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
每次上課,總感覺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動作遲緩,效率低下,并不是以學習的訴求來上課。有時心思這是為什么,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到了一點啟示!
影響學生發展進步的不僅有智力因素,也還有非智力因素諸如:個人的理想目標、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生的意志力、師生之間的`心理相融指數,個人在班級人氣指數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發展進步的影響可能超過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工作的生命線。請回憶一下我們時常找學生談心,談的是什么?無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這些內容吧?這條生命線的作用有發揮出來了吧?我們不僅要讀懂這些因素還要利用好這些因素,否則豈不做了冤大頭,白費了力氣?
教學如帶兵,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帶,每個兵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心理訴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訴求和思維習慣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鋒芒所指無不披靡。我們這些老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心理訴求才能化腐為奇、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把無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現實。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2
本節新課的導入可作如下設計: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臺灣島地圖“或一幅其他地區的地圖,問:”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么?你能從這幅圖中獲得哪些信息?“直接讓學生讀圖用圖,這種設計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采取直接通過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讓學生邊用邊學,以用促學,了解地圖的特點和如何使用地圖,初步形成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學生閱讀地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讓學生表達他們獲取信息的方法,尤其要讓那些能從地圖中獲取較多信息的學生歸納,總結自己在使用地圖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方法和體會,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哪些從來未用過地圖的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把他們推到自學的第一線。
1、關于“比例尺“,可以設計下列問題:
(1)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2)在臺灣島地圖上,從高雄到臺北,這兩座城市的圖上直線距離是多長?實地距離又是多長?如何利用圖上給出的條件計算出來?
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來完成。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地圖要素(地圖提供的基本直觀的信息)。經過思考,討論讀懂地圖的內涵,獲得更多的隱蔽的信息。
由于線段比例尺更加直觀,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首先讓學生利用線段比例尺進行量算。并且,教師要告訴大家用這種方式表現的比例尺,叫線段比例尺。
(3)同學們能否利用線段給出的比例尺,計算該地圖與它所表現的實地范圍相比,縮小了多少倍?
這個問題的提出,是要讓學生通過對線段比例尺的簡單計算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本質特征,就是實地距離縮小的倍數,即縮尺。
(4)根據你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地圖上的比例尺除了這種線段式,還會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據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推導和說出比例尺的其他方式:數學(比例)式、文字(表達)式。然后,教師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現形式不同的地圖,使學生體驗自學成功的喜悅。
2、可以設計下列活動來練習從地圖上確定方向:
(1)教師提問:“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地圖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關系又應該如何確定呢?
(2)教師出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圖,例如世界圖、中國圖、北京市區圖等,讓學生思考應如何確定地圖上的方向。
(3)啟發、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在不同類型地圖上確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以上活動設計,仍然以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為指導思想。
在教學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可以從已學過的地球儀的'方向辨別入物,讓學生復習用經緯線確定方向的方法,了解在地圖上同樣可以用經緯線確定方向。這種方法適用于小比例尺的地圖,而大比例尺地圖的經緯差比較小,這類地圖往往沒有經緯線。這時就要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一般規劃。還有的地圖標有“指向標”,“指向標”批示的方向一般是指北。
3、關于“圖例”,可以設計下列活動:
(1)教師請學生歸納總結,閱讀地圖一般需要哪幾個重要的步驟?要讀懂地圖,正確地使用地圖,需要利用地圖為我們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請學生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參考教科書提供的圖例),然后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也要指出,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很多地圖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必死記硬北,關鍵是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
總之,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應使學習地圖的過程變為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要培養學生閱讀及獲取信息的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3
討論交流、練習等活動,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調動課堂氣氛,最后,學生自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提出教學任務,出示問題情境,給出活動方式,學生了解學習目的.,明確學習內容和方法。其次,學生研讀教材、參與小結,教師分析反饋信息,完善教學。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有三點:一是呈現情境,組織活動;二是提供條件,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總結學習經驗和方法;三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保證學生自由、充分地進行學習、討論與合作交流。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采用小組為單位,實現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多向交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群體中去,從而使“小皇帝”們形成合群、合作的習慣,并在小組討論中,引入競爭機制,培養競爭意識。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4
1、老師。
高效與和諧是課堂教學的表征,內層動力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自主能動”,這完全依賴于教師如何去組織教學,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理念短板問題不解決,課改永遠走不遠。現在很多教師在追求所謂課堂教學技藝的精彩與精湛,其實如果沒有營養深厚的教學思想的根的輸出,教學技藝的`花朵就會繁華落盡凋落飄零。所以,抓實課改,讓教師頭腦中有思想,心中有學生,是轉變教學方式的根本。
2、學生。
讓學生自主能動。要在教師教學方式轉變后,讓學生逐步從內心喜歡學習、學會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所以我們要學會“放手”“授漁”“展示”。“放手”就是要真正做到三個還給,力避做保姆,教學中不去大講特講,不去精雕細琢,不去挖地三尺。也就是關注點不要總在自己怎么去教,而在學生怎么去學上。“授漁”就是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去學習。這需要孩子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去實現,在學習中實現學習的個性化,感受一點點進步中的快樂。大量的自主性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一篇課文讓學生在課前應自主學習到哪些,通過幾個層面的學習基本達到什么程度,遇到有深度的問題怎么辦等等。如果學生能日常化地去做,堅持去做,他的自學能力會呈幾何級增長。“展示”環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求質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碰撞、展示。這個過程很重要,老師的提升更重要。如何說得少說在點子上,這才是看老師能力的時候。
3、教學管理者。
要關注教育的本質,營造大環境。不跟風,不追浮名,不舍本求末,不看細枝末節。真正去事務化,工作教研化。心中有大教育、大規劃,關注教學主要關注兩點,即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我們的工作是指路、伴行、搭臺、評價。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5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四川省從去年開始的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
