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

時間:2023-01-06 14:45:4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思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匯編15篇)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

  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思品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要從思想上熟悉到新的課程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的兩個轉變: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二是實現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思品教師要實現教學的科學化、綜合化、實踐化,即要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留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和加強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把微笑帶進課堂,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碰到各種事情,于是就會產生各不同的情緒體驗。而積極的情緒會帶來積極的效果,消極的情緒會帶來消極的效果。假如老師帶著一份愉悅、積極的情緒走進教室授課,駕御課堂、控制課堂氣氛的能力便為更強,教學思路會更開闊,思維會更靈敏,對教學內容的闡述就恰到好處。情緒好了,教學語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課堂教學也就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授課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就會被感染而進入興奮狀態,學起來就備感輕松,課堂氣氛也自然活躍了,同時教師又能從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受到鼓舞,講課更帶勁兒。這樣便達到了教與學的雙向優化,使教與學進入一種最佳狀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們教師要帶著微笑走進每一個班級,面對每一位學生。

  三、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現代教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互動式的教學。互動式教學要求師生有伙伴式交流,這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改教學中,我們必須摒去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簡單方式,要把教學形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而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決某一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小組發言時,教師應該非常留意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總是用贊賞的目光注視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及時地評價、熱情地鼓勵,幫助發言者克服在眾人面前講話時緊張懼怕的心理。引導發言者精心地組織語言,以正確的語音、語調和音量表達。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認真的傾聽者,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記錄,積極提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發言的同學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點頭或鼓掌等形式回應演講者。教師同時應該鼓勵

  每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話,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愛好,并且使其把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其實就是真正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

  四、精心組織好課堂的討論活動

  討論,本身內在地蘊涵著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意味著承認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關注學生的發展,意味著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圍繞論題進行有效討論,有助于自由地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推理能力、人際交流技巧等多維能力;有利于使學生豐富對事物的熟悉,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價值觀;更能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動,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啟發、討論式、調查式等方式教學,指導學生會自主學習。這樣,會使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索社會現實及自我成長的問題,而不是將書本中的內容作為教條來死記硬背。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珍惜學習時光。<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2

  自從與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結緣以來,我就發現要上好品生(品社)課確實不容易。因為它涵蓋的知識非常豐富,活動的設計非常多樣,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太多……雖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生(品社)教學中,但是總感覺自己猶如初學游泳的孩子,也就剛剛學會了劃水而已,并無暢游的技能。

  在用心參與“山東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討會”的過程中,我收獲著,也困惑著。準確地說,每聽一節課,我的困惑都會接踵而來。或許我的認識有些偏頗,但是我愿意把它記錄下來,因為這字里行間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應成為水中撈月

  品生(品社)教學不僅要從生活中來,還要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我想每一個品生(品社)教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走進教師的課堂,我卻遺憾地發現,不少環節看似用心良苦,實則并不切合實際。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快樂的六一》中設計了如下環節:“了解戰爭及貧困地區兒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畫一畫、寫一寫、做一做)對不幸的兒童表達關愛之情”。在展示交流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白鴿,讓學生把作品貼在上面。

  乍一看,這一環節處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靜心琢磨你就會發現問題。一則,戰爭及貧困地區的兒童距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的,不如教師在課中提到的“汶川災區的孩子”來得真實。二則,學生用心表達的祝愿只是貼在了和平鴿上,課后教師將如何處置這只和平鴿并不知曉。假如,這只和平鴿就此遺棄,那么“服務于生活,實踐于生活”就成了空頭支票。所以我認為,教師在設計類似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實效性,這樣才不會給人水中撈月的虛無感受。

  二、“探究性”不應成為走馬觀花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問題,主動去尋找與問題有關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之所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并在收集、歸納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并創造出新知識的能力。冷眼看我們的品社課堂,你會發現,探究只是淺嘗輒止。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和平》一課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關于戰爭的資料。課堂上,除了教師的提問就是學生讀材料中的相關信息。整節課,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從海量信息中找出某個例證。試問,這樣的課堂,探究表現在哪兒?這樣乏味的課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電視里看世界》時,設計了《制作電視菜單》的環節。因為不少學生并沒有準確掌握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播出時間,所以制作時,內容大多雷同,并沒有凸顯學生自身的個性,當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認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敢于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又要做到巧妙點撥、收放自如。而要達到這種和諧的境界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真正了解學情,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信息技術不應狂轟濫炸

  信息技術的使用的確能讓教學情境生動具體,讓課堂教學動感十足。但是如果視頻資料和音樂渲染太多,就會給人眼花繚亂之感。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同在藍天下》一課時,就多次播放視頻。為了讓學生體驗“耳朵失聰的人”的感受,教師播放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視頻。在“關愛殘疾人”環節中,她播放了《最可愛的女交警》的視頻。在“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環節中,她播放了殘疾人舞蹈家馬麗的故事。應該說,整節課,大量的視頻資料、音樂、圖片等充斥著學生的視線,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時間。

  所以我認為,視頻、音樂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實效。否則一味狂轟濫炸,學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信息的容器。

  冷眼看品生(品社)教學,確實會發現不少瑕疵。人說“教育是遺憾的藝術”,我相信在解讀這一個又一個遺憾中,我成長得腳步會邁得更堅實!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根據教學大綱對

本課的知識要求和行為要求,我從知行兩方面制定出本課教學目標,目標完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緊緊圍繞“怎樣做講衛生的好孩子”展開教學,借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懂得哪些是講衛生的行為習慣,樹立起要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情感愿望。這樣,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是老師的勞動對象,但他們也是一群活潑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師生間的關系將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課堂上,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微笑面對孩子,語言自然流暢。我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欠佳處,不責備,不急躁,而是鼓勵、引導他們說好。“親其師、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壓力,輕松愉悅。我注重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我給每個孩子充分發言的機會,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筍一般頻頻舉起,躍躍欲試,讓我感到他們正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更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據統計,本節課學生的發言率達95%以上。對于坐在教室各個角落的孩子,他們往往容易被老師忽略,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忽視這些不起眼的角落,給了這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期待中,同學的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就更激勵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注重對學生的鼓勵,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給予充分地肯定。他們在課堂上夸獎的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及時用自制的“蛋蛋書簽”予以獎勵,同時提出對每個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學生在贊揚聲中樹立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愿望。

