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03 08:00:2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征,將教學圖示利用課件展示給了學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學置入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的編寫意圖。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實物圖形來引導學生想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2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后,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后,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后的學習,為今后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節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3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才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5

  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時間,今天輪到我上公開課,我準備的是二年級數學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初步認識除法》這一節課。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景帶領學生認識除號、被除數、除數、商;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義。

  上課流程:首先,我帶領學生通過手勢復習乘法口訣、快速算表內乘法以及平均分。然后進入新內容學習。通過兩個例題,讓學生認識了除號、被除數、除數、商,并且會讀除法算式以及通過一些習題列除法算式。在列算式的過程中滲透除法算式的意義,反復練習,讓學生全部掌握。

  課后,數學教研組的'老師都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老師們認為本節課的優點是: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

  2、教具準備的簡單多樣,很好的幫助到課堂學習。

  3、師生互動充分,很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1、每個訓練環節訓練的不夠充分。

  2、學生對于除法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訓練有點少。

  3、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提前10分鐘講完。同事們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感覺二年級數學雖然知識簡單,但教起來卻不簡單,需要提前預設好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還有怎么把簡單的內容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學會理解到位,這都需要老師充分備課,精準把握教材重點內容,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這也是教研的意義所在吧!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除法的起始課,也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的基礎,同時又是后面學通過有趣的動畫故事,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從中發現數學信息,為后面提出數學問題做好鋪墊。在學生提問題時,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減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從現在開始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除法

  新課標指出: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解能力。讓學生利用10支鉛筆代替10個竹筍,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在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與同伴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清晰的`表達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經驗,強化操作與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積累了有關“分”的經驗,再通過有效的利用已經得經驗,引導學生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或者動手畫一畫等方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義。

  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學生對平均分意義理解比較到位,我分蘿卜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拓展:全部匯報完成后,我及時追問:如果給你12根小棒,你還能每幾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發言,在學生的發言補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在學生操作時,總感覺組織課堂有些累。

  2、由于學生兩極分化厲害,有些孩子通過操作才剛剛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義,還會用乘法口訣很快說出商。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7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于這一節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學。在課前應該盡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盡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臺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總之準備好教學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的指導,調控好課堂。

  3、對于操作后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比如說,一共分幾個,要怎么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系。幫學生搭架,培養他們數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系。

  第三,要搞清楚數學本身內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學的問題,比如數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系,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于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為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通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8

  《平均分》是“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因此,在讓學生認識平均分,明白平均分的含義和會平均分是教學的重點。

  一、動手操作感受和體驗平均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大熊貓分竹筍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圖意,找出相關數學信息,引入問題:10個竹筍,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新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活動中的操作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學具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把10個竹筍平均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要求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實際分分看。學生擺完后,教師讓一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通過分,學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來的結果,是每只大熊貓分5個。師生共同總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

  二、注重分法的多樣化。

  接下來的環節分桃子的設計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2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猴子、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有的`是1個1個的分,有的是2個2個的分,有的是4個4個的分。然后再讓讓學生分松果,15個松果平均分給3只松鼠,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接著的練一練,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9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的。“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實際操作,經歷“”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用除法來表示,會讀寫除法,認識除號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體會。

  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復習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讓學生通過1個1個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為教學新課做好鋪墊。在教學例4,例5時,創設了幫大熊貓分竹筍的情景,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竹筍實際操作分一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又運用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介紹了新的符號朋友“除號”,以及介紹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和除法算式的意義。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讀一讀、分一分操作、說一說同桌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這樣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的意義。

  我在設計題時,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每個孩子都有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心理強的特點,于是我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通過創設情境幫大熊貓分竹筍,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好品質。整堂課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實物卡片),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有較多的不足:

  1、對練習題的正確處理。因此在教學例題后,如果覺得是學生難以把握住的要拿出來先講,而不是在學生出現問題了再拿出來講,這樣時間就浪費了。

  2、要充分讓學生說。不會說要領著說,再放開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在說的時候理會計算的過程。并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師的激情是帶動學生熱情的關鍵。將教師的激情、活力與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結合,以情動情,讓學生飽含著熱情去學習。而我這一點做的是遠遠不夠的。

