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集合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教學反思1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
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由課題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于“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通過讓學生閉眼想像,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
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在課堂上我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通過預習填寫表格,課堂上對表格進行補充的形式,對發明坦克的過程進一步地了解。另外,我及時發現學生表格中的矛沒加雙引號,經過引導,我讓學生及時發現與書中的區別,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引號的用法。我覺得以下這幾點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寫得再工整些、有條理些。
2、教師在決學生問題過程中,過于著急,應充分引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要怕浪費時間。
集合教學反思2
課標中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學生經歷維恩圖的產生過程,了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它的意義。
2.學生學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善于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事先準備好比賽邀請卡、學生姓名卡片和繩子圍成的圈(黃色的圈和綠色的圈),創設了圣誕老人派發跳繩和踢毽比賽邀請卡的情境,帶領學生在站一站、貼一貼、畫一畫、算一算的過程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和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么,教學反思《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第一次上數學廣角的知識,整節課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學生興趣濃厚。
在玩中學,既解決了數學問題,又知道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既學會了數學方法,又能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反思整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刻,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在課中我也反復帶領學生去說,最后學生也能自己知道維恩圖各部分的含義,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課后經過師傅的指點,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請卡的學生上臺站在相對應的圈里時,我就可以用邀請卡在黑板上貼一貼,學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繩邀請卡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就是是一個集合,然后在畫出圖后,再進行移動把比賽邀請卡換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維恩圖)。
2.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繩子圍成的圈里感知集合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是一個整體,也知道了兩個圈有重復的部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請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貼一貼、移一移,師生互動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維恩圖來表示。
這樣學生自己在下面畫的時間就可以節約下來,足以完成后面的鞏固部分。
3.在經歷維恩圖產生的過程中,用繩子圍成的圈感知韋恩圖的`產生即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就是比較直觀學生知道把同類的放在一個集合里,屬于兩個共同區域的放在中間;缺點就是目的性太強,扼殺了學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學生自己畫的時候就只有一種
只是用點子、文字、數字等來表示名單。
一次上課就是一種經歷,通過今天學校獨特的眾籌研討,以研促評的教學研討,帶給我們雛雁的不僅僅這節課的收獲,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思想。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多想,多學,多思,多實踐,在實踐中進步。
集合教學反思3
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為了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課文是圍繞著矛、盾、坦克三者展開敘述的,因此在本堂課學習伊始,我在對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簡單復習后,就由四字詞語“合二為一”引出“二”即為矛和盾,“一”則為坦克。其次,再通過瀏覽圖片的方式概括出矛的作用是進攻,盾的作用的自衛。通過板書的方式將整體框架清晰地呈現給學生。
在初讀后我把課文以填空形式歸納成簡單句子:課文主要講了發明家將()的()長處和()的()長處合二為一發明()的過程。這樣的方式較為直接,也更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概括能力,因此學生們能夠很快說出正確答案。此后根據矛和盾的集合源于一場比賽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段,找到關鍵句“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第一次磨課時,我是以教師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兩個詞的重視,請學生通過做出“左抵右擋”的動作感受對方來勢兇猛、難以抵擋,進而通過朗讀句子感受到矛刺得速度快、次數多。但僅僅憑借簡單重復地朗讀學生未必能夠體會到矛進攻的特點,甚至略顯枯燥乏味,沒有收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為此在第三次磨課時我嘗試著通過展示出另一句話“對方的矛向他刺來,發明家難以招架”,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感受哪個句子更好并說出原因,由我親自演示手持“長矛”向發明家進攻的情景,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本能地拿起手中的書本作為“盾”進行防衛——左抵右擋。經過全班齊讀句子,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已經被激發,課堂氛圍也逐漸達到了高潮階段。
