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1
《憫農》是西師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 在導入新課的環節,我安排了欣賞插圖說出圖畫內容,讓學生對詩的主旨有個初步的認識。在隨文識字的環節中,識字也是帶著拼音識字,特別是“農、辛、汗、午”等幾個音節,都是要求學生重點認讀的。拼音教學是本冊的重點,也是學生認知的難點,很多學生會認單個的韻母,但是和著聲母就拼不出來了,有的學生是對聲調的把握有問題,特別是二聲和四聲很難區分。要突破拼音這個難關,就得抓住所有拼音練習的機會,特別是要落實口頭拼讀的練習。
課堂上,讀書是基礎,一年級的課文內容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憫農》一文也是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很多讀的環節。先是整體認知課文。這里面有全班讀,也有教師范讀,同桌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等環節,把讀的工作落到了實處。在多讀識字的基礎了,第二個環節是理解課文,深層識字,在這個環節,教學也是用讀貫穿起來。邊理解邊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節奏,讀出層次。本環節也有個人讀,分組讀、打著節奏讀等。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學會朗讀。有了不同層次的朗讀和不同形式的朗讀,我以前在語文教學中讀得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在以后的教學中,仍然要抓住讀這根主線,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識字環節,我以游戲形式讓全班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其中,既激發學生熱情又便于發現問題,并及時給讀得好的同學鼓勵,給讀的不好的同學指出。有了這次較成功的教學經驗,我對以后的教學工作也更有信心,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好的。
一、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廣泛地開發課程資源。
本課識字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這些教學課程資源。這樣,學生在一個充滿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下學習,既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又進入了積極學習的境地,并有效地實施了學科整合。
二、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為了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其想像能力和創造潛能,我利用組詞,練習說句子。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解放,釋放他們的巨大能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次教學使我體會到,語文教師不但應該為提高學生基本語文素質而教學,而且還要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人文素養而教學,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教學。
三是引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組詞,并口頭造句。
在書寫生字環節,我先范寫,再讓學生寫,并巡視,能及時發現書寫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組詞和口頭造句。另外,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設計,恰當地處理了教學設計與課堂操作的關系。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得積極主動,參與面廣,熱情高,還拓展了想像思維,受到了人文氣息的熏陶。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不足之處還是有的,如有些細節沒注意到,與學生的交流也不足,在教學環節上還能編排得更好等,如能增加其他環節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實。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我還會注重和其他教師交流,時時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2
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在生活中存在著挑食和浪費糧食的現象,所以我設計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難點是讓學生樹立珍惜糧食,從小就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在講解這首古詩前,我還補充了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由這首詩導入到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并讓學生們試著想象在酷熱的夏天的.中午,在農田里辛勤勞作的場景,并由此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們雖然能感受到那種炎熱,但卻很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那怎樣使學生說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呢?這個瞬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該從那說下去。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刻意地要這些幼小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我又覺得太過殘酷。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只是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幾個例子,比如生日宴會等讓學生們討論。
不知道這節課有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上烙印,也不知道在他們內心深處有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一定能夠體會并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一定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吧!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離開了以前的情景游戲音樂活動,采用了直接導入、歌詞對比朗誦;通過打節拍、模唱等各種形式熟悉音樂,再采取游戲競賽法演唱歌曲
加大了對歌曲的演唱訓練取得了很大的收獲。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3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書寫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我在教學《憫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幻燈片(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么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4
一首古詩在不查閱任何資料的情況下,不論對于我們老師還是孩子都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尤其是剛升入大班的孩子在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學古詩就更不容易了。
