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教學反思14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老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
1.我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敘述七件事時,文章在選材時有什么不同點?
學生經過短暫思考后,一位同學說到“主次分明”,大部分同學還能夠說到“詳略得當”。
這是不錯的。接著,我再補充概括,這篇課文寫的七件小事,前五件事是略寫,后兩件事是詳寫。文中內容這樣安排,就叫“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中心突出”,使文章結構清晰,疏密有致。詳寫的材料要做到生動具體;略寫的材料做到簡筆勾勒,概括精練。
2. 接著上面教學環節,我緊接著問:“文章為什么前面五件事略寫,而后兩件事做詳寫?”
學生能過回答的少。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剛剛進入文本,還不能進入深入理解課文,這個問題閑得很突兀,前面沒有很好的教學鋪墊。所以對后面兩件事表達的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沒有感受到。第六件事是老師對我影響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一次心靈上的援助,給幼年的“我”極大的幫助和慰藉,讓“我”無法忘記。第七件寫我暑假夢中尋師,是承接了上文的內容,正是因為老師對我的關心讓我舍不得離開老師,細讀課文,你感到作者用一個孩子般的質樸清新的語言傾訴了“我”對老師的濃濃的依戀之情。而且這兩件事和前面的五件事是有著區別的。這兩件事互相依存,交互交融,都是老師用一顆心溫暖了另一顆童稚的心,寫出了師生之間最美的情感,是文章感情的`深化。這前面六件事是像一塊塊的鏡面,照出了一個豐滿感人的老師形象。后一件事是表達我對老師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用心品讀,生動感人。
如果把這兩件事單獨提取出來,進行內容的篩選,又可以構成一片微型美文《我的老師》。可惜,教學中我沒有帶領學生深入學習“老師排除“我”的糾紛,對我心靈的援助”這件事,所以學生對老師形象理解的不夠深刻。如果停留在前面的幾件小事上,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只不過是一位可愛、溫柔、善良的老師,這樣看來,學習第六件事尤其顯得重要了。回望全文,文章一開始就說“最使我不能忘記的就是蔡蕓之老師”,文章結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這都凸顯了老師對我心靈的影響很大。如果在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如上內容,教學活動會更加緊扣文章中心,凸顯教學的重難點。
此外,再把第一件事單獨提取出進行變形閱讀,會構成一首描寫可親可愛老師的小詩,帶著學生一起品味,學起來也會很有意思。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2
《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魯國大司樂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皎如也,繹如也,以成。”這是孔子對音樂的理論說明,他要求音樂和諧、純正、清晰。孔子不僅僅認識到了音樂是對現實的摹仿,同時也注意到了并不是對現實的自然摹仿,而是要求對現實進行藝術概括。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純正和諧”。
《我當老師》就是這樣一首天真的歌曲,表達了一個小主人公對“當老師”的有趣實踐。
千年前的孔圣人已經意識到:音樂在教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全面發展,不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須“文之以禮樂”,所以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為人生而音樂” 是音樂課堂的遠程目標,從近處點滴做起,為遠方的理想服務,是音樂課堂“投入不問回報”的事實和有效地價值。
一、讀小詩的改進
“小鬼當家”第五單元的開頭語,很適合小朋友的心理“胃口”:我能做點啥?你快猜一猜,掃地洗衣釘扣子,小鬼當家人人夸。
在其他班級,讓學生按節奏朗讀這四句,覺得結束感不強,有戛然而止的不適感,所以重復了最后三個字——“人人夸”。在做課件的時候加了進去。
二、“樂以發和”
“和諧”成為當代的最強音,課堂也求和諧。但課前十分鐘,課件還是出了點小問題。電腦開機后,自動跳出一個對話框,說安裝了一個什么程序我匆忙中沒有記住,然后再打開昨天調試時非常正常的課件,糟糕!其中的視頻竟然無法播放,于是只好重新插入視頻,眼看上樓去帶學生來音樂教室來不及了,早早來準備聽課的徐雪紅老師主動說“我去幫你帶下來吧!”真的心里是感激不盡,在此感謝善解人意、“救”我于“水火”之中、笑靨如花又倩聲如銀鈴般悅耳的徐老師——謝謝!
