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
教學后記主要是把課堂教學的成功和不足寫在教案后邊或旁邊,也可用另外的紙寫成教學隨筆,教學隨感錄,附在教案的后面。這樣就形成一個完整教案,成為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參考。這是師范生一開始從教就應重視的工作,就需要培養和訓練的一項教學基本功。
備課是教學的設計和準備;上課是教案的實施和體現;后記則是教學的回顧和總結,三者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師本人對自己的經驗分析則會帶來重大的收獲。”課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行動能力和教案等方面及時做出分析總結,就能了解教學中的得失利弊及緣由,便于吸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從而調整和彌補工作中的過失和不足。許多優秀教師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這與善于不斷及時做課后分析總結是分不開的。但我們往往忽視這一環節,不重視寫教學后記,課完就完。其實寫教學后記好處很多,它能幫助我們積累教學經驗,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一般說,新老師沒有教學經驗,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教學后記就是積累最好的方法。教學后記把得失記錄下來,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否則很快就會遺忘。通過認真思考總結,把這些得失記下來,加以分析研究,以后碰到此類問題就心中有數,失誤或不當就能避免。從而幫助我們積累教學經驗,也促使我們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教學后記能為教學研究積累資料,是我們個人教學業務檔案的重要內容。
寫教學后記,可把零散的教學經驗,教學偶得集中起來,經過系統整理,就會是較高質量的教學經驗。把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的東西,將會更好地指導我們教學實踐。()而寫教學后記就會為我們搞教學研究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料。同時,每一個有志于教育事業的青年老師,都應建立起自己的教學檔案。它的內容包括教案、習題選、試卷、輔導資料、作業練習、試卷批閱記錄、學生成績等,作為教案組成部分的后記,則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寫好教學后記,這對現在成長,將來的提高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練筆,是我們練筆的好形式。老師整天忙于各課、改作業,對練筆之類往往無暇顧及,寫教學后記則是最好的練筆。教師不練筆,久而久之,文思就會枯竭,作文章時,便不能表情達意。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練好筆是迅速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寫教學后記來促使練筆,則是一種好方法。內容豐富,不拘形式,有話可寫,得失體會,雜感隨筆,均可信手寫來。
一、教學后記的內容
教學后記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有關教學的什么都可錄,什么都可記,什么都可寫。對于師范生來說,大致可從自我感覺、學生信息反饋、評課意見三個方面的內容著手,分析記錄總結以幫助我們寫好教學后記。
1.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主要是記錄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內容,及時把每一堂課最主要的得失回顧記下來,以便抓住主要的經驗教訓,概括總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諸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目的是否客觀,重點難點是否抓準,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適,預習、自學:復習、提綱、導語、結束語、板書等設計是否恰當,以及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方法,教學的應變,教學的效果等方面的感受都是記錄分析總結的范圍。
2.學生信息反饋
主要指學生的表情變化,是否專注,注意力是否集中穩定,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和諧,師生情感交流是否融洽正常,學生發言是否積極,教學效果是否滿意。一般說來,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發言,反之則學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緊皺眉頭,氣氛沉悶。學生的這些信息反饋,課后及時記錄下來,總結經驗,分析原因,找出對策。還要分析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訓練能力的情況,學生是否能按預定的要求,在知識技能諸方面獲益,教學任務是否圓滿完成,目的是否達到等等,都是了解分析記錄總結的范疇。
3.評課意見
主要是傾聽聽課老師、指導老師以及聽課的學生的意見,及時地把他們的意見記錄下來,根據他們的意見,幫助自己分析歸納總結,寫好教學后記。
除上述三方面外,要記的內容還很多,特別是教學中的點滴之見,即除教學共性以外的屬于個人獨到的見解,個人水平發揮的個性的東西更要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豐富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經驗;教學過程中的失誤,無論大小,都應整理記
錄下來,以便今后改進、彌補;學生中的閃光點,也是記錄的重要內容,如課堂上學生的問題、答題及課后作業練習,都可能會有不少獨特的見解,特別的做法,把它們記錄下來,做分析整理,將會有助于拓寬教師的思路,改進教學。這些也都是教學后記應記錄分析整理的、非常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后記內容的來源途徑
教學后記的內容,來源途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自我回溯、反思作出分析
執教者本人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的情況,能力及成敗的感受,體驗最敏感,最真切,最深刻,每次教學都會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豐富的感性材料。這就要求我們每次課后,都有必要坐下來仔細地追憶,體會和分析,這是我們教學后記內容來源的主要途徑。
