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1
現在的學生熱衷多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復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從此現象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音樂課即唱歌課,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少。教師在構思一堂課從開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經常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干什么、此時學生會出現什么。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復雜多樣的變體,,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決方法:在音樂課起始課上,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有關音樂知識的學習,初四畢業后,個別音樂基礎好些的學生可報考藝術特長班,為將來深造打基礎,讓我校優秀藝術學生代表,給她們表演、做示范,學生反響強烈。
3、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
4、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較弱、有音樂特長班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多參與省市藝術節等活動,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2
正如專家所講,語法就是語用之法.英語課程標準里有語法知識目標,這就說明新課標不是不教語法,而是更強調怎樣教好語法。
很多學生的語法技能有缺陷,因為其基礎知識有問題,而基礎知識就包括語法知識,語法新課程不是不教語法,也不是不強調語法,而是要求我們重新認識語法的作用,和語法教學的方法。
過去我們教語法往往是這樣的:
1.脫離語境的直接講授、解釋、呈現語法規則,然后進行大量操練、書面練習,花費時間多、效果還不好。現在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在理解語意的前提下,或在特定的語境中,去理解語法現象,體驗這些語法結構在語境中的用法;另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語法規則并歸納總結。
2.語法操練、復習、鞏固的方法也要進行調整。過去操練以機械重復、完全控制為主。如:句型操練、計劃練習,這些練習用途很小,效率也不高。而且學生也不能將語法知識應用于語言的實際運用之中去。我們應當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使用語法規則做事情。例如,學習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該語法的目的是用這些形式、機構來描述事物的共同點、差異性。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設計適當的'事例,學生就容易把枯燥的語法規則和語言運用結合起來了。避免了單調、枯燥效率低。再如:我們在學習賓語從句的時候,盡可能地用貼近生活的句子來引入Do you know? Could you tell me 來引導,避免用一些生僻的句子,如 :Do you ask me ?
總之,新語法教學的機械操練應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一節課不能太多,否則課堂會顯得boring .反復訓練、大量訓練也解決不了問題教師只有將語法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讓學生全體參與,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法教學。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3
高中英語語法作為語言知識的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甚至把語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在新課改形式下,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開始對語法課進行深刻的思考,并不斷嘗試新的語法課堂形式,力求提高語法課的課堂效益。
前不久,筆者聽了本校的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就是人教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中的定語從句。筆者通過對本堂課的觀察,對目前高中英語語法課的課堂形式及其效益作了一些反思。
一、案例回顧
step 1:授課老師通過中文提示,讓學生在本單元學過的文本中找出以下句子:
1.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
2. it was felt in beijing, which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3.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4.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5.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 shook tangshan.
6.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7. workers built shelters for survivors whose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step 2:教師通過ppt列出上述句子,并對它們的句子結構特點做解釋之后,引出
定語從句的概念和先行詞的稱謂。
step 3:教師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另外6個例句,讓學生翻譯成中文并找出例句中
的定語從句和先行詞。
step 4:學生造句,教師點評并做修改。
step 5:教師在上述6個例句中劃出關系詞: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解釋這些關系詞分別在從句中充當的成分(在黑板上板書)。隨后,教師陳述這些關系代詞在指代先行詞時的用法區別。
step 6:教師繼續呈現以關系副詞when , where, why等引導的定語從句例句。
step 7:學生翻譯成中文,教師講述關系副詞在定語從句中的成分(在黑板上板書)。
step 8:教師對比、小結關系代詞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和關系
副詞when, where, why等引導的定語從句之間的區別。(制作成表格)
step 9:學生選擇題練習(定語從句專項訓練)
step 10:教師講析,并簡要回顧定語從句語法規則。
step 11:布置作業:定語從句專項訓練。
二、問題分析
1.教學目標設置過高
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目標過高或過低都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堂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新生,對復雜句型接觸較少,還不能熟練運用五種基本句型。定語從句對這些學生來說還是全新的知識,因此,教學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讓學生在一堂課僅有的45分鐘內,從了解定語從句的概念開始到學會區分各種關系詞引導的定語從句,并能解答高考難度的綜合題,這無疑是脫離了學生實際水平,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成了拔苗助長。
2.課堂教學模式過于教條
教師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地在課堂上把有關定語從句的知識展現在課堂上,單一地采用了老師講,學生記的辦法。表面上看,老師煞費苦心地把定語從句的用法特點以及例句一一寫在黑板上,學生也不辭辛勞地在筆記本上記錄,但是過于模式化的語法課堂沒有激情,沒有創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有的只是教師的平鋪直敘,有的只是學生的機械性的勞動,有的只是教師簡單的重復活動,有的只是學生的應付與無奈。教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教條主義下,縱然是被灌輸,被記憶,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氣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以來,更不知其之所去,語法課堂缺乏生動的語言情境,學生缺乏積極深刻的思考,沒有真實的語言運用練習,最后還是不能正確運用定語從句。
3.課堂活動缺乏學生主體參與
學生在本堂課中的參與成分很少。僅僅體現在這樣幾個活動中:找文中例句——找例句中的關系詞和定語從句——模仿造句——做單項選擇題。從活動形式看,即使存在著一些師生交往,如教師問、學生答,但這種交往有不少僅僅是形式上的,是教師為了延伸教學、推進教學進度所設計的。整堂課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往,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去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無從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體系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應試色彩過濃