本來想讓學生下樓來音樂教師的時候,順便帶些凳子下來,給聽課的老師坐,可是因為課件故障的關系,搞到鈴聲響的那秒鐘才“排除險情”,所以造成了課堂凳子“緊缺”的狀況,在此道歉——sorry!
三、“人而不仁,如樂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提出人的品質與音樂的內在聯系。他說假如一個人沒有仁德,那又怎能很好地把握音樂呢?”
在聽課老師的眾目睽睽之下,我和二2班的小朋友度過了一節“難得和平”的音樂課,那個我研究課題中的“問題小孩”小潘同學,迫于“聽課”這種氛圍的壓力,所以“水火相融”的“現象”讓我很欣慰:畢竟是個聰明的小孩啊!可造之材!歌唱中,小潘同學的聲音逐步融入了大家的聲音之中,我和全班同學不必如平時般為潘同學的隨性而行的搗亂行為而承擔無可奈何中的“殃及池魚”的后果。是聽課老師帶來的“人氣”讓“問題小孩”今天表現“例外”讓課堂順利進行。小潘表現了自己的“仁”,對我來說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啊。
四、寬容勝于苛求
“歌者直己而陳德”。這節課,雖然沒有占據“天時”優勢,氣溫轉冷,讓教室中咳嗽一片確實讓我有些小小的沮喪,但“人和”讓我的感動一直在加分。
學校的地理位置處在風、濕的當口,冷風夾雜著回湖水的潮濕,教室里一咳就是一大片。當我課堂上初次聽到那壓抑的一片咳嗽聲,就在后悔時間選的有點不妙。于是為了不讓咳嗽來破壞歌聲的音響效果,出了個下策:“當你咳嗽了,你干脆停下來,不要唱了。”但是在“公開課”的氛圍下,我發現幾乎沒有小孩子停下來真正不唱了,休息了,都在盡力配合我的`要求。咳嗽的小孩,只停了以秒來計算的實間,然后又跟上大部隊的腳步。所以想想自己有一點點殘忍。
五、音樂課堂以外的故事
這節音樂課上的表現,以至于我在2班的下一節美術課上,有“說話不算話”的“心太軟”行為。
上節美術課結束時候已經確定要“懲罰”,因為兩節課完成一張畫,但是畫畫時候總有小孩在講話,影響畫畫速度,下課鈴聲響了,很多小朋友沒有完成作品,所以吃批評了。
但是上完公開課的第二天,我走進教室,想到咳嗽了還“捧我的場”,批評他們真有點不近人情,于是心軟:想到你們上節課,那么認真的配合老師,咳嗽了,還在唱歌,所以這節課,不忍心再罵你們,懲罰你們了。但是你們以后的美術課,畫畫時候應該少講些廢話,認真些畫畫,對自己畫畫的要求高一些,不要怕難,一味追求簡單省力。你們唱歌時候那么活潑聰明,相信你們動腦筋了,畫畫也會很出色的。
于是,再給五分鐘,完成上次的畫,再畫今天的作業,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沒有小家伙再交頭接耳。畫畫的質量明顯提高了。
六、春天的氛圍
音樂的表現,是需要內心的熱情。讓學生對音樂充滿興趣和熱情,并樂意把上音樂課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音樂”上,二不是浪費在發呆等頹廢的事情上。并在動腦中找到樂趣,在應約中體會到想象的愉悅,讓課堂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 為您服務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3
角色游戲活動《小白兔和大灰狼》中小朋友們玩得十分投入,尤其是扮演大灰狼的樂樂,他傳神的一兇一詐,像足了一個大灰狼的樣子,把游戲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游戲結束后我立即表揚了樂樂,要小朋友們學習樂樂平時多注意觀察事物,積極表現的優點,樂樂很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我還會演很多兇狠的角色呢!”言語中透露出掩飾不住的驕傲。我對他說:“好的,下次我們的`角色游戲還請你當主角。樂樂開心地跑開玩去了。
十分鐘后,忽然聽到舒舒小朋友的哭聲,我趕緊徇聲走過去,問明原因,原來是樂樂打哭了她,小朋友們都圍了上來,我立即嚴肅地批評樂樂:“樂樂你還真是大灰狼了,我們大家都不喜歡你了。“又安慰了舒舒幾句,大家就都散開去活動了。
一天的活動結束了,離園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都開開心心地由家長帶著回家了,這時樂樂的爸爸也來了,只見平時最高興爸爸來接的樂樂對爸爸的出現毫無表情,且一臉的沮喪,我連忙問明了原因,原來樂樂還對我剛才的一句氣話耿耿于懷呢!并對我說:“老師我以后不想演大灰狼了。”聽完他這句話,我開始后悔了,原來,短短的一句話,卻給樂樂帶去了長長的傷痕,以至于他最喜歡演的反面角色都不想演了。
對此,我作了深深的反思。
幼兒的心靈是很純潔,很透明的,經不起一絲污濁,而作為幼兒心靈工程師的我們有時卻有意無意地用我們的不經熟慮的語言將他們的純潔玷污,“好孩子”是每個孩子的向往,現實生活中誰都不想做大灰狼,而我卻把那個“大灰狼”的套不偏不倚地套在了一個只想把大灰狼的角色演好的小朋友的頭上,讓他背負本不該有的沉重負擔,我恍然感到應該多與小朋友交流,多注意與他們交流時的語言,多關注他們的內心變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寬松、自由又不乏愛的環境中成長。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4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老師"這個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許多的老師形象。其中的"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終生,能給大家說說你記憶中的"好老師"嗎?(學生回答)下面讓我們走進作家魏巍的童年,領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師"的風采!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杰,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小學、高小,并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后,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2。字詞積累