2.廣泛收集意見,加以分析整理
指導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對象、教學實際又非常了解,他們最容易發現問題。他們的意見具體,針對性、指導性強,會給我們很多啟發,使我們獲得教益。同事同學看問題也比較客觀、實際,容易結合各自的教學實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來評價分析同伴的教學,這會更親切,更易消化吸收。所以他們的意見是我們教學后記內容來源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廣泛吸取,認真分析整理總結。
3.從各方面吸收教學對象的反饋信息,記錄分析
課堂教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效果最能說明教學是成功,還是失敗。因此,學生的反饋信息,也是我們教學后記內容來源的重要途徑。因而,我們要全面地收集反饋信息。我們可以找學生個別談話或座談會,問答調查,統計分析;也可以檢查學生的作業練習,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情況,以此對課堂教學評價;也可向家長了解,同家訪結合進行,既可增加豐富家訪的內容,又能更廣泛地吸收反饋信息,然后再結合上述三個方面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實際的正確判斷和評價,寫出教學后記。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2
根據主題活動《小小蛋兒把門開》今天我組織了美術活動《彩蛋》,蛋寶寶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東西,小朋友甚至每天都能吃到,但是幼兒看見的蛋寶寶是一種顏色的,而這節美術活動是讓幼兒感受蛋寶寶穿上衣服后變成了有鮮艷的顏色和好看的圖案的彩蛋了,從而在繪畫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藝術的美。
第一、兩條目標的定位都在于技能方面,缺少情感的目標。
小班幼兒應以情感和興趣為主,而本活動中我所訂的目標太多于技能化,注重強調技能,卻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可以將目標改為注重色彩搭配和通過畫彩蛋來感受藝術的美。
第二、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達成度不夠,并有所偏離。
第二條目標為嘗試用簡單的點、線等花紋裝飾雞蛋但在我執教的整個過程中卻未將這條目標進行解決,而是草草帶過,沒有給孩子經驗的一個提升,而在欣賞過程中,圖片上的彩蛋以線條和簡單的小圖案居多,可以將第二條目標改為嘗試用線條和簡單的小圖案來裝飾。而且我的示范圖過于復雜,與目標也不符合,在示范時可以征求幼兒的意見,但也不能一味的照著幼兒所說的意見進行示范,我應該加入目標中所需要達成的內容進行示范,這樣會更有針對性。以前上的美術活動都是提前準備好范畫讓幼兒欣賞,而這次是第一次當場和幼兒一起來畫范畫,由于經驗不足,大大的偏離了目標,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改進不足之處,讓自己不偏離目標,將目標把握好。
第三、引導環節很重要,教具需要有針對性。
本次活動中,欣賞環節的圖片太廣泛,準備的蛋寶寶太多,不具有針對性,不能讓幼兒很好的欣賞到本次所需要達成目標的幾幅關鍵的畫,幼兒變得漫無目的,導致后來幼兒進行繪畫時畫出的畫都是隨意性的,在這方面,我在課前還考慮的不夠充分,在以后的美術活動中,我將在課前考慮的更充分一些,特別是在選擇讓幼兒欣賞的畫應該更有針對性,能讓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第四、講評環節問題過于簡單,幼兒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
在講評環節中我只是問幼兒你最喜歡哪個蛋寶寶,為什么?在幼兒回答時我也沒有及時的進行有效的'總結,讓幼兒得到提升。可以將問題變得更全面一些,可以問你畫的蛋寶寶用了什么裝飾的,用了什么顏色?讓講評更有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小班的美術活動不應以技能為主,應該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讓幼兒在原有的經驗上一點點的進行提升,他們還不懂得什么是點、線,對于幼兒原來的經驗這樣的跨度太大,幼兒消化不了,或許將本堂課定位在色彩上會更好,讓幼兒去感受色彩帶來的美和自己所畫的不同的圖案所帶來的美,讓幼兒覺得其實我這樣畫也是美的,讓幼兒感到自己成功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通過本堂課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去改進,并深思自己在美術活動中所缺失的東西,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并且不斷的去學習。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3
對幼兒來說,一個個泡泡又美麗又可愛,有大的,有小的,很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表現美的愿望。所以在本學期的美術優質課展示活動中我選擇的小班美術活動《美麗的泡泡》,在材料的運用上有別于其他傳統的美術課,首先,采用油畫棒來畫泡泡,然后再用顏料來請小朋友涂刷底色。通過刷色,引導幼兒學習刷畫的技能,因為刷畫最后出來的效果比較突出,在視覺上有沖擊力,適合小班幼兒的審美特點。
本次活動我以學習用圓畫泡泡,表現大大小小的圓圈泡泡為學習重點,排刷是小班幼兒第一次接觸,所以怎樣用排刷刷畫就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整個活動一共分為6個環節:導入部分;魚媽媽吹泡泡(教師示范講解);給泡泡拍照(教師示范刷色);幼兒操作;欣賞與評價;結束部分。第一環節:我所采用情景導入,運用《許多小魚游來了》的音樂,帶領幼兒模仿小魚游的動作,并結合出示范例圖片導入活動。我創設情境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幼兒自然而然地進入主題。第二環節:魚媽媽吹泡泡。我采用的是觀察法,我運用兒歌式的講解語言示范給泡泡涂色:“油畫棒,轉呀轉,這頭那頭手拉手,吹成一個大泡泡(小泡泡、紅泡泡)你們想吹什么顏色的泡泡呀?哦!紅泡泡和黃泡泡還會親親嘴呢!看!這個泡泡還會躲在大泡泡的懷里呢!”這部分以兒歌的.形式進行講解示范,幫助幼兒掌握繪畫技巧。第三環節是給泡泡拍照(教師示范刷色),如何讓小班幼兒在一開始就能夠清晰領悟刷畫的技能,我認為老師的示范講解很重要。所以我還是運用兒歌式的講解語言示范給泡泡刷色:“小排刷,手中拿,紅色水里走一走,舔舔干,走到紙上來拍照,這邊刷到那一邊。”淺顯易懂的兒歌指導語和直觀的動作示范,能夠讓小班幼兒一下子就感知到動作要領。第四環節幼兒操作,在幼兒操作過程中,給與鼓勵和肯定,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并給予正確的評價與指導,提高幼兒創作的積極性。第五環節:幼兒相互欣賞作品,主要是讓他們圍繞幾個問題來評價:誰的小魚泡泡吹得最好看?誰給小魚拍的照片最干凈?第六環節結束部分:小魚們吹了這么多漂亮的泡泡,魚媽媽帶你們到外面去做游戲。活動前后呼應,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結束活動,體驗活動的有趣和快樂。