由于本篇課文在詞句理解上難度并不高,因此我改變了第一次磨課時略顯單調的授課方式,將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調整,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老師為引導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在理解坦克發明的過程時,我設計了一個簡易表格,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再用實物投影將各小組答案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種學習方式新穎有趣,對于我來說也是一個從未嘗試過的挑戰。但在第二次磨課實施過程中卻同樣出現了問題:學生往往將文中長句原封不動地抄到表格上,缺乏概括總結的意識,因此我在第三次磨課時先帶領學生完成其中一個問題,再告知學生找關鍵句、關鍵詞的方法,最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更要“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展”。在指導第五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邊看圖片邊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就自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于“集合”的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本的朗讀感悟,在了解發明過程之后,學生對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為一。最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本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總的來說,本篇課文難度不高,倘若始終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會使課堂失去學生參與的高漲氛圍,學生也不易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若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程的有趣并主動接受教育,除了加強朗讀,更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或許師與生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集合教學反思4
集合的概念教學反思
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教學過程簡述:
1、本節課的課標要求: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
(2)會用適當的方法表示集合;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根據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難點確立為: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3、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我設計了5個環節依次為: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本環節中我啟發引導學生回憶、列舉初中階段所接觸的集合的例子,諸如:方程的解集,圓的概念等等,增強學生對集合概念的感性認識;
(2)給出概念,學習新知:本環節我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在適當增添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征,然后給出集合含義的表述,以增強學生對其的理解,并讓學生在其自學的基礎之上,共同探究學習集合的記號、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的關系等相關知識;
(3)課堂訓練,提升技能:本環節我結合教材設計了若干例題和練習,采用多種訓練方式如集體回答、個別口答、提問、書面練習、板演等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所學知識,達到強化的目的;
(4)課堂小結,及時鞏固:讓學生自行討論總結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并相互補充,及時梳理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課后作業,拓展延伸: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必要的課后作業,已達到鞏固、檢驗的作用,并布置彈性作業,讓有條件且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集合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興趣。
二、《集合的概念》教學設計反思:
集合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好數學所必須掌握好的一個知識點,同時集合是一個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對于學生而言既熟悉又模糊,熟悉是因為學生在初中的數學學習和生活體驗中掌握了大量集合的實例,模糊是由于對于集合含義的描述,以及集合的數學表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等理解的并不十分到位、準確。同時雖然本節課對于學生而言難度不大,但是其概念多,符號多,容易混淆、需要學生理解記憶。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現象和做法,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顯得不足,學生思考空間沒有充分打開,學生展示可能也顯得不夠,部分訓練習題可能設計的有些綜合性過強,難度把握不夠恰當。
三、《集合的概念》教學整改設想: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選取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提升學習興趣。同時留足學生自學和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成果。同時還可以借助于如:學案、小組合作、競賽等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提升課堂的效率。
集合教學反思5
90學時的實踐培訓結束了,自己執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讓自己收獲良多。
一、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本節課的生字教學從導入課題,讓孩子們認真地看我寫“矛”,然后展示“矛”的漢字演變,讓孩子們感知,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盾”的字理:(護身擋牌)(十,“又”的變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頭部),表示手持護牌,舉在頭上,重點保護頭部。讓孩子明白,一個漢字可以是一個故事。然后在生字教學環節,讓孩子情景表演發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賽的情景,讓孩子在動手演示中,理解了“雨點般”和“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還有“集”的教學,也是字理,先問孩子們“隹”是指什么(“短尾巴的鳥”),加上“木”,孩子們得出原來“集就是指群鳥棲息在樹木上。”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在實際生活中,你什么時候聽過“集合”,孩子們舉例“早上出操的時候,上體育課的時候,電視里軍訓的時候,戰士們大戰的時候”。最后引導孩子們到課文中去找找能解釋集合意思的詞或句子,孩子們嗅覺靈敏,找出了“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和“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借助文中的句子了解課文里的意義。孩子們學得興致盎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再次感知原來漢字這么得有意思,希望孩子對學習漢字興趣濃濃。
