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27 11:10:4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認識平面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后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并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并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后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立體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并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并且在小組里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本節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捕捉圖中的信息,能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擺小棒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能區別兩種算式在算法上的區別。

  在觀察主題圖時,學生對于第一個小朋友提出的“還剩多少元?”的問題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對于第二個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錢買一個娃娃還差多少錢?”的問題,一小部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還差多少元”說明什么錢比什么錢多?學生很快領悟:買東西需要的錢比身上帶的錢多,

  (2)要求還差多少錢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我直接把兩道算式呈現在現實面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完后自己說說怎樣算,再把自己的算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擺小棒的過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學生積極性很高,說得也很到位:算35減2等于幾,先從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5減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減20等于幾,先從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30減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說的多好!會這樣說的學生很多,這得益于我們在前面做計算練習時要求學生除了會算,還要把自己的算法與家長交流。

  學生對兩種算式的計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徹,接下來將兩種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就水到渠成了,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歸納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是從個位上減,兩位數減整十數是從十位上減。除此之外,我還將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在老師的的引導下,學生的語言逐步規范,概括出兩位是加減一位數都是從個位上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都是從十位上算。

  本節課不僅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歸納算法以及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松。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于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級更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我注重用游戲,活動、操作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探究、形成過程。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了《位置》一單元的內容時,我考慮到學生在學前的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通過學生的動一動、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加深對位置的理解,使他們在游戲、活動、表演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生活魅力。而且在這一單元后,設計了一些生活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按一定的位置擺放學具、讓學生上下樓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幾名……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游戲、活動、操作等等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有強烈的參與欲望;情感體驗積極,都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小朋友和老師分享,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參差不齊,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甚至個別的學生在活動中處于旁觀者,還需適時點撥、提醒、幫助他們,但在課堂上

  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個體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今天,如何關注學困生的發展,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從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1)體驗左與右

  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基礎。教學時,學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較難分開體會,教師不必強行要求左右手分開來體會,只要學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和右,通過游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玩學具,理解左邊和右邊

  (1)擺一擺

  (2)數一數。

  (3)說一說。

  (4)想怎么擺就怎么擺,再說一說。

  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掌握以“?”作標準來確定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想怎么擺就怎么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3、體驗“相對”,加強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手法讓學生們判斷教師舉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再讓學生舉起右手與教師對照,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其中的奧秘;最后通過教師的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地站著,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為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于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 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為切入點,整節課圍繞著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發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變成平均線,最后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于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說一說、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著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后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說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是一節期末總復習的教學,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情景創設。

  因為復習很可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什么興趣,如果學生沒什么學習的興趣,那課堂教學很可能就會成為無效的教學,更別提什么優效的教學了,所以我覺得復習課更應該關注學習情景的創設。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告訴他們我給他們帶來了精美的“數學智慧大門”的圖片,可要看到它就要獲取5把金鑰匙。這樣學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來。

  2、落實雙基,關注發展。

  落實雙基,就是在課堂中使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使復習有“深度”即:復習橫向要全面,縱向要透徹。教學中復習了加、減法各部分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口算和筆算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幾何圖形的認識等知識。教學中也采用不同練習題類型如填空題、口算題、筆算題、分析改錯題、加減法應用題、提問題并解答問題、文字題等。教學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落實雙基的同時切實關注學生的發展。

  3、習題設計具有靈活性、整體性和開放性。

  如“猜數”一題的設計就使學生思維靈活,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拓寬解題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到了學習數學獲得成功的體驗。“數形結合”一題的設計是在基本練習題基礎上稍作變化的習題,是具有綜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做到有層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在認識、區分幾種圖形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思維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碰撞的過程,引領學會學生數學思索,滲透了數學思想,達到“一題多用”的效果,使習題的設計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

  總之本節復習課的教學基本實現了: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系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做到了融會貫通。

  課后也發現了自己以后在教學中要改進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錯題時,學生自我歸納總結錯點后老師應該歸納,要用既簡練又符合學生記憶的數學語言如:進位不加,退位沒減,數位不對齊,加減不分等來進行歸納,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又加強了學生記憶。

  思索探討的問題是:

  1、復習課中如何處理知識回顧和課堂歸納總結?