整個活動從孩子們的作畫效果來看,小朋友都畫出了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圓形泡泡,而且刷色后的畫面效果很不錯。但在細節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就如劉老師在點評中講到:活動中如何更加凸顯藝術性?開頭導入活動,增加小魚吐泡泡的情景,為下面作好鋪墊;教師的小結提升語言可以更美化和藝術感;幼兒創作時可以增加一點背景音樂;展示方式上,可以采用三組不同的涂色的區域,將幼兒的作品張貼在海底珊瑚或海草做成的泡沫底板上,孩子們刷好底色后,可以直接拿起立在地上進行欣賞評價,這樣既美化又有一個平臺,而且還不會擔心顏料滴下來。劉老師的精彩點評讓我受益匪淺,力求在以后的活動中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4
《窗》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所寫的一篇小小說文中講述了兩個病人在病房里發生的與窗戶有關的故事,構思精巧,人物鮮明,內容精練而寓意豐富,對于正值生理和心理急速發育而又動蕩時期的、世界觀正在形成中的初二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一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二是體會小說對比手法的運用和巧妙的構思;三是正確認識人性的美與丑教授這一課,我希望能做到淺文深教,盡量由課內多拓展到課外,多聯系實際,使學生培養起聯系實際來閱讀文本的習慣,使學生的內心能真正有所觸動。
前三次試講時,在“情境導入”環節,我總因為緊張和習慣了的嚴肅狀態沒辦法將導語說得生動而在這一節課上我改善了授課時語氣較為生硬的毛病,很快就將從沒和我一起學習過的學生帶入到了我所描繪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文。
“預習展臺”這一環節中,兩項展學任務的完成充分展現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預習成果,復述故事情節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印象這一環節鍛煉了學生們參與課堂的勇氣、自信心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字詞的發音還不夠準確,結合圖片復述故事情節時過于詳盡,不能做到用較簡潔的語言來復述主要的故事情節在我的及時指正和指導下,學生們既及時地解決了預習基礎知識時存在的問題,又了解了復述故事情節的小技巧加上教師的鼓勵,相信學生們課后會有興趣、有意識、主動地去提高自己用簡潔的語言來復述故事情節的能力——一項重要的口語交際能力。
由于本文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人物形象的分析難度也不大,而在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和文章巧妙的構思這兩個方面,學生們分析理解起來可能存在困難,在對小說主題的理解上也可能會產生多元化的解讀,因而我在“合作探究”環節設置了三個由淺入深的教學問題,不設置專門的問題來探討小說的主題,而由對“如果把結尾改成‘他看到的是那座美麗的公園’,你認為好不好,為什么”這一問題的討論順勢引入小說主題的開放式解讀這樣,學生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共同討論出了他們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給予了肯定和表揚遺憾的是,在討論文中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我插入提問“靠窗病人為什么要為同伴描繪窗外的美景”這一問題,接著又讓學生分組朗讀描繪美景的段落,最后給出的朗讀評價和指導都不夠具體這一處理,使得“合作探究”環節的進行超出了預計的時間安排,影響了“拓展延伸”環節的充分開展為了使課堂有更多朗朗書聲,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使得本節課有面面俱到的嫌疑其實,真實有效的魅力課堂不應該每一步都死守教學設計!只要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得,重、難點突出,自然流暢,學生、教師、文本產生共鳴后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堂反而更真實、有效、有魅力。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外資料,聯系實際來寫微博,表感想,談想法,自由的課堂氛圍讓教師和學生們的思想有了交集和碰撞在對課文故事和現實問題的思考中,大家的內心都有了觸動,對人性的善與惡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比以往更深入的思考最后的作業布置和課外閱讀篇目的推薦都很合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
這次授課我踐行了“先學后教”和“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理念本人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課文,倡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學會合作解決問題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實現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閱讀、思考文本的閱讀習慣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堅持課外閱讀,不斷提高語文的閱讀感悟能力。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5