二、簡潔安排教學環節。
原先試教的時候,生字教學已經演示了詞語,然后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又把比賽的場景再現,重復,又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所以在正式教學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先找出課文中描寫“矛和盾”的詞語,采用副板書的形式,將孩子找到的詞語一一板書,讓每一個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動作演示,然后出示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讓孩子感受有這些詞語組成的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想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場怎么樣的比賽?在孩子們得出這是一場激烈的比賽的結論是,又請兩個孩子情景演示,所有詞語的'理解就在孩子們自己的親眼見識和親手演示中各個擊破。順勢引導正式這場激烈的比賽,激發了發明家的靈感,集合了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鼓勵孩子們用“矛、盾、集合、坦克”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原先計劃這一個環節是在學習了課文內容之后,來一個整體概括。可是試教后,發現初讀環節不能少了整體內容的感知,于是有提到了學習生字之后,這樣環節的安排簡潔有相扣。
三、親身走進發明家的內心。
在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學習的重心就是“科學家是怎么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了坦克的?”再次自由讀文本,讓孩子在發明家“發現問題”的句子旁邊打上“哭臉”在“解決問題”之后打上“笑臉”。課文在“裝輪子,安履帶”前,留了發明家發現問題的空白,于是我在這里鼓勵孩子“你就是那位發明家,在這時,請問,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當時是怎么想的?”一路上,孩子們跟發明家“心心相連”。
四、保證寫字時間足夠
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安排的寫字環節,一是為孩子們好好寫字,而是在寫字的同時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環節,導師建議:反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字的間架結構的處理,不僅要把自己寫對,還要把字寫漂亮。受教!
集合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是高一新生進入高中學習數學的起始課。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課標指出,要使學生“使用集合語言可以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內容。”高中數學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集合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語言,其表述方式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也比較抽象,學生理解也有些困難。因此,,課本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對我國湖泊分類,讓學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再從學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數集合、有理數集合)出發,進一步理解集合的含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度不大。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關注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引導,做好初高中銜接。
學生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上式到抽象邏輯思維的初級階段,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形成邏輯思維的習慣。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啟發式學習,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內容多,進行進度加快、課堂密度大,知識信息廣泛,題目難度加大,只靠教師講、學生聽已很難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對以往所學的數學內容用集合的形式來梳理,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比如通過閱讀課本湖泊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實例有什么共同特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歸納總結。并對于已經學習的自然數、證書、有理數等知識用集合的語言表述。實現初高中的平穩過渡。
2、幫助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的習慣。
本節課新概念、新符號較多,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提出問題,在進行交流,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號的使用。
3、突出重點內容,循序漸進的學習集合。
本節課的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教學時,避免加深難度。不要討論集合論。例如,集合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只需要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不需要讓學生討論。
集合教學反思7
富民縣款莊中心小學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考核主講研究課材料 《 數學廣角——集合》教案(課后反思)
款莊中心小學 石 麗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104-10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借助直觀的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描述。
2、讓學生經歷探究維恩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感知維恩圖的各部分意義,初步培養學生建模意識和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初步滲透集合思想。
3、使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并能用集合圖分析生活中簡單的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教學難點:
借助直觀圖解決集合問題,體會集合思想。
教學方法:調查法 合作討論法觀察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題卡、姓名卡。
教學過程:
一、結合班級,初悟重復。
通過調查本班孩子最喜歡吃肉和蔬菜情況感悟生活中的“重復”現象。
二、善用例題,情景引入。
師:咱們班都是些身體強壯的孩子,展示咱們運動能力的.時候到了,看學校大隊部的通知。
出示例題(課件)。
(1)、提出問題
(2)、討論問題
(3)、探究方法
三、 合作探究,體驗過程
1、觀察釋疑。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學生名單,你發現了什么?
(1)學生發現:三名同學重復了。
(2)提問:重復的怎么表示?