(一)(二)的認知
人教版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及晝夜交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P15);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P(16);動口:引導學生說明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的行星(P4)。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近兩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兩個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了對付高考,我們不得不把以往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人口的變化”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
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組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6
地理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需 要高素質的地理教師。 而地理教師只有不斷地總結, 不斷地反思, 才能不斷地成長,適應新時代的地理課堂教學。回顧半年來,在 實施新教材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收獲也有困惑,不知同仁們遇 到困惑時是怎樣想的,在這里筆者想談一點體會。 如何提高課堂討論效果? 新課程提倡和強調合作學習, 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 式,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體現,決不能流于形式,做做樣子, 應充分發揮其課堂討論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而在實際的地理課堂 討論中,雖然看起來討論也很熱烈,但有的學生卻只是做了一個 忠實的聽眾,或是爭論與問題關系不密切的話題等。交流討論結 果時,要不一個組的意見不統一;要不全班只有二、三個組有學 生舉手,等等。像這樣,課堂討論就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究竟如何使課堂討論獲得收效呢?筆者認為: 首先是確定好討論 小組及組長,可根據座位形成自然小組,可根據興趣愛好組成小 組等, 由組員推薦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學 生為組長,組長確定每個組員的任務分工,使討論在民主、有序 的狀態下進行。其次,教給學生參與、合作的方法,教師決不能 把問題交給學生后不聞不問, 要參與小組討論, 給以指導、 提示。 當學生從討論中感受集體智慧的力量、 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效益 和快樂后,會越來越主動地參與討論。再次,討論內容要明確恰 當,是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處于學生“最 近發展區”內。最后,提供充足的討論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 地參與討論、交流、整和意見與觀點。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7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制作資源能力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
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發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系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并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平等的民主關系。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
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后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
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松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
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后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發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發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絡、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于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8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9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思維、質疑,開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從而達到實現數學目標,提高學生能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最終學會發展的目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具富于獨特的個人特色的知識。”自主學習的方式多樣,本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情感投入,激發創造熱情
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創制性人格因素,這些因素將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烈、喚醒、鼓舞。”(第斯多惠語)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得投入教學情感,在教學中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愉悅情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和態度,變被動學習過程為積極主動探索過程,變學好為好學,變學會為會學。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只有積極主動的`“做”與“悟”,才能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發展。
二、問題導學,發展創新思維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研究探索。強化問題意識與宏揚質疑精神是成功開展自主學習和創新教學的切入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說過:“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但是,在學校里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學‘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段話,令人深思,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答’,而提問的權利大多是教師,這就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自主學習應從學‘問’開始,而不是學‘答’。學‘問’應直面‘原始問題’。這是揚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時機提出問題,應成為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這樣,促使學生在勤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好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創新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是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是地理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1)為學生質疑問難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沒有任何形態的水嗎?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有無存在生命產生條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嚴密?為什么喜馬拉雅山坡上發現有海生貝類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探明有煤的分布?
(2)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例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應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有同學質疑:那么在日界線以東的西十二區日期為什么要減一天呢?對于這樣的疑問,教師首先應給予鼓勵,然后經學生討論后作答,千萬不可打擊其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3)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例如:我們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許多地表形態和構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礦、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發學生質疑:板塊構造學說無懈可擊嗎?學完“溫室效應”后,激發質疑:地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都是惡果嗎?
(4)提供學生質疑問難的時空。當學生的思維囿于一個小環境、或受舊知和思維定勢的影響而無法突破時,教師要留有思維質疑的余地。例如:今天的美國就準備造一個月球,那么,100億年后,科技將會更加發達,人類是否可造一個太陽?或地球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顆恒星作“*山”呢?