我上的一年級的音樂課內容是唱《大樹媽媽》這首歌,在備課時我想到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節課的教學基調卻是溫柔抒情的,如何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輕柔地演唱呢?基于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音樂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特點,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靜心地、深刻地體味音樂之美。一開始我先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大樹媽媽》的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它的個子呀好高好高,每天舉著茂盛的枝葉為小花、小草、小螞蟻們遮風擋雨,大家都管它叫大樹媽媽!有一天,飛來了一只迷路的小鳥,這只小鳥找不到媽媽了,它疲倦地停在大樹媽媽手臂上急得嗚嗚哭!大樹媽媽說:“別哭別哭,孩子,我就是你的媽媽!”大樹媽媽用樹葉做成了一個溫曖的搖籃,隨著風兒搖呀搖,搖呀搖。
在大樹媽媽的`懷抱里,小鳥甜甜地進入了夢鄉!風來了,雨來了,大樹媽媽用樹葉編織成小傘為小鳥遮風擋雨。聽,大樹媽媽微笑著為小鳥唱起了搖籃曲,多么溫柔,多么好聽。小鳥幸福地笑了!于是我就播放《大樹媽媽》這首歌,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里了!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媽印象時,小朋友們說得可好了,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小鳥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濕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懂事了,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這也是學習這首歌的目的之一呀。孩子們被感動了,學起歌來也感覺輕松多了,我讓他們扮演大樹媽媽,一邊做搖搖籃的動作一邊跟著音樂輕柔的演唱,我好高興,第一次發現他們聲音還可以這樣的美。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6
《項羽之死》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五單元的一篇史傳性散文。在講解本課時,我采取了一種自己沒有嘗試過的講授方式,兩個課時全部自己講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課,這也算是一次實驗吧。
教學目標設定為2個,即:
1、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把握項羽的鮮明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
最后就其課堂效果來看,大部分達到教學目標
本課設定導入部分,是文學常識即什么是史傳性散文,然后引入課文《項羽之死》是司馬遷描寫的最為悲壯的場景。教學的主體部分就是對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譯講解課文,同時提醒重點詞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課分的段落分別是三個場景,所以在講完一個段落后都會進行總結在這個場景中體現了項羽什么性格,怎樣表現的,然后進行總結。最后分析項羽的性格,確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課是最古老的講授方式,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但是教師也有時間講解更多的內容。對于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結合值得自己多加嘗試。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7
這個學期我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三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于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資料,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于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資料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后步入社會有所幫忙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資料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主角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理解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忙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到達目標的途徑;明白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潛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用心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用心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用心性。
2、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潛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并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潛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構成基本技能技巧,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潛力的培養一向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鑒了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A、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資料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B、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僅能夠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資料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資料。