《憫農》這首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畫面上畫了一個極其干瘦的農民伯伯,一手拿鋤頭,另一手拿毛巾在擦汗。天空中有一個火辣辣的太陽,農民伯伯的身邊都是禾苗。首先讓幼兒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太陽是什么樣的,禾苗是什么樣的,農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認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但在這里忽視了一點,看圖時應讓孩子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學古詩時,老師先泛讀,然后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讀。讀古詩時教幼兒怎樣斷句,怎樣讀有韻律,看著孩子們搖著小腦袋學著我的樣子背古詩,我真是從心里喜歡他們。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剛接新班,我對孩子們還不是很了解,他們也不太習慣我的教學方法,相信互相了解后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5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么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6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收獲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是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這首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早熟記于心,甚至達到倒背如流。對于這樣的古詩又如何進行教學呢?我想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以下就是我的幾點創新:
一、獨特引入,貫穿線索
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學我認為應從孩子們熟悉的語言故事入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教學開篇就引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動畫人物“賣火柴的小女孩”,孩子們眼前一亮,我隨即導入了和食物有關的課題《憫農》。然后以這一線索激勵學生為小女孩努力掙得食物,完成了“朗讀課文”“認讀詞語”“認識生字”等教學環節,學習效果較好。
二、游戲滲透,興趣濃厚
在朗讀課文環節,我變換多種朗讀方式,如“自讀”、“同桌兩人共用一本書讀課文”、“指名讀”、“黃金搭檔讀”等。
在認讀詞語環節,我加入了“小老師”進行指導,學生積極性很高,小老師也得到了一次提升鍛煉的機會。
在認識生字環節,我重點滲透了“游戲識字”,如:“快速反應站立讀”“擺長龍”“找朋友、找影子”“碰碰車”“打撲克牌”“收麥子”等,又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了學習效果檢測。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新課改下的“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三、運用視頻,突破難點
在理解古詩含義時,有一定難度,我給學生播放了“小豬吃米飯”的視頻,讓后發問“你喜歡小豬嗎?”,通過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地講解了古詩的含義,學生理解的很清楚。然后播放了《洪都拉斯饑餓兒童》的視頻,學生看后吃驚的表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及時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此時的想法,學生說了很多令我感動的話,也深刻的.認識到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深化了本課主題。在評選出“表演小明星”后,我以視頻“絢爛煙花”加以表揚,在歡快聲中結束了本課教學,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四、看圖表演,加深認識
我請學生欣賞圖片,并根據圖片內容在小組內挑選人員,上講臺進行表演,表演時老師負責攝像,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把自己最好的狀態表現出來,都想成為今天的“小明星”。我適時引導“要想成為小明星,平時應該怎么做呢?”學生都能說出“要愛惜糧食”,我以總結的方式再次給孩子們強調“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在此環節學生不僅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同時還要設計動作,這一過程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五、不足之處:
1、在欣賞圖片表演環節,由于前面環節進行的不緊湊,時間不夠用了,我只好以老師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圖片內容,告訴大家“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未能進行完整表演,這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
2、本節課開始時,我已告訴大家要評選出今天的“小明星”,可是未能進行完整表演,評選環節我只是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表揚,沒有在“絢爛煙花”的音樂聲中進行頒獎活動,這又是一處遺憾。
也許,每次上完課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遺憾,沒有遺憾就沒有下一次的亮點,更不會在反思中一次次成長、進步,期待自己今后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7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于中班幼兒要求背誦并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于是,教學中關鍵重點引導小朋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糧食。為此,我從看圖了解“辛苦”到讀詩感受“辛苦”來展開教學活動。
1、讓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兒教學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教學活動不能憑空開展,一定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 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他們做彎腰姿勢保持五分鐘來感受“辛苦”,他們個個都覺得累。這種親身體驗比憑空解釋效果好。另外,為了讓幼兒真正了解糧食,特準備了水稻,讓幼兒 進行實物觀察。看到幼兒臉上擺出好奇和驚喜,我別提有多高興。我講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到收獲,再到稻谷變成米飯的漫長經歷以及期間的農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并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2、看圖了解“辛苦”: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早期閱讀教學的自主化、個性化。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時,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在他們充分交流的基礎,再讓他們舉手發言。有個孩子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說:“我知道這是夏天,很熱很熱的,我外公去種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圖上有太陽的。”這時,妞妞也說是夏天,我也要她說明理由。她說:“那農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問:“農民伯伯這么熱,還在干活。那你們覺得怎樣的太陽好一點?”這一問,激發了孩子熱情,課堂就熱鬧了。在孩子們討論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對比春天與夏天的太陽。孩子們就更加了解了農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勞動的辛苦。