(5)為學生設置“憤”、“悱”情景。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憤”、“悱”情景,使學生處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狀態,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究行動。
學生問題的提出,是學生關注未來、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的良好愿望,是學生創新品質的良好體現,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沒有肯定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肯定他們的創新精神,幫助他們發展創新思維。
三、注重實用,達成創新目標
注重實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生產生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會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運用能力,進入信息社會,大量信息以圖像數據形式出現,而地理圖像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圖像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并應用于實際尤具現實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廣泛,比如: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樓高與樓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知識,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學習過程是重點。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0
地理知識非常零碎,在課堂上,“課堂效率低”就成了很多人的苦惱。課堂效率不高,我想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教”的效率低
“教”的效率低,主要在老師。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課前沒有作好充分備課,講課倉促,我們應該把新課標的要求讀透,并滲透到教學案中。
(二)是課上要語言表達欠準確,過度重復,我們應該語言簡潔明快,清晰流暢。
(三)是課后沒有及時復習鞏固,沒有給學生反饋。我們應該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更正、修改、講解,使學生及時糾錯。
二.“學”的效率低
“學”的效率低,主要在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什么學生習效率不高,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上課不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解,走神,做小動作,沒有緊跟老師思路。
(二)是不懂不問,有不明白的問題,沒有向老師或者同學請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三)是沒有做練習題,沒有及時復習。只有反復練習,進行強化記憶,及時復習才會盡量減少遺忘。
三.“溝通”的效率低
教與學密不可分,完成教與學過程的紐帶就是師生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很大程度上師生的.溝通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一個學生喜歡和某學科老師溝通,那么往往這個學生的這一學科學習成績也會比較好,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愛屋及烏”的道理。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往往會使學生喜歡老師,這樣也會喜歡老師所教的科目。反之,就會產生厭學。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課上老師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不論是提問的形式還是討論的形式,在課堂上基本沒有。
(二)課下老師沒有找學生進行談話和分析當前的學習情況,沒有充分發揮課代表和小組長的作用,不了解學生學習進展,不及時采取相關的教學調整。
以上是本人分析的課堂效率不高的幾點原因,以后我們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引起注意,及時改進,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1
在九月份的教學中,總體上感覺教學效果還可以,學生學習比較認真,但是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七年級學生整體素質比較好,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興趣較濃。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并且經常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思維活躍,聰明好學。但是,通過作業來看,也出現了問題,發現學生知識掌握的不扎實,不應該出現的錯誤也出現了,.課堂上講過的知識也不會,覺的不可思議,所以以后在課堂上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八年級學生上課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還有溜號的'心不在焉,學習氣氛不好。我發現之后,及時采取措施,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習興趣。經常提問那些喜歡溜號的學生,讓他們投入到學習中,督促他們學習,而不是置之不理。我想通過努力能夠收到一點效果,而不是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這樣做才是一個教師應該盡到的責任。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有效措施,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2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以下是針對自己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
“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干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干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系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通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并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說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通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為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內容。
通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中學生,正值求知欲、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了,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5、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3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初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于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志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并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布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鑒于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信息,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后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于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并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后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么地形為主、有什么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么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導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4
①、新課導入的效果明顯。
以澳大利亞特有動物和景觀圖片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提問:“這些動物和美麗的景觀位于哪個國家?”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再結合學校組織去澳大利亞的冬令營活動,設問:“如果我們現在(10月)去澳大利亞旅游,需準備什么季節的衣服?”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導入新課,形象生動,和學生生活相結合,在教學一開始就“點擊”到學生的興奮點.
②、教學過程中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考。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課堂上我說澳大利亞有一共有1。5億只羊而人口不到20xx萬,每個人平均八只羊,我剛說到這里,下面的學生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我發現學生對這個特別的感興趣,于是我就趁機擴張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知識點,我看見大家聽的非常認真。下面我又叫學生講一下自己對澳大利亞了解多少?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的'高,但是由于時間原因,不能讓大部分參與進來。
③、課件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課件中我運用了大量圖片和相關視頻,可愛的動物,美麗的城市、逼真的卡通、直觀的地圖,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非常好。
當然,課后仍然感到有許多不足之處:由于時間原因,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面不廣。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5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問題 師生互動 知識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下面我主要談談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 對課前整體教學設計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著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并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于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為什么會因為“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為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征。
(5)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并了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難道是學生太笨了嗎?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積極
思考問題嗎?筆者曾這樣問過自己。后來仔細思考,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問題不正確;或問題太難;或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足;或缺乏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等等。針對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教師不能盲目、隨意地提出問題,要仔細斟酌:1、對不明確的問題加上限制性條件,使答案控制在某一范圍內;2、設計問題時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問題難易程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既有一定的難度,又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回答;3、給學生充足的分析思考問題的時間,教師要想到學生在問題的理解上,速度要比教師慢得多,不可急于求成,特別是較難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分析思考問題;4、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一般方法,如分析某地的氣候特征,要從氣溫和降水等方面來說明。分析某個大洲的地形特征,要從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地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等方面來說明,等等。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區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布局各個分區,但對于具體的理由,怎樣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于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布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并講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區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為工業區布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污染。我問:那你認為怎么布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么工業區污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去探知。另有學生說:老師,我們覺得我們揚子中學布局也不合理,太鬧了。學校應該要求寧靜的環境,而且我們學校周邊有網吧、游戲機房等。我們有些學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飯就溜到網吧、游戲機房玩。而附近的崇明中學、東門中學等新造的幾所學校設計合理:既離城鎮不遠交通便利,又不是鬧市區,環境幽靜??”。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后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于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扎扎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識點傳授。在以后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并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_地理教學反思03-10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0-07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0-07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0-07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09-10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09-10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07-28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2-27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01-27
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