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來選取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潛力。”《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資料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資料、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透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到達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情緒。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科學課中自己怎樣做實驗,發現什么,情緒怎樣等都是難得的題材。如我班的學生以《科學》課中的題材寫了一篇題為《水的變化》、《搞笑的動物》、《我會造紙了》等作文寫得比較流利、通順。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學生能寫出童心、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在學科融合中學生能放飛想象、開拓視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現出童心、說出真話,這樣才有佳作的出現。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齊茁壯成長。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8
《小馬過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主,時時刻刻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為主軸。
一、以復習導入,整體把握課文。
開火車讀課文重點詞語,再讓學生輕聲齊讀,邊讀邊想象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試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課文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簡單并完整地表達出來,接著再讓學生跟著老師復述課文主要內容。這就不僅回顧了上節課所學,對文本有了整體把握,同時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在引導過程中,發現學生大部分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但是在復述課文內容時顯得太繁雜,還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把整個故事表達清楚,這也是今后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的重點。
二、精讀品悟,指導朗讀。
閱讀是表達交流的基礎,而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課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我注意以情感推進朗讀活動。抓住小馬、老牛、松鼠、老馬的語言,例如抓住表現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自內心的焦急、擔憂,抓住小馬的“低下頭”,說話吞吞吐吐,理解小馬明白了老馬的話后的難為情。通過理解關鍵詞,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課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過分角色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加強知道學生的朗讀,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注意以激勵性評價推進朗讀活動、師生賽讀,情景表演這些活動的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豐滿,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深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導思索,突破難點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老牛和松鼠的話錯沒錯?小馬試驗的結果為什么和它們說的都不一樣,是河水在發生變化嗎?2.如果是一條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過這條河,問問你,你該怎樣回答它們?經過討論學生明確,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但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為它們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確,處理問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判斷,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經驗主義的錯誤。
四、拓展延伸,交流體悟。
引導學生思考,學了課文后小馬、老馬、老牛、松鼠,最喜歡誰。學生獨特的思維正是其學習個性化的體現。保護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個性化學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相同,這就意味著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但是教到此處,我發現孩子們普遍喜歡小馬和老馬,對松鼠和老牛則反應淡漠。雖說對于人物形象的的品讀,仁者見仁,不可能做到平均用力,且松鼠和老牛形象也非本課重點,但松鼠和老牛的形象竟未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說明此課語言文字挖掘尚有欠缺,若能抓住表現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自內心的焦急、擔憂,及以事實說話的認真勁兒,松鼠的形象應該會逐步豐滿起來。
