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教學反思(通用21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
本文是略讀課文,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充分發揮孩子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地學習。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后資料袋。使他們初步了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獲,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里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2
《絲綢之路》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西部”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選擇這篇課文作為本學期的青年教師匯報課,是因為我覺得它有豐富的內涵和厚重的底蘊,想嘗試帶領著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領略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華文化中,令人驕傲自豪濃墨重彩的一筆,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發展。作者接著還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
對于絲綢之路,不論是時間距離,還是空間范疇學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覺得作為華夏子孫,絲綢之路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并為之驕傲的歷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矗、凹”等九個字詞。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學難點: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新課時,先向學生呈現出葡萄、核桃、黃瓜、石榴四種事物,并告訴他們這些事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是被當成貢品只有皇帝和貴族可以享用,因為它們的原產地并不是在中國,所以稀有而珍貴。提出疑問為什么現在卻成為身邊普通的事物呢?順利引出了課題《絲綢之路》。接著提出問題“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絲綢之路如何得名?絲綢之路主要線路?”檢查學生預習作業,在學生反饋后,為了讓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視頻。
因為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自讀自悟為主。出示學習提示:“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流利,找出生字反復讀。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提問學生“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作為主線,引領學生探究為什么中國使者把這條道路稱為“偉大的路”,結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談體會、說感受。
學生在交流時,都不約而同地找出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的一幕,從字里行間來都能體現這是中西方的友誼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所以,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在此處我特意設置分角色朗讀,從安息國將軍和大漢使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展示兩千年前的一幕。
這也是一條經濟之路,學生簡單分析后,我通過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反復讀“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啊!”
這還是一條文化之路,“文化”這個詞語對學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圖片配合音樂、旁白,讓他們體會到這種“豐富多彩、美輪美奐”的意思,再帶著孩子們齊讀“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樂聲中,我朗讀出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發問“孩子們,現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可以回顧課文內容,也可以借助課前預習查找的資料談談自己對絲綢之路的認識。
有一點疑惑,我在設計教學步驟的時候,試圖營造一種文化氣息,對于語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兩者之間取舍我猶豫了很久。如,關于課文的首尾呼應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語文意味的課堂,讓我有些無助。但是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的比較活躍,樂于表現與參與。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3
《絲綢之路》是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本文是略讀課文,在教學前,我先讓學生進行查找資料做好預習工作。但是通過課上對預習的檢查發現,很多學生的預習還不不能過關,課文讀不熟的情況大有人在,更不用說總結課文內容,體會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課無法按預先計劃進行,我只好和學生一起再次讀課文,了解課文后的'資料,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學情,又和學生對預習的內容做了一些補充,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雖然課堂上也有幾個比較優秀的孩子舉手回答問題,但是,總把課堂交流的機會給少數孩子,無法激勵更多孩子參與進來,也就無法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一堂課下來,倍感郁悶。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后資料袋。使他們初步了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通過本課的學習,再次讓我深刻的體會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同時,老師課前備好有助課堂教學的資料也同樣如此重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有提升課堂氛圍的效果。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4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5
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一、交流資料,了解絲綢之路。
上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并熟悉相關內容,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向家長或其他人請教,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由于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交流資料時,能夠相互討論,相互補充,在短短的幾分鐘,學生知道了張騫曾經兩次歷經千辛萬苦出使西域,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做出卓越貢獻。還有的學生帶來絲綢之路的線路圖,通過看圖,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所經過大致的線路,經過哪些區域,通過古今對照,了解絲綢之路經過現在的哪些國家和地區。這些交流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自讀自悟,走進絲綢之路。
