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16 11:01:15 晶敏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5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

  今年區“五四杯青年教師賽課”增設了一個新項目:評課,我有幸為那些參加比賽的老師上了節《認識噸》。我是剛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由于經驗不足,所在的學校是小班化學校,為了凸顯我們小班特色,最終選擇了《認識噸》這節課。因為參加比賽的老師很多是教學上的精英,所以讓他們來聽我的課,評我的課,心情很緊張,也很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上過這節課,看過老師們的點評,我也來談談上過這節課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設計巧妙,突破重難點,環環相扣

  導入部分:用現在流行的“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賽”切入,既新穎有具有時代特色,引人入勝。同時通過選拔賽對體重要求這一矛盾情境,讓學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同時為下面大象3( )作鋪墊,從直觀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當很重的物體就用“噸”作單位,學生初步認識了噸。然后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噸”作單位。

  新授部分:設計了三個小組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這樣的物體有多重,由此通過感受、想象來感知1噸有多重。這三個活動分別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讓學生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同時引出“1噸=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學,進一步強調噸的重,加深學生的感受,第三次讓學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養學生的數感。活動后通過現實中1噸的物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1噸很重。

  練習部分:通過小結什么時候分別用“克”、“千克”、“噸”為下面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復習克、千克、噸的進率讓學生能正確的換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2、小組活動開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們學校是小班教學,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培養他們小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組,桌子圍成一定的形狀。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感知的環節,活動過程中由組長領導學生排好對,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學以及拎水,課堂熱鬧而不亂,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在很多環節還采用了同桌互說,找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互說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的小組活動并沒有走過場,流于形式,每個合作環節學生都認真有效地完成了。

  3、教學注重分層,有些細節處理比較細致

  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調整,先完成第2題,再完成第1題,因為第2題是直觀題,學生可以通過數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題學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思維難度加大,所以通過第2題做鋪墊 ,學生通過小組說再交流的形式,為后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如:對學生描述多少個這樣的'物體是1噸時,注重學生表述完整;填單位名稱中:一頭大象是3000( ),我追問學生:“大象不是很重嗎?為什么這里不用噸呢?”引導學生體會到填單位不但要看單位,還要把前面的數合起來才能填出正確的單位。

  4、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感知

  通過卡通的課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1噸有多重。如:通過課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這樣的大米,由2個25千克重的同學到4個、40個這樣的重的同學過程,讓學生對1噸有直觀而強烈的感受。

  5、重視評價激勵體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并給四個組取上名字:“開心隊”、“快樂隊”、“智慧隊”、“機靈隊”,對表現好的小組通過“樹上畫蘋果”的形式進行激勵,還有同桌互評,在習題紙上畫笑臉,及時表揚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1、重“體驗”,但設計的環節沒運用到最大

  雖然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體驗,但教學時過快,學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對于“1噸重不重”之類,渲染得不夠,學生感嘆得沒那么的強烈。教學完這三個環節后,可以追問:1噸相當于多少袋這樣的大米?到少個這樣重的同學?等,讓學生建立起1噸的重量相當于多少個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讓教學落到實處,其實之前設計有個環節,試上時學生答不上刪掉了,事后再問學生時學生都能很好地舉出實例,可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2、預設與生成發生矛盾時,處理不夠機智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講“大鯨魚”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金魚”才會讓聽課老師覺得我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還有請學生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噸表示,學生說:大米,我當時想的是1袋大米,其實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噸”,這樣處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當時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敗筆。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級,對于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是正確的,導致我還是按照教案的說法教學,比較呆板。如9噸=( )千克時,有學生提出:因為1000千克=1噸,所以9噸=9000千克,這種說法也對,可以適當引導多種方法,靈活處理。

  3、練習可以適當精簡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問題,課本上的有些題目我進行了調整,改變,有的沒有采用,

  從整體上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噸,這樣的開放題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讓學生好好地說一說。又如一棵白菜重1噸,多少棵這樣的白菜重1噸,由于怕學生答不上來,沒有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反饋,而是請好的學生說了說,放手少了些。

  4、教學行為需要改善

  教學中的語言不夠簡潔,提問和回答都比較瑣碎,當學生表述不出來時,有心急幫學生說。板書過于簡單,可以更精細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驗1噸的質量。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寧波大榭聽課后,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讓學生說說大約幾個學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上臺,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學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4個學生大約就是100千克),數到40個學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噸。這樣的環節比起我純粹讓學生算出40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噸,我的教學對學生的體驗是不夠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讓學生充分體驗方面多下功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3