以上是教完這篇課文后,自己的一點小小反思。當然以后的路還很長,這節課給予我的收獲還是較多的,我將吸取好的方面,繼續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對于還不好的地方,繼續學習,繼續反思。
《冰融化了》是基于學生在實踐水結冰的課堂后展開的,應該說難度要明顯小于水結冰,這是因為冰融化這個過程,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往往側重表面的一些變化,而缺少對本質屬性的了解。
其中,學生們對于冰在融化水的過程中,溫度的轉變有著自己的理解,并且表現出層次的不同:學困生學生對此是無知的,并且沒有任何根據的胡亂猜測(這是科學探究活動以前常見的學生的狀態,對相關知識表現為空白)。有的說,100度,有的說一千度,這都是瞎說。還有一部分學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能夠有根據的預測冰在融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比如預測冰融化過程中,水的溫度可能上升到10度(實驗室空氣的溫度)。在此,學困生得以學習了科學學科分析、預測的皮毛。兩個班教下來,幾乎沒有學生認為冰融化期間的溫度會保持在0度左右,這從他們在做實驗過程中老是抱怨為什么溫度總是0度可以看出,所以這節課的前面部分非常有意思。
后一部分就是熱鬧了,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對此學生們大多數能夠提出加熱的方式(加點熱水、微波爐加熱、加點熱油、在太陽下曬等),這個部分就是學困生也感覺有話可說,挺積極的,而極少數學生能夠提出來吹風,加鹽也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這些學生的經驗相對就豐富多了)。于是,按照書本上的方法,我準備了形狀、大小相同的冰塊,裝在塑料袋中,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比賽哪個小組融化的快。學生們為了加快速度,都不遵循規則,但是里面表現出的團結、協助還是讓我非常地感動。就連學困生也是積極參與其中,比如有位學生把冰塊捂在水中,一個小組都把手放在一起,還有學生把冰塊放在衣服里或者用嘴拼命的吹氣加快冰融化的速度,雖然最終學生多數都不會記錄時間,但是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們在做好科學探究的同時,對科學課業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更有著團結合作的精彩表現,這些已經足夠。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9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引導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
二、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復思考應該怎么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三、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四、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只有個別學生說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就會著急,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今后還應注意耐心引導,有效地引導。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0
抓住重點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我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為朗讀的亮點。教學中我以幫元元找回分鐘為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為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語言。
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
中的“等啊等,一直”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后體會,再帶著體會到的感情朗讀。在追趕公共汽車一幕時,結合插圖,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再抽學生表演,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兩次嘆息時,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在課堂的結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幾條,送給學生。讓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鐘。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記第一段歌詞。
2、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學習知識,并參與表演加強記憶。
3、通過表演,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熱愛小燕子、布谷鳥的情感。同時,讓學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萬物生靈才顯得更美。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說春天)
1.播放《小燕子》,師生律動進教室。
2.用語言敘述春天(景色、動物、事物等)。
(1)師:春天來了,我們周圍的許多事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能說一說春天嗎?(引
發學生用語言來描繪美麗的季節:花、草、樹木……)
(2)觀看課件:春天景象
3.模仿布谷鳥叫聲呼喚春天
布谷、布谷、春天來啦!
二、寓教于樂(扮演春天)
1.導語:布谷鳥的叫聲如此動聽,把春天給喚來了,教室里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每一位小朋友就是一幅美麗的畫。
2.音樂游戲:扮演春天
方法:師生共同模仿布谷鳥的.叫聲。
叫聲喚來了春天,每一位小朋友做好一個造型動作(花、草、樹、動物等)隨著《布谷》旋律做動作,要求跟著音樂的節拍律動。
三、創造表現(歌唱春天)
導語:春天如此美麗,讓我們一起用歌聲來歌唱春天。
1.聽錄音范唱歌曲《布谷》,思考:歌曲有幾段?是幾拍子的?