學生借助字詞典讀準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和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走進絲綢之路。學生仿佛來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親眼目睹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生動而有重大意義一幕,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三、討論交流,贊美絲綢之路。
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偉大體現在哪里?”學生在充分討論后交流,有的.小組認為:通過絲綢之路我們引進了西域的葡萄、黃瓜、菠菜等一些植物,還帶回了獅子、犀牛、良馬這些動物,所以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有的小組認為:通過絲綢之路把我國的養蠶、繅絲、冶鐵等一些在當時先進的技術傳給了這些國家,讓那里的人們受益,所以說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有的小組認為,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所以說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學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學生們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揚絲綢精神。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等等,請同學們講述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通過講述或聆聽這一個個繪聲繪色的故事,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同時學生也感受到這些開拓者的勇敢和執著。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6
今天上午在講完《絲綢之路》這一課時,本想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可心里突然一轉念: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問問學生吧,聽聽學生是怎么說的。于是我對學生們說:“《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學完了,那么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們知道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我邊說邊板書。學生們開始沉默了一小會兒接著紛紛舉起手。我示意他們回答,敖松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之路!”“這是你依據課文內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學再說說。”有的`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友誼之路!”,有的說“絲綢之路是一條中西交流之路!”還有的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我把學生的答案一一羅列到黑板上。這時王晨說:“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和諧之路!”“怎么說是一條和諧之路呢?”我不解的問,她當時也沒答上來,“這樣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說出理由,就給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會兒說:“因為絲綢之路是中西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是一條友誼之路,那么就不會發生戰爭,所以說是一條和諧之路。”“說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給你加分。”她滿意的坐下了。
通過這件小事,讓我意識到越是開放的問題越能夠調動學生的回答的積極性,越成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7
這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較深刻的印象,對其中敘述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教學這一課,我從“為什么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偉大體現在哪里入手,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再具體讀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學習。從文章的敘述看來,課文不僅歷史和現實交錯,而且其時的歷史相對遙遠。鑒于此,我把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放在對課文的理解后進行,結合板書讓學生進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出來了。整個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突出。而在領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時,由于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講解過細,沒有放開手讓學生通過朗讀自悟。這點是教學本課中的一處敗筆。另外學生在課前查找的資料有限,所以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有難度。今后,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前預習。
1.本篇課文的教學,總的來講還是不錯的。我從“巨型石雕”入手,以點帶面地實施教學,將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現在學生的`閱讀中,然后又引領他們結合故事去體會這條“絲綢之路”的作用,學生基本上都能從故事中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整堂課上,學生的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
2.在教學中,我沒有注意一個生字的讀音,將匕首中的匕——“bǐ”錯讀成了“bì”,造成部分學生的誤讀。由此可見,教師正確地教學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學生在學習生字中存在的慣性盲讀現象。老師讀什么,他們往往不會太過在意其正確性。這一點,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及改正,要學會時時抱著一種質疑研究的精神去學習,而非盲從般地去讀書。
這篇課文是“走進西部”這一主題中的第二篇課文,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所述的內容很好理解,但對于“西部”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學習這篇課文時,我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西部的資料,上課時,在講解課文的同時,穿插所搜集的資料,如講有關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國傳入外國的文化,外國傳入我國的文化等,學生興趣很濃,激發了學生對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了解的興趣,及對西部的熱愛,而且有些學生課后還興致勃勃地找到老師問這問那。
我感覺,這種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發揮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本課按計劃一課時基本完成任務,但時間顯得有些緊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尋找成了大部分學生的困難,可能這種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間的緣故。孩子們尋找有些困難,以前我們見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結尾,孩子們受到了心理定勢的影響。在我的引導下終于有幾個學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這種中心句展開,教學效果較好!
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提煉要進一步加強培養、概括、訓練、提高。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8