  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搬一搬大米,親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過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進而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接著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我讓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在我備課和多次試教中,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沒想到這節課竟有一個男孩說:“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當時有點緊張,我想如果能很好的處理它,很可能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許這男孩只是預先沒聽明白老師的問題吧,于是我重新引導一次,沒想到還是失敗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還是能”。好個“固執已見”的一個男孩!為了圓場,我說了一句:“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然后回到了預設的下一個環節:讓生互相背一背。我一邊機械般地教學,一邊為自己的話“如果有機會,請你試試。”而后悔,怎樣引導才能改變這男孩的想法呢?我邊教邊想,還是讓他在體驗中感悟,自己說服自己吧!剛才錯過了搬大米這個教育資源,現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這個教育資源了。于是,我有意讓一個學生說說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順水推舟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并說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20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1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壓扁”。并難為情地說:“老師,我改變想法了,1噸的大米我想我還是搬不動,太重了”。在老師精心設計,循循善誘下,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說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機智、教育智慧,還是不夠的,還有待于不斷磨礪、發展。

  經過反思,如果再讓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導失敗時,我選擇的不是回避而是積極面對,尊重學生的想法,然后及時引導,讓他再一次體驗。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來了,你真能干!2袋這樣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兩袋疊起來)你能搬嗎?請上來試試并幫老師把大米從這搬到講臺。我想即使是力氣再大也無法能按要求去完成,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噸,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我想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動。”從而進入下一環節“背一背”。我想我如果這樣處理將會更滿意、更完美。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4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后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5

  噸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很少接觸,可能有的同學聽過噸這個質量單位,但是具體1噸有多重,他們是不太清楚的。如何讓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一開始我一復習舊知“千克”和“克”的知識,引出新的質量單位“噸”。教學新授的時候,充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的事物中選取。我以“算算學生體重”這個小游戲,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以一個體重是25千克的女生為例,要40個這個女生的體重加起來有1000千克重。而又適時的引出1000千克也就是1噸這個本節課的重點,這個時候學生們會感受到1噸是很重的,這個時候再提出自然界中還有那些動物的體重是以噸為單位的,學生會適時發揮想象,說出自己所知道的動物。

  當然,一節課上下來我也發現了本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覺得在課上的時候學生對于一噸的'感受還不是很深刻,在做練習的時候,學生對于新舊知識的轉換也不是很熟練,在填物體單位的時候,我忘記提醒他們了不僅要看單位,還要看單位前面的數,以至于在做練習的時候應該填千克的好多人填了噸,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多提醒他們注意。其次,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是很強,教師應該多舉例說明。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以生活中的事例與數學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將課本上的知識活學活用。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6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課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為主線展開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為基礎。本課通過創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升華。本課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

  1、調查匯報為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信息,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為探究。通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為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整堂課,學生心情激動、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7

  “噸”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個較大的質量單位,然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產生真實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樣才能有效地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針對這些問題,課前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精心的預設,將這節課的體驗活動分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個層次是初步體驗,讓學生抱一抱體重是25千克的學生,親自感受25千克的`重量,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從而發現大概是40名學生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再讓40名學生起立,并一起用力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的重量。這樣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是分小組進行活動,進一步體驗1噸。有了上個層次的經驗,這個環節我只需要提出活動要求,放手讓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獨立開展。比如第一組研究的是10千克的大米,先讓他們搬一搬,再算一算,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

  第三個層次是通過圖說說不同物體的重量與1噸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說一說多少頭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頭豬的重量是1噸。

  但是,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比如: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限,不會推算多少個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噸。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10歲的孩子,“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8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讓學生從家拿來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著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10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10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著: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1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復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后,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后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給的問題是:信息窗中告訴我們,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大約重150噸,它相當于多少個同學的體重?(體重25千克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教育。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9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但在教學的同時我也有許多困惑: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還有,本節課如能設計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讓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這樣的親身參與活動,應該更能使孩子體會噸的重量。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0

  “噸”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第三單元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學習的另一個表示質量的單位,《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難點。

  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盡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于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盡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后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著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我在運用新知的環節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布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并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并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境下獲取新知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1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噸5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以“體驗學習”為主,變革學生學習方式。

  1、體驗于建立表象時:

  通過掂2分硬幣,體驗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靜靜地體驗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覺,通過掂、提的親身經歷,對1克、1千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接著試抱老師,抱不動,估計老師的體重,想象20個老師合抱在一起約有1噸,1噸有多重:1噸重的物品還能用手來掂、提嗎?……通過掂、提、抱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噸”。