  3、教與學結合,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在全教會精神的指引下,本課的學文明理,我讓學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后,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大膽地幫助蛋蛋改正不衛生的習慣,這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達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幫助的目的。辨析導行中,讓學生進行自夸和自我批評,樹立榜樣。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的機會,老師較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4、課堂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手段先進。本課教學分為“看故事導入——明理導行——評價總結”三大部分,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次清晰。多媒體課件的引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如形象生動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輕快活潑的音樂和舞蹈,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明確了講衛生的內涵,逐漸樹立起講衛生的愿望,使思品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時間合理,有效地保證了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同時也看到,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思品教學的時間尚短,還處在學習探索階段。因此,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如還應加強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鉆研,教學的形式還需不斷的創新,使之更有利于思品課的教學。這些將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

  總之,這節思品課,既有體現思品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處,同時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進的地方。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虛心聽取同行教師的意見、建議,刻苦磨練,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師。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4

  一、指導思想

  節約水電、節約能源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讓學生了解我國水電資源短缺的現實、感受水的寶貴,從而使學生從小形成節水意識、養成節水習慣,是我們品德與生活教學的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品德與生活課,注重學生的實踐與參與性、突出教學實效性,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去親身體驗、親自感受水的重要與水資源的匱乏,從而形成自覺的、持久的節約用水的行為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節約水和電是一個老話題,盡管如此,在我們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水電的現象。這一主題主要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水的寶貴,了解我國缺水的現狀,學習節水的方法,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制止浪費水的行為,在生活中能夠向家人、朋友宣傳節水知識、節水方法。

  2、學生情況分析:

  這些生活在鄉村里的學生,他們很少能感受到水資源的缺乏,很多學生沒有感受過缺水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所以很難理解水的寶貴。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結合學生生活環境優越和年齡低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時,我以

  讓學生親身體驗為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水資源匱乏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從而讓學生懂得節水的重要,激發學生自覺節水的行為。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提前了解水資源相關知識,收集一些我國水資源短缺情況和節水方法的相關的資料制作成課件

  (2)了解本年級學生對水的了解程度,及學生中易出現的浪費水的現象。

  (3)準備海水、河水、糖、金魚、紙杯、圖片

  學生準備:

  學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應該說早以有了一些節水的知識,這些是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向更高一個層次邁進的基礎,教師通過對學生已有認識的了解,使教學更加的有的放矢。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由家長同學生共同完成,在家長與學生合作完成問卷的過程其時就是一種共同學習的過程,我想,這應該對學生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

  節水調查問卷

  (1)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水的用途及浪費水的現象?

  (2)節約用水的小竅門。

  (3)請你寫一句或幾句節約用水的廣告語。

  三、本課教學內容框架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都離不開水。

  2.知道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北京市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3.知道節約用水人人有責、了解常用的節水手段與方法。 情感態度:

  1.能自覺、自愿節約用水。

  2.對浪費水的現象不滿。

  因此我讓他們吃糖口渴、然后在僅有一點點水的情況下在自己喝水解渴與救因缺

  價值觀與行為:

  1.在思想上知道節水光榮、浪費水可恥。

  2.養成用完水關緊水龍頭的習慣。

  3.見到浪費水電的現象,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加以勸阻,并進行節水的宣傳。

  過程與方法:

  1、 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圍繞水有用、缺水、節水這條主線進行教學。

  2、 教學主要以運用課件、演示、親自體驗、游戲等形式、手段進行教學。

  四.教學過程設計

  1、 課前參與準備

  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與家長共同搜集資料是學生自主

  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對學生而言,從課前的參與過程中就開始有了情感體驗。

  2、 課始創設情境

  通過提問:“同學們,你們一天吃幾頓飯?你們知道連續多少天不吃東西人會失去生命?(70天)那你們知道人連續多少天不喝水會失去生命?(7天)”

  評析:問題由學生最熟悉的吃入手,通過提問讓學生知道水比食物還要重要。

  3、 了解水的用處與水資源的匱乏

  (1)全班討論: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能談談在我們的生活中做那些事需要用到水呢,跟你同組的同學說一說,看誰知道水的用途最多?

  (從工業、農業、生活幾方面談,教師作補充)(回答問題的學生可以得到糖果。目的是鼓勵學生并且讓學生口渴)

  (2)咱們日常用的水絕大部分是自來水,你們知道自來水是從哪來的?學生回答。教師出示自來水廠示意圖。

  (3)我們每人每月要用多少水?(每人約3噸,3000瓶。每個家庭約10000瓶。)我們學校每月要用多少水?(350噸,350000瓶。)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每時每刻都在用掉大量的水,那我們地球上的水多嗎?學生討論(學生可能說多、也可能說少)

  (4)出示課件(地球的全景圖),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雖然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有一半兒以上的面積覆蓋著水,但大部分是

  海水。咱們來嘗嘗海水是什么味道,海水能為人們做剛才咱們說的那些事情嗎?

  (5)你們來猜猜假如這杯水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其中淡水有多少?能被利用的淡水有多少?把地球上所有的水和我們能直接利用的淡水一比你還覺得可用的水多嗎?

  (6)以你的經驗,你認為中國是缺水的國家嗎?北京是缺水的城市嗎?

  (學生可能出現說不缺的)(分組討論)如果世界每人平均30杯水,我們中國平均每人8杯水,而北京每個人平均才只有1杯水。

  (7)淡水這樣少,如果有一天沒有了淡水會怎樣?(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出示課件

  小結:看來我們的生活中真的不能缺少水。

  評析: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淡水資源的匱乏。學生們也很少有缺水的感受,水而生命垂危的金魚之間做選擇,讓學生深刻體會水對生命的重要,并激發學生內心的“我”與“魚”之間因缺水而引起的斗爭,充分讓學生感受水的重要與水資源又匱乏之間的矛盾。

  4、感受水資源短缺、探討節水方法。

  拯救缺水的金魚

  (1)老師這里有一缸漂亮的金魚,因為你們剛才回答問題特別積極,現在每個小組可以領養一條。(只給一點水)學生觀察自己小組的金魚。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5

  引言: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是這樣的,有了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在生活的大空間中自主地協調地發展。

  背景:匆匆的,又快到期末了。給二年級上的《品德與生活》課程也已經講完了,剩下的課時講點什么內容呢?平時的課堂上,我已經對教材的內容作了適當的拓展,而且已經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如今再增加些什么,既能被學生接受,又讓學生喜愛,還能落實《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要求,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翻了翻教材,看到了“讀書”這部分內容,思前想后,覺得這里還可以拓展很多活動,比如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等等。因為開個故事會既是課程內容最直接的拓展,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沒有什么難度,所以我先選擇了開故事會。

