讓學生感受到游戲是好玩的,學生才能發現在游戲中思考的重要性,才會真正體會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結合學生特點,加強小組合作指導。
一年級的孩子愛表現,往往比較自我。他們有了收獲會急于與人分享,但又不善于傾聽他人的發言。他們活潑但是好動,往往會只顧玩學具,不善于邊思考邊活動。如何組織好這種游戲活動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在四人游戲之前,我特別設計了小組成員編號、分工、明確活動中任務這樣一個環節。在給孩子們明確任務時,不僅僅說了職責、提了要求,甚至細化到活動中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們一個活動有“法”可依的支持;活動有“章”可循的指導;活動有“序”推進的力量。讓他們明白小組活動的流程順序,知道小組活動中自己以及他人都該做些什么,從而學會如何進行活動。
當然控制課堂不是這節課才開始的,是從平時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要求和培養的。從我接這個班起,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由始至終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到這節游戲課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孩子們能玩起來,在收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我們平時不能怕孩子們活動時混亂而不去組織活動,這樣的活動課其實是體現了教師平時對孩子的調控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并非十全十美,我認為自己在活動課的時間調控和把握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本節課在游戲中體現著數學知識,游戲的進行也依賴于數學知識。我認為自己在“游戲之后是不是可以回歸數學”這個問題上的研討力度還應更深入些。最后,如何給一年級孩子上好數學游戲活動課也是值得我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整堂課很流暢,但是總感覺這堂課還是欠缺火候,孩子們的積極性雖然高,卻表現得有些浮躁。
游戲為主,強化主題。
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了一系列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情景,在教學上下的時候,設置了指一指游戲,問學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讓學生指一指,在教學前后的時候,又讓學生排隊,激情引趣,烘托氣氛,讓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手、動口又動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理念。
但是,這節課雖然學生說得很好,講的流暢,學的歡快,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參照物的概念要講嗎?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對性,但是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師提問,為什么火車一會在上面一會在下面的時候,學生是很難講出來參照物不同的,我覺得只能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會到相對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總結,
2、為什么上課講得頭頭是道,而作業卻錯誤百出呢?在教學前后的時候,鞏固練習中,動物游泳比賽,有部分學生填了上下。說明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并沒有完全理解。而在樓層問題中,學生的第幾層的概念沒有發展完善,最高的一層有部分學生會認為是第一層。特別~~~在誰的上面,在誰的下面對學生來說也是難點。
這節課是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學會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達事物的位置關系,體會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規范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經驗,學生才能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就抓住這一點去思考: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學生在理解上下時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他們只是了解到誰在上,誰在下, 誰在前,誰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但要從我們的數學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簡單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中我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設計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種不同的物品擺一擺,然后說出所擺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說出一個同學的前面是誰,他的后面是誰,讓大家猜猜他是誰;兩位同學出來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轉以及三個同學表演前后位置,讓同學體驗相對性;觀察畫面,體會上、下的相對性;拍手游戲、按要求排隊、按要求給動物分房子、看圖用上上、下、前、后講故事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并解決問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22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11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10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08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9-08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31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3
一年級上冊數學《玩具》教學反思01-27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31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