  2、體驗于方法引出時: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體重,聽一聽真實的體重的體驗活動中,動態生成了一個新問題:現在咱們班有60個小朋友,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呢?此時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過了1噸該怎么表達自己此問題,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噸500千克,4噸800千克=4800千克……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引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將學習變成了主動的學習。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2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對于兩次教學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著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后者對于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于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說,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說。

  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現今年這樣一改對于學生來說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為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于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為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為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

  當然對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說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噸的認識”是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而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記得《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

  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盡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么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0位同學約重1噸。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噸”這個單位。

  二、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3

  “教學”是門非常神奇的科學,如果我們把握好了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就簡單說一說在教學“噸的認識”的一些感受。

  “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不能直接拿東西去感受,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究竟該怎樣去突破這樣一個難點呢?我確實也頗費了一些心思。如果單純的只讓學生想著去感受,他們仍然理解不了到底一噸有多重,于是,在課堂上我專門設計了幾次體驗活動,如:掂一掂大米,抱一抱同學,估一估純凈水,無疑為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掂大米的過程,一改以往“一袋100千克大米讓一個人上來掂”的方式,用“每個學生掂一掂10千克重的大米,并不斷疊加”的方式,擴大了活動的參與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與實踐的刺激中,在猜測數據與真實數據的強烈反差中產生一種震撼,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而不僅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數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自始至終熱情高漲。除了體驗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以外,也應歸功于大量的直觀材料。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時候總嫌費事,把一些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都省略了,只是讓他們去想象,但是,畢竟是小學生,他們還不具備這種大數量的想象能力,因此,效果總是不理想,這次,我一改常態,在教學中,我利用主題圖進行展示,學生在驚嘆“1噸大米竟然有這么多”的同時,正確地建立起了表象。難題迎刃而解。 受這節課的啟發,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尋找更大的教學突破口,為學生呈現一節又一節的精彩課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由于課前對學生進行了預習的要求,所以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

  首先,我從學生熟悉的自己的體重入手,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25千克時,我順勢就以他的體重為標準,先讓大家算一算:10個他共有多重、20個呢?多少個他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很快算出40個他的體重是1噸。此時學生對于噸的.概念只處于知道的層次,他們并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第二步,我設計讓學生互相背一個人的體重,然后40個學生集體站到講臺上,大家互相感受1噸的重量。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建立“噸”的概念,我又讓學生結合課本主題圖中的幾個小動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幾個小動物的體重合在一起是1噸。學生很快發現:2頭牛的體重合起來剛好是1噸……這時我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幾個小動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還結合課后習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是幾個需要用“噸”做單位的圖片,如:鯨、輪船、運貨物的火車箱等,這些圖片的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形象了“噸”的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5

  學生的有效數學學習應具有強烈的生活性,讓數學真正貼近學生生活,讓理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碰撞、交融。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動,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

  猜一猜

  一上課,我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膽猜測的,老師予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重,引起孩子們對“噸”的懸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探究得知,一張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噸。50個20千克的桌子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老師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會有1噸。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同時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從而實現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6

  “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今天教學“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讓學認識“1噸”有多重這個抽象的概念,我把“1噸”的`概念作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1、怎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噸"的概念: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在課前作了學習材料的準備,讓學生充分體驗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因此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1噸。

  2.認識“1噸”有多重時透滲>。

  使學生認識到: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1—6噸水,個城市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關不緊,一年要損失上億噸的水,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噸作單位,會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

  4.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小,計算能力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還比較困難。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總之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去學習。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創新意識能力得到提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7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導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愿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8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但“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很難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里來讓學生體驗、感受。那如何讓學生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在課堂的教學中又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

  教學時我設計了與現實生活聯系的題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支援災區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于1000千克的觀念。

  這樣,就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了一起,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9

  在我的教學中,我教授過關于噸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反思和改進。

  我發現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噸的概念。他們只是記住了噸是一種重量單位,但對其具體意義卻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學中,我應該更加強調噸的含義,比如將噸與具體的物品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噸的意義。

  我發現學生在噸的`轉換上表現比較薄弱。他們可能知道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但在實際運用中卻經常出現錯誤。這可能是因為在教學中我沒有夠重視這一點,沒有給予足夠的練習機會。因此,接下來我的教學重點將放在噸的轉換上,增加更多的例題和練習,讓學生掌握噸和其他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另外,我也覺得在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實際應用。噸作為重要的重量單位,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比如貨運、礦產資源開采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也要加強和實際應用的聯系,讓學生了解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