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之路。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發展。課文描寫細膩生動,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著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矗、凹”等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解西部歷史的興趣。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新課時,先向學生呈現世界版圖上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對絲綢之路產生探究的興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自讀自悟為主。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認識生字,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當學生交流讀書收獲的時候,我先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入手,提問學生“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學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學生在交流時,都不約而同地找出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認為這一幕無論從字里行間來看都能體現了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所以,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最后,我從寫法上對學生進行了指導,讓孩子們認真讀讀課文的開頭、結尾,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并說一說首尾與中間部分的聯系。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9
《絲綢之路》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備課時,看到課題,我首先猜想沒有過多歷史知識的學生,肯定會自以為這是一條由絲綢鋪成的路而對本篇文章興味盎然的。如果把“為什么這條路叫絲綢之路?”作為初讀文章的問題拋給學生,一定能讓閱讀變得專注,變成尋根探源的有趣活動的,果不其然,教學實踐中學生很快明白了絲綢之路是因為中歐貿易往來以絲綢為主而得名,在課后資料卡片的補充閱讀中,對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條路還可以叫什么名字?”這是我預設統領本課的一個主要問題。我想當學生能給這條路重新恰當命名的話,那么絲綢之路存在的重要意義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緊接著我只需要從寫法上引導學生從本課得到哪些啟示即可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了。
教學按照預設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很快學生為這條路重新命名:友誼之路,經濟之路、文化之路、商貿之路、中外之路,并且從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撐,課文教學的重點:體會絲綢之力存在的重要意義已不講自通了。——絲綢之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外人民聯系在了一起,是一條偉大的路。緊接著,文章表達的特點需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你一定發現了文章寫作上的特點!”鼓勵的發問中,學生進行了第三次讀文。專注的`朗讀中,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發現課文的結構是總分總。”“老師,課文還是前后呼應呢”,“老師為了說明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作者插敘了一個小故事,這樣文章更讓人覺得真實可信了。”自讀中獲得新知,獨立閱讀課文需要培養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實。然而,任何時候,尤其是教學活動,來不得半點浮躁,因為學生從教師這兒學會嚴謹。(李鎮西語),課文教學更不能只見輪廓,不見形象。學生習作呈現“言而無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這組雕塑是西域人還是大漢人?安息國是西域之國還是大漢之土?”四讀課文中,抓住重點句子,很好的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從整體到部分,從思想到表達得到了很好的處理。
整堂課有效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課結束了,竟然因為本課的教學有些興奮不已。質疑,向文本質疑,不但是學生應該培養的能力,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當教師面對文本質疑中讓問題更集中,那么提綱挈領的問題就會成為統領自己教學設計的重頭戲,由此帶來的出彩也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0
成功之處: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來實施教學。如:這是一條什么樣的一條路啊?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它是一條友誼之路,也是一條經濟之路,還是一個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組的形式匯報。效果還算可以。
2、各小隊組長的作用促進了學困生的“成長”。每次,我讓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組長,很認真地去布置任務。如:匯報生字,組長會分配任務,并且小組內互相讀,這對那些學困生來說,是受益的。
不足之處:
1、應對課文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地圖向學生講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沒有做到,所以,講起課來,不僅自己偶爾“短路”情況發生,孩子們似乎也在“夢中”尋找答案。
2、對“偉大的一條路”講得沒有深度。我是通過默讀找重點句,分層感悟:商貿之路、友誼之路、文明之路、開放之路。最終讓學生深刻領會“偉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領學生分層感悟的過程中,學生感悟的程度參差不齊,學生還需要提高語文素養,加強語文感悟能力。
改進措施:
1、教學時,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圍繞課文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
2、課前,應讓學生多收集有關資料進行交流,教學時,我應恰當地補充有關知識,這樣了解祖國絲綢之路燦爛的歷史文化有幫助。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走進高年級,很明顯感受到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歷史內容是漸次增加,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如何讓歷史與品德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富有生活氣息的課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為我們現在品德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在教學中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法,從而讓歷史由過去時態轉變為現在進行時態,讓歷史離學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做到古為今用,一定能讓歷史更好的服務于品德課堂。
一、巧設懸念,激發探究歷史的興趣
中國歷史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而教材中的歷史知識的“點”狀呈現給兒童的探究體驗活動留有廣闊空間,教學中的巧妙設問能觸及兒童的興奮點,啟迪兒童的歷史思維。在中國兩代飛人的實力對比中,我先讓孩子們對他們身邊的世界飛人劉翔暢所欲言,當他們為之興奮,滔滔不絕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問道“早在70多年前,中國還有一位飛人,你們知道是誰嗎?”孩子們自然是興趣濃厚,十分地想了解。簡要介紹后,老師話語一轉,“同是劉家人,兩代飛人的經歷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其實,有了這樣強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問題,孩子們的腦海中自然會生成一個大大的問號——是怎么回事啊?70年前的中國是怎么樣的,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呀?課堂上,老師似乎不經意的一問,巧妙地攝下了懸念,很好的啟迪了學生的歷史思維,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探究興趣。
