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桂花完美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設計時我盡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課文資料。
上完課后,我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但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幾個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準備抓住重點字詞,透過品讀感悟的方式讓孩子們比較得出哪里的`桂花更香,但孩子們的品讀并不到位,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區別。這一個環節的效果沒有到達。
二、時光把握不夠準確,品讀“搖花樂”資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紹桂花香的特點時,由于孩子透過理解重點字詞和比較閱讀后,沒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鄉的桂花更香的特點,所以之后又用了一大部分時光去彌補這個問題,以致在后面體會“搖花樂”時,顯得倉促。
在本節資料中,“纏”字寫出了作者的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來了搖桂花的樂趣,同時反映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可當時由于時光倉促,我只是讓孩子們抓住重點字詞一讀帶過,并沒有采用課前準備的“用回憶生活、聯系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
三、朗讀形式單調。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只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
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于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沖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采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四、教師灌輸得太多,孩子們自我表現的機會甚少。
有人說,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
析,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指導并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而我在這一節課中明顯犯了這個“大忌”。
在講到“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的這兩個句子時,我讓學生講了“浸”字的本意,也講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還能夠嘗試讓孩子們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代替“浸”字,透過自主的比較、揣摩和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身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才導致本節課出現那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須會認認真真練好基本功,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避免類似狀況再次發生。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根據課時安排及五年段學生的特點我決定上《 刻舟求劍》。這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于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于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為,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公開課,我特別重視以下幾點:
1。教學中突出以讀帶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并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后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老師的范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最后讀懂文言文,明白這則寓言蘊含的道理。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他們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盡量營造寬松、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說,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在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沒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方法方面的`引導。還有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于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
2、課堂上,我還設計了拓展內容《世說新語》中的《徐孺子篇》作補充材料。但是由于前面的課文內容花去了大量的時間,準備的拓展內容沒有來得及給學生練習。
3、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課文中楊氏子的回答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是妙之所在。孩子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著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但是學生明白了,卻不會表達,不擅表達。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努力。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盡量讓學生嘗試著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后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通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著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愿當楚王了。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后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1、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 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
2. 你學懂了什么 。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 撥云見日 的功力,給人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 零起點 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 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里鉆。
4. 你真棒 。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 牛頓 ,夭折了一個 愛迪生 。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 溫柔殺手 。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 你們都有一定道理 你們都很聰明 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 人文性 ,其基點就在于 情感 。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 充滿情感的我 ,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 燃燒的歲月 !
2、尊重 需要 ,注重 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 我要學 我想學 的積極教學氣氛。 激趣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 變苦為樂 。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 情 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 催化劑 ,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 交流的課堂 。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 交流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 交流 的課堂,實現 文本對話 、 師生交流 和 生生交流 。
(三)給學生一個 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 展示自己 。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 請、清、情、晴 這組形近字時,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 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里有事老想著是情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得: 在教學一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認為本課的亮點之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通過對比閱讀,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體會到文章的比喻、夸張和烘托渲染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字里行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課的亮點之二是:我們能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讓學生通過雄偉奇特的畫面,走進了離自己生活實際較遠的浙江海寧,感受到浙江潮的壯觀,縮短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失:人們常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后總有讓感覺遺憾之處,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古文過程中讀錯字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節奏去讀,因本課容量大,為了節約時間,我沒有過多地去關注他,忽視了關注每個學生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課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聯系實際,理解爸爸的話。
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于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復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系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后,鏈接生活。
不足:
1、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啟發學生,說得太多
2、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時我注重以讀為本,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首先播放珍珠鳥圖片,讓學生認識珍珠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品讀描寫珍珠鳥外形的句子,體會珍珠鳥的可愛。在此基礎上,緊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讓學生研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
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如在教學課文第6自然段時,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足之處:
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碎,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品讀,教師不舍得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系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著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贊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并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么?你從中理解了什么?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 我首先讓學生感知全文,完成詞語積累,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并結合課題進行寫景的習作片段訓練。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朗讀,感受比喻的好處。課文的景物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為形象生動,我引導學生把比喻的句子刪去后再讀,比較前后的感覺,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通過品詞析句,有效引導學生感受荷塘如詩如畫的美。作者筆下的荷塘是美麗的,作者巧妙而生動地運用比喻向我們再現了荷塘的美景。如:“浮光躍金”、 “嵌”、“泛”、“漾”、“點綴”。我讓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的品讀比較當中,去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讀出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并能夠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想象、理解,這是抓住了關鍵的語言訓練點,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充分感受荷塘的美景,感悟文章的景物描寫方法,為仿寫提供了范例。
有了充分的備課作為基礎,在課堂上,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讓他們充分地與文本對話, 在美讀、欣賞中引導學生探討把荷塘寫美的方法,進而讓學生明白在景物描寫時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顏色的詞語能讓描寫更生動,更優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整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多數學生完成了景物描寫片段,并能恰當地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教學目的基本達到。
整節課我感覺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如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品讀感悟的環節過于繁瑣,設計時更要多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個最優的教案,在上課時自己要按情況及時調整,力爭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情感”。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童年時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新型玻璃》這一課是屬于說明類的文章。本課內容淺顯易懂,前五段結構基本相同。所以我采用質疑課題導入新課。在新課之始就與學生一起梳理出本堂課需探討的重要問題: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和用途?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表達中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欣賞各種玻璃制品來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讓他們也來設計新型玻璃。
如何才能達到以讀代講、以說代練的效果呢?