很多教師把語法課的最終目標設定為能讓學生順利應付高考,為此,他們在課堂上常常惟考試惟上,以練習高考題為常規手段。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無論是定語從句知識的內容的廣度還是深度上來看,本堂課都是以考試為準則,以考試為指揮棒,以傳授語法細則和講練語法題為主要活動形式,沒有從語言的實際運用性出發來設置、開展課堂活動,致使語法課失去真正的意義。
5.教學環節出現斷鏈
在這堂語法課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看似緊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上一個環節的目標達成和下一個步驟的實施出現了斷鏈。如step 3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從位置上來判斷例句中的先行詞和定語從句,或者說,是從一個復合句中認出定語從句部分,而step 4的目標則是讓學生能模仿例句造句,重在運用。為此,這兩個步驟之間缺乏一個過渡,中間需要有更多的活動來輸入足夠的知識,最終達成模仿造句的輸出。
三、教學建議
1.樹立正確的語法課課堂理念
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而語法是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教師一味地遵循傳統的語法教學理念,過度地看重考試,過度地強調語法規則,僅注重語言的形式,忽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結果只會導致語法教學的失敗。語法課是最終運用語言的課堂,不是考試的課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摒棄傳統的語法課堂教學理念,堅持新課標倡導的優化而不淡化語法教學原則,采用歸納為主,演繹為輔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獲得語法知識,借助情景,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其真實的交際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2.設置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和調節者整個過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從學生認知現狀出發去考慮學生能學會什么、能學多少、喜歡怎么學、不希望怎么學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鑒于高一新生對定語從句了解不多,本堂課應設置成入門課而不是復習課。課堂應著眼于讓學生認識定語從句,了解定語從句和先行詞的修飾關系,基本掌握關系代詞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的用法特征,并通過語境創設,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加以簡單模仿。教師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掌握定語從句的知識,并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切不可一步登天,把高中定語從句所有知識在這一堂入門課灌輸給學生。
3.優化教學方法
語法課并不代表教師對大量語法規則的羅列和口述,并不意味著學生的死記硬背。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而應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通過積極的思考、調查、討論,研究、合作和交流,在實踐中學習語法,把語法用于實踐交流中。因此,本堂課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中去實施課堂活動:
1)猜謎游戲:教師預先準備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用定語從句描述,讓學生來說出物品名稱。
2)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師提供多種場景讓學生自由選擇,情景扮演中要盡量使用定語從句。
3)做統計調查:班級分成幾個小組,要求每個組員用定語從句來描述自己喜歡的衣服類型。組長進行記錄并向班級匯報。
教師可以在活動中盡量提供豐富的定語從句,讓定語從句的課堂教學始終處于學生感興趣的氛圍中,讓情景帶動概念,以交際運用代替枯燥的聽和記,讓課堂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進行,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讓師生共同智慧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
4.注重教學過程的銜接
教學過程的鋪展一般要求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信息到識別,再到應用。教學程序的設計要求活動前后相關,前面的環節應該能夠為后面的活動做準備,做鋪墊。為此,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不妨調整為:
step 1:教師從已學課文中或身邊事引用實例,引出定語從句的概念及先行詞的稱謂。(這步做法主要是由已知知識轉換到新的知識)
step 2:學生在教師提供的例句中找出定語從句和先行詞,并歸納定出語從句和先行詞之間的修飾關系和位置特征。(通過學生自我觀察,從形式和概念上學會判斷定語從句。)
step 3:學生找出例句的關系代詞,并通過小組討論,分清各關系代詞在語境中的具體指代,和指代時的用法區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分析,最終找出定語從句各關系代詞的用法區別,體驗定語從句的修飾功能。)
step 4: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通過各種活潑、生動的活動,如游戲、對話、訪談、表演等形式,通過聽、看、讀、轉述等途徑來鞏固前面學過的知識。
step 5:學生通過上述環節,通過觀察、思考,小結出個關系代詞在從句中可充當的成分。(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
step 6:學生練習一些典型題目,鞏固本堂課的定語從句知識。
step 7:課后作業:用5-6個定語從句來描寫身邊的一些人或物。
四、結束語
高中英語語法課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最終目標。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語言情景中,以聽、說、讀、寫等多種維度去探索語法規律,運用語法規則,內化語法知識,最后能得體地綜合運用語言,為今后的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打下基礎。唯有這樣,語法課的有效性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4
一直以來,我都害怕給學生上語法課。平時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掌握英語語法上有些困惑,尤其是基礎略差的學生更是一頭霧水。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有時為了趕時間完成課程任務,無法避免地采用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課堂氣氛沉悶。我開始運用啟發式,讓學生探索發現的方式來學習。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每一堂課,課堂的導入起著關鍵的作用。好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下面課堂的展開做好鋪墊。比如在學習非謂語動詞-ing的時候,我首先從網上下載了一首含有動詞-ing形式的歌。在導入時,我讓他們欣賞了這首歌,一下子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
2、結合課文,利用例句
課文里有語音、詞匯項目,也有各類語法項目。它們有機地結合在課文里。課文中出現的語法項目,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通過課文去學語法,可以學得活,記得牢,這比孤零零地背誦語法條目要有效得多。因此,在語法學習過程中,宜結合課文去學語法,要圍繞課文中出現的主要語法項目,循序漸進地學習比較系統的語法知識。這也正符合新課改和新教學大綱對英語語法學習的要求,符合新標準英語教材的設計。
3、觀察例句,總結規律
啟發式,探索發現的學習方式要求給學生大量的例句,讓學生在例句中去觀察總結固定的句型或發現特點規律。長時間地訓練學生運用這一方式去學習英語,有利于學生自學英語,相當于傳授給學生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即使教師不講,學生也能知道該從哪里入手去學習一個新的語法項目;同時,這樣的教和學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精神集中。同時,注意對于語法規律的總結盡量用便于學生理解的語言,這樣一來,也是學生易于記憶和自我歸納。