  2、怎樣使知識回顧具有實效性?

  3、怎樣的知識回顧才能利于構建學生自我知識系統中的“知識鏈”,而不是短期的知識“獨立體”?

  4、有時可不可以不進行知識回顧,就如這節課“100以內加減法的復習,如果讓學生回顧,能回顧什么呢?假如回顧出口算和筆算的幾種情況,是不是不如讓學生能靈活進行口算和筆算呢?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認識上下》這一知識點孩子們并不陌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節課的重點是會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體會上下的相對性。難點是擺在中間的物體,如何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即某某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

  在課堂教學中,先是兩只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通過樹上的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再教學三只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樹頂上飛來了一只小鳥,訓練學生完整地描述小鳥在誰和誰的.上面,兔在誰和誰的下面,同時說清松鼠既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最后出示四只動物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特別提醒學生在表達位置與順序時,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說誰在上面,誰在下面,應該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

  本節課我還注重了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說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邊的素材,讓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鉛筆和數學書進行物體的位置關系的交流,并組織我說你做的游戲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錯。我覺得這節課學生的狀態比較好,數學語言準確,教學目標達到了。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

  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減和不退位減,讓學生說說哪幾題算起來很容易,算一算,為什么另外幾題算起來比較難,得出個位不夠減,是退位減法,不僅揭示了課題,而且復習了不退位減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區別,知道了退位減法的難點,為什么不容易算,因為個位不夠減.

  在30-7=計算過程中學生有下面幾種算法:(1)利用數的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擺出的小棒再寫出算式的方法教學,,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到黑板講解,我在講評加強理解,鞏固算法會更好。3)利用計數器演示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當十,加強理解,(4)豎式計算,對于數位的理解,孩子們可以說都會,整十數減一位數。

  有了第一道題的鋪墊我讓學生嘗試25-8這道題,幾分鐘過去,我巡視了全班獨立學習的情況后,回到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兩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個算式,在我們同學中為什么會得出這樣兩個不同的結果?你認為哪個對?請同桌學生討論:看看這兩種計算結果的正誤,對的要說出,錯的要找出錯因。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如果遇到個位數字不夠減時該怎么算?孩子們都認為25-8=17是正確,第二種出現了這樣的結果甚至學生當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居然倒過來減,對于減法的意義理解不夠。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后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并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1.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十幾減8、7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十幾減9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十幾減退8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計算課是使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的內容,課的開始我先設計了一些8、7加幾的口算以及十幾減9的口算,為學新知做好準備。

  例題仍然是結合具體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還剩多少把?”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過擺小棒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知識遷移將十幾減9的方法運用到十幾減8、7。對于15-5=10,10-3=7這種“平十”法,學生采用的較少,說明學生有意識的將算法優化,內化為自己的方法。

  2.過分強調“相加算減”,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

  由于有了前一課的基礎,學生在本節課的算法交流中,多數用的都是“想加算減”的方法。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雖然多處提到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單元的`結束,在潛移默化中要求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把握住這個度?②當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時,其他的方法是否要傳授個孩子?采用何種方式?③“想加算減”的方法真的是最優嗎?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教學連加、連減前,我與邵麗、馮麗兩位老師商量,學生計算第一步時,要不要在兩個數之間畫上一橫線,在橫線下寫出第一步的得數(即以3+5+1= 的形式),再計算。商量的結果是按以上的格式書寫、計算,這樣做的優點是:

  1、有助于學生理清計算順序;

  2、對后進生有所幫助;