2.聽師范唱歌曲,生拍手用三拍子的節奏為歌曲伴奏。
3.學唱歌曲。
(1)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2)隨琴輕聲演唱歌曲。
(3)找出不易演唱的樂句,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4)師生接唱。
4.啟發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完美結課
教學反思:
《嘀哩嘀哩》,是一堂音樂活動課,上完之后,竟然得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我們無法想象到的,在以前的課堂中,我一直以為學生是要手把手地讓學生自行的去學習知識,在活動中培養對音樂的興趣。
一開始,學生們在聽音樂的時候,因為教材上的音樂和課本里的音樂有點不同,學生們唱的亂七八糟,后來跟孩子們講講之后,講清楚了,他們唱的還不錯,在比較熟悉了這首歌曲之后,我把他們排成了4支隊伍,圍成一個圈,讓他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來編排動作來表演。
在十分鐘之后,開始檢查他們的成果,他們表演到的是我意想不到的好,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活動中玩的很開心,有的同學圍成一個圈,手拉手地做跳舞起來,有的同學快樂、整齊地拍著手唱著歌,有舞蹈基礎的同學還把平時的積累運用了上來,還有的同學像小鳥一樣歡樂地“展翅飛翔”。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經濟生活》的開篇部分,知識含量較大且內容較為抽象,理論色彩濃厚。本課講了《經濟生活》中最為基礎的概念,例如商品、貨幣、紙幣等等,這也是現場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掌握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對于后面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后續經濟理論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二、執教情況分析
梁老師執教的這節復習課,主要由核心知識、知識體系、易混知識點、高考典題以及作業講評五大部分構成。從上課實際來看,梁老師嚴謹細致,準備充分,注重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易混知識點的歸納,運用對比歸納的教學方法值得學習。還特別注重講練結合,特別選擇了一些高考典型題目供學生練習鞏固,應該說,高考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一定的導向性,使用價值比較高。此外,整節復習課思路清晰。例如在第二部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時候,梁老師按照“商品——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的理論邏輯展開,并在指導過程中逐一展開具體的知識點,最后做到了點面結合。整節課,學生氛圍較好,互動也比較順利。
三、借鑒學習之處
1、咬定基礎內容。要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的備課環節尤為重要。梁老師憑借著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知識點把握應該說很扎實很到位,所以準備也很充分,全面把握知識點,不留死角。
2、構建知識網絡。高考是在知識交匯點上命題,所以網絡一定要清晰。梁老師通過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線。使學生在理礎知識的基礎上,將自己所掌握的一個個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實現知識的系統化,這樣便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識,更好地記憶、理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高考典題。復習過程中,梁老師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理并向學生展示近年高考題,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某一基礎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住對某些知識點處理的深淺程度,從而提高復習的效果。
四、建議探討之點
1、可否把第一部分“核心知識”的`基礎概念和基礎知識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花時間去復習。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在第二部分構建知識網絡時一并檢查、回顧。
2、關注時政熱點,激發學生興讓學生在應用中掌握基礎知識。高考政治試題,往往以時政、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作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復習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宏觀把握、微觀切入”之原則,將時政材料引入課堂,作為教材的延伸。這樣,還可以使復習課更活躍一點、更豐富一點。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3
糾結了整整三周,只為這一節課。這節課講完了,我還在繼續琢磨……
我比較小心眼,不夠灑脫,一些小事,喜歡往心里去。就像飛到蛛網上的昆蟲,不斷掙扎,也許奄奄一息時,才知道多余的掙扎并不能讓自己解脫。徒增的煩惱讓我感覺工作的不幸福,也許,我該深度反思一下,首先,該讓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這堂課的效果是預料之中的,并不是一堂有效地課。我想找些優點,讓自己覺得并不算太遭,然而,再多的優點也不如那個致命的'缺點犀利。我不能很好的把握課堂,對于學生的交流討論,沒有給與及時的肯定和指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是沒有條理,說出的語言不夠準確,我并沒有給與正確的指導,讓學生有所進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得注意,對學生有效指導。