2、巧設集合圈(點名參加活動),生成維恩圖。
3、理解維恩圖。
(1)介紹維恩圖。
師:你們真是一群愛學習,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來的數學家不就在我們身邊誕生了嗎?你們知道嗎?我們的這個設計圖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韋恩的想法完全一樣(出示課件,介紹韋恩圖),讓我們來認識認識韋恩吧。這個圖用兩個交叉的圓來描述有重疊的兩部分,是英國的哲學家韋恩第一個發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為“維恩圖”。你們能和歷史名人不謀而合,實在是太了不起了!讓我們為你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發明鼓鼓掌吧。
(2)、請學生解釋圖中各部分的含義,介紹集合圖。
左邊部分:只參加跳繩的同學共6人。
右邊部分:只參加踢毽的同學共5人。
中間交叉部分: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的同學,共3人。 這個“只”字用得很好,去掉這個“只”字可以嗎?
這個“既”“又”也用的不錯。看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還可以吧!
4、用集合圈計算總人數。
(1)認真觀察這幅圖,要想求參加跳繩和踢毽的同學的總人數,還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8+9—3=14 5+3+6=14??.師生反饋交流時,重點是引導學生借助集合圖來理解各種計算方法的意義。
四、鞏固應用,建構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兩題練習。
2、解決課本106頁第1題.
五、知識延伸
1、根據學校要求,每班要選拔9人參加跳繩,8人參加踢毽子比賽,你覺得我們班可能會選拔多少人?
提示:教師分析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2、解決生活中進貨、賣蔬菜、參加競賽等問題。
3、生活中的座位問題、排隊問題:小明坐在第五組,從前往后數,小明坐第3位,從后往前數,小明坐第6位,第五組一共有多少
人?
4、腦筋轉一轉:一共有三個人,卻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這是為什么?
六、全課總結,談收獲。
師:“解決重疊問題,可以從條件入手進行分析,畫出示意圖,借助示意圖進行思考,當兩個計數部分有重疊包含時,為了不重復計數,應從他們的和中減去重疊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減去重疊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集合
參加跳繩的 參加踢毽的
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的
8+9—3=14 (人)
5+3+6=14(人)
9—3+8=14 (人)
8—3+9=14 (人)
《 數學廣角——集合》課后反思
本節課教學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集合。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本節課設計時教師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錯做、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體會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生活”現實情境的創設。
1、 創設情境,初步感悟。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先以學生喜歡的“吃蔬菜和肉”的相關問題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中體驗重疊,初步感悟事物的雙重性,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解釋應用,解決矛盾。
在構成認知沖突時,教師首先出示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統計表,收集學生名單。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有3名同學既參加了跳繩有參加了踢毽活動,從中得到準確的數學信息。然后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通過直觀感悟,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3、 展示成果,激發沖突。
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結合真實學習生活事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體驗去理解知識,從而得出多種不同的算式,通過展示自己的算式,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下來,我也發現存在許多不足:
1、 評價語言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2、每一個環節的過渡語言不夠簡練,放手不夠。
集合教學反思8
集合是學生進入高職學習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與我認識的第一天,這節課的好壞非常重要。
集合這節課的特點是概念多,符號多,要使學生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集合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知道數集及其專用符號,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數學對象。
概念部分可以請同學們看書回答下列問題
1. 集合與元素的概念是怎樣敘述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用什么符號表示?
2. 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是什么?你能不能舉出集合的例子?
3. 集合的表示法有哪三種?
4. 常見的是哪幾種數集?它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的?
5. 集合是按什么分類的?分為那兩類?
6. 單元素集、空集、點集、解集是怎樣定義的?