  3、書寫工整。

  帶著這些優點我走進了課堂,并把這些優點極力介紹給小朋友。作業時,錢燁問:“老師,會算的也要畫橫線嗎?”我說:“會算的也要畫,等你們熟練了以后就可以不畫了。”他低下頭做起作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老師,會算的.可不可以不畫橫線?”一定是小家伙嫌畫橫線太麻煩了,我問:“你會算,算給老師看看。”“2+5+3=10”他脫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應用了加法交換律,使計算變得簡便了,我能說他不會算嗎?他不但會計算,而且方法巧妙,我還有必要讓他畫橫線計算嗎?讓他畫橫線寫得數不是禁錮了他的思維嗎?于是,我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有好的方法計算,可以不畫橫線,但要保證不錯。”季亞男是我班最差的一個學生,他連數手指都不會,計算連加、連減時是在我身邊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寫上得數后,又一個一個的數著手指,真著急,我說:“你也可以不畫橫線了,連著一起數手指。”速度明顯的快了許多。畫橫線再寫上得數,對于優等生來說沒什么影響,可對于差生來說,影響就大了,寫得數得用手,得打斷他的思維,做第二步時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維,速度明顯打折扣。 基于以上兩種情況,我對畫橫線寫得數作了這樣的規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結果,你可以畫橫線慢慢算,這種方法可以鞏固正確的計算順序。依靠手指完成作業的可以不畫橫線。作為教師不能因為要學生書寫工整而禁錮學生的思維,也不能用書寫格式禁錮學生的思維。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計算,只要計算正確就是好的。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1、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因此,我緊密的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利用舉行“六一”兒童節聯歡會,問要買什么水果?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樂于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了。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如此以來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親身體會調查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了數學問題。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說自己想說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說。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積極參與”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注意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實現了方式多樣化,既有語言上的激勵,也有體態語的觸摸。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評價方式我除了用以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另外我還進行了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爭中增添了一份勇氣,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圖形的拼組是在既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如做風車的手工活動中,先讓學生思考:風車應該怎么做?在做的過程中,紙的形狀每一步都會發生什么變化?帶著這個問題在小組里交流,學生們討論熱烈,有的帶著大家一起研究書中風車的制作步驟,并按要求動手折一折,有的則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制作,當風車一個個在他們的手中誕生時,他們興奮異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又體驗到了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探索”這些課改中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本課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教學內容:練習三7——13題

  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豐富了主題情境的內涵。

  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鉆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么“樹上到底爬上了幾只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準確把握了“算法多樣化”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來供大家探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征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這個學期,學校讓每個老師上一堂和諧有效的過關課,本周四我上了一堂數學過關課,上的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好玩的分扣子,這節課結合分扣子的實踐活動,了解分類是需要標準的,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結果可能是不同的。經歷實際操作的過程,初步提高把握圖形特征、抽象出多個圖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數據的能力。

  一、校領導和科組成員的指導讓我更真實的認識到自己的課堂。

  《分扣子》這節課教學結束后,我有很多感想,收獲頗多,感觸很深,在校領導的指導和數學組的集體討論后,整體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總結出來,為以后教學積累經驗。

  1、本節課中我以各種形式的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一年級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設計了本節綜合實踐課,讓學生始終在玩中學,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課堂中沒有教師生硬的講解與演示,而是讓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流,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和掌握知識。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孩子在課堂上科學直觀的操作,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套學具(用信封裝好的扣子),豐富孩子的直觀印象。

  4、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給學生鼓勵,讓學生始終在老師的贊美和肯定中去學習,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樂于學,更主動學,更積極的表現自我。

  二、同事語錄,點亮我的教學之路。

  在本節課中,我始終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活動,探究發現,總結經驗,靈活運用。并從中引導,和幫助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但由于初次執教綜合實踐課,經驗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本次教學并非很成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總結以便于在下次綜合實踐課中能夠有良好的`改進。

  1、在引入課堂的時候應鼓勵孩子用多種方法來分類,分完了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當分類的標準不同時,其結果怎樣,為下面的課堂總結做鋪墊。

  2、在同學小組交流時,應引導學生用標準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的觀點,多引導,多引領。