蕓(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
溫柔:溫和柔順(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舍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舍的意思。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詞并概括每節大意。
(2)分段并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師是最使"我"難忘的老師。第二部分(第2———14段)通過記敘關于蔡老師的七件小事,表現了蔡老師的"慈愛""公平"和"偉大",抒發了對蔡老師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達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解讀重點
(1)繪聲繪色地朗讀第二部分。是如何貫串的?
七件事的順序能否打亂?
〔提示〕
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老師教我們跳舞;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老師教我們讀詩;我們看老師寫字;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我夢里尋師。
②前五件事略寫,后兩件事詳寫。
③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后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④七件事有一條感情線索貫串——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
⑤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著作者回憶的軌跡,順著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2。探究難點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里總的印象是什么?
〔明確〕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
(2)"溫柔"是從什么方面寫?"美麗"是從什么方面寫的?
〔明確〕"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3)蔡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
①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些說明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②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這些說明蔡老師熱情、慈愛的性格。
③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說朋蔡老師公正、偉大的性格。
(4)試從課文找出抒情的語句,分析一下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
①"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
②"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③"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贊美老師的感情。
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的依戀!"至于暑假,對于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
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么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調皮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讀書卡片,積累相關知識。
(2)〔投影出示〕
①這部分記敘了蔡老師哪七件事?
②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
③為什么這么安排?