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節課,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非常重要,在講授這節課內容的時候宜多舉些例子,讓學生感受這一原始的概念,慢慢帶領學生進入數學語言的王國。講授時,可通過數學史,讓學生更深入地去了解數學和為數學而獻身的數學家,體現數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不宜過分強調細枝末節的講解和訓練。以免在第一節課就令學生產生好怕和抵觸心理。
集合教學反思9
數學廣角——重復現象”是人教版數學3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復現象”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集合思想方法。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集合是一種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使學生學會利用集合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計算方法及含義。
教學設計上,我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在觀察、交流、反思、體驗等數學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落實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提升的目標。
集合思想對3年級的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其實早就已經在體驗和運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學生在學習分類時,學會將同一種物品圈在同一個圈里;在學習數數時,學會將5棵樹、6枝筆、8只小鳥圈在一個封閉圈中,其實這些都蘊涵著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為學生此前對集合從沒有主動、充分地感知過,教材中的集合圖也僅僅是以單個圈(或框)的方式來呈現的,而本節課學習的卻是含交集的集合圖。因此,針對3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側重親自去感知、體驗韋恩圖的優勢,對比中提升思維,進而明確本節課的目標是借助直觀的韋恩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重復問題。
集合教學反思10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后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復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么?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后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后勾連。那么,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復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后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后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集合教學反思11
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道理的小短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并發明了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是教學的重點,學生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我讓學生查詞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桿的一端安有青銅或鐵制的槍頭。盾是古代打仗用來遮擋對方刀、矛、箭的防護武器。一個是進攻的兵器,銳利無比;一個是防護的武器,堅固無比。它們怎么會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認真讀課文。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終于弄明白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盾就是鐵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鐵屋子用來防護,炮用來進攻,合二為一,威力無比。學生經過讀書、探究重點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學生認認真真的讀書,認認真真的探究問題就會攻克重點。
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認真讀文章,找到了說明的道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含義深刻,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為了讓小學生好理解,我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我們天天使用的中性筆就是集圓珠筆與鋼筆的優點發明的,發明者就是個勝利者。因此,我們如果從小善于發現,科學思考,博采眾長,就會有發明創造,你也就是個勝利者。學生通過身邊的例子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學難點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多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切忌滔滔不盡地去講,你講的天花亂墜,學生不一定聽懂,只有讓學生讀書后感悟出來的東西才能記憶猶新。
集合教學反思12
在教學《矛和盾的集合》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件出示兩幅圖,矛和盾,問:“你們認識這兩幅圖上的東西嗎?”學生們都很積極,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內容。之后,我們總結出:矛是用來進攻的,盾是用來自衛的。接著,我說:“矛和盾是兩種對峙的開口,如果把他們集合在一起會怎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充滿了濃濃地學習氣氛。學生們總結出:矛和盾是古代兩種不同用處的武器。矛用來攻擊敵人,盾用來保護自己。兩者完美結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最后,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完了本課的課文。
第三節,我趁熱打鐵繼續學習本課來寫生字,并把本課所學的知識用上。我很認真地講解了上次的作業情況:一是書寫認真的;二是生字、詞全寫對的。聯系本節課,我要求學生把“認真”與“正確”集于一身(即作業本上),像書中的發明家一樣,成為一名勝利者。學生們寫得都很認真,可以說是鴉雀無聲。因為他們都想做一名集兩者優點于一體的勝利者。本次作業結束時,只有6名學生出錯,學生們書寫都很認真。最后,我向學生宣布:他們都成了勝利者。當時,我看到學生都很高興。課下,我寫下了幾句話:一、課文是最好的教育資料;二、要善于發現每篇課文帶給我們的任何一個“機會”;三、一定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集合教學反思13
高中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因此,學習集合初步知識的目的主要在于能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能根據需要進行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的相互轉換,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在教學中應該始終把集合作為一種一種語言來學習,在整個高中課程安排中,它只是為后續學習做一個鋪墊,最終集合是以工具的身份出現。理解了含義,會用即可。
集合是初中到高中學生學習的第一個知識點,由于學生處在初高中過度時期,學習方法,習慣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不宜學的太快,不宜加大教學難度。對于分類討論等問題不宜涉入過深。對集合的引入可以從課本例題來說明,這是一種需要,是數學的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方式,既然這樣,集合就應該清楚明白,不能含糊不清,由此自然的引出集合的確定性。對一些對象進行研究,每個對象只需要一次即可,由此引出集合的互異性。讓概念順其自然 出現。對于集合的.關系與運算,這部分內容符號很多,要注意讓學生區分符號,正確應用符號,集合運算中不宜過多引入含參數的問題,分類討論的思想與方法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難度較大,學生不易掌握和理解,必需在學習中逐步滲透,逐步理解,以免學生剛進高中就感覺太難而失去興趣,或者給學生錯誤的導向,加大這部分的難度,做難題偏題。這只是個人在實際教學中的一點感受,不一定科學!