  帶著自己設計好的方案,我走進了教室。孩子們像一群覓食的小鳥一樣,風一樣的圍了過來,都張著小嘴在不停地問:“老師,今天講什么呀?”“品德老師,今天我們有什么活動?”……看著他們迫不及待的神情,我也沒賣關子,高聲說:“開個故事會怎么樣?”小鳥們叫喳喳地議論開了:有的很高興,說自己很會講故事;有的很無奈,說自己沒有準備;還有的已經回位開始翻童話書了……小宇琦一動沒動,眨著大眼睛問我:“下節課干什么呢,老師?”我說:“你想上什么內容呢?”她狡黠地看著我說:“老師,可不可以看影碟?”我便問到:“你為什么想看影碟呢?想看什么樣的影碟?它跟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又有什么聯系?”聽著我連環炮似的問題,小宇琦并沒有緊張,她微笑著說:“我覺得有很多影碟也能增長知識,比如《藍貓3000問》就講了很多有趣的問題,而且跟我們的生活也都有關系啊。”聽了她的話,我心里暗想:這小家伙,說得還挺有道理。于是,這節課的最后幾分鐘,我就在同學們中做了個小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想看影碟,但喜歡的內容有所不同,有的喜歡《奧特曼》,有的喜歡《海爾兄弟》,還有的喜歡《貓和老鼠》《玩具總動員》《寵物小精靈》等等,雖然大家喜歡的種類五花八門,但說起自己喜歡它們的理由卻是一樣的頭頭是道。

  子超說:“我喜歡奧特曼,因為他很勇敢,每次跟怪獸作戰,他都不害怕困難,而且它還是保護我們的地球的戰士。”

  美靜說:“我喜歡看《海爾兄弟》,因為這個動畫片里的內容講了很多科技知識,我們現在就應該開始了解。”

  俊庭說:“我也喜歡《奧特曼》,他是地球勇士。”

  “我喜歡五更龍。”

  “我喜歡天線寶寶。”

  “灌籃高手。”

  ……

  話匣子被打開了,這些小家伙們就止不住了,生怕別人聽不到自己的想法,前前后后議論得熱火朝天。雖然是普普通通卡通故事中的人物,卻給孩子們留下了這么深刻的印象,給了他們這么獨特的認識和見解,不得不佩服動畫片的威力。

  看著他們,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看到了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聰明的一休啊,齊天大圣啊……于是,我決定了,下節課我們就看影碟。

  反思:新《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這說明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要從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體驗學習是人類最基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不僅對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幫助,而且在發展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情感、意志以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新課程非常重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讓學生帶著這種濃厚的興趣進行學習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還可以使學生從直接的體驗、親身的感受中享受到影像動畫帶來的快樂。生活中,為師者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去觀察、去探索、去實踐。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6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下面是我對《你幫我、我幫你》一課的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板塊一。活動感悟

  1.師:同學們,我們先來評一評看誰的桌面最整潔?

  希望我們每天都能這樣做,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2.師:小朋友們,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游戲的名字叫“蒙眼取書”(游戲結束后)同學們,請你想一想被夢上眼睛參賽的同學會想些什么?那我們再玩一次好不好?這次老師要給你們增加一些難度了(教師邊說邊布置場地設障礙物)

  3.(游戲前)請你們再來猜一猜參賽的同學會想些什么?請你們小組來想想辦法看看能為他們做些什么?

  4.師采訪生談感受

  板塊二.尋找“小榜樣”

  1.生活中,有的小朋友就在幫助人就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助人為了的小榜樣”為他頒發小榜樣標簽。

  2.頒發小榜樣標簽

  3.別人幫助了你,你是怎么做的?

  4.當你得到別人幫助時,應該真心真意地向他表示感謝。

  板塊三.情境測試

  1.現在老師用一個辦法來感謝幫助過我們的人,請你制作一顆心涂上你喜歡的顏色送給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2.學生制作(每組相應的都缺少一樣用具)

  3.剛才再制作心的過程中你得到誰的幫助誰是主動幫助別人的?

  總結: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如果你經常留心別人有了困難并主動幫助他,你幫我,我幫你,那我們就會感到很快樂,為了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同學也記住那些經常幫助別人的同學老師做了一個“助人為樂榜樣箱”把那些同學的名字寫在紙上投進箱里我們每個月評選一次為他頒發獎章。

  反思:

  通過《你幫我、我幫你》這一課的教學,我更深地感受到,課堂要充滿活力,師生的創造是很重要的。而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正為師生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運用了。在本課教學中重要的體現了三精、三思。

  一精: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寓教于樂,學生充分的參與活動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的心理特征,我在導入新課時安排了游戲一次簡單,一次有難度的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輕松地把他們引入課堂中,通過不同程度的兩次游戲,讓學生親自嘗試、體驗、感悟,從而自悟懂得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需要互相幫助。

  二精:教學內容選取貼進生活,根據“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心智發展并未進入到抽象或相對宏觀的層面,兒童的活動大都圍繞其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生活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不應脫離兒童熟悉的生活,應該主要源自于兒童的現實生活”這一特點。在設計時,我注意聯系學生的實際,從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取材。本課內容的選取就是生活中最為平常的小事。

  三精:活動的的階梯性強,本課都是在一系列的活動中進行,兩次不同程度的游戲、尋找小榜樣活動、制作“愛心”活動的反饋、以及課后的延伸都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一思:在教學的游戲進行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她猜到她們組參賽的隊員會想:雖然前面有障礙物但我也一定會成功。這時我沒有抓住這一情感態度的激發點沒有及時的進行點評,我應及時的抓住這一點說:她說的好不好?我想你一定會有信心對嗎?如果及時的抓住這一點,我想情感態度價值一定會體現的更加明顯。

  二思:注意照顧到全體,在高難度游戲進行時,我應對下邊“觀戰”的同學要求要明確,如:下面的同學認真聽,仔細看,一會你將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對他們進行采訪,如果這樣對學生進行要求的話,就不會有個別的學生“溜號”了,課堂氣氛會熱烈。

  三思:在兩次游戲結束后我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對參賽的隊員和輔助隊員和下邊的同學分別進行了采訪效果不是很明顯。如果,讓下邊的同學都去采訪的話那學生的積極性又會大大的增加。