  4、對生成的課程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課中一學生對16除以4等于4讀成16除號4等于4,沒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說明除法算式的讀法。本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有待加強。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1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是一節概念的建立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鄰居,他們和睦相處,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媽媽家收白菜,兔媽媽可高興了,咱們也到兔媽媽家去看看好嗎?”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教科書中的例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教學活動,我以導入部分的故事為主線,把故事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兔媽媽”和“猴子兩兄弟”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白菜和桃子進行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下課的時候仍意猶未盡。這時,我給孩子們出了一道發散思維的習題:“16根小棒平均分,可以分成幾份?每份是幾?”課余時間,孩子們有的用小棒擺,有的把紙條撕開來代替小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太高了!看到這樣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學有價值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宗旨。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2

  教材說明

  這一部分教材主要講解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教材安排了四個例題,先通過例4引入這種分法。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是另一種分法。然后通過例5的圖畫說明具體分的過程,并說明這種分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過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進一步說明分的方法。最后通過例7過渡到“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要用除法計算”。著重指出12塊餅干,每3塊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說12里面有4個3,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除法的含義。這里還注意用圖表示分法,以便給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

  為了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這種分法的含義,在教科書的“做一做”和練習中加強了實際操作。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以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例4~例7,完成練習十三中的第1~5題。

  2.一般來講,學生對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這兩種分法容易混淆。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實際操作,認識每一種分法,然后再進行對比和區分。在開始教學新的分法時,要著重通過實例說明這種分法,不要急于與前一種分法對比,以免造成混亂。

  3.第43頁例4的教法與第40頁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強調這種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幾份。

  4.教學例5時,可以把例題的插圖制成教具或用實物演示(也可以同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來分)。教師先敘述題意,再引導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并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讓學生明確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教師邊說邊用一只手拿2個桃,另一只手拿1個盤子,把2個桃放在盤子里;然后再繼續分。通過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學生指出,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計算。接著再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作被除數;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作除數;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是商。還可以向學生提問“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最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把第43頁上分桃的圖看明白。教學時,還要注意,這里還不是正式講“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應用題,因此,算式中的單位名稱暫時不要提。然后,可以讓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寫出來,還要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學例6時,可以把例題中的圖改為在絨板上貼圖,邊敘述題意、邊演示。還可以同時讓學生在書上把每2個蘋果圈在一個圈里。接著問學生:一共圈了幾個圈?8個蘋果每2個分成一份,分成了幾份?再讓學生把算式寫完全,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這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例7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出示題目以后,讓學生在書上把每3塊圈在一個圈里。引導學生觀察:12塊餅干,每3塊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幾份,再看12里面有幾個3。然后著重說明,把12個按照每3個一份來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說12里面就有4個3。這種問題也要用除法計算。然后,可以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以加深學生的認識。做完以后還要讓學生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時要讓學生先動手在書上圈一圈,再寫出算式。然后還可以問學生:12個五角星每4個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幾個4?以加深學生對第二種分法的理解。

  8.關于練習十三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1題,可以引導學生想每幅圖的意思,然后再帶領學生在□里填上數。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教師注意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第2題,學生擺完并填出得數以后,還要讓學生說一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題,要注意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動手圈一圈,再結合圖意在□里填數。

  第4題,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對“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這種數量關系的理解。

  第5題,是有多余條件的減法應用題。這樣的題較一般的求減數的應用題難一些,還容易與除法題混淆,要讓學生動腦筋思考。

  第6*題,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練習用的,不作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 10÷5=2 10÷10=1

  教材說明

  這一部分教材主要講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教科書先通過例1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些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通過例2的圖畫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例3用一幅集合圖來表示這種分法,以便給學生形成這種分法的正確表象,然后說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分法,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學生說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除的觀念。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3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游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本節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現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并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交流:出現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

  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2-0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24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7-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5-0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21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9-1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