從工作開始,我遇到的學生都比較乖,我不常用激勵、表揚,課堂上鼓勵性的語言很少。慢慢的,形成了不及時評價學生答案的王老師,不善于用激勵語言的王老師,聲音沒有高低起伏的王老師。本來應該有聲有色的課堂,變得簡單、平淡,不再吸引人。
火焰燒盡了森林,大地失去了生命,四周一片寂靜。然而,沒有了生命的課堂是多么的可怕。是時候該來場大雨,澆灌深埋的樹種,讓森林從獲新生。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4
今天下午中心校領導和各校校長一起聽了我的一節文明禮儀課。這節課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先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一)教師抓住了課上生成。
我這節課是遞物接物禮儀。上課之前我故意把書放在教室后邊的桌子上。上課時,我故意說:“我的禮儀書放哪了呢?”這時候倪順新同學告訴我:“老師,您的書放在后邊桌子上了。”我說:“你能不能幫老師拿過來?”他說:“可以。”這時候他去后邊給我拿書了,可是校長這時正在拿著禮儀書看,聽到我要書,校長便把書遞給了倪順新,倪順新從校長手里單手拿過書就給我送來了。由于要上禮儀課,同學們都很注意,當他把書拿到我面前時是雙手遞上的。當我接過書以后向他道了謝,并讓他回座位。這時我問同學們:“你們誰愿意對剛才倪順新同學給老師遞書的過程進行一下評價?”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認為他很有禮貌,他是雙手把書遞給老師的.。”很多同學都表示認同,因為他們都把目光放在他遞給我書的過程了,忽略了從校長手里接書的過程。我又進一步引導:“有誰注意他是怎么從校長手里把書接過來的嗎?”劉雅琦同學說:“老師,我注意了,他是從校長手里單手把書接過來的。”我說:“你們認為他的做法對嗎?”這時,倪順新自己站起來了,他說:“老師,我知道自己錯了,我應該雙手從校長手里把書接過來,我這樣做是對校長的不尊重。”我說:“那你應該怎么做?”他馬上對校長說:“校長,我錯了,請您原諒我。”得到校長的原諒后他坐了下來。我隨即對大家說:“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遞物和接物也是要講禮儀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遞物接物的禮儀。”我從這個小片段引入了課題。
(二)學生們超長的表現。
這節課,我讓學生們自學遞物接物的原則和方法。沒想到學生們能快速的學以致用。她們的表現簡直是太棒了!特別是在知識運用環節,我讓學生們自己排練并演一演導學稿上的內容,要求有故事情節,時間是八分鐘。在短暫的排練后各組進行展示,讓我沒想到的是,同學們編排的太精彩了。特別是王銀輝和郭聰聰兩名同學在演借書過程時,加入了打電話的情節,很逼真。還有倪順新他們組,三個人一起上,導演了一出推銷員上門送筆順便發單位的宣傳材料。所有同學的演出基本上都符合標準。
二、不足之處:
(一)教師課上說的還是太多,不能完全放手。
(二)沒有充分的給足學生的展示時間。
通過這節課,我認為,我們教師要充分的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敢于放手,學生就很可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文明禮儀課教學反思
關于教案的教學反思15
在活動前我認真的分析了活動教案,我覺得最后畫畫的環節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也許能說、會表達,但是不一定能把自己說的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我把最后一個環節改成了在教室里下一場糖果雨,我想小班孩子的天真和童趣,會更喜歡這種有趣的`情景體驗,也更容易讓他們感受故事中人們的快樂狀態。
在整個活動的執教過程中,自己覺得還是比較流暢的,當然也會存在一些問題。當我拋出第一個開放性問題,如果那么多好看的糖果從天上像下雨一樣落下來,你會怎么做時,一下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的空間。有人說拿一把傘打開,把糖果接住;有人說伸出雙手接住;有人說快去撿;還有人說拿個網把它們網住。孩子們的回答讓我覺得欣喜不已,沒想到他們的小腦瓜里有這么多的鬼點子。通過分段講述故事,幼兒基本能在老師的提問中,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開放性的提問如果你是天空里的魔法師,你會下一場什么雨?又一次為幼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人說下一場蜜蜂雨;有人說下一場傘雨;有人說下一場蝌蚪雨等,最后我變成了魔法師,在教室里下了一場糖果雨(撒糖果),孩子們看到那么多五顏六色的糖果激動不已,都想去撿來吃了,在快樂的氛圍中結束了此次的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不足的地方沒有在分段講述后完整講述一遍故事,讓孩子們有一個對故事整體的欣賞。從家長的反饋來看,她們覺得這樣的活動孩子的思維活躍了,想象力得到了培養,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了一些知識。當然我也會認真聽取有些家長的意見,如要多關注那些不主動舉手發言的孩子,調動他們思考和回答的積極性。
【教案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案的教學反思01-26
教案教學反思12-13
教案的教學反思01-26
教案的教學反思01-26
《山寨》教案及教學反思12-19
《風箏》教案及教學反思01-28
aieiui教案及教學反思04-06
小班教案的教學反思03-28
《海》教案及教學反思03-02
線上教學反思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