集合教學反思14
通過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來揭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樣一個道理。告訴學生要像發明家一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明確,課堂結構清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并給學生留下了自學的空間。教學始終圍繞著“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教學難點展開。從一開始的聽寫詞語,選擇其中幾個詞語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到發明家發現了什么問題?想到了什么解決辦法?”這一環節帶動全體學生參與到探究之中,讓學生了解坦克發明的過程,一直到最后,坦克在戰場上是如何大顯神威的`,這些設計都是為了突破以上這一教學難點。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對“如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進行了理解,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發明家是怎樣不斷地深入思考,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不斷地產生新的發明創造的過程,讓學生找關鍵詞完成表格,理解了文本語言,也了解了坦克發明的過程。但在按表格復述時,可以用上關聯詞讓生說一說。
過多地關注了教學內容,忽視了段的教學,教學時,可讓生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寫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教完一段可讓生說一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夸發明家這一環節可放到學生復述完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之后,這樣教學就更緊密了。
教學總是有那么多遺憾,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在教學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集合教學反思15
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數學的第一課,就是集合。集合不僅與高中數學的許多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已經滲透到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掌握好集合的知識既是數學學習本身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數學素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而由于集合單元的概念抽象,符號術語多,研究方法跟學習初中數學時有著明顯的差異,致使部分同學初學集合時,感到難以適應,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解題失誤,形成思維障礙,甚至影響整個高中數學的學習。為了幫助同學們解決這一問題,在集合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準確地把握集合的`概念,熟練地運用集合與集合的關系解決具體問題
概念抽象、符號術語多是集合單元的一個顯著特點,例如交集、并集、補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集合與元素的關系及其表示方法,集合與集合的關系及其表示方法,子集、真子集和集合相等的定義等等。這些概念、關系和表示方法,都可以作為求解集合問題的依據、出發點甚至是突破口。因此,要想學生學好集合的內容,就必須在準確地把握集合的概念,熟練地運用集合與集合的關系解決具體問題上下功夫。
二、注意弄清集合元素的性質,學會運用元素分析法審視集合的有關問題
眾所周知,集合可以看成是一些對象的全體,其中的每一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三性”:
(1)確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應該是確定的,不能模棱兩可;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應該是互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作一個;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無次序關系的。
集合的關系、集合的運算等等都是從元素的角度予以定義的。因此,求解集合問題時,抓住元素的特征進行分析,就相當于牽牛抓住了牛鼻子。
三、體會集合問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掌握解決集合問題的基本規律
布魯納說過,掌握數學思想可使得數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領會數學思想是通向遷移大道的“光明之路”。集合單元中,含有豐富的數學思想內容,例如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等價轉化的思想、正難則反的思想等等,顯得十分活躍。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對這些數學思想進行挖掘、提煉和滲透,不僅可以有效地掌握集合的知識,駕馭集合問題的求解,而且對于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優化思維品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重視空集的特殊性,防止由于忽視空集這一特殊情況導致的解題失誤
空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殊集合,它具備“空集雖空,但空有所為”的功能。在解題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有無可能存在空集的情況,否則極易導致解題失誤。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7-03
《反思反思》教學反思03-03
《對美術教學的反思》教學反思07-03
《音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23
荷花 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8-03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7-29
春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9-29
美術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24
蕭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06
教學反思:長城教學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