  3、在課堂的設計時,應設計得多元化,當學生提出超出課本知識時,老師要及時的給孩子正確的標準和引領,課堂既要滿足優生的需求,又要照顧到全班的整體情況。

  4、自己再設計一套扣子的教具,讓學生到黑板去展示,有投影儀的話,利用投影儀展示孩子們的不同分法。

  這次的綜合實踐課教學,在校領導的指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受益匪淺,感覺自己在教。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這部分教材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準確描述數之間的大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比較,學會由觀察情境圖比較轉化為數的比較。這部分教材在傳統數學教科書里沒有的,我們在教學時應給予必要的關注。

  一開始,我讓學生同桌兩人比高矮,讓學生說說你比同桌怎么樣,同桌比你怎么樣?然后讓一個學生和我比,學生覺得好奇,有趣,樂意表現自己,主動地進入了學習狀態。在比高矮的基礎上,利用書上紅金魚78、花金魚15和黑金魚10,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喚醒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主動遷移,輕松自然地學習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兩數關系,同時學生還會在已有的知識上,由圖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這樣使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經驗得到了升華。接下來,我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主體會少得多、多得多,然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比較。最后學習完新知識后,我讓學生想想在我們身邊你能用語言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時,學生興趣盎然,話題一下子就像放水地閘門,滔滔不絕地說開了,他們說得那么地正確和有序,令我興奮、驚奇。

  對于課后練習,讓學生完成做一做題時,很輕松地就完成了而且還說得很棒!其實,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通過利用已學的知識說說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

  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還是比較活躍,掌握得比較好,個別學生還有待于課后輔導。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一、教學認識1元及1元以下人民幣

  1、一年級的孩子對人民幣已有一定生活經驗,于是設計提問你們認識人民幣嗎,學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認識!,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不過,并不是每個孩子、每張人民幣都認識,所以在開展認一認活動時,我提出2人一組仔細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你認識哪些?還要說一說你是怎樣辨認的?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覺的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饋,請學生上來向大家介紹你認識的人民幣,進而追問:你們怎么知道每張人民幣是多少錢呢?學生的思維由發散指向集中,指出認識人民幣的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3、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時,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說教,當學生介紹人民幣提到到國徽時提問:看到國徽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想到了國家、我們國家的國旗、天安門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愛護人民幣。

  二、教學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錢,小明付10角可以嗎?當有學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時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帶著全班同學一起數一數,明確1元=10角。

  2、雖然使學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難,但對其的應用是本課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我將教材中的試一試情境化,小紅也想買這本1元的筆記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幾張5角就是1元?小剛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幾張2角才是1元?學生在解決換錢的問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元、角、分進率的理解與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三、換幣游戲

  這是認識了進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環節,也是買東西時經常會碰到的問題。這是這節課的難點,針對難點,我在學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創設故事情境,安排了1元錢的不同組成情況的練習。幾張5角就是1元?5張幾角才是1元?通過這個練習,為后面棒棒糖5角錢怎樣付打好一定的基礎。學生在解決換錢的問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元、角、分進率的理解與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四、模擬購物活動

  既然認識了錢,就是為了要學會買東西,因而最后的環節我設計了解決實際問題:買東西。這一環節在教學中反而是學生得心應手的一環節,也許是和實際的生活經驗相溝通而使得有了共鳴。如:學生根據提示猜本子的價格,看著物品的價格表,說說1元錢可以買什么?買1樣,什么情況?買2樣,又是怎樣?買3 樣,1元錢夠嗎?等通過深入挖掘這類問題,學生解決的很好,只有少數學生(缺乏買東西經驗或是一些后進生)稍微有些困難,不過在講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樣進行買賣活動后,我便組織學生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買賣游戲,最后要求營業員匯報賣掉了哪幾樣物品?算一算應收多少錢?并數一數實際收取的錢,力求練得扎實。

  當然教學中還有許多處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

  1、學生在認識人民幣時對其附加價值缺乏了解,對主輔幣之間的十進關系沒有上升到知識重點的高度。有購物經驗但在支付方式上欠靈活。

  2、學生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學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3、有一定小組合作意識,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見學生存在困難,合作學習時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合作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1-05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1-14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1-06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學反思01-03

數學下冊《長度比較》教學反思01-05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統計》04-07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16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范文07-14

左右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