二、活化細節,消除現在與過去的隔閡
歷史是由無數個精彩或繁復的細節構成的,抽去這些細節,就只剩蒼白的框架和無數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說教,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活化”歷史,讓歷史細節變得豐滿生動。1984年,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為中國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實現零的突破。這一歷史性的轉折事件,怎樣讓學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學中,我抓住選手進行決賽時的一個細節——最后三槍選手五次舉槍,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抬手、瞄準、方強、重新抬手、瞄準,五次,孩子們慢慢不笑了,神情變得凝重。此時,問問孩子,你們在想些什么?孩子們紛紛答道:“一定要瞄的.再準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績,全中國都看著我呢。”“要奪金牌,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是軟弱的。”在對歷史事件細節的模擬體驗中,學生不但經歷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產生認同感,也對奧運史中著“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感受到第一枚奧運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國從此扔掉“東亞病夫”的稱呼,中國逐步強大起來。挖掘能夠深入人心的、發人深省的歷史細節,并通過貫通課內與課外的學習,能讓學生充分體驗成敗興衰的歷史滄桑,使沉重的歷史成為觸及學生心靈、打動他們靈魂的“活物”。
三、借助多媒體,身臨其境感悟歷史
借助媒體手段,可以把靜態的教材知識轉化為動態信息,使之更生動直觀,從而讓孩子們穿梭歷史的空間隧道,在傾聽歷史聲音的過程中真正感悟歷史。在教學中,我有機選用了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孩子們深度欣賞奧運選手奪金的艱辛、奪金時的無比激動、奪金后獨特的領獎感受。所謂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孩子們正是在觀看中國選手奧運比賽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在深層次比較新、舊中國奧運經歷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我國國力的發展,感受到國力發展對體育興旺的促進。
歷史發展的長河,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和現在,就讓教材中的歷史內容成為孩子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品德課的教學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歷史內容,在歷史與孩子認知特點及生活經驗的結合中,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豐富、更精彩。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2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問題入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問題是學習的先導,在起始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由于同一課題具有多義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質,既可以這樣考慮,也可以那樣考慮,學生經過思考后,就圍繞課題提出了如下問題: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3
“大語文”教學觀提倡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反思之22——《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教學《絲綢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國西部美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結合起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反思《反思之22——《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一、這篇略讀課文故事性強,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圍繞課文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
二、為了增進學生對絲綢之路的了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多收集有關資料進行交流,教學時,我又恰當地補充了有關知識,課后,我又讓學生積累有關知識。從而了解祖國絲綢之路燦爛的歷史文化。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4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漢朝使臣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生動再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書寫了兩國的友誼。
在正式講課之前,我先在黑板上板書易錯和難寫的字,讓同學們重點掌握,隨后老師又提問單元導語部分,從而自然的引出本文要講的內容——絲綢之路——連接西方的重要通道。
正式進入課文部分,我抓住“路”這一次來展開本課內容,同學們都課前預習過,極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提問本課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同學們都會回答的非常好,我也及時給予了鼓勵。提問完之后,我直接從課文的第8段講起,引導同學們分析出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而且還是一條友誼之路。在談到“薄禮”二字時,我提問同學們禮薄不薄,什么?我點撥同學們回答問題,并結合歷史情況,同學們講了絲綢的貴重。而后,我又講課文的第13段,引導同學們分析出絲綢之路又是一條文化之路,科技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在課文的最后,又回到現在,我點出首尾呼應的'寫法,結束全文。
在講完這一節課后,我又體會到了講課要有詳有略,要做到詳略得當,該詳細講的要重點講,多重復幾次,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同學們在回答完問題后要及時鼓勵,讓他們形成信心。在講課時,不要照本宣科,要結合現實生活和自身實際情況講課,這樣才能使得課堂不死板,才能調動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5
絲綢之路的開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經濟貿易,而且是單一的絲綢貿易。后來,隨著絲綢貿易的穩定成熟,開拓了陶瓷,茶葉,玉器,農作物等諸多方面的貿易往來,并拓寬了我國對西亞各國直至歐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絲綢之路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變革性的。它豐富了中國民族樂隊的形制,帶動了說唱音樂的發展,促成了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的形成和發展。
如今揚琴,琵琶成了民族樂隊的支柱,嗩吶成了民間禮俗活動的輕騎兵。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樂器的傳入純屬偶合,其動因簡單而純樸。就象絲路本身對中國的影響超越了決策者漢武帝和執行者張騫的期望一樣,已經超越了當初的幾個功臣的想象。
絲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為了打發單調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絲路途中一些粗糙簡陋的.樂器撿來玩,經過玩家和專業樂手的不斷革新改進,就成了影響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樂器了。
嗩吶,出自波斯、阿拉伯地區,唐代傳入中國。琵琶源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傳入我國。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并形成多種流派,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