  《品德與生活》活動體驗式教學給孩子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愛,更重要的是填滿了孩子知行脫節的鴻溝,促進了知行統一,一系列的體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舞臺上不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體驗,自我創造,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帶來了教學的勃勃生機。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7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著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設計了猜謎環節與表演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的轉換及責任。既不枯燥,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情況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但這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呢?為了延伸這一德育知識點,我設計了總結升華的環節,讓學生在“小衛士,小標兵,小伙伴,小幫手”的身份中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積極感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著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在我們身處不同的環境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在家里怎樣做個好孩子,在商場、學校、公共汽車上,我們該怎樣做?”這幾個表演環,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對自己的言行、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但總感覺有些做作,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8

  《品德與生活》作為小學入門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注重的是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培養的是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的現代公民。采用什么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是我們品德課程的堅持不懈的追求。據國外對中學生學習類型的調查研析,發現通常情況下,聽覺學習者占34%,視覺學習者占29%,而動覺學習者占37%。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更是決定了不僅動覺學習者所占比例更高,而且越是低年級就越普遍具有動覺學習者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品德課程中活動性教學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使活動教學更具實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課,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案例】:

  課堂情景1

  在指導學生如何刷牙時,教師出示牙齒模型邊介紹邊指導。

  師:如果上牙有食物的殘渣,咱們怎樣刷才能把這些渣子去掉呀?

  生1:橫著刷。

  生2:不能。

  師:能說說原因嗎?

  生2:這樣刷容易把牙齒旁邊的肉刷破了。

  師:是呀,那可不好。

  生:從上往下刷,能把臟東西除掉。

  【思考與分析:圍繞教學目標,尊重兒童的認識基礎,給他們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從初試刷牙方法到師生共同探究,再到學生通過照鏡子、小朋友互評來發現自己是否擁有正確的刷牙方法等自主活動讓學生獲得認識發展,技能鞏固,顯然優于紙上談兵式的空洞說教。】

  課堂情景2

  在講解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時,教師出示兩盆甘蔗,一盆是粗粗的甘蔗,第二盆是切過的長條甘蔗。請兩位小朋友上臺。兩名學生都選了切過的甘蔗吃。

  師:大家說說,你來選,會選哪一盆呀?

  生:我也是跟他們一樣選切過的一盆。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第一盆甘蔗這么粗,牙齒會咬壞的。

  生:會咬出血的。

  師:看來,咱們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

  【思考與分析:這樣的教學為學生營造的不僅是學習的情景,更是生活的情景,很容易引發兒童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口頭說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遠不如實際生活的再現更有說服力、更具可行性,更能促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課堂情景3

  當學生想到用刷牙的辦法來清除牙縫里的殘渣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都在刷牙嘛!你平時都刷幾次牙呀?

  生1:兩次。

  生2插話:我不刷牙!

  師:哪兩次呀?

  生:早上一次,晚上睡覺前一次。

  師:剛才一個小朋友說他不刷牙,你怎么刷兩次牙呢?

  生:吃了飯,就會有一些湯呀、肉呀嵌在牙縫里。時間一長,牙齒里就會變成酸酸的了。如果晚上不刷牙,過了一夜,我們牙齒就會像雞蛋殼一樣變軟、變黑了。

  師:說得真好,看來,我們還是得刷……

  生:兩次牙

  【思考與分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真實地再現生活情景,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對品德教育更好地深入生活教育有很大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讓孩子們如同林子里自由翱翔的小鳥,從生活中遭遇的、體驗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為切入點,從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出發。”確實,教育的真正指南針是實際生活,生活才是學生學習的教材,它向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問題。因此,實施“活動教學”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加需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給學生充分自主活動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受到訓練,得到發展。

  一、目標引領教學。

  伴隨著新課程走進課堂教學,我們教師的角色在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凸現,大家都在試圖構建一種與“新課程”最為合拍的課堂。然而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教改大潮中,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新理念,我認為作為一線的教師要當好這個引導者,上好每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的定位準確與否是一堂《品德與(生活

  )社會》課程質量高低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教學,以目標來管理整個教學的每一段過程,不斷注意學生的變化,并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避免那種只追求“理想”結果不顧過程的做法。學生在課堂上,不是靜態地、被動地聆聽接受,而是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機會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題,研究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二、體驗增進感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到“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由此可見,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健康意識的培養、生活能力的鍛煉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室是劇場、劇本是教材,道具是粉筆和黑板,作為主角的教師在演一場獨幕劇的時代也早已經被不斷發展的教學事業淘汰了。在學習《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主題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牙齒,我從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入手,“吃甘蔗,你會怎么吃?”讓學生在選擇中道出緣由,明白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只有把學生置于適合學生自己身心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活動主體中,分享彼此的體驗,才能讓孩子真正地感悟,從而更好地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把品德教學拓展到生活之中。“學是為了不學”,這種分享、這種感悟不是由老師“告訴”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主體參與體驗獲得的,課堂生活真正成為了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三、交流促進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老師在課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單只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和傾聽者,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進行討論交流,不僅可以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從容表述的能力,還能把學習個體的見解轉化為群體的發現,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同時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機會,為他們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組織學生討論,采用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見,為各類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比如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當我問孩子平時刷幾次牙時,總以為孩子會回答一次或者兩次,沒想到一個孩子居然說:“我不刷牙。”笑聲過后,想來確實如此,有的孩子受家庭影響并不在這一方面特別注重。因此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鼓勵兒童袒露自己真實的思想,讓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課堂生活中呈現出來,把自己的困惑亮出來,使我們的品德課真實起來。與學生親近,與生活接軌,使我們的課堂更具吸引力,真正體現品德課堂回歸生活的理念。<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9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讓教育更貼近生活,能學以致用,現學現用。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在教學三年級《心中的110》一課前,我就覺得學生一定喜歡這樣的課,110對于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經常看到,經常聽到,可是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的并不多。怎樣上這節課呢?在課前,我做了很多的準備,在課堂上的每個環節又精心設計,一節課下來,讓我感觸很多。

  一、在現實生活中找素材,貼近生活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心中的110》課本上的內容是一個案例:一個人販子在校園里設計誘騙拐賣一位小姑娘的事。這個案例選擇很典型,但離我們好像很遠。這里我處理的是用了一個陌生人來接三年學生的事例。課前我選擇了我們自己學校門口,拍攝了一段有陌生人、學生和老師的錄像。上課時,我先出示陌生人要接子豪到他媽媽單位吃飯的畫面,接著出示老師出現打電話的畫面,然后出示子豪被陌生人帶走了,看完三幅畫面,讓學生盡情的想象,畫面上得人物都會說些什么,最后讓學生看視頻,想象人物說的話和他們想的一樣不一樣?視頻一播放,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學生喜歡聽故事,看了三幅畫面,立刻勾起了學生想知道故事情節的興趣。在看視頻時,他們一下子就發現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學校門口啊,興趣就更濃了。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都很好奇、關心,所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我們的品德課就是要聯系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做為素材,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聯系了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解決一些我們生活中的困惑和危機。

