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行》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山行》教學反思1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后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么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后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后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么一下子摟住‘我們’臟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么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著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采草藥和捉小魚這么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于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后,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采藥,然后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著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采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采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里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采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采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后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里有小魚,她說老師是南方城里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后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著草藥,拎著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發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么?"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臟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脫口說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說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于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么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溫馨場面,結合課文里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后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并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于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于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著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么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后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后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扎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于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匯報了四個句子后,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說"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說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著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后,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里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說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游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征性地思考,然后牽著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獲。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于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山行》教學反思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學反思3
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征"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征"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沖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接著我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這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
《山行》教學反思4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經驗和體會,初步了解了古詩的一些特點,對古詩有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基于這首詩是描寫秋景的,課堂上,我立足于讓學生通過朗讀、借助插圖入境悟情,體會詩的意境并達到熟讀成誦。
為了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之美,在教學時,我適當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拖腔”的準確運用,每句第四個字做較大的停頓,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樣一指導,就能顯示出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這首古詩配有符合詩意的插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我讓學生說說讀完這首詩后,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都能借助插圖和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山腰間繚繞的白云、隱隱約約的幾戶人家、滿山遍野火紅的楓葉,學生腦海中都留有了畫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語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山行》教學反思5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于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4)背詩文,能默寫。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后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趙涵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詩中‘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說認為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于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劉子揚又舉手說:“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說:“有白云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說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與這里的“白云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說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說:“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繚繞,白云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說:“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為云很高,這表示產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說:“‘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著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說:“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艷,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獲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并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后有人經過著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涂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6
上這節展示課之前,我曾在另外一個班進行試講。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參與也很積極,但總感覺整節課顯得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明顯,學生過多的對語句進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師生對文章的深層挖掘也不夠深入。后來有幸請到了濰坊市教科院李科長,在他的的精心指導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重新調整:
一是把字詞、詩句展示過程省去。因為這些已經在預習課解決了。只要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來了,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讓學生再講解一遍呢?展示課應該是解決預習課上沒能解決的問題,它不是預習內容的翻版和再現,而是預習課的提升。這樣我就把課堂重點放在對語句的評析和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據此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致的語言特點;(2)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學生展示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賞析和問題探究。這樣可以使教學環節得以簡化,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
二是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過程的調整,這也是本節課教學思路的最大轉變。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為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最好能聯系印發的補充文章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我把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做為討論重點,因為學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引發爭論,從而促成小組內、小組間的學生互動。如果設計問題如果太簡單,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就引不起學生的爭論。我在學生賞析完佳句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為什么以“幽徑悲劇”為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這樣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為什么作者在最后說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后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是對學生讀寫訓練的調整。在試講時沒能突出這一重點,本節課我重新做了調整。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尤其是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的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么?是繁瑣機械的分析記憶還是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呢?我想答案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以上這三點不僅僅是一節展示課教學思路的調整,它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調整,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本節課雖然是作為一節示范課,但由于準備時間倉促(周四下午接任務,周五下午調整備課思路,周六上午講課),更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過分注重于課堂結構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細節忽視了。
如在問題探究這一環節上,本來計劃引著著學生討論“愚氓之人”,但限于時間,把這一問題忽略了,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不夠深入,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2、小組合作交流實效性不夠。本節課安排了三次小組交流:第一次是在展示學習目標后交流文章思路。但這只是組內交流,缺少組間的交流。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探究問題上的交流。這三次都是我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上缺少即時的交流。從而使課堂顯得“計劃性”太強。
3、學生展示有待規范。本節課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但這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太能“搶”,其中不乏成績差的學生;有的回答次數超過了三次;有的回答時聲音太小;還有的直接照著課本或筆記本“讀”答案;這不僅使內向的同學沒有機會,也會挫傷優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雖然在課前有所預料,但沒能想到問題這么嚴重。看來學生回答問題必須要有詳細的規定,要讓學生非常明確。如一節課每人回答問題不能超過三次,也不能低于一次;回答問題禁止看資料;回答問題必須精神飽滿,聲音宏亮;要有選擇地回答問題,要注意謙讓;要回答能體現水平的問題等等,這些細節雖然瑣碎,但它們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逐步加以規范。
《山行》教學反思7
山行 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你們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教學反思 &n
bsp; 讓學生在讀中悟出詩的含義是我本節課的教學宗旨,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使學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古詩。這節課在畫畫這一步驟上顯得有點吃力,因為我們這個地區的學生的畫畫功底不是很好,如果我在課前為學生們準備一幅親筆畫的畫,給學生一個范本也許會更好。