豎頭箜篌是豎琴的一種,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倫、埃及、希臘的音樂中,東漢時由波斯傳入我國。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發生,有時會影響事物的發展格局。只不過,這幾件樂器傳入中國時,它是簡單粗糙的,不成形的。傳入中國以后,傾注了中國人的智慧。從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產,教學諸多方面都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自豪的說,這是中國民族樂器。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6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主要通過張騫這一人物的事跡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和意義。
教學本課時我依據課后的問題“課文主要寫張騫和絲綢之路的故事,為什么還寫愷撒大帝看戲?”和金鑰匙:“很多課文的'題目很精彩,不但簡潔、鮮明,而且能啟發讀者聯想到很多事情。”這兩點入手,讓同學感悟寫作中的一些技巧。寫愷撒大帝目的是對后面的故事起鋪墊、烘托的作用,我們回憶一下所學課文還有哪些有類似的特點,接著讓同學也打開自身的習作本,有沒有用到這樣的方法?針對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針對題目的確定同樣采用這樣的方法,同學們興趣盎然,局部同學的作文題目修改明顯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徑的境界一時還無法達到,但我想至少給他們一個暗示,作文原來可以這樣處置,相信以后的學習中也會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7
課前三分鐘,我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絲路片斷來導入,學生被那宏大的場面所吸引,一下子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通過“體驗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游戲,學生體會到當時張騫出使的艱難險阻,在課堂掀起了高潮。
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它學習的難點是地理名詞多,學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據課本的描述,繪制出絲綢之路路線圖”這一環節,加深學生的印象。對認識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還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學生往往只能認識到絲綢之路是商業通道這一層面。這需要教師點撥。于是,我設計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學者/旅行家/工匠/使節),如何利用絲綢之路?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入角色,開動腦筋,自覺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讓他們認識到絲綢之路除了物質上的交流之外,還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聯系今天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我設計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科學開發絲綢之路?這一問題,讓他們聯系現實,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和諧、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課堂的'教學。
所以我覺得本課在實施時,要注意控制每個環節的時間,控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節奏要緊湊,做到有放有收,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8
《絲綢之路》這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較深刻的印象,對其中敘述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做了很多準備,也有很大壓力,覺得這片課文不好講,俗話說就是沒信心,奠定了我緊張的基調,是講這篇課文的重大失誤。
教學這一課,我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點語句的能力。此外,文中還出現了較多的四字詞語,其中“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是學生必須理解但又較難掌握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點。
從文章的敘述看來,如果單純讓學生在讀過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課文不僅歷史和現實交錯,而且其時的歷史相對遙遠。鑒于此,我采用圖片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在認真讀過文章之后能和圖片聯系起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出來了。而在領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時,讓學生依據課文中間部分的內容進行分分析,引發了他們對絲綢之路的作用的了解,整個課堂氣氛由于這個問題的困難而變得死氣沉沉。這點,是教學本課較成功中的一處敗筆。看來,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還很多。繼續努力!
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做了很多準備,我覺得很難講好這篇課文。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19
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涌現出一大批重要歷史人物。他們以其各自的個性和活動,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人類的發展進程。”人是歷史的主體,在歷史教學中突出人物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生動性。以人物為線索,把零碎的史實串成一個整體,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完整的歷史。
我在設計《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一節課時,采用歷史人物張騫作為教學主線索展開探究式教學。教學構思是以張騫的事跡及之后的“張騫們”為線索貫穿始終,認識張騫—走進張騫—追隨張騫。通過講述一個人物,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艱險敢于“鑿空”的氣質和精神。
明線是張騫靠他的膽識、忠誠、使命、智慧、誠信建功立業名垂千古,暗線是漢武帝的獨具慧眼、識人斷事的果敢、雄才大略的胸襟,實現了開疆拓土的偉業。
七年級學生特點是年齡小,好奇心強,邏輯思維能力不足。七年級歷史教材內容形象生動,故事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深度拓展教材內容,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能力。所以,我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既要體現人物教學探究,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又要充分體現歷史核心素養。
在授課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一張《張騫大事年表》,歷史人物的.一生,如果用大事年表的形式表現出來,看得會更清楚,分析也會更準確。這張大事年表涵蓋了張騫從他出生到去世,短暫一生中的大事。結合《大事年表》和課文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比如:“同學們仔細觀看《大事年表》,你認為哪一年對張騫來說最重要?請找出來,并說出理由。”問題提出后,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發言,不僅提出自己的觀點,又陳述了自己的理由。借此,培養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論從史出的能力。通過回答問題,學生知道了張騫通西域的背景及主要貢獻。緊接著我又提出探究題“張騫為什么能成功的通西域。要求。
(1)分成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2)圍繞具體原因分析