  二、聯系身邊的小事,解決問題.如何獨自一個人面對陌生人?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選擇了4個活動場景,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分別是獨自一人在家,有人敲門,陌生人向你問路,陌生人向你推銷飲料,遇到陌生人搶劫,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這里我采取小組合作討論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們自己說,讓每個人都有說得機會,大膽的在小組里討論。在匯報討論的過程中讓大家知道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做,特別是用表演的方式來匯報的形式,學生們很有興趣,同時也鼓勵其他小組補充,讓真理越辨越明,學生的記憶深刻。

  三、理的培養,愛的滲透。在教學如何面對陌生人這一環節,出示了下關區一小學生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上了陌生人的摩托車,而遭手機被搶劫。通過事例讓學生明白面對陌生人,時刻想起心中的110,害人之心不可有,放人之心不可無啊!

  然而,在人們過度防范,保護自我的同時,居然遇到這樣的一畫面:一位老人跌倒受傷了,而路過老人身邊的人很多,居然沒有人去扶他。為什么人們會這樣?難道我們的社會就如此冷漠嗎?這里我們提醒學生如何自我保護的同時,也能伸出援助之手呢?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心中仍保留天真的愛,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愛。

  由于我的教學設計讓情境與學生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真實體驗。

  那么,緊緊學習課堂上的例子,還是很少的,我又設計了“錦囊妙計”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妙計來應對陌生人。這一環節,學生對錦囊很感興趣,都想知道錦囊里裝得是什么東西?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又被調動起來,當學生拿到一條條“妙計”時,都很認真地閱讀。這里集中交給了學生一些處理的妙計,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很快就記住了。

  總之,一堂課下來,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讓學生有了真正的收獲,在現實生活中能用到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困難。那么,我們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能用到“品德”。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0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通過執教《坐立走有精神》這一主題的教學,我更深地感受到:課堂要充滿活力,師生要富于創造。然而我們的新課程實驗教村正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運用啦。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四方面作了些嘗試:

  一、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寓教于樂

  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在導入新課時,抓住學生們的好奇心,用“快樂猜猜猜”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把孩子們帶入生活情境,學習欣賞“身邊的榜樣”——孩子們都喜歡的“文明禮儀星”王昕瑩并向她學習。在欣賞和交流一些生活當中優美的姿勢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藍貓來揭秘。此時,課堂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課中通過欣賞、情境悄悄話、情境大比拼,讓每們學生選擇參與練習,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競賽。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中,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參與,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愿學、樂學、活學。

  二、再現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尊重體驗。

  生活情境是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質或情境。營造出良好的情感體驗氛圍,可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中去感受、體悟。我在課前搜集、拍攝了很多生活情境,如“清晨,站在校門口值日的師生”、“奎文的首屆體育節開幕入場式”、“國旗班行走姿勢”等,在課堂回放再現,讓學生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坐立走姿勢是應時應而變化的,學生也應有自己的坐立走的要求。從而激發學生自主進入不同情境,在小組中邊學邊練,體驗坐立走的正確姿勢,然而在班上交流表演。這樣讓真實的生活走進學生的認識世界,使他們在生活中加深了體驗,學握了合適的坐立走的方法。

  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參與

  心理學家皮滅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式。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的反應活動才是有效的。”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親自體驗,讓他們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讓他們在參與中主動、活潑地發展,在參與中獲取知識,提高道德認識,培養創新能力。教學《坐立走有精神》時,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坐、立、走比賽”活動,此活動分三個環節。第一活動環節“T形舞臺”。學生分參賽兩隊。比賽開如,隨著音樂,每隊一組分別登臺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完成坐、立、行、讀書、寫字等各種姿勢,展示完后,評委亮分、點評。因為組與組間要開展各種競賽,學生練習得特別投入,同學間也能想互幫助,合作的意識,合作的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第二活動環節“想像劇場”。劇名“后悔莫名”,劇情是一個小朋友從小沒有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長大后碰到種種困難和不便……他后悔極了。故事留給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允許學生大膽想象出盡可能的各種困難。第三活動環節“評選、頒獎”。評選出班內“坐、立、走”“8班文明禮儀星”,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學生人人都參與這一活動,他們知道:“坐、立、走”并非小事一樁,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尊重別人,有利健康。最后師生共同決定,定期進行坐立走文明行為評比,看誰最有精神。

  四、從生活中來又走向生活中去,拓展延伸。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我們培養的人是一個社會的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開放拓展教學時空。在本課教學前讓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進行觀察,調查,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教學中,鼓勵學生把社會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帶進課堂中進行討論、思考。教學后,設計一份簡明的反饋表,在表中記下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的姿勢的自我評價,以及相關人員的評價,以此約束學生的行為,強化學生的習慣的養成。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1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

  教學目標:

  1、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藝術,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藝術,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2、探索家鄉文化藝術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而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含義。

  教學重點:

  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2。能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教學難點:

  通過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藝術,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及自己眼中家鄉的美景和自己對家鄉的感受,從而建立為家鄉的發展作貢獻的思想感情,明確現在應該做些什么。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電子課件(1)各地區不同民族風情的畫面

  (2)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

  2、教師準備MTV

  3、學生準備家鄉的相關資料。(文字、圖片、音像)

  第一課時:調查活動

  1、學生分成幾個考察小組,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解家鄉文化中的不同方面。

  2、通過觀察家鄉人們的一些生活現象(文化藝術),提出思考的問題。

  3、根據收集的資料,按類別歸類整理并寫出調查報告。

  第二課時:課堂學習

  一、師生互動,引入話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教師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問好。

  問:請同學們說一說,剛才老師講話中,你感覺哪一種話聽起來最熟悉?