《山行》教學反思8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
《山行》教學反思9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鑒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并且按照詩歌鑒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鑒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于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后還有詳細的鑒賞說明。怎么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后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后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了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為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著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匯,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采取的角度和詞匯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后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為信服,對于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后,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為"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說,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后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鑒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熏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山行》教學反思10
《快樂的家園》是北師大一年級上冊數與代數的內容,這節通過觀察小明的家園,要讓學生了解到“1可以表示單個的大的物體或小的物體,還可以表示個體或者是一個整體”。兒童的注意力由于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不能持久同時容易分散,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學習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參考了一些教案設計,都是從談話引入,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新授知識之間的矛盾,孩子的生活中大多是用1來表示個體的經歷,這種經歷對于要讓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個整體”這種體驗有一定的負影響。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既然有矛盾沖突,那我就將這種矛盾沖突激化,然后通過解決矛盾,學生的理解是深刻而獨特的。我首先給學生出示了一個蘋果,問“有幾個蘋果?”,生答“1個蘋果”;然后出示一筐蘋果,但是不能看出有多少個,問“有幾筐蘋果?”生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回答,我繼續問,連續問了三次,學生終于聽明白了,于是孩子回答說“1筐蘋果”,最后全班都回答說“1筐蘋果”,學生的回答雖然有點遲,不像有的時候即問即答,但是,很明顯學生的回答是經過了他們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活動,他們沒有馬上回答出來,就是說明他們正在經歷激烈的思維斗爭對比分析的過程,他們在理解“個”與“筐”的區別,“個”是個體的單位,“筐”是整體的單位。然后,我又讓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列舉這樣的例子,孩子們居然說出了“一摞書、一袋蘋果、一車人、一包糖等”用一來表示整體的例子。
《山行》教學反思11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四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學反思12
“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于小學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學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著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才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于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于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后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山行》教學反思《山行》教學反思。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說話時有的學生說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說完整。話說不好還怎么寫呢?說完整話,就是為寫話打好基礎。
后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范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說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____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后我收獲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么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山行》教學反思1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反思14
50米快速跑是小學體育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技能。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游戲融為一體。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采取教師示范講解,學生自主練習相結合。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娛樂、競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快速跑練習中,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按照前后擺臂的動作要領來完成練習,特別是讓距離跑,每個學生對自己都充滿了信心,哪怕讓你再多我也能夠跑過你。學生不甘示弱練習得比較投入。
在游戲中,有2個小組的學生第一次由于沒有領會游戲的方法而導致游戲失敗,于是我馬上集中再次強調游戲方法及要求,提示他們:我們進行的就是集體活動,要靠組里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不能拋棄小組中的任何一人,我們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第二次游戲開始,學生的表現就不一樣了。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我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以新課程要求來對待學生,善待調皮學生,充分認識體罰和變相體罰的錯誤和危害,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中。
《山行》教學反思15
教學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魯斯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從而對他今后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上完這堂課,總體來說板塊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順暢,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但是教學并不是完美的,特此反思如下:
反思:
1、在本次教學中,我重視以語言文字為本,培養學生抓詞語來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寫蜘蛛結網過程的部分。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蜘蛛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然后抓住文本語言精煉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自讀,
找出重點詞語,來體會蜘蛛結網時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用學生自己的感悟來指導他們朗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
如:七戰七敗后的布魯斯在磨坊里唉聲嘆氣,他在想些什么?我給學生出示了相應的的插圖,并且加上教師的語言情境作為先導,學生較能展開想象,進行充分想象,語言表達也較不錯。又如:面對著這些身上負了傷,幾乎失去了信心的士兵們,布魯斯會怎樣動員他們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布魯斯自己先練說,給了學生人物角色來體驗,給了學生語言環境來想象。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能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貼近文章的想象與闡述,同時在無意之中,把課文主要內容復述了出來。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3、在最后的拓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假如蜘蛛第七次就成功了,布魯斯還會干第八次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布魯斯是被蜘蛛的精神所打動,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第幾次,從而達到感情的升華。
4、整個課堂教學,我注重了聽、說、讀、理解的能力訓練,但是在寫的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因此,課堂感覺好像少了那么一點。
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實踐、學習、改進、再實踐,我對于這篇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會更加踏實地鉆研教材,研讀文本,組織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山行》教學反思16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學反思17
年組"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于小學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學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著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才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于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于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后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說話時有的學生說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說完整。話說不好還怎么寫呢?說完整話,就是為寫話打好基礎。
后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范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說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xx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后我收獲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么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山行》教學反思18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通過這節課和孩子們的相處,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我覺得我的上的這節課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一節課的開始我就設置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也就是讓學生帶著自信走進課堂。我準備的問題是:"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目的是在簡單的問題當中讓學生找到自信,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態。而且在孩子們的這種心態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們從未接觸過的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課件,來導入新課的。當這樣的新生事物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時,無疑就是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使我又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無意識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直白地堆學生說:"我們已經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相比較,那使用遠程教育資源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為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余地,而傳統的教學總是很難滿足學生這方面的要求的。遠程教育資源的出現,則改變了一切,它撥動著學生的心弦,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學生。教學中所用到的聲音,圖片等不僅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改善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基礎。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兩種動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課件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而且我覺得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語文朗讀教學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看著課件投影出來的課文內容,總比讓學生看著書,或者看著黑板去讀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讀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中點式狼和小羊的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通過這次教學我更明白了"讀"的力量和必要性。
總之,遠程教育資源讓我們實現了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她正在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學生的好朋友。
【《山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行》教學反思09-07
山行教學反思11-19
《山行》教學反思04-03
山行教學反思11-26
《山行》教學反思01-02
山行的教學與反思01-03
山行教學反思11-03
山行的教學反思09-04
《山行》的教學反思09-04
山行教學反思06-10