  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噸的概念、轉換和實際應用,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0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采用了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如果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噸,就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噸的認識。

  本節課,在課堂上的主導能力還有待加強,缺少對學生的信任,課堂上還放不開,應當讓多數學生通過活動體驗1噸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出題,最后再由教師出一道實際問題,檢驗本節課說學內容,做到收放自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1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于

  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課堂上利用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而我的體重是50千克。這

  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而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噸確實在生活中不常見,所以感受能力比較差的同學對噸還是不能完全認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2

  “噸”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模糊也比較難體會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么10袋這樣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同時感知噸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圍繞“怎么稱噸”的問題,使學生很具體地再一次感受了噸是一個很大重量單位。

  接著又以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小學生重1000千克,即是1噸,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一頭奶牛的重量(5頭)、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頭豬的重量(10頭)……以此來推想1噸的重量,通過提一提、看一看、說一說等活動,把1噸的重量和學生熟知的各種物體重量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對1噸大約有多重建立比較鮮明的表象。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于學生在已經掌握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也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練習“想想做做”的第3題,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千克,()塊磚重1噸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弄明白200塊里面有幾個2塊,就是有幾個5千克,由于1噸就是1000千克,1000里面有多少個5千克,就是有多少塊。思路比較清晰,但在課堂練習中,個別學生還是搞不清楚,有待課后進行輔導。由于所學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發現。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3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我在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松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應該說,在生活的背景中通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清晰地建立1噸的觀念這一設計思路還是很成功的。

  “噸的認識”的教學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難點。 “噸”是一個離學生的經驗比較遠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難把握的,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牢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以直接體驗為杠桿,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

  一、在生活中認知。

  在這堂課中,教師主動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靈活地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豐富了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經驗。

  首先,從生活的需要揭示“噸”的引入。這節課先認識比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讓學生感受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個更大的單位。這樣自然地引出了“噸”,使學生意識到“噸”的產生是來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系。

  其次,基于生活經驗建立“噸” 的觀念。課堂上,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讓學生感受1噸是個很重的單位,進而逐步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1噸的觀念。

  第三,在生活中應用深化了 “噸”的認識。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生活是數學最廣泛的應用空間。這節課以生活為背景,安排了三組應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

  二、在體驗中感悟。

  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噸的認識重在體驗。本課先讓學生親自抱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接體驗,在此基礎上推想40袋這樣的大米的重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因體驗而生動。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處。力氣小一點的學生,抱不動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點點;力氣大一點的,雖能抱起來,卻要比較吃力。不同的學生感覺大不相同,體驗豐富而生動,充滿了個性化,這就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和生機,充滿張力。

  學生在抱大米的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直接的感性經驗,而且獲得了另外一種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這就使本課的教學超越了這節課的界限,為學生終身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任何教學都要承擔傳承文化的重任,數學課也不例外。本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學習知識,提高思想,升華感情。首先利用精選的教學內容,精致的教學語言以及恰當的幽默點綴,使課堂時刻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課堂上學生精神放松,思維活躍,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生動與有趣。其次,課的結束時教師送給學生的話,讓這一課更是余韻悠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秘;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期望,體會到了教師的苦心,對教師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4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并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系。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并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我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在班中準備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幾個同學上來體驗,其他孩子只采取觀察的方式。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噸的質量很大。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于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為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采用多種體驗方式。

  后面的圖示,我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為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為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才會真正明白噸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里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里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系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讓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25

  本節課我不是為教數學而教數學,在教學中我調動了孩子的經驗,切入孩子的生活世界,讓孩子們切身體驗到生活需要數學。生活的數學,無須“要我學”,本是“我要學”。

  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不是僅把原來的教學大綱換成課程標準,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具體地說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目前學生總是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即提倡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新時期的教師,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精心設計課堂的環節,采取種種方法,創造各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情。這樣,才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好比泉眼,教師就是挖泉人,如何使泉水噴涌而出,涓涓不休,這需要教師在挖泉過程中,根據每眼泉的特征尋找更好的方法。在實踐中,我深深領會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這種需求也就是參與的需求。

  如: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通過估、猜、背、算等一系列有機結合的活動,不但調動了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不僅深刻地認識了重量單位噸,還發展了他們的觀察、想像、交流、實踐等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令他們非常的激動,甚至是興奮,這種情緒鼓舞著他們每一節課都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了自我體驗、自我發現、自我創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悅樂趣。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知識奧秘興趣和學習欲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同伴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噸教學反思02-15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12-01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02-01

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3-08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5-15

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3-06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4-27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優秀02-22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