(3)有理有據。分組討論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選出的小組代表們,嚴謹負責,結合同學的討論,認真的記下要點。課堂展示環節,小組代表發言踴躍,切中教學要點,語言運用恰當,受到與會教師的高度贊揚。聽課的教師紛紛感嘆十九中的學生素質真高。學生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史料實證的歷史方法,樹立了張騫偉大的形象,明白了諸多因素是促成成功的原因。完成探究問題后,通過討論發言又引領學生從《大事年表》中找到了張騫的不足。既培養了學生唯物史觀又學會了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本節課的亮點是通過人物教學,突出特殊人物創作歷史,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不足之處是課文中有關班超出使西域,與本課立意關聯不大,沒有”斷、舍、離“。授課過程未能完成漢武帝與張騫君臣相惜、相互支持的任務。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精雕細琢,化繁為簡,使立意更深刻,主題更突出。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20
4月份我參加了區進修組織的卓越杯競賽,使我有機會把對《絲綢之路》一課的理解和設計展示出來,同時也讓我了解了同行們在語文課堂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下面就把我自己在上課過程中的得與失跟大家交流一下。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用一個短小的故事引出了絲綢之路的來歷,重點講述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了千難萬險,獻出畢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了絲綢之路的艱難過程;之后介紹了絲綢之路的巨大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世界文明發展的紐帶。基于以上的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學生的分析,我比較成功地執教了《絲綢之路》一課。通過整個磨課和上課過程,我有了很多的收獲,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充分挖掘背景資料,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內容距離現在十分久遠,絲綢之路的輝煌已經不可能復制,我們已無法真正的體驗絲綢之路的繁華。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查找了關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等背景資料,及張騫出使西域的十三年的經歷。使學生能夠跨越時間的距離,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同時通過對資料的了解,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取舍得當重點突出,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
面對一篇長課文,而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緊緊抓住文章的兩大重點,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以及絲綢之路的巨大價值和歷史意義。讓學生反復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地自讀自悟。盡管本課說明性的文字較多,但教學過程中仍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比如設計了抓重點詞、想象、換詞、追問、反詰等方法讓學生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難,力求把課上得扎扎實實,讓學生學有所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 21
本節課我從一碗牛肉面說起,用“壯志西行勇“鑿空”、絲路漫漫貫中西、古道新顏煥生機”三個篇章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歷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優點在于語言優美連貫,多媒體技術應用熟練,教學過程設計精細,活動較多,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并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隨后的評課過程中,大家的熱烈發言給了我很多的啟發。
一、首尾呼應。這節課我用牛肉面導入新課,很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的結尾我用一段結束語來結束新課,并沒有很好地回應導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人們最早吃到這樣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時候呢?”如果能在展示絲綢之路東西方物種交流的動畫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對導入作以回應,效果會更好。可見,課的設計要有始有終,更要善始善終。
二、有的放矢。本節課的重點是體會絲綢之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作用,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動畫展示東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讓學生根據物品交流的種類完成句子“絲綢之路是一條()之路,它促進了()”。通過課堂實踐,學生基本能說出貿易、科技、藝術、文明等關鍵詞。如果僅僅引導到這里就結束的話,未免有些淺嘗輒止了。可以讓學生再多說一些,讓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給學生強調,絲綢之路的本質是一條貿易通道,但在東西方長期的貿易過程中,也促進了科技、軍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條軍事之路、友誼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時生成。在引導學生對東西方交流物種進行分類時,我們發現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物品以農作物品種、藝術、宗教為主,而中國向西方輸出的物品以手工業品和先進科技為主,這是我們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那么,能不能引導學生進行再進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為西漢的科技發達,所以經濟發達,進而導致國力強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四、重視常態。每一節優質的公開課都凝聚了教師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師個人教學風格的展示。每個人都應該結合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設計自己的課堂,揚長避短,將個人特點發揮到極致。公開課和平時的常態課并不是割裂的,歸根結底,教育要落實到每一節普通的常態課中去,因此,我們要把每一節課都當成公開課去對待,并將這種精心設計的意識,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實到每一節常態課中去。
交流促進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師的真誠指導下,我對這節課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集思廣益找差距,博采眾長再出發。堅守初心,繼續努力。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精選07-26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8-08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5-20
絲綢之路的教學反思12-28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1-12
絲綢之路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12-15
小學語文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6-27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15篇10-09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15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