④七件事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5
在小語第五冊第七課《這是我小學的老師》初讀課文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讀完課文后要“有話可說”。學生從文章的主題、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對詞語的感悟體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學生迫不急待地舉手,當我叫到他時,他卻怯怯地站起:“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這一事先聲明,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驚:“學生該不會有什么讓大家不堪入耳的語言吧?”但本能告訴我得答應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說“行”后,該生臉露靦腆神色,好奇地說:“老師,居里夫人的老師一直坐在輪椅上,他是不是個殘疾人?”哈哈,學生的思維角度就是與成人不同,這一看似鉆牛角尖的問題是學生讀文后自然生成的問題,也是學生再正常不過的問題的。我點了點頭,順勢把它拋給了全班同學。
“轟”,教室里一陣“騷動”,隨即就有學生要求發言:“居里夫人的'老師老了,身體虛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輪椅。并非是殘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師可能年輕時為了學生嘔心嚦血,到老了身體累跨了。腿腳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師也有可能就是殘疾的。但大家都沒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們也會為教出這樣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的殘疾老師而感到驕傲。”這是學生多么富有詩心的猜測啊。我想事實已經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學生語言中透露出的對老師的無比崇敬之情。
下課后,我一直都在回想著孩子發言之前那句“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的話語,其實孩子的猜測是順理成章,有理有據的啊!是最敏感的內心里最真實的傾吐啊!但為什么卻要這樣誠惶誠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課堂和我們的小語課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圍墻”才會讓學生“戰戰兢兢”?一個極其平常的問題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們常以為自己的課堂夠開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夠廣闊,但從學生欲言又止的請求中,我們驀然發現:自己的課堂中師道尊嚴的痕跡依然存在,其實還遠未真正解放了學生的心理防線的程度,還沒有實質性地構建起“訴真情,吐真言”的課堂的架構。
由此我又想到了話語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平時在語文課堂上是否關注了對個性張揚思維的尊崇,對批判性意見的吸納,是否賞識了哪怕有時是違背師者意志,但卻是有自己思想的另類言說。
拆除課堂“圍墻”,構筑學生的心理安全底線,松開思維的束縛,允許思維的偏差,甚至學生的“胡言亂語”,讓人性的陽光普照課堂。應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所追求的課堂景觀。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6
《課標》提出: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為了讓學生從課外感知素材和課文實際內容相互滲透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為了使文中人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那份濃濃的師生情。我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了三個環節:感情、悟情、品情。在學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感情),知道蔡老師是個溫柔,慈祥,愛學生的老師之后,讓學生深入地去感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和諧與關愛(悟情)。以一個問題引領全文“哪件事給你印象最深,從哪些地方看出老師與學生之間情感深厚?”
一、抓重點詞句理解。
學生在體會時,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進行理解。有些句子學生體會不太深入,便采用換詞、刪詞等手段幫助學生更透徹理解。例如: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刪掉“從來”“僅僅”“好像”比較句子發生的變化,學生便不難體會到老師那種愛生如子的真切情感。
二、抓矛盾點進行理解。
最令作者難忘的事情是“排解糾紛”一事,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這件事對作者的影響,我抓住文中的.矛盾點,“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還值不值得提他,但回想起來,在那時卻占據過我的心靈。”一件小事卻占據我的心靈,看似矛盾,其實,正是一件小事,而蔡老師在“我”心靈痛苦時寫了一封信安慰“我”,在這里我進行了一個小訓練: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老師會在信中怎樣安慰和鼓勵他?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在體驗中體會情感。“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這更能表達孩子們真摯的感情。
三、拓展閱讀,學習敘事與抒情寫法。(品情)
讓同學們再對課文進行品味鑒賞,找一找文中抒情的句子,談一談你的感受。在賞析前或賞析后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這樣,一位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才學生便深深根植在了學生腦中,那份血濃于水的師生情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對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引導不夠具體;由于時間緊,很都細節的處理過急。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從以上幾方面改正,力爭讓語文教學有一個新的起色。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之一(佚名)》全文共1047字
《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每次教學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樸素情感,依然蕩滌著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師》以其樸實純真,富于感情的語言,以孩子的心態敘述自己孩提時受到蔡蕓芝老師教導的經歷,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老師的懷念、思戀、感激之情。幾件事雖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師的公平,嚴愛,和藹,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學風格,無不在孩子的心靈里烙下印跡。尤其是老師的詩歌教學竟然在當年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以至后來作者逐漸成長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見老師的影響力是何等之大。“嚴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啊。