  師:是啊,聽著家鄉話我們倍感親切!“少小離家老大還,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一詩句道出了每一個人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之情,一股濃濃的鄉土情,尤其那是身在異鄉的人,聽到家鄉話,更會感到格外的親切與溫暖。

  師:同學們,我們同是家鄉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家鄉的文化藝術。

  二、了解家鄉文化淵源

  師:那你們知道家鄉文化藝術是怎么形成的嗎?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進行了了解,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個別學生介紹,教師詢問他是怎樣了解到的,對于他的學習態度、精神給予肯定和鼓勵)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沿著歷史的長河去追溯家鄉文化的淵源。

  (播放課件:家鄉文化史)

  師:從剛才的這一段資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師:勤勞智慧的家鄉人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勞動,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并一代一代地繼承發揚下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是什么樣呢?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成了活動小組,分別對我們家鄉的音樂語言、舞蹈、戲曲及手工藝品等藝術進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鄉文化藝術》宣傳冊,大家都準備好了嗎?好,現在我宣布,家鄉文化藝術節現在開始。

  三、家鄉文化節活動

  師:下面,我們舉辦一個家鄉文化節活動,各小組準備一下,分別展示具有家鄉特色的文化藝術。

  1、家鄉語言藝術展示。(以說、唱的形式展示)

  2、家鄉音樂藝術。

  師:我們家鄉的語言說起來干脆有勁,我們家鄉的歌曲唱起來也是嘹亮動聽。課前老師進行了認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據家鄉音樂中的一種加工創作的,老師今天把它帶到課上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嗎?(播放:有特點的家鄉歌曲)

  師:大家聽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師小結:我們家鄉還有哪些音樂藝術呢?誰能給我們再展示一段?

  (學生展示活動)

  3、家鄉戲曲。

  A、學生先介紹。

  B、教師播放家鄉劇片段。學生談感想。

  4、家鄉的手工藝品。

  A、生展示照片、圖片,并配以解說以及學生自制的手工藝品。

  B、B、師:感謝這些同學,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精美的手工藝品,看得我眼花繚亂。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做得當然比較的簡單,現在就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一起去瞧一瞧民間藝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錄像)

  C、師:這么多的工藝品,你喜歡嗎?家里有嗎?(體會,人們在生活中創造了美,這美又裝點了人們的生活。)

  5、家鄉舞蹈。

  師:我們的家鄉人不僅心靈手巧,還能歌善舞。現在誰來給我們展示家鄉的舞蹈藝術。

  A、學生介紹家鄉的舞蹈種類。

  B、播放擺手舞的場面。

  C、師生共同感受愉快的擺手舞。

  師:我發現,好多同學都被這熱烈的場面所吸引,被這歡快的舞蹈所感染,家鄉的孩子們,來,讓我們一起溶入家鄉的音樂,一起跳起家鄉的舞蹈吧!

  四、交流體會,升華情感。

  師:今天,通過學習交流,我們看到了勤勞樸實的家鄉人,他們樂觀向上,辛勤耕耘,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家鄉文化藝術,讓我們贊嘆,讓我們佩服。我想,你們一定有許多的想法,有許多的問題,有許多的感受。現在,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學生交流,談感受)

  五、全課總結。

  師:誰不眷戀生我養我的家鄉土地,踏一方土,飲一江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山山水水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智慧和力量。你們瞧,在我國,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創造,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燦爛的文化,每個人綻放的笑臉,每個人唱出的歌聲,都表達出了濃濃的鄉土情。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能注意選擇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為線索,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各種家鄉文化節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道德的體驗過程中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每一個活動都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在教師生活化的教學中始終處于一種較高的狀態。

  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在活動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再一次提升對新的教學理念的理解,再一次提升教學手段,讓《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回歸于生活。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2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思想品德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創新等主體精神為目標,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情感為主要特點。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所帶的課程較多,經常教低年級的思品課,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積累一些教學經驗,我認為思品課的教法和其它課程的教法不一樣,所達到的目的也不一樣,思品課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導行的相互促進。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課文內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獨立創造的快樂,參與合作的快樂。……

  思想品德課教學把學生培養成健康、快樂、文明、科學的人,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其內容很豐富,于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中適時地對其進行教育,力求讓學生都能體會到“禮”的重要性。

  有很多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不能很好地適合他們良好行為的養成。于是,我便努力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個生活的小場景,從點滴的小事入手進行教育。

  平日里,當我看見哪個小朋友幫助別人撿起地上的本子,扶他起來,主動讓座或做了其它的好事,我就會在思品課上把它當作一件大事來宣傳,因此,那些愛打鬧,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小朋友也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漸漸地,大家有了信心,做好事的多了,沒人關門關燈的現象少了;謙讓的多了,矛盾沖突少了;樂于助人的多了,嘲笑、坐而觀之的少了。小朋友們有了和諧、溫暖的氛圍,自然地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一舉一動文明起來。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3

  我主要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反思過去,有許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課是老師在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特別是在初中階段,上思想政治課的老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加強等等,都與老師的才能與素養的提高分不開的。思想政治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為此淺談點滴體會。

  一。政治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 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著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老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 的需要。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曾聽學生說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我喜歡你上課,我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我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還是雜志,電視新聞,心理訪談等。常與學生及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交往,在教學中加以運用。豐富課堂教學,加之我本人的經歷豐富,常以我自身的經歷說給學生聽,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每上一節課后,都對自己本節課寫上那么一兩句,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上課時學生的一句話我都很在意。記得那天,我上倮時學生悄悄地說了一句:“老師,不能再這樣了”原來我上課時,備課的內容在上課有時不能按時完成,我聽了這句話后,把這句話寫在備課本上時時提醒自己。的確不能再這樣了。這是教學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學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盡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還是能做到。特別注意學生的言行,說話較為恢諧,學生不反感,有時就是一個眼神,學生都很在意。幾乎每上一節課,只要有不如意時,會多寫一點,如果覺得這節課有興奮點也記下。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

  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記得有一次,社會實踐時,要求學生走路,我一直與學生在一起。學校要求師生說普通話,我一直堅持說,有學生當第一次聽我說地方話時都覺得別扭。當我有錯別字時,學生能立即幫助我改正。當我說普通話發音不準時,學生能及時指出。這些都是我這幾年的收獲。我每隔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建議,凡是學生提意見的我評作業時,寫一句“謝謝你給我提出這么好的建議。”學生有什么意見才會直接說。正因為我能正確對待我所范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一次學生在課堂上違犯紀律了,當時我也不能準確知道是誰,但我說了一句,犯錯誤沒關系,只要承認錯誤并改正,我們大家都會原諒他的,說完,有同學站起來了。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不用我去一個個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尷尬。4.老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愿替學生“著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課經常拖堂,擠占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副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級的課時,因現在中考只作為等級,學生不太在乎,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聽這課沒興趣,便抄寫英語筆記,當時我特生氣,將她的筆記本當著同學的面撕成兩半,頓時,教室很安靜,因為我一般情況是不會生氣的。繼續將內容上完,課后與學生談話了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我不應該撕筆記本,畢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后來我上課時,當著全班的面給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我解釋教師也有犯錯誤時。就這樣我迎得了學生的信任,于是學生有什么心理話都與我說。請我為她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我在學校哪怕在累,只要與學生相處,煩惱就沒有了,學生只要看我臉色不好,都會說,教師別太累著了,多休息,保重身體。