4、模仿例句,自編句子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例句寫出自己的句子。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鞏固所學的語法知識。而且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句子,通過大家一起批改,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5、加強練習,鞏固運用
英語語法項目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它不僅僅要求學生理解,更多地要求學生在練習中體會和鞏固。不僅需要練習,還要講究精練。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典型練習中更準確得體會和抓住要點、難點。
以上是我語法課的幾點體會,我想要上好一堂課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課后的及時反思和調整以及學生的預習到位,所以我覺得要不斷地努力來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5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開始學習動詞的過去時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語法現象。有人說英文比中文復雜,就是因為英文中有時態的變化。在過去時態中,動詞要用其過去式,動詞的過去式變化規則其實跟名詞的復數變化規則、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變化規則等很相近,我教學后發現很多學生對這部分掌握不是很好,常常混淆。所以,此次教研課我采用了多媒體形式來加強練習鞏固。整堂課我以五個TASK貫穿始終。Task1、請給所做的事情找出合適的時間,連線;Task2、寫出下列動詞的'過式;Task3、按要求填寫表格Task4.采訪動;Task5寫短文。各項任務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對過去式加以鞏固,此種設計形式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征,體現多層次和多樣性。
但是本節課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在于評價的多層次性體現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次,在引入環節中發現學生對第三人稱單數已遺忘,此塊內容的復習稍顯不夠。第三;在Practice時,task1和task2完成較好,但是task3時還是略有難度,學生對一般現在時,正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語法還是掌握不到位。第四,在照片展示環節,沒有利用投影儀,CAI課件制作時,Task4和Task5字跡太小,導致后排學生看不清楚,這些細節都是我以后上課需要注意的地方。
嘗試,效果一般,希望以后能在這方面多努力,多嘗試!!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6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閱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于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級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盡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說,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發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么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后于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借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信息,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高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于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松,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么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說,學習語法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并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于foreign 1anguage的范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并沒有多少聽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復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扎實,閱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說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說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后"。要堅持實事求是,借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并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于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么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說和閱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后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范著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么,這么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向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里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系詞匯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匯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匯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匯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盡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說:
○be patient.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說: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么前者對,后者錯?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說: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說: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么?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里,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說: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說: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注性狀語,表示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后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于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說明詞匯和語法的密切關系,如果脫離了詞匯,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說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系詞匯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系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于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于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你是哪里人?