3、以朗讀感受“辛苦”: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生合作讀,引讀,范讀等,讓幼兒從朗讀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種表示勞動艱辛的句子,我作了重點引導。更是提醒他們中午用餐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里面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孩子們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不足之處,在看圖討論和觀察實物水稻的環節花得時間太多,留給朗讀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朗讀指導不很到位,應該分為兩課時效果比較好。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8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首詩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學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而且這首詩配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插圖,插圖集中描繪了一位農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著毛巾拭汗,抬頭望那當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學生理解這首詩比較容易。但是有些兒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隨便丟掉,不知愛惜。
教學時,我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想象: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說什么?農民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辛勤勞動才換來糧食。通過暢談討論,引導學生擺出浪費糧食的現象,看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做一個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第二首《憫農》的學習就沒這么順了。首先孩子們對詩中的一些詞語不理解,比如說猶字,孩子對它的理解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學生對當時的背景不了解,對地主、官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他們就覺得很疑惑:為什么農民中那么多糧食還會餓死。因此我補充了一些小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地主階層的惡行,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們覺得那時的農民十分可憐。然后我又補充了《陶者》給他們朗讀,也能讀懂了。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9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
現在的音樂教學一節可下來所學的`歌曲學生跟音樂或跟琴她們能唱得到,可是一離開了音樂讓他們清唱沒幾個能唱下來,音樂課學生連歌也不會唱這還叫音樂課嗎?根據這一情況我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離開了以前的情景游戲音樂活動,采用了直接導入、歌詞對比朗誦;通過打節拍、模唱等各種形式熟悉音樂,再采取游戲競賽法演唱歌曲加大了對歌曲的演唱訓練取得了一些收獲,但在歌曲細節處理上如:有些同學在21一字多音上唱的不準,我沒有及時把她們糾正過來。
現在我疑惑的是:通過這一系列訓練學生歌曲會唱了,可對于后面的音樂活動卻沒有時間去處理,只能在演唱歌曲的時候讓學生想像一下并模仿動作,最多也只是邊唱邊律動。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10
本此公開課的我選擇的是《憫農》一首古詩。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征,已經可以適當的進行了,為了避免古詩的枯燥。所以,首先,我以圖片的形式先引出這首古詩,再逐一給孩子們解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加入自制樂器,讓孩子們根據古詩的節奏來演奏樂器,最后伴隨著《憫農》的音樂,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模仿農民伯伯在地里干活的情景。整節課上下來,孩子們倒是很活躍,也很有興趣,但是我卻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在了哪里。
1、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講解古詩圖片的時候應該語氣抑揚頓挫,表情豐富,這樣才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
2、目標的側重點不明確:古詩具體內容沒有講解清楚,有些詩句解釋的不到位。而且還遺漏的一個環節,都沒有和幼兒說明是要干什么,突然就放音樂,弄得孩子們都反應了好一會兒呢。
這一次的公開活動對我的意義很大,使我受益頗多。經歷就是經驗,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相信只要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吸取各方面的經驗,就能收獲成功,收獲喜悅!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11
《鋤禾》和《憫農》是最近所教的兩首古詩。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理解這兩首詩,自己翻閱了相關資料,對這兩首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鋤禾》和《憫農》是李紳的作品,李紳,字公垂。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12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節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13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并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了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并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樂于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致。
【憫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憫農》教學反思12-17
憫農的教學反思07-11
《憫農》教學反思12-02
憫農的教學反思01-05
《憫農》教學反思12-16
《憫農》教學反思范文07-02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07-20
《憫農》教學反思通用12-02
推薦《憫農》教學反思01-07
《憫農》教學反思參考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