  5.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的輕松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于接近老師樂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著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課時,兩位學生在座位上因一點小事吵起來。當時我也很生氣,臉沉下來,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學生都說,老師請別生氣,生氣會老的。我一聽,立即調節好情緒繼續上課,課后單獨找學生談話。事后我還對學生說謝謝。就這樣我與學生的關系相處融洽。因此在學期結束時,學生給我9.99的高分。五個班平均分有這么高我還是第一次。當時我激動不已,德育成績連續兩次10分,這就是我不斷反思的結果。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學生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測”是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老師要指導學生讀,提高讀的質量。結合實際把握好重難點,提出讀的提綱。同時要精讀,讀懂,掌握基礎知識;“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老師要把握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地培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老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老師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偏,解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測”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測試,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及時鞏固,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形成知識樹。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根據不同課題,結合學生實際,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總之,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期中考試后,讓學生結合學習實際總結經驗與教訓。學生在晚自習時我有意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環節。在后半期學生的進步很大。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是與學生活學習有關的,作業是讓學生反省自己的得與失,例如,七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很多不適應,自從上“學習新天地后”,我時時問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幫助她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成為她們的良師益友。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自己。

  一、 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辯論賽、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 素質教育效果。我針對學生厭學,浪費現象嚴重問題。我帶學生去縣城較近的一所學校,與學生交流,聽課,讓她們感受農村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生活環境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回來后感受很深。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這就是新型師生關系要求做到的,盡管做得還不好,還需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4

  《我們的國慶節》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祖國形象的基礎上,感受人們歡度國慶節的喜悅心情。知道我國的國名及國慶日,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小學生,此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對品德與生活的喜歡已初步體現出個性,但收集資料的能力不強。

  新課標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緊扣這一特點,我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如:教學開始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的特點用多媒體播放生日圖片,很快就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調動了起來。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之中。并以錄像播放的形式把慶祝國慶的場面給學生看,使學生對祖國有深刻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通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唱、跳、寫、畫等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媽媽的熱愛之情。同時讓學生對同學的作品做出適當的評價,學會欣賞別人。并注重了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課的不足:在教學中沒有把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完全講透,學生對于祖國的生日的由來還沒有明白,為什么每年把十月一日這一天定為祖國的生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注意把握好課程標準,才能有效的上好每一節課。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5

  摘要:聯系孩子身邊的生活景物,再現日常的生活經歷,利用搜集的圖片文字,開展真實的游戲活動,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體驗、實踐中,孩子的心靈受到震撼,意志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在教師的啟迪、影響下,學生進行著道德的自我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強調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參與中成長,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獲取對世界的真實感受,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的品德培養回歸學生生活,回歸真實世界。

  一、變“虛”為“實”,活用教材,貼近兒童

  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內容必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在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教材是很難實現的。雖然我們的教材在編寫時,已經注意在內容上貼近學生生活,但畢竟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敢于跳出課本,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創造性地活用教材。

  山東人民版三年級下冊《家鄉的故事》一課的“家鄉山水美如畫”小節中,教材提供的是濟南、沂蒙山等地的圖片和故事,離我們威海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學生不熟悉,就很難有深刻的愛家鄉的感受。如何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家鄉的美麗可愛,從而生出一種由衷的熱愛家鄉的感情呢?我決定用我們的家鄉——威海的一些真實資料打動學生的心。于是,課前,我精心挑選了一些威海山水的圖片、錄象,比如仙姑頂、海水浴場、正棋山等;匯總了威海獲得的種種美譽——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最早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等等。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山水,因為年齡的局限,學生的交流終究不夠全面,我神秘地告訴學生:“老師也搜集到了自己家鄉的一些資料,想看嗎?”學生興奮地大喊“想”,當他們在課堂上親眼看到自己熟悉的威海的山水圖片和錄象時,開心地喊著“海水浴場”“古陌嶺”時,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已經溢于言表。此時,我引導學生:“正是因為咱們威海山美水美人更美,所以先后獲得多項美譽,讓我們一起看著屏幕喊出來!”學生的放聲齊呼中洋溢著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此時,我問學生:“生活在威海,你有什么感覺?”“幸福!”學生脫口而出的話里飽含真情實感。

  熟悉的景物,恰當地出示,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將看起來“虛”的品德教育落在了“實”處。活用教材,用活的教材,建立起了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二、變“靜”為“動”,創設活動,注重體驗

  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交流與撞擊中實現的,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多給學生提供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到活動中去體驗、實踐,獲得真切感受,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

  1、快樂游戲。

  喜歡游戲是孩子們的共性,因此我們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將枯燥的說服教育轉化為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感悟,促使他們的道德認識不斷到位、升華。

  例如,教學山東人民版四年級上冊《做守規則的小學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規則的重要性與合理性,我故意創設了一個真實的游戲的情境:一上課,我就宣布做個游戲。盡管不明白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學生還是歡呼起來。于是我邊拿出兩個大小不一的玩具,邊宣布游戲規則:“北邊一排(共14人)為1組,傳這個大熊;南邊2排(共28人)為2組,傳這個小狗。看誰先傳完。”我故意先把小狗給了2組,等2組傳了一會,才把大熊給了1組。結果,還是1組先傳完,于是我就宣布:“獲勝組是1組!”1組的學生興奮地歡呼起來,可是2組的學生群情激奮,大喊:“不公平!”我沒有批評壓抑他們,順勢利導,“怎么不公平?說出理由來!”“我們這組人數多!”“那你們還先開始傳的呢!”兩組爭論起來。

  待他們充分發表意見之后,我擺出一幅和事佬的姿態:“好了,看來是老師的錯,老師剛才制定規則的時候考慮得不夠周全。那么大家能不能幫助老師把規則制定的周密一些呢?”因為有了剛才的游戲體驗和爭論,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同時開始,人數相等,不準站起來,傳遞的東西要一樣”等細致的規則。