教學中,我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我的老師”的魅力。我的學生也非常喜歡那位“蔡老師”,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讀后感想,有的回憶自己小學生活,有的回憶與老師交往的經歷,有的談自己受哪些老師影響獲得的愛好,等等,總之,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給他們以影響。
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做一個受學生喜愛,敬重,佩服的老師,必須要以教師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愛護學生,做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7
《我的老師》是魏巍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在我的記憶里,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接下來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憶了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七件事來佐證蔡蕓芝老師的溫柔和美麗,從而充分解釋了“最使我難忘的原因”,所以,這句話的作用應該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總領句,“溫柔和美麗”應該是蔡蕓芝老師的形象標簽了。
說實話,我一開始感覺這是一篇很簡單的文章,結構也很典型,先介紹老師的性格,再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就像我們教孩子寫作文一樣,所以備課時不夠深入,不夠細致,不夠全面,結果在課堂上遇到了問題,在解決導學案上“蔡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時,出現了我意想不到的情況,一是有孩子總結是“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二是在我問哪些事件可以證明她的這些特點時,其他如“溫柔、慈愛、公平、偉大”不難找到,但是卻找不到證明蔡老師“美麗”的.語段。下面我逐一說明。
一、蔡老師是怎樣一個人
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孩子們從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詞“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其中“溫柔、美麗”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愛、公平、偉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沒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過去了,但仔細一想,既然“溫柔、美麗”是蔡老師的總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現的“慈愛、公平、偉大”應該包含在“溫柔、美麗”中,屬于種屬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也許有人會說,美麗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實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接著問第二個問題時,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證明蔡老師的“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
問題一拋出來,表明蔡老師“溫柔、慈愛、公平、偉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證“美麗”呢?孩子們犯難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歲、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很顯然這樣的答案是經不起推敲的,難道“十八九歲”就證明魅力嗎?不能,這只能說明年輕;難道“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就能證明“美麗”嗎?這個答案顯然更可笑,這只能說明是蔡老師外貌特征,按照寫作常理,前面說明是什么樣的人,后面得有具體的事例佐證,難道是作者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像我們寫作文時寫一個人,前面說說他是一個善良、勤勞的人,后面卻只寫他善良的事例,對他的勤勞卻只字不提,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時,有同學靈機一動,舉手發言:“老師,我認為這里的“美麗”是指蔡老師的心靈美麗,一句話真是撥云見日,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我也肯定地點點頭。這樣一理解,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一、蔡老師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溫柔、美麗”來概括,不用再說“慈愛、公平、偉大”了,這三個詞語完全可以涵蓋在“溫柔、美麗”這兩個詞語中;二、我們也不用再從外貌上找描寫蔡老師美麗的句子了。兩個問題迎刃而解。
這完全是一節因為我沒有備好課而有意外收獲的一節課,課堂上我認同了學生的觀點,課下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感覺學生的見解很有道理,于是趕緊整理成文,與大家商榷。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8
《我最好的老師》應該說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倡導了一種“嶄新的懷疑主義”,對學生很有啟發。
不盲從,不迷信,敢于懷疑,敢于否定,這種科學的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可惜對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是相當缺乏的。那么這種全新的價值觀,應如何建立呢?這篇課文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嗎?
課前,我和學生交流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了自己的.想法,五花八門。正在學生談論的激烈時,我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鼓勵學生就課文提出疑問,學生很自然地提出,“老師為什么騙學生?故意教給錯誤的知識?”“學生認真地聽,認真地記,按老師所講地答,為什么這個老師卻打了零分?”“這樣的老師怎么會是‘最好的老師’呢?”很多學生積極響應,我看時機成熟,拋出問題:“是啊,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嗎?”學生很快分成了兩大陣壘,一部分認為是最好的老師,另一部分持反對意見。我抓住契機,“為什么這么想?仔細讀課文,找出答案,準備說服對方,好嗎?”