你回答說:
i’m a student.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后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系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么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類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并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這里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當心挨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系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匯的體系,這也就是說,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系著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蘇珊能說漢語。(語義重心在“說”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蘇珊能說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說。)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里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向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游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里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向導,并不等于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里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項目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么可以說: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說: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么可以說: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說: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詞組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據說英語里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系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后,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了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么?”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對什么人說什么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里,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說,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7
這一學期來,本人更用心地去了解學生,去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構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下面是本人對一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總結: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課前準備,備好課.
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思考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高一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在課堂上我盡量用最簡易的語言授課,爭取讓學生能在必須的時間內掌握得最好.在復習過程中是十分枯燥的,所以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視學習為樂趣,而不是負擔.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英語課堂既是吸取知識的主戰場,又是內化技能的練兵所,但有限的時間無法使學生們充分把這些技能和知識據為己有并消化吸收.利用必須的時間復習鞏固已學知識,訓練相應技能是提高學習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具體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上課結合時事,熱點,給學生講有關政治,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新聞,幽默等.課后做到多和學生交流接觸,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他們對課堂上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在課后還布置學生專門做一些綜合潛力的作業.比如說一天兩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完型填空.而且我在教學中會認真設計相應的課后練習,讓學生到達學以致用;如果課堂所學的是一些基本的語言點,我就會給學生一些相應的訓練,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并懂得如何在實際中應用;如果課堂教學的是閱讀課,我會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復述課文.沒有課后練習的復習鞏固,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效率就提不高.講課生動搞笑我在講課時,盡量講得生動搞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經常給學生穿插一些英文歌曲,脫口秀,趣聞,幽默故事,名言名句的仿擬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英文歌曲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如:后街男孩,辣妹,超級男孩,西城男孩,美國民歌等,教師能夠印制一些歌詞,在歌詞中留出一些空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填寫,一邊模仿,既練習了口語聽力,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后我用心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資料注入新鮮血液.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8
本月以來,除了大量的口語句型教學之外,還有幾項重要語法項目:現在完成時,動詞不定式的被動語態和過去將來時,在本次的教學反思,我將就以下幾點教學環節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一、口語訓練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多種反應的能力。多種反應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鼓勵學生進行分散性思維,做出多種回答。本單元的口語訓練圍繞“節日”這個話題展開,練習冊第29課練習3讓學生圍繞幫助jim準備圣誕樹寫幾句話,和練習冊第30課練習3讓學生討論并寫出如何過春節,都屬于開放性練習,學生可適當發揮。我也讓學生做以下活動。
1、看圖改錯
第一步:描述圖片的內容。
whatholidayiscdebrated?
what’sthedate?
whatcanyouseeinthepicture?
第二步:指出圖片中的錯誤
2、看圖回答
whatdoyouthinktheholidayis?
doesthefamilycdebratethe’sholiday?
3、節日感受
有的人喜歡過節,而也有的人害怕過節,結合春節的感受,讓學生自談感受。
二、閱讀訓練
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文化因素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化滲透到語言和交際的各個方面,它體現在詞匯中特殊的文化含義,某些獨特的句法和語篇結構,以及更廣的交際環境。文化教學不僅是教學生記憶一些文化事實,而是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去思考,去體驗,我選擇了以下幾個活動。
①讓學生欣賞《圣誕快樂》歌
②小組討論:探討節日的含義
③表演:有人演圣誕老有,有人演小孩
三、寫作訓練
本月中學生寫了三篇文章,有應用文,也有故事性的文章,而且評比了幾篇優秀文章張貼。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
如何復習英語語法
高一英語語法
高職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研究論文
自我評估與大學英語語法教學
談nbc下的英語語法教學
關于形容詞小學英語語法
英語語法:時態形式
小升初英語語法:名詞所有格
英語語法need的用法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反思01-04
春反思范文 英語教學反思范文大全英語語法教學反思范文大全12-22
英語教學反思的探討_英語教學反思07-17
英語教學反思英語教學反思怎么寫03-14
英語教學反思與總結_英語教學反思07-17
英語教學教學反思03-10
英語教學反思06-18
英語教學反思06-12
英語教學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