  按照學生制定的規則,我們又一次進行了這個游戲,這次,輸的小組也服氣了。這時,我請學生根據剛才的游戲,談談對“規則”的認識,學生就深有感觸地說出了“遵守規則很重要”“規則的制定要周密”等道理。自我教育起到了相當有效的成果。

  在親身參與游戲中,學生體驗到了合理公正的規則的重要性;修訂規則這一個活動,既為下面的活動——為自己的游戲制定規則做了鋪墊,又讓學生認識到制定規則要周密,細致。游戲,使品德教育在活動中進行,學生的認識更加到位,印象也更深刻。

  2、合作探究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注重認識社會的方法引導和技能的培養,追求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要盡可能的給學生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間,以便讓學生參與其中,每一個單元可以構成一個有人物、有場景、有事件的大情境。在山東人民版五年級上冊《一山一水一圣人》單元中,我采取了單元授課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實踐中了解祖國的壯麗河山,增強民族自豪感,更主要的是在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認識社會的方法和技能。

  執教“泰山的自然景觀”小節前,我進行了精心備課,搜集了大量資料,制作了一個集圖片、音樂、錄象、動畫、配音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學生深深地陶醉在這壯美的景色之中。我因勢利導:“同學們,泰山榮膺五岳之首,不僅是因為他壯美的自然景觀,更因為他深厚的文化遺產。咱們五年級同學已經非常熟悉實踐活動了,課后,就請大家自由結合小組,選擇古建筑、石刻、帝王封禪、古文化遺址等任意一種泰山文化研究,廣泛搜集,進行整理,準備匯報,下節課,我們看哪個小組的匯報最吸引我們。”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尤其是幾個信息技術“高手”,更是得意地東張西望,大有舍我其誰的架勢。

  第二節的展示交流課上,只有幾個小組拿出了幾張打印下來的枯燥的文字。面對這意料之中的結局,我沒有過多地責備,而是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原因,總結出了“分工要細致,落實要到位,搜集的材料要整理分析,匯報形式要靈活有趣吸引人”等實踐探索中的注意事項,孩子們若有所思,第二次探索活動開始了。

  第二周的展示交流課上,那可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有的小組編排了一個小品,用“導游”的嘴把自己搜集到的文化資料展現出來;有的小組自編自演雙簧,一個同學在講臺上裝模作樣地介紹,另一個則在講桌下面照整理好的稿子讀;有的小組舉行了圖片展覽,將家長協助打印出來的圖片資料制作成一個大刊板,給大家介紹;最吸引人的是郝晨小組做的投影片,有配音有動畫,形式新穎,內容還很豐富多彩,被大家一致評為一等獎。

  活動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這次實踐活動,學生七嘴八舌,談自己小組活動中的教訓和經驗。“大家想不想繼續進行這樣的探索實踐活動呢?”學生異口同聲,“想!”“那么,本課余下的內容——我國其他名山,本單元的其他課文——《來到黃河岸邊》和《尋跡孔子故里》,咱們仍然開展實踐活動,各小組任意選擇一個主題,自行探索交流展示。下次上課時,我當學生,你們是老師,看哪個小組老師的講解更吸引人。”就在這種反復的親身實踐中,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更主要的是,鍛煉了實踐探索合作競爭等諸方面的能力,樹立了從社會生活中學習的概念。

  3、情境渲染

  教學山東人民版四年級下冊《珍惜勞動果實》一課時,針對城市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不知節約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通過文字、圖片、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來震撼學生的心靈,達到影響、教育的目的。

  在學生交流了自己調查的浪費現象之后,我說:“課前,老師也進行了調查,大家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自己搜集到的一些食堂、飯店里浪費糧食、剩菜剩飯等的照片,學生深受觸動,默默無言。

  接著我又出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并將數字變成紅色放大,請學生重讀這些紅色的數字:“目前,世界上約有8.5億人缺少糧食,占世界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學生讀著,表情驚訝著,他們顯然沒有想到這個數字竟然這么龐大!

  接下來,我逐張出示自己精心挑選的一組非洲兒童骨瘦如柴、瀕臨死亡、餓死人骨堆積的圖片,伴隨著低緩的音樂,語氣沉重地介紹:“這是一個餓了多天的小朋友在珍惜地舔食著手上的最后一粒糧食。這是一個因為饑餓瀕臨死亡馬上要落入鷹口的兒童。地上到處堆滿了因饑餓而死的人的骨頭!”教室里安靜、沉重,學生驚訝、悲傷、自責。

  幾幅圖片,幾串數字,幾句話語,幾段音樂,渲染出的氣氛和情境足以令學生終身難忘。節約,應該成為他們深深銘刻在內心深處的文字。

  三、變“小”為“大”,走進社會,實踐成長

  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道德人格《在生活實踐中放飛心靈》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的形成是靠接觸社會和人際交往來中實現的,因此,我非常注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將小課堂引入大社會,給學生架起了一架梯子----讓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教學山東人民版四年級下冊《參觀食品加工廠》一課前,為了讓學生對食品加工有初步了解,我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月餅加工廠參觀。學生看到了月餅制作的流程——稱重、制餡、做面皮、包皮、成形、烘烤,感受到了工人師傅艱苦的勞動環境,領教了面點師傅純熟的制作技巧和工藝,欣賞到了一個個剛出爐的精致可愛的月餅。

  課堂上,我請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自己的參觀收獲。學生七嘴八舌,暢談感受,有的談面包的制作流程,有的談對工人師傅的同情和理解,還有的對師傅們配合的默契非常佩服。一次參觀,多重收獲,社會實踐,育人無痕。

  教學山東人民版五年級上冊《為了地球的明天》一課前,我設計了一張調查表,引導學生調查身邊的環境問題后認真填寫。

  我身邊的環境調查

  調查人:

  調查時間調查地點發現問題解決措施

  通過本次調查,我想說:

  課堂上,我請學生交流他們的調查結果,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討論解決的辦法。然后我又設計了體驗活動——鏟除小廣告,利用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清理白色垃圾,鏟除小廣告。不少學生在調查活動、社會實踐的體驗過程中發現,其實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因此,他們從內心深處發出呼吁——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巧妙地設計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引導他們在合作探究、自主體驗創造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相信,孩子們在富有生活氣息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成長,不僅獲得理智上的滿足,更能讓自己的情感得到充盈,羽翼更加豐滿,心靈自由翱翔。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0-15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2-22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09-23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2-19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0-15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范文03-24

思品教學反思06-12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_政治教學反思03-11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錦集09-24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