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分成兩大陣營,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隨著爭辯,學生漸漸地理解了懷特森這個個性的老師,接受了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傾向于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的人越來越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們認為: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敢于懷疑的精神沒有錯,但接受不了懷特森老師的古怪做法。我想,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也沒有必要要求他們的看法一定要和我們一致,我們需要等待,也許他們會在以后的某一天里明白理解這個特別的老師的做法。
一節課下來,我興奮不已,盡管學生的“辯論”還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辯論,很稚嫩,但當我看到學生迫不及待急于發表自己意見的樣子,我知道學生的學習熱情已被點燃,他的主體意識已漸漸蘇醒,學生不盲從也正說明他們獨立自主。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9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圍繞學生的關注點“懷特森到底是什么樣的老師”、“他為什么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課文。使學生了解懷特森先生的特點,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讀懂“我”對懷特森先生的贊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近懷特森先生那充滿“冒險”的課堂,從而感受到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風格。
課后我針對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嗎?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分成了兩大陣壘,一部分認為是最好的老師,另一部分持反對意見。了解了懷特森這位有個性的老師,接受了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傾向于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的同學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們認為: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敢于懷疑的'精神沒有錯,但接受不了懷特森老師的古怪做法。
通過教學我力求讓學生知道懷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師,就在于他匠心獨運,以發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實告訴我們現在的確需要懷特森這樣的老師。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0
活動目標:
1、了解教師節的來歷。
2、了解不同崗位的教師及“老師”這一稱呼的特定含義。
3、了解教師的基本職責。
4、培養幼兒對教師的感情。
5、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l、彩筆、繪畫紙
2、橡皮泥
3、錄音機
活動步驟:
l、討論老師的`工作是什么?班級里的教師每天的工作都是怎樣安排的?
2、老師的節日是哪一天?老師在節日里可以怎樣慶祝?
3、想想除了給學生上課的人被稱為“老師”外,其他還在什么場合稱呼別人老師?
4、說一說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老師,不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自己的老師有哪些優缺點?
5、每位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為老師做件事:如以畫一張畫、做一件雕塑、做一件拼插造型、錄一句話等。
6、將每位小朋友的節日禮物做展示。
活動延伸:
不同人的節日配對:將小朋友、教師、工人、老人、母親、父親等不同角色的人與他們的節日相匹配。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1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并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后,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后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核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為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并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后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們這個群情激憤的教室里,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于魚,還是授人于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于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一文是第十二冊第五單元中四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而這個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中,感受科學家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學精神,體會科學精神的內涵,同時,也能初步學會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從這個單元的整體來看,本文在單元中所承擔的角色,應該是領會科學精神的內涵,鞏固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而細讀本文之后,我以為《我最好的老師》一文更為突出的是要讓學生在借助對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及其他的充滿著個性與哲理的.話語中領會科學精神對于學習與成長的意義。所以,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更為突出,而在語言表達上缺少一些特色。不過,在布局謀篇上,本文還是有著另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別注重對懷特森先生語言的描寫,學生如能緊扣他的語言進行讀悟,便能很是容易地體會到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又如,文章的開篇還是很有特色,能很好地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而文章的結尾也耐人尋味。基于對教材的這種理解,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思索:
一、借助什么來創設情境最為合理
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習這類講述深奧的科學精神的文章來說,極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奧的哲理是學生難于理解的;必竟,承載著科學精神的事例也必定會因為通俗易懂而導致學生讀文興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是學好本文的關鍵。于是,我在迷茫中開始思索。當時有兩套方案:
1、從可能會引起學生興趣的貓猬獸引出。借助一些資料,再現這一情境,讓學生有一種真切地體會;
2、從文本出發,再現懷特森老師的課堂,讓學生產生質疑,然后再讀課題,生成疑惑,從而產生對讀文的興趣。在思量再三后,我選擇了后則。
理由有三:
1、二套方案異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從文本出發,是借助文本把學生引進一種質疑的氛圍之中。顯然,文本情境與其他的情境創設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文本情境源于文章本身,不僅能讓學生充分地運用文本,而且這種情境也會隨著文本內容的推進,情境也仍會不斷生成與發展。這種情境可以至始至終生成于課堂之中,而課文本身與學生都是這種情境的創設者與推進者;
2、利用文中對這堂課的描述,讓學生走進懷特森先生的科學課堂,能讓學生可以直面懷特森老師,并對懷特森老師這個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有一個入情入境地體會,從而便于學生在這個形象中領悟其宣揚的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而方案1則會暫時丟失懷特森先生的形象;
3、采用方案2之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的對懷特森先生的質疑與課后的說服他人對懷特森先生的質疑與不解,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可以在說服他人中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可以在說服他人時得到語言的訓練。當然,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構思。
二、略讀課的底線在哪里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略讀語文,哪么我該如何體現略讀的教學特色呢?在這里我想引入《教師用書》中的一段論述: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注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里我無意去分析精讀與略讀的區別,我也無法用簡潔的話語來陳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師》這一略讀課的教學應該有什么?