一、話題生活化,創設和諧的空間
現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上述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整個課堂洋溢著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當然,只有學生對話題本身感興趣才愿意說,才有話可說,才有可能說好。玻璃隨處可見,為學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尋常的功能與特點,很容易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起學生興趣,讓他們熱情地參與話題。
二、形式多樣化,調動全員互動的交流參與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后,讓學生當推銷員、推銷新型玻璃;扮演新型玻璃,進行“玻璃自述”;當裝修設計師,為不同的房子選擇設計各自需求的新型玻璃。這樣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學生便有了更為廣闊的練習空間,從而促使學生在思考、表達等活動中理解、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以讀代講、以說代練的效果。
整堂課上,學生參與熱情極高,只是口語表達效果不理想,仍存在著表達不完整、不條理等問題,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將繼續加這方面的訓練與指導。
師生互動。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在本節課中教師應該蹲下去與孩子平等對話,賞識孩子的閃光點,正面評價鼓勵。這樣有利于和諧氣氛的營造,并有助于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積極參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絲綢之路》這篇略讀課文,我根據教學目標放手引導自學,我想隨著課堂的結束孩子們也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課一得”文章結構、課文內容的把握還是我主要訓練的重點。回顧自己本節課的教學:
1、檢查預習,完成叢書一至三題。旨在透過這個環節,題一檢查孩子們課前是否讀通文章,字音是否讀準;題二是檢查是否借助工具書解釋詞語,只有理解意思才能正確運用進行造句;題三檢查的是是否閱讀課后“資料袋”內容,了解與這條道路有關的著名人物。通過課堂作業環節得以落實。
2、質疑問題,資料輔助。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絲綢之路是條怎樣的路?一讀資料袋,二看課件圖文結合,通過這個環節形象感知。
3、指導自學,梳理結構。
讓我們用這三把“鑰匙”走進這篇課文
今天的第一把“鑰匙”——作者為什么寫這篇課文?“你能從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嗎?(相機品讀第一段,學習”倒序是開頭“。)
用的第二把“鑰匙”——寫得怎么樣?問題引領1: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默讀思考,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好,你最有感受?找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相機品讀“迎候”“歡呼”“偉大的路“及場景描寫——表演魔術)
問題引領2:難怪中國使者這么感嘆道“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繼續讀文13自然段,通過朗讀,在你眼里,這還是一條怎樣的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友誼支路…”孩子們紛紛而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問題引領3:齊讀1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么?(首尾呼應的`寫法)
此時第三把“鑰匙”——課文寫了什么?結合板書,你找到了嗎?(看著板書,學生梳理結構說出內容簡單而輕松!)
努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從課堂有意識訓練開始!
教學時我注重以讀為本,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首先播放珍珠鳥圖片,讓學生認識珍珠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品讀描寫珍珠鳥外形的句子,體會珍珠鳥的可愛。在此基礎上,緊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讓學生研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如在教學課文第 6 自然段時,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足之處:
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碎,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品讀,教師不舍得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能自學生字新詞。理解“異乎尋常、貌不驚人、不速之客、天然史書”等詞語的意思。
2、在默讀中了解隕石的來歷,了解隕石的知識,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
3、熟讀課文第三小節,復述隕石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一起學習第18課隕石
2、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隕石的圖片,自由讀第一節:找一找文中是用什么詞語來介紹它的?(“異乎尋常”或“貌不驚人”)板書:異乎尋常貌不驚人
2、出示句子:
(1)它質地堅硬,灰白相間,石面布滿溝痕,有規律地呈斜線狀分布。
(2)因為,它不是一般的石頭,它是隕石,是宇宙送給我們的禮物。
哪一句寫了它“異乎尋常”?(“貌不驚人”)
3、出示書上原句:“亭旁有一塊異乎尋常的石頭,它質地堅硬,灰白相間,石面布滿溝痕,有規律地呈斜線狀分布。”
(1)指出不合理處。
(2)做做小編輯,將不合理處改正,交流。
4、齊讀第一節。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學習第二、三節
1、既然這塊隕石是宇宙送給我們的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宇宙是怎么把它送給我們的?默讀第二節,試著完成填空。
隕石墜落的時間:( )
隕石墜落的地點:( )
隕石墜落的情況:
城內外的居民聽到一聲( )。抬頭一看,一顆大星星發出
( )。眨眼的功夫又聽見( ),這顆燃燒著的'流星
( ),( ),落到了常州附近宜興縣一個姓許的人家的院子里。
2、指名交流。
3、那么隕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輕聲讀第三節。
4、出示課件,根據畫面內容復述隕石的形成過程。
5、這塊隕石忽然從天而降,將許家老小嚇得目瞪口呆。遠近幾十里的人都聚到許家,圍著他們問長問短。請大家根據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情景想像一下他們可能會問些什么。
出示:
遠近幾十里的人都聚到許家,圍著他們問長問短。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6、指名交流。
7、男女生分別讀第二、三節。
(二)學習第四小節
1、原來這塊隕石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客人,用文中的一個詞也就是“不速之客”。(板書:不速之客)
2、課文的最后一句話這樣寫到:不速之客——隕石,真是自己送上門來的“天然史書”啊!
“史書”是指記載歷史的書籍,是人工編纂的。為什么說隕石是一本送上門來的“天然史書”呢?快速瀏覽第四節,思考一下。
板書:天然史書
(因為隕石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通過對隕石體內放射性物質的測定,我們可以推算出隕石的年齡、它形成后的經歷,它具有史書的價值,又是自然而成的,所以說它是自己送上門來的“天然史書”。)
3、齊讀句子。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師:一塊貌不驚人的石頭,竟然擁有這么多的秘密。其實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許多不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揭開。今天課后就請大家去收集一些有關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資料,好嗎?
板書設計:
異乎尋常不速之客
隕石
貌不驚人天然史書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3-08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5-17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6-21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5-17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學反思12-06
《語文》小學五年級的教學反思04-20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珍珠鳥》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03-13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落花生》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