1、課文的重點、難點的理解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如比,本文中懷特森先生的極富哲理的話語,在理解上還是有一些難度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理解的方式與途徑;
2、關鍵詞句的訓練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點應該落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發現,然后引發學生的品讀;
3、突出主線(從懷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種科學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一個主問題(為什么懷特森先生的學生要說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下的兩個子問題(懷特森這出人意料的舉動的真正目的;懷特森先生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去讀,去悟。哪么我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當然還需要各位老師的探討,更需要專家的引領。
三、人文性這么強的課文,而且在語言的特點不甚顯明的情況下,如何來做到“得意得言”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我經歷了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讓學生在事中明理,還是讓學生借人物形象的構建中悟理,或是抓住文中的人文性極強的兩句話來說理。
在這堂中,我選擇的是讓學生在品讀懷特森先生的話語的過程中逐步構建人物形象,讓學生在對懷特森這個頗具個性的人物形象的構建中,去領悟科學精神的內涵。因為,我以為懷特森希望他的學生明白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是十分抽象的。如果,直接抓住這兩句話展開或進行輻射,都會經歷從抽象到直觀的過程。而這有背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更是背棄了這個單元的主旨(以事說理)。因此,我把引導學生解讀第三自然段(直接描述懷特森先生關于考試得零分的解釋)作為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核心策略。這不僅是因為這段話清晰地把懷特森先生要告訴學生的道理以形象的語言涵蓋其中,更因為這段話有利于學生借助語言構建起懷特森先生的形象。而且這個過程,正是學生借助語言讀懂課文的過程。
其二,本文的結尾很有特點,它拋卻了傳統的以感悟或議論的方式結尾,而是以一件文章作者為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辯解為結尾的。這個結尾有一點戛然而止的味道,給人以深思。在教學中,如果放棄還是頗為可惜的,但如何展開研讀,又會破壞其中的韻味。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如果現在讓我們重新走進懷特森先生的那堂科學課堂,你還會有當初的那種憤怒和驚詫嗎?如果當你聽到有人對懷特森先生這種行為的不理解與質疑,你又會說什么?”以寫的方式,把這內含其中的深意讓學生表現出來,從而也讓學生在經歷思維的咀嚼之后,更成為一次寫的訓練。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并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么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么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來讀著讀著,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沖突入手構筑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于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于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獲。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尷尬的課堂,失望的孩子——《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是義教版六年級的最后一篇課文,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篇課文。中國人都有“第一情結”和“最后情結”。而我也在想,最后一篇課文如何教,給孩子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何況這篇課文的內容還和老師有關呢?
這篇課文是一篇閱讀課文,為我們介紹了“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懷特森,他用心良苦,采取不同一般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終身受益無窮,讓“我們”懂得了不能迷信書本不能迷信權威。這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孩子們理解懷特森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師,同時也讓孩子們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一如既往,閱讀課文先讓學生自學然后交流討論。交流的時候:
沉默。
對視。
皺眉,壓抑,咬咬嘴唇,深深呼吸。
繼續沉默。腦海里閃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笑了,苦笑?訕笑?微笑?無從辨別。
“呵,是不是懷特森老師讓你們打開眼界,打心眼里瞧不起我這個老師,不屑跟我交流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稍微輕松過后依舊是沉悶,默然無聲,無動于衷。
長長舒出一口氣。呆呆地靜望。
“休息會,你們大概累了。閉上眼睛,躺在桌上。”莫名其妙,但是還是聽從指揮。
3分鐘后,“起來吧,休息好了沒有?”居然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回答。“休息好了!”“還沒有……”有點吞吞吐吐而且聲音很小,但是我準確捕捉到了聲音的來源。“那你繼續休息會,好嗎?”低下了頭,無語,但是搖了搖頭。
“那好,我們接著上個問題繼續討論好嗎?”陸續有小手在向我示意,他們想說話了。
孩子們在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
不熱鬧,不激烈,不深入,沒什么見地。失望依舊。不咸不淡。
熟悉的鈴聲,親切的鈴聲,渴望已久的鈴聲,終于響起。
逃向辦公室。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第二堂課。
改變方式,不再交流。哪怕很多東西未竟。
寫,寫體會,寫看法,寫愿望。隨心,隨意。
等待。
看杰作。萬般滋味涌上心頭。
“懷特森是個好老師,如果我們的老師也能這樣教學的話就好了,我們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一定可以成為更優秀的學生……”
“多么希望懷特森老師就是我的老師啊!我們的老師只是一味地讓我們讀書,背書,做習題……”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老師……”
“這課告訴我們要敢于發問,敢于懷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
失望的是他們,失望的是孩子們,失望的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失望的是祖國的未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孩子的愿望是單純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孩子的世界是干凈的。
我的失望對比他們的失望顯得渺小。
思緒。
綿長,悠遠。
孰之過?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魏巍的一個短篇作品,我比較喜歡這樣溫馨的短篇。
課文寫了七件事,我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理清了課文的情感線索,即,回憶——依戀——思念。課文的品讀,我從最后一個部分入手,并把這個部分作為了學習重點。學生默讀后,劃記哪些句子表現了“我”對蔡老師的思念,邊劃記,邊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學生的感受非常敏睿,他們能抓住“默默”、“漫長”、“記憶中的珍寶”等詞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我”對老師深深的'愛與思念。在這個過程中,我相機抓住:放假前在老師身邊不愿意離開、睡熟后夢游去找老師、拿自己的思念老師的心與熱戀中的人相比等幾個點,引導學生邊讀邊談,談后再讀,使孩子們把這種對老師的依戀與愛印在腦海中。另外還附帶著提到了作者間接和直接表達情感的方法。緊接著,我用“為什么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孩子會對老師這樣的依戀?”進入課文前面部分的學習。學生最先讀到的是老師為“我”排解糾紛的事,把當時“我”的無助與悲傷與老師的援助放在一起讀,“我”對蔡老師的感激與愛在孩子們的朗讀中體現出來了。然后,還是以“為什么我對老師這樣喜愛和依戀”牽出另外一部分的課文,體會蔡老師熱愛學生、善教等特點。以一條線貫穿整個課堂,這使得教學過程渾然一體,學生學習的思路非常清晰。另外,自己還感覺本課的教學取舍也比較得當,直奔重點段落,其它比較瑣碎的部分一讀而過。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片斷】
師:“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學生朗讀,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師:關于“貓猬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我們全都認真做了筆記,然后是隨堂測驗。
(相機理解“侃侃而談”)
生2: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而且,吃驚的并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相機理解“目瞪口呆”)
生3:“關于貓猬獸的一切,……還應該得分不成。”
生4: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
生5:他告訴我們,……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
……
師:在以后的科學課中,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學生交流。
生:從此,科學課對于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我們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
師:懷特森先生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有什么好處?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
學生交流。
生1: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生2: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生3:然而,……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權威。
……
【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后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為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學生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后,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于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于‘貓猬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經過修改之后的,這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整堂課的教學才能夠凸顯主體,線條簡明。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于復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4
總體上看,這堂課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體現出了預先設計的意圖:整堂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不錯,回答問題積極,思想活躍,精力集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造型能力,并進行了情感教育,效果不錯。
我對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教材的整體化處理效果比較理想。
2、倡導了自主參與、思考創造的學習方式。
3、課堂氣氛活躍,和學生配合默契。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小孩子們身上更是蘊含了許多成人想象不到的能力,只是平時我們成人包辦、代替的太多,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學生,很多時候不是他們真的"不行",而是我們"不認為"他們行。讓孩子們從傳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他們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舒展自己的枝葉,展開想象、創造的翅膀,這樣他們才能快樂地成長。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2-11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6-11
我的老師的教學反思06-12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5-10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5-10
《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9-23
《我當老師》教學反思02-22
回憶我的老師(教學反思)12-06
我也當老師的教學反思06-12
《我最好的老師》的教學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